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2009-2010总结报告中德工程学院在中国
基于德国大学教育模式的FMS实验室建设

第28卷第1期 2009年1月实验室研究与探索R ESEARCH AND EXPLORATI ON I N L ABORAT OR YVol .28No .1 Jan .2009 国外实验室基于德国大学教育模式的F M S 实验室建设谢 春1, Hans W ied m ann 2(1.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上海201804;2.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机械电子与电子工程系,哥平根73037,德国)摘 要: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工科专业学生在理论应用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围绕引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通过对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背景的介绍,阐述了德国模式的柔性制造系统F MS 实验室建设。
指出了该实验室的规划设计是依据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相关实验室模式,遵循接近工业生产系统同时拥有自己功能特色的原则,论述了该实验室建设关键是引进德国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培养中国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高级工程应用和管理等人才探索一条新路。
关键词:德国大学教育模式;柔性制造系统实验室;规划设计;引进;特色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67(2009)01-0145-04F MS Lab Construc ti o n Ba sed on Ge r m anH i ghe r Educa ti o n Mode lX I E Chun 1, H ans W iedm ann2(1.Sino 2Ge r m en College of App lied Sciences,Tongji U 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2.Depart m ent ofMechatr onic 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Esslingen Unive 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s,G oepp ingen 73037,Ger many)Abstrac t:A i m ing at the pr oblem s existing in Chine se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on the abilitie s of app lication,inde 2pendently analyzing,solving pr oblem ,and innova tion,and ar ound the intr oduc ti on of G e r m en unive rsity education mod 2e l,the require m ent of c onstructing flexible m anufacturing syste m laborat ory and its background of Sino 2Ger m en School of Applied Sciences (short for CDHA W in Ger m en )at Tongji Universitywere explained.That that the constr uc ti on key t o the CDHA W F MS lab was pointed out is t o intr oduce the Ger m an higher educati onal conce p t of a pplied sc iences s o that a ne w way could be expl ored f or educa ting China own vari ous seni or intellectua lsw ith the internati onal competitive power in theoretical research,enginee ring applicati on and m anagement industries .Key wor ds:G e r m an university education model;F MS lab;plan design;intr oduc tion;feature CL C n um ber :TP27 D ocum en t code:A Ar t icle I D :1006-7167(2009)01-0145-04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谢 春(63),女,副教授。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其类别的分析——以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何 建 立 起 它 与其 它 专 业 相 区 别 的 核 心 理 论 与 特 色 ? 次 是 突 其
出它 的社 会应 用 优 势 ; 后 是 如 何 根 据 办 学 思 路 来 组 建 相 适 最
面 对 高 等 学 校招 生 规 模 迅 速 扩 大 及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步 伐
此设 置汽 车服 务 工 程 专 业 的课 程 , 建 出课 程 之 间 的层 次结 构
构模 型 , 通 过 层 次 分 析 法 确 定 汽 车 服务 工程 专 业 各 课 程 的 并
类别 。 二 、 业课 程 的 设 置 专
能 技 术 三 个 专 业 进行 紧 密 合作 。 作 为 以理 工科 为主 的 国 内知 名 综 合 性 高 校 , 济 大 学 具 同 有 支撑 学 院 专 业建 设 的 学 科 优 势 , 时 具 有 对 德 交 流 的 悠 久 同 传统 ; 而德 国应 用科 技 大 学 在 培 养 工 程 师 过 程 中 具 有 注 重 实 践 、 重能 力 的 特点 。 样 的 合作 正 符 合 我 国 目前 社 会 对 高 层 注 这 次 应用 型 人 才 的需 求 。 此 同 时 , 与 大量 德 语 国 家来 华 投 资 企 业 进 入 中 国 , 校 的教 学 内容 也 应根 据 社会 需 要 进 行 及 时 更 新 , 高 并 建立 起 与 经 济社 会 发 展 相 适 应 的课 程 体 系 , 现从 注 重 知 实 识 传授 向更 加 重视 能 力 和 素质 培 养 的转 变 。 根据 应 用 型 人 才所 需 的 知识 、 能力 结 构 , 遵循 专 业 发 展 和 人 才培 养 的 规 律 , 整合 不 同 专业 的教 学 内容 , 在其 结 合 点 上 形
林松老师——精选推荐

个人事迹介绍林松,男,汉族,1957年7月生于重庆,博士后学历,就职于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系,为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教授、博导和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主任。
其主要学科方向为机构学、产品创新开发方法和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主要科研理论和应用包括多技术集成、轻质材料、低能耗的新型传动系统的开发设计,现代产品开发方法研究及其面向企业的使用工具研发,技术系统可靠性分析、评估、预报系统,知识库、数字图书馆、专业技术指导平台的建设等。
林松教授个人履历简述:1978年3月-1982年1月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进行本科学习,并与同年一月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在重庆重型锻造厂任机械工程师,从事工艺工装设计和产品的改进开发。
1983年于重庆大学攻读机构学专业硕士学位,并与1986年获的重庆大学工学硕士学位。
1986年-1992年于重庆大学留校任教,从事结构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2年10月赴德国吕贝克工业学院做访问学者,从事机构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计算机辅助机构及机构传动系统的实用系统。
1994年10月-1999年9月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 Dresden)攻读机构学与机械传动专业博士学位,并于1998年以优异成绩(最高成绩)取得机构学博士学位。
1999年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以非弹性连续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后出站,此后留校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
于德国德累斯顿大学留校任教期间,林松教授主要研究机构分析与综合、新型机构研发,从事工业产品改进及穿心设计,并参加了工业技术指导标准的制定工作。
作为教授级学科带头人和课题负责人,他承担了德国国家级重大跨学科研究项目(DFG-SFB639)、主持了多项德国国家级科研项目(DFG)和德国工业产品开发项目,主要包括德国国家级科研项目:机构数字图书馆、轻型材料转子研制等7项,德国综合科研项目:高效多功能热塑轻型材料制品等8项。
林松教授在产品开发和机构创新设计方面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工作经验。
中德工程学院 建筑智能 培养计划

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历史沿革本专业始创于上世纪90年代,原名“建筑设备工程与管理”,是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建筑复杂化和智能化、建筑能耗比例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该专业不同于相近的技术类专业,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以工程设计人员作为培养目标),也不同于相近的管理类专业,如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
本专业的业务内容包括:建筑环境品质保障、建筑和区域的能源供应、建筑节能、设施管理等。
但在90年代,这样一个交叉的、应用型的、技术型专业的生存比较困难。
1997年专业目录调整时,该专业几近夭折。
在经历了转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年实践之后,该专业终于找到中德工程学院这样的国际合作教育平台。
学校给予中德工程学院相当的办学自主权,使得专业发展有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使我们能够按照教育规律、按照行业需求来思考专业的建设。
通过吸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供应工程”专业(Versorgungstechnik)和“建筑技术”专业(Gebäudetechnik)教学计划的精华,按照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学模式兴办的。
2004年获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代码:080710S)。
此后几年中,本专业一直在健康有序地发展,并先后获得欧洲专业教育评估机构AQAS认证,顺利通过学校的新专业检查和上海市教学评估院的新专业抽查,获得好评。
二、专业培养标准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机械、电工电子、热工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建筑环境、节能、楼宇设备、管理和建筑智能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良好的工程师训练,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能以工程技术为依托、以建筑智能化系统为平台,从事工业建筑及大型现代化楼宇中环境系统和能源供应设施的设计、安装、估价、调试、运行、维护、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组织协调)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考填志愿系列:江浙沪地区有哪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又是一年高考季,高三考生和家长将为高考志愿填报备受煎熬。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因追求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为将来出国留学做准备,将目光投向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其中长三角地区因其优异的区位优势而受到学生和家长青睐。
那么,长三角区域有哪些受国家教育部认可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供选择?本文主要为您总结列举江浙沪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并重点介绍西交利物浦大学等有代表性的中外合作大学,作为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时的参考。
位于江苏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西交利物浦大学(Xi’an Jiaotong- Liverpool University)2.江南大学北美学院(North American College,Jiangnan University)3.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Sino-French Institut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4.昆山杜克大学(Kunshan Duke University)5.南京理工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Sino-French Engineer School of NUST)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NUIST Reading Academy)7.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JSNU-SPbPU Instituteof Engineer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8.南京工业大学谢菲尔德大学联合学院( Joint Institute of Nanjing Tech Universityand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位于浙江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宁波诺丁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Ningbo)2.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Chinese-Germ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t Zhejia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UST))3.温州肯恩大学(Wenzhou-Kean University)4.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U- UoE Institute, Zhejiang University)5.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ZJU - UIUC Institute, ZhejiangUniversity)6.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怀卡托大学联合学院(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Joint Institute at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位于上海市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Sino-German College Applied Sciences of TongjiUniversity)2.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 Sino-European School of Technology of ShanghaiUniversity )3.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Sino-British Colleg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Science and Technology)4.上海交通大学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UM JointInstitute )5.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SILC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6.上海纽约大学(Shanghai New York University)7.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SJTU-Paris Tech Elite Instituteof Technology at SJTU)8.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Fashion andInnovation, Donghua University)9.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Sino-German Colleg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上名单摘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发布的文件《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
【精选】同济校园建筑第一个发展时期

同济校园建筑第一个发展时期 引用:在20世纪50年代所建造的作品中,有些在今天看来好像平淡无奇,却在当年是真正的创新制作,即使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富有同济特色的建筑风格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
建于1953年的和平楼运用了现代建筑设计收发,体现出一种江南传统建筑的意境。
(和平楼已经于百年校庆前拆除,现为公共绿地,有李国豪校长塑像树立其间)1954年的文远楼,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包豪斯”现代建筑风格,从建筑理念到建筑空间、功能布局、构建和细部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1955年的南北教学楼和图书馆老馆是学院派代表作,建筑外貌简介匀称具有中西古典建筑韵味。
1957年建成的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又是一个经典之作,着力于对空间的塑造,并把民间的建筑特征融入其中,同样贯穿着现代主义精神。
(位于同济新村内) 1961年建成的大礼堂,则在结构形式和造型上体现出相当的创造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同济校园建筑第二个发展时期 引用: 1980和1990年代是同济校园建筑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延续和发展了同济建筑的特色,强调功能、创造丰富空间,并且尊重历史。
1986年竣工的图书馆改建工程,在其保持和尊重校园环境的整体性和历史延续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结构技术上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1987年建成的建筑城规学院明成楼,体形简介、富于雕塑感、具有现代建筑特征1990年代初期建成的逸夫楼在设计手法上继承发展了同济建筑的风格和传统,空间的塑造再次成为创造的核心夏天的尾巴 [ 同济人 ]开始时间2009-7-30 12:38 UID219163 帖子597 归档2积分231同钱520学院其他 注册2008-6-291997年进行的同济大学校门改建工程,意味深长:旧校门作为同济历史的一部分,得到保护和尊重,而新校门通过后移流出椭圆形广场,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功能问题,增加了空间层次感,又保护了校园的整体环境和历史文脉1998年年底落成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云通楼)又是同济建筑空间特色的延续发展,其内部围绕着三层高、近三角形的中庭空间,结合自然光,在两边展开不同层面、形状和功能的公共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有趣味的交往空间。
中国制造新心得

机械工程系
杨曦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4.0概念引领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其强调的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道路,已被我国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地区率先借鉴。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当然不能在这一波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中落后。
而从中国自身来看,随着劳动力价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那种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必须要向中高端转型。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国民消费能力的上升,中国国内市场对于高端消费品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不久前,“赴日抢购马桶盖”成为热点话题,有些人从这一现象中看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强,但这一现象背后国人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消费意愿的增强则很容易被人忽视。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往往是滞后于需求的,当下国人消费需求的提升,更应看作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有利东风。只有市场需要高端产品,企业家才有动力将其千方百计生产出来。以此观之,当下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内外部条件,都已成熟。
从企业层面来看应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改变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推行绿色制造中国制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冯晓还表示造2025是实现中国版的工业40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德国的人才培养经验值得学习
中国制造2025心得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0年中德天然气安全与运营管理技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办

42 在 不 同条 件 下燃 气 管道 输的分 析
分 别对 于天 然气 和焦 炉煤气 而 言 .在相 同管道
长 度条 件下 : () 压 状 态时 , 道 压 降不 变 管径 增 大 时热 负 1 低 管
2 严 铭 卿 . 气 工 程 设 计 手 册 [ . 京 :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燃 MI 北 中
会王 天锡理 事 长 、 以 中副理 事长 , 王 同济 大学 李永 盛常 务副 校长 、 同济 大学机 械 学 院于航 书记 , 上海燃气 工 程
设计 研究有 限公 司蒋 克 武董事 长 到会并 致辞 中 国城市 燃气 协 会迟 国敬 秘 书长 首先 做 了题 为 “ 国天然 气发 展 ” 主题报 告 . 中 的 报告 回顾 了我 国燃 气 的 发展历 史 , 阶段产 业链 条 的规模 和特 点 , 析 了城市燃 气市 场化 、 现 分 行业 发展 和管 理 中 的主要 问题 , 并对 今后 我 国城 市燃 气 的技术 进步 、 范发 展和 提高管 理水 平 、 律法 规建 设 等做 了展望 。 次论坛 的发 起人之 一 , 规 法 本 同
管 径增 大相 比压 降增 大更 能影 响燃气 输送 热负荷 的
增长。
在等 压降 、 等管 径 以及相 同管 道长度 条 件下 : f1 压状 态 时 , 气管 道 输送 天 然 气 相对 焦 炉 l 低 燃 煤气 热 负荷 的增长 率为 5 %~ 8 . 6 5 % 即原 有燃 气管 道 由焦 炉煤气 置换 为 天然气 后管 道输 送能 力增 长率 为
入 交流 和研讨 。国 内燃 气公 司代 表上 海燃 气集 团公 司崔 忠毅 副总 经理 和香 港 中华 煤 气燃气 供应 策划经 理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2009-2010年度总结报告中德工程学院在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科部共同倡议和资助下,同济大学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联合会(CDHAW-Hochschulkonsortium)合作协议的框架内,于2004年成立的。
学院设有1)汽车服务工程,2)建筑设施智能技术,3)机械电子工程,以及和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共建的4)经济工程方向4.1)物流管理、4.2)物流工程和4.3)工业工程等4个专业方向,6个专业。
学院按同济大学入取标准招收一本学生和已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联合会25所成员高校入学的来华交流、双学位生。
2010年,学院招收中国学生165名,在学院就读学生共766,其中德国留学生33人,赴德攻读双学位中国学生128人。
毕业学生122名。
学院对德合作的宗旨是:发挥中德高校各自的优势,将工程师教育环节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机密结合,采用3(年本国学习)+1(年出国学习)国际合作模式培养中德两国学生,为中德两国经济界、工业界输送卓越工程师。
同时,借鉴德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引进德国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其付诸于学院的教学实践,推动工程教育改革。
学院现有中国专业理论和实验室教学人员23人(博导、教授5人,硕导、副教授3人,博士、讲师8人,高工1人,工程师3人,高级技工、助理工程师3人),教务、学工、外事和行政人员9人,定期来华授课德国25所应用科技大学教授30人,企业兼职教师4人,在德国25所合作高校每年为学院赴德完成双学位中国学生授课教授100多名。
1、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计划实施学院的教学计划由中德方合作高校的专家、教授共同设计、制定。
教学计划中既考虑了现行同济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框架,也考虑了德国高校本科教育的特色,尤其是工程教育中的工业、企业实践环节和国际化办学模式,并在课程设置上,尤其是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和毕业实践环节上得以体现。
教学计划由中德两国教师结合学院中德两地办学模式共同实施,在第8学期企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大量德国企业工程师也参与教学计划的实施。
以下表格分别列出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实施计划的教师/团队。
1.1 汽车服务工程1.2 建筑设施智能技术1.3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四年制教学安排一览表1.4 经济工程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所属专业。
中德工程学院为上述三个学院提供中德合作平台,并支撑完成2、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保证措施由于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的特点,引进德国合作高校客座教授、引进德国特色专业课程是学院日常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一。
协调好中德两国教师授课时间和内容上的的衔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采用教师评教、学生评教、第三方专家评教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
及时反馈通过评教、试卷分析和从用人企业对学院毕业生工作能力和态度的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以召开座谈会或进行个别交谈的形式商议改进教学手段和效果的办法,保证学院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以下对上述各点作逐一介绍。
2.1 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引进国外教育资源的途径一是引进课程、尤其是结合工业实际讲授的课程;二是聘请德国合作高校教授来华授课。
来华授课的德国合作院校教授一般具有博士学历,且在企业有至少5年担任研发工程师的经验。
下表所列为按教学计划,在2010年应2.2 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保证措施为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保证措施,并严格监督其执行。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教学效果反馈座谈会按照自愿参加原则,学院每学期中组织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召开教学效果反馈座谈会,由学生对教师授课、学院教学组织管理和其他一些学生共同关心的学习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讨论。
通过面对面讨论,有些问题可以直接得到解决,解决办法由开会学生传达给其他同学。
而其他教学质量、效果问题和学院教学组织问题,则通过与相关教师或相关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沟通予以及时解决。
- 学生评教每学期末,学院向各专业所有学生发放“评教表”。
评教内容包括:教学准备,教案质量,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课堂互动,课后答疑,作业批改等。
由同学们自愿为授课教师综合打分。
打分结果一方面直接反馈授课教师,另一方面也在学期结束时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之一,按情况予以奖励或批评。
2010年学生评教的结果总体上令人满意,评价优良率达到85%以上。
- 本院教师互相听课每个专业根据本专业排课情况,选择不同主题,每学期组织资深教师选择重点内容、重点科目,尤其是选择年轻教师的课程听课,填写听课记录单。
若发现授课中存在不足,学院采用针对性个别交谈,或由专业召开小组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必要时,采取对需整改课程进行跟踪听课,以确保教学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 院外专家听课学校每学期聘请院外专家,尤其针对授课技巧和方法对专业课程进行随机抽查、听课,并由专家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学院负责将专家批评和建议转达给当事教师,并教学改进措施的实施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
3、收费、支出、财务盈亏与管理制度学院财务由同济大学财务处按同济财务规定统一管理。
学院就每学年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需要以及对外交流计划在每学年开始前制定预算,报学校批准后执行。
每学年末作财务结算。
迄今为止,学院的财务始终按计划执行。
学院办学不以盈利为目的。
从2004年成立至2010年底,同济大学给予学院的预算内办学补贴共800多万元。
2010年度,学院学费收入和办学支出规模约为1000万元,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2010/11年度,学院财务收支预计可以继续保持收支平衡,满足无大规模外部资金投入仍然可以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
4、招生,录取方式与颁发证书学院各专业招生纳入同济大学第一批本科招生计划,具体操作由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录取标准为同济大学一本录取标准,招生对象为全国各地的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并达到同济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学生。
相应地,学院不单独进行招生宣传和发布招生广告。
2010年学院各专业实际录取的人数分别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50人,-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62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53人,-经济工程方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分别与校内经济与管理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和交通工程学院):18人。
此外,学院在2010年还接受德国合作高校来华交流生33名,双学位生20名。
同济大学按照本校和德国合作大学规定完成学业者办法同济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
赴德国留学,并在德国25所合作高校完成学业者同时获得德方颁发的德国学士学位证书,平均成绩达到72分(按百分制计)以上者具备在德国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的资格。
5、管理决策机构、2010年重大事项及2011年工作计划5.1 学院管理决策机构学院的决策机构是院务委员。
院务委员会由学院中方院长、德方总协调员、中方和德方各一名副院长,中方专业主任和德方专业协调员各一名组成。
院务委员会的重大决策经全院大会表决通过执行。
具体负责执行决策和学院日常管理的是中方院长、中德方各一名副院长。
专业管理事务由中方专业主任和德方专业协调员承担,其中德方协调员更多地是起到顾问作用。
学院下属的管理机构有:1)教学管理与学生指导办公室(4人),2)外事工作办公室(3人),3)学院(总务/内务)办公室(2人),4)公共通讯与实验设施办公室(由专业教师兼管)。
5.2 2010年重大事项2010年,学院第一次完成了对德国来华留学生的双学位培养,毕业生或继续留华、返回德国、赴第三国攻读硕士,或进入德国和中国的企业工作。
在先前汽车服务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和机械电子工程三个专业通过按欧盟/德国标准的AQAS专业资质认证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三个于2008年开始中德合作办学的专业也提出了AQAS专业资质认证的申请。
目前专业资质认证已进入第三方认证专家到实地考察阶段。
预计2011年夏可通过认证,获得证书。
经过前几年的准备,学院在2010年全面完成了第四学年的全外语专业课程建设任务,并培养出第一批德国毕业生。
在学院派出的留德学生中,2010年出现了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中心优秀毕业生奖、德国工业Tichelmann奖和欧盟HVAC协会优秀毕业生论文第三名的出色毕业生。
从2004年到2010年,学院从几乎为0项目的基础上,经过6年努力,达到了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1000万元/年的水平,科研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
5.3 2011年工作打算在中外学生交流方面,学院计划在2011年进一步稳固学生交流规模,预计今年派出留德学生150名,接受德国来华留学生60到80名。
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学院计划一方面继续聘请德国合作高校教授来华授课,预计人数为30名,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拓展与中德企业的联合教学领域,聘请6到8名企业资深工程师来学院系统讲授专业特色课程和主持工程、管理项目研讨班。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的英语或德语专业课程,扩大学生的外语专业课程选课面。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院计划在2011年完成或基本完成“可再生能源利用实验室”以及“自动化、柔性生产与物流系统实验室”。
在科研工作方面,学院计划在2010年重点抓质量,在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院计划进一步规范现有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尤其是对中外合作办学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常规化。
同时拓展和校内其他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联动、协作平台,提高合作办学质量。
在财务管理方面,学院计划进一步精细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工作,提高效率,避免低效率、不必要开支。
持续实现收支平衡,在资金方面保证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事管理方面,学院将根据需要和办学特点,引进适当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提高师资质量。
同时加强对院内年轻教师的培养,包括各专业派送1名年轻教师出国培训、向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启动资金等。
我校承诺办学报告内容真实无误,并同意将办学报告向社会公开。
同济大学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