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合集下载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妈妈,不要送伞来》教案北师大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妈妈,不要送伞来》教案北师大版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庐山风光录像。

2.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读熟古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

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

(可用简图)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

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

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三第3课带“身、月”的字精选教学PPT课件北师大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三第3课带“身、月”的字精选教学PPT课件北师大版
人生是一个遗憾的过程,正因为有了无数个遗憾,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如此精彩如此美丽。稍不经意的一次回眸,满眼往事中最令人难忘和记忆犹新的注定是曾经有过的些许遗憾,就像我们常常忘记的夏日的沐浴,而记住了难捱的燥 热,忘记了冬季树挂上的棉絮,而记住了严寒的冷酷。每一个遗憾倒给我们的都是凝重的思索,每一个遗憾留给我们的总是流年的感动。重要的是不要因为一次遗憾,而忘却了我们人要风雨兼程的行旅。
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着清新流畅的音乐,像春天初融的雪花,纯净,沁凉,在茫茫的白消逝的时候,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我沉静在这一尘不染的音乐中,可以忘却伤痛,抛开烦恼,回到最初的平静。还希望在这样的夜里,可以看到 美丽的星空,一切让爱做主。曾听过一位哲人讲的故事。一个旅人在路旁看到许多盛开的鲜花,他一边走一边采。沿途的花一朵比一朵大,一朵比一朵美,一朵比一朵香,到黄昏的时候,将近旅程的终点,他看到一朵巨大的奇异的 花,在暮色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他喜出望外,抛掉了手中的花,奔跑过去,但他的脚步却因跋涉的疲劳而显得有些沉重。他终于赶到了那朵花的面前的时,那朵花已经枯萎了,他绝望的握住花梗,手一摇动,花瓣一片一片的
身 躯体 躺下 鞠躬 躲藏❶
①这些是带“身”的字组成的 词语,第一个词是“躯体”, 它是一个书面词语,“躯体” 就是身体。后面的三个词语是 表示身体的动作的词语。
朗读指导:读最后一句时,读出丁丁害怕的语气 。
月 皮肤 肌肉 肥胖 膨胀 ❷
②这些是带“月”的字组 成的词语,其中“皮 肤”“肌肉”是人体组织, 合称“肌肤”,“肥胖” 是形容词,“膨胀”是动 词,都间接与人体有关系。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月亮的别称】 玉兔、玉钩、素娥、冰轮、蟾蜍、桂宫等。 【关于月亮的故事】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天狗吃月》。 【字谜】 字谜:初一到十五。(谜底:胖) 开一半票,提一半货。(谜底:贾)

蚌山区实验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丰收的画》课件1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丰收的画课件1北京版

蚌山区实验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丰收的画》课件1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丰收的画课件1北京版

核心问题: a. 从课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串珠问题: a. 1.一读:读课文,说说“一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
么。 b. 2.二画:画出描写妹妹变化的句子。 c. 3.三思:想一想妹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d. 4.四探:为什么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
a.回顾课文
a.边 听边 a.从课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是彩霞姑娘的花篮里撒下来的花 吗?是太阳公公的神笔画出来的吗?
1.你在这丰收的画中看到了什么?
在这丰收的画中,我看到了高梁举着一面面
小红旗……
2.从哪能看出高粱很多呢?
高粱成熟了!成片成片的 高粱火红火红的,就像举 着一面面小红旗! 田野上真是一派丰收的景 象!
3.金黄的稻穗怎么会起波浪的呢?
第二自然段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a. 这一自然段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田野” 比作“绿毯”生动形象。
1.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 们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 对身体不好哦~
a.仿写
a.照样子,写句子。注意用上“像”。 a.弯弯的小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
a.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 感受到了爸爸的教育智慧。让我们拿起金 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核心问题: a. 从课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a. 从课文中,我懂得了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串珠问题: a.1.一读:读课文,说说“一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么。
a. 文中“一匹出色的马”其实就是一根又长又细的 枝条。
a. 四、照样子写词语。
b. 1.高高兴兴a:.蹦__蹦__跳__跳____a.葱__葱__绿__绿____
c. a2..﹒又a.长﹒又细a:.又__粗__又__壮____a.又__蹦__又__跳____ d. 3.摇摇头a:.挺__挺__胸____a.抬__抬__肩____

二年级上册第3课生字组词

二年级上册第3课生字组词

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 3 课《植物妈妈有办法》生字组词一、生字组词1.法(fǎ):办法、方法、法律。

-解析:“法”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去”,可结合生活中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来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如“学习方法”“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2.如(rú):如果、比如、如意。

-解析:“如”字可以通过“女”加“口”的方式记忆,可引导孩子用“如果……就……”的句式进行造句,理解“如”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3.脚(jiǎo):脚步、脚印、脚趾。

-解析:“脚”字由月字旁和“却”组成,月字旁的字很多与身体部位有关。

可以让孩子观察自己的脚,说说脚的不同部位,加深对这个字的理解。

4.它(tā):它们、其它。

-解析:“它”字主要用于指代非人类的事物。

可通过举例“它是一只小狗”“它们是一群小鸟”等句子,让孩子明白“它”的用法。

5.娃(wá):娃娃、女娃、男娃。

-解析:“娃”字通常用来称呼小孩子,可以结合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娃娃来帮助记忆这个字。

6.她(tā):她们、她的。

-解析:“她”字用于指代女性。

可以与“他”“它”进行对比区分,让孩子明确不同的指代对象。

7.毛(máo):羽毛、毛发、毛线。

-解析:“毛”字可以让孩子联想动物的毛发、柔软的毛线等,感受“毛”的不同形态和用途。

8.更(gèng):更加、更好、更快。

-解析:“更”字表示程度的加深,可以通过比较“好”和“更好”、“快”和“更快”等词语,让孩子体会“更”的含义。

9.知(zhī):知道、知识、知晓。

-解析:“知”字由矢和口组成,可以理解为用口表达出来的知识。

引导孩子用“我知道……”的句式进行表达,加深对“知”的理解。

10.识(shí):认识、识字、识别。

-解析:“识”字与“知”字意思相近,可以结合起来理解,如“认识新朋友”“识字卡片”等,让孩子明白“识”的用法。

二、整体解析《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以富有童趣的语言,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原文及教案

欢迎下载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原文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旅行靠什么办法?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精选文档感谢下载使用双击可编辑删除13。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二第3课带“酉、刀(刂)、皿”的字PPT课件北师大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二第3课带“酉、刀(刂)、皿”的字PPT课件北师大版

国学诵读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 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绝句》吴嘉纪)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贺知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四大名醋:】 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保宁醋、永春老醋。
习题源于《点拨》“课后练习单”的“基础知识练”
一、帮猴子摘桃子。 suān yǒu yán mǐn cù





二、读拼音,写词语。 dā pèi xiāo pí shuā yá shuǐ pén
搭 配 削 皮 刷 牙 水 盆
pán zi gài lóu táng guǒ
盘 子 盖 楼 糖 果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qiē qiè 1.妈妈所做的一切 ( qiè )都是为我们好。 . 2.我切 ( . qiē )了一些水果给同学们吃。 xiāo xuē xuē )得非常厉害。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顿。
本课共收编了“酉、刀(刂)、皿”三个
部首,让我们在学习图画——部首——新学
词语——例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部首的
意思,总结规律。
读一读 油盐酱醋糖,酸甜苦辣咸。 蒸煮烹炸炖,色香味俱全。 点拨:这首儿歌写了五种调味品、五种味道、五种 饭食的烹饪方法,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3.你用刀子削 ( xiāo )皮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
4.这位老板对工人们剥削 ( .
四、读一读,回答问题。 油盐酱醋糖,酸甜苦辣咸。
蒸煮烹炸炖,色香味俱全。
油盐酱醋糖 1.属于日常调味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蒸煮烹炸炖 。 2.属于菜肴的主要制作手段的是:_______________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第3课 植物妈妈有办法 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第3课 植物妈妈有办法 部编版

3植物妈妈有办法《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讲述植物传播种子的科普诗歌,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富有韵律感的语言(全诗压ɑ韵),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全文旨在让学生借助拼音识字,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了解更多植物知识的愿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全诗共5节,按照“提出问题—具体介绍—提示观察”的思路展开。

第1节中的“四海为家”指植物种子在各个地方生根发芽,“旅行”指种子离开植物妈妈落到其他地方,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第2~4节具体介绍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自身条件、外界条件和传播方式。

其中,“降落伞”“带刺的铠甲”“豆荚”是植物自身的条件;“风”“动物的皮毛”“太阳”是外界条件;“乘着”“挂住”“炸开”是传播方式。

第5节用“很多很多”“许许多多”来概括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计其数,巧用“不信”激起儿童一探究竟的冲动,又用“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表达“仔细观察的小朋友会得到它”的意思,这种正话反说更加耐人寻味,符合儿童的思维习惯。

课文插图与文质兼美的诗句相配合,形象地描绘出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画面鲜活、直观、富有儿童情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辅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本诗语言的突出特点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植物和种子分别当作“妈妈”和“孩子”,这种“妈妈—孩子”的关联,容易触动儿童的情感世界,激发想象、引发思考。

同时,“准备”“送给”“穿上”几个词赋予植物人的情感,写出了植物的灵性。

本诗语言另一个特点是灵活多样,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种子离开植物妈妈:“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1.通过具体的语境,随文识字,会认“植、如”等生字,掌握多音字“为、得”,会写“法、如”等生字,理解“办法、如果”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2、过程与方法:A、用自读的方式了解铜像的来历 B、知道为什么称于连为小英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的学习中,明白体会于连是个聪明机灵的小英雄。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于连的优秀品质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思路:一、导入新课1、讨论英雄:小朋友们,什么样的人称为英雄?(厉害、聪明、勇敢、不怕牺牲)2、你们知道哪些英雄?(.雷锋、刘胡兰、王二小、张嘎等)3、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外国的小英雄,他的名字叫于连)4、板书课题:8、小英雄于连 (学生齐读课题)二、学习课文1、创设情境,学习第一自然段A、于连的祖国是比利时,现在我们就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这座美丽的城市去游览一下。

(课件出示布鲁塞尔风光图,最后定格于于连铜像)小朋友们,聪明的你知道这座撒尿的小孩铜像是谁吗?(于连)他就是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主人公小英雄于连。

看到这座铜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吗?(铜像有趣、很调皮,很有意思,很好玩,为什么他要撒尿等等)请一位小朋友来描述一下这座铜像的样子。

B、课文中也描写了这座铜像的样子。

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31面,把第8课轻声读一遍,想想: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这座铜像?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读完课文后反馈:第一自然段)(学生找出描写铜像样子的句子)C、指导朗读:这座铜像真有趣,这一段该怎样朗读呢?(要读得有趣)谁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评价,再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到第四自然段A、人们为什么要造这样一座有趣的铜像呢?课文的第二个自然段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你能把这个问题读好吗?(指名读)这是一个什么句?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问的语气)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问句。

(生齐读)B、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人们造这座铜像的原因?(3、4自然段)下面就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读完之后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造这座铜像呢?(学生读第三、四自然段,然后互相讨论)C、学生反馈讨论结果(因为于连撒了一泡尿浇灭了导火线的火花,拯救了全城的人们)D、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五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当时美丽的布鲁塞尔正在做什么呢?“侵略者”指的是什么?(想要占领比利时的人,他们是比利时的敌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3植物妈妈有办法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2.会认“旅、蒲”等生字。

会写“已、甲”等字。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大自然学习结合起来。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导入新课
同学们,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

植物王国的奇事,也十分有趣。

那么,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读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你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合作探究,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播放有关蒲公英、苍耳、豌豆怎样传播种子的配乐录像片,教师伴着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些植物,他们要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换个地方,扎根、发芽、结果,该怎么办呢?导入课文,老师朗读第一小节,师生用问答的方式朗读课文,考察学生预习情况。

(1)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轮流读课文,达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的。

(3)开展“我会读”的竞赛。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后评议。

3.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达标测试,练习写字
1.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先勾画出生字,再想一想:我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师:大家预习的不错哦。

老师想知道这些生字宝宝你们是怎么认识?指导学生认词语、生字。

观察果实,和老师谈话,引发探究兴趣。

和老师合作读课文。

认词语:旅行、蒲公英、降落伞、娃娃、乘着、纷纷苍耳、山洼、啪、蹦跳、观察、认识分类认生字:旅、降、蹦、察、乘;纷、识、苍、啪、洼、娃、
(2)小组交流,互帮互学。

(3)教师点拨引导。

在学生互教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类指导。

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识字(纷、识),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娃、洼),还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识字。

(4)课堂交流。

开展“我会认”的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认读生字,并说出自己识记这些生字字形的方法。

一人说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自己与别的同学不同的识记生字的方法。

2.练习写字。

(1)指导观察。

要把这10个字写美观,必须注意什么?
(2)学生按笔顺自主写字。

第一遍描红,第二、三遍写正确,写美观。

(3)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如:“巳”与“已”的区别,女字旁与“女”字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到右边不出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