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鲁迅)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药教案

高二语文药教案

高二语文《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小说《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思想、进行文学批评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药》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

理解《药》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让学生简要介绍作品内容、主题及鲁迅的写作风格。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药》全文,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学生边读边标记出生词、难句,教师适时解答。

3.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夏瑜、华小栓、华大妈等的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4.课堂讨论让学生就《药》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2.分析情节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药》的情节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3.鲁迅小说艺术特色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讽刺、象征、现实主义等。

学生结合《药》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鲁迅小说的认识。

第三课时1.课后作业讲解教师针对课后作业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课堂检测教师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药》的理解程度。

3.课后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药》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2. 掌握《药》这篇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鲁迅的代表作品及其内涵。

2. 分析鲁迅的思想和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3. 讨论鲁迅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

2. 课文精讲:通过讲解《药》这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重点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内容。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鲁迅思想的读后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评价学生对鲁迅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鲁迅《药》教案5则范文

鲁迅《药》教案5则范文

鲁迅《药》教案5则范文第一篇:鲁迅《药》教案2013年度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设计《药》教案陕西科技卫生学校姚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目《药》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双线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反思自我,树立主人翁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文章主题。

难点:依据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回顾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引发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药》这一篇文章中,设置悬念,激发兴1趣。

(二)熟悉文本,分析结构1、采用分角色、分组、小组自读等方式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脉络。

2、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

复述时要求学生注意内容顺序、段落层次、重点部分、情节发展。

3、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完成对双线结构的教学。

①小说的结构?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这篇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明确: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③这样一个恐怖的馒头被小栓吃了,但是人血从何而来?明确:是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④对照华家,从夏家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明确:夏瑜被杀害、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⑤这四部分分别发生在什么地方?明确:刑场、茶馆、茶馆、坟地⑥在什么地方,用什么东西,通过谁将两家联系在一起?明确:通过康大叔用人血馒头将两家华、夏两家联系在了一起。

⑦华家和夏家在文章结构中是什么关系?明确:华家是明线,夏家是暗线板书设计:(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很多,我们可以将文中的人物分类,怎么分?明确:华老栓一家、茶客可以归结为愚昧麻木的群众;夏瑜归为革命者一类;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归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2 《药》的背景:写于1924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情节概括:小说以“药”为线索,讲述了革命者夏瑜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他的鲜血被当作治病的良药,卖给愚昧的民众,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华老栓:一个普通的市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为了治病而购买人血馒头,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2 夏瑜:革命者,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最终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封建思想的毒害:通过华老栓和民众的行为,展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导致他们无法看清现实的真相。

4.2 民众的麻木:小说中的民众对夏瑜的遭遇毫不在意,甚至将他当作治病的工具,反映了民众的麻木不仁。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鲁迅其他作品简介:可以介绍《呐喊》、《彷徨》等鲁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5.2 相关影视作品推荐:可以推荐一些与《药》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民众的麻木状态。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中的细节。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药》与其他鲁迅作品进行对比。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第七章:教学内容与步骤7.1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与文学地位简介《药》的情节梗概与人物关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探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7.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药》的兴趣,如“你认为革命是什么?”自学: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情节和人物。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革命者被杀害并制成药物的故事,通过这一故事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3. 欣赏小说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难点: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旧社会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药》,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勾画出认为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解释答案。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8.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药》情节:描述革命者被杀害并制成药物的过程。

人物:对华老栓、夏瑜等人物的描写。

主题:反映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呼唤社会变革。

艺术手法:象征、讽刺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小说《药》的基本情节。

答案:略。

2. 请分析小说中的华老栓和夏瑜两个角色形象。

答案:略。

3.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答案:略。

4. 请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仍有所欠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愚昧、落后思想的批判,对革命先驱的悼念。

(2)认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药》,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从不同角度分析《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对《药》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药》创作背景介绍文章主题引入1.3 教学活动展示鲁迅生平简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药》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鲁迅的思想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选择以“药”为?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主题?第二章:文章梗概与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药》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章梗概梳理人物关系分析文章结构分析2.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人物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第三章:主题与象征手法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药》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掌握鲁迅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2 教学内容文章主题探讨象征手法分析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支持主题的证据,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药”的象征意义等。

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细致入微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人物形象分析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人物形象分析的框架,引导学生从外貌、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药》的主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拓展活动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药》的主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六章:文学背景与历史语境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药》创作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语境。

培养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鲁迅创作《药》的文学背景《药》反映的历史语境6.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或视频资料介绍鲁迅创作《药》时的文学环境。

《药》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精选13篇)《药》篇1教学目的: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时数:三教时备注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

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析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析《药》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二、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三、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四、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鲁迅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4、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2.难点:《药》的主题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副对联: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这是一个怎样的馒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二、时代背景:1、写作背景:本文收入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

鸦片战争之后,满清政府更加反动黑暗、腐败无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时年34岁。

紧接着,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寡不敌众,终遭被捕,15日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这曾经给鲁迅先生极大的鼓舞。

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群众长期陷于愚昧麻木之中,民主思想的不到响应;鲁迅先生看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张勋复辟,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发动群众,脱离群众,民族革命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又使得作者对于辛亥革命大失所望。

鲁迅在失望和痛苦之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小说写的人物多是“不幸的人们”(包括民众和革命者),二是写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包括写出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当时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人们疗救”而已。

2、解题:今天我们学习小说《药》,了解当时的历史。

小说的题目“药”有揭示主题的作用,作者以华夏作为小说中两家人家的姓氏,其隐喻性是很明显的。

要医治人体的疾病,革命者的鲜血决不是良药。

要疗治中国社会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者的鲜血也决不是良药。

到底什么是疗治中国社会的真正良药呢?这正是作者要人们去注意,去探求的。

三、自习课文,整体把握全文1、解决生字词:2、梳理情节,把握结构复述:指名学生口头叙述华、夏两家悲剧故事的梗概。

要求主要情节不遗漏,时、地、人、事交待清楚,并说清两家之间关系。

(口述时间不超过3分钟)3、分场面,理情节。

《药》分五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时间是“秋天的后半夜,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

第二个场面,时间是拂晓前,地点是丁字街头的刑场,主要人物是华老栓、康大叔。

两个场面写的是一个事件——买药。

第三个场面,时间在天亮以后,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驼背五少爷,事件是吃药。

第四个场面,时间是下午,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康大叔、华老栓、花白胡子等,事件是谈药。

第五个场面,时间是第二年清明早晨,地点是坟场,人物是华小栓的母亲和夏瑜的母亲,事件是她们分别祭奠去世的儿子。

可见,本文的情节可分为故事的发生(第一、二个场面)、发展(第三个场面)、高潮(第四个场面)、结局(第五个场面)。

4、梳线索,理结构《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华老栓一家:老栓刑场买“药”—→小栓茶馆吃“药”—→茶客茶馆谈“药”—→华大妈上坟。

暗线是夏瑜一家:夏瑜刑场就义—→夏瑜的血茶馆被吃—→茶客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鲁迅《药》里的人物可以分为几类?引导:大家通过阅读这篇小说,觉得这是一幕悲剧,还是喜剧?是谁的悲剧呢?(明确:华老栓这样的群众太愚昧、麻木→愚昧、麻木者的悲剧。

也是揭示夏瑜这样的革命者的悲剧。

)明确:首先是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先驱者的悲剧,是先驱者的悲剧(板书)。

同时又是华老栓们的悲剧,是麻木者的悲剧(板书)。

”是双重悲剧。

夏瑜们没有启发群众参与,导致革命没有真正成功,是悲剧。

华老栓等愚昧麻木的群众却却吃了革命者的血,不知道革命者的血为他们而流,又是悲剧。

可以换句话说,‘先驱者’是醒着的人,‘麻木者’是睡着的人,所以,这是醒着和睡着的双重悲剧。

此情此景,可以说是‘国家疾未治,群众病未医’。

这就是鲁迅笔下当时中国的现实。

”(板书)。

另外,与这两类人相对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1、华老栓一家──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

包括死者的家属和茶客(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结果。

2.夏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3.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阿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凶残、贪婪、顽固: 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夏三爷──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卑鄙自私: 为了独得赏银,丧心病狂告发侄儿,显示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

二、重点分析:华老栓的人物形象:1、华老栓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先发动学生找出关于华老栓的描写,再逐一分析。

片段一:“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两个“掏”字,实际写华家钱少而珍贵,那些钱可都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所得,得来不易,所以藏得非常隐蔽。

“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按”,“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抖抖地装”“按一按”,写华老栓万分在意钱、珍惜钱,精心装好、藏好,万千小心,怕丢了;一旦丢了,那么,人血馒头就买不来,小栓的病就没有治了。

所以,华老栓珍惜钱,实际上,也是珍惜儿子的命,一句话精练概括,“此时钱就是儿子的命”。

(行动或动作描写,表现出华老栓对钱之珍惜,办事稳妥细心。

)片段二:“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

(心理描写,进一步反映出他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

)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

片段三、到了买“药”的市场──刑场,却吃了一惊,“吃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愣。

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还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其实也说明了他的谨慎机警,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乱黑暗。

看到康大叔像两把刀的眼光,刺得他缩小一半,一再吃惊,在他的眼里,看杀人的闲人竟像“鬼似的”,当刽子手给他“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

这是他性格中善良的一面。

另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对刽子手康大叔是那样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人财两空。

总结: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

他愚昧麻木,极端自私,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可憎,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三、康大叔:1.他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

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

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

(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

肖像描写:“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嘴里哼着说,……”,找到“抢、扯、裹、塞、捏、转、哼”8个动词,,鲁迅一连8个动词的运用,写出了“黑的人”的凶残、贪婪、暴虐、粗野,写出了刽子手的特点。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了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学生找出“闯、披、散、捆、嚷”5个动词,我让学生换换其他的动词,学生把“闯”换成“走”,把“披”换成“穿”,把“散”换成“系”,把“捆”换成“扎”,把“嚷”换成“说”,显然都不如原词有那么强烈的效果。

原词写出了康大叔的蛮横、粗野、无礼。

他是一个刽子手,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

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

总之,从外貌、行动、语言中显示了他的野蛮和凶残的本相、卑鄙的灵魂。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借麻木的民众唤醒民众的麻木,借凶残的刽子手控诉刽子手的凶残,借失败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败,正是这几个形象在体现主题上的深远意义。

四、夏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在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革命,甚至劝“牢头造反”,还要在老虎头上搔痒,声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尽管挨打,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觉得阿义不觉悟而可怜他。

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孤独与寂寞: 但他对如何造反,如何打天下,是不清楚的。

他在狱中竟劝极端顽固的牢头阿义造反,把阿义错当群众,而群众在他眼里是“可怜虫”,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为革命牺牲,她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 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做一种“药”给儿子治病。

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

他说阿义可怜,茶客们说他疯了。

他被杀害时,“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他脱离群众是孤独与寂寞的。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