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外用的中药
外用活血化瘀中草药的种类

外用活血化瘀中草药的种类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是比较快的,稍不注意的话就可能会导致意外发生,有些人难在很匆忙上班的时候都会不小心被门夹到手,这个时候手指并没有破,但是手指夹的地方却出现了淤血,那么就需要使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草药,这样的话才可以让自己手指淤血的地方散开。
①活血化瘀药。
主要用于血行障碍、瘀血阻滞引起的各种病证。
如血滞经闭、行经腹痛、瘀血头痛、外伤及术后瘀血腹痛、风湿痹痛、中风瘫痪、半身不遂;痈疽肿痛、跌打伤痛等。
常用药有川芎、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姜黄、丹参、虎杖、益母草、鸡血藤、红藤、红花、桃仁、五灵脂、牛膝、穿山甲、泽兰、凌霄花、自然铜、血竭、王不留行、苏木、茺蔚子、马鞭草、水红花子、石见穿、皂角刺、牛角﨧等。
②破血消症药。
较活血化瘀药作用猛烈,有攻逐瘀血蓄结之势。
用于大量瘀血停聚的蓄血证和气滞血瘀结为痞块的症瘕证。
常用药有干漆、刘寄奴、虻虫、水蛭、?虫、蜣螂、斑蝥、三棱、莪术等。
此外,某些活血药还可用治热病神昏、风湿热痹、水肿、黄疸、乳房胀痛、乳汁不下等证。
使用活血药时,首先应根据人体气血之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的关系,配合行气药,以增强活血散瘀的作用。
同时应根据瘀血证的不同成因和病情配伍用药。
如寒凝血瘀者,当配温里散寒药;热灼营血、血行不畅、热结血瘀者,当配清热凉血药;若属风湿痹痛,当配祛风湿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者,又当配补气药;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当配行气和营药;对症瘕痞块,当配软坚散结药。
一、活血祛瘀:赤芍药、牡丹皮、败酱草(清热药)、大黄、续随子(泻下药)、瞿麦、地耳草(利水渗湿药)、平地木(化痰止咳平喘药)、琥珀、合欢皮(安神药)、山渣(消食药)、茜草(止血药)、当归(补虚药)。
二、活血通络:红藤(清热药)、路路通(理气药)、虎杖(祛风湿药)。
三、活血止痛:接骨木、透骨草(祛风湿药)。
四、活血调经:香附(理气药)。
五、活血散结:麝香(开窍药)。
六、活血散瘀:玫瑰花(理气药)。
外用中药(百度)

外用中药外用中药是指以外用为主,以局部涂搽、敷贴、熏洗、点眼、吹喉、滴鼻为主要应用形式的一类中药。
其中有些药物也可内服。
外用药具有解毒消肿、化腐排脓、生肌敛疮、杀虫止痒、止血止痛等功效,主要用于痈疽疮疖、疥癣、外伤、烧伤、虫蛇咬伤以及五官科疾患(见表)。
例如云南白药就有外用的粉末,同时粉末也可以内服。
外用中药(5张)【药品名称】双料喉风散外用中药(5张)【作用类别】本品为耳鼻喉科喉痹类非处方药药品。
【成份】珍珠、人工牛黄、冰片、黄连、山豆根、青黛、人中白(煅)、寒水石、甘草。
【性状】本品为青灰色的粉末;有冰片的香气,味微甘、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用于肺胃热毒炽盛所致咽喉肿痛,齿龈肿痛。
【规格】每瓶装2.2克【用法用量】口腔咽喉诸症:喷于患处,一日3次。
外用中药(5张)【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忌烟酒、辛辣、鱼腥食物。
2.不宜在用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药。
3.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4.脾虚大便溏者慎用。
5.属风寒感冒咽痛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者慎用。
6.咽喉肿痛者,喷药时不要吸气,防止把药粉呛入气管。
7.严格按照用法用量使用,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本品不宜长期使用。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闭,防潮。
中药外用配方范文

中药外用配方范文1.五味子外敷方材料:五味子(20克),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五味子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水调成糊状。
使用方法:将五味子糊涂抹在患处,稍加按摩,静置2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
适用症状:皮肤湿疹、瘙痒、烧伤、溃疡等。
2.苦参外敷方材料:苦参(10克),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苦参洗净,切成碎末,加入适量水煎煮10分钟。
使用方法:将苦参煎液涂抹在患处,轻轻按摩,每日2-3次。
适用症状:湿疹、玫瑰糠疹、痈疽等。
3.马齿苋外敷方材料:马齿苋(30克),蜂蜜(适量)。
制作方法:将马齿苋捣烂,加入适量蜂蜜调成糊状。
使用方法:将马齿苋糊涂抹在患处,每天2-3次,连续使用一周。
适用症状:痈疽、湿疹、疥疮等。
4.穿心莲外敷方材料:穿心莲(20克),纱布(适量)。
制作方法:将穿心莲煎煮15分钟,倒入纱布中包扎成药囊。
使用方法:将穿心莲药囊贴在患处上,每日更换2次。
适用症状:湿疣、黄水疮等。
5.姜黄外敷方材料:姜黄(10克),黄精酊(5毫升)。
制作方法:将姜黄研成细末,加入黄精酊调成糊状。
使用方法:将姜黄糊涂抹在患处,每日2-3次,连续使用一周。
适用症状:皮肤湿疹、癣疾等。
6.金银花外敷方材料:金银花(50克),清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金银花洗净,加入适量水煎煮15分钟后滤出煎液。
使用方法:将金银花煎液涂抹在患处,每日2次。
适用症状:水痘、麻疹、痱子等。
7.乳香膏外敷方材料:乳香(10克),桃仁油(适量)。
制作方法:将乳香研磨成末,加入适量桃仁油调成膏状。
使用方法:将乳香膏涂抹在患处,每日2-3次。
适用症状:瘢痕、褥疮等。
8.鸡蛋壳外敷方材料:鸡蛋壳(适量),海石榴(适量)。
制作方法:将鸡蛋壳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海石榴磨成膏状。
使用方法:将鸡蛋壳海石榴膏涂抹在患处,每日2次,坚持使用一周。
适用症状:湿疹、干燥皮肤等。
这些中药外用配方使用方便、疗效显著,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宜自行使用。
同时,应注意个人对中药的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完整版)外用药酒中药方

药酒中药方(外用)内服一般选用50度或以上的饮用酒为佳,处方若未规定酒的用量,可按药物的白酒以1:5~10比例,即100~200克药材加1000毫升白酒浸入,密闭放置,每天摇荡1~2次,浸渍7天后,可改为每周1次振荡搅拌,1个月左右,药性析出,酒色浓郁,即可压去渣取酒,贮入瓶中,慢慢饮用。
(自己实际用---药与酒比例为1:7,如100克药,用酒100*7=700毫升=0.7公斤=1.4斤,1000毫升=1公斤=2斤)一、通用透骨草60g、制川乌60g,红花40g、秦艽40g、钩藤40g、川椒各40g,防风30g、补骨脂30g,乳香15g、没药15g,(自己另加:伸筋草30g 威灵仙30g,羌活15g 独活15g 川牛膝15g 川芎15g)60%乙醇(酒精)2000毫升+自己另加药1000毫升(药合计490克,实际用酒*7=490*7≈3500毫升=7斤)功用:舒筋活血,温经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四肢关节挫伤,骨折,脱位后期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各种劳损,筋膜炎引起的局部肿痛及软组织损伤,风伤痹痛等症。
[用法] 外用。
每取药酒适量外擦患处,日擦3次。
本方适用范围广,有较好的疗效。
(透骨草-治风湿痹痛,寒湿脚气,疮癣肿毒,筋骨挛缩,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乳香-调气活血, 定痛, 追毒,没药-行气活血,消肿定痛,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秦艽-治风湿关节痛、结核病潮热、黄疸等症,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等功能,川椒-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防风-散寒利湿,消肿止痹,祛风止痒,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逐淤通经,引血下行,怀牛膝功偏滋补肝肾,壮腰膝,川牛膝以活血通经,祛风湿见长,土牛膝擅长泻火解毒。
羌活、独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比较:羌活性较燥烈,偏于发散,风湿在上者为宜;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不及羌活,而善于治下部之痹痛。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
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
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1.天麻或天麻片穴位:神阙穴(肚脐)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
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
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2.胃气不足。
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
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4.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失眠——桑葚子煮汤。
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
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第十六节外用类中成药

马应龙是一家经国内贸易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创始于公元 1582 年。 经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马应龙已 经成为一家涉足于药品制造、药品研发、药品批发零售、 连锁医院等多个领域的专业化多功能国际化的医药类上市 公司。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应龙 药业”)是一家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创始 于公元1582年(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马应龙的创始 人马金堂于河北定县(今河北定州市)开办小型眼药铺— —马应龙生记药店(总店后迁往北京),创制“八宝”眼 药。至清乾隆年间,马金堂的后人马应龙将“八宝眼药” 定名为“马应龙定州眼药”。四百多年来,马应龙品牌薪 火相传,生生不息,谱写了一段“悬壶济世,妙手仁心” 的传奇故事。
二、代表药物
(一)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处方】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珍珠、炉甘石 (煅)、硼砂、冰片 【制法】以上六味,分别粉碎成细粉,混匀,取凡 士林785g及羊毛脂50g,加热,滤过,放冷至约 50℃,加入麝香等细粉,搅匀至半凝固状,制成 1000g,即得。 【性状】为浅灰黄色或粉红色的软膏;气香,有清 凉感。 【作用类别】本品为痔类非处方药药品。
•
医药工业主导产品为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马应龙麝香痔 疮栓、复方甘草合剂等药品,其治痔类药品一直在国内市 场同类药品中居领先地位,独家生产的皮肤类用药龙珠软 膏和奇应内消膏也有相当知名度。2006年公司加速推出系 列化的治痔类新药,如口服(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 注射、熏洗及物理器械等,形成品种多样化、产品系列化 的特色。 公司治痔类药物在OTC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50 %以上,市场份额为26%。其中麝香痔疮膏基本垄断了这 一剂型的市场,在OTC市场的占有率达80%以上且其销售 规模还有增长的潜力。
(二)如意金黄散
40个中医美容外用经典处方(各种中药自制面膜、洗面奶……不仅省钱,更健康!)

做法:先将五滴薰衣草精华油放入100毫升的洁面奶中,再把洁面奶摇匀。使用时,倒出约5分硬币大小分量的洁面奶于掌心,然后加入鲜牛奶,在面上按摩两分钟后,再以纸巾把洁面奶抹去即可。
作用:祛风解毒,润肤白面,可治局部黑斑。
捣研膏类处方举例:面黑令白方
方法;取瓜蒌瓤90g,杏仁30g,猪肚洗净煮熟1具。同研如膏,每夜涂之。
作用:面黑令白,令人光润,冬月不皴。
蜜膏类处方举例:浮萍膏
方法:取浮萍150g,白蜜适量。浮萍洗净晒干,研为极细末,用蜜调为软膏,入瓷盒中贮存备用。每夜睡前涂面,次晨温水洗去。
酸奶草莓敷面防老化
酸奶100毫升,草莓6颗,捣烂如泥,二者混合调成糊状,涂擦面部,保留20分钟后洗去。此法可防止皮肤干燥、老化,使皮肤光泽、湿润、细腻。
酸奶杏仁粉治粉刺
将酸奶五份加杏仁粉二份调成糊状,敷面,15分钟后洗净,可治疗面部粉刺或小疙瘩。
增白祛斑酸奶面膜
作用:祛风解毒,润肤白面,可治局部黑斑。
捣研膏类处方举例:面黑令白方
方法;取瓜蒌瓤90g,杏仁30g,猪肚洗净煮熟1具。同研如膏,每夜涂之。
作用:面黑令白,令人光润,冬月不皴。
蜜膏类处方举例:浮萍膏
方法:取浮萍150g,白蜜适量。浮萍洗净晒干,研为极细末,用蜜调为软膏,入瓷盒中贮存备用。每夜睡前涂面,次晨温水洗去。
处方举例:金国宫女人白散
方法:取白丁香、白僵蚕、白牵牛、白蒺藜、白及各90g,白芷60g,白附子、白茯苓15g,皂角450g,绿豆少许。皂角去皮弦,与他药共为细末,和匀。常用洗面。
作用:润泽肌肤,去垢腻,润肤止痒,治生痤、痱之类。日用面如玉矣。
以治疗碍容性疾病为主要目的的粉剂有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减轻外界对皮肤摩擦的作用,适用于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炎,如痱子、面疮等。常用制剂有青黛散、六一散、止痒扑粉等。
外用止痛中草药有哪些

外用止痛中草药有哪些止痛药的副作用有很多,但是中药是慢慢调理,相对于西药来说,对人体杀伤力小。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外用止痛中草药,希望能帮到你。
外用止痛中草药1、治疗癌痛。
如乳香、没药、山甲、元胡、血竭、冰片、蟾蜍等。
热证酌加青皮、山栀;寒证加丁香、肉桂;气滞加香附、川穹;血瘀加鸡血藤、桃仁等。
临床选用中药因疼痛部位不同而差异颇大,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2、治疗胸痛。
白芥子、薤白、荜拨、丹皮、牙皂、细辛、乌头等。
以气血瘀阻为主的止痛应化瘀通络,重用桃红四物汤及栝楼薤白半夏汤煎汁外敷;以痰湿阻肺为主的胀闷疼痛应燥湿化痰,用药以二陈汤为主。
3、胁痛。
桃仁、青皮、柴胡、香附、佛手等。
4、肝痛。
蟾蜍膏、琥珀止痛膏(琥珀、天南星、黄连、蟾蜍、樟脑、冰片、斑蝥、马钱子、小茴香等。
5、腹痛。
乌药、川椒、小茴香、三棱、毕澄茄、南星等。
外用透皮止痛中草药配方鼠妇内服方鼠妇又名鼠姑、湿生虫。
《本草纲目》中认为,鼠妇甘、平,无毒,可治疗牙痛、闭经、血瘕诸痛。
用法:可将干燥鼠妇研成细末,每次用温开水冲服3克,每日服3次。
或取干燥鼠妇60克,加水适量煎煮两次,共取汁240毫升。
每次服60毫升,每日服4次。
服药期间患者应忌吃酸辣食物。
鳖胆止痛方将活鳖(雌雄均可)洗净,投入沙锅或铝锅中,加入沸水煎煮5~10分钟,再将鳖剖开,取出胆囊,挤出胆汁,每日一次空腹服下。
若鳖在250克以上,可将胆汁分成两份供两日服用。
蟾蒜外敷方将活蟾蜍3只剥取蟾皮,再取蒜头1枚,将蒜捣碎后涂于蟾蜍皮上,将蟾蜍皮外敷痛处。
此方适宜于肝癌剧痛而用杜冷丁无效者。
阿雄膏外敷取阿魏、皮硝各60克,雄黄、马钱子各30克,麝香3克,葱白适量。
先将前4味药研成细末,与葱白一起捣如泥状。
然后将麝香涂于肝区疼痛明显处,再敷上药泥,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周换药一次。
雄黄散外敷取雄黄、明矾、青黛、皮硝、乳香、没药各60克,血竭30克,冰片10克,醋和猪胆汁各适量。
将前8味药共研细末,分成7包,每次取一包,用等量的醋和猪胆汁调成糊状后外敷,每日敷8小时,药糊干结时可用醋和猪胆汁调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外用中药:
小蓟主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之证
用法:可用单品或与乳香、没药合,捣烂敷于患处
出处:《普济方》
大蓟主治:外伤出血;疮痈肿毒
用法:研末外敷;鲜品捣烂或与盐共研,外敷
出处:《本草汇言》;《闽东本草》
苎麻根主治:痈疽发背初起,未成脓者;乳痈初起微赤;丹毒
用法:捣敷患处;捣敷患处;煮浓汁外洗
出处:《本草图经》;《梅师方》;《外台秘要》《肘后方》
羊蹄主治:癣
用法:与枯矾同用,共研末,醋调敷(羊蹄根散)
出处:《医宗金鉴》
三七主治:无名痈肿,疼痛不已
用法:单品研末,米醋调涂
出处:《本草纲目》
降香主治:刀伤出血;金刃或跌扑伤损,流血不止
用法:单品研末外敷;与五倍子共研末,捣敷患处
出处:《名医别录》;《百一选方》
白及主治:衄血;外伤或金创出血;疮疡初起;疮痈已溃,久不收口
用法:研末冷水调,用花纸贴鼻窍中(白及膏);单品研末外掺或水调外敷;单品或与银花、皂刺、乳香等研末外敷(内消散);与黄连、贝母、轻粉、五倍子等
为末外敷(生肌干脓散)
出处:《朱氏集验方》;《本草汇言》;《外科正宗》;《证治准绳》
姜黄主治:牙痛,牙龈肿胀疼痛;疮疡痈肿
用法:配白芷、细辛为末外用(姜黄散);配大黄、白芷、天花粉等外敷(如意金黄散)
出处:《百一选方》;《外科正宗》
乳香主治:疮疡溃破,久不收口
用法:配没药研末外用(海浮散)
出处:《疮疡经验全书》
枫香脂主治:跌打损伤,瘀滞疼痛
用法:配乳香等制成膏药外贴局部(白胶香膏)
出处:《鸡峰普济方》
蛇床子主治:阴部瘙痒;疥癣瘙痒
用法:与白矾煎汤频洗;单品研粉,猪脂调之外涂
出处:《濒湖集简方》;《千金方》
凌霄花主治:风疹,皮癣
用法:配雄黄、黄连、天南星等为末外擦(凌霄花散)
出处:《证治准绳》
血竭主治:外伤出血,血痔肠风;疮疡久溃不敛证
用法:单用或配儿茶、乳香、没药等研末外敷患处(七厘散);单用或配伍乳香、没药等研末外敷(血竭散)
出处:《良方集腋》;《圣济总录》
儿茶主治:诸疮溃烂,久不收口
用法:与乳香、没药、冰片、血竭、龙骨等研末外敷(腐尽生肌散)
出处:《医宗金鉴》
刘寄奴主治:创伤出血
用法:单用鲜品或配茜草、五倍子等捣烂外敷(止血黑绒絮)
出处:《伤科补要》
斑蝥主治:痈疽肿硬不破;顽癣
用法:研末和蒜捣膏贴患处;微炒研末,蜂蜜调敷
出处:《仁斋直指方》;《外台秘要》
穿山甲主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
用法:配川乌等研末调敷(趁风膏)
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雄黄主治:痈肿疔毒;瘑疥
用法:单品为末涂之;与黄连、松脂、发灰为末,猪脂为膏外涂
出处:《千金方》;《肘后方》
硫磺主治:顽癣瘙痒;疮疽
用法:与轻粉、斑蝥、冰片为末,同香油、面粉为膏,涂敷患处(臭灵丹);与荞麦面、白面为末贴敷患处(痈疽发背方)
出处:《医宗金鉴》;《仁斋直指方》
白矾主治:痈疽
用法:配朴硝研末外用(二仙散)
出处:《卫生宝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