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合集下载

中国武术的道德修养

中国武术的道德修养

中国武术的道德修养中国武术在许多人眼中是一种高深的武术技艺,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然而,中国武术的精髓远不止于此,其中的道德修养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武术强调"文武双全",即强调武术修为与品德修养并重。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道德修养是与技击水平同等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有人认为,技击水平和道德修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武术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尊重师长。

在中国武术中,师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学生,要尊敬师长,遵从师长的教诲,虚心学习武术技能和道德规范。

师长传授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武德和道德,作为学生要虚心学习、恪守师训。

其次,谦虚谨慎。

武术强调的是自律和自重,一个优秀的武术从业者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在实战中,要明辨是非,不可妄自尊大,避免因为夸大自己的实力而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同时,在与他人交流中也要保持谦虚、礼貌,不以武力强硬对待他人,要友好相处,以身作则,展现武术人的优秀品质。

再次,守纪守法。

武术人士应该遵纪守法,按照比赛规则和社会公共秩序开展比赛和训练活动。

不得利用武术技能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

同时,要尊重对手,遵循比赛规则,公平竞争,维护武术运动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最后,助人为乐。

武术人士应该将武术精神和道德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关爱社会。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武术馆里,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他人,乐于助人,传播正能量。

只有学会关爱他人,才能真正领悟武术的道德修养。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的道德修养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武术人士应该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守纪守法、礼貌谦虚、助人为乐的武者。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武术的精神内涵,使武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愿更多的武者珍爱武德,将武术的高尚精神传承下去,为推动武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武德的看法

对武德的看法

对武德的看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价值观,武德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武德即指武功和品德,强调武力与个人道德修养的统一。

个人的武德不仅仅是一种体力、技艺的表现,更是一种人格修炼,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

首先,武德强调的是一种坚韧的意志和不畏困难的品质。

在武术修行中,我们往往需要不断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只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走下去。

这种坚韧的意志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适用。

无论是工作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挫折,只有具备了武德的品质,才能勇往直前,不被击倒。

其次,武德注重的是自我克制和对他人的尊重。

在武术的训练中,强调要有自律和自制力,不滥用武力。

这与生活中需要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

具备武德的人不会滥用自己的力量去伤害别人,而是会以和平、善意和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人。

再次,武德强调的是公平正义和忍耐的品质。

在正统武术中,契合武德的修行者不仅需要追求力量的提升,更要抱有平和的心态。

他们明白武力的运用要为善、为治、为道,而非为私欲或暴力。

这种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重要。

只有具备了武德的人,才能坚守公平正义,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贡献力量。

最后,武德追求的是身心的完善和人格的卓越。

通过武术的锻炼,人们不仅能够获得强健的身体,更能够调和身心之间的关系,培养内心的安宁与沉稳。

这种内外修炼的方式让我们的人格变得更加卓越,更加具有倾听、思考和正直的品质。

总之,武德不仅仅是武术所追求的,更是一种涵养于生活中的态度。

具备武德的人,会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坚持不懈,不滥用自己的力量,以公平正义和和平善意的方式对待他人。

同时,他们也能够透过武术的修炼,使自身具备更加完善的品格和卓越的人格。

因此,武德是一个古老而有着重要意义的价值观,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

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

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崇德理念。

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支撑、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中华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尚武,是指尊崇武术、追求武艺的精神和态度。

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不仅仅是对武术技能的追求,更是一种对于坚毅、勇气、毅力、信念的追求和表达。

在中华文化中,武术被视为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强健体魄的运动方式,同时也被视为一种可以锻炼个人意志和自我修养的方式。

通过学习武术,人们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到“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道理,进而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因此,尚武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崇德,是指尊崇道德、追求道德品质的精神和态度。

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崇德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品德塑造和社会责任。

在传统武术文化中,不仅要求武者具备高超的武术技能,更要求武者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武者要以武术为媒介,培养出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心社会等优秀品德,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为影响和带动社会的道德水平提升。

因此,崇德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内涵。

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德技双馨”、“技以载德”、“德施于技”的理念。

这些理念表达了尚武崇德的紧密联系,强调了武术技能和道德品质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德技双馨”是指德与技能并重,强调武术修行不仅要追求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只有技艺与道德共同提高才能真正达到尚武崇德的境界。

“技以载德”是指技艺的表现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武者的技艺水平与其道德品质密切相关。

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真正掌握武术技艺的精髓,使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德施于技”是指道德可以通过武术技能的展示来传递和发挥,武者要在武术技艺的表现中注重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他人的关心。

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

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

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精神象征。

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平、正义、自我提升的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哲学理念。

首先,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强调“以德行武”,注重内外兼修。

传统中国武术注重武德的培养,追求“武德兼修”,即通过练习武术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在中国武术中,学习者被教导要尊重师长、尊重对手、尊重规矩,讲究礼仪和道德修养。

通过练武术,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自律意识,培养正直勇敢的品格。

其次,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注重“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武学中强调忠诚、诚实、正直等品德,要求练武者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武术训练要求练习者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动中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承诺。

这种武学精神不仅仅在武术训练中有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外,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强调“忍耐与坚韧”。

在武术训练中,往往需要经历枯燥和辛苦的练习,需要长时间坚持和不断克服困难。

武学精神教导练习者要有忍耐和坚韧的品质,能够面对逆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坚持,练习者可以培养出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强大的耐力。

最后,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还注重“自律与自控”。

武学训练要求练习者要具备自律和自控的能力,在实践中保持冷静、沉着,不受外界干扰,做到心如止水。

自律和自控是武学修炼的基本要求,也是武术者提高自身修养和技艺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自律和自控,练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心,做到心神专注、意志坚定,从而在武术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哲学理念。

这些武学精神不仅仅是武术训练中的修养要求,更是对每个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准则和人生追求的引导。

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与身体的和谐统一。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在技术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一、身心统一的修养中国武术一直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身心统一的修养。

通过武术练习,人们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血液循环、呼吸系统以及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而通过对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武术练习者能够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进一步培养内心的稳定和平静。

这种修养不仅有益于武术练习本身,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带来身心健康和平衡。

二、德育与道德规范中国武术注重德育,通过武术的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武术源于古代的军事和防身技巧,讲究以德治人、以武守国。

在武术练习中,弟子要尊敬师长、团结合作,严守规矩和纪律,注重诚信和正直。

同时,武术还注重尊重生命,追求和平,以及对他人的和谐相处。

这些道德规范在武术练习中得到体现,并在练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得以贯彻。

三、哲学思想的体现中国武术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思想就是“太极”理念。

太极强调阴阳相互转化,追求平衡和和谐。

武术运用太极的思想,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追寻动静之间的平衡。

此外,武术还包含了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等观念,鼓励武术练习者做一个有担当、有道德的人。

通过这些哲学思想的体现,武术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从古代起,中国武术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无论是形意拳、八卦掌还是太极拳等,每一种武术都传承着特定的历史和传统,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同时,武术在表演艺术、戏曲以及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武德之充沛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武德之充沛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武德之充沛?
中国武德的充沛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
1. 武术文化传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武术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和体育活动,传承至今。

中国的武术注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强调的是内外兼修,追求身心的和谐。

武术的普及和推广体现了中国社会对武德的重视和传承。

2. 尊重武德价值观:中国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礼仪观念,其中武德被视为崇高的品德标准之一。

武德的核心价值包括忠诚、勇敢、诚实、公正、尊重、礼仪等,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尊重和推崇。

3. 武术表演和竞技: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武器技击技能,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通过舞台演出和比赛,中国武术向世界展示了精湛的技艺、卓越的身体素质和高尚的品德。

这不仅是对武德的展现,也体现了中国武德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影响力。

4. 武术在社会中的影响:中国的武术活动和组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武术学校、武术社团和武术界组织的存在促进了武德的传承和发展。

武术赛事、武术交流和教育计划等活动帮助培养人们的武德意识和品德修养。

这些方面共同体现了中国武德的充沛,展示了中国社会对武德价值的高度重视和传承。

中国武德的发展不仅源于悠久的历史传统,也得益于现代社会对武德文化的关注与推动。

武德的概念、渊源及作用

武德的概念、渊源及作用

武德的概念、渊源及作用1.武德的概念武德就是武术中的道德规范,是习武和练武的人的专业道德标准,主要包括包括武术道德高尚、武术宗旨正确、武术纪律严明、武术作风良好、武术礼仪谦让、武术意志坚定、武术学习勤奋、武术技艺精湛、武术仪表端庄、武术境界美好十个方面。

武德规范武术行为与方法使道德观念成为武技之准则,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约。

武德教育能使学生了解武术教育的真正内涵内涵,明确练习武术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尊师重道、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2.武德的渊源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中提到“武德有七”的论述。

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武德的含义也在不断的增加或者改变。

在过去的时候,武德大多宣扬的是“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

那个时候武术的各流派分别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等。

直至发展到今天,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的新的概括和总结概括,部分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部分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还有的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各家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

直到1987 年在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

“武以德立,德为艺先”,武德才有了比较固定和统一的概念和范围。

笔者认为,武德是所有的习武者必须应当具备的一种美德,它甚至还可以延伸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武德学习指导习武者的行为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

通过武德知识的学习,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开阔心胸,以礼待人;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3.武德的作用武术本身根植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沃土中,融合了传统哲学、伦理学、美学、中医学等思想与内容,形成了武术技术与传统文化兼具的武术道德。

探究中华武术的武术伦理与道德规范

探究中华武术的武术伦理与道德规范

探究中华武术的武术伦理与道德规范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注重技击的技巧与力量,更强调武术伦理与道德规范的修养。

在中华武术的精髓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出了一种高度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

首先,中华武术强调尊师重道,师生关系被视为传承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术门徒需恭敬师长,顺从师训,虚心学习,勤奋练习,不仅是对师傅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信仰。

在师生相处中,传承与尊重是中华武术伦理的基石,体现了一种师徒情谊和家国情怀。

其次,中华武术注重礼仪与规范,在实战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强调不伤害对手与不侮辱对手的原则。

在搏斗中,战胜对手不只是靠实力,更需要懂得尊重对手、团结协作。

武术弟子应该遵守规则、自觉遵守伦理,不得恃强凌弱,不得偷袭对手,要保持道德操守,保护弱小,维护公平。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武术技能的高超,更展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与道德情操。

此外,中华武术还注重精神修养与内在修炼。

武术练习者要坚持不断修炼自我,增强意志力,锻炼身体,培养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谦逊与正直,保持勇气与恪守原则。

这种修炼过程不仅是对身体的训练,更是对灵魂的修养,是一种升华自我的过程。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武术伦理与道德规范不仅是技击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价值的追求。

通过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师重道、感恩师恩、修炼身心等方面,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智慧。

中华武术的伦理道德规范,旨在通过武术的修炼,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递睿智之道,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探究中华武术的武术伦理与道德规范,不仅仅是对武术技能的探究,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

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

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

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对于中国武术的德,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

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

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

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

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

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

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

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

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

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

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

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

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

“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

“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

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

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对于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如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等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应该克服。

因为它是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我们也应对诸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这些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

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武”字可以拆分成“止”和“戈”两个字。

戈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动干戈就是打斗,就是战争,止字就是停止的止,就是不要动武。

那么,为什么武字的结构竟是“止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戢兵”就是把兵器收藏起来,也就是说,武的本义是收兵,所以“止戈”为“武”。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就是止戈,就是不要动武。

或者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

.如今,中国武术已作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登上了中国体坛,已进入到西方各国的大众体育领域,同时还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奥运,走向世界,这是我们的骄傲!
尚武宗德观念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武德的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历史上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记载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

这是对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

在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儒家仁学逐渐形成了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

孔孟仁学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

武德的仁学中心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习武既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

其次,武德的仁学中心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

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

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

武术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重诚诺,守信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侠义英雄是武林人物崇尚的美德与人生追求,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显示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侠之大者乃国家民族之观念。

在武德内涵深层最宝贵的是爱国情节。

在历史长河中,像荆轲、关羽、岳飞、戚继光、秋瑾等一颗颗闪耀的明星,正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才铸就了永恒。

今天,我们同样应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传统的武德精微而博大,源远而流长,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当然要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科学文明,使武术充分体现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

现代武德要把习武同弘
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

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

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

因此,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