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鉴赏
中国武术文化 鉴赏论文材料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映出较为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高尚文明,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它集技击、艺用和体用于一身,并赋予深刻的道德情感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形式,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意体之用•文化创造是精神历程的展现。
•人类的文化创造是意显现为象,象著明为言的过程。
所谓“文化创造”,可大体分为“宏观”、“微观”。
宏观的,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类的一切创造;微观的,系指作为个体的个人的精神、物质活动。
无论是“人类”或是“个人”,他们的创造历程,都是意→象→言:在此,意是象、言是用。
——人类总是先有了某种体验,或某种意,才去表达无形的意(体验)的、有形的象和言,使意(体验)得以显现。
象、言是显现意体之用。
•马克思有一段名言,表明了人类的精神活动创造象,进而物化的过程:“建筑师以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脑筋中把他构筑成了。
劳动过程终末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
”(《资本论》第一卷)。
这种“观念地存在着”的“蜂房”,便是象;蜂房便是物化的象。
•与此类似,《易.系辞下》所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的《大壮》卦便是象,“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的宫室,便是物化的(大壮)卦象。
象是意(体验)的表达:“圣人立象以尽意。
”(《易.系辞上》)这意,便是外向投射为“道”的体验。
不过,就建筑师的事例而言,由古至今人类所创造的风格迥异的各种类型建筑物,,无疑表达着殊不相同的意(体验),——就连蜜蜂建造它们的蜂房,也是某种意的表达;特种结构的蜂房,显然更适合于它们“安身立命”,这便是它们的意;我们不解其意,故而称之为“本能”。
•表意之象,包括精神之象及其物化形态——物质之象。
当然,较为深层的精神之象,大多是不能物化的。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院系:软件学院专业:测试技术班级:10-01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关键词:武术;文化;平常人摘要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辉煌灿烂的,是先辈们一代代总结和发展出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
正文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对名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解而是不一样的,而在这个学期,通过《中国武术文化赏析》这门课程,对于中国武术文化,我才有了一个详尽的理解。
小时候,我对中国武术的理解很简单,通过大众化的工具电视,我只能模糊的识别什么是武术,而且经常出错。
认为电视上出现的一切都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如:跆拳道、泰拳、拳击以及柔道等我们可以见到的所有的搏击技术都是中国武术。
电视给我对中国武术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国武术就是能飞檐走壁的轻功,就是能例无虚发的飞刀,就是能隔山打牛的拳术。
当时我对武术的期望就是,我也可以学会这些该是多么神奇,通过这些神奇的一切,我就可以实现一些正常情况所不能办到的事。
因此,“神奇”二字是我儿时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解。
随着年龄的不多增大,知识的逐渐丰富,我才开始认识到我在电视上所看到的关于中国武术的信息都是经过夸大了的,是不真实的,而且中国武术也并不是所有搏击技术的总称,它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不包含之前我幼稚的认为的外国的搏击技术。
但是,这些让我对中国武术产生了一种思想的错乱,让我难以确认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武术,不能确认它是不是不实用的花架子,或者一切都是假的,或者它仅仅是一种搏击技术。
因此,当时我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解就是“困惑”。
高中时,随着对网络应用的更加熟练与频繁,再加上体育课上老师普及的一些武术知识,我对武术的困惑得到了解决。
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
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武术作为一门独特的体育活动和文化传承,通过独特的技击方法、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1. 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仁爱观念,这也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
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技能的传承,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
在古代,武士强调尊重对手,注重规范和公平竞技。
2. 道家思想与武术的结合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这对武术有很大的影响。
武术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注重内外兼修,通过修炼内功和道德修养,达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三、武术流派与发展1. 唐朝的传统武术唐朝是中国武术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武术流派,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这些流派注重拳脚功夫的练习,强调身体的协调和柔韧性。
2. 明清时期的创新与发展明清时期,武术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和技艺。
如崔氏八卦掌、陈式太极拳等,这些流派注重发力技巧和策略的运用,更加注重实战能力的提高。
3. 现代武术的崛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武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如散打、跆拳道等。
现代武术健身运动与传统武术巧妙结合,兼具了美学、健身和自卫的功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四、武术对社会的影响1. 体育活动的推广通过武术的普及和推广,中华民族在体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培养了大量的武术人才,同时也在推动整个社会的体育运动发展。
2. 价值观的传承武术注重的是“德育、智育、体育”,通过练习武术,人们能够培养出坚韧的意志、自律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这些都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古代武术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通过展示国际武术比赛和文化活动,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深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五、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中国古代武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生活也有很大的启示。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院系:软件学院专业:软件工程(测试技术) 10-01班中国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国武术文化作为璀璨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文化中去其他部分紧密相连,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
有句话这样说: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中国哲学。
那么,要想了解中国武术,必须了解中国传统哲学。
武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引导和影响。
所以,要深刻地了解中国武术,就必须首先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对武术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成果,其中对武术发展影响较大的则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阴阳论”。
总的来说,在中国武术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哲学思想主要三个方面。
在武术修行上,天人合一是基本思想;在武术理论方面,注重阴阳变化;在技击实战方面,遵循的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
中国武术追求“天人合一”,尤其追求在个人修养和境界上达到一种与自然和天地的和谐一统。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阐述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其哲理即为力图追求天与人的共通之处,求得天人的和谐一致。
基于这样的认识,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在武术中,首先表现中国人特别强调习武者尤其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易传·乾卦·文言》中“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段话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人要服从自然规律的道理。
因此,过去习武者在习武过程中总是努力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尽量使人的运动服从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顺乎自然,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调和,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和心境的升华。
天人合一的观念使武术的创造强调师法造化,师法自然。
《易传·系辞》中曰:“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中国功夫之美深入了解中国武术文化

中国功夫之美深入了解中国武术文化中国功夫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广为人知和喜爱的一种武术表演艺术形式。
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艺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功夫之美,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武术文化。
一、中国功夫的起源中国功夫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它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形式和技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功夫融合了哲学、道德伦理、健身和战斗技巧,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文化。
二、中国功夫的核心理念中国功夫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体的协调与平衡。
此外,它还非常注重心理和道德修养,以及尊重对手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中国功夫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武术家,他们以其卓越的技艺和内心的坚韧不拔受到了世人的赞扬。
三、中国功夫的种类及特点中国功夫有很多种类,包括太极拳、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每一种功夫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太极拳注重内力的运用和气的调和,八卦掌注重身法的灵活和螺旋力的运用。
这些功夫种类的技巧和动作要求严格,却又有着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四、中国功夫的训练和普及中国功夫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严苛的过程。
武术学校和各种培训机构为那些有志于学习中国功夫的人提供了平台。
除了专业的训练机构,很多社区和学校也设立了功夫班,以普及中国功夫并培养更多的武术爱好者。
中国功夫不仅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喜爱。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并体验中国功夫,同时也有很多中国功夫的爱好者外出传播和推广中国武术文化。
五、中国功夫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中国功夫不仅是一种技艺和艺术形式,同时也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功夫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平衡感,同时也对心理和情绪的调节有益。
中国功夫独特的呼吸法和气功练习对身心健康的改善有着显著的效果。
六、中国功夫的文化意义中国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精神。
它在武术技艺和哲学思想上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在技术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一、身心统一的修养中国武术一直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身心统一的修养。
通过武术练习,人们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血液循环、呼吸系统以及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而通过对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武术练习者能够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进一步培养内心的稳定和平静。
这种修养不仅有益于武术练习本身,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带来身心健康和平衡。
二、德育与道德规范中国武术注重德育,通过武术的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武术源于古代的军事和防身技巧,讲究以德治人、以武守国。
在武术练习中,弟子要尊敬师长、团结合作,严守规矩和纪律,注重诚信和正直。
同时,武术还注重尊重生命,追求和平,以及对他人的和谐相处。
这些道德规范在武术练习中得到体现,并在练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得以贯彻。
三、哲学思想的体现中国武术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思想就是“太极”理念。
太极强调阴阳相互转化,追求平衡和和谐。
武术运用太极的思想,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追寻动静之间的平衡。
此外,武术还包含了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等观念,鼓励武术练习者做一个有担当、有道德的人。
通过这些哲学思想的体现,武术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从古代起,中国武术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无论是形意拳、八卦掌还是太极拳等,每一种武术都传承着特定的历史和传统,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同时,武术在表演艺术、戏曲以及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解读

中华武术的文化解读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武术技艺,更是一种体现中国文化智慧和价值观念的艺术形式。
在中华武术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融合。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武术的发展。
武术练习者在修炼过程中,往往会注重顺应自然、融合自然的原则,体会自然规律,锻炼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身体和心灵。
这种敬畏自然、融合自然的理念贯穿于武术的各个练习环节,使其成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体验。
其次,中华武术蕴含着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尊崇和理解。
武术练习强调“不以力取胜”,注重内修外练,培养出人们内在的素质和道德规范。
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人们要保持谦虚、虚心、坚韧的品质,不仅要锻炼肢体,更要修炼心性。
这种尊崇生命、培养道德的精神指导人们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中不退缩,坚守信念,追求完美,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另外,中华武术还传承了中国人民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体悟。
武术套路中的起手动作、身法步法、攻防技术等,都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等思想,体现了人们对宇宙、人生规律的探索和领悟。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感悟生命的脉搏,体验宇宙的奥秘,领悟人生的真谛。
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体悟,让武术不仅是一种技术动作的展示,更融入了中国人民对生命、自然、宇宙的深刻认知。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力量,更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底蕴。
通过中华武术的练习和传承,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独特魅力。
因此,中华武术的文化解读不仅是对技术动作的解读,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宇宙的理解和敬畏,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和智慧。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灵。
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

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一项战斗技能,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通过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可以更好地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武术强调内外兼修。
内外兼修是指修炼武术既要注重身体的外部技术表现,如姿势、招式等,也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如心态、意志力等。
中国传统武术追求的是内在的宁静和坚韧,而不仅仅是外表上的力量和技巧。
武术大师们通过不断的修炼,将内外融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中国传统武术强调以德治武。
武术的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和他人,而不是去伤害他人。
中国传统武术注重品德和道德教育,通过修炼武术,培养人们的正直、勇敢和宽容。
武术强调的是自律和自制,而非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力量。
武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人们的品德,使其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道义感的人。
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项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
通过学习武术,可以培养人们的意志力、耐力和毅力,增强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武术的训练方式也有助于调整身心的平衡,释放压力,增加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武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文化的美与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
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
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
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对于中国武术的美可以分两种:
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
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武术套路中的没主要在于神韵美,意境美,自然美,及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
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
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姿势、劲力、节奏、结构等特有要素学内容。
也就是说,武术套路的神韵是通过这几大要素来实现或表现的!
姿势美即姿态,架势美。
武术套路是很讲究姿势的,如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轻快潇洒;少林拳古拙,紧凑,矫捷刚健;八卦拳身灵步活,姿势连绵;通臂拳发力透达,放长击远等等。
劲力美即武术中丰富的劲法和力度之美。
区别于形体美学中所讲的力度和方法,武术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而出手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肘,达于手。
协调顺畅,力点清晰。
南拳步稳势猛,多短拳,擅标手,动作紧削而刚劲有力。
再如太极推手,柔中寓刚,绵里藏针。
它以捧、捋、挤、按、采、捩、肘、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等。
结构美即武术技术战术的配合组织美。
特别是武术套路,因为它是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由手眼身法步诸动作要素在同一时空中运作而成。
现代武术演练套路对其动作精华节奏,难度技巧等运动艺术进行设计选择,使之配套,犹如一首乐章,起、承、转、合都精心构思,反复推敲。
同时注意使动作顺畅又符合技击规律,注重虚实,高低,轻重,开合等变化等等。
对武术套路中的节奏形象描绘为: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
在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对立转化中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
刚柔相推而发生变化是武术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节奏。
其它如进退,往来,开合,终始,消长,虚实,俯仰,起落,屈伸,蓄发,吞吐等都是阴阳转化中的具体化等等。
中国武术之美,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至今已铸成较稳定的形式。
也成为了美学研究的一门重要课程。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对于中国武术的德,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
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
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
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
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
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
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
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
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 “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
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
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
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
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
“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
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
“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
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
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对于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如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等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应该克服。
因为它是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我们也应对诸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这些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
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
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武”字可以拆分成“止”和“戈”两个字。
戈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动干戈就是打斗,就是战争,止字就是停止的止,就是不要动武。
那么,为什么武字的结构竟是“止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戢兵”就是把兵器收藏起来,也就是说,武的本义是收兵,所以“止戈”为“武”。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就是止戈,就是不要动武。
或者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
.如今,中国武术已作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登上了中国体坛,已进入到西方各国的大众体育领域,同时还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奥运,走向世界,这是我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