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PPT课件

• 甲状腺峡多位于第2~4气管软骨 环前方,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5 气管软骨环处施行
支气管
左、右主支气管 ?为什么气管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
管?
✓ 左主支气管细而长,嵴下角大, 斜行,通常有7 ~8个软骨环
✓ 右主支气管短而粗,嵴下角小, 走行较陡直,通常有3~4个软骨 环
✓ 气管隆嵴偏左侧
喉软骨 甲状软骨 • 构成喉的前壁和侧壁 • 前角 • 喉结 • 上角和下角
喉软骨
环状软骨 • 唯一完整的软骨环 • 由环状软骨弓和环状软骨板构成
,环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高度 ,是颈部的重要标志之-一。 • 环状软骨的作用是支撑呼吸道, 保持其畅通,若损伤会造成喉狭 窄
喉软骨 杓状软骨 • 分为一尖、一底、两突和三个面 • 声带突:是声韧带附着处 • 肌突:大部分喉肌附着处
环甲膜穿刺术
环甲膜穿刺是临床上对于有呼 吸道梗阻、严重呼吸困难的病 人采用的急救方法之一。
可为气管切开术赢得时间。是 现场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简便、快捷、有效的优点 ,而且稍微接受急救教育的人 都可以掌握。
环甲膜穿刺术
适应症 ➢急性上呼吸道梗阻 ➢喉源性呼吸困难(如白喉、
喉头严重水肿) ➢头面部严重外伤 ➢气管插管有禁忌或病情紧急
✓ 右肺通气量大
肺
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 一尖、一底、三面、三缘 肺尖:经胸廓上口突入颈根部,
达锁骨内侧1/3段上方2~3cm 肺底 肋面
肺
纵隔面: 肺门:是支气管、血管、神经和
淋巴管等出人的门户 肺根: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 • 自前向后:肺上静脉、肺动脉、
主支气管 • 自上向下: ➢ 左肺根:左肺动脉、左主支气管
症时易发生喉水肿,尤以婴幼儿 更易发生急性喉水肿而致喉阻塞 ,造成呼吸困难
呼吸系统ppt课件

治疗建议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会给出相 应的治疗建议,如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等。
03
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经常开窗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封闭、空气 不流通的环境中。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戒烟限 酒,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加大投入与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工作的投入 ,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04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针对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如肺 炎、支气管炎等,选择适当的抗 生素进行治疗,以消除病原体, 缓解症状。
抗凝药物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血栓形 成,使用抗凝药物可以预防血栓 形成,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呼吸系统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呼吸系统概述 • 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与诊断 • 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 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呼吸系统概述
呼吸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呼吸道
包括鼻腔、咽、喉、气管 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 部的通道。
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 并应对疫情。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预 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公共卫生管理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呼吸系统疾病的预 防与控制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共同应对呼吸系统疾病 的挑战。
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快速响应和处置能 力。
第十四章昆虫的呼吸系统课件

氧气通过气孔进入昆虫体内,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将氧气输送到身 体的各个部分。同时,二氧化碳从身体各部分通过血液输送到气孔,再 排出体外。
温度调节
昆虫的呼吸系统还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
通过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昆虫能够有效地散发热量,保持体温
02
昆虫呼吸系统的结构
气孔的结构
气孔由孔下细胞组成 ,呈半月形,中央有 开口。
气孔周围有角质层覆 盖,保护气孔不受外 界环境影响。
孔下细胞之间有缝隙 连接,便于气体交换 。
气孔的分布
气孔主要分布在昆虫的胸部和 腹部,数量因昆虫种类而异。
气孔在表皮上呈不规则排列, 有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气孔的数量和分布与昆虫的呼 吸需求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第十四章昆虫的呼吸系统课件
目录
• 引言 • 昆虫呼吸系统的结构 • 昆虫呼吸系统的功能 • 昆虫呼吸系统的进化与适应 • 昆虫呼吸系统的疾病与防治 • 昆虫呼吸系统的研究前景与展望
01
引言
昆虫呼吸系统的重要性
01
02
03
维持生命活动
昆虫的呼吸系统负责提供 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是 维持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
气孔的功能
气孔是昆虫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通过气孔昆虫能够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气孔还能调节体温,通过气孔排放热量有助于维持昆虫体温的恒定。
在一些水生昆虫中,气孔还具有在水中进行呼吸的功能,通过气孔吸取溶解氧。
03
昆虫呼吸系统的功能
气体交换
昆虫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理解呼吸与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机制,有助于揭示昆虫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
第十四章昆虫的呼吸系统PPT课件

➢ (2)内闭式气门
开闭构造位于气管口的气门。 这种开闭构造主要包括闭弓和闭带。 当闭肌收缩时,牵动闭带推向闭弓 而将气管口关闭;当闭肌松弛、开 肌收缩时,将闭带拉回,气管口开 启。
家蚕幼虫气门
大多数昆虫的气门,特别是腹部气门属于这种类型。 这类气门的气门腔口没有活瓣,但常在气门腔口内侧有过 滤结构,以防止灰尘、细菌和水的侵入。
气囊的功能:
• (1)贮存O2; • (2)强化通风作用; • (3)增加浮力,有利于昆虫的蜕皮; • (4)促进血液循环。
11
气门:数目最多不超过10个,三个类型,6种形式。
★ 多气门型:最少8个 a、全气门式 10对 蝗虫(中后胸各1对,腹部8对) b、周气门型 9对 家蚕(前胸1对,腹部8对) c、半气门型 8对 瘿蚊幼虫(前胸1对,腹部7对)
细胞色素酶 过氧化氢酶 H2+O2------------→ H2O2 -------------→ H2O+[O]
7
4. 气管系统的来源、构造、组成
➢ 气管的来源:外胚层 ➢ 气管的构造:内膜、气管管壁细胞、底膜 。
内膜:
(1)局部地方加厚,形成螺旋丝。
其作用:(A)抗压;(B)保持气管有弹性;(C)
处于扩张状态,有利于气管气体交流畅通。
(2)分化:内层膜,相当于上表皮中的角质精层;
外层膜,相当于内表皮,由脂Hale Waihona Puke 白和几丁质组成。8
➢ 组成 气门,气管,支气管,微气管,气囊。
➢ 分布情况
背面 气门→气门气管 内脏
腹面
背气管 背纵干 背气管连锁 内脏气管 内脏纵干 内脏气管连锁 腹气管 腹纵干 腹气管连锁
15
气管系统包括在昆虫体内呈现一定排列的管状气 管以及分布于各组织间的微气管和气管在虫体两侧的 开口—气门。此外,还包括由气管转化成的气囊等组 织结构。
呼吸系统课件PPT课件

哮喘患者需要定期接受医生的评估和治疗,以控制症状并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 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 持续的气流受限,可以预防和 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包括吸烟、空气污染、长期职 业暴露等。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方法 包括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抗炎 药物等,以及戒烟和避免暴露 于有害环境。
身心健康有很大的益处。
05 呼吸系统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
抗炎症药物
针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炎 症性疾病,研发新型抗炎药物,
以减轻症状、控制病情。
抗肿瘤药物
针对肺癌、喉癌等呼吸系统肿瘤, 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以提高疗
效、延长生存期。
抗病毒药物
针对流感、SARS等病毒引起的 呼吸系统疾病,研发新型抗病毒 药物,以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鼻腔
鼻腔内有粘膜、鼻毛等结构,可 以过滤、加湿和调温吸入的空气。
喉
喉部有软骨和粘膜组成的声带,可 以调节空气流量和发声。
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和支气管内有粘膜、纤毛等结 构,可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
02 呼吸系统的疾病
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由病毒引起,通常表现为鼻塞、
流涕、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过滤和去除 空气中的微粒、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 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定期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通,有助 于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戒烟限酒是维护呼吸 系统健康的重要措施。
戒烟可以显著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等疾病的风险,同时改善肺功 能和呼吸质量。
限制饮酒可以减少酒精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降低呼吸系统感染 的风险。
《呼吸系统》PPT课件

内 呼 吸
呼吸的调节
• 中枢调节:脊髓与低位脑干 • 反射调节:肺牵张反射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防御性呼吸反射
鼻腔
• 鼻腔 :以鼻中隔分两侧, 每侧又分表面为皮肤的 鼻前庭和表面为粘膜的 固有鼻腔。
• 固有鼻腔 :侧壁上有上、 中、下三块鼻甲。上鼻 甲及其上部和对应的鼻 中隔,这些部位表面分 布的粘膜为嗅粘膜(约 2cm2)其余部位分布的 是呼吸性粘膜。
鼻道
• 上下鼻甲之间是上鼻道, 上、中鼻甲之间为中鼻 道,下鼻甲与鼻腔底壁 之间为下鼻道,鼻甲与 鼻中隔之间称总鼻道。
呼吸系统
组成: 鼻、咽、喉 气管、支气管 肺
功能: 吸入氧气 排泄二氧化碳
呼吸过程
• 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 • 气体运输:氧气和二氧化
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 内呼吸:血液和组织、细
胞间的气体交换
鼻
• 分外鼻和鼻腔 • 鼻腔分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外鼻
• 外鼻:以鼻骨和软骨为 基础,软骨部富含皮脂 腺和汗腺。分鼻根、鼻 背、鼻尖和鼻翼。
细血管穿出,被巨噬细胞吞噬,胞质内含大 量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含铁血黄素颗粒, 称心力衰竭细胞 。
肺换气
肺毛细血管血量: 60~140ml
呼吸膜面积: 40m2(总面积70m2)
氧气运输
二氧化碳运输
• 组织代谢产生的CO2有7%溶解在血浆中,93%进入红细胞 内,其中有23%结合在血红蛋白上,70%的CO2被碳酸酐 酶合成为碳酸。后者被解离H+和HCO3-, HCO3-进入血浆。
肺泡与肺泡隔
肺泡电镜图
肺泡I型细胞
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红细胞
II型肺泡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II型细胞电镜图
《呼吸系统系统教学》课件

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与 血液之间、血液与细胞之间的交换。这 个过程是通过呼吸膜进行的,即肺泡上 皮、毛细血管内皮和组织液形成的薄膜
。
气体交换的机制主要包括扩散、滤过和 吸附,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氧气进入
Active Learning
通过互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 效果。
教学评估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MCQs):通过选 择题形式,评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Feedback and Evaluation:通过学生反馈和评价,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气肿、 支气管扩张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康复与护理
康复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 如呼吸操、有氧运动等,以改善呼吸 功能。
饮食调理
根据病情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蛋 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 物。
பைடு நூலகம்
心理支持
对于因呼吸困难而产生焦虑、抑郁的 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信 心。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通过模拟实际临床场景,评估学生的 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
Short-Answer Questions (SAQs):通过简答题 形式,评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气体交换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至关重要,因为氧气是细胞进行代谢活 动的必需物质,而二氧化碳则是代谢产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

第十四章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
从气管至肺内的肺泡,是连续而反复分支的管道系统。
吸呼系统可分为导气部和呼吸部。
导气部从鼻腔开始直至肺内的终末细支气管,无气体交换功能,但具有保持气道畅通和净化吸入空气的重要作用。
鼻还有嗅觉功能,鼻和喉等又与发音有关。
呼吸部是从肺内的呼吸细支气管开始直至终端的肺泡,这部分管道都有肺泡,行使气体交换功能。
此外,肺还参与机体多种物质的合成和代谢功能。
一、鼻腔鼻以软骨和骨构成支架,表面的皮肤较厚,皮脂腺和汗腺较发达。
为痤疮和疖的好发部位。
鼻腔内面覆以粘膜,粘膜下方为软骨、骨或骨骼肌。
鼻粘膜分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三部分。
(一)前庭部前庭部(vestibular region)是邻近外鼻孔的部分。
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皮上皮,近外鼻孔处为角化型上皮,其余为未角化上皮。
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
近外鼻孔的粘膜含鼻毛和皮脂腺,鼻毛无立毛肌。
可阻挡胃吸入空气中的大尘粒。
近呼吸部的粘膜固有层内有少量混合腺及弥散淋巴组织。
(二)呼吸部呼吸部(respiratory region)的面积较大,占鼻粘膜的大部,包括下鼻甲、中鼻甲、鼻道及鼻中隔中下份等粘膜。
生活状态的粘膜呈淡红色,表面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较多(图14-1)。
上皮纤毛向咽部快速摆动,将粘液及粘着的尘粒推向咽部而被咳出。
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较多粘液腺、浆液腺和混合腺,分泌物经导管排入鼻腔,与上皮内杯状细胞分泌物共同形成一层粘覆于纤毛上。
呼吸部粘膜的血液供应较丰富,并有丰富的静脉丛,中、下鼻甲处尤多,使粘膜形成许多小隆起。
静脉丛管壁薄,腔大似窦状,它们随动静脉吻合的开放和关闭而有周期性充血变化,通过散热和渗出,对吸入空气起加温和湿润作用,患鼻炎时,静脉丛异常充血,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鼻道变窄。
固有层内淋巴组织较多,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患过敏性鼻炎时,鼻分泌物中可见此类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呼吸系统肺肺表面覆以浆膜(胸膜脏层),表面为间皮,深部为结缔组织。
肺组织分实质和间质两部分,实质即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端的大量肺泡,间质为结缔组织及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人的支气管(第1级)至肿泡约有24级分支。
支气管经肺门入肺,分为叶支气管(第2级),右肺3支,左肺2支。
叶支气管分为段支气管(第3~4级),左、右肺各10支。
段支气管反复分支为小支气管(第5~10级)继而再分支为细支气管(第11~13级),细支气管又分支为终末细支气管(第14~16级)。
从叶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为肺内的导气部。
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的分支为肺的呼吸部,包括呼吸细支气管(第17~19级)、肺泡管(第20~22级)、肺泡囊(第23级)和肺泡(第24级)。
支气管以下的这种分支管道,称支气管树(bronchial tree)。
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至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
肺小叶呈锥体形,尖向肺门,底向肺表面,小叶间为结缔组织间隔。
胎儿肺小叶分界清楚,成人肺小叶分界不明显。
但在肺表面仍可见小叶底部轮廓,直径约1~2.5cm,每叶肺约50~80个肺小叶。
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炎症仅累及若干肺小叶时为小叶性肺叶。
(一)肺导气部肺导气部随分支而管径渐小,管壁渐薄,管壁结构也逐渐变化。
1.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管壁结构与支气管基本相似,但管径渐细,管壁渐薄,至小支气管的内径为2~3mm。
管壁三层分界也渐不明显,其结构的主要变化是:①上皮均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也含有前述几种细胞,但上皮薄,杯状细胞渐少;②腺体逐渐减少;③软骨呈不规则片状,并逐渐减少;④平滑肌相对增多,从分散排列渐成环形肌束环绕管壁(图14-7)。
图14-7 肺2.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细支气管(bronchiole)内径约1mm ,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也含有前述各种细胞,但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
腺和软骨也很少或消失,环行平滑肌则更明显,粘膜常形成皱襞。
细支气管分支形成终末细支气管(terminal bronchiole),内径约0.5mm,上皮为单层柱状,无杯状细胞;腺和软骨均消失;环行平滑肌则更明显,形成完整的环行层,粘膜皱襞也明显(图14-7,14-8)。
终末细支气管上皮内除少量纤毛细胞外,大部为无纤毛的柱状分泌细胞(称Clara细胞),细胞顶部呈圆顶状凸向管腔,顶部胞质内含分泌颗粒(图14-9)。
一般认为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中含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管腔内的粘液,利于排出;细胞内还含有较多的氧化酶系,可对吸收的毒物或某些药物进行生物转化,使其毒性减弱或便于排出。
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的环行平滑肌,在植物神经的支配下收缩或舒张,以调节进出肺泡的气流量。
正常情况下吸气时平滑肌松弛,管腔扩大;呼气末时,平滑肌收缩,管腔变小。
在支气管哮喘等病理情况下,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缩,以致呼吸困难。
图14-8 人肺终末细支气管HE ×400TB终末细支气管PA肺动脉分支 AI肺泡图14-9 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在叶支气管至细支气管的上皮内,常见神经内分泌细胞成群分布,5~10个细胞平行排列成卵圆形小体,尤多见于管道的分支处,称神经上皮小体(neuroepithelialbody ,NEB),小体位于基膜上,顶端隆起突入管腔,或被其他上皮细胞覆盖。
神经上皮小体的细胞分泌5-羟色胺、蛙皮素、生长抑素等胺类或肽类物质,通过旁分泌或血液循环,调节血管平滑肌舒缩,调整肺的通气,也参与调节腺体分泌和邻近上皮细胞的分泌与代谢活动。
(二)肺呼吸部1.呼吸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respiratory bronchiole)是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每个终末细支气管分出2支或2支以上呼吸细支气管。
它是肺导气部和呼吸部之间的过渡性管道,管壁结构与终末细支气管相似。
上皮为单层立方,也有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有少量环行平滑肌。
呼吸细支气管不同于终末细支气管的是管壁上有肺泡相接,在肺泡开口处,单层立方上皮移行为肺泡的单层扁平上皮(图14-7,14-10)。
从呼吸细支气管开始具有气体交换功能。
2.肺泡管肺泡管(alveolar duct)是呼吸细支气管的分支,每个呼吸细支气管分支形成2~3个或更多个肺泡管。
它是由许多肺泡组成,故其自身的管壁结构很少,仅存在于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此处常膨大突入管腔,表面为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上皮下为薄层结缔组织和少量平滑肌,肌纤维环行围绕于肺泡开口处,故在切片中可见相邻肺泡之间的隔(肺泡隔)末端呈结节状膨大(图14-7,14-10)。
图14-10 人肺示呼吸部HE ×400RB呼吸细支气管 AD肺泡管 AS肺泡囊 AI肺泡3.肺泡囊肺泡囊(alveolar sac)与肺泡管连续,,每个肺泡管分支形成2~3个肺泡囊。
它的结构与肺泡管相似,也由许多肺泡围成,故肺泡囊是许多肺泡共同开口而成的囊腔。
肺泡囊的相邻肺泡之间为薄层结缔组织隔(肺泡隔),在肺泡开口处无环行平滑肌,故在切片中的肺泡隔末端无结节状膨大(图14-7,14-10)。
4.肺泡肺泡(pulmonary alveoli)是支气管树的终末部分,是构成肺的主要结构。
肺泡为半球形小囊,开口于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或肺泡囊,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泡壁很薄,表面覆以单层肺泡上皮,有基膜。
相邻肺泡紧密相贴,仅隔以薄层结缔组织,称肺泡隔(图14-11)。
成人每侧肺约有3亿~4亿个肺泡,总面积70~80m2。
(1)肺泡上皮:由Ⅰ型和Ⅱ型两种细胞组成(图14-11)。
图14-11 肺泡与肺泡隔Ⅰ型肺泡细胞(type Ⅰalveolar cell):细胞扁平,表面较光滑,含核部分略厚,其他部分很薄,厚约0.2μm,光镜下难辨认,电镜下清晰(图14-11,14-12)。
Ⅰ型细胞数量较Ⅱ型细胞少,但宽大而扁薄,覆盖肺泡表面的绝大部分,参与构成气血屏障。
相邻Ⅰ型细胞之间或Ⅰ型与Ⅱ型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
胞质内细胞器甚少,但吞饮小泡甚多,细胞以吞饮方式吞入吸入空气中的微小尘粒和上皮表面的表面活性物质,转运至间质内经淋巴转运和消除。
Ⅰ型细胞无增殖能力,损伤后由Ⅱ型细胞增殖分化补充。
图14-12 猴肺泡电镜像×20800Ⅰ Ⅰ型肺泡细胞,Ⅱ Ⅱ型肺泡细胞,Cap毛细血管 As肺泡隔(白求恩医科大学尹昕、朱秀雄教授供图)Ⅱ型肺泡细胞(type Ⅱalveolar cell):细胞较小,圆形或立方形,散在嵌于Ⅰ型细胞之间,细胞数量较Ⅰ型细胞多,但仅覆盖肺泡表面的一小部分。
Ⅱ型细胞是一种分泌细胞,光镜观察下,核圆形,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细胞略凸向肺泡腔(图14-11)。
电镜下可见,细胞表面有短小微绒毛,胞质内除富含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外,还有许多分泌颗粒。
颗粒大小不一,直径0.1~1μm ,电子密度高,内含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结构,故称嗜锇性板层小体(osmiophilic multilamellar body)(图14-12)。
免疫细胞化学和放射自显影证明,分泌颗粒内含磷脂、蛋白质和糖胺多糖等成分,由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在高尔基复合体内糖化,继而被组装在分泌颗粒内并与脂质结合(图14-13)。
细胞以胞吐方式将颗粒内容物排出(图14-14),分泌物中的磷脂(主要是二棕榈酰卵磷脂)等成分在肺泡上皮表面铺展成一层薄膜,称表面活性物质(surfactant)。
该物质在肺泡上皮表面与气体之间,形成的界面,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使肺泡回缩力降,减少吸气阻力,使吸气大为省力。
此外,吸气末时肺泡扩大,表面活性物质分布稀薄,肺泡表面张力增大,回缩力增强,防止肺泡过于膨大;呼气末时肺泡缩小,表面活性物质相对浓厚,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减小,避免肺泡萎缩。
故表面活性物质对稳定肺泡直径起重要作用。
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细胞不断产生,经Ⅰ型细胞吞饮转运或经呼吸道排出,保持不断的更新。
Ⅱ型细胞还有分裂增殖并转化为Ⅰ型细胞的功能。
图14-13 Ⅱ型肺泡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示嗜锇性板层小体形成过程图14-14 人肺泡Ⅱ型细胞电镜像×42000LB板层小体,Mi线粒体,MV多泡体,↑分泌倘若早产儿或新生儿因先天缺陷而致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不足或缺如,可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大,扩张困难,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症,患儿还因血氧不足,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质漏出,在肺泡上皮表面沉积形成一层透明膜样物质,也影响肺泡的扩张和气体交换,故也称新生儿透明膜病。
(2)肺泡隔( alveolar septum):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属肺的间质。
肺泡隔内含密集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为连续型,内皮甚薄,无孔,胞质内含较多吞饮小泡。
隔的厚薄不一,弹性纤维较丰富,也有少量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并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等以及淋巴管和神经纤维。
隔内丰富的弹性纤维有助于保持肺泡的弹性,老年人弹性纤维退化,炎症等病变也可破坏弹性纤维,使肺泡弹性减弱,肺泡渐扩大,导致肺气肿,肺换气功能减低。
隔内的毛细血管大多紧贴肺泡上皮,上皮基膜与内皮基膜相互融合;有的部位的肺泡上皮与毛细管内有少量结缔组织(图14-15)。
图14-15 人肺泡隔电镜像×13500Cap毛细血管,F成纤维细胞,CO胶原原纤维,※基膜,↑Ⅰ型肺泡细胞(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供图)(3)肺泡孔(alveolar pore):相邻肺泡之间有小孔相通、直径10~15μm(图14-11,14-16),一个肺泡可有一个或数个肺泡孔。
它是沟通相邻肺泡的孔道,可均衡肺泡内气体的含量,在某个终末细支气管或呼吸细支气管阻塞时,肺泡孔起侧支通气作用,防止肺泡萎缩。
但在肺感染时,病菌也可通过肺泡孔扩散,使炎症蔓延。
图14-16 人肺电镜像示肺泡孔×9000A:肺泡腔,Ⅰ、Ⅱ肺泡上皮细胞(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供图)Cap毛细血管(4)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气血屏障。
它由以下结构组成: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有的部位的肺泡上皮与血管内皮之间无结缔组织,两层基膜直接相贴而融合(图14-15)。
气血屏障很薄,总厚度约0.5μm。
间质性肺炎时,肺泡隔结缔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以致肺气体交换功能障碍。
(三)肺间质和肺巨噬细胞肺内的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构成肺间质。
结缔组织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各级分支管道的周围,血管等行于其中,管道愈细,周围的结缔组织愈少,至肺泡,仅有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
肺间质的组成与一般疏松结缔组织相同,但弹性纤维较发达,巨噬细胞也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