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读书报告1604叶展航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西行漫记》读书报告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西行漫记》这本书,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对于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听说的阶段。
进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特地描绘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
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至茹基夫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除了穿着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共同组成了红区真实生动的生活画卷。
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
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
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
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貌似不加挑析全部写下,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充分反映出来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
这些人可能将彼此互不熟悉,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以求彼此联系。
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叙述,却可以准确展示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出精微地悄然促进着历史行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
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
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就是第一本超越国民党新闻的封锁,向世界报Auron中国革命真相的书。
美国新闻记者黑修德说道:“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辨认出和叙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辨认出一样,就是惊艳世界的成就。
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是一部以西行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西行的历程和所见所闻。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旅行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深刻、寓意丰富的作品。
在阅读完《西行漫记》之后,我深受触动,对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被书中所描绘的西行历程所震撼。
在书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行的艰辛和危险。
从起点到终点,西行者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让人不禁为其所赞叹。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只有不断前行,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其次,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感悟也让我深受启发。
作者通过西行者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在西行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西行者的眼睛,观察和思考了人性的善恶、社会的现实和世界的奥秘。
这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最后,书中所表达的寓意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西行的过程中,
作者通过西行者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书中,作者通过西行者的眼睛,观察和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
的价值。
这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
了更多的思考。
总的来说,《西行漫记》是一部思想深刻、寓意丰富的作品。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对人生、社会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对
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西行漫记》是一本由钱钟书所编写的游记,记录了作者游历西方国家的种种见闻和感受。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独立思考和跨文化交流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我被书中所描述的西方国家的发达程度深深震撼。
钱钟书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他对于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赞叹不已,对于国民素质和环境的整洁程度感到羡慕。
而与之相比,他也不吝啬地指出了中国的落后之处。
通过这些描写,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西方国家的强大和中国的不足之处,意识到了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其次,我被书中对于独立思考的提倡所触动。
在书中,钱钟书强调了个人的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性。
他和西方朋友的争论和交流充分展示了他对于自己观点的坚持和勇气。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
这让我深感西方国家之所以发达,正是因为其鼓励和培养了人民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意识到了对事物要持有个人独立的判断和看法的重要性。
在书中,我也意识到了跨文化交流的不易。
钱钟书在书中提到了他与西方友人的交流和沟通。
他经常发现自己对于西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
他在与西方友人的对话中,遇到了许多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冲突,这让他意识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理解的难度。
通过他的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尊重和试图理解对方的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通过互相欣赏和包容,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
读完《西行漫记》,我不禁对自己的读书和旅行充满了期待。
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对于西方国家的全新认识,也激励着我去探索世界,去开拓自己的视野。
我坚信通过读书和旅行,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见闻,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眼界。
总而言之,《西行漫记》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
它不仅展示了西方国家的发达程度,也强调了个人独立思考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孩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
斯诺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
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他达到了目的。
他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
首先他到了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收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堡,这已经是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
最后他冒着炮火,从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得到了西安。
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
他在为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编写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在当时,延安完全被国民党封锁。
他那里的情况根本无人知晓,完全是一个谜。
然而在白区却有各种传言,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以及其他共产党的领导人都已经死了,还说了他们怎么死的。
各种悬赏报告来蛊惑人心。
斯诺在中国的七年中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问题。
斯诺根本都无法回答,然后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好奇踏上了访问红区的征途。
一路上遇到了很多的麻烦与危险,特别是民团的危险。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黄芷澄:《西行漫记》读书报告黄芷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红色中国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红军的兵力有多少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妇女真的像国民党宣传所说的那样被“共妻”的吗公共卫生、娱乐、教育和“红色文化”,又是怎样的疑问大至国家,小至黎民百姓的生活。
也许是记者那种锲而不舍寻找答案的本质,促使他展开了红色游记。
1936年6月,一个不谙国语的老外就这样向一个他不熟悉的红色中国出发了,为着就是探寻他满脑子未获解答的问题的答案。
斯诺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他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进行实地考察,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作出了深入的了解。
经过四个月的游历,斯诺在10月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
他把数据整理并加以编辑,原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西行漫记》终于诞生。
作为一个西方人,背着一套与中国社会主义理念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思想,斯诺仍能客观真实地把他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绝无半点偏颇。
斯诺完全表现出作为一位专业新闻记者应有的客观性,一份基本的职业精神和操守。
《西行漫记》如实地纪录了红军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不但解答了他满脑子的疑问,也使外界,特别是西方,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了解到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是怎么样。
斯诺细致描绘了共产党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把毛泽东,周恩来等形象真实展示在世界面前。
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记录毛主席口述的自传,体现出毛主席的整个战略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史来说有多么重要。
西行漫记读书心得

西行漫记读书心得第一篇:西行漫记读书心得《西行漫记》读书心得不了解中国的昨天,便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今天,因而我们是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的。
不亲身深入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苏区,便不可能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因而斯诺亲自进入苏区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终成《西行漫记》。
因而,循着斯诺的足迹,我们似乎也解开了与斯诺进入苏区以前心中一样的谜团。
在斯诺的《西行漫记》刊出之前,中国的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却基本处于被误解、中伤乃至与世隔绝的状态。
经济上的封锁固然可怕,但信息的封锁却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诸如国民党宣传共产党为“共匪”、“红胡子绿眼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等。
又如在西安事变中,所有的消息受到封锁与干扰,人们在这假假真真的信息里实在难辨是非,以至于革命的道路曲折而又艰难。
我想,比起现在的我们,当时的人们心里更在疾呼——我们需要真相!斯诺的《西行漫记》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不带偏见地介绍给了世界,他以真实而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有着坚定信仰、富于理想、英勇无畏、廉洁自律的人。
斯诺的笔触,既有新闻记者的独特视角,又有观察家严密的逻辑;既有对小事件、小人物之微妙感悟,又有对大事件大格局的精辟解读;既有对共产党人、共产党政策、共产党根据地之全情投入,亦有对革命者、革命政策、革命建设的审慎剖析。
大到毛泽东对全球政治外交的精辟见解、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部队的纪律规定,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事情经过的来龙去脉,斯诺以他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出众的纪实文学技巧将那时的中国共产党的遭遇完美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似乎也如身临其境般处于那战时的烟火之中,只不过如果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是否也能不屈地扬起我们的头颅。
当时的苏维埃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斯诺详细地介绍了土地分配、取消苛捐杂税等经济政策、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结构、少先队、共青团等政治社会团体、慈蔼的财政人民委员林祖涵关于货币、税收、贸易、合作社等谈话、老当益壮的教育人民委员徐特立关于文化、学校、扫除文盲的讲话。
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西行漫记》是一部以西游记为蓝本,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法,描绘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一路上的种种奇遇和困难,展现了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友情。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感慨万千。
首先,小说中的四位主角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非常有趣的。
孙悟空是个聪明机智、勇猛无畏的猴子精,他在师徒四人中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角色。
猪八戒是个贪吃懒惰、愚蠢好色的猪精,他经常给师徒们惹来麻烦,但也常常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沙僧则是个沉默寡言、忠诚可靠的沙和尚,他在师徒中扮演着平稳的支持角色。
而唐僧则是个慈祥仁慈、谦虚谨慎的和尚,他是师徒中的精神领袖。
四位主角之间的互动让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充满了惊险刺激和幽默搞笑。
师徒四人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妖魔鬼怪和艰难险阻,但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最终都能够化险为夷,顺利解决问题。
其中,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和定海神针、猪八戒的筋斗云和九齿钉耙、沙僧的法力和唐僧的慈悲心都成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法宝。
而他们遇到的妖魔鬼怪也各具特色,有的凶狠狡诈、有的呆萌可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让人在阅读中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还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善恶、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哲学思考。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也是对人们向善向上、勇往直前的一种精神激励。
通过阅读《西行漫记》,我深刻感受到了友情、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
师徒四人在一路上虽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们始终相互帮助、鼓励,最终克服了一切障碍,圆满完成了取经任务。
这让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团结友爱、勇敢坚持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佛教和道教的信仰也更加坚定。
总之,《西行漫记》是一部富有智慧和幽默的经典之作,它不仅给人以欢乐,更给人以启迪。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西行漫记》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所著的游记,记录了他从江苏出发,沿着长江向西方行进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文字描写,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西行漫记》中,徐霞客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从他个人的视角讲述了他的旅途经历。
他穿越了峡江、巫山、岳阳、长沙等地,一路上他记录了自然风光的壮丽和人文景观的瑰丽。
他以诗意的文字,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的历史相融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旅途中,徐霞客还记录了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观察和体验。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情和湖北山水的壮美。
他还记录了他与当地百姓的交流和互动,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和善良。
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也深化了读者对当地文化的理解。
《西行漫记》展示了徐霞客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文的思考。
他通过观察和体验,深入了解了大自然的美妙与人类的智慧。
他用文字记录下这些感受和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他的喜悦和思考。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旅行游记,更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的作品。
通过《西行漫记》,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徐霞客的旅行经历,感受到他对大自然和人文的热爱。
同时,读者也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
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西行漫记》是一部描写徐霞客西行旅行经历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了解到徐霞客的旅行见闻和他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也让读者感受到旅行的乐趣和思考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浅谈其对于新闻工作的思考与启示
新传1604 20161303986 叶展航
一、作品内容简介
《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首次向西方世界披露了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
二、读后感想
对埃德加·斯诺的由衷的感动与敬佩,是我在阅读完《西行漫记》之后最直观的感受。
书中对于那个年代苏维埃红军统治下的地区面貌展现全面,真实与生动,让我实难想象这样的一步本土气息极为浓厚的作品竟出自一个国外记者所记述。
而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感动与敬佩之余,自然会对这部纪实性报道文学作品有很多对于新闻工作的思考。
1.对新闻真实的不懈追求
‚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
‛
在作品的序中斯诺花了将近一页的篇幅提出了一连串关于红军苏维埃的疑问与矛盾。
无疑这同样是众多中外记者,乃至在国区统治下的人们的疑问。
但在面对这样的疑问能有多少个人像斯诺一样,拥有对事实真相的坚定追求的品质呢?多少同行在重重的“红白”封锁下望而却步,搁置疑问甚至简单相信于国民党事实的歪曲诋毁,唯有斯诺坚守着对于新闻真实的信仰,选择为宣传真实,捍卫真实而挺身走险。
而在进入到红区进行调查研究中,斯诺同样坚守着追求真相的观念,深入人民群众做采访,对眼前所见所闻做全面客观的记录。
作为我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新闻真实性,在新闻工作岗位在理应有宣传真理,捍卫真理,维护党和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奉献精神。
而斯诺,无疑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2.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做报道
‚你有没有见到过一个人——一个辛勤劳动、‚奉公守法‛、于人无犯的诚实的好人——有一个多月没有吃饭了?这种景象真实令人惨不忍睹。
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褶;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的每一根骨头;他的眼光茫然无神;他即使是个二十岁的青年,行动起来也像个干瘪的老太婆……‛
这一段是斯诺在1929年西北大饥荒是亲临现场时对眼前所见所闻作的描述。
字里行间里总能感受到斯诺当时对于眼前现实的震惊,以及心中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试想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身深入其中,又怎会有这么生动仔细的描述,文字里有怎么能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在苏区的生活中,斯诺总是走到人民群众的最前线,与生活方方面面的人做亲切的交谈,用大量的采访,从当事人的眼中展现整个社会风貌,以达到还原事实真相的初衷。
坚持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对于新闻工作者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实际的报道,才能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身体力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亦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报道,成就卓越。
反观当下许多新闻工作者,习惯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愿深入实际进行新闻报道,对新闻来源不加证实便进行运用,很大程度正是忽略了新闻事业的群众性,最终甚至酿成苦果,令人感叹。
3.对人物大篇幅的深度采访
‚我问毛泽东,在他看来,对于1927年共产党的失败,谁应负最大的责任。
毛泽东认为,陈独秀应该负最大的责任,陈独秀的‘动摇机会主义’,在继续妥协显然意味着灾难的时刻,使党失去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和自己的直接路线。
‛
在《西行漫记》中,斯诺曾经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共产党领导人做大篇幅的介绍与采访。
采访之详细深刻从文字的如实叙述便可见一斑。
在斯诺采访里,小到关于伟人的生活细节,大至对于重大事件的看法,都做了全面的涵盖,而实事求是的记录,则深刻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人的光辉形象。
这样做采访的态度,方法,所提出问题的深刻性,至今对我们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篇好的新闻采访,需要新闻工作者与被采访人的良好沟通,而要让采访进行的更加深刻,同样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于事件的了解思考,否则报道的内容则会平淡乏味,无法引人深思。
在这一点上,斯诺绝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4.对现实或事件的深刻分析与思考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共产党人认为,
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
‛对于现实或事件的深刻分析与思考,可以说是《西行漫记》这本书叙述的一大特色。
斯诺在全面详尽的报道事实之后,往往都会从中加入自己对于事件的理性分析。
深刻的反思以及独特的分析角度,总能起到催人猛醒,眼前一亮的效果,同时在分析之时往往融合或是隐含自己的一些直观感受,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完美融合与碰撞,使整部作品产生强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往往是报道,分析,判断的有机结合,深刻的分析作为对事件原因,影响,意义的正确解释或是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合理预测,是新闻工作者“笔杆子”力度的重要体现,同样反映出新闻工作者良好的专业以及知识素养。
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发展需要专家型的记者,而对于特定领域事件能做深入报道与分析,恰恰是这方面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