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1
教学设计1:第三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材分析本文选自罗曼罗兰著作《名人传》,传主是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坎坷,但凭着坚强的意志,最终克服种种困难,在音乐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作者在本文中特别关注贝多芬克服人生苦难的“力”,特别注重传主“思想的传记”。
贝多芬面对命运的厄运时刻,最初也想普通人那样有过脆弱、徘徊乃至绝望,但他最终能够凭借坚韧顽强的意志“扼住命运的咽喉”,跟厄运拼搏,获得人格上的升华,作者选取了侧重于表现传主思想感情的材料,串联这些材料的线索是传主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
因此,抓住评传特征,体会作者抓住人物肖像特征、思想感情独白及适当的评论,以凸现个性人物精神气质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体验传主的思想情感发展变化,是把握本文的关键点。
学习本课就是要让学生感悟贝多芬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贝多芬一生的重要事件及作者对贝多芬的评价,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筛选传主的重大事件与品质,并做出正确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面对挫折决不低头,为了实现美好理想勇往直前生活下去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并对传主做出正确评价。
2.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在挫折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法:通过朗诵、音乐鉴赏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阅读讨论、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入传主的情感世界。
学生学法: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音乐鉴赏,小组交流解决等形式充分把握课文中贝多芬战胜厄运的过程,体会贝多芬遭受厄运时刻复杂而积极顽强的情感,从而体现他英雄的坚韧顽强精神。
教学设想一、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讲述以下内容;(1)贝多芬的家庭条件(2)贝多芬的教育情况(3)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4)贝多芬的作品(5)贝多芬的身体情况(6)《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二、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音乐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浓重的英雄氛围。
扼住命运的咽喉 教案教学设计

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教学设计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1)梳理文章,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受。
(2)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3)培育同学筛选信息的力量。
(4)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力量,思索传主的生命价值。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同学与传主、对话。
(2)让同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猎取学问。
(3)应用多媒体帮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1)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2)学习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从中吸取精神力气。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贝多芬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体现出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同学感受贝多芬作品中的生命激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受。
问:节选部分写的是贝多芬哪个阶段的哪些人生经受?提示:生命前期(1770-1802)--艰苦的童年(2-4)法国大革命的他的影响(5-7)耳聋(8-11)失恋(12-15)三、问题探究,领悟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
1、罗曼罗兰对贝多芬始终特别仰慕。
他尤其倾心于贝多芬身上的那种“力”,这种力是贝多芬坚毅的性情、蓬勃的生命激情的集中体现。
分组争论在文章中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贝多芬身上的那种“力”。
提示:(1)语言描写(2)外貌描写(3)童年时担起家庭的重任(4)与疾病作斗争(5)在失恋的苦痛中挣扎并最终战胜2、争论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小结:(1)性格特征--性格倔强,不屈不挠、乐观进取,富于责任心,喜爱生活,布满自信,同时也布满愁闷。
(2)根源--童年的生活四、拓展延长,从中猎取人生启示。
1、让同学结合本册所学的传记人物及课外的积累,谈谈最观赏的“人生的英雄”是谁?为什么?2、同学结合自身的体会,畅谈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五、总结“一个不幸的人,贫困、残废、孤独,由苦痛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快,他却制造了欢快来给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快。
课件2:第三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让更多的人对生命敬畏对希望热爱,他用他的艺术用他的希望用他的 音乐,展示了生机勃勃的生命的乐章,这是苦难所激励的结果也是为 生命而战的希望。
人物年表
1787年4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 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 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 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 多芬。
【藏着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着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 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 1809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 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 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 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带入全民。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1812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 交响曲”,非常轰动。 贝多芬从1804年到1814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11年的 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 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 听觉日渐衰弱,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 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 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 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 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 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了解评传的特点,学会阅读评传类的传记作品,培养迅速把握文章核心信息的能力;2、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贝多芬那种敢于“扼住命运咽喉”,向生活的苦难挑战的大无畏精神,培养学生树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为实现美好理想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3、培养学生提取论据的能力,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教学重点、难点】1、评传的特点及文章核心信息的把握(重点);2、评传的基本写作方法及论据的提取(难点)。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新课前我想给大家提一个问题:“生活中如果遭遇不幸而陷入困境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引起学生的兴趣,等学生作出七嘴八舌的回答后,教师继续导入)事实上,有很多因身陷囹圄甚至身体残疾的人却不畏艰辛,勇敢地和命运抗争,从而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人生轨迹就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不知同学们能否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学生先说,教师再总结)同学们说得对。
看来,无论古今中外,这样的人是不胜枚举的,如外国的:保尔、霍金、海伦•凯勒等,中国的:邰丽华、李丽、杨光、张海迪等,他们身残志不残,都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能够扼住命运咽喉的楷模——贝多芬,希望他的事迹能给同学们带来巨大的精神食粮。
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基本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课文的标题为《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命运实在坎坷,请同学们围绕这个中心快速阅读课文,归纳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失败挫折?(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回答,教师也一边概括一边板书:既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又提高整体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会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1)贫穷的出生。
(P69第2段。
)(2)艰苦(不幸)的童年。
(P69第3段。
)(3)失聪的双耳。
(P71第8段,P78第37段)(4)破灭的爱情。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教案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贝多芬一生中的重要事件。
2.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快速阅读,找出文中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内心独白和作者及他人对贝多芬的评价。
2.品读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概括其精神气质特点;品读内心独白,深切体会他的欢乐痛苦挣扎,感受其与不幸抗争的伟大崇高;品读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体会评传的抒情性,升华对贝多芬的敬仰。
3.小组合作,探究读这篇传记前后,对贝多芬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生交流贝多芬对我们的人生启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贝多芬面对厄运不屈服,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坚韧顽强的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患难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传记的种类很多,这篇属于人物评传。
课文几次写到贝多芬的肖像,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转述画像,都很有特色,传神地刻画出贝多芬的精神气质,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相面的活动,让学生饶有兴致地猜想,品读外貌描写。
这篇传记在叙述传主的生平经历时,经常引用传主的书信、自述等材料,便于我们深入传主的内心世界,升华对他的敬仰。
大量的内心独白是这篇传记的特色,这部分准备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和选择,重点品读。
罗曼罗兰在史料的叙述中融入了自己充沛的崇拜之情,使得传记带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罗曼罗兰的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作用要明确。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
这篇文章是提升精神人格格调的很好的素材,所以我们在最后设计了学生对贝多芬诉说心曲的环节,既是巩固本节课内容,总结贝多芬形象,又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和获得的人生启迪,锻炼口语,可谓一举三得。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贝多芬早有所了解,只是比较肤浅宽泛的了解。
理科班的学生,对阅读兴致不高,所以这篇长文,只能截取重点短教。
但是他们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也遇到过不少挫折,理解贝多芬的心情及选择应该不难。
《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

《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成就和人生经历,感受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2.学习贝多芬的代表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通过贝多芬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贝多芬的音乐成就和人生经历,感受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2.难点:分析贝多芬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理解其音乐创作背后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命运交响曲》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吗?他的人生故事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2.贝多芬生平介绍(1)展示贝多芬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音乐成就。
(2)分析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点,如激情、力量、和谐等。
(3)讨论:贝多芬是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成为音乐史上的巨匠?3.贝多芬音乐作品欣赏(1)播放《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2)分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背后的情感。
(3)讨论: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4.贝多芬精神品质学习(1)展示贝多芬在面对困境时顽强拼搏的事例,如耳聋后仍坚持创作音乐。
(2)引导学生学习贝多芬的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讨论: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扼住命运的咽喉,实现自己的价值?(2)引导学生反思:通过学习贝多芬的故事,我们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好地面对困境?(3)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贝多芬音乐作品欣赏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贝多芬的生平事迹、欣赏其音乐作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1.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贝多芬的音乐成就和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教学设...

•[阅读次数:83]13音乐巨人贝多芬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从多角度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预习自测】 1、文学常识贝多芬:作者简介: 2、掌握的加线字的读音、解词 ...•[阅读次数:80]【设计理念】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所以学生也总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掌握语文。
本文语言描写生动、思想含蓄深邃。
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名人的好文章。
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贝多芬如何与命运作不屈的斗争”这一问题,通过朗读、研讨、对话、感悟,还文章以画面,还文章以旋律,还文章?..•[阅读次数:193]丰台实验学校赵丽苹一、教材分析:《音乐巨人贝多芬》选自北京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承接第三单元,从如何指导学生感受人物精神世界的角度组织了4篇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是其中一篇略讲课文。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课文依次采用三种不同的视角,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展示了贝多芬的内心...•[阅读次数:222]教师寄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
--张海迪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结构,分析贝多芬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贝多芬的话的含义。
3、学习运用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明标: 1、【资料连接】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世界音...•[阅读次数:67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陆海峰教学目标: 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阅读次数:534]《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屠谖指导思想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阅读次数:331]《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深圳市南头中学屠谖指导思想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阅读次数:598]【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1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梳理文章,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历。
(2)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1)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2)学习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贝多芬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体现出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教益。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想】1、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讲述以下内容;(1)贝多芬的家庭条件(2)贝多芬的教育情况(3)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4)贝多芬的作品(5)贝多芬的身体情况(6)《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2、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音乐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浓重的英雄氛围。
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题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音乐导入:播放《命运交响曲》德国着名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它作于1804-1808年,表现了贝多芬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搏斗的精神,面对非同寻常的噩运,贝多芬发出了不屈的呼喊——这就是——“扼住命运的咽喉”。
二、文体及作者1、作者罗曼·罗兰罗曼·罗兰,法国作家、思想家,人道主义者,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他出身一个中产家庭,从小身体虚弱,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
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从事文艺创作。
罗曼罗兰极其擅长写人物传记,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梳理文章,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历。
(2)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1)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2)学习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贝多芬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体现出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教益。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想】1、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讲述以下内容;(1)贝多芬的家庭条件(2)贝多芬的教育情况(3)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4)贝多芬的作品(5)贝多芬的身体情况(6)《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2、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音乐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浓重的英雄氛围。
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题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音乐导入:播放《命运交响曲》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它作于1804-1808年,表现了贝多芬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搏斗的精神,面对非同寻常的噩运,贝多芬发出了不屈的呼喊——这就是——“扼住命运的咽喉”。
二、文体及作者1、作者罗曼·罗兰罗曼·罗兰,法国作家、思想家,人道主义者,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他出身一个中产家庭,从小身体虚弱,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
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从事文艺创作。
罗曼罗兰极其擅长写人物传记,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2、译者傅雷傅雷(1908.4.7—1966.9.3)文学翻译家。
上海市南人。
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
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
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
“文化大革命”期间,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
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也随即上吊自杀。
三、文体设题方式(接轨高考)及学法点拨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是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文学形式。
人物传记文阅读是近年高考实用类文体阅读中的一种文学样式,考试题型往往如下: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3、理解句子的含意。
4、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5、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针对这些题型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学法点拨:1、阅读全文,概括人物事迹。
2、概括人物品质特征。
3、思考人物品质给人的启迪。
4、个性化解读人物品质,并拓展延伸。
四、梳理文章内容在快速浏览课文的前提下,完成以下要求:1、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
2、给这些段落划分层次结构(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3、概括人物事迹(即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苦难)。
问题点拨:1、文章具体写了贝多芬哪些重要的人生经历?(梳理传主经历)全文共70小节,评述传主经历大致可分为五部分:①(1—4) 1770年—1788年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20年。
②(5—24) 1789年—1809年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
③(25—33) 1810年—1815年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七、第八交响曲创作时期。
④(34—66) 1816年—1827年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其第九交响曲等创作。
⑤(67—70)作者的诗意化评价。
2、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失败挫折呢?(学生看书概括)①贫穷的出生。
(P69第2段)②艰苦的童年。
(P69第3段)③失聪的双耳。
(P71第8段,P78第37段)④破灭的爱情。
(P72第13段,P75第22段)⑤重病的身体。
(P72第13段)⑥无情的侄子。
(P80第46—52段)五、探讨主题(人物品质特征的概括)1、面对苦难贝多芬采取什么态度?明确:①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②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2、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童年的不幸、双耳失聪的痛苦、失去爱情的忧伤、重病缠身的折腾,但是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
在这悲苦的深渊里,他选择了抗争,他抗争的形式是什么呢?明确:创作音乐。
3、他都创作了哪些音乐呢?(在文章中找)明确:《月光曲》、《第九交响曲》、《命运交响曲》……4、在音乐里他竭力想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欢乐)对,从事于讴歌欢乐,他要一生歌唱欢乐。
P80第53、54段。
这是他毕生的计划。
5、那作者是怎样评价贝多芬的一生的?明确:传记在结尾用诗化的语言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认为他的一生是: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学生读最后两段)6、怎样理解这句话?明确:就是说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域中创造欢乐。
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
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其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
7、了解了贝多芬的事迹之后,在你们眼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是一个敢于“扼住命运咽喉”,具有大无畏勇敢精神的伟大音乐家。
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
六、教师小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第二课时一、导课罗曼·罗兰说“要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他是怎样让我们呼吸到贝多芬身上那种英雄的气息的?明确: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作者评议三方面来塑造贝多芬的英雄形象的。
二、分析人物性格1、品味肖像描写,分析人物性格①P68全文第一段:几乎全段都是肖像描写,有直接描写,也有转述式描写(段中有“”处)。
这一段,可以说独立成段,统领全文,详细刻画了贝多芬外貌的总特点:健康、结实、有威力,这也是他战胜悲苦的资本。
从骨骼(运动家般)、脸色(土红到黄黄)、额角(隆起而宽广)、头发(浓密而逆立)、眼神(威力而有野光)、鼻子(短又方)、嘴巴(细腻而下巴前突)、牙床(结实得厉害)几个方面直接刻画了他的肖像。
后面又转述了莫希尔斯、雷斯太勃、勃罗姆.洪.勃隆、于里于斯.裴奈狄脱对他肖像的描述。
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转述,作者力图要表现贝多芬不向悲苦命运低头的那种精神气质,这是他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源泉。
②P70最后一段:“寻张严峻的脸,活现出波那帕脱充满着野心的火焰。
”“瘦削的,笔直的,高领使他头颈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紧张的目光。
”这是对丹霍塞替他画的肖像的转述性描写。
抓住贝多芬鄙视艰难坎坷、充满生活和艺术创作自信的精神气质。
③P75第二段中间:“在曼勒替他画的肖像上,我们也可看到一种浪漫底克的风雅,微微有些不自然的神情。
”“但在他的眼睛深处,……我们仍可感到那股可怕的力量,任性的脾气,突发的愤怒。
”这还是对别人给他所作画像的转述,抓住他对艺术的美好憧憬、对悲苦现实丝毫也不妥协的精神气质④P77最后一句“狮子般的脸上,牙床紧咬着,刻画着愤怒与苦恼的皱痕,但表现得最明显的性格是他的意志,早年拿破仑式的意志”。
这是对一副木刻作品中贝多芬肖像的转述,抓住了他对现实、对苦恼的愤怒,对创作音乐、讴歌欢乐的自信这样的精神品质。
总之,人物肖像描写是传记作品或记人的记叙文中刻画人物的一种常见手法。
肖像描写要紧扣文章中心思想,抓住人物特点,不可多写与主题无关的肖像2、品味语言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举例分析)3、作者的评论,分析人物性格作者在记叙贝多芬的这些事迹时,有没有插入一些自己的评论呢?(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些评论的段落,并品味其在文中的作用)P71:最后一段(至72页第一段完)P73:最后一段(至74页第一段完)P75:第二、三段P77:最后一段(至78页第一段完)P81:最后一段(至82页第一段完)P83:最后一段(至84页全文完)①第4段,作者对贝多芬的童年作出点评:童年不仅给贝多芬带来了凄凉惨淡的记忆,也给他带来温柔美丽的梦境。
在这里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写贝多芬的故乡的美丽呢?明确:大自然滋养了贝多芬细腻温柔的情感,在不幸的生活中,他从自然的美丽中得到了安慰,他终生对大自然充满挚爱的情感,尤其他美丽的故乡,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都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感。
所以说童年生活对他的性格形成与创作风格有重要影响;同样的,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对他的精神面貌和作曲风格有重要影响;耳聋、失恋等挫折对他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创作有重要影响。
②第11段。
这是作者对贝多芬在耳聋的愁苦下所作作品的评议。
作者重点指出“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情绪”之后,打动大家的那段话是罗曼对贝多芬深刻的理解、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诠释,饱含着他对贝多芬的深沉的感情。
大家一起读一下。
同样的第12段,也是一个评议的段落,作者对贝多芬的爱情观表明了他的褒贬立场,蕴涵了他的浓郁情感。
大家读,然后请同学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
③试将“83页最后一段至84页全文完”有评论细加分析。
这些评论用诗化的语言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认为他的一生是“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就是说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空中创造欢乐。
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
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为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
很明显,这样的结尾深化了全文的主题思想,深刻揭示了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意义。
三、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培养理解文中呼应主旨句的一些关键句子含义的能力)1、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联系本文主旨,可怜的人应指像贝多芬那样遭遇很多坎坷和不幸的人,而贝多芬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了丰富的、充满欢乐的音乐作品,他要使那些和自己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从中感受到欢乐,获得精神的力量和勇气,去战胜一切艰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