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栽培问题

合集下载

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及创新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及创新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及创新建议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棉花栽培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提升。

本文将分析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创新建议。

1. 种子选育近年来,我国棉花品种选育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耐旱抗病的角度出发,选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比如鲁棉、川棉、粤棉等。

这些品种在生长期短、抗逆性强、产量高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大大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2. 植株管理传统的植株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工作量大,效率低,成本高。

近年来,随着智能农业技术的兴起,植株管理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利用传感器、物联网、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对植株生长状态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3.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这不仅存在着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隐患,而且长期使用还容易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绿色农业理念的兴起,推动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革新。

生物防治、植物提取物防治、精准施药等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障了棉花的生态安全。

4. 土壤管理土壤是棉花生长的基础,土壤肥力对棉花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土壤管理方式主要依赖化肥和农药,存在着长期施用导致土壤污染、耕作管理不当导致土壤退化等问题。

现代化土壤管理方式逐渐得到重视,包括有机肥的利用、精细施肥技术的推广、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等,都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5. 水资源利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突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当今农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着水资源浪费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滴灌、喷灌等技术,可以在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二、创新建议1. 加大科技投入如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及创新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及创新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及创新建议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纤维作物之一,对世界纺织工业和棉花种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棉花的栽培技术对棉花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创新。

目前,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逆性和高产栽培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棉花面临着更多的逆境压力,如病虫害、干旱、高温等。

发展抗逆性和高产栽培技术成为当前的重点。

选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研究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栽培技术,提高棉花对干旱和高温的抗性等。

2. 精准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是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施肥方式往往存在肥料利用率低、施肥不准确等问题。

研发精准施肥技术成为趋势。

精准施肥技术包括土壤肥力测试和划分、根据作物需求进行施肥和追肥等。

3. 精细管理技术:精细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育苗、灌水、病虫害防治、调控开花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棉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育苗环节,选择适宜的育苗基质和育苗条件,提高苗期管理水平;在灌水方面,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调整水分供应等。

4. 机械化栽培技术:机械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种、施肥、收获等方面。

通过机械化操作,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

采用精准播种机、喷施机、收获机等设备,实现自动化操作。

1. 综合栽培模式创新:建立一套适应棉花生长发育的综合栽培模式,结合土壤条件、气候环境和棉花品种特性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提高产量和质量。

尝试以生态耕作和科学栽培技术为基础,实行综合栽培管理,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2. 遗传改良创新:通过遗传改良,培育出高抗病虫害、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提高棉花的耐逆性和品质。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针对棉花的抗病虫害基因进行定位和转基因改良。

3. 精细养护技术创新:研发精细养护技术,包括寻找适宜的灌溉制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准确的施肥方法等,提高棉花的生长环境和养分供应。

3.新疆棉花栽培技术管理措施

3.新疆棉花栽培技术管理措施

新疆是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其棉花产量占据了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新疆的干旱气候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棉花栽培技术管理措施,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以下将从不同层面来探讨新疆棉花栽培技术管理措施的深度和广度。

一、土地选择与准备新疆的土地干旱条件明显,需要选择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土地进行棉花种植,因此土地的选择和准备工作尤为关键。

在土地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盐碱地和水渍地。

在土地准备方面,需要对土壤进行深翻整地,保证土壤松软透气,有利于棉花的生长根系生长。

二、品种选择与种植密度在新疆的干旱气候下,适合种植的棉花品种需具备较强的抗逆性和耐旱性。

在品种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高产、抗逆、适应性好的棉花品种,如新疆棉品种等。

在种植密度方面,根据新疆的干旱气候特点,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单株产量和整体产量。

三、水肥管理新疆地区水资源短缺,因此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肥管理。

在水肥管理方面,可以采取滴灌、旱田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科学施肥技术,控制好施肥量和施肥时机,保证棉花的生长需要,避免水肥浪费,实现高效节水和节肥。

四、病虫害防治新疆的气候条件对棉花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及时进行病虫害调查和监测,有效防控棉铃虫、棉铃虫、白粉病等常见病虫害。

五、采摘与加工在棉花成熟期,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采摘和加工工作。

应在棉花成熟期及时进行采摘,避免因雨水和霜冻等不利天气导致棉铃开裂和质量下降。

采摘后需及时进行脱籽、晾晒、打包等加工工序,保证棉花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总结回顾通过对新疆棉花栽培技术管理措施的深度和广度探讨,可以看到在新疆的干旱气候条件下,科学合理的土地选择与准备、品种选择与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摘与加工工作,对于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周口地区棉花高产栽培存在问题技术论文

周口地区棉花高产栽培存在问题技术论文

周口地区棉花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对策摘要介绍周口地区棉花高产栽培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以促进棉花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棉花;高产栽培;问题;技术对策;河南周口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062-02周口地区具有悠久的植棉历史,棉花种植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由于缺乏系统的棉花生产技术培训,科技植棉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棉农在生产管理上仍沿用原来的方法,大面积创高产很难,棉花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年突出,亟待解决。

1 存在的问题1.1 种子选择有误区棉农对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的高产、抗病虫品种认识不够,随着地膜棉面积的增加,用种量随之加大。

出于经济原因,农民大多购买价格较低、质量差的种子,大面积种植时,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

近年来,棉花良种补贴力度加大,有些棉农不愿种植政府补贴的良种而是自备棉种,品种选择上有局限性。

1.2 配套技术未跟上棉花地膜覆盖相应栽培技术不配套,形成播后烧苗、前期旺长、后期早衰等现象,限制品种和地膜覆盖栽培优势的发挥。

1.3 棉田间套种方式较单一棉田立体种植两熟面积大,三熟或四熟间作面积小,农民增收增效不明显。

1.4 化学除草剂应用不规范滥用化学除草剂,施用次数多,施用方法不当,造成药害时有发生。

芽前除草剂“都尔”未按照说明书施用,导致防效差,草害较重[1]。

初蕾期施用草甘膦对棉花株高、果枝数、现蕾数影响甚大,大雨后施用草甘磷也不同程度地造成棉花蕾铃减少。

1.5 盲目用药防效差不根据棉田实际情况防治病虫害,采用多种药剂盲目复配,随意加大用药量,基本上只采用化学防治,生物、物理防治及农业防治很少应用,出现大量用药但效果不好的现象[2]。

1.6 物化、劳力投入过大不少种植户在棉花生长期间仍采用传统的整枝技术和施肥方法,使物化、劳力动投入加大,而实际单产提高并不多。

1.7 缩节胺用量偏大现在推广的棉种80%以上都是抗虫棉,抗虫棉由于自身特性对缩节胺比较敏感,施用量要比常规棉稍小。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棉花是世界上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也是人类使用最为广泛的纺织原料之一。

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与改进,直接关系到棉花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也对农民收入和棉花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防治困难、耕作方式落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棉花栽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制定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棉花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1.土壤肥力下降随着长期的连续种植和化肥施用,棉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由于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减少,土壤结构破坏,水分持留能力减弱,致使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更为严重。

2.病虫害防治困难棉花生长期较长,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

目前,棉花主要病害有落花病、枯萎病、黄萎病等;主要虫害有棉铃虫、棉红蜘蛛、棉实蝇等。

在大棚栽培和露地栽培中,病虫害的防治举措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会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3.耕作方式落后目前,一些地区的棉花栽培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比如依靠人工开沟、施肥、松土和覆膜等,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

二、发展建议针对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建议采取综合肥料施用、有机质添加和绿肥种植等措施,帮助改善和修复土壤肥力。

在农田种植轮作兼有的情况下,通过培肥土壤、合理施肥、加强管理,提高土壤的保肥力和生产力。

针对病虫害防治困难的问题,建议采取绿色防控措施,包括环保农药、生物防治、合理密植和轮作兼有等方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3.推广机械化栽培为了解决耕作方式落后的问题,建议加强对农机具的推广和应用,引导农民采用农机化、信息化的栽培方式,加快机械化栽培进程,提高劳作效率。

4.加强科技支撑和示范推广在棉花栽培技术中,科技支撑和示范推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建议加大科技投入,推动耕作方式的现代化和绿色防控理念的深入人心。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棉花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经济价值。

棉花栽培技术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和改进。

下面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病虫害防治不够精准。

棉花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存在使用量过大、使用不当等问题,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需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通过合理施用微生物农药、生物控制等方式,精准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化肥施用不当。

目前,棉花种植中化肥的施用仍然过于依赖化学合成肥料,而且施用量较大,容易造成土壤负荷过重,产生土壤污染和化肥流失等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需要加强肥料调控技术的研发,推广有机肥的利用和混合施肥技术,逐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提高施肥的精准度和效果。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三是种质资源的单一性。

当前,我国棉花种植主要依赖几个优良品种,种质资源的单一性导致抗逆性和抗病性等方面的不足。

为了提高棉花的抗虫性、抗病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应加强对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发掘优良品种,培育新的抗病虫和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以增强棉花的抗逆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棉花栽培技术中还存在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够高的问题。

目前,我国棉花种植中农业机械化的水平相对较低,依然存在大量人工操作,如耕地、播种、收获等过程。

这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也难以保证种植质量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应加强对棉花栽培机械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在棉花种植中的广泛应用,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提高种植效率和品质。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发展建议:一是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升棉花栽培技术水平。

加大科研力度,加强对棉花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开展新品种选育、抗虫抗病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提高棉花的抗逆能力和产量。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棉花是世界上主要的纤维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广泛应用于纺织业、卫生用品等领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棉花栽培技术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棉花产量和质量,制约着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必要对棉花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推动棉花产业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壤质量下降:长期过度耕作和化肥施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壤肥力减退,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2. 病虫害防治难度大:棉花生长期病虫害种类繁多,防治难度大,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3. 综合管理不足:许多农民在棉花栽培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导致棉花产量低、品质差。

4. 技术更新不及时:传统的栽培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棉花生产的需求,但许多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不够积极。

二、发展建议1. 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应引导农民采取轮作休耕、有机肥料施用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2.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农民利用天敌、捕食者和病原微生物等天然因素防治病虫害,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

3. 完善综合管理技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供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引导他们进行综合管理,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4.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举办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向农民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棉花产业的技术更新。

5. 提高科研投入:加大对棉花栽培技术研究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推动棉花栽培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推动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发展建议的实施,我国的棉花产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挑战,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增收、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希望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能够共同努力,促进棉花栽培技术的改进和发展。

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及创新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及创新建议

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及创新建议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栽培技术的发展对棉花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1. 品种改良:近年来,我国在棉花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通过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高产、抗病虫、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如宽适32、太棒8等。

2. 土壤管理:合理施用有机肥料,优化土壤结构;采用科学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养分利用率;合理轮作,防止土壤中的病虫害累积等,都可以改善棉花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质量。

3. 病虫害防治:近年来,病虫害对棉花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逐渐减小。

研发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同时也注重生物防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如利用昆虫调节剂防治棉红蜘蛛等。

4. 灌溉技术:提高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水平,降低灌溉对土壤质量的负面影响。

通过合理施灌,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养分吸收利用率,实现节水灌溉,更好地适应不同生长期的水分需求。

存在的问题:1. 种植模式单一化:部分地区仍然以连续种植棉花为主,容易导致土壤贫瘠和病虫害的滋生。

需要加强轮作制度,合理安排作物间隔,提高土壤肥力。

2. 栽培管理不规范:部分农民缺乏棉花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施肥、农药使用不当,导致效果不佳。

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栽培管理水平。

3. 技术创新不足:目前,棉花栽培技术创新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的优势。

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推广应用新技术,如遥感技术用于监测棉花的生长状态,无人机喷洒技术用于农药的施用,等等。

创新建议:1. 加强品种研发:继续通过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培育更优良的品种,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2. 推行绿色耕作:大力推广有机栽培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倡导生物防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加强科技应用: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如遥感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产上为什么要重施花铃肥?如何施用?(1)棉花生长发育两旺的时期,初花期营养生长仍旺盛,盛花后转入生殖生长为主,养分有60-80%输向棉铃。

(2)吸收养分和水分最多时期。

氮57.9--63% 磷54.5—64.1% 钾51.3-62.4% N:P:K为1:0.39:0.87。

这一时期是矿质营养高峰期,棉株吸氮量有随供氮量增加而多积累,磷有下降趋势。

这一时期是大量结实时期,养分消耗大,根部吸收能力减弱,因而保证养分供给对产量影响较大。

初花期是营养生长的高峰期,过多供给氮素会造成花期徒长,影响增铃。

(3)是棉花生育代谢再次发生转移的时期。

初花期仍以氮代谢为主,进入盛花后则以碳代谢为主。

施用技术:一般亩产75-100公斤的高产田块需施标准氮化肥40公斤左右,约占总追肥量的1/2-2/3。

施肥次数与时间,应根据施肥量的多少,生育早迟、长势情况及土壤肥力来决定。

长势好的棉田可以施一次,长势差的田块可以施用两次,第一次在棉株下部座1-2个大桃时施用,第二在盛花期后施用。

2、为什么要早施轻施提苗肥?如何施用?早施(2-3叶)可达苗施苗用,迟施(5叶后)会造成苗施蕾用,而蕾期容易旺长。

轻施:由于苗期需要的水分和养分较少,因此需用轻施,如重施会造成棉苗旺长。

一般苗肥亩用量标氮15-20斤。

3、简述棉花的缺硼症状和如何解除?症状:主茎叶柄出现浅绿色环带;蕾铃脱落显著增加;于蕾期始发生,以后逐渐加重。

用0.2%的硼砂或硼酸喷施棉苗。

4、简述DPC对棉花的作用机理?高产棉花一生中如何施用?原理: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缩短节间长度和控制叶片大小,调节株型促进养分向棉铃和根系输送方法:蕾期:每亩1克左右加水15kg喷施棉苗。

注意喷正在生长的顶部,高的植株多喷,矮的植株少喷。

初花期,每亩2克左右加水20kg喷施棉苗顶部盛花期,每亩3克左右加水20kg喷施棉苗顶部打顶后5-7天,每亩3-4克左右加水30kg喷施棉苗果枝顶部5、简述DPC对棉花的作用原理?高产棉花花铃期如何施用?原理: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缩短节间长度和控制叶片大小,调节株型促进养分向棉铃和根系输送方法:初花期,每亩2克左右加水20kg喷施棉苗顶部盛花期,每亩3克左右加水20kg喷施棉苗顶部打顶后5-7天,每亩3-4克左右加水30kg喷施棉苗果枝顶部6、试述高产棉花一生中对株高日增量的要求如何?苗期:0.5~0.8cm现蕾~盛蕾:1~1.5cm盛蕾~初花:2~2.5cm,不超过3cm盛花~打顶:1~1.5cm打顶后:0.5cm左右。

7、简述我国棉花生产今后的发展方向?改进品质,提高单产。

提高棉籽综合利用率向抗虫、病、草和逆境方向发展。

8、简述棉花叶枝芽和果枝芽的分化过程?如分化为叶枝芽,其顺序为:先出时——缩短节间——真叶——伸长节间——真叶——伸长节间………如分化为果枝芽,其顺序为:先出叶——缩短的节间——真叶——伸长的节间——花芽——先出叶——缩短节间——直叶——伸长的节间——花芽………叶腋中以后再形成的芽由二级腋芽产生。

9、试述优质高产棉花对成铃时空分布的要求?时间分布:三桃分布。

伏前——主动桃,伏桃——主体桃。

秋桃——高产桃。

因此需三桃齐结,以伏前桃:伏桃:秋桃=1-2:6:2-3为宜空间分布:纵向按果枝划分、横向按果节位划分。

上:中:下=3:4:3为宜,内:外=2:8为宜。

10、试述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生理原因?(1)离层的形成和溶解。

在果柄的基训,部分细胞恢复了分生能力,产生了几层与邻近细胞不同的砖型细胞,体积小,壁薄,排列紧密,伸机械组织和导管分化较差,组织较脆弱,当外界环境和内部影响,会产生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等使离层细胞发生溶解——细胞间中胶层溶解、中胶层和初生胞壁溶解、整个细胞溶解。

(2)激素的不协调:IAA和ABA的影响。

并已通过验证(GA点涂)(3)有机养分的不足:叶片分配的局限性,对养分的竟争表现为大铃>小铃>蕾>花。

(4)养分分配不协调:病长棉等不正常棉花。

11、试述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生物学规律?(1)时期:花前很少,开花后增多,盛花后5~10天达高峰,以后有所下降。

至吐絮期又有所增加。

(2)比例:一般铃比蕾多,6:4。

但在不同条件下有差异。

如高温干旱时蕾比铃多。

(3)日龄:蕾在现蕾后7~8至于7~18天易脱,铃在花后2~8天易脱落(小铃)。

(4)部位:上部和外围脱落多。

伸疯长棉则表现为下部脱落多。

(5)种和品种间有差异:四大棉种中陆地棉脱落最多,中棉次之。

品种上岱字棉系统脱落最多达65~75%,斯字棉55~65%。

(6)栽培管理好,脱落少。

12、简述棉花合理密植的依据和原则?(1)依据:充分利用光能、(2)充分利用地力(3)充分利用时间(4)充分利用地力。

原则:需考虑气候、土壤、茬口、品种及栽培条件。

气候湿润,密度低,反之则高。

土壤肥力高,密度低,反之则高茬口早,密度低,反之则高松散型品种,密度低,反之则高栽培管理水平高,密度低,反之则高13、阐明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皮棉产量=亩铃数×单铃重×衣分。

亩铃数=密度×单株结铃数一个品种,往往衣分相差不大。

密度与单株结铃数呈负相关,在一定产量水平内铃数与铃重一定水平也为负相关,当产量在125kg/亩以上水平时,铃数和铃重呈正相关。

因此需合理密植,协调肥水,并形成一个高效的群体结构。

14、简述高产棉花的吸肥特性和需水特性?吸肥特性:产量与需肥量:随产量水平提高,棉花对氮、磷、钾吸收总量增加,但每生产10kg皮棉吸收的N、P没有增加,钾稍有上升。

当产量水平由100kg上升至150kg 时,在N、P、K吸收部量增加的同时,生产单位皮棉吸肥量也呈增加趋势,特别是N、K增加较多。

各生育期对N、P、K的吸收:总的规律表现为:开花前较少,开花后增多,盛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进入高峰,同时也是吸肥进入高峰期。

(1)在产量较低水平下,产量高低主要受吸肥量制约主要表现在,产量高的吸收氮量较多,并以整个花铃期的吸氮量高低决定产量。

P、K也表现相同的趋势。

(2)在皮棉产量在100kg 以上时,开花前的吸肥比例下降。

初花期是棉花一生中对N、P、K的吸收最低的时期,表明控制初花期生长尤其重要,这有利于生长中心的转移。

始絮至盛絮吸肥量提高,这一阶段吸肥量下降易造成早衰。

15、为什么要进行棉种硫酸脱绒?方法如何?有利吸水;杀菌;选种;节省用种;提高发芽和出苗。

方法:硫酸与种子1:10,搅拌10分钟左右。

用碳酸氢钠中和酸或用水冲洗至水味不显酸,水色不显黄。

16、简述直播棉花的主要关键技术?种子处理:包括选种、晒种和硫酸脱绒、种子消毒和包衣。

确定播种量:根据种子质量及土壤条件等到决定。

一般穴条播5-6斤/亩。

耕翻整地,施基肥。

适时播种:4/中下旬。

适宜播深:2-3cm播后及时管理:包括查苗补漏,扶理前茬等。

17、为什么棉花要进行育苗移栽?苗床温湿度如何调节?(1)育苗移栽可节省用种;培育壮苗;延长结铃期,提高产量;提高生物学产量;解决季节紧,劳力紧张矛盾。

(2)齐苗前:密闭,保持高温高湿。

齐苗-1叶:25-30度,低湿,上午9:00-下午4:00两头揭膜通见。

1-2叶:20-25度,低湿。

上午9:00-下午4:00揭半膜。

2-栽前5-7天:除雨天外,白天揭膜,晚上盖膜。

栽前5-7天:日夜揭膜通风。

18、简述棉花苗期生育特点和高产长势长相?(1)营养生长为主苗期占全生育期的1/3左右。

主要是扎根、长茎、生叶,一般40-50天左右。

(2)根系生长旺盛:苗期地下部根系生长较快。

(3)为不可缺肥的临界期:苗期地上部茎叶生长缓慢,营养体小,需要吸收的肥水较少。

苗期吸收氮素仅占生育期的5-10%,磷钾肥各占3%,但处在不可缺肥的临界期,如缺肥,棉苗瘦弱,发育推迟。

长势长相:根系扎根深,分布广和均匀,白根多。

叶色油绿,下红上绿,红茎比50%,主茎日增量0.5cm左右,现蕾始节位低,叶片含氮4.5-5%,主茎上部4张叶由上至下高度排序为4-3-2-1。

19、简述棉花蕾期生育特点及如何施蕾肥?(1)营养生长为主(2)根系基本建成(3)积累干物质的重要时期。

稳施蕾肥棉株现蕾后,要满足根茎叶生长对氮素的营养需要,又要使棉株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贮藏在茎内,以满足开花结铃时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亿以,氮素肥料的供应要适量。

供应过多,营养生长过旺,群体过大,棉田环境条件恶化,不能满足开花结铃期所需的养分,会引起蕾铃严重脱落。

氮肥不足,发棵差,营养体小,合成的碳水化合物不能满足果枝和花蕾生长的需要。

因此,蕾期施肥必须掌握稳施、巧施的原则,控制氮肥施用,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壮株足蕾,有利于棉花的高产。

20、试述打顶的作用和方法?打顶心:棉花主茎具有顶端生长优势。

适时打顶,可消除主茎顶端生长优势,调节棉株体内养分向蕾铃输送,控制株高和减少上部无效果枝,塑造高产株型。

技术:打顶时间:“时到不等枝,枝到看长势”的原则。

中等密度与肥力的田块,可在7月下旬打顶,肥水条件较好,密度较低,长势偏旺的可在立秋前后打顶;密度较大,长势又弱,可提早在7月中旬。

打顶的方法,以打去一顶一叶为宜,晴天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21、棉花使用乙烯利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喷洒催熟剂:为加速棉叶中养分向棉铃的输送,促进棉铃加速成熟,喷洒催熟剂乙烯利,喷后可促进铃内乙烯增多,加速棉铃的脱水开裂吐絮,促进成熟。

一般在枯霜来临前15-20天,气温在20度以上是,每亩喷洒乙烯利800-1000ppm,有明显的催熟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