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巧治痨病的典故

合集下载

茵陈的故事

茵陈的故事

茵陈的故事“茵陈”又称“白蒿”“松毛艾”“ 田耐里(客家话)”,系多年生菊科植物茵陈蒿经冬不死的陈根,春而萌生之嫩芽,且颜色“碧绿”(绿茵茵),故名“因陈”或“茵陈”。

又因其形状多卷曲呈绒团状,且为灰绿色,全身覆盖白色柔毛,绵软如绒,故而又被称之为“绵茵陈”。

“茵陈”是如何被发现可以用来“祛邪”治病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被流传了很久、很广、很神奇的民间故事哩!坊间流传,在华佗的济世行医生涯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华佗在给一位得了“黄痨病”的患者诊疗时,由于不知使用何种良药,束手无策,难以应对,甚是焦急。

他苦思冥想,昼夜探寻,希望尽早找到能够治疗这种疾病的最好良药,以解除患者的病痛。

令华佗感到十分惊奇的是,数月后,当他在大街上再次碰到这位患者时,突然发现此人竟然病愈如初,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华佗百思不得其解,便急忙上前询问病人是如何这么快就治好了“黄痨病”,都用了些什么药?患者说他什么药也没吃,只是按照一位“修行得道的老人”的指点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

听后,华佗立即拜请患者带他去看看这种“神奇”的野草到底是什么植物?在患者的引导下,华佗来到一处田地边,他指着田边一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吃的它。

华佗弯下身,仔细地观察着这簇植物,喔!原来竟是再普通不过的青蒿呀!为了证实这种植物确能治疗“黄痨病”,华佗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患者试服,结果试了几次,效果并不理想。

华佗就又去询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什么季节的蒿子,他说是刚开春的嫩芽。

华佗听后沉思不语,片刻后,他好像悟出了什么东西似的,惊呼:“对呀!”春三月阳气上升,万物复苏,百草发芽,莫非三月蒿子在此时具有药力?于是,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嫩芽,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三月以后的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

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

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华佗治病的历史典故

华佗治病的历史典故

华佗治病的历史典故曹操在赤壁战败,回到许都,心情不愉快。

此时,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苍树病重,他的家人四处求医,但没有成功。

曹操见孩子没救了,伤心地说:“如果华佗在这里,孩子就不会死得这么早了。

〞华佗,正如曹操所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与曹操是同乡。

华佗从小就熟悉经典,尤其是医学。

不管什么不治之症,大局部都是在他手里治好的。

地方官和太尉听了华佗的名声,叫他做官。

华佗不肯去。

华佗的诊断极其准确。

有一次,两个官员头疼发烧,先后去看华佗。

华佗询问病情后,开了泻药,又开了止汗药。

有人看了华佗的药方,问他为什么病一样,用药却不一样。

华佗说:“这种病外表上看起来一样,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前者病在内,故服泻药;后一种只是一点外感,让他多心。

〞两个人回去吃药,都好了。

还有一位姓李的将军,请华佗治疗他的妻子。

华佗走了,摸摸脉搏说:“这是我怀孕的时候,胎儿留在肚子里。

〞李将军说:“我妻子流产了,胎儿下来了。

〞华佗说。

“根据我的判断,胎儿还在病人的胃里。

〞李将军不信。

华佗走后,一百多天过去了,妻子越来越病,他只好请华佗再给他治疗。

华佗曰:“腹中必有死胎。

也许你老婆是双胞胎,一个先生,一个留在肚子里。

〞华佗给病人打汤,给她打针,结果生了死胎,病人很快就好了。

华佗不仅能治内科,还擅长手术。

他做了一种麻药叫麻沸散。

一名患者腹痛,引起剧烈疼痛。

过了十几天,胡子眉毛都掉了。

华诊断说:“这是脾溃烂,所以要尽快开腹。

〞华佗让病人服麻沸散,开腹腔,去坏死脾,缝合伤口,涂药膏。

过了四五天,伤口愈合了,一个月就好了。

史书上有很多关于华佗待遇的传说。

据说有一个太守生病,请了很多医生治疗。

华佗诊治后,认为只有让病人愤怒,才能治愈疾病。

他成心向病人索要昂贵的医药费,但他拖拖拉拉,没有认真给他开药。

过了几天,他留了一封信,说太守病了,活该。

太守实在是怒不可遏,立刻派人追杀华佗。

太守的儿子知道华佗的意图,偷偷告诉家人不要抓华佗。

太守听说抓不住华佗,更加生气,吐了几口黑血。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精选10篇)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精选10篇)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精选10篇)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 1千百年来,人们传说的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三国初期的时候,有一次,关羽到樊城去攻打曹操,右臂被毒箭射中。

后来,伤口渐渐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

经有名医生多方诊治,始终无效。

一天,关羽和他的部将正在发愁。

忽然,部下前来报告,说医生华佗要进见。

关羽说:"请进帐来!"华佗进来后,关羽说:"您如果能把我的右臂治好,我是感谢不尽的。

”华佗说;"我正是为治您的病才来的。

办法倒是有,只是怕您忍受不了疼痛。

"关羽听后笑了笑说:"我是一个久经沙场、出生入死的军人,千军万马尚且不怕,疼痛有什么了不起!"华伦说:"那就好了。

您中的箭是乌头毒箭,现在毒已入骨。

我准备在房梁上钉上一个铁环,把您的右臂伸进铁环中去,再把您的`眼睛蒙上,然后给您动手术。

"关羽说:"不用什么铁环,你就给我治吧!"翌日,关羽设宴犒劳华佗。

饮宴完毕,关羽一边和谋士对弈,一边袒胸伸出右臂。

华佗抽出消过毒的尖刀,割开关羽的胳膊,骨头已变成青色。

他用刀"咔喳咔喳"地将骨头上的箭毒刮净,而后缝合复原,敷上药,包扎好。

手术时,关羽疼痛难忍;手术后,关羽站起来对华伦说:"现在我的右臂不疼了,您真是妙手回春啊!"这是《三国演义》和湖北《襄阳府志》上记载、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根据事实虚构的故事。

关羽虽然有刮骨疗伤,但是华佗早已在几年前死去。

这个故事原本是颂扬关羽有毅力,能忍耐,同时也说明了华佗外科医术高明,博得人们的称赞和敬佩。

他是我们外科医学的鼻祖。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 2公元220年,曹操操纵朝政,自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遂要华佗尽弃旁务,长留府中,专做他的侍医。

这对以医济世作为终身抱负的华佗来说,要他隔绝百姓,专门侍奉一个权贵,自然是不愿意的。

妙手神医华佗的故事

妙手神医华佗的故事

妙手神医华佗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关云长刮骨疗毒”。

关云长的右臂被曹仁的弓弩手射中一箭,“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

这时,名医坐了小船,专程赶来给关云长治疗。

关云长一边与马良下棋,一边伸臂让刮骨疗毒。

这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窸窸有声。

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

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没一会儿,华佗刮尽毒药,关云长马上“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

人们钦佩关云长的英雄风度,也钦佩华佗的神医妙手。

这段故事只是一种传说,它的真实性并不可靠,但是在历史上华佗确有其人,而且确实是古代一位妙手回春的神医。

如今,人们还常常用“华佗再生”“华佗再世”之类的词句来形容医术高明的医生,可见华佗的影响之深。

在史书上,记载着许多关于这位名医的动人故事。

有一次,一个人的肚子痛得非常厉害。

华佗检查了一下,断定是“肠痈”(即盲肠炎),必须开刀治疗。

于是,华佗便用酒配制了麻醉药,“麻沸散”,让病人喝下。

没一会儿,病人就昏昏沉沉,不省人事。

这时,华佗用沸水煮过的小刀划开病人的右下腹,切除溃烂的盲肠,再用消毒过的线缝合。

过了一个月,病人就痊愈了。

据考证,华佗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全身麻醉术的人。

过了1700年之后,欧洲人才开始使用麻醉药。

另外,在三国时代能够施行这样的开刀手术,也是很难得的。

华佗很注意收集民间单方。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一个人在车中呻吟,一问,说是咽喉阻塞。

华佗嘱咐他只消到前面的饼店里买个大饼,加上三两蒜泥和半碗醋,调和着吃下去,就会好的。

那人按照华佗的吩咐去做了。

不久,竟吐出一条长长的蛔虫。

原来,华佗曾多次遇上这样的病人,采用这种民间单方,又简单又见效,药到病除。

华佗除了给人治病之外,还常常劝人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疾。

他模仿虎、鹿、熊、猿和鸟这五种动物的动作,创造了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

华佗曾教许多人做五禽戏。

他自己也每天坚持练五禽戏,所以50来岁时,还能翻山越岭,健步如飞,身体很好,牙齿也一颗未掉。

名人故事:华佗

名人故事:华佗

名人故事:华佗名人故事:华佗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则关于华佗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名人故事:华佗 1一、华佗学医的故事华佗是东汉末年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全家人仅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

可是当时,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他到城里“斗武营”(即当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

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华佗娘俩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

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徒,不管是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

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

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

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

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份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

”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跟自己开的份量分毫不差。

中医典故华佗救人的传奇经历

中医典故华佗救人的传奇经历

中医典故华佗救人的传奇经历在古代中医史上,华佗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医者,他以他的卓越医术和仁爱之心而闻名于世。

华佗经历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救人的传奇经历。

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索华佗救人的传奇经历。

华佗出生于东汉末年,他精通医术,尤其擅长针灸和草药治疗。

他秉承着“以医嘉病,以道化民”的信念,致力于救助患者和普及医学知识。

据传记载,华佗曾经救治过一位卧病在床、委身于庙中的老人。

这位老人患有顽疾已久,无人能治。

在听闻华佗医术高超的声誉后,老人心生一丝希望,并派人前去请华佗前来救治。

华佗心系众生,得知老人的请求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他带着一桶草药和一把银针来到了庙中。

华佗仔细观察了老人的病情,发现他的病情比想象中更为严重。

华佗用针灸和草药对老人进行了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

华佗想了想,决定试一试著名的“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华佗经过精确的定位,用银针刺破了老人的指尖并轻轻挤压,让老人的鲜血缓缓流出。

这个过程对老人来说相当痛苦,但他却忍受住了,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希望。

在刺血之后,华佗又给老人配制了一副特殊的草药,让他按时服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人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从庙中的床上重新站了起来,精神焕发。

听闻老人康复的消息后,周围的人们都被华佗的医术和善良所打动。

传言很快传遍了整个城市,人们纷纷前来庙中寻求华佗的治疗,希望也能得到救治。

华佗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他们的请求,日夜操劳着,不分昼夜地救治患者。

然而,好景不长。

由于才华横溢的华佗开始抢了当地的医生工作,引起了医生们的嫉妒和不满。

医生们联合起来向当地官员告发华佗滥用医术,随意在他们治疗的患者身上实验。

当地官员虽然很欣赏华佗的医术,但也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维护医生之间的秩序。

他们决定对华佗进行一次测试,看他是否能通过这个考验证明自己的医术。

官员派人找来一头饿了几天的猛兽。

猛兽凶猛异常,它的身上满是伤口,让人望而生畏。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华佗对症下药_4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华佗对症下药_4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华佗对症下药_450字华佗对症下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原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描写。

在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专门研究医术,医术高超,被誉为“神医”。

他精通医理,懂得病理,能够对症下药,治愈许多难治的疾病。

他名声远播,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很好的形象。

有一天,一位名叫曹操的将军来到华佗面前,他的脸色苍白,言语不清,且精神恍惚。

华佗细心地观察了曹操,仔细地询问了他的症状,并检查了曹操的脉搏。

华佗经过一番思考后,发现曹操身上有一种奇怪的寒气,而曹操又脾气暴躁,性格急躁,他判断曹操得了“寒毒”。

于是,他为曹操开出了一副偏方。

华佗让曹操将药煮成浓汤,然后让他用浓汤来洗手,曹操按照华佗的嘱咐,用浓汤洗了手,不久后,曹操竟然觉得全身都暖和起来了。

华佗解释说,曹操的手是全身的一部分,所以用热汤洗手,就可以驱散体内的寒毒。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医生要根据病人的症状来判断病情,然后对症下药才能治疗好疾病。

而华佗的医术高超,凭着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能够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并针对性地开出药方。

这个典故也启示了人们对待疾病的态度。

在面对疾病时,我们不能盲目寻求灵丹妙药,而应该找到病因,针对症状,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

华佗对症下药的典故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他的医术被后世医者仰慕,成为医学界的楷模。

他的聪明才智和深厚的医学知识使他有能力解决各种病症,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在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华佗的悉心医治和对病人的关怀和帮助,他是一个真正的医者仁心。

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典故,更是对医学伦理和医生责任的一种寓意。

它告诉我们,医生应该以患者的健康为第一要务,用心去研究医学知识,倾心为病人的健康服务,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华佗三试青蒿草只为病人治疗而无秘之

华佗三试青蒿草只为病人治疗而无秘之

华佗三试青蒿草只为病人治疗而无秘之华佗三试青蒿草只为病人治疗而无秘之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

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

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

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

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

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

临床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华佗三试青蒿草,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等的幼苗,晒干,生用。

不因湿热发黄者忌服。

过量使用,可出现头晕、恶心、上腹饱胀或灼烧感,个别有轻度腹泻、短暂心慌。

茵陈蒿味苦微寒,其性降泄善于清利,入脾胃可燥中土利湿邪,入肝胆则疏郁滞泄邪热。

黄疸的形成由于脾胃湿热蕴积、上不得越,下不得泄,交蒸阻滞于肝胆,使之失于疏泄,以致胆汁外溢。

茵陈祛湿热之蕴积,泄肝胆之郁滞,湿热之势得以消减并使外泄有出路,从而起到退黄之功。

用于虽无黄疸而有湿热者也有效果,如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症、胆石症等。

曾用以配龙胆草、黄连、皂刺水煎服治疗胰腺癌。

用于湿热皮肤病症也有一定效果,如湿疹、痱子、癣等,民间有用茵陈煎汤内服并嗽口治疗口腔粘膜溃疡。

《神农本草经》还载其有“久服轻身益气耐老”作用。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水煎液对实验动物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使中毒性肝炎动物的尿量增加,说明其清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下焦而出有其药理基础。

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茵陈蒿汤可使肝损伤动物的肝糖原和核糖核酸含量恢复或接近正常,减轻肝细胞损伤,表明有保肝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茵陈的传说
有一个黄痨病人,面色姜黄,眼睛凹陷,瘦成了个刀螂。

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找到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痨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都还没找到治黄痨病的办法,我对这种病也是无能为力呀!”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

谁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倒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润了。

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医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

”那个人答道:“我没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了吧?”“药也没吃过。

”“这就怪了。

”“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

”“吃的是什么草啊?”“我也说不清楚。

”“你领我看看去。

”“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个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病人下药治病,但一连试了几次,病人吃了没一个见好的。

华佗以为先前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询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而草发芽。

也许三月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给患黄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了!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病了,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三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