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基础知识讲解:尿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及评价

临检基础知识讲解:尿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及评价

1.湿化学法

常用邻联甲苯胺法、氨基比林(匹拉米洞)法等,操作简单,但试剂稳定性差,特异性较低;尿液中混入铁盐、硝酸、铜、锌、碘化物等均可使结果呈假阳性;尿液中含有过氧化物酶或其他对热不稳定酶也可呈假阳性。

2.试带法

基本克服了湿化学法试剂不稳定的弱点,但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尿液被氧化剂污染或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产生过氧化物酶,可致结果呈假阳性;大剂量的VitC或其他还原物质导致假阴性;甲醛可使反应假阴性,大量亚硝酸盐则可延迟反应。试带法除与游离血红蛋白反应外,也与完整的红细胞反应,但在高蛋白、高比密尿液中,RBC不溶解,试带灵敏度减低。

3.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快速、使用方便,基本克服了化学法试带法的缺点。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原理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综述 2007年3月19日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综述 冯念伦范卫华刘捍东 (山东省立医院济南250021) 糖尿病(DM),主要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目前在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明显增加,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亦达2-3%,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已经成为病人至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希望能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 有资料说美国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费约有1000亿美元,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保健卫生问题,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研究是20世纪后20年国际卫生保健研究的重点之一。 临床上广泛采用血糖参数来判定糖尿病,而血糖参数只代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对确诊有局限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相对稳定,其浓度值能准确反映最近2-3个月期间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控及慢性并发症的判断等,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正逐渐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占总血红蛋白(Hb)的百分含量的测定项目。有些发达国家已将HbA1c的测定列入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测定HbA1c有多种方法,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乳胶凝集反应法和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分别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自分析仪进行测定。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形成及特点 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会在高糖的作用下发生缓慢的非酶促糖化反应, 血红蛋白Hb的β链N末端缬氨酸上的氨基与葡萄糖的醛基发生可逆的加成反应,,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 醛亚胺(前GHbA1c)迅速重排成不可逆的酮胺,然后缓慢重构形成HbA1c。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特点: 1.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百分比含量与即时所检测到的血糖水平无关。 1.2 由于红细胞在外周血中的寿命是90 -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百分比反映了测定前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而GHbA1c的合成始终在进行,其糖化程度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及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病人用药治疗后,较血糖、尿糖含量下降晚3-4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百分比含量是对糖尿病长期控制有重要意义的一项指标。 2、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方法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方法有(1)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包括:离子交换色谱及亲和色谱;(2)微柱法;(3)免疫分析法,包括:放射免疫法、酶免疫法和乳胶免疫凝集法。(3)电泳法

血红蛋白尿

第十章血红蛋白尿 第一节血红蛋白尿定义 尿内含有游离的血红蛋白称为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与血尿颜色相似,但前者呈酱油色而后者呈洗肉水色。取新鲜尿标本离心、沉淀,镜检不见有红细胞或仅有少许红细胞,而且联苯胺试验强阳性时,可诊断为血红蛋白尿。 第二节诊断思路 (-)询问病史: 如疑为血红蛋白尿,应询问有无溶血性疾病的病史。 1.红细胞内在缺陷性疾病的病史如为遗传者,应询问溶血是否与服用蚕豆或伯氨喹等药物有关。如为获得性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溶血与睡眠及血PH下降有关(如服用VitC)。 2.还应询问有无红细胞外因素引起溶血的病史,如输错血型,自身免疫性、机械性(如金属心瓣膜、微血管性溶血等)、化学性或药物性(如苯、砷化氢、铅、磺胺类药物接触史),烧伤和疟疾等。急性溶血主要见于异型输血,发热、寒战、黄疸、腰背痛、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头痛、呕吐。慢性溶血表现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并发胆石症、肝功能损害等。慢性发病的患者可有含铁血黄素尿。 (二)体格检查 血红蛋白尿本身并无体格检查的需要,但是引起血红蛋白尿的病因应做相应的体格检查。 (三)相关检查 1、疑为血红蛋白尿者,应作联苯胺试验和尿含铁血黄素检查,也应做有关血管内溶血的检查。包括血常规、网织红红细胞、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清结合珠蛋白浓度测定,还应做血清间接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素等测定。 2、骨髓检查,以及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等。 3、病人多有急性肾功能不全,应作相应肾功能检查。 4、以及疑为其他可能病因时应作针对病因的相关检查。

(四)病情评估 血红蛋白尿可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处理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后果。同时,病情严重程度还取决于基础病的病情程度。 第三节鉴别诊断 诊断思路如下: 一、明确是否为尿色异常 首先排除食物和药物(如利福平)的影响,其次通过尿液检查除外血尿、脓尿和结晶尿,再通过尿胆红素检查除外胆红素尿。剩下的是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和卟啉尿。 二、确定是否为血红蛋白尿。 1、血红蛋白尿为尿色异常。从外观颜色看,新鲜的血红蛋白尿呈粉红色、红色或红葡萄酒色,其颜色取决于尿液PH值、血红蛋白浓度及尿液放置时间长短,尿液久置后可使血红蛋白还原,酸性尿液中的血红蛋白成棕黑色,碱性尿呈鲜红色。 2.离心沉淀镜检看不到红细胞。联苯胺实验强阳性;尿含铁血黄素检查阳性及尿铁排出增加(因为血红蛋白分解后铁将参与形成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故在慢性溶血时可出现含铁血黄素尿和尿铁排出增加的现象)。 3.血红蛋白尿常伴有溶血的特征。如严重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寿命缩短、血清乳酸脱氢酶上升、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清结合珠蛋白浓度明显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加,尿胆原及尿胆素增加等。含铁血黄素尿-ROUS试验阳性,溶血发生一定时间后肾小管上皮细胞把重吸收的HB转化为含铁血黄素并脱落到尿液内,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核素检查红细胞寿命缩短是最可靠指标。上述异常在血管内溶血都可以见到,而血管外溶血只能见到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加。提示骨髓增生的证据:网织红细胞增加-5-20%(正常<1.5%),骨髓幼红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倒置(正常1-5.2:1)。 4. 鉴别诊断 (1)主要是血红蛋白尿与肌红蛋白尿相鉴别。 肌红蛋白溶于3.2M 硫酸胺,而血红蛋白不溶,因此,若加硫酸胺于尿中,形成异常色素沉淀者为后者,无沉淀为肌红蛋白尿。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分子量及等电点不同,故可用蛋白电泳加以区别。肌红蛋白尿有肌肉症状,而无血管内溶血表现,血红蛋白尿则恰恰相反。

最全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与仪器解析(参考资料)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 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目前在世界上发病率很高,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亦达2-3%,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至残至死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希望能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临床上广泛采用血糖参数来判定糖尿病,而血糖参数只代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对确诊有局限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相对稳定,其浓度值能准确反映最近1-3个月期间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控及慢性并发症的判断等,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正逐渐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占总血红蛋白(Hb)的百分含量的测定项目。有些发达国家已将HbA1c的测定列入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测定HbA1c比较常用的方法,目前有乳胶凝集反应法和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两种,分别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1HbA1c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3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1增高:测定HbA1c可以了解糖尿病人在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此外,用含葡萄糖的透析液作血透的慢性肾衰病人,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病人亦增高。 1.2降低:溶血性及失血性贫血,慢性肾衰,慢性持续性低血糖症等。 1.3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1.3.1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1.3.2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 1.3.3可以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1.4当HbA1c>9%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1.5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1.6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1.7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牛血红蛋白尿

牛血红蛋白尿的研究 摘要牛的血红蛋白尿是牛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可能是由于缺磷、饮水过量或其他原因引起。我们需根据病因,针对不同的病源,对因治疗,才能有效的控制牛的血红蛋白尿。养殖户应当加强饲养管理,预防此病发生,减少损失。 关键词低磷血症水中毒鉴别预防 牛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红色尿液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有多钟原因皆能引起此类情况的发生。如牛泌尿系统炎症引起的血尿、血红蛋白尿等。 牛的血红蛋白尿多种多样,根据其发病原理,可大致将其分为三类:低磷血症血红蛋白尿、水中毒性血红蛋白尿、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红蛋白尿。 一、低磷血症血红蛋白尿 临床症状:多为奶牛产后发病,发病牛尿液呈红色,由淡红色到紫红色不等。轻症者一般全身无明显变化。严重贫血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100 次/min 以上),心音亢盛,有杂音,颈静脉搏动性强;黏膜苍白,后期出现黄染;消化机能减退,食欲下降,粪便干燥,有时排出恶臭稀便。病末期衰竭,走路摇晃,体温低于常值。该病最终因急性溶血引起贫血性缺氧,心脏长期处于增加心率、加强收缩状态,加速血液循环,供给机体营养状态,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死亡。① 实验室检查:首先进行尿检,尿检中不含红细胞。此为区分泌尿系统炎症的依据。血清中无机磷含量降低,一般4 mg/100 mL以下(正常7 mg/100 mL)。 病因:奶牛日粮中缺磷或磷含量较低,加上母牛产奶量高,磷排出量增加,导致磷供应不足而出现低磷酸盐血症,从而引发本病。据研究证实,无机磷是红细胞无氧糖酵解过程中的一种必要因子,缺磷时,红细胞的无氧糖酵解作用则不能正常进行,作为酵解产物的三磷酸腺苷相应减少,而三磷酸腺苷主要起着维持红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三磷酸腺苷量减少,就会引起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发生红细胞变形、溶解,产生血红蛋白。② 治疗:1、可直接补充磷元素治疗。效果快速而明显。采用20%的磷酸二氢钠,静脉注射300ML-500ML,每天1-2次,用药2-3天,即可痊愈。 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配合日粮做到全价,保证磷元素的充足。 2、为补充血容量,增加机体能量,应适当补给生理盐水、氨基酸、维生素c、葡萄糖和维生素A等药物。 3、冬季做到防寒保暖,减少应激因素刺激。 二、水中毒性血红蛋白尿 临床症状:哺乳犊牛和断乳前后的犊牛发病较多。在饮多量的水后, 特别是温水后, 犊牛立即表现腹痛, 腹围增大, 瘤胃鼓气, 反色停止, 流涎, 肌肉振颤, 起卧不安, 有时踢腹, 体温正常, 心律在每分钟1 0 次以_ L, 呼吸急促, 随之腹泻,排水样稀便, 尿红色、尿频。红色尿的最早出现, 一般在饮水后1 5 分钟。随着腹泻和尿红色尿症状的出现, 全身症状减轻,一般不加治疗, 半天内恢复, 很少见有死户, 严重的病例症状要延续1 一2 天。③ 实验室检查:首先进行尿检,尿检中不含红细胞.此为区分泌尿系统炎症的依据。 病因:犊牛多量饮水后, 幼畜胃肠对水分吸收极快, 大量水分进入血液, 由于内分泌、神经系统机能失调, 造成一时性渗透压降低, 使红血球大量破坏而出现溶血现象, 红血球大量破坏产生的血红蛋白进入泌尿系统, 出现了临床上血红蛋白尿。由于血液水盐平衡失调, 组织细胞也随之水肿、变性, 临床上就出现一系列其它症状。④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目前在世界上发病率很高,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亦达 2-3%,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至残至死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希望能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临床上广泛采用血糖参数来判定糖尿病,而血糖参数只代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对确诊有局限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相对稳定,其浓度值能准确反映最近1-3个月期间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控及慢性并发症的判断等,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正逐渐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占总血红蛋白(Hb)的百分含量的测定项目。有些发达国家已将HbA1c的测定列入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测定HbA1c比较常用的方法,目前有乳胶凝集反应法和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两种,分别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1HbA1c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3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1增高:测定HbA1c可以了解糖尿病人在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此外,用含葡萄糖的透析液作血透的慢性肾衰病人,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病人亦增高。 1.2降低:溶血性及失血性贫血,慢性肾衰,慢性持续性低血糖症等。 1.3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1.3.1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1.3.2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 1.3.3可以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1.4当HbA1c>9%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1.5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1.6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1.7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2临床常用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方法 2.1乳胶凝集反应法 乳胶凝集反应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直接测定总血红蛋白Hb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百分含量。目前有国内外几家厂商可以提供HbA1c测定的试剂盒。这种免疫反应是由被测血样品中的总Hb和HbA1c与试剂中的抗体结合而形成凝集,凝集量随HbA1c浓度的大小而变化。使用生化分析仪器来进行比浊测定HbA1c的浓度,采用终点法,生化仪通过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值,可直接反映出凝集量的多少;推算出

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

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 血红蛋白是一种色素蛋白,可以用比色法测定。血液中血红蛋白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氧合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衍生物。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血液中除了SHb以外,其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试剂转化、生成HiCN,其最大的吸收峰为540nm波长,可经比色测定。此法为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国际标准参考方法,操作简单,显色快且结果稳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本法试剂中KCN有剧毒,测定过程中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血症易致混浊,HbCO转化较慢。 2)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钠血红蛋白(SLS-Hb)法:除SHb外,血液中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钠(SLS)作用,生成SLS-Hb棕红色化合物。SLS-Hb最大吸收波峰538nm,波谷500nm,肩峰560nm.由于摩尔消光系数尚未最后确认,因此不能用吸光度“A”值直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本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且无公害。但SDS质量差异较大,并且SDS可破坏白细胞,不适合进行白细胞计数的血液分析仪使用。 3)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测定法:与HiCN法相似,但仍然有公害问题。 4)碱羟血红蛋白(AHD 575nm)测定法:试剂简单、不含有毒试剂、呈色稳定,但由于其吸收峰在575nm,限制了此法在血液分析仪的使用。 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蛋白测定法:该法试剂溶血性强又不破坏白细胞,可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可用于血细胞分析仪自动检测Hb和白细胞。缺点是对Hb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低。 近年来,多参数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使Hb测定逐步以仪器法取代手工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同时可以获得多项红细胞的参数,血液分析仪法测定血红蛋白的原理与手工法原理相似,多采用HiCN法,但由于各型号仪器使用的溶血剂不同,形成Hb的衍生物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某些溶血剂形成的衍生物稳定性较差,因此要严格控制溶血剂加入量及溶血时间,特别是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有些溶血剂内虽加入了KCN,但其衍生物并非是HiCN,仪器要经过HiCN标准液校正后,才能进行Hb测定。仪器法测定血红蛋白精确度CV约为1%.

糖化血红蛋白项目推荐书

方便快速精确 GH-900Plus 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 购置建议书 深圳普门科技有限公司 Shenzhen Lifo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目录 一、公司简介 (3) 二、糖化血红蛋白基本知识简介 (4) (一)糖尿病简介 (4) (二)糖化血红蛋白简介 (4) 三、GH-900 Plus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 (4) (一)GH-900 Plus检测原理 (5) (二)GH-900 Plus卓越的仪器特点 (6) (三)GH-900 Plus参数.................................. (10) 四、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GH-900Plus配套试剂 (11)

(一)试剂盒主要组成成分 (11) (二)待测样本采集和处理............................ .. (11) 五、经济效益分析 (12) (一)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收费标准 (12) (二)效益分析.............................................. .. (12) 六、仪器操作 (13) 七、售后服务承诺 (15) 一、公司简介 深圳普门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设备研发、制造、营销的医疗设备供应商。 公司核心团队由北美归国的博士和硕士及资深专家所组成,是一家高起点、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创始人均拥有二十余年高科技医疗产品的行业经验和在北美和欧洲多年的行业工作经验,分别来自全球业内着名的医疗设备厂家。 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是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执行单位。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普门科技秉承自主创新理念,致力于全球领先的床旁诊疗设备及家庭医疗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不断增加和完善临床急需的专业诊疗方案,以实现临床多科室的床旁诊疗技术普及与发展,为医疗机构创造更为显着的多重效益。 二、糖化血红蛋白基本知识简介 (一)、糖尿病简介

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尿对24小时尿蛋白测定的影响

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尿对24小时尿蛋白测定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11-09T13:52:51.5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5期供稿作者:王立明[导读] 探讨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检测方法,达到还原真实肾性蛋白检测目的。 王立明(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医院广西柳州 545001)【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5-0199-01 【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检测方法,达到还原真实肾性蛋白检测目的。方法采用血红蛋白可被80%饱和硫酸铵沉淀的特征,分离尿液中溶解性血红蛋白,用双缩脲试剂显色测定。结果血红蛋白分离后,符合尿蛋白与双缩脲反应特征。结论经分离干扰因素,更能接近真实反映肾性蛋白。 【关键词】24小时尿蛋白血红蛋白尿肾性蛋白双缩脲法 24小时尿蛋白测定是临床常用观察肾性蛋白尿的指标,尿蛋白量的多少可以预示肾脏病变的程度和预后[1,2]。现代研究也提示:蛋白尿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子。24小时尿蛋白量的界限,也作为重症肾病综合征诊断特点之一。因此,24小时尿蛋白测定准确地反映肾性蛋白显得十分重要。作者在长期的临床检验实践中发现,影响24小时尿蛋白测定准确性因素很多,多见于脓尿及红细胞尿,脓尿及成形红细胞尿可以通过离心后取上清液检测,仍可得到准确的肾性蛋白。但红细胞溶解后形成的血红蛋白尿,清晰透明,或被尿液颜色所掩盖,容易在测定过程中忽视,而致结果异常增高,增高几倍到几十倍,有误导临床的倾向。本文就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尿对24小时尿蛋白测定影响做一实验分析。 1 方法 1.1采用卫生部医政司推荐首选检测尿液蛋白定量的双缩脲法。双缩脲试剂盒由中生北控提供。仪器采用手工法721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和日立1780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检测。蛋白沉淀剂为0.075mol/L硫酸和15g/L钨酸钠溶液。 1.2血红蛋白的分离根据血红蛋白可被80%饱和硫酸铵沉淀的特征,取5ml原尿,加入 2.8g硫酸铵粉末,使之混合溶解,约合80%饱和度,静置10分钟,用滤纸过滤,取滤液测定。 2 标本 选取24小时混合尿,蛋白定性阳性、隐血试验阳性、镜检红细胞阳性者。 3 眼观 3.1血红蛋白分离前(1)尿液清晰透明。(2)经蛋白沉淀剂沉淀为暗红色沉淀物。(3)暗红色沉淀物经双缩脲试剂显色为暗褐色。 3.2血红蛋白分离后(1)尿液清晰透明。(2)经蛋白沉淀剂沉淀为纯白色沉淀物。(3)纯白色沉淀物经双缩脲试剂显色为紫色。 4 结果 4.1血红蛋白分离前尿液异常增高。经若干倍稀释乘稀释倍数,倍数越大结果越高。无法得到可信结果。 4.2血红蛋白分离后尿液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吸收波峰540nm,符合尿蛋白与双缩脲反应特征,结果符合临床诊断。 5 讨论 血尿是肾科常见临床表现,约40-50%见于肾内、泌尿外科急诊患者的常规尿检中,因方法学不同,蛋白定性可以得到不同结果: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可以同时沉淀白蛋白和球蛋白,结果为阳性;而干式试纸法只对白蛋白显色,结果为阴性。但隐血试验示阳性结果。在留取24小时尿过程中,特别是环境温度较高时,红细胞容易破坏,形成溢出性血红蛋白尿,将上述尿作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显然不能反映真正意义的肾性蛋白,结果发送必将误导临床。 肾性蛋白尿分肾小球型、肾小管型和混合型三种。肾小球型是由于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以致蛋白渗入肾小球滤液中,通常排出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肾小管型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或分泌蛋白增加,主要排出α、β微球蛋白和溶菌酶。混合型则两者兼有。一般来说,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较少,通常小于2g/24小时。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蛋白含量较高,可达数g-20g/24小时。但也有些肾病可不出现蛋白尿。急性肾小球性肾炎也可能不出现蛋白尿。 陈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肌红蛋白尿、散发性肌红蛋白尿患者,可以从肾中滤出肌红蛋白,也属于肾性蛋白,常规尿隐血试验阳性,常规镜检红细胞阴性。其可以通过游离血红蛋白方法来定量反映其排出程度。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操作,规程十分简单,但操作者需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高度责任感,特别是采用自动化仪器检测最容易忽视,利用专业的知识对结果做出判断。可通过常规观察尿隐血试验是否阳性,也可通过血红蛋白为有色蛋白的特性,经钨酸钠试剂沉淀的蛋白颜色来判断。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在双缩脲法常规测定中建议溶血标本应作“标本空白管”,这些干扰理论上可消除,但只相对于“能直接测定”的标本而言。实际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无法做“标本空白”的。故作者认为,经分离干扰因素来定量,才是准确可靠的。无论手工操作还是自动化仪器测定,其反应原理都是相同的,凡是开展此项目的实验室,都应存在这个问题,需要检验人员去分析,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证据。 总之,积累的资料证实,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是可以真实反映肾性蛋白,干扰因素的消除也是可能的,可预见的,随着医学检验过程的规范化,结果的真实性,必将成为临床强有力的支持依据。参考文献 [1]张健.重症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医学综述,2000,6(5):204-206. [2]Burton C,etal.Am J Kidney Dis,1996,27:765-775.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

Advance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进展, 2017, 7(3), 163-17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6861773.html,/journal/aac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6861773.html,/10.12677/aac.2017.73022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Zongli Huang, Zhirong Gan, Wan Lan, Jiating Hou, Xiaozhen Feng, Guocheng Han*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Received: Jul. 3rd, 2017; accepted: Jul. 28th, 2017; published: Jul. 31st, 2017 Abstract Diabetes mellitus is one of the highest morbidity in the world. At present, the detection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diagnostic method of diabetes monitoring. Hemoglo-b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body, as a macromolecular protein which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carrying oxyge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high blood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ill induce glucose and hemoglobin in HbA1c generation function, blood oxygen capacity, so the de-termination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in blood shows great significance. There are more than 30 methods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reactio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first category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charge of GHb and non GHb, including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electropho-resis, isoelectric focusing, etc. The second category i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GHb, including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ion capture, immunization, etc. This article overviewed detection methods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Diabetes Mellitus, Standard Diagnostic, Hemoglobin,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Detection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 黄宗利,甘志荣,兰万,侯嘉婷,冯小珍,韩国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收稿日期:2017年7月3日;录用日期:2017年7月28日;发布日期:2017年7月31日 *通讯作者。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是怎么引起的?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的病因】 主要发生于直立姿势的多种活动,如长途行军、正步训练、长距离跑步、竞走、在硬地面上打球、空手道比赛、连续击打沙袋或手鼓京剧武生演员连续小翻等,甚至有人报道1例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因头部反复撞击墙壁后发生血红蛋白尿。游泳和自行车运动员发生本症者极罕见。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的发病机制】 从上面所举的多种情况可以看出身体某部位反复用力撞击坚硬表面可以引发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确切发病机制不完全明了,一方面当红细胞流经脚掌、手掌等部位的表浅血管时,受到机械性损伤。另一方面脚掌手掌等部位的表浅微血管在受到反复用力击打时可能受到损伤,微血管变窄、粗糙,使流经的红细胞受到过多的推挤、撕裂,从而引起溶血。本症的发生主要与运动的地面或击打物体表面的坚硬程度、运动方式或姿势有关。在硬路面跑步后发生血红蛋白尿的患者,改在草地上或穿弹性较好的运动鞋进行同样的活动,可不发生本症运动量相同的不同运动对身体的撞击不同,红细胞所受的机械损伤程度也不同,每个人的步态及落地的轻重都有差别,有的使脚掌受到的撞击力较大,这部分人就容易发生溶血。但这些患者也可能存在某种易患因素,如红细胞膜存在缺陷,或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低而使游离血红蛋白结合能力不足等。有人发现本病患者谷胱甘肽还原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暂时性缺乏使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但很难说明与本病的关系。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有什么表现如何确诊?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者在走路、行军、赛跑、打篮球、职业性以手指击鼓、空手道等体力活动后,突然解出暗红色尿,一般持续仅数小时,第二次小便尿色变淡,6~12小时后尿色已正常。偶尔血红蛋白尿会持续数天。一般没有全身症状,但可有腹痛、腰酸背痛、大腿酸痛、足底发热等轻微症状,偶尔有恶心、呕吐。由于溶血时间很短,一般很少发生贫血。即使在血红蛋白尿发作时,红细胞的形态仍属正常。 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即可诊断本症。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应该做哪些检查? 1、外周血可见到红细胞异常,可有轻度的网织红细胞增多。 2、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正常。 3、游离血红蛋白升高,结合珠蛋白降低。 4、总胆红素轻度升高,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 5、尿潜血阳性,尿中可出现含铁血黄素颗粒。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 1、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与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的鉴别较容易。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可因运动而加剧注意与本症的鉴别。 2、运动后也可发生肌红蛋白尿症患者常有强力的肌痛及压痛。肌红蛋白分子量小,易从肾脏排出,发作时血浆结合珠蛋白浓度不降低。小心抽取血浆,肌红蛋白尿时血浆外观正常而血红蛋白尿的血浆为红棕色,大多发生在肌外伤或肌梗死后。肌红蛋白能溶解于80%的饱和硫酸铵溶液,而血红蛋白不溶解。肌红蛋白由于分子小很容易从尿中排出,故发作时血浆结合珠蛋白浓度不降低。此外,由于两者的分子量不同,各自的电泳速度也不同且肌红蛋白能溶于80%的硫酸铵饱和溶液,而血红蛋白则不能。可依据这些不同的理化特性来鉴别。 3、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的鉴别:两者均有血红蛋白尿,但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是在寒冷情况下发生,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发生前常有长途行车或跑步史,突然排出红褐色尿,6-12h后,尿色基本正常。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可引发哪些疾病? 因为血红蛋白尿发作时间短,一般没有并发症出现。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的中西医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两型: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因素及实验室检测注意事项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因素及 实验室检测注意事项 (张秀明,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市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主任)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1c,HbA1c)是评价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的首选指标,并且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国家糖尿病学会和WHO推荐将其作为糖尿病的首选诊断标准,拓宽了HbA1c的应用范围。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当病人有血红蛋白变异体存在时常导致HbA1c测定结果的极度异常或与血糖水平不一致,甚至误导临床;而且多种因素可致HbA1c出现假性升高或降低,不能准确反映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状况,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本文简要讨论糖化血红蛋白的生物化学特性,重点介绍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血红蛋白变异体对HbA1c测定的干扰,以及引起HbA1c 假性升高或降低的因素,并提出实验室检测注意事项。 一、HbA1c的生物化学: 成人血红蛋白(hemoglobin,Hb)通常由HbA(97%)、HbA2(2.5%)和HbF(0.5%)组成。在健康人,几乎94%的HbA是非糖化的血红蛋白即HbA0,而6%的是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GHb)即HbA1。HbA1又包括HbA1a、HbA1b 和HbA1c,前二者含量较少约占GHb的1%,HbA1c是主要的糖化血红蛋白,约占GHb的5%。HbA1a又由HbA1a1和HbA1a2组成,两者分别是血红蛋白β链N-末端与1,6-二磷酸果糖和6-磷酸葡萄糖发生糖基化作用的产物,HbA1b是血红蛋白β链N-末端与丙酮酸的结合物,HbA1c由葡萄糖与血红蛋白β链N-末端的缬氨酸残基缩合而成。 HbA1c的形成主要依赖血糖浓度和红细胞寿命。全部过程经历两个非酶促反应:第一步是快速反应期,葡萄糖粘附在血红蛋白N-末端的缬氨酸残基上,形成一个不稳定的醛亚胺中间产物即Schiffs碱;第二步是Schiffs碱经历漫长的葡糖胺(Amadori)重排反应形成稳定的酮胺化合物即HbA1c;或逆向转变成葡萄糖和血红蛋白。由此可以看出,HbA1c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密切相关,因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120d,理论上HbA1c可反映过去120d血糖的平均水平,但在红细胞120d寿命中,近期血糖水平对HbA1c的检测值贡献更大,标本采集前30d的影响达50%,而采前集第31~90d的影响为40%,而91~120d的影响仅为10%,因此,HbA1c检测主要反映过去2~3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红细胞寿命受基因学、血液学和相关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当解释临床结果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特别是能改变红细胞生成和红细胞结构的因素,临床医生应知晓这些因素可能导致

血红蛋白检测试剂盒(比色法)

血红蛋白检测试剂盒(比色法) 简介: 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或HGB)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是能使血液呈红色的蛋白。血红蛋白由四条链组成,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每一条链有一个包含一个铁原子的环状血红素。Hb 在氧含量高的区域,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区域,又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Leagene 血红蛋白检测试剂盒(比色法)( Hemoglobin Colorimetric Assay Kit)在酸性条件下产物呈红色,吸收峰在530nm ,产物红色越深,说明Hb 含量越高,反之则越低,通过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530nm 处吸光度,据此通过比色分析就可以计算出血清血红蛋白含量水平。该试剂盒主要用于检测溶血血清样本,亦可用于检测细胞或组织的裂解液或匀浆液等中血红蛋白含量。该试剂盒仅用于科研领域,不宜用于临床诊断或其他用途。 组成: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 配制检测工作液: ① 配制显色工作液:取Hb Assay buffer 至室温,取显色底物溶解于Hb Assay buffer , 即为显色工作液。 ② 配制标准品工作液。 2、 准备样品: ① 溶血标本血清:溶血血清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后,-80℃冻存。使用时用生理盐水稀 释100倍。 ② 细胞或组织样品:取恰当的细胞或组织裂解液,如果有必要需进行适当匀浆,低速 离心取上清,-80℃冻存。 3、 加样:按照下表设置96孔板空白对照、标准品、待测样品,溶液应按照顺序依次加入, 并注意避免产生气泡。如果样品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高,可以减少样品用量或适当稀释 编号 名称 TC0205 50T TC0205 100T Storage 试剂(A): Hb Assay buffer 2.5ml 5ml -20℃ 避光 试剂(B): 显色底物 100μl ×2 100μl ×3 RT 试剂(C): Acid Assay buffer 10ml 20ml RT 试剂(D): Hb(1mg/ml) 10μl ×2 10μl ×3 -20℃ 试剂(E): ddH 2O 1ml 1ml RT 使用说明书 1份

23牛血红蛋白尿病解析

牛血红蛋白尿 一、原因 引起牛尿液中血红蛋白增加的原因很多,例如许多溶血性传染病,像牛的钩端螺旋体病,血液原虫病及中毒病等,但这些病有各自特点,也无性别间差异,不属本病描述范围。这里所介绍是一种营养代谢病,在临床上以母牛发病较多,而公牛、肉牛、阉牛很少发生,分娩后的乳牛和母水牛(不论怀孕与否,产犊后多长时间)发病较多,而公水牛、阉公牛有时也有发生,但与母牛相比发病率较低。役用黄牛发病率明显比水牛低。不论分娩后奶牛或是水牛的血红蛋白尿,其共同特点是:血清无机磷浓度下降;血红蛋白尿;共同的治疗方法--大剂量补磷。 母牛血红蛋白尿首次于1853年报道于苏格兰,以后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北美洲相继见有报道,分别称之为产后血红蛋白尿、红水病或营养性血红蛋白尿等。在国外,本病主要发生于3~6胎次高产母牛,病死率高达50%,被列为乳牛重要代谢病之一。国内由陈振旅(1964)首次报道,且病死率不高(10%)。前苏联学者报告该病可见于产前1~20d,但主要见于产后(86.19%)。印度某些地区发病较多,病死率达70%。 水牛血红蛋白尿,显然与产后血红蛋白尿有明显的区别,即后者的发生与动物采食十字花科植物有密切的关系,但必定发生在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母牛,其死亡率亦比前者高。 二、病因 饲料中磷缺乏,而又未能恰当的补充磷而发生,但与产后泌乳而增高磷脂排出有重要关系。已有实验证明,3头母牛,用低磷饲料喂18个月,1头妊娠母牛发生血红蛋白尿,用磷制剂或补充骨粉后又迅速康复。干旱年份收获的牧草和稻草,饲喂牛后,于当年冬季或次年冬天易发生血红蛋白尿症。认为与牧草磷含量下降有关,严重缺磷的地区,本病发生较多。有些牧场更易发生本病。另一方面,发生临床血红蛋白尿的母牛,一般都伴有低磷酸盐血症,但并非所有低磷酸盐血症的母牛都会发生血红蛋白尿。Simesen(1980)认为二种因子是产后血红蛋白尿的发生所必需的:一为低磷酸盐血症,另一种为甜菜、苜蓿中皂角苷含量较多,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了解XF—1B型(或Hb—2000型)血红蛋白仪的使用方法,掌握血红蛋白的测定技术。有训练运动员在较好训练效果的影响下血红蛋白正常值高于正常成年人,因此,血红蛋白的测定是评定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原理 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直接比色,光电比色法,沙利氏比色法(间接比色法)。 我们现在实验室用的是XF—1B型和Hb—2000型血红蛋白仪。此仪器是采用氰化高铁法,应用光电比色的原理测定血红蛋白值的,其原理是:将全血样品20ul注入5ml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稀释液内(亦称文—齐氏液),作251倍稀释,溶化红细胞释出血红蛋白。稀释剂将血红蛋白先转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再转化为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然后,再用XF—1B 型(或Hb—2000型)Hb仪比色法直接测定显示浓度数,不需任何换算(每次测定只需5秒钟)。 三、实验器材 XF—1B型和Hb—2000型血红蛋白仪、一次性血细胞吸管(刻度10~20ul)、采血针、75%酒精、消毒棉球、培养皿、烧杯、可调加液器、试管架、血红蛋白测定试剂(文—齐氏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标准液。 四、实验步骤 1、插上电源,打开血红蛋白仪电源开关,按动进样开关,重复三次吸入蒸馏水,并通电预热20~30分钟。观察显示是否为“零”。(按出Hb仪器左下角“测试—定标”按键,使之处于“测试”状态。)

2、取试管一支,加入Hb测定试剂(文—齐氏液)5ml,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3、采血、比色:先消毒,再用采血针在耳垂或无名指尖处采血,用干棉球擦去第一滴血,待第二滴血自然流出一大滴时,用血细胞吸管取血液20ul(注意:吸管内不可有气泡,否则需重新采血)。擦去吸管外血液后,轻轻吹入测定管底部,并回吸数次洗净吸管,然后充分混合均匀。待5分钟后,置Hb仪上比色。 4、记录:直接读数,记录下来。 Hb值通常以每100 ml血液中含Hb若干克来表示。(g/ml)。 本仪器采用国际单位制(g/L),可直接显示Hb值(g/L)。 我国正常成人,男子约:120~150 g/L 女子约:110~140 g/L 男运动员不超过:170 g/L, 女运动员不超过:160 g/L。 五、注意事项 1、每人每次测试前应先将Hb仪进样处吸入蒸馏水,冲洗流通池。使显示数值为“000”。 2、比色前将仪器前部左下角“测试—定标”键置于测试状态。 3、Hb仪采样吸管一定要全部侵入液体中,避免气泡吸入,否则影响测定结果,若有气泡请重新操作测试一次。 4、若“零点”漂移绝对值>2g/L,需调整“调零”旋钮,使仪器显示回到“000”。

PNH 睡眠性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简述

PNH 睡眠性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Clinical Review

睡眠性阵发性血红蛋白尿PNH 睡眠性阵发性血红蛋白尿(PNH)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异常,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髓丧失造血功能、血栓、慢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发作。PNH的发病率很低,发病原因不详,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关系。PNH 的临床表现不一,疾病进程多变,给临床的诊断治疗和疾病研究带来很多困难。最近15年,在PNH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定义了导致PNH异常表现的分子缺陷。而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PNH 诊断分型,是PNH研究的又一里程碑。 历史回顾 Strubing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第一次报告了PNH,症状为溶血性贫血,伴有夜间血红蛋白尿。50年后,Ham和Dingle证明了PNH患者的红细胞在血清酸化条件下,易发生溶血,这就是现在普遍使用的Ham 实验,用来诊断PNH。不久,又发现PNH 的溶血是由于患者的红细胞对补体敏感。进而又发现PNH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也有异常。Dacie在1963年提出了PNH是由于干细胞突变造成的获得性克隆异常的假说。后来,通过对两位患有PNH的妇女的异构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说。PNH红细胞中只含有一种异构酶,而病人正常红细胞中含有两种异构酶。 ·生化缺陷 1983年,PNH红细胞的生化研究表明,PNH缺乏一种被称为延迟加速因子DAF的补体调控蛋白。这种蛋白抑制补体C3转换酶的形成,并通过glycophosphatidylinositol (GPI)的锚定作用(翻译后处理步骤)固定在细胞膜上。进一步研究表明,PNH细胞缺少这种通过GPI与细胞膜的正常连接。这意味着,GPI锚定蛋白的合成异常,是PNH 的起因。PNH细胞系的GPI合成的生化通路也异常,这种异常发生在通路的第一阶段的N-acetylglucosamine到phosphatidylinositol的转移过程中。 ·分子缺陷 1993年Miyata等发现了PHN的基因缺陷。通过对一系列复杂的补体和转染研究,证实了PNH细胞系的phosphatidylinositol glycan complementation class A(pig-a)基因表达了错误的GPI相关的抗原。对pig-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迄今为止,所有报导过的PNH病人都有pig-a基因的突变。由于这种突变发生在体细胞,所以表现不一致,并且在整个pig-a编码区域中,都有发生突变的可能。这些突变包括缺失、插入和点突变。所有的缺失和插入部分都很小(只有一到二个),导致漂移突变,产生了无功能产物。漂移突变导致了细胞完全缺乏GPI锚蛋白(III类细胞)。另一部分突变是点突变,保留部分活性,可以合成少部分的GPI锚蛋白。这种突变细胞表达部分GPI锚蛋白(II类细胞)。由于pig-a基因位于X染色体,每个细胞只有一个功能性pig-a基因(女性X染色体失活),因此,单一突变会造成GPI缺失表型。相反,每个细胞中都有两个具有活性的常染色体pig基因,只有常染色体上两个等位基因都发生突变,才会产生PNH症状。 ·流式细胞仪分析 使用分子生物学已经成功发现了PNH 的基因缺陷,而使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则是发现诊断PNH表型异常的重要手段,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1985年,两个各自独立的小组使用流式细胞仪和DAF (CD55)抗体,调查PNH患者,发现了缺乏DAF的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这都证明PNH的多系特征,有力支持PHN是克隆性干细胞疾病的学说。进一步分析PNH病人骨髓造血干细胞,发现也缺乏DAF的表达。之后,随着新的GPI锚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出现,PN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