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 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
对轻与重的思考作文800字高中

对轻与重的思考作文800字高中篇1生活于我们不是一片平原,它时而重峦叠嶂,时而小桥流水,正如一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另一些则风轻云淡。
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理性面对,我们才能自由徜徉于山水之间。
学会“看重”,人生才有可能获得境界的飞跃,登上高峰。
“看重”是重些什么?对爱因斯坦而言,是对科学之美的深入挖掘;对塞林格而言,是对文学麦田的守望;对梵高而言,是让艺术散发向日葵般的光芒。
看重的事物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而在它们的身上都体现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而最终他们也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一块里程碑。
可见,唯有对理想倾注身心之“重”才有可能让人生站上新的高峰,而这条道路是充满着艰险与负重的。
“我担心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做到了,他将他的苦难与其一生都倾注在了书写底层的命运之中,他的人生因而完满。
面对生活之“重”,我们若想达到理想的高度,必要背负与之相应之“重”,而结果必会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光彩。
同时,学会“看轻”,人生才能变得自由。
人生而不自由,生活赋予了我们许多枷锁,世俗的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这些往往都成了通往理想之路的绊脚石,学会看轻,我们才能自由前进。
王维行到路穷时,坐看云起时;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一骑白鹿游访青崖;托尔斯泰放下贵族身份,来到林间回归自然本真。
他们放下了牵绊自己的事物,在理想之路上自由前行,如此这般的洒脱,人生怎不叫大自由呢?雨果有言:“心灵是人类的枷锁。
”若要解开这束缚,我们还得学会一份看轻,让心灵真切地看到比起那些琐碎的事物,真正的重要的事物在何方,如此一来,人生之路将更加清明。
说到底,看重与看轻终究是统一的,看清一些事物,看重一些事物,都是为了人生能行到更远处,更高处。
孟子的舍生取义便是这个道理,为了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得舍去一些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更珍贵的事物,而其中的评判标准,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把握了这般轻与重的关系,何愁人生不能更高、更远?孰轻?孰重?用一颗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心去看清,让风景洒满人生之路!篇2对轻与重的思考自古以来,轻与重便如同天平的两端,不断在人类的思想与生活中引发深刻的思考。
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

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作者:阎长贵来源:《同舟共进》2018年第03期“举重若轻”,这个词是说能力强,能够轻松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它出自清朝·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与之相联系的一个词是“举轻若重”,它们不是反义词,而都是褒义词。
“举轻若重”是重视小事,把小事当大事做,并脚踏实地地做;学会了“举轻若重”,就会感到小事不小,老老实实做好小事。
这是一种风度。
举例说,诗人诗作的风格就有这样的不同。
唐朝李白作诗“举重若轻”,多难的题材他都信手拈来,一挥而就,轻灵飘逸。
而杜甫作诗则是“举轻若重”,凡小事细物中都体现着忧国忧民的沉痛,再细微的情景都呕心沥血,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意义。
李白,人称“诗仙”;杜甫,人称“诗圣”。
韩愈称赞:“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在1950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周恩来曾对邓小平和刘伯承两人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做过评论。
他说,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
并说,他喜欢“举重若轻”,但无法做到,只能和伯承同志一样“举轻若重”。
说邓小平“举重若轻”,并不是说他忽略“举轻若重”。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人熟知的风采集中体现在他的大魄力、大胆识、大智慧上。
其實,邓小平除了具备“举重若轻”的恢宏气度外,也拥有“举轻若重”的细致工夫。
“精雕细刻”,就是邓小平成功处理具体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也是成就邓小平治国理政“大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
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中央工作会议与会代表时曾说:“过去冀鲁豫的工作比太行热闹得多,太行的工作不够热闹,但是精雕细刻。
当然,那个时候太行的工作再加点热闹就好了,但是归根到底它是细致的工作,精雕细刻的工作,很深入的工作,结果得益处大,兵就不跑。
”他还说:“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
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

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有人说当学生干部应是“举重若轻”,也有人说当学生干部应“举轻若重。
这两者既有不同,但又是相互联系的两种工作方法。
它们各有千秋,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
从词义来看,举重若轻的意思是指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
比喻能力强,能够独当一面,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而举轻若重指的是举起轻巧的东西也像举重东西一样稳重,比喻做简单的事也很认真,或做简单的事也能体现出重要的意义。
三国中杨顒劝诸葛亮不必事必躬亲,而诸葛亮泣曰“吾非不知。
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众所周知,诸葛亮的学识、智慧、才干世间罕见,但是他在刘备托孤之后,“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他深知事必躬亲将导致“形疲神困,一事无成”,可是他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英年早逝,没能完成灭魏兴汉的重任。
这种负重前行的行为当然也有竭诚尽忠的成分,但恰恰也是不懂得举重若轻的表现。
有作家曾在关于评价毛泽东主席的书中,提到毛主席之所以打败蒋介石,是因为两人的处事方式的不同,毛主席是个举重若轻的人,蒋介石则恰恰相反是举轻若重的人,在战争时期,毛主席很少亲自上战场,对战斗亲自部署,只是在地图上点点画画,告诉将领们,大局的作战方针,他需要什么战果就完了,其他的各自发挥,战场随机应变,同时毛主席身边还有一位伟人就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就是举轻若重的人,所有工作都注重细节,把解放区的日常事务,经济都管理好,而蒋介石就不一样了,几乎所有大战都必亲自布置,甚至在哪里建个碉堡都要过问,结果他失败了。
可见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都是不可缺失,对于我们学生干部而言,首先学会举轻若重,重视小事,脚踏实地的把小事当大事做好,在组织安排、协调指挥,一定要细致、周全,保证日常的工作和开展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的学生干部不满于自己平凡的岗位,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太琐碎,难于作出大成绩来。
其实不然。
平凡琐碎的工作大多数人都会做,但是真要坐的好,也是有难度的,所以平凡琐碎的工作也能锻炼人、造就人,就像当代活雷锋郭明义,全国劳动模范水电工徐虎,售票员李素丽等,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厚爱,就是因为他们兢兢业业做好分内的小事,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举重若轻_作文素材

举重若轻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举重若轻,感谢您的阅读!
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晃错为了巩固中央政权,消除藩王割据的被动局面,提出“重本抑末”的政策,为汉景帝所采纳,开始削夺各藩王的封地。
此举大大触犯了刘姓藩王的利益。
不久,吴楚等七国以“请诛晃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
晃错被政敌借机攻击中伤,为景帝所杀。
其实在中央政权与是方藩王的斗争中,晃错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
即使不削藩,吴楚七国也会伺机反叛。
但削藩确实也更加刺激了他们。
到了汉武帝,削藩一事又被提到议程上,但武帝又恐重蹈“七国之乱”覆辙。
这时有一个大臣献策,这次削藩不采取由中央政府将各藩王封地削减剥夺的办法,而是将其作为藩王们的内部事务处理,实行推恩,即废除以往封地只许藩王的长子一人继承的规定,各诸侯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封诸子弟为侯。
武帝采取建议,下“推恩令”,诸王皆大欢喜,而推恩越广,诸侯越多,藩国的封地也越来越小,越来越分散,名存实亡,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政府相抗衡。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二元思辨性“轻与重”》

写作指导38:二元思辨性“轻与重”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近日一则大二女生帮助残疾父亲扛冰箱爬楼送货的新闻冲上热搜,该女生初三就开始帮助父亲,连续六年徒手背扛一百多斤的冰箱爬楼送货,她现在是湖北某职业学院二年级学生,面对记者采访,女孩说:“我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帮助家里分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爸爸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以后我也想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
”有人说:“人生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
压倒生命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何为轻?何为重?面对负担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同学们会有怎样的认知和选择?请结合上述材料,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指导】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讲述大二女生帮助残疾父亲扛冰箱爬楼送货的事件,材料中的女生帮助父亲分担生活的重担,她承受了生活给予的重量,也因此收获生命的意义,让自己明确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材料进一步指出,“压倒生命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负担越重,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真切存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因此真切实在,勇担责任为“重”,逃避责任,没有意义为“轻”。
经历的生命之重让我们脚踏实地,感觉到生命的意义,而生命之轻的感觉,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短暂的舒适之后便是水生火热的煎熬和痛苦,是无穷无尽的空虚和落寞。
综上,材料启发我们当勇于承担生命中的重量,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
题目要求论述“面对负担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有怎样的认知和选择,作为时代青年,应当选择真切实在的“重”,而非没有意义的“轻”,因此须着重论证选择“责任的重负”的意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选择生命之重,过有意义的人生。
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

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本身并没有褒贬之分,相比之下,只是领导的个人工作方式或风格不同而已,两者也不是必然对立的。
如果在遇到困难时,我更喜欢举重若轻的领导。
因为这个时候,我认为决策和魄力显得更为重要一些。
我理解的“举重若轻”,是指在紧要关头,有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将天大的困难当成是“小事”,临危不乱,冷静应对。
一个领导能够在困难面前做到举重若轻,必定是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能常人所不能,对形势的研判必定十分准确,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了然于胸、胸有成竹。
在困难面前,举重若轻的领导,其个人魅力会感染整个团队,其气定神闲等于给下属吃了一颗定心丸,增加了属下对完成任务、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有利于……
但是解决困难和面对竞争,仅仅靠决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
实干,不畏惧困难,不盲目谨小慎微,决策时,举重若轻,需要勇气和魄力。
执行时,举轻若重,事必躬亲,严谨细致。
高考作文备考之思辨作文——“大与小”(真题+解析+范文)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生活中的一些事,有时候于你是小事而于别人是大事;该放下时不妨当成小事,该拿起时不妨当成大事。
生活中,常常是一些小事成就了大事,常常是一些凡人小事特别值得我们惦记。
请围绕“小事与大事”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本题属于思辨性作文。
思辨即思考与辨析。
就作文而言,思辨性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避免因片面而陷入线性思维和“二元对立”的泥潭。
近年来,高考作文大都十分重视思辨,理性思辨能力将是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考点,锤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将是高考备考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本题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导语和材料叙述,以此设置作文情境;二是写作指令,提示作文话题:“小事与大事”;三是常规性写作要求和相关提示。
审题立意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立足特定语境,直击材料内核。
“生活中的一些事,有时候于你是小事而于别人是大事”强调:“小事不小!”“要学会换位思考”;“该放下时不妨当成小事,该拿起时不妨当成大事”强调:“拿得起,放得下;“生活中,常常是一些小事成就了大事”强调:“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小事不可忽视”“小处不可随便”;“常常是一些凡人小事特别值得我们惦记”强调:“关注关爱普通人、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做事要严谨细致,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有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民生无小事”“老百姓的事就是大事”等。
第二步:厘清逻辑关系,把握立意重心。
话题“小事与大事”有三个关键词:“小事”“与”“大事”,考生写作的关键在于强调“小事”与“大事”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本题的写作情境,要重点强调“小事”对“大事”的决定性影响。
当然,在突出“小事”的重要性的时候,必须将“小事”置身于成就或毁灭“大事”的宏大背景之下,切忌单就“小事”谈小事,而对忽视“小事”产生的恶劣影响避而不谈;切忌将写作的重心放在“大事”之上,而忽视“小人物”和“小细节”所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举重若轻·举轻若重”导写示例

“ 轻若 重” 举 多用 来指 人虑 事 周全 , 谨细 致 , 于见 微 知著 , 严 善 常于 细微 之
处 见功夫 、 平凡 之 中现 惊奇 。从命 题形 式来 看 , 是 一个 关系 型 的命 题 作 这 文 。对于这 类命 题作 文, 我们 在审题 时 需要将 两者之 间存 在的 关系揭 示 出 来, 不可偏 废 , 否则就 有 可能偏 题 。关 系型 的作 文 一般要 视其 关 系类别 来 确 定 立意 的侧 重 点 , 辩证 关 系就 要 辩证 立 意 , 列关 系就 要 兼顾 立 意 , 如 并
是 非 关系就 要取 舍立 意 ,条件 关 系就 要条件 立重” 举 与“ 既可 以看 作是 并 列关系 , 可 以看作是 取舍 也
关系 如果是 看 作并 列关 系 , 么可 以立意为 : 重若轻 , 那 举 大气 而 自信 ; 举
十 + +一
+
文 题 展 示
请 以“ 重若 轻 ・ 轻 若重” 举 举 为标 题作 文 。
要求 : 1 写记叙 文或议论 文 ; 2 不得 抄袭 ; 3 不 少于 8 0字。 () () () O
写 作 指 导
从词 语含 义 来看 , 谓 “ 重若 轻 ” 所 举 是形 容 深 谋 远虑 , 魄 过人 , 对 胆 面 困难 、 险境 时从 容 不迫 , 应对 自如 , 泰 山崩 于前 而 色不 变之 气概 ; 谓 有 所
姿英 发 的 斗牛 士 。不过 他 没料 到 , 正 的 画像 真 在 印刷 出来 后是 左右 易位 的 。当毕加 索看一 个
左 手持 长 矛的 斗牛 士 时 , 不禁 大 吃一 惊 。他 他 对 自己犯 的过 失 闷闷不 乐 , 几乎 要将 画一毁 了
驾 一 叶 扁 舟载 西 施 泛 舟西 湖 ,出 三 江 而人 五 之 。幸 好 他 灵 感 突发 , 铜 版 画 题 名 为 《 撇 将 左 湖, 游遍 天下 。 文仲却 不 信越 王会 如此 薄义 , 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
“吾非不知。
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每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杨颙(yóng)劝他不必亲理细事时“泣曰”的这段话,不免感叹:诸葛亮的学识、智慧、才能世间罕有,但他也有明显的缺点:不懂得举重若轻。
刘备托孤之后,他“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深知事必躬亲将导致“形疲神困,一事无成”,可他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英年早逝,没能完成灭魏兴汉的重任。
这种负重前行的行为当然也有竭诚尽忠的成分,但恰恰也是不懂得举重若轻的表现。
学会举重若轻,前提是具备举重的实力。
实力与举重的要求相去甚远,心中自然就有很大的压力,无论怎样也学不来举重若轻。
试想,让一个五音不辨的人去谱曲,让一个文理不通的人去修史,他怎么能够做到轻松自如?而在具备举重的实力后,是否能举起重来,还取决于其心理素质。
年年高考当中,都有一些成绩冒尖的考生,因为担心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受焦虑、紧张情绪影响,以致或备考期间无法安心学习,或临场发挥不好,最终好梦难圆。
事实说明,做到举重若轻,就能以平和的心态直面重任,笑对难关,从而临危不乱,在心平气静之中作出惊人之举。
否则,即使可以完成的任务、本来可以克服的困难,却因心慌意乱而处置不当,终致功败垂成。
当然,举重若轻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举重,而非弃重。
因此,不可将其误解为“举重若无”,完全不把重任或困难当回事,消极面对,也是难当重任的。
只有在战略上藐视“重”,在战术上重视“重”,才算领悟到举重若轻之真谛。
与举重若轻不同,举轻若重要求人们重视小事,把小事当大事做好。
有人不满于自己平凡的岗位,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太琐碎,难于作出大成绩来。
其实不然。
平凡琐碎的工作也能锻炼人、造就人。
水电工徐虎,售票员李素丽,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厚爱,就是因为他们兢兢业业做好分内的小事,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从小事与大事的关系来看,任何大事都是由若干小事构成的,小事做不好,干大事也不能成功。
学会了举重若轻,就会觉得大事不大,变压力为动力,以良好的心态做好大事;学会了举轻若重,就会感到小事不小,老老实实做好小事。
大事小事都能做好,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有人说邓小平的做事风格是举重若轻,周恩来的做事风格是举轻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