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实践第七讲(鲁迅《药》《兔和猫》)
鲁迅小说中的动物隐喻翻译

鲁迅小说中的动物隐喻翻译导语:鲁迅小说包含了大量的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鲁迅小说中的动物隐喻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一、认知隐喻与翻译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认知语言学建立标志是认知语言学奠基人Lakoff and Johnson合著的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的出版。
从此隐喻的研究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
不同于传统隐喻理论,该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重要的思维方式。
认知语言学从译者思维层面入手,为隐喻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译本对比分析例1)主妇是前头的头发始终烫的蓬蓬松松像一个麻雀窝,牙齿是始终雪白的露着,但衣服确是中国装,……(《幸福的家庭》《彷徨》P94)杨译:His wife’s hair is always curled up like a sparrow’s nest in front, her pearly white teeth are always peeping out,but she wears Chinese dress…蓝译:The wife’s hair is perfectly permed and set,her perfect white teeth permanently arranged into a perfect smile. But she dresses in the Chinese style―麻雀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广泛分布在中国和欧亚大陆。
麻雀以谷物,昆虫为食,因此常栖息在居民点和田野附近。
它们用草、树叶、枯枝、羽毛筑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为人们所熟悉。
杨译本中运用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动物的意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与杨译本不同,蓝诗玲认为直译可能会引起读者对原文中主妇的形象产生不好的印象,因此蓝译本中删掉了麻雀的意象,把主妇的发型描述为烫过后的样子。
例2)伙计本来是势利鬼,眼睛生在额角上的,早就撅着狗嘴的了;(《肥皂》《彷徨》P126)杨译:The assistant was one of these supercilious youngfellows with eyes on the tops of his head, so he pulled a long dog’s face.蓝译:The shop assistant was one of those snotty imps with eyes in the top of their heads―he’d been sneering at me all the white.(P 199)狗在中国人的眼中是非常驯服,忠实于自己的主人。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六(《呐喊》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六《呐喊》一、作者简介: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3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臶,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二、内容辑要:内容辑要(故事梗概)提示《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
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翻译——精选推荐

翻译知⼈知⾯不知⼼You can know a man’s face but not his heart.Appearances certainly are deceptive“胸有成⽵”(Before an artist can draw a bamboo, he must have the image in his mind. 意为To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 doing something);1.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俗话说,⾐柜⾥⾯藏骷髅,见不得⼈的事家家有。
2.“谋事在⼈,成事在天。
”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可未知。
(《红楼梦》)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Work out a plan, trust to Buddha, 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3.他们愚弄过我们,我们要以其⼈之道还治其⼈之⾝。
(茅盾,《⼦夜》)We will pay them back for the trick they played on us.4.“君⼦动⼝不动⼿!”阿Q歪着头说。
(《阿Q正传》)译⽂A: “A gentleman uses his tongue but not his hands!”protested Ah Q, his head on one side. 译⽂B: “The superior man moves only his mouth and not his hand!”shouted Ah Q, with his head twisted to one side.5.这件事,除了他三⼉⼦和⼏个经⼿的⼈以外,谁也不知道。
朝花夕拾兔和猫的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兔和猫的主要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散文集,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回忆、趣闻、见闻和思考。
而其中的《兔和猫》则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小品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与兔子和猫之间的互动经历。
文章以作者童年时期的故事开场,描述了他小时候在家乡的农舍中与兔子和猫相处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兔子与猫的性格特点的描写,展现了它们与人类的不同之处,以及他之间的情感纽带。
作者首先以童年时与兔子的经历为主线展开,兔子在农舍中随处奔跑,活泼灵动,受到了作者的喜爱。
作者描述了自己与兔子的互动过程:兔子跳到河里洗澡,作者用手指模仿兔子的动作引诱它,还有细致地描绘了兔子吃草的样子。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自然的观察和对小动物的热爱。
然后,作者转而叙述了自己与猫的互动。
猫在农舍中出没,时而温顺可爱,时而凶猛嗜血,与兔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描绘了猫的各种行为,如为了抓住老鼠而奋不顾身,如伪装成死猫以骗取老鼠信任,如凌厉地攻击老鼠等等。
同时,作者还透过猫的行为,对人性中的邪恶与自私进行了暗示。
最后,文章回到了兔子的身上,描述了作者长大后对兔子的思考。
作者认为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应该是平等而友好的,而不应该将动物当作玩物或食物。
他写道,兔子是自由的,它们本来就属于自己,而不是人类的财产。
整篇文章通过对兔子与猫的描写,以及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并间接传递了一种善待动物的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篇小品文不仅仅是一篇娓娓道来的故事,更有着鲁迅先生一贯的思想和社会关怀。
鲁迅小说《兔与猫》鉴赏

鲁迅小说《兔与猫》鉴赏鲁迅小说《兔与猫》鉴赏导语:《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以“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兔与猫》鉴赏,欢迎大家阅读!一、《呐喊》反封建思想的具体表现《呐喊》写于1918―1922年,此时正值五四精神高扬时期,反封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揭示“病态的”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文化《狂人日记》对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作出了宏观把握;《孔乙己》、《白光》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内容和对知识分子身心的伤害;《明天》、《药》批判了落后的封建医疗观念,封建迷信、昏庸的中医延误了人的生命;《故乡》揭露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控制和扭曲;《风波》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生活习惯对人的支配;《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等从侧面揭露了封建经济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关注封建社会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人们特写封建社会的贫苦农民,如《阿Q正传》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描摹封建社会乡村百姓的群像,如《风波》;关注封建社会中最弱的寡妇、病儿、尼姑,如《明天》、《药》、《阿Q正传》等,关注被封建科举戕害的知识分子,如孔乙己,以及《白光》中的陈士成,等等。
(三)挖掘这些不幸的人们的精神病苦或国民性的弱点如《明天》中单四嫂子承受的精神折磨,《阿Q正传》里阿Q的“精神胜利”,《药》、《孔乙己》、《故乡》、《风波》等民众精神的麻木迟钝,以及《端午节》、《白光》中新旧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等等。
(四)深刻认识到反封建的艰难如《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是对辛亥革命的反思,《端午节》、《兔与猫》等是对现实生活中革命不利因素的真知灼见。
二、《兔与猫》赏析《兔与猫》在《呐喊》中看似不大起眼,甚至容易使人把它当作一篇散文来读。
比起《阿Q正传》、《药》等名篇,《兔与猫》似乎清浅得多,但是细读起来却似浅而深,而且体现了《呐喊》中别具一格的童趣和可爱。
鲁迅散文《狗·猫·鼠》(3)

鲁迅散文《狗·猫·鼠》(3)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注释】<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三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2> 《兔和猫》: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十日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
内有一只黑猫害了小兔,而作者向黑猫寻报复的情节。
<3> “ 名人或名教授”“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均指当时现代评论派陈西滢、徐志等人。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论战的文章多收在《坟》《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中。
<4> “不好惹”: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报副刊》发表了徐志为陈西滢辩护并以吓鲁迅的《关于下面一束通信告读者们》一文,其中说:“说实话,他(指陈西滢)也不是好惹的。
”<5> 浑身发热:这是针对陈西滢的话。
陈西滢在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报副刊》发表的《致志》中说:“昨晚因为写另一篇文章,睡迟了,今天似乎有些发热。
今天写了这封信,已经疲倦了。
:”<6> 打“落水狗”:一九二五年,爆发了反对封建军阀的“反奉倒段”运动(按:“奉”,指奉系军阀张作霖;“段”,指军阀政府执政段祺瑞)。
在此背景下,已经坚持了一年多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进步学生反对反动校长杨荫,反对军阀政府镇压学生的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这时,林语堂等人发表文章认为“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打落水狗也是不大好的事”等,宣扬所谓的“费厄泼赖”(Fair Play)精神。
<7> 以动机来褒贬作品:这也是针对陈西滢的。
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四十八期(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七日)的《闲话》中说:“一件艺术品的产生,除了纯粹的创造冲动,是不是还夹杂着别种动机?是不是应当夹杂着别种不纯洁的动机?……看一看古今中外的各种文艺美术品,我们不能不说它们的产生的动机大都是混杂的。
”<8> 覃哈特(1870─1915):今译德恩哈尔特,德国文史学家、民俗学者,曾任来比锡尼高来学校教授。
汉英翻译实践第七讲(鲁迅《药》《兔和猫》)

药(节选)鲁迅西关1外靠着墙2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3;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4。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5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
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
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
微风起来,吹动他6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
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脸色7;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
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8;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9。
”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II. 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1. 在本篇中,有些古语词。
“关”就是其中之一,意为“门闩”。
但在此处指什么?联系“西”与“外”想一想。
2. “墙”指房屋的墙吗?注意:墙根边是葬了许多死人的公共墓地。
3.“官地”是什么样的地?查字典,同时考虑这地现在的用场。
4. 本句主要讲什么?考虑汉语句子的重心一般在何处,并参考下句。
5. “瘐毙”是指什么?查字典。
6. 华大妈分明是个女人,为什么用“他”指称?7. 这老妇人为何羞愧?阅读这篇小说的前面部分。
8. 谁立着哭、化纸锭?参考上文。
9. 谁暗暗地想?怎么知道“这坟里也是儿子”?III. 译文(Target Text)Medicine (Excerpt)Lu XunOriginally, the land adjacent to the city wall outside the West Gate had been public land1. The zigzag path slanting across it, trodden out by passers-by seeking a short cut, had become a natural boundary line2. Left of the path, executed criminals or those who had died of neglect in prison3 were buried. Right of the path were paupers’ graves. The serried ranks of grave mounds on both sides looked like the rolls laid out for a rich man’s birthday 4.The Qingming Festival* that year was unusually cold5. Willows were only beginning to put forth shoots no larger than grains6. Shortly after daybreak, Old Shuan’s wife7 brought four dishes and a bowl of rice to set before a new grave in the right section8, and wailed before it. When she had burned joss paper9 she sat on the ground in a stupor as if waiting for something; but for what, she herself did not know10. A breeze sprang up and stirred her short hair11, which was certainly whiter than in the previous year.Another woman came down the path, gray-haired and in rags, too12. She was carrying an old, round, red-lacquered basket, with a string of joss paper hanging from it; and she walked haltingly13. When she saw Old Shuan’s wife sitting on the ground watching her, she hesitated, and a flush of shame spread over her pale face. However, she summoned up courage14 to cross over to a grave in the left section, where she set down her basket.That grave was directly opposite15 Little Shuan’s, separated only by the path. As Old Shuan’s wife watched the other woman set out four dishes and a bowl of rice, then stand up to wail and burn paper, she thought, “It must be her son in that grave too.”The older woman took a few aimless steps and stared vacantly16 around, then suddenly she began to tremble and stagger backward: she felt giddy.——————————* Qingming, meaning clear and bright, is the 5th solar term of the year, occurring in early April. On this day, people visit and burn joss paper at the graves of their dead.IV. 表达解说(Explanation of Expression)1. 用adjacent to比next to要正式。
鲁迅《呐喊》内容简介

鲁迅《呐喊》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呐喊》收人了鲁迅先生1918年—1922年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的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呐喊自序》,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缘由。
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作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一“狂人”的形象。
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遭遇.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最终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节选)鲁迅西关1外靠着墙2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3;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4。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5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
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
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
微风起来,吹动他6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
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脸色7;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
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8;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9。
”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II. 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1. 在本篇中,有些古语词。
“关”就是其中之一,意为“门闩”。
但在此处指什么?联系“西”与“外”想一想。
2. “墙”指房屋的墙吗?注意:墙根边是葬了许多死人的公共墓地。
3.“官地”是什么样的地?查字典,同时考虑这地现在的用场。
4. 本句主要讲什么?考虑汉语句子的重心一般在何处,并参考下句。
5. “瘐毙”是指什么?查字典。
6. 华大妈分明是个女人,为什么用“他”指称?7. 这老妇人为何羞愧?阅读这篇小说的前面部分。
8. 谁立着哭、化纸锭?参考上文。
9. 谁暗暗地想?怎么知道“这坟里也是儿子”?III. 译文(Target Text)Medicine (Excerpt)Lu XunOriginally, the land adjacent to the city wall outside the West Gate had been public land1. The zigzag path slanting across it, trodden out by passers-by seeking a short cut, had become a natural boundary line2. Left of the path, executed criminals or those who had died of neglect in prison3 were buried. Right of the path were paupers’ graves. The serried ranks of grave mounds on both sides looked like the rolls laid out for a rich man’s birthday 4.The Qingming Festival* that year was unusually cold5. Willows were only beginning to put forth shoots no larger than grains6. Shortly after daybreak, Old Shuan’s wife7 brought four dishes and a bowl of rice to set before a new grave in the right section8, and wailed before it. When she had burned joss paper9 she sat on the ground in a stupor as if waiting for something; but for what, she herself did not know10. A breeze sprang up and stirred her short hair11, which was certainly whiter than in the previous year.Another woman came down the path, gray-haired and in rags, too12. She was carrying an old, round, red-lacquered basket, with a string of joss paper hanging from it; and she walked haltingly13. When she saw Old Shuan’s wife sitting on the ground watching her, she hesitated, and a flush of shame spread over her pale face. However, she summoned up courage14 to cross over to a grave in the left section, where she set down her basket.That grave was directly opposite15 Little Shuan’s, separated only by the path. As Old Shuan’s wife watched the other woman set out four dishes and a bowl of rice, then stand up to wail and burn paper, she thought, “It must be her son in that grave too.”The older woman took a few aimless steps and stared vacantly16 around, then suddenly she began to tremble and stagger backward: she felt giddy.——————————* Qingming, meaning clear and bright, is the 5th solar term of the year, occurring in early April. On this day, people visit and burn joss paper at the graves of their dead.IV. 表达解说(Explanation of Expression)1. 用adjacent to比next to要正式。
2. “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讲背景,译成后置定语,“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讲现状,译为主句,层次清晰。
“人”具体化为passers-by,“贪”在这里是“想要”,译成seeking,“用鞋底造成”即“踏成”,译成trodden out,不可死扣字面。
3. 这里的“人”具体化为criminals,“瘐毖”译为died of neglect in prison比译为died of illness in prison更能体现原文的主题。
4. 分析一下原文,可知像馒头的是“两面层层叠叠排列的坟堆”,译为主语。
“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的译文中加了laid out,来源于前面的“层层叠叠”,也是想象实际情景的结果。
5. “清明”是中国特有的节气,有特有的风俗,须加注。
6. “新芽”译成shoots即可,因为shoots总是新的。
“半粒米大”本来只是言其小,no larger than grains已能表现其小,不必加half。
7. 汉语中的“大妈”、“大娘”、“大嫂”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说法,只好译成X’s wife 或Mrs. X。
8. 这里的“右边”若译为on the right,会让人误以为是指华大妈的右手边。
译为in the right section则指路右边的那块地方。
9. “化过纸”意为“烧过纸钱”,译为had burned joss paper。
10. “说不出”不可死译为couldn’t say,因为事实上没有说话的对象。
11. sprang up跟wind搭配恰当,突出了其突然性。
“吹动”重点在“动”,故译为stirred。
12. 这里讲容貌,译为一句。
下面讲行为的部分译为另一句。
13. 将“三步一歇地”译为haltingly很有道理,从上下文可知,她不可能提不起这个篮子,只能是因为犹豫而“三步一歇”。
14. “硬着头皮”是习语,意为“鼓起勇气”。
译为summon up courage较正式,可改为braced herself (up)。
15. 英语中没有“一”字,因此不用将“一字儿排着”直译出来,而以替换法译为directly opposite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16. “徘徊”与“观望”中分别加了aimless和vacantly,没有违背原意,将老妇茫然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V. 翻译知识与对策(Translating Knowledge and Strategies)两种语言中的习语的对应情况如何?翻译普通言辞时最常用的转换单位是词或自由词组。
一般不会超出词组的范围。
以固定词组、分句,乃至句子形式出现的转换单位,通常限于习语。
但即使是习语,也可能以其中的词为转换单位。
人们说话时,通常是直来直去,一是一,二是二,不会“口是心非”。
用英语来说,就是call a spade a spade。
可是,人们还有个习惯,就是有时候会把词语的本来意义“歪曲”一下子,用来表示别的意义。
call a spade a spade本身就是这种经过“歪曲”了的表达法。
这里的spade并非真的指“铁锹”,call a spade a spade也并非真的是说某个农民“管铁锹叫铁锹”,而是指“说话直截了当”。
汉语中的“一是一,二是二”也并不是在谈算术问题,而是“说话直截了当”的意思。
call a spade a spade与“一是一,二是二”都是习语。
通过观察这两个习语,我们可以看出习语的主要特点:1)由一个以上的词构成;2)其意义不能从构成这个习语的词及其句法结构直接推导出来;3)习语中的词通常不能用类似的词替换。
比如说call a spade a spade不能改为call a hoe a hoe;“一是一,二是二”也不能改为“三是三,四是四”。
习语的意义不是由其中词语的字面意义及其语法结构直接确定的,而是通过它们的相对固定的联想意义间接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