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雨水花园建设浅析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花园施工技术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花园施工技术发表时间:2019-11-13T10:09:53.87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4期作者:余若凡李金丰吕金刚邵珠令[导读]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用地,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极为重要。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上海 201206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以星空之镜海绵公园工程为对象;陈述了在多洪涝、土壤重盐碱环境下雨水花园的设计优化与植物选型;阐述该工程雨水花园的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LID;雨水花园;雨水收集1引言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用地,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极为重要。
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应用雨水收集系统,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及防灾减灾水平,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良性循环。
雨水花园也被称为生物滞留区域,指在绿地中种有苗木的低洼区域,由树皮或地被灌木植物作为覆盖,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2工程概况及特点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工程位于上海市南汇新城,绿地面积约41.3万平米,雨水花园绿面积约1.5万平米。
建设内容包括海绵景观工程、海绵设施工程等。
针对公园内部和周边道路径流,选取透水铺装、植草沟、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这4种海绵城市生态设施作为主要的雨水收集措施。
现有场内土壤土质均为盐碱沙土,土壤pH值大于8.5的土地占比超过95%;此外土壤含盐量极高,多半为重盐土和中盐土,植物生长环境恶劣。
3雨水花园设计概况由蓄水层、覆盖层、介质土层、多级级配碎石层组成。
在多级级配碎石层底部与基层素土间铺设一层透水土工布。
雨与周边园路接壤处铺设两布一膜土工布。
在多级级配碎石层中埋置集水穿孔管,安装雨水溢流井并连通雨水井,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
雨水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5篇)

雨水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5篇)第一篇:雨水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1雨水花园产生背景的概念众所周知,由于现代城市建设的用地紧张问题,当前的自然士地资源遭到越来越多的开发,许多农林地或者是动植物的生活栖息地被人类占用,开发成其他工业或商业等用途.不透水的路面取代了原有土地成为城市的主要下垫面,这种现象严重影响自然降水的雨水渗透,造成地表径流的相对集中,形成城市洪水,也严重影响了自然界水循环系统。
同时面临全球地下水资源的濒临枯竭,城市中这种大面积不透水的铺装也导致大量雨水从城市下水管道中流走,不能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严重破坏了整个世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雨水花园是指一些浅凹绿地,是用来收集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的,一部分是由天然形成,也有一部分是人工挖掘的。
浅凹绿地可以利用、植物或者其他一些植物的综合作用实现净化雨水的作用,其用途相对比较广泛,适用于各类城市公共绿地中。
部分雨水可通过浅凹绿地渗人土壤,涵养地下水,也可以用收集到的这些雨水作为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它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低影响雨水开发方式,是雨水利用的绿色基础设施,从而达到雨水净化、雨洪控制的一项专类工程措施,为重建城市基底的涵水功能提供新的突破口。
2、雨水花园的工作原理雨水花园是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收集并处理雨水,结合场地上的污水处理设备将处理达标的水用于整个生态园植物的浇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设计者将空间、环境、植物相结合的问题解决,雨水花园建造解决的是基础问题,以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一般的雨水花园主要由s部分组成,其中在填料层和砾石层之问可以铺设一层砂层或土工布。
根据雨水花园与周边建筑物的距离和环境条件,可以采用防渗或不防渗2种做法。
当有回用要求或要排入水体时还可以在砾石层中埋置集水穿孔管。
3、雨水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3.1居住区居住区的排水系统相对比较完善,因而多数雨水能够随着下水道直接渗入地下。
浅析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以徐州泉润公园中雨水花园设计为例

浅析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以徐州泉润公园中雨水花园设计为例史慧梅[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82]摘要:作为新式雨洪管理措施,海绵城市的理念近年来备受推崇。
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中景观效果较好的一种形式。
而植物是雨水花园的灵魂,因此,植物的正确选择及合理搭配在雨水花园构建过程中尤为重要。
本文以徐州泉润公园规划设计项目中雨水花园的设计为例,通过阐述雨水花园中植物的作用和选择原则,列举了适合徐州地区雨水花园选择的植物,并对雨水花园植物配置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为苏北地区雨水花园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花园;泉润公园;植物;植物配置中图分类号:TU98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2)10-0079-030引言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我国原有绿色生态机理不断被破坏,地表径流污染、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为此,“海绵城市”的新理念应运而生。
具体而言,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
以更灵活多变的形式,来解决城市一下雨就发生涝害,不下雨干旱连绵的忧人现状。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也指出,未来城市建设应当优先利用雨水花园、生态草沟、下沉绿地等多种生态技术措施,达到合理组织排水的目的。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2]。
广义上来讲,就是凡采用了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等生态措施,而且也有较好景观效果呈现的绿地建设,都可以归类为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海绵体”形式,也是一种高效、低成本且可持续的雨水利用设施,为最新的城镇化构建提供重要的保护。
1泉润公园项目总体设计概况1.1项目概况泉润公园项目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基地在泉山区西部区域,徐商公路南侧,三环西路西侧且现状为采煤塌陷地,总面积52.7hm2,水域面积24.5hm2,陆地面积28.2hm2。
雨水花园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浅析

雨水花园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浅析一、引言雨水花园在国内算是一种新型的生态技术,此项技术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雨水的回收和利用也愈加关注,因此,雨水花园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雨水花园的发展为构建“海绵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二、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雨水花园的发展,是人们从古至今都一直关注的重点内容。
从最开始对于生存的需求,到后来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再到当今时代对生态的诉求,雨水花园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渐成熟。
国外的雨水花园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2、国内研究现状现阶段,我国对于雨水花园技术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基础阶段,在实际应用方面还不够成熟。
我国有很多关于雨水花园的理论书籍,从多个角度对雨水花园技术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这也为其实际应用和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雨水花园已经逐渐成为提高城市雨水利用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雨水花园与城市建设的有效结合将会在雨洪管理中发挥出极大的价值效益。
以北京为例,在我国北京是第一个开展关于雨水利用率研究的城市。
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经成功建成超过1200个雨水利用工程,雨洪利用也已经达到4500万立方米。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的雨水花园建筑已经初见规模,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建设,其中就应用到了雨水花园的基本理念。
三、雨水花园的应用3.1、居住区由于居住区的硬质景观比较多,所以居住区最好應该安装排水系统,虽然大多数的雨水都可以直接进入到地下的管道中,但是如果遇到暴雨,居住区的道路就会出现严重的积水情况。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雨水花园技术在居住区中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雨水花园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收集来自屋顶的雨水与小区内的景观用水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用水率。
浅析在海绵城市背景下的雨水花园设计——以宁波生态走廊为例

现代园艺2020年第7期浅析在海绵城市背景下的雨水花园设计———以宁波生态走廊为例陈思聪,刘雪梅(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西青300000)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大背景下,通过设计具有减缓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流量,吸收、净化污染物,有效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的雨水花园,来改善在城市开发过程中被忽视的生态环境和水环境。
以宁波生态走廊为例,对其水文、植被、地形及设计亮点进行简要分析和概述。
海绵城市;雨水花园;设计地、植草沟、地被植物等一系列生态措施,可减缓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流量,减少雨水外排,保护下游管道、构筑物和水体。
除此之外,绿地中植物的茎和叶也具有缓解地表径流的作用,雨水渗透进入土壤之后,通过植物茎叶的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
植物根系是雨水花园发挥雨水渗透功能的关键。
2.1.2吸收、净化污染物。
通过植物的枝干、茎叶、根系截流,在经过植物根系及土壤渗滤净化后,可以有效地去除雨水中的灰尘、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物等有害物质。
在降雨时,雨水在溶解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或颗粒物后,可通过植物吸附和降解这些污染物,从而净化雨水和空气。
2.1.3有效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雨水通过植物、透水铺装、沙子、土壤等一系列的过滤、净化后,净化后的雨水被收集储存在地下,不仅节省昂贵的蓄水费用,而且雨水在地下不易蒸发,更利于储存。
储存下来的雨水可以作为灰色水来使用,例如,补充运河水,植物浇灌,工业用水等。
这样一来在缓解饮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生态用水管理的发展。
雨水花园中,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环境中空气的湿度与温度,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经过合理的设计以及妥善的后期维护,不仅能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而且可以为昆虫、鸟类等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侯科龙等曾通过研究发现,根据绿地所处的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植物配置,可以形成雨水花园小群落,形成一个“微型生态圈”,给一些水生生物、微生物及昆虫等提供更自然的栖息地,丰富生物种类的同时,也为人类自身创造了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规划实践探究

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规划实践探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规划实践的相关内容。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研究目的在于分析雨水花园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正文部分解析了海绵城市的理念,讨论了雨水花园规划的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实践探究的成果。
挑战与应对策略也得到了讨论。
在总结了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规划实践的成效,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展示,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花园、规划实践、理念、原则、案例分析、实践探究、挑战、应对策略、成效、发展方向、总结、环保、城市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城市中的雨水排放不畅、城市内涝频发、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建设具有海绵性质的城市,即城市具备吸收、储存、渗透、净化雨水的能力,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作为重要的绿色空间,旨在通过规划和设计合理的雨水花园,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宜居,并能够有效解决雨水管理问题。
通过对雨水花园规划实践的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海绵城市理念在实际落地中的应用和效果。
深入研究雨水花园规划原则、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究,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为建设更加可持续、宜居的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旨在探讨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规划的实践情况,探讨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规划的实践探究,从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海绵城市理念和雨水花园规划原则,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们旨在了解如何将雨水花园规划应用到海绵城市建设中,以达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水文循环、减缓城市水logging的目的。
海绵城市建设指引下的雨水花园技术初探

海绵城市建设指引下的雨水花园技术初探摘要:由于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许多城市的绿色下垫面被打破,城市水文循环系统也遭到了很大影响。
在建设当前海绵城市的大潮中,利用雨水园林技术对恢复城市基底的涵水性提出了有效的"绿色突破口",并通过介绍了雨水园林的概况、优点和价值等,希望对雨水园林的发展方向进行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指引;雨水花园技术引言:雨水花园是一种适用范围广、造价成本低、形式多样化的绿色基础设施.目前在实验研究以及工程应用中,雨水花园对雨水径流的处理展现出显著的成效,对海绵城市的建立有着重大作用.阐述了雨水花园的价值,介绍了海绵城市与雨水花园技术构建的技巧,为雨水花园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1.海绵城市及雨水花园的概述1.1海绵城市的概述我国的可持续雨洪管理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近些年经济水平与专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雨洪管理的可持续化也得到了长足进步。
以可持续雨洪管理理论为基础,我国学者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的立意在于城市能具有海绵一样的特性,在面对不同时期天气条件变化时能够对城市雨洪起到良好的调节机制,城市降雨时能够吸纳、蓄滞、渗透、净化雨水,干旱时能够对贮存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
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的雨洪管理体系,一方面通过保护城市绿地和自然水体,保证其雨洪调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人工设施,强化城市雨洪调蓄能力,以预防城市内涝为基本目的,尽可能提升城市雨洪蓄滞、净化和渗透功能,从而达到城市雨洪管理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1.2雨水花园的概述雨水花园是利用自然形成或人工建设的低洼地,合理保留或栽植乔、灌木或地被植物,以实现雨洪调蓄的功能,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处理与雨水利用技术。
传统的雨水花园通常是尺度较小的景观化设施。
但随着相关技术的推广,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成熟,雨水花园无论对于城市雨洪的控制、城市环境的调节还是景观效益都表现得异常出色,于是雨水花园被逐步运用于城市雨洪处理的各个阶段,功能涵盖生物滞留、雨水渗透以及净化。
雨水花园在衡水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研究区域生态景观、温室效应、臭氧污染、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问题时,空间上一般采用大尺度范围,研究对象扩展到全球乃至周围圈层,研究的时间尺度也会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
(图1)形成,破坏后就难以再修复。
2.3河流景观的保护、管理与生态修复综上所述,在河流景观的保护、管理与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当基于河流景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流的连续性以及水文的连通性,选择一个合适的时空尺度进行参照研究,从河流景观空间尺度出发,用于对当前城市的河流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维持、利用河流水利水电规划计算生态需水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理论依据。
3结论从生态学的首次提出到相对成熟的景观生态学这一理论,再细分到河流景观生态学,几十年以来其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河流景观异质性与时空尺度和干扰仍然是河流景观生态系统的重要研究点。
另外笔者认为还应当加强河流景观制图、河流景观生态系统功能与健康评估,以及河流景观生态修复与管理等的研究。
(收稿:2017-04-27)[1]Allan J D .Landscape and riverscapes: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on river ecosystem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2004[2]魏晓华,孙阁.流域生态系统过程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等.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生态学报,2008[4]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立新.内蒙古草原区河流河滨带湿地植被空间分布格局、过程与功能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张耀,副教授;曹羽乔,研究生在读。
图1尺度与景观生态格局的选择2.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时空尺度要想更好地完成修复作业,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河流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雨水花园建设浅析
摘要: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飞速发展,大多数城市绿色下垫面被破坏,城市水文循环系统受到严重干扰。
在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浪潮中,雨水花园技术为恢复城市基底的涵水性提供了新的“绿色突破口”,通过阐述雨水花园的理论基础、类型结构、规划要点等,以期为雨水花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雨水花园;生态效应;雨洪管理;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频繁遭遇前所未有的水资源危机,城市内涝严重,下垫面过度硬化,自然绿地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我国水资源相对短缺,有一半以上的国土地处干旱、半干旱以及季节性干旱的半湿润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导致结构性缺乏更加严重。
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人口和产业集中在江河湖沿岸地区,甚至处于泛洪区内,加之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集中等特点,使大多数城乡地区不可避免地遭受洪涝灾害威胁。
水资源短缺与水灾害频发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以工程措施改造水环境、解决水问题,取得很大成就在当前水资源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将雨水进行再利用,弥补先天水源不足,缓解城市水问题。
我国雨水花园技术尚处
于发展初期,收效微弱,利用率低。
人们一直视雨水为废弃物,长期以来“一排至之”的做法,不仅浪费了雨水资源,同时也破坏了城市水系统的循环性。
在此背景下,我国急需建立一套“渗、滞、蓄、净、用、排”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应对水危机,助力海绵城市建设进程
1 雨水花园的理论基础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源于人类对于未来社会的担忧,最早应用于林业生产方面。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危及下一代人的生存,又使下一代人的需要和生活得到保证
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雨水利用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因素。
首先,城市水资源日益短缺,地下水的开采过度以及雨水的初级污染加剧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季风性气候影响,许多城市内涝严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针对水资源短缺与城市雨洪灾害两大主要矛盾,实现雨水资源的收集与再利用,改善城市水循环系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1.2 生态设计理论
18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迈进工业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全球变暖、城市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美国建筑师麦克・哈格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标志着生态设计时代的到来。
与传统设计相比,生态设计将重点放在城市环境方面,旨在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的人居环境
在生态规划设计理论的倡导下,要求规划设计充分尊重自然原有肌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充分实现自然资源的再利用与再循环。
雨水花园技术依据生态设计理念,结合规划地的自然禀赋,使用乡土植物,达到截留污染物、净化雨水的作用,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再利用
1.3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绿色基础设施不同于传统“灰色基础设施”,是保护环境、生态、资源的有效途径
美国环境保护局将其定义为,为提高整体环境质量而设置的自然系统或仿自然人工设施,并将这一概念拓展到雨水径流管理方面,通过自然系统或模拟自然系统的工程措施对径流污染进行控制
在城市传统发展模式的作用下,城市雨水难以下渗,造成初级雨水径流污染,形成较高的短时雨水径流总量和径流速度,致使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与传统工程设施相比,雨水花园技术不仅前期投资、后期维护成本低廉,而且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实现美学、生态等多种功能
2 雨水花园的类型与结构
2.1 雨水花园的类型
根据实施目标不同,雨水花园可以分为以控制径流污染为目的和以控制径流量为目的两种类型
第一,以控制径流污染为目的的雨水花园,主要功能为处理污染较严重的初期雨水,一般适用于径流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空间,例如停车场、城市广场、城市道路等,结构比较复杂,需设计专门的底部排水沟渠。
第二,以控制径流量为目的的雨水花园,主要功能为减少区域内的雨水径流总量,一般适用于处理雨水水质相对较好、汇流面积较小的城市空间,例如建筑屋面、附属庭院、中小学校、居住小区等,构造相对简单,造价低廉,无须设计专门的底部排水沟渠
2.2 雨水花园的结构
雨水花园通过植物的截留与土壤的渗透蓄滞作用,达到净化初期雨水污染、降低短时雨水径流量以及收集地面汇流雨水的效果。
一般其结构主要分为蓄水层、覆盖层、植被与种植土层、人工填料层、砾石层等五部分
第一,蓄水层主要为滞留和过滤雨水,同时将雨中的沉淀物留在该层。
第二,覆盖层主要为提高土壤渗透作用和净化雨水,防止水土流失。
第三,植被与种植土层主要为过滤与净化雨水,选择多年生植物,可短时间耐水涝。
第四,人工填料层主要为渗水,其厚度应根据规划地的降雨特性、服务面积确定,多为0.5~1.2m。
第五,砾石层主要为排除多余
的雨水,由穿孔管排入城市管道中
3 雨水花园的规划要点
3.1 雨水花园的选址
第一,规划建设前必须对场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
在选址前,应对土壤采样,进行性质分析实验,避免将雨水花园建设于土壤渗透性差、土质松软、保水量低的场地上,以免发生长时间的积水,对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规划场地应具有适宜的汇水面积,能容纳短时骤增的雨水量。
开工建设前,根据该地区相关室外排水技术规范计算场地内的雨水径流量,在城市低洼地带、易积水区设置雨水花园。
例如,城市道路、广场等空间,以便于发挥对雨水的控制与利用作用。
第三,不能对场地建筑以及其他基础设施造成损害。
在开工建设前,应实地踏勘场地基础条件、周边环境特点,减少对基础设施的影响。
例如,在居住区雨水利用系统建设中,选址要求距离主体建筑物至少3m,避免浸泡建筑基础。
第四,规划场地应保留一定面积的地上或地下空间。
依据场地内的雨水径流系数分析,确定雨水花园的建设规模。
不同现状条件的项目,所需的雨水花园建设规模不同,留有足够面积的地上或地下空间,便于规划建设。
第五,雨水花园的选址与后期维护对环境存在一定要求。
例如,雨水花园的选址尽量设置于南向,远离高大乔木根系;场地高差系数小,减少人为施加土方量;控制周边污染源,保障雨水水质中等,
降低对雨水花园内种植物的影响
3.2 雨水花园的规模
在确定雨水花园建设要求后,应采用量化分析法对雨水花园规模进行测算。
依据水量平衡分析法,对规划场地的地面雨水径流量、汇流量、蓄水量、下渗量等运用数学科学算法,推演出所需雨水花园的表面积。
依据多次流量模拟测试实验,确定雨水花园的积蓄和下渗能力,以及应对暴雨强度测评系数,保证该规划地水文条件各要素值动态平衡,指导雨水花园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4 结语
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零散分布的雨水花园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当代设计师需要建设更多优秀的雨水案例,完善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增强普及性(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与应用性。
雨水花园的建设需要推广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发挥各自特定的作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应对水灾害,适应水环境,平衡水生态,以小见大,为现代海绵城市建设添瓦助力
参考文献:
[1] 车伍,马震,李俊奇.城镇雨洪控制利用与水景观设计[J].建设科技,2009(23):58-60.
[2] 向璐璐,李俊奇,邝诺,车伍,李艺,刘旭东.雨水花园设计方法探析[J].给水排水,2008(6):47-51.
[3] 王淑芬,杨乐,白伟岚.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雨水花园建造探析[J].中国园林,2009(6):54-57.
[4] 孙静.德国汉诺威康斯柏格城区一期工程雨洪利用与生态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07(3):(下转第页)(上接第页)93-96.
[5] Megregor Partners.环境保护类规划的旗舰――绿色广场[J].潘岳,译.景观设计,2009(3):74-76.
[6] C .飞利浦,G.斯莫林伯格.哈斯廷公园[J].张文英,译.中国园林,2006(11):37-40.
[7] 尹建强,曾忠忠.雨水之歌――解析波特兰雨水花园[J].中外建筑,2007(9):7-9.
[8] 王水浪,包志毅,吴晓华.城市雨水的可持续管理――波特兰绿色街道的设计及其启示[J].山东林业科技,2009(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