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之苏州园林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内容苏州吴文化是指苏州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深受吴越文化的影响。
吴文化丰富多样,包括建筑、园林、诗词、戏曲、音乐、绘画等方面。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吴文化是苏州地区的独特文化传统,对苏州的发展和影响不可忽视。
吴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研究。
苏州的建筑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的传统建筑以园林为代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古典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精美的景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苏州的古建筑注重空间布局和建筑比例,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同时,苏州的园林还注重水景的运用,通过水的流动和倒影来营造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氛围。
苏州的诗词文化也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他们用诗词表达了对苏州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苏州的诗词作品以婉约派为主,以细腻、含蓄、清新的风格而闻名。
苏州的诗人多以自然景观、人情风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达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苏州的戏曲是吴文化的瑰宝之一。
苏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戏曲历史和丰富的戏曲资源。
苏州的戏曲以苏剧为代表,苏剧以其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苏剧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角色的刻画,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苏州的音乐也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音乐以雅乐为代表,雅乐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苏州的雅乐以其细腻的音色、悠扬的旋律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而闻名于世。
苏州的音乐注重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协调,通过乐器的演奏和声音的变化,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苏州的绘画艺术也是吴文化的瑰宝之一。
苏州的绘画以吴门画派为代表,吴门画派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吴门画派以山水画为主,追求自然景色的真实和美丽,注重构图和墨色的运用。
苏州园林介绍

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 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 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 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 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 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 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 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
• 网师园
•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 年),当时称为“渔隐”。清代乾隆年 • 间(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狮 园”。网狮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 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 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 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 网师园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 故址,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 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 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 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园 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
留园
• 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 • 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留 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 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 在苏州诸园中居冠, 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 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留 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 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 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 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 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 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 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 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吴文化之苏州园林

吴文化之苏州园林摘要: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苏州园林名胜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之美体现在自然、空间、人文之中,古朴精妙,既有自然闲趣,又有精雕细琢,小巧玲珑,委婉细腻,常使人留恋往返。
关键字:园林、历史、美、自然、空间、人文、吴文化、发展。
正文:一、园林历史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
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
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汉族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二、园林之美苏州园林甲天下,集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之大成。
正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其之精髓无不被前人后人所瞻仰,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其间,正如一位含蓄优雅而又不乏迷人的媚的古典美女。
这种建筑给生活,给环境增添了不少的的美感与情趣。
同时人们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依山伴水的自然怡情,其然身心健康两者皆宜,其极致展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博大与奥妙。
(一)自然美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
从假山堆叠的巧夺天工、争奇竞秀与两岸石块的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从“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至叶老对“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的充分肯定;从对花墙廊子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所致的幽深含蓄之美至角落处补上几竿竹子和几棵芭蕉的诗意与雅致,或大笔渲染,或细笔勾勒,活脱脱一个中国式的古典美的世界,这与中国人所追求的自然灵动、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审美倾向一脉相承。
吴文化调研报告

吴文化调研报告吴文化是指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以及苏州市周边地区的文化。
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吴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吴国统治了今天的江苏省以及周边地区。
吴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园林和吴剧。
苏州园林以其精美的布局、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建筑、流畅的水景和独特的园林布局,展示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吴剧是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吴剧以其独特的旋律、婉约的唱腔和多姿多彩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吴剧以其细腻的表达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苏州园林和吴剧,吴文化还包括了许多其他方面,如吴绣、吴语等。
吴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吴语是江苏地区的一种方言,被认为是中国方言中的精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语调。
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意味着非常重视清澈的思考和内心的平静。
吴文化追求和谐、包容和宽容的价值观,崇尚自然和平静的生活方式。
吴文化对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独特的表现,而且在经济、科技和政治等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吴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使人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吴文化的精髓。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当代文化注重西方文化的传播,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吴文化,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吴文化的魅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吴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吴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1. 引言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园林以及独特的吴文化,成为了苏州的标志性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州吴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苏州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吴文化的起源吴文化是指江南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等地)在古代吴国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吴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当时都非常繁荣。
2.1 吴国与孙武吴国最早出现在《尚书·虞书》中,传说中它是太康之子伯夷所建立。
但真正使得吴国崛起并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是孙武。
孙武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他撰写了《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的奠基人。
孙武曾在吴国任职,并为吴王夫差提供了许多军事策略,使得吴国在战争中屡获胜利。
2.2 吴文化的特点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形成。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
这种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园林艺术以及丝绸、绣花等手工艺品的发展。
3. 吴文化对苏州城市建设的影响苏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其城市建设受到了吴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3.1 园林艺术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类。
它们以精巧、灵动、雅致而著称,被誉为“人间天堂”。
这些园林建筑巧妙地利用了水、石、植物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巧源于吴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3.2 建筑风格苏州的建筑风格也深受吴文化影响。
传统的苏州建筑充分利用了地形、水系以及当地材料的特点,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采用了独特的屋顶造型、精致的木雕和砖雕等装饰,展现出浓厚的吴文化氛围。
3.3 文化传承吴文化对于苏州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精神财富。
苏州人民通过节日庆祝、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音乐舞蹈等方式将吴文化代代相传,使得这种独特文化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
第19课《苏州园林》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州
园
叶 圣
林
陶
阳澄湖大闸蟹
松鼠桂鱼
叫化鸡
苏式糖果代表:采芝斋-粽子糖
太湖白虾
太湖银鱼
太湖白鱼
关于苏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简称“苏”,古称姑苏、平 江。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球首个“世界遗产 典范城市”,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 “人间天堂”的美誉。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 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màn qiáng
lòu zhēn zhuó
蔓延 蔷薇 芭蕉 雕镂 斟酌 明艳
cái luán zhàng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俯仰生姿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合适。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俯仰生姿: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作。者简介
作用:突出苏州园林素雅温和的色彩美作者简介
举例子
第2段: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 “如在图画中”。
作用: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第4段: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 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用:说明苏州园林池沼追求自然之趣
第5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 幅好画。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有什么区别?)
“艺术” 强调个人独创,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 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程序和手法, 其成 果具有实际效用,一般可以复制。
作用:既夸赞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又强调 了园林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性,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
苏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苏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园林之冠”。
苏州现存园林80余处,其中4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建筑富有特色,构思精巧,花木繁茂,布局精美,在园林中可以看到诗意和哲理。
2. 花灯
花灯是苏州传统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流行于元宵节等重要节日。
苏州的花灯精美别致,造型神秘,用红、绿、黄等鲜艳的颜色做成,照耀着夜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苏绣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州历史上就是织锦和绣花闻名于世的地方。
苏绣讲究色彩和构图的细腻,清晰、细致、传神,被誉为“绣中瑰宝”。
4. 四大怪
苏州园林中以亭、台、楼、阁为主要建筑,每座园林都会选取“四大怪”之一作为特色。
它们分别是:虎丘岩石、狮子林惟觉、拙政园太湖石、留园梅石。
5. 吴文化
吴文化是苏州的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吴戏、吴语、吴绣、吴籍
等多个方面。
其中的吴戏历史悠久,是苏州人的文化精华,有着深厚
的民俗和文化内涵。
苏州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以上只是其中的部分代表。
这些遗产
见证了苏州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沿革,也是苏州魅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
吴文化

沧浪亭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 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 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 《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 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 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 振。
留园
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 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 实业家政治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公学 (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 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的最 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 冠。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 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 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冠云峰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 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 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 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 梁间。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 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 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 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 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 此有密切关系。
剑池
虎丘塔
山 塘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 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 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 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 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 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 丘”。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 即山塘街。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 利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文化之苏州园林
摘要: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苏州园林名胜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之美体现在自然、空间、人文之中,古朴精妙,既有自然闲趣,又有精雕细琢,小巧玲珑,委婉细腻,常使人留恋往返。
关键字:园林、历史、美、自然、空间、人文、吴文化、发展。
正文:
一、园林历史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
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
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汉族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二、园林之美
苏州园林甲天下,集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之大成。
正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其之精髓无不被前人后人所瞻仰,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其间,正如一位含蓄优雅而又不乏迷人的媚的古典美女。
这种建筑给生活,给环境增添了不少的的美感与情趣。
同时人们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依山伴水的自然怡情,其然身心健康两者皆宜,其极致展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博大与奥妙。
(一)自然美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
从假山堆叠的巧夺天工、争奇竞秀与两岸石块的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从“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至叶老对“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的充分肯定;从对花墙廊子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所致的幽深含蓄之美至角落处补上几竿竹子和几棵芭蕉的诗意与雅致,或大笔渲染,或细笔勾勒,活脱脱一个中国式的古典美的世界,这与中国人所追求的自然灵动、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审美倾向一脉相承。
通过有限的空间大大展示了花草树木、石子楼亭的自然美。
(二)空间美
苏州园林都很小,但游人却并不感觉其小,正是这种独特的空间结构处理,让游人深刻体会到其空间美。
苏州园林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咫尺之地,造就出千岩万壑,清流碧潭的山林野趣。
现在让我们分析造就其空间美的原因:
1 、空间分割:世间所有园林的面积都是有限的,而苏州园林的面积更小,想在咫尺间营造出千沟万壑、层次多变、处处有景、方方有境的如诗如画般的园林胜境就需要在造园之初将其完整规划。
虽然这样的规划没有固定样式,但还是有道可循的。
但在宏观地进行控制上艺术地把握大局。
所以说苏州园林中的水在其功能上既起到了分割全园的作用,
又起到了联络全园各个空间的作用。
2 、旷奥之替:苏州园林中的空间分割,其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张显“旷奥之境”。
在苏州园林中,这种旷奥交替是很重要的一种对空间的处理手法,也能更好的在咫尺中营造出“咫尺山林”之感。
这种旷奥之变,也是一种对比的产生,和西方美学所说的“对比”甚同。
所以苏州园林但凡入口处均相对矮小,视线受阻,这就是所谓的“障景”手法。
3 、引境衬境:在苏州园林中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中,水不但可以发挥其分割空间的审美功能,而且还可以起到衬托环境、引导游者思想的审美作用。
4 、水岸蜿蜒:本节所说的水岸是指可供游览观赏的水边路经,其间包含着各种曲岸、曲蹊、曲廊等各种在水边上的可通行的道路、建筑等。
因苏州园林相对北方宫苑园林在面积上均为小个体园林,若想营造出真山真水之感,定不能将园林的水岸处理的过于直白,那样定会破环园林的自然意境。
5、借景扩充:大部分游赏空间是没有边界的,是空透自然,转曲灵活而虚实结合的。
这就是因借而来扩大了的空间,所谓“远借一座山,补为一方景。
”如留园的关云楼可以借虎丘山景;从拙政园的倚虹亭不难看到中部水面上的北寺塔影;网师园之撷秀楼就更具典范,登楼远眺,天平、灵岩诸山,微微一抹黛痕,隐现窗前,上方山塔尖,若在几案。
6、因借对比: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苏州园林通常采用因借对比的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寂哪。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基于对空间的引申和扩展,使能灵活随意的利用空间。
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使游人能摄取自然一切美的信息。
(三)人文美
苏州园林更是珍贵的人文景观,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
苏州多隐居文人官宦,他们所建造的园林多是寄托自己的理想信念,达到返璞归真,远离世俗尘嚣的心境,同时将精神境界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情自然”的纯粹精神领域阶段。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古典园林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处,由北宋诗人苏舜钦建造。
苏舜钦此人擅诗、擅书、擅酒,三代为官,经历官场险恶被贬谪放逐为民,后南下苏州定居,以“超然远举,羁泊于江湖之上”。
为表其退隐山林之心,故建别业以抒怀解忧,以其中一亭名为其名曰“沧浪亭”,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并在《沧浪亭记》里描述其景象为“构亭北埼,号‘苍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穿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整个园子构造多水、多竹、空旷少建筑,多山林野趣,包涵着造园者闲适自由、超脱俗世的生活态度。
苏舜钦在他的“沧浪亭”里和诗友欧阳修等作词咏唱,真正地实现了“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沧浪亭景致美,造园者寄托在园林中的思想与境界更美。
苏州园林多为自然山水园,其园林景观往往倾注了主人崇尚自然山水,最求自然美的感情。
《园冶》云“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泪”, “片山有至,片石生情”“探梅虚蹇,煮雪当姬”,都是带景论情,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园林景观之中。
倾注了造园者思想感情的园林景观才是充满内涵,能激发人联想,极富感染力的。
以苏州的留园为例,其中有很多景点就是以诗词命名。
留园的布局是以水池为中心。
水池南岸的建筑主体是“明瑟楼”和“涵碧山房”。
“明瑟楼”,取自《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
“涵碧山房”,取于宋朝朱熹的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极为恰当地点出了这两处建筑临碧水而建的精彩。
同有拙政园海棠春坞,繁华坞,和风四面等……由于这些景点的名字直接来源于诗词,而且贴切当前的景色,命名人将对自然之情寄托与园林之上,从不同的角度增加了园林的人文内涵。
走进园林,人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建筑文化、山水文化、诗词艺术。
还可以细细品味蕴含在园林中的古代文人的人文心态以及园景与诗文相统一的深邃意境。
在园林建筑中普遍蕴涵着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虚静淡泊的隐逸思想.苏州园林每处风光都像一幅幅美丽的山水
画,苏州园林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文墨气。
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字,对园景进行点缀、渲染。
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
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家手迹,更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另外。
园林的建筑规制又反映出中国古代江南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三、保护苏州园林
随着苏州园林的名气越来越大,旅客从全国各地纷纷而来,园林的保护与维修成为必要的环节。
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苏州园林,我们必须做到:
1、申请专项经费搞好定期和不定期的维护保养,确保专款专用。
2、设立园林日,发放宣传图册,提高全民保护的意识。
3、进行保护立法,大褒奖爱护先进典型,打击破坏园林的行为。
4、旅游旺季实施限流措施,预防因人流量过大造成的园林破坏。
5、格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要求,实施“原材料、原工艺”修复,确保“修旧如旧”,保护了世界遗产的原真性。
6、行工程监理和古典园林监测预警双重监督模式,利用文字、图片等手段实时记录修复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每一道工艺,确保按照规范进行,保证修复工程的质量和水准。
参考文献:
[1]陈英:《苏州园林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中国园林》1994年第10卷(4)。
[2]徐倩:《浅谈苏州园林的人文情愫》,《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7期第200页。
[3]程洪福:《浅析苏州古典园林的修复与保护》,《昆山园林》2010年第21期
[4]百度百科:苏州古典园林。
[5]陈玉琴,马骁:《从园林造景觉度品苏州园林之美》,《绿色科学》,2010年第8期第51页。
[6]何炜:《苏州园林的文化解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