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区域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浙江省区域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浙江省区域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一、区域地球物理场(重磁)特征、分区及地质解释

(一)我国东南沿海重磁场特征

1. 物性特征与物性层划分

(1)密度特征

由表1可知,浙闽粤三省各地层和侵入岩的密度参数主要有两个特点

密度参数单位:g/cm3

①新老地层的密度值有明显的差异,地层时代越老,其密度值越大。平均密度值在地层学的“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应形成4个大的物性层。新生界密度值最小约2.3g/cm3;中生界内部白垩与侏罗系之间也存在一密度界面;古生界内部志留系为一低密度层。具有较为明显密度差异的层位有:a 以元古界变质岩为主的层位,密度值在2.71g/cm3左右;部分岩性密度值低,接近古生代沉积岩的密度值;b以古生界沉积岩为主的层位,密度值在2.65 g/cm3左右;c本区地表大片分布的中生界侏罗系火山岩密度值在2.58 g/cm3左右;白垩系是本区密度值较低的地层,其密度值在2.50 g/cm3,但方岩组密度值比较大,由于其

分布范围有限,对重力区域场影响不大。变质岩和古生界地层以及中生界潜山常形成局部正异常。

②侵入岩的密度值差异也较大。一般是来自地壳深度较大的侵入体密度值较大,而浅成侵入体密度值较小。如基性侵入岩的密度值为2.90 g/cm3左右,中性侵入岩和中酸性侵入岩的密度值分别在2.70 g/cm3和2.65 g/cm3左右,酸性侵入岩的密度值在2.58 g/cm3左右。

(2)磁性特征(表2图1)

表 2 磁性参数表

单位:K10-6×4πsi、r10-3A/M

3

h t t p ://g m c

886

.t a

o b

a o .

c o m

① 以中生界为主的火山岩,除部分火山沉积岩外,大部分基性、中性和酸性火山岩有较强的磁性,并以有较强的剩余磁性为特征。

② 以古生界为主的沉积岩,除部分受矿化蚀变影响的岩石有一定磁性外(如角岩化),大部分沉积岩没有磁性或仅有微弱磁性。

③ 以元古界为主的变质岩,除部分大理岩,石英岩,浅粒岩等岩石有微弱磁性外,相当一部分变质岩有一定的磁性,并以剩余磁性较弱,磁化率相对较强为特征。

④ 侵入岩中除部分酸性侵入岩磁性较弱外,其他侵入体都有一定的磁性,基性、中性侵入岩的磁性最强。

⑤ 根据物性资料较详细的浙江地区按地层顺序编制的磁性参数变化曲线中也可以看出,有磁性的地层主要分布在中生界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古生界的磁性很弱,元古界有一

定的磁性。由此形成一个时间顺序上,新、老地层磁性强,新、老地层之间的中间地层磁

性弱的特性。这一特性对从磁场信息中提取隐伏于火山岩下古生界沉积岩分布与厚度信息是重要的依据。

(3)磁性、密度参数的综合特征

为了研究不同地层和岩石的磁性与密度参数之间的关系,根据浙江较详细的物性资料,编制了各类岩石磁性、密度参数关系图 (图2)。 图中可见岩石类型从综合参

数可分为五类。基性侵入岩是磁性和密 度参数值最大的物性体,很容易与其它 物性体加以区别。古生代沉积岩是弱磁

性、中等密度的物性体。元古界变质岩

中和中酸性侵入岩体都是具有中等磁性 中等密度的物性体,两者的差异是变质 岩磁性弱一些,密度高一些,中酸性侵 入岩磁性强一些,密度小一些。中生代 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都是有一定磁性而 密度值较低的物性体,两者很难区分,

说明两者在成因上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磁性变化很大,从弱磁性到强磁性的都有,而密度值变化不大,一般在2.58 g/cm 3左右;部分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由于磁性较弱,常常与沉积岩不易区分,表明它们在成因的性质和物质的来源上与沉积岩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关性。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2. 重力场特征

东南沿海浙闽粤地区,位于我国大陆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重力梯级带东侧重力场相对升高区的东南部。在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新编1:400万布格重力异常图上,布格异常展布特征是:铜陵到湖州一线以北为正异常,杭州至上饶、南昌至吉安分布有两个鼻状重力高,二者之间被黄山重力低分割;井岗山至南岭一带分布有重力低。浙闽粤布格重力异常几乎全为负值(图3),重力 异常的主体部分(区域重力场) 外形似船状,北东、南西场值高, 中间低。正异常从北部余姚、宁 波、象山始,经浙闽粤三省沿海

至广东大鹏湾和东莞—惠州东西

向异常带一起从北、东南三面包 围全区。布格异常强度从沿海向 内陆,从浙东北、粤西南向连城 —龙泉方向降低。分别在连城至 大田及庆元、龙泉、泰顺形成两

个大型重力低。布格异常强度在平潭岛附近达35mgl ,浙西南-55mgl ,变化幅度达90mgl 。

和平—漳州以南的广东部分,丽水—临海一线以北的浙江部分表现为负异常中的相对升高场。即使在布格异常图上亦可看出在粤境内存在龙川—梅县—南靖;河源—揭西;惠州—陆丰三条相对升高的走向近东西的异常带,它们是南岭纬向构造反映的一部分。浙

江仙居盆地一带,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呈北东东向拉伸,丽水盆地也呈现相对升高的重力

场。沿海重力梯级带内陆一侧,由临海经平阳、福州至漳州一带,有一平均宽达60km 的布格异常缓坡带。浙西南和福建大部分被-40mgl 等值线围限,是研究区内重力场强度最低的地区。上虞、龙泉、政和、建瓯、南平、漳平、戴云山东等地分布有一些局部重力高,其中以南片异常面积最大。

浙闽粤布格异常强度一般在-20毫伽。宏观上看,南部广东异常走向近东西向,福建、浙江作北东向分布。重力场的另一特点是浙闽粤沿海分布着一条长达800km 非常醒目的梯级带。上面提到的重力低(高),展布面积一般在5000km 2,甚至上万平方公里。很明显,这一尺度的布格异常除了反映基底构造外,还蕴藏着深部构造的地球物理信息。对于华南的重力负异常背景,王懋基(1986年)用地壳花岗岩化来统一解释,我们赞成这一论断。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此外临海、庆元、宁德、永泰、漳平、云霄等处展布着规模较大的环形重磁异常。

浙江象山港、仙居、丽水一线北西,正异常外形多不规则。该带中的低缓异常前已述及推测系陈蔡群变质岩引起。章镇、李宅出露的变质岩与异常吻合甚好提供了佐证。龙泉—云和—青田一线0~100nT 的微弱正异常,推断它们是龙泉群、鹤溪群变质岩分布范围的显示。叠加的次级异常多数与燕山晚期火山岩、火山构造相关联。

研究区及邻区主要梯级带有两条,均呈NE 向展布:

① 三门—黄岩—温州—长乐—南澳梯级带(即东南沿海重力梯级带);

(徐克定)

② 绍兴—江山梯级带。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后者在武夷山、仙霞岭北侧展现为密集的梯级带,金华南部因与北东东向的构造叠合,变化率最大可达1.75mgl/km 。过金华后大致在北纬29°东经120°交汇处分叉,一支沿会稽山向北东延伸,另一支通往新昌、奉化方向,第三支通往天台。

浙闽粤重力场结构是南北分块,北东成带,除连城、庆元重力低外,剩余重力异常主要有:

① 龙川—梅县—漳州—泉州正异常带 ② 河源—揭西—诏安正异常带 ③ 东莞—惠州—陆丰正异常带 ④ 上杭—汕头异常带 ⑤ 定南—南靖负异常带

⑥ 新丰—云霄负异常带

⑦ 博爱—普宁负异常带 ⑧ 沿海异常带

⑨ 永定—温州正异常带 ⑩ 永安—宁波正异常带

仅就与浙江省有关的几条异常带简述如下: 沿海异常带

从象山—福清约500km 长度范围内,展布着10个近似等轴状异常。其中以椒江(海门)北异常和三都岛东侧异常强度最高。极大值分别达10mgl 、8mgl ,其余局部异常极大值在3~6mgl 。“重磁同高”的有象山、椒江、温州、文成东、连江、福清、永泰南异常,

推测它们是中酸性或复式岩体的反映。两个实例如下:椒江重力高:南北长40km ,东西

宽30km 左右,面积约1200km 2。航磁异常的展布形态与重力异常基本相同,只是在重力异常南部航磁似存在一近东西向的叠加场,极值300nT 。出露地表的康谷岩体位于重力异常北西角,面积70km 2。岩性为细粒石英二长岩,向南过渡为石英闪长岩,向北演化为二长花岗岩。康岩体的ΔT 异常特征是“北弱南强”,与岩体从北而南由酸性演变到中基性一致。重磁异常的西南角黄土岭已见辉绿岩出现。推断这个重磁同现的异常是由复式岩体引起,岩体从北而南由酸性向中基性演化。黄岩幅1:5万区调报告(宁波地质大队,1992)认为,岩体从地表向深部往基性、超基性岩方向演化。

福清重力异常:面积约1000km 2,呈等轴状,极大值6mgl ,对应部位有航磁异常,叠加的二级异常呈十字形(重力低缓异常也存在此现象),局部极大值400nT 。异常区主要分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布下白垩石帽山群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异常中心有具磁性、高密度的石英闪长岩出露地表。且重力异常等值线向北西端突出部位地表也见到石英闪长岩,故推断该异常为其引起。

永定(坎市)—温州正异常

长530km ,宽约50km 。于坎市、漳平、戴云山北东,闽清北西、宁清西、南雁荡山东部、泰顺东直到温州形成8片正异常。该带中相当一部分正异常与中酸性岩体或复式岩体有关。例如泰顺东、宁德西异常均是重磁异常同高,推断它们分别是仕阳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引起的。负异常主要是燕山晚期花岗岩、晶洞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引起,如福鼎南、福安西(周宁)、屏南南部的异常等。带中漳平异常规模大、完整,岩浆活动不强烈。

漳平异常位于一个大型环状构造的北东端,面积近900km 2,极大值3mgl 。航磁异常穿越异常的北半部。重力异常区内广泛分布T1—T3地层,并见零星泥盆、石炭、二叠纪

地层。下三叠统溪口组及中三叠统安仁群在大田—漳平等地最为发育。溪口组为一套浅海

相的含钨砂页岩,所含化石是我国南方早三叠常见的标准属种为格氏克氏蛤、蛇菊石等。基于上述情况,同时考虑到该异常在向上延拓的物探图件上仍有清晰的显示,说明沉积岩地层有较大的厚度。

永安—宁波正异常带

于三明、南平、建瓯和龙泉、丽水形成两个面积较大的面型正异常区。在缙云—仙居—临海和东阳—余姚展布着NEE 与NE 向两个条带状异常。南屏异常外形不规整,面积约6500km 2。由建瓯经南屏至三明方向存在次级叠加异常,剩余重力异常极大值8mgl 。异常区内上震旦至下古生代变质岩广泛出露,建瓯至顺昌东重力高值异常范围内并见麻源群地层,岩性为石英片岩、变粒岩等。南屏片所见重力异常即为Z 2—P 21地层引起,高值部分

是麻源群地层的反映。与重力异常对应航磁呈0~50nT 的微弱正磁场背景异常,属变质岩

典型磁场类型,麻源群地层分布地段ΔT 异常达100nT 。

此外,政和附近分布一个走向近南北的局部重力异常,极大值6mgl ,面积800km 2。航磁异常强度200nT 左右,异常区主要分布上侏罗系火山岩和沉积岩。异常南端及北部有早震旦世和晚震旦世至早古生代地层出露,推断该异常亦是由高密度的变质岩引起。

丽水片异常由丽水、遂昌东、松阳、龙泉四个正异常组成。丽水异常呈环形,面积约6400km 2。异常中心为一零等值线围限的负异常。东半环(缙云正南方)展布一条近南北向长50km 的条形正异常,极大值2mgl 。异常区地表所见岩性主要是燕山期安山岩、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燕山期流纹斑岩等浅成侵入体星罗棋布。花岗岩及复式岩体(梅溪)也有出露。推测这个重磁同现的环形异常是深部中基性火山岩的反映。而背景异常可能是变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质岩的显示。

遂昌东异常走向SEE ,长50km ,南北最宽处30km 。面积约1200km 2。极大值1mgl 。异常区出露燕山期火山岩外,异常西端(治岭头)见陈蔡群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在松阳东出露晋宁期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混合花岗闪长岩)。零乱航磁异常是中生代火山岩的反映。该重力异常推断为陈蔡群变质岩引起。松阳南西异常面积较小,约200km 2。极大值2mgl 。异常中心出露龙泉群变质岩,周围是中酸性火山岩。航磁ΔT 零值线穿越重力异常南北边界,对应重力异常为0~30nT 的局部磁异常。推测这个重力异常由分布在高亭北东之龙泉群变质岩引起。

龙泉异常呈不规则等轴状,面积900km 2。NW 端等值线作东西向拉伸,高值部分主体呈NW 走向,(北纬28°附近)异常的西南部等值线呈NE 向。从北纬28°浙闽交界线至

云和南10km 处,航磁展布0~50nT 的东西向面型微弱正异常面积约3000km 2。龙泉北西,

云和县城南北两侧叠加有次级异常,极值100~200nT 。异常区主要出露是侏罗系大爽组、高坞组、九里坪火山岩类。推测重力异常系由潜伏于薄层火山岩之下的龙泉群变质岩产生。龙泉西南NE 向条带状异常可能是类似小梅、查田出露的具磁性的龙泉群中的含铁片岩的反映。云和南部的磁力高可能是强磁性侏罗系熔结凝灰岩或岩体引起。

东阳—余姚异常带,异常形态不完整。零等值线圈定的长度约170km ,带中章镇南、东阳东面各分布一个局部重力高,章镇南异常极大值6mgl ,东阳3mgl 。异常带中,章镇南和东阳李宅陈蔡群变质岩已出露地表,异常无疑是高密度、弱磁性变质岩的反映。

缙云临海异常带,走向北东东,长约130km ,由缙云东和仙居两个异常组成,-1mgl 等值线把它们连成一体。缙云东部的异常,外形不规则,等值线往东南方向拖 ,西南宽

度大,北东呈窄条状,极大值2mgl ,面积约1200 km 2。ΔT 呈负磁场。仙居重力剩余异常

呈眼镜状,极大值3mgl 。星点状ΔT 叠加异常呈环状,极大值200nT 左右。推断这条异常带(重力背景场)由深部变质岩引起,仙居重磁同现的异常是中酸性岩体的反映。

3.邻区航磁场的展布特征

在中国及其毗邻海区航磁异常图上(地矿部航空物探总队,1989年编),南京—南昌—郴州—梧州一线以东,与其西部相比为一高值磁场区,强度在50NT 以上,长度在800km 甚至上千公里的宏伟正磁异常条带很引人注目,局部极大值在300nT 以上。东南沿海异常带与平远—温州异常带最为醒目,在上延10km 在异常图上,几乎只剩下这两条宏伟的异常带,表明磁性体延伸较大。陆域部分,磁异常各带的走向总体上以北东向为主,东西向异常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佛山—汕头一带),往北,东西向异常逐渐消失,转为北东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东向。三组北东东向的线性异常带,分布在梧州—新丰江—蒲田;韶关北——南平(南部)—福安;萍乡—上饶—象山。北西向串珠状异常带亦多处见及,如黄山—温州,吉安—泉州等。因缺乏台湾海峡航磁资料,仅就陆域而言几组不同方向正磁异常带似都 “切”在沿海磁异常条带上。磁异常条带反映了华南及邻区线性构造的轨迹,客观上显示了基底构造的轮廓。中国东南部航磁异常图像是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结果的记录。磁异常条带以北东向为主。其应力机制,显然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推挤有关。

ΔT 磁异常轴向分布图示于图5。

(浙江省物化院 1992年)

我国东南沿海浙闽粤三省从南至北,于上杭—云霄一线与兴宁—潮阳一线之间;祟安—云霄与沙县—蒲田之间以及金华—温州和龙泉—福鼎之间,形成三块北西向展布的杂乱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正异常区块。这三块正异常区在航磁上延10km 导数图上仍有清晰的反映。

在上述区块内重力局部异常也相应集中些。研究区内航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可概括为:NE 成带SN 成块的格局。与全国重力场有一定相似性。就背景场而言,测区西南广东一带较高,东北浙闽两省负异常分布明显增加。环状航磁异常大量分布则是闽浙地区的另一磁场特点。浙闽粤三省磁场大致可分为广东异常区与闽浙异常区。

广东省展现为100nT 以下的微弱正磁场,其上叠加有NEE —EW 向排列的次级异常。福建省由北西至东南,正负相间展布着三组北东向的异常带。三条正异常带是:长汀—建瓯异常带;平远—温州异常带;潮安—平潭异常带。浙闽粤东部地区航磁异常细分之航磁正异常区(带)有:

① 东山—漳州正磁异常区

② 上杭—大田北东向(正)磁异常带

③ 福州—浦田异常区

④ 政和—宁德北西向异常带

⑤ 古田—福安—三沙异常带 ⑥ 温州—丽水—泰顺异常区 ⑦ 象山—椒江异常区 负磁异常区主要有:

① 龙岩—德化—闽清负磁异常区(三个负心) ② 龙川—漳州异常区 ③ 惠州—梅县异常区

④ 东阳负异常区

仅就与浙江有关的平远—温州异常带简述如下:

平远—温州异常带:南端交会于定南(江西)—焦苓(广东)东西向磁异常带。作北东向延伸,经龙岩、漳平、龙溪、福安,迄于温州。异常带平均宽50km ,长逾600km 。该带西南段(龙溪—平远)异常呈平稳场,强度0~50nT ,叠加的次级异常强度在100nT 。东北段(龙溪—温州)异常杂乱强度大。叠加的异常,磁场强度一般在200nT ,福鼎北温州南局部异常极大值有的达到400 nT 以上。该带中多处见元古代与古生代地层出露,如上杭南西、屏南市东部见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地层出露,漳平至大田一带分布有上泥盆统至中三叠统,福鼎附近有石炭纪地层出露。推测这条异常是古生代、元古代地层的反映。就目前资料和认识水平看,该带是筛选浙闽粤油气靶区的条带之一。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线性构造

浙闽粤重磁线性构造有北东、北西、北东东、东西、南北五组方向,共30条,多是隐伏断裂的反映(图6)。涉及浙江的主要有:象山—南澳、青田—南靖、余姚—海丰、温州—和平(广东)。

图6 浙闽粤东部重磁推测断裂带及环状构造略图

1-深断裂及编号;2-大断裂及编号;3-一般断裂(未编号);4-环状断裂及编号

(张春林、朱苏浙 1992年)

环形构造

我国大陆东南部是中生代陆相火山岩重要的分布区,火山构造十分发育。在余姚—海丰与象山—长乐-南澳深大断裂之间,分布着12个大型和巨型环状构造(直径多在70~160km )和部分中小型环状构造(直径在50km )。显见火山岩盖层中的环形构造受基底区域性大断裂控制(图6及表4)。这些环型构造在重磁图土的反映都比较清楚,其位置与卫片解释结果大致相应,惟范围形态上略有差异。重磁反映的环状构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① 一类周边为重磁力低,中心为重磁同源的正异常。按其地质意义又可分为两个亚类即;A 环体中心重磁同源的正异常,是代表古生代地层或变质基底分布区,周边由岩体产生的重力低组成环状。这类环体构造的实例有丽水环、漳平环、龙川环等。B 环体中心重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磁力高是代表中基性岩体的隆起区,地表常可见到复式岩体。这一类环体的代表以温州环为典型。

② 第二类周边为重磁力高,中心为重磁力低,或呈正负异常镶嵌状态,它们是负向火山构造的反映。研究区内多数环体属之。如括苍山环、宁德环、安溪环等。括苍山环代表了一个大型破火山构造,宁德环中心的永泰环则反映了一个构造火山洼地。

(二)浙江省重力、航磁场特征(图7、图8)

重力、航磁、化探资料展示的区域场面貌,是各个地质历史时期构造岩浆活动(包括侵人、火山喷发及变质作用)所共同导致的结果,间接地反应了我省地质构造的格局。各个大地构造单元内地质情况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独特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场特征。虽然

由于方法的原理不同,重力、航磁、化探反映的深度有深有浅。但对比我省物化探图件,

很容易发现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的共同地质问题常有惊人的一致性。因此,利用这些区域物化探资料显示的信息,进一步确定基底构造,圈定火山机构和岩浆岩的分布,分析区域场与矿产分布的关系,既是成矿区划的基础,同时也将为我省基础地质的研究提供一些深部依据。

1. 浙江省重磁场特征 重力场特征

全省重力场以负值为主,正异常分布范围很小,并呈“N ”字形展布千杭州湾两岸和东部沿海及大陆边缘地区。布格异常的强度由北东往西南作阶梯状降低,从东向西重力高与重力低相间排列。负异常中心位于泰顺、庆元一带,极小值达-55毫伽。极大值分布在

海宁、嘉兴附远(约+40伽毫伽)。省域范围内,南北重力差值近100毫伽。全省重力场明

显分成五大块(图7)。浙西下扬子板块上重力场以正值或相对升高场为特征。浙东华夏微板块上分布的是强度较大的负异常。实测布格异常图上浅部构造反映清楚,可与省局研究所编的构造体系图对比。众所周加,重力异常是深部构造(主要指莫霍面的起伏)与地壳上部构造岩浆活动的综合反映。小范围(如百平方公里)的异常主要决定于盖层界面的变化。据密度标本统计结果。本省表层的密度界面主要有两个,一个在新生界与中生界之间,密度差0.22g/cm 3。另一是中生界与古生界之间密度差0.1~0.22g/cm 3。浙西北古生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界内部二迭系到中石炭统与下伏地层(C—S)之间还存在一个负的密度界面,密度差在0.1g/cm3。不同时代的岩浆岩以花岗岩的密度最为稳定,普遍在2.55~2.58g/cm3。可见变质岩残块和古生界地层的隆起、第四系覆盖下的中生代潜山将形成局部重力高,而中生代的局部凹陷与规模较大中酸性岩体则往往形成自行圈闭的重力低。

根据重磁推断的浙闽粤东部中大型环形构造列于表4

表4 浙闽粤东部重磁推断大型环形构造特征表

航磁特征

大致以江绍断裂为界分为浙西、浙东两个磁场区。浙西磁场区在负背景场上展布着湖州—千里岗、嘉兴—建德、海盐—兰溪、江山—上虞几条北东向的正异常带。且在千里岗一带出现大面积的低缓正异常。浙东磁异常整体呈杂乱形态。又以温州—建德一线为界分为两个磁场亚区:北东亚区(宁波—临海一带)异常以正负跳跃变化剧烈为特征;西南亚区(丽水、龙泉、泰顺、平阳一带),面积较大的低缓正异常增多。此外,江山—郭巨—普陀一带之南存在一特殊航磁异常区,将在后文伤叙述。

2. 区域重磁场分区

航磁场的分布总的格局基本与重力场相呼应,其展布特征无论浙北、浙西,或是浙东部都对应良好(如浙东重力场显示的几个NE 向阶梯,航磁亦有显示)。只是航磁更清楚的

反映了燕山中晚期构造岩浆强强烈活动的面貌而已(图8)。其中两条燕山中—晚期火山活

动带(天目山—杭川湾;遂昌—宁海)和一个园饼状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区(临安—永嘉)在航磁图上展示得特别醒目,将在后面专门叙述。

以实测重力异常为主,结合航磁资料,并参照滤去表层构造影响的滑动平均(10×10km 2)布格异常图,将全省重磁场分为6个区16个亚区(图9)。

Ⅰ 浙西北异常区

Ⅱ 皖浙边界异常区:(1)天目山莫干山亚区;(2)昌化柯桥顺溪亚区;(3)开化亚区; Ⅲ 浙北异常区:(1)嘉兴金山亚区;(2)余杭—杭州亚区;

Ⅳ 浙西异常区:(1)东阳—诸暨亚区;(2)建德一金华亚区;(3)衢县—常山亚区; Ⅴ 浙东异常区:(1)舟山亚区;(2)宁海—象山亚区;(3)宁海—嵊县亚区;(4)丽

水—临海亚区;(5)遂昌—庆元亚区;

Ⅵ 沿海异常区:(1)渔山列岛亚区;(2)台州湾亚区;(3)温州南麂山亚区 就陆域范围而言,Ⅲ、Ⅳ、Ⅴ异常区构成了我省的主体,尤其是浙东异常区(V )占到全省面积的一半以上。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16

张春林、陈维君,1982年

图9

h t t p ://g m c

886

.t a

o b

a o .

c o m

17

(*等值线代表地壳厚度 单位:公里)

图9-1 浙江重力场分区示意图 (王兴鑫,1986年) 图9-2 浙江省航磁磁场分布略图(何宜治、何长友,1987)

h t

t p :/

/g

m c

886

.t a

o b

a o .

c o m

18

h t t p ://g m c

886

.t a

o b

a o .

c o m

省内各异常分区的基本特征 (1) 浙西北异常区(Ⅰ)

该区位子浙江西北角的长兴至牛头山附近,省内分布面积很小,约1600km 2。重力场强度+10mgl 左右,在40×40km 2滑动平均布格异常图上,呈一等轴状半封闭异常,开口端在太湖西侧江浙两省交界处。这一场区的地壳厚度约29~30km ,为一上地幔隆起区。本区航磁异常以平静负磁场为主,中部展布的一条近东西向正异常带,推测是隐伏岩体及白垩系火山岩的反映。该区为古生代三迭纪的凹陷带,构造线方向多为近EW 向。大地构造分区属下扬子台褶带的范畴。 (2)皖浙边界异常区(Ⅱ)

该区位于吴兴、临安、建德、开化一线以西到皖浙省界的范围内。东部边界因受后期

北东东向、北北东向构造岩浆活动迭加的影响,显得很不整齐。区内重力场值均为负值,

走向NE ,强度在-5~-35毫伽,昌化—开化一线以西负值更大一些。从北东至西南分布着三个明显的局部重力低,分别称为天目山—莫干山亚区(Ⅱ1)、河桥一顺溪亚区(Ⅱ2)、开化亚区(Ⅱ3)。每个亚区内存在两个负心,负心的强度可达-30—-35mgl 。亚区之间皆为NEE 或EW 向的条带状重力高阻挡。东西向的重力高有一定的规模,如建德凸起长度达80km 。初步认为这些凸起主要是古生代沉积加厚所致。那些封闭半封闭的重力低(位于天目山、莫干山、六亩山尖(昌化河桥镇东南)、学川、芙蓉山(衢县北面)、开化石耳山等地),都分别展布着燕山期或雪峰期的岩体,推断这些重力低主要是反映了三个大型的隐伏岩体。其次,尚与晚侏罗世火山洼地的分布有联系,例如天目山重力低。该区的重力场实质是安徽绩溪凹陷东缘的反映。地壳厚度在31km 左右,为一地幔凹陷区。

本区的航磁场,以一条贯穿全省宽窄不等的正异常链为主,从吴兴到马金全长270km 。

在昌化—普陀断裂之北,该带磁场呈斑点状异常群,其南磁场转为平稳。临安西—分水,新安江水库—开化一带,分布有微弱的区域正磁场。局部异常一般都小于500nT ,主要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角岩化的下古生界地层以及元古界上墅组地层有关。对应于局部重力低或者分布有片状低缓航磁异常,或在其周边的内侧附近,常出现众多的局部ΔT 异常,它们系岩体接触带磁黄铁矿化、磁铁矿化、角岩化的反映,是找矿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这也从航磁的角度证实了几个重力低反映的岩浆室的存在。区域平缓正磁场则主要反映了磁性变质岩隆起的分布。 (3)浙北异常区(Ⅲ)

北抵江浙省界,南达昌化—余姚一线,西界为湖州—德清—临安,东部以上虞江山断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裂为界,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该区重力异常皆为正值,是本省陆域范围内强度最大的地段,局部极大值可达40mgl (10×10km 2平均异常图上25mgl )该区另一特征是隆凹相间,布格异常呈NE 、NEE 和近东西向排列。航磁异常的特点是在负磁场背景上迭加有片状、团块状正磁场,规摸较大者与重力异常大体吻合。乌镇、嘉兴、嘉善、金山几个重力高为古生界隆起的反映;相应的航磁异常多由上迭在古生界隆起上的中生代火山岩引起。少数与元古界上墅组具磁性的浅变质中基性火山岩有关,如乌镇西栅、顾家桥异常。这些多已为钻井资料证实。区域负磁场是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反映,其周边孤峰状、线性异常则多与凹陷内白垩系中基性火山岩的存在有关。有些异常如赵家桥等由白垩系中次火山岩(安山玢岩)及个别喜山期玄武岩引起如海宁郭店。郭店负磁异常由反磁化的玄武岩引起。

杭州—嘉兴异常区,为一地幔隆起区,地壳厚度约29km 以内,两个亚区的不同之处

在于:嘉兴—金山亚区物理场反映的构造线以东西向为主,余杭—杭州亚区构造线以NE

向为主。

(4)浙西异常区(Ⅳ)

该区位于杭州—嘉兴异常区南侧。它的东缘被江山—绍兴超岩石圈断裂围限,西迄杭州常山一线,北部宽西南窄。其范围大致与平均布格异常-10mgl 的等值线相当,面积约15000km 2。本区重力场以负背景场中的相对升高场为其显著特征,布格异常强度在-10~+15mgl 范围内。重力场面貌较为杂乱,不同走向的局部正负重力异常殊多。富阳上虞、桐庐—诸暨方向等值线扭曲得特别厉害,由衢县往西南常山方向重力场变得平静。对应金衢盆地展现一个近东西向的椭园状异常。区内航磁异常以平静负磁场为主,只在奉贤—衢县、上虞—江山两条断裂带上出现了条带状正异常,并于漓渚、诸暨芙蓉山、浦江、兰溪北、桐庐、

江山附近迭加一些杂乱的磁异常群。漓诸铁矿、闲林埠铜、铁、钼多金属旷、富阳岩体,

航磁图上均有清晰的异常显示。浙西异常区,区域负磁场是古生代地层的反映,正异常条带系由沿断裂分布的磁性岩石引起,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安山玢岩、安山玄武岩、玄武岩等)产生。

不论40×40km 2的平均布格异常,或是上延10km 的重力异常图,都可以看出从北东至西南方向存在四个隆凹相间的亚区。浙西异常区整体形态反映了一地幔鼻状隆起区。 (5)浙东异常区(V )

这一异常区总体走向N50°E ,重力场强度从西南庆元-55mgl 至北东舟山方向逐步增高到+25mgl 。其间存在非常明显的五个阶梯,反映了奉化—庆元幔槽由西南向NE 逐级翘起的趋势。这在平均异常图上反映得更加清楚。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特点

《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特点 (1)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方法 用钻机或其它的机械手段从地下取出岩样来认识地质构造是直接的勘探方法(或称为侵入方法,invasive method)。 地球物理勘探无须从地下取出岩样,而是通过使用专门的仪器在地面(或钻孔中)观察由地下介质引起的某种物理场的分布状态,

收集和记录某些物理信息随空间或时间的变化,并对这些信息的分布特征作出解释和推断,从而揭示地球内部介质物理状态的空间变化和分布规律,以此来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及赋存状态、查明地质构造。

(2)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以往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为矿产资源的调查、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获得实践检验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在覆盖地区对研究地质构造、指导勘探、成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勘探速度,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水文地质钻孔的成井率。

(3)地球物理勘探能更全面了解勘探目标的全貌,避 免钻孔勘探‘一孔之见’的弱点 在工程勘察中,尤其是在浅层岩溶勘察中,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能提供勘探区域内二维、甚至三维的地下岩溶分布状态,克服钻孔‘一孔之见’的局限性。 跨孔声波、电磁波透视法能了解两孔之间的岩体的完整性,能从整体上评价岩体的完整性与基础的稳定性。

(4)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必要条件: 要有物性差异; (二)充分条件: 1、目前仪器技术条件下,能测出异常: (1)场源体要有一定的规模, (2)场源体要有一定的埋深比, (3)仪器灵敏度要高; 2、干扰要小或能分辨异常; 3、环境条件允许。

(5)反演解释具有多解性 同一物理现象(或者说同一性质的物理场的分布)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因素引起。 例如,在电法勘探中,视电阻率的变化可以由被测目标体电阻率值的变化引起;也可能由于地形,产状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这反映了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解释具有多解性。 要克服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解释的多解性,就必须将其与钻井资料或地质资料相结合进行推断解释,必须掌握一定的地层岩矿石的物性参数。

区域市场分析方法

1、区域市场规划 每个市场都有长期发展积累的独特运行规律,刚到一个陌生的市场,首先要运用营销工具对整体区域进行定性诊断,掌握市场总体气质,准确市场分类可以有助于把握正确的调研方向,迅速了解市场,“快鱼吃慢鱼”,方向对了,速度效率就不是问题。 2、区域调研要素 利用上面营销工具首先把脉市场特质,确认市场级别,研究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大致划分市场竞争格局,但是具体准确把握市场还必须深入一线市场,从内外因素、动静态势分析,具体上从宏观环境、竞争状况、企业环境、市场状况放四个方面分别调研,实事求是,掌握准确市场资料。

3、运用工作方法 二、系统科学调查 1、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对区域市场影响重大,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数量、行政规划、人口密度、气候特征、经济投资环境等,通过宏观环境了解可以评估区域市场容量,同时参照产品定位运用相应的营销手段。区域市场容量的准确评估有助于向公司争取更多的市场资源,也增强争取支持的依据,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区域经销商市场拓展。 了解宏观市场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区域行政资料,密切关注当地经济动向,购买经济类或者主流媒体杂志报纸,大量阅读当地媒体信息,注意观察分析消费水平及房地产投资状况。 3、企业环境 区域经理下市场前必须与总部职能部门深度沟通,通过市场部可以准确把握区域市场的战略地位、区域资源配置状况及广告投放计划;通过销售部深入部门与职能经理了解区域客户资信情况,详细了解当地客户数量及质量,掌握不同区域销售波动及全年市场动态,特别对于负责直接客户沟通的客户代表更应深度交谈,通过客户代表了解客户更具体的月度、季度销售状况,甚至可以从客户代表了解到区域市场客户实力、性格、特征等,同时也可以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 (地质学专业,必修,72学时) 一、教学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人才基地各类专业总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地球物理学导论》(必修)课程教学的宗旨是使地质学基地的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重点掌握各类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 地球物理学是利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组成、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解决地质问题的间接方法。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理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地球物理场的实质;另一方面,培养综合应用地球物理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技能。重点是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的培养。 本课程在取材上,注意参考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外有关教材和文献,在适当兼顾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前提下,重点是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突出该部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在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应用。比较全面地介绍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重点是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做为基本了解)、地热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以及在地质学研究中的综合应用。力求反映地球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新理论、方法和前沿及新进展。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1.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计为72学时。课堂讲授为74%~78%,实习占总学时的22%~26%,6学时/周,大约需要12周时间。 2.授课方式 采用讲授、实习与习题、课堂讨论三大块有机结合。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侧重于地球物理与地质紧密结合,尽可能避免冗长的数学理论推导,强调有关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方式。在教学手段上,为了让学生做好笔记和有思考的余地,除保留必要的板书和推导外,凡能够用图形/表格表示的内容,均以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每次讲授新的内容之前,以提问方式复习前次课程的内容,一方面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状况,亦有利于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大纲、教案、习题等均上网公布,供浏览学习。 (2)为配合课堂学习,深入掌握所学理论、概念,每次课后安排相应课外习题或思考题,一方面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每章安排1-2次实习,除了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图形综合分析能力外,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部分定量处理和简单图形/图像显示及图形解析,达到深化对地球物理资料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目的。 (3)每章结束时提供1-2篇反映本章理论前沿进展的文章,供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参考。在讲授、实习、学习参考文献等过程中,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以求深化认识,探索前沿领域。对难度较大的习题和带有共同性

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1968年,Green and Ringwood提出,大洋玄武岩(MORB)在岛弧俯冲带转变为榴辉岩之后,可以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钙碱性的安山岩。然而,Stern和Gill的试验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岛弧安山岩不可能由俯冲的MORB部分熔融形成。现今各大洋周边俯冲洋壳的平均年龄为60Ma,已基本冷却,岩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较低(≤10 ℃/km),洋壳在俯冲过程中不能直接熔融,而是发生变质并逐步脱水。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的水热流体向上运移,交代地幔楔,并使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岛弧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玄武岩。岛弧玄武岩经过分离结晶等演化,形成典型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岩系。 1990年,Defant and Drummond重新提出,某些岛弧钙碱性安山岩和英安岩为俯冲版片部分熔融形成。在一些地区,如果年轻、热的洋壳发生俯冲,则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高(25~30 ℃/km),洋壳可能发生脱水熔融,形成高铝的中-酸性岩石。这类岩石最早发生于aleutian群岛的Adak岛,因此,被命名为adakite,指的是新生代与年轻洋壳俯冲有关的、具有独特地球化学特征的一类中-酸性火山岩或侵入岩,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太古代高铝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相似。由于其特殊的成因,对研究陆壳的起源和演化、俯冲带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壳-幔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对探讨一些造山带的古构造演化也很有帮助。 1、adakite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adakite的主要矿物组合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极少,只在Aleutian和墨西哥的高镁安山岩中有所发现。

(完整版)浙江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一、恒温槽的性能测试 1.影响恒温槽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和提高恒温槽的灵敏度? 答:影响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包括:1)继电器的灵敏度;2)加热套功率;3)使用介质的比热;4)控制温度与室温温差;5)搅拌是否均匀等。 要提高灵敏度:1)继电器动作灵敏;2)加热套功率在保证足够提供因温差导致的热损失的前提下,功率适当较小;3)使用比热较大的介质,如水;4)控制温度与室温要有一定温差;5)搅拌均匀等。 2.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讨论,应该如何选择加热器的功率大小? 答:从能量守恒角度考虑,控制加热器功率使得加热器提供的能量恰好和恒温槽因为与室温之间的温差导致的热损失相当时,恒温槽的温度即恒定不变。但因偶然因素,如室内风速、风向变动等,导致恒温槽热损失并不能恒定。因此应该控制加热器功率接近并略大于恒温槽热损失速率。 3.你认为可以用那些测温元件测量恒温槽温度波动? 答:1)通过读取温度值,确定温度波动,如采用高精度水银温度计、铂电阻温度计等;2)采用温差测量仪表测量温度波动值,如贝克曼温度计等;3)热敏元件,如铂、半导体等,配以适当的电子仪表,将温度波动转变为电信号测量温度波动,如精密电子温差测量仪等。 4.如果所需恒定的温度低于室温,如何装备恒温槽? 答:恒温槽中加装制冷装置,即可控制恒温槽的温度低于室温。 5.恒温槽能够控制的温度范围? 答:普通恒温槽(只有加热功能)的控制温度应高于室温、低于介质的沸点,并留有一定的差值;具有制冷功能的恒温槽控制温度可以低于室温,但不能低于使用介质的凝固点。 其它相关问题: 1.在恒温槽中使用过大的加热电压会使得波动曲线:( B ) A.波动周期短,温度波动大; B.波动周期长,温度波动大; C.波动周期短,温度波动小; D.波动周期长,温度波动小。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第一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 井田内地层(见表1)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B)龙谭组(Pl)、下三22叠统飞仙关组(Tf)、永宁镇组(Tyn)及第四系Q。其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11 如下: 1、第四系(Q) 厚0,41m,以残积物、坡积物,崩积物滑坡堆积体为主。坡积物、残积物主要分布在同向坡及单斜谷中,崩积物分布于陡崖脚下,另外在井田内分布有大小6个滑坡区。冲积物主要分布在北盘江、发耳河两岸。与下伏基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yn) 1 本区出露三段,四段被剥蚀,总厚平均405m。 3 第三段(Tyn):灰色薄至厚层状石灰岩夹泥质灰岩。区内可见残厚约100m1 左右。 2第二段(Tyn):以黄灰、灰绿争钙质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及细砂 1 岩,顶部25m左右为薄层泥灰岩,厚154-185m,平均厚160m。 1第一段(Tyn):以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下部夹钙质泥岩薄层。1 厚144-150m,平均厚145m。 永宁镇组产:Tirolites SPinosus(刺提罗菊石)Pteria cf.murchisoni(莫氏翼蛤相似种)、Entoliun discites microtis(小耳海扇)等化石。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f) 1

总厚约629m。分上、下两段,其上段分三个亚段。 2-3上段三亚段(Tf):黄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夹钙质粉砂岩。底部20m左右为紫1 红色钙质泥岩,厚约161m。 发耳矿井地层简表表1 厚 地 度 (m 层 ) 0- 第四系(Q) 41 0- 90下第三系(E) 二上 桥1 统 三叠系(T) 组6 ( (6 T) 3

胶莱盆地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

文章编号:1009-0258(2000)03-0041-07 胶莱盆地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及构造单元划分 Ξ 黄太岭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胶莱盆地第四系分布广泛,其构造单元可利用重磁资料进行划分。本文对鲁东地区各岩层的磁性及密度资料进行了汇总,按物性特征将其划分为5种类型。根据胶莱盆地重磁场形态、走向、幅值等特征,可将其划分为6个分区,其中七级镇重高磁高低相间区为该盆地的特殊地段。胶莱盆地共划分14个次级构造单元,它们的形成与发展受七级镇断裂带的控制。关键词:重力场;航磁场;构造单元;胶莱盆地 中图分类号:P631.1+4;P631.2+4 文献标识码:A 胶莱盆地位于鲁东地区中部,北为胶北隆起,南为胶南隆起,面积近2万余平方公 里[1]。该盆地第四系广布,其基底由晚太古代—元古宙变质地层构成,与胶北隆起上的变质岩系———唐家庄(岩)群、胶东(岩)群、荆山群、粉子山群、蓬莱群大致相当。盆地内发育有白垩纪地层,自下而上为莱阳群(冲洪积砾岩)、青山群(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夹砂页岩)、大盛群(砾岩夹砂岩层)、王氏群(紫红色粗碎屑岩夹富碱性的中基性火山岩)。断裂构造较发育,有N E ,EW ,NW 及SN 向四组,其中SN ,N E ,NW 向构造与胶北隆起和胶南隆起贯通。岩浆岩与胶北、胶南隆起基本相同。总之,胶莱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断裂构造不仅奠定了盆地的基本构造格局,而且对其次级构造的形成以及岩浆侵入、火山喷发、热液成矿等也起着控制作用。 1 胶莱盆地及相邻地区区域重磁场环境 70年代以来,胶莱盆地相继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1∶5万~1∶10万航空磁 测及1∶10万~1∶20万重力测量工作,取得了系统的区域物探资料。1.1 岩层物性参数特征 胶莱盆地多被第四系覆盖,其基底岩性与胶北隆起、胶南隆起基本一致,故将整个鲁东地区物性参数整理于表1①。  第16卷 第3期 山 东 地 质 2000年9月 Ξ①据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1988~1996年提交的《胶东地区区域物性报告》,《山东省招掖金矿区1∶5万综合物探成果报告》及其他矿产普查物探成果资料。 收稿日期:2000-03-07; 修订日期:2000-08-27; 编辑:游文澄 作者简介:黄太岭(1958-),男,山东临沂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及矿产物化探技术管理工作。

高考地理 区域地图的一般分析方法

2012高考地理区域地图的一般分析方法 1.区域定位 依据经纬度、区域轮廓、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景观等定位方法,确定区域位置,描述其位置特征,如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等。 (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区域范围,确定一个具体地点)。(2)相对位置 海陆位置:根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判断区域。 山河位置:根据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判断区域。 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判断区域。 交通地理位置:根据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分布判断区域。 2.分析区域特征 根据所确定的区域及图中信息提炼出构成该区域地理环境的自然地 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的特征。其一般方法:①通过对图中等高线、河流流向、等温线的判读,或者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②通过经纬度与海陆位置,结合气候分布一般规律,判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③在了解该区域的地形、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判断该区域的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④通过对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了解,进一步判断该区域的人文地理要素特征,如工农业生产特点,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交通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

有利自然条件。 (1)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地形:主要从地形类型、特征、地质作用、地质灾害等方面分析。 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判断,还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河流流向、海拔及地形剖面图判断。 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地面起伏状况(即地势)、地形分布等方面分析。 地势特征:主要根据地面起伏变化趋势来描述,如西高东低或由西向东倾斜。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区域(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作用,在降水少的区域(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风力作用。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②气候:可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现主要介绍前两个方面。 气候类型: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指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即其气候特征;第二种是局部地区气候

浅谈广西铀矿地球物理场特征分析

浅谈广西铀矿地球物理场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广西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地质标志、密度特征等对广西铀矿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分析,以供类似的研究作参考。 关键词:广西,铀矿,地球物理场,特征 我国至今已探明大小铀矿200多个,证实了相当数量的铀储量。矿石以中低品位为主,0.05%~0.3%品位的矿石量占总资源量的绝大部分。矿石组分相对简单,主要为单铀型矿石,仅在极少矿床有其他金属元素共生,形成铀、钼、铀汞、铀铜、铀多金属、铀、钍稀土矿床。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占总储量的60%以上),在一些矿田内,矿床往往成群出现,有的几个,有的几十个,而其中常有1~2个主体矿床存在。探明的铀矿体埋深多在500m以内。矿床类型主要有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床4种;其所拥有的储量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38%、22%、19.5%、16%。全国铀矿资源分布不均衡,已有23个省(区)发现铀矿床,但主要集中分布在赣、粤、黔、湘、桂、新、辽、滇、冀、蒙、浙、甘等省(区),尤以赣、湘、粤、桂四省(区)资源为富,占探明工业储量的74%。广西铀矿已探明矿床24个(其中大型1个、中型7个、小型16个),发现矿点96个,矿化点152个,异常点244个,探明资源/储量22935吨。广西已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铀矿资源勘查大基地之一。探讨广西铀矿地球物理场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铀矿资源的分布情况图 1 区域构造背景 广西受欧亚、印度、太平洋三大板块的共同影响,造就了鲜明奇特的地形地貌景观、得天独厚的成矿地质构造条件,使广西地壳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是我国重要的铀成矿区之一。区内已发现有LJ 、DW、QZ、ZY、XC 5 大铀矿田及众多的大、中、小型铀矿床。广西的铀矿集中在桂林兴安县资源县地区,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矿。铀矿成矿时期以中新生代为主,并主要集中在87~45Ma。大量重熔型花岗岩侵位;白垩世早期构造性质从会聚走滑向离散走滑转换,并形成白垩2第三纪断陷盆地及燕山期岩浆侵入,这种构造性质转换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热液铀成矿作用。成矿的先后顺序是:混合岩型、伟晶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和砂岩型。铀矿成矿时代的

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

一、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 工区对Au、Ag、Cu、Pb、Zn、As、Sb、Bi、W、Sn、Mo等十一种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见表3-1。 1、全区内背景值对比特征, (1)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背景值逐渐增高的有Sb、Pb、Ag、Cu、Zn等元素,其中以Pb、Ag、Zn变化最为显著,Pb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低为17.36×10-6,到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增加到40.64×10-6,在岩石中最高为85.45×10-6;Ag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低为0.06×10-6,到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增加到0.10×10-6,在岩石中最高为0.13×10-6,增加了一个数量级;Zn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低为72.78×10-6,到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增加到96.38×10-6,在岩石中最高为537.88×10-6, 增加了一个数量级,是正常的成矿序列,反映了是区内的主成矿元素,从岩石中迁移进入土壤经次生变化后迁移到水系中进一步的贫化。 (2)区内从岩石测量或土壤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背景值逐渐增高的有Sn、Au等元素,Sn在岩石中最低为1.72×10-6; 到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增加到 2.21×10-6,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高为2.51×10-6,是一个反正常的变化序列,但同处一个数量级;Au在岩石中为0.97×10-9; 到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减少到0.54×10-9,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高为1.22×10-9,反映出Sn、Au元素从岩石中迁移进入土壤经次生变化后,迁移到水系中富集。 (3)区内从土壤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岩石测量,背景值逐渐增高的有Bi、W、Mo等元素,这类均是高温元素,其中Bi在土壤中最低0.36×10-6,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为0.46×10-6, 在岩石中最高为0.50×10-6; W在土壤中最低2.19×10-6,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为2.29×10-6, 在岩石中最高为3.18×10-6; Mo在土壤中最低0.51×10-6,在1∶5万水

乐山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报告

乐山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项目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来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目标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主要工作方法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主要工作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数据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图件编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文字报告编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工作区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自然地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地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地质构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地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矿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壤类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地利用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区域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壤酸碱度分布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地表水各指标分布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浅层地下水各指标分布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近地表大气尘各指标分布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壤养分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水-大气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浙江大学远程物理化学离线作业答案(2016)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物理化学》课程作业(必做)(2016)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填空题 1. 系统的性质分为广度性质和_____强度性质________。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Δq=u+W。 3. ΔU=Q v的适用条件是封闭系统中等容非体积功为零。 4. O2(g)的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等于零(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环境? 答:将一部分物质从其他部分中划分出来,作为研究对象,这一部分物质就称为系统;系统之外与系统密切相关的部分称为环境。 2. 什么是等压过程?什么是可逆过程? 答: 等压过程是在环境压力恒定下,系统始,终态压力相同且等于环境压力的过程。某系统经过一过程由状态1变为状态2之后,如果能使系统和环境都完全复原,则该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3. 什么是热力学第一定律? 答: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多咱不同的形式,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的总量在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 4. 什么是标准摩尔生成焓?什么是标准摩尔燃烧焓? 答: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多咱不同的形式,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的总量在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 三、计算题 1. 1 mol单原子理想气体在298K时,在恒定外压为终态压力下从15.00 dm3等温膨胀到40.00 dm3,求该过程的Q、W、ΔU和ΔH。 ΔU=ΔH=0 答:P=nRT/V=(1*8.31*298)/(40/1000)=61.94KPa

W=-61.94*(40-15)=-1548.5J Q=-W=1548.5J 2. 1 mol 水在100℃、101.3kPa 下蒸发为水蒸气,吸热40.7kJ ,求该过程的Q 、W 、△U 和△H 。 答:Q =40.7Kj W=-3.10kJ △U=37.6Kj △H=40.7kJ 3. 已知298.2K 时,NaCl(s)、H 2SO 4(l)、Na 2SO 4 (s)和HCl(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为-411、 -811.3、-1383和-92.3 kJ·mol -1,求下列反应的θm r H ?和θm r U ? 2NaCl(s) + H 2SO 4(l) = Na 2SO 4(s) + 2HCl(g) 答:2NaCl(s)+H2SO4(1)=Na2SO4(s)+2HCl(g) △rHme=(∑H)产物-(∑H)反应物 =(-1383-92.3*2)-(-411*2-811.3) =65.7KJ/mol 4. 已知298.2K 时,C (石墨)、H 2(g )和C 2H 6(g )的标准摩尔燃烧焓分别为-393.5 kJ·mol -1、 -285.8 kJ·mol -1和-1559.8 kJ·mol -1。计算下列反应的θm r H ?和θm r U ?: 2C (石墨) + 3H 2(g )→ C 2H 6(g ) 答:θm r H ? =-84.6kJ/mol θm r U ? =-79.6kJ/mol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填空题 1. 理想气体的卡诺循环由等温可逆膨胀、绝热可逆膨胀、等温可逆压缩和绝热可逆压缩所组成。 2. 工作在高温热源373K 与低温热源298K 之间的卡诺热机的效率为 0.2 。 3. 1mol 100℃,100kPa 液态水的吉布斯能大于1mol 100℃,100kPa 气态水的吉布斯能(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 4. 吉布斯能判据的适用条件是封闭系统等温等压和非体积功为零的过程。 二、简答题

第四节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第四节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一、物探异常确定原则 1、岩矿石电性参数测定 矿区内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是铅锌矿的主要含矿地层,矿体顶、底板围岩主要为白云岩、含硅质条带白云岩。围岩与铅锌矿石的物性差异较大,且无炭质层和石墨化层干扰,实践证明选择物探测量中的电法测量是可行的。物探测量之前,对矿区不同岩矿石样品进行了物性测定,以了解岩、矿石的电性背景参数,岩矿石物性参数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铅锌矿与围岩白云岩的物性差异明显,铅锌矿的幅频率为1.2~22.3%。而白云岩幅频率为0.1~2.3%。测试数据表明铅锌矿为高幅频率;白云岩为低幅频率。铅锌矿与围岩幅频率差异甚大,选取幅频率作为圈定物探异常参数。 岩矿石样品物性参数测量统计表表1

区内幅频率测量值经统计全样本231件,其中最小值为-32.5%,最大值99.8%,剔除其中的特高、特低值,保留Fs在0-15%作为计算样本,计算平均值X为5.52%,样本标准离差Sx为4.16,结合物性测量参数值特征,确定幅频率异常下限为C A=X+2Sx=13.84,Fs异常下限定为14.0%。以14.0-20.0%为异常外带,20.0-30.0%为异常中带,大于30.0%为异常内带。 2、物探工作方法选择 山水沟铅锌矿采用1:5000幅频激电中梯短导线测量,根据矿体分布及地形地貌特征,垂直矿体走向,测线平行布设,测线间距为400米,AB距为510~850米,测量点距MN为20米。大致按220~310度方向布线。 二、中间梯度法物探异常特征 (一)异常总体特征 1、SF0 2、SF05、SF06、SF07、SF08、SF09六线多表现为低背景值下的低缓异常,高值异常没有或较少,Fs通常在14以下,以2.1-7居多。而SF01、SF0 3、SF0 4、SF10四线异常较好,FS值表现为低背景值下的连续中、高值异常,梯度明显,同一测线异常值多达数个。 2、异常点连续,异常大都与矿层倾方呈反向偏移。 3、异常波动幅度大,级别明显,受硫铁矿层、铅锌矿层影响,异常来源复杂,不同级别的异常可能对应不同的激化体。 4、在一定测深范围内,幅频率值(Fs)具有随深度递增而升高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历年地球物理试题总结

地球物理基础历年真题总结(按频率高低) 一、名词解释 1、惠更斯原理(5) 2、地球重力位(4) 3、叠加速度(4) 4、视电阻率(4) 5、磁场强度(4) 6、地震波传播介质的品质因子(Q值) (3) 7、磁化率(3) 8、时距曲线(3) 9、DMO(2) 10、地震勘探中的4D和4C(2) 11、虚反射(2)

12、磁法勘探(2) 13、重力勘探(2) 14、岁差和章动(2) 15、勒夫数(h, k)、志田数(l) (1) 16、地心纬度和天文纬度(2) 17、米兰科维奇旋回(2) 18、相干合成孔径雷达(INSAR) 19、地震子波 20、地震波阻抗 21、相干噪声 22、相干加强 23、均方根速度 24、地球重力场

25、全球海平面变化 26、布格重力异常 27、自由震荡 28、古地磁学 29、频散曲线 30、群速度 二、问答题 1、地壳、地幔界面和内核界面存在的地震学证据有那些?简述研究地球内部速 度结构的几种方法的原理,所需资料及已取得的成果。

2、试述全球板块构造学说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方面的主要依据。 3、从地震资料解编到水平叠加有哪些主要处理环节。他们的作用是什么?为什 么要进行叠前深度偏移?(3) 4、怎样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和地震波的衰减特性研究地下的热状态?怎样根 据大地电磁测深结果研究地下的热状态。(3)

5、试述地壳上地幔内低速高导层的可能成因。(3) 6、解释下面几种重力校正的目的,并说明这些校正通常是加到勘测重力值还是 从勘测重力值中减去(即校正值的正、负)(3) (1)自由空气校正(2)布格校正 (3)地下校正(4)均衡校正 7、请简要叙述大洋中脊扩张的地球物理证据。(2)

浙江省区域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一、区域地球物理场(重磁)特征、分区及地质解释 (一)我国东南沿海重磁场特征 1. 物性特征与物性层划分 (1)密度特征 由表1可知,浙闽粤三省各地层和侵入岩的密度参数主要有两个特点 密度参数单位:g/cm3 ①新老地层的密度值有明显的差异,地层时代越老,其密度值越大。平均密度值在地层学的“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应形成4个大的物性层。新生界密度值最小约2.3g/cm3;中生界内部白垩与侏罗系之间也存在一密度界面;古生界内部志留系为一低密度层。具有较为明显密度差异的层位有:a 以元古界变质岩为主的层位,密度值在2.71g/cm3左右;部分岩性密度值低,接近古生代沉积岩的密度值;b以古生界沉积岩为主的层位,密度值在2.65 g/cm3左右;c本区地表大片分布的中生界侏罗系火山岩密度值在2.58 g/cm3左右;白垩系是本区密度值较低的地层,其密度值在2.50 g/cm3,但方岩组密度值比较大,由于其

分布范围有限,对重力区域场影响不大。变质岩和古生界地层以及中生界潜山常形成局部正异常。 ②侵入岩的密度值差异也较大。一般是来自地壳深度较大的侵入体密度值较大,而浅成侵入体密度值较小。如基性侵入岩的密度值为2.90 g/cm3左右,中性侵入岩和中酸性侵入岩的密度值分别在2.70 g/cm3和2.65 g/cm3左右,酸性侵入岩的密度值在2.58 g/cm3左右。 (2)磁性特征(表2图1) 表 2 磁性参数表 单位:K10-6×4πsi、r10-3A/M

3 h t t p ://g m c 886 .t a o b a o . c o m

① 以中生界为主的火山岩,除部分火山沉积岩外,大部分基性、中性和酸性火山岩有较强的磁性,并以有较强的剩余磁性为特征。 ② 以古生界为主的沉积岩,除部分受矿化蚀变影响的岩石有一定磁性外(如角岩化),大部分沉积岩没有磁性或仅有微弱磁性。 ③ 以元古界为主的变质岩,除部分大理岩,石英岩,浅粒岩等岩石有微弱磁性外,相当一部分变质岩有一定的磁性,并以剩余磁性较弱,磁化率相对较强为特征。 ④ 侵入岩中除部分酸性侵入岩磁性较弱外,其他侵入体都有一定的磁性,基性、中性侵入岩的磁性最强。 ⑤ 根据物性资料较详细的浙江地区按地层顺序编制的磁性参数变化曲线中也可以看出,有磁性的地层主要分布在中生界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古生界的磁性很弱,元古界有一 定的磁性。由此形成一个时间顺序上,新、老地层磁性强,新、老地层之间的中间地层磁 性弱的特性。这一特性对从磁场信息中提取隐伏于火山岩下古生界沉积岩分布与厚度信息是重要的依据。 (3)磁性、密度参数的综合特征 为了研究不同地层和岩石的磁性与密度参数之间的关系,根据浙江较详细的物性资料,编制了各类岩石磁性、密度参数关系图 (图2)。 图中可见岩石类型从综合参 数可分为五类。基性侵入岩是磁性和密 度参数值最大的物性体,很容易与其它 物性体加以区别。古生代沉积岩是弱磁 性、中等密度的物性体。元古界变质岩 中和中酸性侵入岩体都是具有中等磁性 中等密度的物性体,两者的差异是变质 岩磁性弱一些,密度高一些,中酸性侵 入岩磁性强一些,密度小一些。中生代 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都是有一定磁性而 密度值较低的物性体,两者很难区分, 说明两者在成因上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磁性变化很大,从弱磁性到强磁性的都有,而密度值变化不大,一般在2.58 g/cm 3左右;部分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由于磁性较弱,常常与沉积岩不易区分,表明它们在成因的性质和物质的来源上与沉积岩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关性。 h t t p ://g m c 886.t a o b a o .c o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