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乳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缺乳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缺乳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缺乳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缺乳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缺乳agalactia缺乳是指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
又称“乳汁不行”、“乳汁不通”、“乳无汁”、“乳汁不足”、“乳汁不下”、“乳迟不来”。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1-4]产后失血过多;产后情志不畅;产后过食肥甘;劳逸失常;哺乳不当,开乳过迟,未按需哺乳。
3.1.2症状(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1-4]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排出量少,或逐渐减少甚或全无。
3.1.3体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1-4]检查时,乳腺发育正常或欠佳,乳房柔软,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乳房胀硬,或有积块,皮色不变,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或乳房丰满,按之松软,乳汁不多,质稀。
3.1.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了解有无贫血及感染。
血清泌乳素检测(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5-8]3.2鉴别诊断[9-10]乳痈可表现为乳汁缺少,但初期恶寒发热,乳房红肿热痛,有块或有波动感,继而化脓溃破成痈,缺乳则无此症,可资鉴别。
4辨证4.1辨证要点根据乳房有无胀痛、乳汁的稀或稠,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辨其虚实。
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多为虚证;乳汁浓稠,乳房胀硬,多为实证。
4.2证候[1]4.2.1气血虚弱证产后乳少,或逐渐减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挤压乳汁点滴而出;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昏眼花,心悸怔忡,纳少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4.2.2肝郁气滞证产后乳汁涩少或不下,浓稠,乳房胀硬,或有积块,或突然情志所伤,乳汁骤减或不下;情志抑郁不乐,嗳气叹息,胸胁胀满,胃脘不舒,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弦。
4.2.3痰湿阻滞证产后乳汁稀少,或点滴皆无,乳汁不稠,乳房丰满,按之松软而无胀感;形体肥胖,胸闷泛恶,纳少1。
产后乳汁量少用针灸如何治疗

产后乳汁量少用针灸如何治疗
(一)辨证要点
缺乳病位在乳房,胃经经过乳房,肝经至乳下,脾经行乳外,故本病与胃、肝、脾关系密切。
乳汁由气血化生,赖肝气疏泄与调节。
因而乳汁生化不足或乳络不畅均可导致乳少。
产后乳少,乳房松软不胀,或乳腺细小者多属虚证;
产后乳少,乳房胀满而痛,乳腺胀硬,或乳房虽松软,但躯体肥盛者多属实证。
乳少汁稀,兼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者为气血虚弱;
乳少汁稠,兼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者为肝郁气滞。
(二)缺乳的治法:
调理气血,疏通乳络。
取足阳明、任脉穴为主。
(三)缺乳的处方
主穴膻中乳根少泽
配穴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脾俞、胃俞;肝郁气滞配太冲、内关。
方义乳根疏通阳明经气而催乳;膻中为气会,调气通络而催乳;少泽为通乳之经验穴。
三穴合用,共达催乳、通乳之功。
(四)缺乳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乳根针尖向乳房基底部横刺至双乳微胀为佳;膻中向两侧乳房横刺0.5~1寸;少泽点刺出血。
气血不足者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取内分泌、交感、胸、肝、脾。
每次取2~4穴,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艾灸法取膻中、乳根,温和灸每穴10~20分钟,每日1~2次。
中医护理之常见症状及辨证施护(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一、概述(一)概念产后缺乳是以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亦称“缺乳”、“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
(二)讨论范围凡现代医学的产后缺乳、泌乳过少,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血虚弱和肝郁气滞。
(二)病机总结1.病位:脾、胃、肝,与任冲二脉有关。
2.基本病机:乳汁生化不足,或乳脉不畅。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常见气血虚弱和肝郁气滞之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症状:乳汁甚少,或全无。
或原有乳汁,情志刺激后突然缺乳。
乳房柔软,无胀痛,乳汁清稀;或乳房胀硬疼痛,乳汁浓稠。
2.病史:产时、产后出血过多,或产后情志不畅,或乳腺发育不良,乳头内陷。
3.相关检查:检查乳房大小,有无红肿、结块、压痛,有无乳头凹陷。
(二)鉴别诊断产后缺乳与乳痈:乳痈即急性乳腺炎,以乳房红肿为主症。
产后缺乳之肝郁气滞证,与乳痈非常相似,二者均可发生于产后,出现乳汁排出不畅,乳房疼痛。
见下表。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辨虚实:主要根据乳汁、乳房、情绪、舌脉来辨其虚实。
(二)护治原则虚者补之,补气养血;实者疏之,疏肝解郁。
同时佐以通乳。
四、辨证施护(三)证治分类1.气血亏虚症状: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神倦食少,面色少华,或出现心悸、失眠,舌淡,少苔,脉细弱。
证候分析治法:补气养血,佐以增乳。
方药:通乳丹加减。
2.肝郁气滞症状:产后乳汁涩少,或全无,或产后乳汁正常或偏少,伤于情志后乳汁骤减或点滴全无,乳汁稠,乳房胀硬疼痛,情志抑郁,胸胁胀痛,食欲不振,或有微热,舌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证候分析治法: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加减。
(四)主要护理问题1.乳汁不足与气血不足或肝郁气滞有关。
2.乳房疼痛与肝郁气滞,乳络不通有关。
3.纳差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或肝气郁滞、肝郁乘脾有关。
(五)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分析产后缺乳原因。
产后缺乳的论治体会

弱、 肝郁气滞 、 瘀血阻滞 、 痰浊壅阻 四种证型进行辨 治, 此乃临证治疗之常法。产妇具有 “ 多虚多瘀 ” 、 “ 易虚易瘀 ” 的病理特点 , 产后缺乳的病 因病机错综
纠结 , 其辨证论治也应灵 活多样 , 不可拘泥一方一 法, 在临床治疗中必须细加分辨 , 审证求 因, 常法 在 之 中变 通掌 握 。 1 注 重安神 宁心 法 的运用
心脏病 、 骨性关节炎等属 阳虚痹痛诸证者。
( 收稿 日期 :0 10 — 5 修曰 :0 2 0 — 0 2 1- 5 2 : 2 1- 2 1 )
产 后缺乳 的论治体会
黄 克 臧 ( 尔勒 市第 一人 民医院 。 新 疆 库尔 勒 库 8 10 ) 4 00
产后缺乳是指妇女产后 乳汁不足 ,或点滴全 无, 不能满足哺乳需要的病症 , 临床上较常见。在城 市职业女性 中尤为突出, 其发生率约 占产妇的3%, 0
8 0
x 0a 盅 cI Mi i gul 黯 }s ei 响 m J le d 。 i c r e n
2 2 0 N2 o 3 第 期 gL o v3 . o 2 @ 0
观 因素相关。笔者体会 , 除了“ 多虚多瘀 ” 之外 , 当今 产妇普遍存在“ 多郁” 的病理特点。情志与妇人泌乳 的密切关系众所周知 , 但在临床论治 时往往 只强调 疏肝 理气 , 却忽略 了安神 宁心 。心 主神 明 , 肝主疏 泄, 二者对情志 因素之缺乳都有重要影响。一些 因 情 志所伤而致缺乳的病例 , 用疏肝理气通乳法效果 不佳时 , 结合辨证用安神宁心法常可收到较好 的疗 效 , 药可选远志 、 神、 欢皮 、 交藤 、 用 茯 合 夜 白僵 蚕 、
201 年 2 O 第 3 卷 第 2期 01 1 . 2 2 Vo30 N02
产后缺乳的诊断与治疗

产后缺乳的诊断与治疗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称缺乳。
乳汁的分泌除与乳腺的发育、催乳素的分泌及全身情况密切相关外,尚与哺乳方法不当、营养不良、精神恐惧和休息有关。
其中任何因素的异常均可导致产后缺乳。
中医称为“产后乳汁不行”、“无乳”,多由产时失血,气随血耗,或肝失调达,疏泄失职,乳络壅塞所致。
一、产后缺乳的诊断1.产后无乳汁分泌,或乳汁甚少,无发热、恶寒等症状。
2.检查乳房柔软,无乳汁感,挤压时仅有点滴乳汁。
3.血液检查无异常。
二、产后缺乳的鉴别诊断乳腺炎:虽乳汁不通或缺乳,但有畏寒发热,乳房局部红肿痛热。
三、中医治疗产后缺乳1.辨证论治:(1)气血虚弱:[证候]产后乳少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头晕,舌淡红,少苔,脉虚细。
[治法]补气养血,增液通络。
[方药]通乳丹:人参10g、黄芪30g、当归10g、麦冬10g、木通10g、桔梗10g、猪蹄120g、甘草6g。
(2)肝气郁滞:[证候]产后乳汁少或全无,乳汁浓稠,乳房胀硬或疼痛;情志抑郁,或有低热,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当归10g、川芎10g、天花粉12g、白芍15g、生地12g、柴胡10g、青皮10g、通草10g、桔梗10g、白芷10g、穿山甲15g、王不留行15g、甘草6g。
2.针灸治疗:(1)体针:取主穴膻中、乳根,配少泽、天宗、合谷,1次/日,留针15~30分钟。
(2)耳针:取胸区、内分泌、乳腺穴、脑点穴,1次/日,每次留针15分钟。
3.单方验方:(1)通络增乳汤:王不留行12g、炮甲12g、路路通9g、漏芦9g、川芎9g、天花粉9g、麦冬9g、丝瓜络15g。
若气血亏虚者加党参12g、黄芪15g、当归9g、白术9g、神曲9g、通草3g,去炮甲;若肝气郁滞者,加柴胡6g、青皮6g、桔梗9g、通草3g。
将诸药用纱布包好放入去内脏公鸡腹内,温水泡半小时,以慢火煎,开锅后再煎半小时。
缺乳治验二则

2 通 乳 责 调 肝
产后乳汁不 行 或量 少 , 白或 淡黄 , 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痛 , 胁胀 色 乳 胸
1 泌 乳 重 气血
产后乳少 , 乳汁 清稀 . 房柔 软 , 乳 面色少华 , 皮肢 干燥 , 神 疲食少 . 淡少苔 , 舌 脉虚或细。多 因脾 胃素弱 、 生化之源不足 或因分娩失血过多 , 随血耗 . 气 因气血不足而致键乳 。《 妇人
辨 证论治 , 故选 方逍遥散加味 方药 : 中柴胡 、 方 青皮 疏肝解 郁理气 , 当归 、 白芍养血 柔肝 ; 白术 、 茯苓 、 甘草盏 气洼 脾 , 一 则资气血 生化之 源 , 二则脾洼 防肝侮 ; 通草理 气通络 ; 漏芦 、 穿山甲通经下乳 。肝性畅 , 胃洼 , 脾 经络通 固诸症 自除. 乳汁
规・ 少》 “ 人乳 汁乃 冲任气血 所化 , 乳 日:妇 故下则 为经 , 上则
为乳 , 或产后 乳返少者 , 由气血 之不 足, 而狁或无 乳者 , 其为
冲任之虚 弱无疑也” 傅青主女科 》 :夫乳 及气血之 所化 。《 日 “ 而成也 . 无血固不能生乳 汁 , 无气亦不 能生乳 汁…一 , 旺则 气 乳汁旺 , 气衰则 乳衰 , 气桐 则乳汁涸 , 必然之势也 世人 不知 ”
病案 : 刘某 , ,8岁 , 师 , 后 1 , 汁稀 少。查 女 2 教 产 O天 乳 体: 两乳房柔软 . 无胀 感 , 活动后心悸气 短. 面色苍 白无华 , 腹 软无压痛 . 耻上未触及 , 子官 恶露步 , 淡红 , 血色素 8 , 化验 g 舌 淡红 , 白, 苔 脉细弱 。治法 : 气血 双补 , 络催乳 . 通 用八 珍汤加
汁不 行 , 由气 血虚弱 , 络不调 所致。 此时若 单用行乳药 皆 经 ” 疏通 . 无济于事 . 必须 在调补 气 血 中. 佐几 昧通 经 下乳 之 稍 药, 盖气血足 , 化源生 , 乳汁 自增 。
辨证论治结合胸部按摩治疗产后缺乳67例

湿 中阻 :症 见乳 少 ,或食 多 乳 少 ,或大 便溏 泻 。舌 质
胖 、苔 白腻 ,脉 沉细 或濡 滑 。治 拟 健脾 化 痰 ,佐 以通
祖 国医 学 认 为 乳 汁 来 自气 血 ,为 水 谷 精 微 所 化 生 ,赖 气 以运 行 和控 制 , “ 无气 则 乳 无 以化 ,无 血则
乳 无 以生 ” 。乳 头 乳 房 分 别 络 属 足 厥 阴 肝 经 、足 阳 明
乳 ,《 天士女科 诊 治秘 方 》苍 附导 痰 丸 加减 :苍 术 、 叶 半 夏 、香 附 、枳 壳 、厚朴 、茯 苓 各 1 g 0 ,陈 皮 5 ,甘 g 草 4 ,天南 星 2 g g 0 ,王 不 留行 1 g 5 。兼 有 肥 胖 、胸 闷 者加生 山 楂 、J 牛 膝 各 1 g I 【 0 ,炒 路 路 通 3 g 0 。④ 食 浊
2 。另用 猪蹄 煎汤分 服 。② 肝郁 气 滞 :症见 产 后 乳少 g
或 不行 ,轻 则 乳 房 胀 痛 、胸 胁 胀 闷 ,重 则 乳 房 结 块 、
动作 ,2次哺 乳 之 间奶 胀 一般 为 有 效 。乳 汁分 泌 增 加 不 明显 ,哺乳后 新 生 儿有 哭 闹 、觅 乳 动 作 ,2次 哺 乳
翘 、莱 菔子 各 1 g 0 ,茯苓 2 g 0 ,陈皮 5 。兼有 乳头痛 、 g
泌和 分泌量 过少 ;或 者在 产褥 期 、哺乳 期 内乳 汁 正行
之 际 ,乳 汁分泌 减少 或全 无 。笔 者采 用 辨证 分 型结 合
纳呆 者加炙 鸡 金 、砂 仁 、鹿 角 片 、炒炽 实 、炒枳 壳 各
3 治 疗 结 果
2 1 治 疗 组: 采 用辨 证 分 型 ,再 辅 以胸 部 按摩 。① .
产后乳少中医辩证论治

产后乳少中医辩证论治泌乳过少系指分娩后乳腺泌乳量少,远不能满足喂养新生儿,或无乳汁分泌。
近年来,由于我国孕产妇年龄趋于增高,加之剖宫产率上升及某些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产后泌乳过少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病因病机】乳房主要由胃经所循行,乳头属肝经,故乳汁分泌与脾胃的受纳,水谷精微的敷布有关,更有赖于肝的正常条达疏泄功能。
如各种原因所致气血虚弱或脾胃不足,则生乳无源,致无乳可下。
如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乳脉不畅,则乳汁难通。
现代医学,正常情况下,乳腺自青春期开始加快发育,妊娠以后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而高度发育;一般于分娩以后的2~3日,乳腺即开始泌乳。
目前所知参与此过程主要有3个因素:①胎盘娩出后致使血中雌激素及孕酮水平下降,解除了对泌乳素(PRL)的抑制,使PRL 与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共同发生作用,促使乳腺泌乳。
②吸吮及哭声的刺激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使垂体后叶释放PRL,直接作用于腺上皮,增加了乳腺管的内压,促使乳汁排出。
③腺管排空,可以作为一种机械刺激通过下丘脑——垂体路促使PRL分泌。
以上诸因素出现异常变化,皆可能致使乳汁分泌过少、或不能泌乳。
其次决定泌乳量的多少还与全身因素及精神因素有关,如年龄过大,贫血,精神过度紧张及焦虑等。
人乳作为一种天然的营养物,为小儿最适当的理想食物,内含多种营养物质及抗体,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作用任何食品不可替代。
故应积极提倡母乳喂养。
【辩证施治】本病总以产后乳汁过少或点滴皆无为表现。
临证应当详查其虚实。
一般多以乳房柔软,或有少量乳汁而清稀为虚;乳房充胀而硬痛为实。
临证多虚实夹杂为多见。
本病不论虚实,均应注意调整补充气血以通乳络、虽然病在乳腺局部,表现为乳汁过少,但应考虑脾胃、肝经及气血对其的影响,以求其本。
虚证多因产后气血亏虚,乳汁化源不足;实证为肝郁气滞,乳汁壅滞不行所致。
气血亏虚者,症见乳少或无乳,乳房无胀痛感,唇色淡,面白无华,食少倦怠,头晕目眩等,治宜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乳的中医辨证论治
1.缺乳,产后乳汁甚少或乳汁全无。
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缺乳多因素体脾胃虚弱,产时失血耗气,产生气血津液生化不足,乳汁生成无源,或素体抑郁,产时不顺,产后肝失条达,气机不畅,经脉滞涩,阻碍乳汁运行等引起[辨证论治]
2.缺乳有虚实两端。
一般乳房柔软、乳汁清稀者,多为虚证;乳房胀硬而痛,乳汁浓稠者,多为实证。
虚者补气养血,实者疏肝解郁,均宜佐以通乳之品。
一、气血虚弱型
主要证候: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神倦食少,面色无华,舌淡,苔少,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无乳可下,故乳少或全无;乳腺空虚,故乳房柔软,无胀满感;气血不足,阳气不振,脾失健运,故神倦食少;气虚血少,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
舌淡,苔少,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举例:通乳丹(《傅青主女科》)。
人参、生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七孔猪蹄
方中人参、黄芪大补元气;当归、麦冬养血滋液;猪蹄补血通乳;木通宣络通乳;桔梗载药上行。
全方共奏补气养血,宣络通乳之效。
若纳少便溏者,酌加炒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止泻。
二、肝气郁滞型
主要证候:产后乳汁涩少,浓稠,或乳汁不下,乳房胀硬疼痛,情志抑郁,胸胁胀闷,食欲不振,或身有微热,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乳脉淤滞,致令乳汁不得出而乳汁涩少;乳汁淤积,则乳房胀硬、疼痛,乳汁浓稠;肝脉布胁肋,肝气郁滞,失于宣达,则胸胁胀闷;肝气不舒,则情志抑郁;木郁克土,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乳淤日久化热,则身有微热。
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为肝郁气滞或化热之征。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方药举例: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当归、川芎、天花粉、白芍药、生地黄、柴胡、青皮、漏芦、桔梗、通草、白芷、穿山甲、王不留行、甘草
方中青皮、柴胡舒肝解郁;四物、天花粉养血滋液;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活络下;乳;桔梗、,草宣络通乳;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之效。
三,痰浊阻滞
主证: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硕大或下垂不胀满,乳汁不稠+痰浊内盛证:肥胖,胸闷痰多,纳少便溏或食多乳少,舌淡胖,苔腻,脉沉细。
治法:健脾化痰,佐以通乳
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漏芦散:漏芦、瓜蒌、蛇蜕
3 小结
缺乳的治疗是保证母乳喂养的前提条件。
母乳喂养是增强婴儿免疫力,促进婴儿发育的基础。
随着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分依赖代乳品而忽视了母亲喂养婴儿的神圣责任,对产后机体恢复及婴儿的生长发育都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从此,对缺乳产妇积极治疗,为哺乳期母乳喂养创造条件有着重要意义。
,辨证论治,对不同证型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治疗,并注意预防与调摄,取得了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