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城市化步伐也逐步加快。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市镇总数增加了近8倍。

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更是引起了各界对增加城市数量、扩大城市规模、调整县市行政区划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关注与探讨。

鉴于此,本文拟就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县市关系,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城市化与行政区划的关系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一方面,城市都是地理空间上的实体存在,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作为其地域空间的背景与行政管理的依据,城市发展某种意义上只能存在于行政区划所界定的范围之内。

因此,城市区划是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演变是绝对的,其所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则是相对的,因此,城市化实现的本质并非取决于行政区划,也不奢望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解决所有的城市发展问题。

再则,行政区划调整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到政权建设、经济规划、社会稳定、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因此,是否调整行政区划应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必须综合考虑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否则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市关系上做出的调整及其利弊得失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我国县市关系的调整及其利弊我国现行市制起源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市,自此以后各地陆续有新市产生。

但那时的市的设立都是将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部分地区从其所在的原有的县城中分离出来而成,在行政学上称之为切块设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设市建制上进行过几次变革,引起了县市关系的变化。

1.县改市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推行县改市,这一改革措施有助于利用城市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帮助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城乡经济得以互补。

从这一角度来看,县改市有其合理性。

但当时县改市的主要形式是整县改市,即原有的县域界限不作调整,只是将其名称冠之以市,这种“设市热”无疑也存在一定隐患。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调整地方行政区划范围、规模和层次等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我国是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大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人口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行政区划的存在和调整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地方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地方政府的精细化管理。

2. 意义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因为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不同,适度的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有利于提升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促进地方发展。

通过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实现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促进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合理的行政区划划分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行政管理需要,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撑。

1. 主要内容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界线的划定、行政级别的调整和辖区范围的重新划分。

在这些内容方面,地方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是依据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调整或设立新的地方行政区划,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2. 原则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国家的统一领导。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必须要遵循国家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以确保各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遵循科学规划。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分布情况和人口分布情况,以科学的规划来推动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

三是尊重地方实际。

在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各地方的意见,确保各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2023年行政划分数量

2023年行政划分数量

2023年行政划分数量摘要:一、背景介绍二、2023 年行政划分数量概述三、影响行政划分数量的因素四、未来行政划分数量的发展趋势及建议正文:一、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行政划分数量也在不断变化。

2023 年,我国的行政划分数量相较于以往有何变化?这些变化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策导向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2023 年行政划分数量概述根据相关资料,到2023 年,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将包括34 个省级单位,其中包括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2 个特别行政区。

地级行政区划将分为334 个地级单位,包括285 个地级市、15 个地区、3 个盟和1 个自治州。

县级行政区划将分为2862 个县级单位,包括1471 个县、113 个自治县、49 个旗、3 个自治旗和1 个特区。

三、影响行政划分数量的因素行政划分数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有的行政区划可能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2.政策导向:政府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3.民族和地域因素:考虑民族和地域因素,合理设置行政区划,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

4.行政管理需求:为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合理调整行政区划,降低行政成本。

四、未来行政划分数量的发展趋势及建议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我国的行政划分数量可能会继续发生变化。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行政区划调整的步伐可能会加快;另一方面,政府也将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对行政区划进行优化。

针对未来行政划分数量的发展趋势,建议政府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尤其是民族和地域因素,以促进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

论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路

论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路

论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路摘要: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是二千多年来中央集权制度下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或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一面。

本文就现行的行政区划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谈了以下看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行政区划;改革;思路行政区划(regionalism)是国家结构体系的一种安排,国家或地区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风俗等客观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一个国家(小国除外)的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对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县(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区、特区和林区)、乡(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等五级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

一、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1.行政区划层级设置与现行宪法存在不一致之处。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但是,在当前行政管理实践中,却存在更多层级的行政区划设置,如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乡镇级等,行政层级过多、过杂。

2.现有行政区划设置的个体间差异较大。

目前各级行政区划,特别是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在管辖范围、人口规模、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既不利于统一和规范管理,也不利于合理确定管理幅度和管理层级,同时会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成本的降低。

3.省级以下行政区划调整过于频繁,缺乏统一和长期的规划行政区划设置。

应进行科学规划,其调整和变化应确立统一、明确的原则,避免变动过于频繁。

从历史发展看,我国各级行政区划设置经历了多次变动,特别是省以下区划范围调整的频率过高,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浅谈区划调整的利弊

浅谈区划调整的利弊

浅谈区划调整的弊病内容提要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

主题词行政区划区划调整统筹规划一、行政区划概念:行政区划就是国家根据政治和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条件、分布、传统、、地区差异、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二、区划调整的成因:(1)城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现行行政区划设置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户籍制度和农民进城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城区规模成倍扩大,原有地域空间和行政区划格局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不得不调整行政区划、拓宽地域空间。

(2)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原有市区行政区划格局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切块设市模式造成的,二是改革开放前行政区划管理不规范造成的。

我国今天的大中城市是由过去的中小城市发展而来的,在建市之初,很多城市的市区就是某个县城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地域空间很小。

这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行政区划体制的制约时,自然就要求改变这种历史上形成的行政区划格局。

(3)改革开放前行政区划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也是造成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格局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重要原因。

建国初期大中城市的市辖区设置不需经中央政府批准,也没有具体标准,一个市设多少个市辖区,市辖区的面积应该多大,都由各市自己确定,这样就导致有的城市市辖区设得过多,有的城市设得偏少,有些人口规模相近的城市,市辖区的数量相差一倍以上。

分析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分析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分析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路和建议一、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的问题中国目前的行政区划存在: 行政层级过多,以至于机构繁杂臃肿,造成了政令滞后; 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概念混淆,层次混乱,造成了较多同音甚至同名的行政区划; 直辖市数量太少,导致各省之间、市县之间发展水平悬殊等问题。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区划已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 一) 我国行政区划层次过多我国现行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但在经济较为繁容的地区,为改善城乡和工农的管理、沟通隔阂,打破条块管辖的障碍,充分提高城乡各方面的能动性,开始施行市管县的行政区划制度。

于是在市管县的地方实行区划四级制度,即在省和县中间增加市一级的行政区划。

中国在这种的情况下,机构繁杂,工作人员众多,不利于对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滋长了官僚主义。

并且,由于我国层次划分过多过杂,导致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大大降低,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与反馈效率低下,导致信息失实,进而对上下级政府之间决策的落实、执行产生影响。

( 二) 行政区划单位名称较为杂乱行政区划的单位名称,应当具备特定性与高度区分性。

所谓高度区分性,就是指从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就能知道其历史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进而与其他行政区划区别开来。

而我国现有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杂乱,存在一名多义与一义多名的现象。

首先,一名多义主要体现在对市和区的多义,致使行政区划不具有特指性。

例如在我国现行区划中,可以将市分为直辖市、设区的市以及不设区的市,此外还有副省级市以及省辖市。

除此之外,我国一些乡镇地名也带有市字。

以至于让人无法分辨市字在我国究竟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再者,涉及区字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也具有多种含义: 有一般的地级市辖区; 相当于县级的特区; 相当于地级的地区。

可见我国目前所有的层级中,都有以区命名的行政区划,其涵盖范围已复杂到了滥用的地步,国家应出台新的规定对区滥用的现象加以规制。

行政区划调整的规划思路与建议

行政区划调整的规划思路与建议

行政区划调整的规划思路与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然而,行政区划调整需要有一定的规划思路和科学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行政区划调整的规划思路,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背景介绍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基本单位。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行政区划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行政区划界限不清、行政管理效能低下等。

因此,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思路行政区划调整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划思路,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城市发展规划行政区划调整应该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衔接。

首先,要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后,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例如,如果城市的发展需要建设一个新的经济特区,就可以考虑将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划出一个新的行政区域。

2.人口分布和流动行政区划调整应该考虑人口的分布和流动情况。

首先,要了解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确定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疏区。

然后,根据人口的流动情况,确定行政区划的界限。

例如,如果某个行政区域的人口流动较大,可以考虑将其划分为两个行政区域,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服务。

3.资源配置和利用行政区划调整应该考虑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情况。

首先,要了解城市的资源分布情况,确定资源丰富区和资源匮乏区。

然后,根据资源的利用情况,确定行政区划的界限。

例如,如果某个行政区域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可以考虑将其与其他行政区域合并,以便更好地利用资源。

4.行政管理效能行政区划调整应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首先,要考虑行政区划的大小和人口规模,避免行政区划过大或过小。

其次,要考虑行政区划的行政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确保行政管理的顺畅进行。

例如,可以根据行政区划的规模和人口规模,合理设置行政机构和配备人员。

三、建议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023年区划调整批复

2023年区划调整批复

2023年区划调整批复2023年区划调整批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行政区划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区划调整成为了实现地域优化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选择。

2023年,预计将有数十个省市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重大调整。

2023年的区划调整将以市县为基本单位,对行政区划进行重组。

调整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精准扶贫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调整工作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城市布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的功能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规模不合理等问题已经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将对城市人口规模、城市辖区边界等进行调整,优化城市布局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划定市县行政区划边界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文化差异,我国的市县行政区划边界常常不合理,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和社会治理难度大。

2023年,将对市县行政区划边界进行重新划定,确立更为合理的行政区划边界,规范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

三、完善行政区划级别我国现有的行政区划级别较多,如省、市、县、乡、村等。

在调整中,需进一步考虑行政区划级别的合理性,以减少重叠、提高行政效率和深化改革。

四、突出公共服务功能调整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共建共享,增强服务效能。

特别是要重视弱势群体、偏远地区和资源匮乏地区的公共服务保障。

五、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区划调整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城市布局和突出公共服务功能,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我国地域优势和整体竞争力。

总之,2023年的区划调整批复将涉及众多方面,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和推动。

通过推进区划调整,我国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撤县设市 撤县(市)设区 乡改镇 镇改街 村改居的过程中 简单地依靠调 整行政区划手段引发的整建制城市化的问 题表现为 突出了虚假城市化的现象 按 照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 总人口 计 行 政区划调整对推进城市化的效果十分显著 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城市化进程发生突变[1] 这种城市化率难以反映我国城市化发展的 真实水平 模糊了城乡界限 在整建制 城市化中 农民并没有从生产 经济 文化 等方面发生根本转变 因此对所谓的大面 积 城市化地区 内的农村地区实行城区 化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农民利益 使 失地农民问题更为突出 城乡二元状态更 加明显 挂牌 城市化越演越烈
1 二十多年来中国县级以上城市 行政区划调整的历程
1980 年 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 要 确立了 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 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 的方针 我 国进入推进城市化的阶段 从 1983 年起 随着市领导县体制和撤县设市政策的试 行 在我国 设市热潮 中 城市数量从 1980 年的 223 个很快增至 1990 年的 467 个 并于 1992 年 1994 年形成撤县设市 高峰 至 1996 年底 全国城市数已增至 666 个 地级市和县级市数量急剧增长 1997 年 国家 冻结 撤县设市后 随着 部分中心城市的撤县(市)设区的调整 我
国城市数量不增反降 到 2005 年底 城 市数量下降为 661 个 县级市减少到 374 个 出现了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而城市数量 不增反减的矛盾现象 总体上 我国城市 行政区划调整以撤县设市 撤县(市)设区 和大城市市辖区调整等为主 表现出明显 的城市化趋势
2 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类型及 主要问题
2.1 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类型 2.1.1 撤县设市
不改变政府职能 单靠调整行政区划 来解决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突 只能陷入调整 新的冲突 再调整的恶性 循环中 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就 是实行区域管治 区域管治的实质是 在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发挥市场机制资源配
万方数据
2 0 0 7 年第 0 7 期 第 2 3 卷 77
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 依靠不同行政 区 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民主协商 扩大 非政府组织参与 形成多中心 自主治理 的合作机制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4] 2.3.2 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应该与自然 城市化战略相结合
[文章编号]1006-0022(2007)07-0076-04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B
我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李开宇 魏清泉
[ 摘 要] 2 0 世纪 8 0 年代以来 我国以撤县设市 撤地设市 地市合并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 行政区划调整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也引起虚假城市化现象突出等问题 为促进我国城 市化的健康发展 未来我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重点应集中在调整和优化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市 辖区空间结构 多种模式设市和创新城市群 都市圈战略下的城市型政区管理模式 以及积 极谨慎地进行镇 村的区划调整 推进农村城市化等方面 [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型政区 行政区划调整
同时 实行市管县体制后 地级市取 代地区 省县之间层次由虚变实 使我国 行政区划形成了以省 地级市 县 乡 镇为主的四级制 市代管县的管理体制增 加了管理层级 提高了管理成本 降低了 行政效率 激化了市县矛盾
因此 单纯依靠行政区划调整手段来 促进城市化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矛 盾 只能在更深层次影响我国城市化的健
虽然撤地设市 地市合并有其时代的 合理性 但是从其发展历程和实践看 撤 地设市和地市合并形成的地级市也随着对
76 规 划 师 P L A N N E R S
万方数据
市领导县体制的质疑而备受责难 地级市 强化了我国城市型政区的地域型政区性 质 进一步模糊了城市型政区与地域型政 区的界限 2.1.3 撤县(市)设区
我国地域辽阔 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 衡 城市化水平 城镇规模等差异很大 县域城镇体系发育模式差异很大 特别是 我国沿海地区许多乡镇 经济迅速发展 人口和产业集聚规模较大 早已达到设市 标准 例如 广东省东莞市的虎门镇 长 安镇等 目前镇域人口超过 100 万 经济 繁荣 居民生活质量较高 部分工业指标 超过许多县级市甚至地级市 完全有条件 升格为市 但是仍然是镇的行政建制 这 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 社会管理与城市 化的进程 目前 对东莞市的行政区划调 整有一种观点 就是将镇撤并后设区 这 不失为一种探索模式 可较为有效地解决 目前存在于各镇之间的矛盾和无序竞争 然而 这种模式也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思考 的问题 如设区后对原来规模较大的镇如 何实施高效的管理 镇改街后发展经济的 自主权和积极性可能受到抑制 如何才能
Problem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on Division of the Chinese Urban Areas/Li Kaiyu, Wei Qingquan
[Abstract] After 1980s, the reformation of city-type units has been adapted for the urbanization and has accelerated the rate of it.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ation of polity and governmental function, the current adjustments of regionalism have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the reformation has become lagged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stage of fast-urbanization, we should put the emphases of reform on cantonal adjustment to the cities; multiform pattern in instauration of city; innovation of administration in city-type units under the stratage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metropolitan region; positive promotion of adjustment of the town; boosting urbanization in countryside and so 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formation of city-type units,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on division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在强有力的行政 干预下 城市化发展在速度 水平 方向 和模式上都深深地烙上了制度变迁的印 记 即所谓行政城市化 行政城市化潜在 的最大风险是可能产生城市化泡沫 由 此 二战以来实行行政城市化战略的发展 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市场导向的因素 注重 发挥市场的力量 自然城市化战略 是指 用市场化的方式 遵循市场的一般规则 依靠各个城市化主体的自主决策 创新和 协调 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利 益 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要求和以人 为本 全面发展理念等作用下 推动城市 化进程[6] 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 制度 创新 转变政府职能 培育有利于城市化 发展的市场机制 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和 流动 促使行政城市化向自然城市化转 轨 是中国城市化稳健发展的关键 2.3.3 多种模式设市符合中国国情与 城市化发展需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康发展 因此 只有通过城市政区体制创 新 化解现代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与传统基 层政区体制框架之间的根本性矛盾 才是 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
2.3 启示 2.3.1 破解行政区经济问题需要制度 创新
行政区经济 是我国在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具有 一定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对国家经济的发 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但随着我国政治 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 以及经济全球化 带来的区域与区域之间竞争的加剧 行政 区经济逐渐暴露出致命的缺陷 行政区划 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3] 由于制度 创新有一定困难 在现阶段行政区划调整 还是破解行政区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手 段 从理论上讲 行政区的相对稳定性和 边界的确定性与城市经济区的动态可变性 和边界的模糊性的矛盾始终存在 这从根 本上否定了运用行政区划调整手段实现行 政区与经济区的高度一致的可能性 行政 区划调整只能暂时回避而不能彻底解决 行政区经济 所带来的问题[4] 解决行政 区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5]和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过多的乡改镇使城镇质量下降 简单 化的乡镇合并使中心镇的意义部分丧失
一些中心镇已经具备建市条件 但受现 行设市制度和县域经济利益冲突的影响而 难以实施 简单的 镇改街 和 村改 居 并不是实质上的城市化 反而在影响
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2.2 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突出问题 在当前 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城市政府
拓展经济 社会发展空间的战略手段 成 为城市政府调整辖区内各地区和部门经济 社会职能 整合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的有效途径 但是 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 化的作用是有限的
城郊比例严重失调 市的农村地域面积 和人口比重过大 失去设置城市型政区的 意义 2.1.2 撤地设市 地市合并
1983 年 随着市领导县体制的全面 试行 撤地设市 地市合并成为行政区划 调整的又一重要内容 主要调整形式包 括 地市合并 即地区与地级市合并 将撤销地区所属的县级行政区划归地级 市 相当于地区并入地级市 地改市 县级市改区 即将地区改为地级市 将地 区行政公署所在的县级市改为市辖区 相 当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后与地区合并 这种类型最为普遍 地改市 县改区 即将地区改为地级市 地区行政公署所在 的县改为市辖区 相当于县直接改为地级 市后与地区合并 将一个地区分割成 (给)两个以上地级市(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