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审美等效与归化异化尺度解读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英汉文学作品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英汉译文更具有文化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更要注意文化的衔接。
因此,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问题便成为尤为突出的现象。
当谈及归化时,我们把它定义为一种以译者在译作中加以体现其本文化背景的能力。
他以母语作者的方式发掘和当地语种读者相关联的文化信息,并构建具有当地文化特质的新的文字表达。
也就是说,译者减少文化隔阂,使读者不致迷失在译文之中;使其能够快速地理解译文,并够以母语的角度理解其中的文字表达。
归化在翻译中被广泛应用,因其能够尽量之源于文本精髓,从而让文字表达更具有通俗性,从而让读者和原作者在思想上达到一致性。
然而,当提到异化时,它又取不同的意义,它是指译者将原文中任何有文化色彩的元素进行转换,译成读者所能理解的用文,同时又具有文化色彩的外文表达形式,从而创造出一种有趣的新的文字风格,使译文更具有当地文化特质。
这样的新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能够将源文的文化语义经由转换和夸张,将新的译文与母语文化相结合,并诠释出创造性的文字突破,从而使小说的文学性和意象性不可比拟的完善。
因此,归化与异化不仅仅是翻译语言风格上的问题,更涉及到作品中文学性、意象性、艺术性等高级语言表现形式的问题。
从学术角度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要作出合理的取舍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才能让文字更加流畅,而且也能不亏待原作信息,开展出更有意义的文字表达。
总之,归化与异化是影响英汉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因素,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理智地取舍,意识到翻译的技巧的复杂性,并尽力获得一份卓越的翻译作品。
只有充分理解文学,把握常识性的知识基础,且能够把握不同文化间的文化辩证法等文化理论,才能够将文学翻译变得更具艺术性,更有吸引力。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研究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研究从古至今,“归化”和“异化”在翻译界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理论依据,以及归化和异化的翻译进行了综述。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1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归化与异化的说法最初是由西方的翻译理论家提出来的。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 or alienation),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eating method or adaptation)。
归化(adaptation),又称domestication,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缩,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异化(alienation),又称foreignization,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的两种对立意见,在翻译界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2“归化”和“异化”的理论依据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出现了两种对立意见。
他们运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即“归化”和“异化”来表现原文。
归化主张译文应以目的语文化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源语文化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并有各自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首先,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如下的理由:(1)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z)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3)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4)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5)序言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
最新-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1 精品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篇一: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作品中作用分析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作用分析【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每一部文学作品所使用的特有语言往往会被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记。
同样,文学作品的翻译则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纽带。
文章对西方文学翻译史中有关归化和异化的研究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简评,借此进一步深化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
通过对翻译理论研究的认识,对归化与异化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异化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当最初的不自觉的翻译发展到自觉的规模性翻译之后,就产生了归化和异化的交锋。
最近20年,在国内的各类学刊发表的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数以百计的文章中,提到“归化”、“异化”,许多学者都从我国的文学翻译入手进行研究,而对于西方文学翻译史中归化、异化的研究情况却鲜有提及。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有必要对西方文学翻译史中有关归化和异化的研究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简评,借此进一步深化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
一、对翻译理论研究的认识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是众说纷纭,概无定论。
翻译界总是不平静的。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本人也一直在对自己的研究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发展从提出到放弃翻译科学理论这整个过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篇二: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的两策略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应当认识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别,适度地采用两种策略。
【关键词】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翻译与文化[][];;一、归化和异化概念的提出及各自的理由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交流就需要翻译。
翻译就是要克服这些“异”来保持交流的畅通,但是同时又要显现出这些“异”。
关于翻译的策略,传统的提法是直译和意译,也就是本文的归化和异化。
浅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浅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作者:朱晶来源:《消费导刊》2013年第03期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
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往越来越多。
在各种交流中,翻译活动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而在翻译中灵活用好归化和异化翻译方法,就可以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不但可以完成传递原信息的目的,还可以传递文化,并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一、异化和归化的概念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即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即要保存原语的异国情调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二、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一)归化翻译法在翻译活动中,有时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会出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在此情况下采用归化翻译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归化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其缺点则是无法深入了解译作的文化本质。
例如,英语成语中as timid as a rabbit(or hare),不译作“胆小如兔”,而是译作“胆小如鼠”,经过这样的“归化”处理,就会使读者能够轻松的理解和接受了。
从语用角度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语用角度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作者:武清宇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第12期摘要对于归化和异化2种翻译方法的争论一直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持续着。
从语用角度探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的关系,适度归化可以使译文流畅易懂,更贴近读者;适度异化可以消除2种语言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使读者增加对源语国文化的了解,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语用;翻译;归化;异化中图分类号:G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9)12-0058-02Study of 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in Transl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Wu QingyuAbstract Foreignizing method and domesticating method, the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ave been debated for a long tim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method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Appropriate domesticating can make the translation fluent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ppropriate foreignizing can remove the gaps in some turns of express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increas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methods is dialectical unity.Key words pragmatics;translation;domesticating;foreignizingAuthor’s address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Shangdong 271016目前,国内翻译界对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关系问题争论颇多,许多学者从文学翻译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4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6期总第795期No.6,2020Total of 7951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翻译过程中的归化与异化早已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采用归化策略指尽可能从译本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该类读者所在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和其他背景情况,使译文做到符合目标语的相应规范,尽可能消除目标读者的阅读障碍[1]。
异化与归化相反,意味着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原文本的特点,包括其表达方式、风格,以及原文本所在文化领域的文化特色,尽量使译文贴近原文本原有的模样[1]。
关于归化策略,翻译学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中的“达”正好与之形成呼应。
“达”是严复翻译标准的核心[2]。
它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语的语言特性、文化背景等,对译文做通顺化处理,使其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语义明晰,对目标读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翻译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也与归化策略相吻合。
奈达认为,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心理反应,做到让译文在译文目标读者处的心理反应与原文在原文目标读者处的心理反应保持对等。
[3]这也就意味着,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功能以及文化背景对译文做适当的调整,使其适合于目标读者。
对于翻译的异化,刘英凯则曾指出,归化策略之于翻译是歧途,人们以存异为基本原则,了解到的外来文化信息才是非常真实和深刻的[4]。
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译者的选择会对译文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形成决定性的影响。
此现象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领域中也可窥见。
2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归化与异化文学翻译,尤其是古典文学翻译,其原文的语言应用和文化信息均颇具特色。
以我国古典文学代表作《红楼梦》为例,它饱含中国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何体现原文中的特色成为了翻译该书过程中的一大重点。
现存译本中,部分译者选择以归化策略为主导,力求译本更加贴近目标读者;有的译者则倾向于异化策略,尽可能保留中文原文的语言特色和其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力图向目标读者传递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文化之美。
翻译策略中的“异化”与“归化”

在 目的语中表现文 化差异 。异化 翻译追求最 大限度的等值 。 但是 , 异化 翻译也有 自己的劣势 , 它常常使译文 句式生硬 , 晦
涩难懂 , 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 困难。常见的异化 翻译 策 略有“ 音译法 ” 和“ 直译 法” 等。
归化 和异化 问题 涉及某些含 有文化色彩 的语 句 的翻译
译文 ( 1 ) 简洁达意 , 但丢失了原文 的文化 内涵 ; 译文( 2 ) 再现 了原文意义 , 且形象生动 , 但“ 诸葛亮” 一词属归化过度 ; 译文 ( 3 ) 则 同时满足 了达 意、 顺畅性及 文化 内涵 的传达几方 面, 因此比前两个译文要 更胜一 筹。其 实 , 如果 根据 以上 两 条标准 , 很多我们认为 已有定论的译 法都是可 以商榷或改进 的。比如 K a K r p H 6 r a r l o c ,  ̄ e Ⅱ 0 , 人们~ 向认为应该按归化 法译为 “ 如雨后春笋” , 这当然是可 以的。但我们 能否用异化 法译为 “ 如雨后的蘑菇 一般” 呢?笔者认为 这也是完 全可行 的。无论是从“ 蘑菇” 这种植物在国内的普及范 围, 还是从人 们 的认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来看 , 绝 大多数读 者都应该能理解 并接受这种译法。当然, 在翻译 中遇到那些文化 因素特别浓 厚 的词语时 , 由于两 种语言 间文化上 的巨大鸿 沟 , 仅 靠异化 法 可能不容易让读者理解其意 , 这 时可尝试 在异化的基础上 加 释意 的方法来处理 。
多数 翻译教材都认为应该 直接归化译 为“ 多此 一举 ” 。不过 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可以商榷 的。如本例 中的两种译文 , 译文
问题。处理翻译 中的文化 因素应该是归化 还是异化的 问题 , 主要应考虑 以下 两条标 准 : 1 ) 译 文是否 有 利于原 作 意义 准 确、 顺 畅的传达 ; 2 ) 译文是 否有利 于不 同语 言间 的文 化交 流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而在社交媒体翻译中,“归化”策略则更为合适。社交媒体是人们日常交流的 工具,它需要我们使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在这种情 况下,“归化”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提高交 流的效率和流畅度。例如,将英文的“LOL”翻译成中文的“哈哈”,可以更 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 个概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本次演示将探讨“归化—异化”大讨论的演 变,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 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让译文保持源语言的异 域风情和语言特色。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
考
基本内容
在翻译领域中,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一直备受。这两种策略在翻译 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文本类型的翻译,如商业广告、社交媒体和 学术论文等,均有不同的适用性和效果。本次演示将探讨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 翻译策略,以及在“异化”和“归化”之间的权衡与应用。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中,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次演示 将探讨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中,如何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撰写文章, 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归化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思考导向。本次演示的主题是探讨异化归化策略在文本类 型翻译中的应用。因此,整篇文章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确保思路清晰、逻辑 紧密。
在总结部分,我们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文本类型来决定。异化 归化策略的使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运用两种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总之,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 略导向中,我们应注重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同时翻译的质量和流畅性,以确 保读者能享受到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审美等效与归化异化尺度摘要: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之死”和“读者反应理论”使翻译过程中试图寻求原文等价物的幻想破灭了。
文学翻译审美等效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异化归化比度的把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托。
为使译文读者获得最接近原文读者的审美感受,文学文本译者应弱化个体翻译动机和定式文化态度,最大限度再现译出语读者所获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作者之死;原文等价物;文学翻译审美等效;归化;异化[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8-0119-5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Response theory from 20th century literary theories helps to cast away the illusions in translation theories that it is always necessary and available to discover an equivalent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achievability and fundamentality of the aesthetic equivalenc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provides for a practicable guidance for literary translators in their decisions of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which requires the translators’ maximum abandonment of personal cultural preference and representation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the readers of source languages in the readers of target languages.Key words: Death of the Author, equivalent of the original text, aesthetic equivalency,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在翻译研究领域,翻译的终极目标和译者地位是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孜孜探讨的永恒课题。
在以自我否定和不断定义为特征的21世纪,任何单一的尺度都会受到质疑,而翻译标准多元化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为可行的途径。
作为文化因子含量巨大的文学文本,由于其突出的审美属性,赋予译者更多的主体性,同时也使文学翻译成为各类翻译中最棘手的领域。
1.“作者已死”和原文等价物的消失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与文学批评理论的演变如影随形。
文学批评领域“作者消失”的呼声在20世纪已有很长一段历史。
现代主义早已提出了文本相对于作者的独立性,主张文本在与其它非作者因素的相互关联中产生意义。
与此一步之遥的是对作者在文本解读过程有效性的质疑,认为作者不仅不能为解读带来启发,而且会产生误导。
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假定存在一个对作品具有绝对权威性的作者,只能是一个妄想或是不负责任的推脱。
现代文论家摒弃了传统的“作者权威”论,其中颇为著名的是Roland Barthes 和他的文论《作者之死》。
他提出,以往的文学研究一直围绕着作者展开,对作品的解释就是努力找出作者意图。
这种解释带来的结果是作者成为统治文本意义的“上帝”。
他从文学和语言学两方面彻底击毁了一个由“个人意图”操纵其意义的文本的存在,认为“文本中有发言权的是文字语言,而非作者”(Barthes, 1977: 146)。
“作者之死”作为传统作者论的丧钟带来了读者的诞生。
传统的翻译理论背后都隐含着一个朴素的信仰:通过正确翻译方法的使用,就可以达到翻译过程的客观性,获得“原文本的等价物”。
文学研究对文本统一性意义权威的摈弃必然导致翻译领域“原文等价物”的消失。
Eugene Nida“读者反映论”的提出破碎了试图要求译者达到“原文等价物”的绝对客观境界这一梦想。
译者首先必须是读者,而对译文的读者而言,译者是作为原文本的第一读者存在的。
因此,译者的阅读、理解和阐释过程同其他读者一样,首先具有创造性,同时也必然是动态的。
2. 文学翻译审美等效在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大气候之下,Nida提出的“等效翻译理论”事实上就是一种“读者反映论”。
其理论更注重考查文本阅读者的感受,并强调翻译的基本目标就是阅读效果的对等。
等效翻译理论将讨论的重心从文本对比转移到受者的阅读感受对比上。
任何文本的阅读效果虽有流变性,但其基本属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通常的功能性文本侧重强调信息的准确性,而文学文本由于其突出的审美属性,使文学翻译实践必须把文学文本的综合效果作为翻译的基点,将“审美等效”作为其翻译的首要目的。
对等效翻译理论持保留态度的学者认为,文学翻译审美等效论对文字信息准确度要求的降低势必引发大量的“误读”和“误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势必带来一千个译本。
这种阅读感受的丰富性在文学翻译实践中会使翻译工作者倍感艰难,同时也使得翻译标准由多元化走向“虚无化”。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文学的审美价值却恰恰在于其不确定的多样化解读的可能性上。
针对这种两难,金堤在《等效翻译论探索》(1997:44)中提出:“对等是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要求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而是争取达到可能范围的最接近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换言之,优秀的文学译本应最大尺度减小译者主观“误读”和“误译”的可能。
译者虽为原文读者,但其职责远远高于普通读者。
在为译入语读者译介文学文本时,应力图将译出语读者的审美效果最大限度地再现,而弱化译者个人的主观翻译动机和定式文化态度。
作为原文第一读者的译者,其阅读审美效果的产生和翻译审美等效的获得都受制于译者语言能力、翻译动机和文化态度三方面因素。
语言能力相对独立于译者,属客观因素。
翻译动机和文化态度则在译者主观能动性方面表现突出。
文学文本译者强烈的翻译动机会导致时代性“翻译模式”的出现。
看看20世纪中期中国文学翻译史,译者主观翻译动机对选材模式和翻译策略起了决定性作用。
例如茅盾只识英文,却不译英美作家作品,而是对波兰、匈牙利、爱尔兰、西班牙、俄国等当时被视为“被压迫被侮辱”的弱小民族的作家情有独钟。
这种选材的取舍是特定历史和政治氛围的需要,其作用也会延伸到翻译过程中。
富含文化因子的文学作品,其译者的文化态度成为整个翻译过程中有意识的尺度标杆,“这种针对出发文化的态度,或敬或鄙,反映了译者对其所代表文化的文化地位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理解,从而也是译者选择特定翻译策略的社会语用根源”。
(王东风,2000:2)3. 文学翻译和归化异化尺度在试图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等效的翻译过程中,异化论与归化论之争由来已久。
早在1813年,德国翻译理论家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就提出两种翻译策略的差异。
1995年Lawrence Vennti在其论著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中,将这两种策略分别定义为“异化法”和“归化法”,两者主要是对“语言转化过程中两种语言符号的本身结构差异与通过语言形式表现的文化差异作出的不同处理”(转引自胡翠娥,2000: 26)。
“异化”论主张直译原文的语言形式,保留原语言隐含的文化因子。
鲁迅(1984:299)曾经提倡“异化”,他认为,“译作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归化”论主张以地道的译语表达形式和相应的文化因子进行翻译。
从晚清时期的严复、林纾,到三、四十年代的朱生豪,到建国后的杨宓等人都是“归化派”代表人物。
“归化”“异化”究竟谁是谁非、谁强谁弱,历史并未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
不可否认,两者此起彼伏竞相辉映的局面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绝非单纯的译者个人取向。
我国的佛经翻译始于魏汉,盛于隋唐,延至宋元,千余年中译人众多大师辈出。
道安主张直译,鸠摩罗什坚持意译,而慧远则提倡折中。
唐玄藏的“新译”法则被梁启超称誉为“意译直译,圆满调和”的典范。
佛经翻译的百花齐放态势取决于祖先在引进印度佛经文学及思想时所怀的平和开放的心态。
同时由于佛经传入中国后读者群的多样性,使其翻译难以形成“一边倒”的局面。
与此相反的则是我国五、六十年代开拓社会主义文化的翻译高潮。
“为革命服务”的政治氛围使译文普遍倾向于“接近读者”的归化法。
从翻译的历史和异化归化的抗衡史不难看出,读者的接受能力及反应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译者对异化与归化的选择应在两者之间,即接近作者和接近读者之间找一个“融汇点”,而这个“融汇点”不是客观而永恒的黄金分割点,而是动态的历史的“优化点”。
鲁迅先生(1984:246)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方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钱钟书先生(1985:79)提出翻译两任务:“一是不因为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二是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
这些原则和标准均可归纳为“归化”与“异化”的有机结合。
所谓“译文与原文一样通顺”,“易解”和“不因语言差异而露出牵强之迹”都是对翻译“归化”的要求,确切地说是对文字语言层面“归化”的要求。
而其余的诸如“思想”,“风格笔调”以及“风味”则是对文化层面“异化”的需求。
两种需求的依据均来源于译文的读者群。
“归化”与“异化”的程度与译者所处时代的翻译审美观念以及读者群对“异化”的消化能力相关联。
不同读者对同一信息源的接受程度不一。
翻译离开了“异化”,过低估计读者对“异化”的消化程度,会导致源语信息不应有的损失;而过度“异化”,过高估计读者的消化程度则会增加译文的不透明度。
3.1 过度异化与翻译腔“归化”在语言文字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汉英在语法结构上相差甚远,必须采取“归化”原则才能使译文通顺而易读,过度异化会出现夏丐尊先生所批评的“翻译腔”。
这种“翻译腔”一味寻求“异国情调”,不顾两种语言的常规,导致译文读起来佶屈聱牙。
其中最常见的是把英语名词带不定冠词的规则硬搬进汉语,并且模仿英语定语从句以及叠加堆砌形容词的特点。
夏丐尊先生批判过这样一段“翻译腔”译文:他睡在一间胡乱叫做书斋的房中的一张藤躺椅上,照那样子看去,可以称为是午后二时光景的夏天的打盹。
——窗外的天空不像是叫人看了会愉快的天空。
说是夏天,总应该是清清朗朗有润凉的西南风吹送着一小片白云过来的,可以使人悠然暇思的天空;(夏丐尊、叶圣陶,1983:3)由此可见,异域风格翻译的形成并非借助异化的句式,即“翻译腔”来体现,而应设法完整地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