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余力学文》逐字翻译注音

《弟子规-余力学文》逐字翻译注音
《弟子规-余力学文》逐字翻译注音

《弟子规》逐字翻译注音

([清]李毓秀原著,华静7811译注,2013-10-2)

《弟子规》的这个版本,不仅能帮助中小学生学会为人处事的正确方法,而且能帮助他们加强古文素养。

<余力y úl ì学xu é文w én

>

不b ú 力l ì 行x íng , 但d àn 学xu é 文w én ,

不去尽力 实践, 只 研究 书本知识, 长zh ǎng 浮f ú 华hu á, 成ch éng 何h é 人r én ?

会增长 不切实际的、奢侈的习性,这会成为 什么样的 人啊?

但d àn 力l ì 行x ín ɡ,不b ù 学xu é 文w én

只 尽力 实践,却不 研究 书本知识, 任r èn 己j ǐ 见ji àn , 昧m èi 理l ǐ 真zh ēn

就容易由着 自己的看法,不明白 道理和真相,这样也不好。 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

读书d úsh ū 法f ǎ, 有y ǒu 三s ān 到d ào ,心x īn 眼y ǎn 口k ǒu , 信x ìn 皆ji ē 要y ào 。

读书的方法,有 三个 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实在 都是很重要的。

————————————————————————

方f āng 读d ú 此c ǐ, 勿w ù 慕m ù 彼b ǐ,

正在 读 这本书,就不要 向往 那本书, 此c ǐ 未w èi 终zh ōng , 彼b ǐ 勿w ù 起q ǐ。

这本书还没有读完读通,那本书就不要去开始读。

————————————————————————

宽ku ān 为w éi 限xi àn , 紧j ǐn 用y òn ɡ 功ɡōn ɡ,

读书做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时间 作为 期限,一规划好就要赶紧 花费 时间精力勤学苦练, 若是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心急之下多半读不好也读不完。

工夫g ōngfu 到d ào , 滞zh ì 塞s è 通t ōng 。

花费的时间精力 达到一定程度,那些学习中停滞 阻塞的地方自然就能贯通无阻,

这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

心x īn 有y ǒu 疑y í, 随su í 札记zh áj ì,

心中存在 疑问,应该马上跟着做笔记,

就ji ù 人r én 问w èn , 求qi ú 确qu è 义y ì。

一看到师长就靠上前去,向师长 请教,设法得到 确定无疑的意思。

————————————————————————

房室f ángsh ì 清q īng , 墙壁qi ángb ì 净j ìng ,

书房要简单清洁,墙壁要干净, 几j ī案àn 洁ji é, 笔b ǐ 砚y àn 正zh èng 。

书桌也要清洁,毛笔 砚台等要摆放端正。

————————————————————————

墨m ò 磨m ó 偏pi ān , 心x īn 不b ù 端du ān ;

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 研磨 歪了,就是心 不 端正;

字z ì 不b ú 敬j ìng , 心x īn 先xi ān 病b ìng 。

如果写的字 不 认真恭谨,就表示心中已经 浮躁了。

————————————————————————

列li è 典di ǎn 籍j í, 有y ǒu 定d ìng 处ch ù,

排列 经典 图书,要有 固定的位置,

读d ú 看k àn 毕b ì, 还h ái 原yu án 处ch ù。

朗诵 阅读 完毕,要放回 原本的位置。

虽su ī 有y ǒu 急j í, 卷ju àn 束sh ù 齐q í

即使 发生 紧急的事,也要先把书册 收拾 整齐再离开。 有y ǒu 缺qu ē 坏hu ài , 就ji ù 补b ǔ 之zh ī

书本出现 残缺 损坏时,应立刻 修补 书本。 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

非f ēi 圣sh èng 书sh ū, 屏b ǐng 勿w ù 视sh ì

不是 传述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弃 不要 理睬, 敝b ì 聪c ōng 明m íng , 坏hu ài 心x īn 志zh ì。

以免因书里不正当的事理而蒙蔽了智慧, 破坏了心性 志向。

————————————————————————

勿w ù 自z ì 暴b ào , 勿w ù 自z ì 弃q ì,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 自我 糟蹋,也不要 自我 放弃,

圣sh èng 与y ǔ 贤xi án , 可k ě 驯x ùn 致zh ì。 德才最高的圣人境界 和 德才兼备的贤者境界,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也是可以 逐渐 达到的。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

答司马谏议书的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翻译 讨好众人为上、惹事。 皇帝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以造福于人民。 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 这因为他是考虑了是否合理才行动的,以兴利除弊,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举先王之政。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而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不为征利,认为做得对因而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责问坏人;辟邪说,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已经不是一天了。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没有机会见面。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搜刮钱财,老百姓都怨恨?盘庚迁都的时候;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于反复不宜卤莽。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未能助上大有为,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以致天下怨谤也,而我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 那么,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现在您来信指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不能叫作拒绝批评,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驳斥邪说,胥怨者民也,不为侵官。 上乃欲变此、随波逐流;为国家理财。 无由会晤,不能叫作惹事。 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但商讨政事却常常合不来,兴利除弊,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我和您往来相好的时间很长了,不能叫作越权,生事,以授之于有司,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讨修订、拒绝批评,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名实已明,研究法令制度,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则某知罪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听得进去;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至于怨诽之多,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名实弄明白了,冀君实或见恕也,守前所为而已,尤其在于名和实的关系问题,我不应草率,在反复辩论中,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所以过去只是简单地给您回封信: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不能叫作搜刮钱财。 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译文安石启,墨守成规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重念蒙君实视遇

促织文言文逐字翻译图文稿

促织文言文逐字翻译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促织 蒲松林 宣德间,宫中尚.(崇尚、喜好)促织之戏.(游戏),岁. (每年,名作状)征.(征收)民间。此物故.(通固,本来)非.(不是)西. (陕西)产;有华阴令 欲媚.(讨好)上官,以.(把)一头进.(进奉),试使斗而才.(有才能),因 .(于是)责常供。令以.(把)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 (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得 佳者笼.(用笼子,名作状)养之,昂.(使……高)其直.(通值),居. (储存) 为奇货。(奸诈),假.(凭借)此(摊派,搜刮)丁口..(泛指人口),每责 . (索取,摊派)一头,辄.(就)倾. (使……倾尽)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从事)业,久不售.(达到)。为人迂讷.. (拘谨不善言 谈),遂.(于是)为.(被)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累. (受 牵累)尽。会.(正好,恰巧)征促织,成不敢敛.(征收)户口..(老百姓),而 . (但是)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益处)不如自行搜觅,冀 . (希望)有万一之得。”成然.(认为正确)之。早.(在早上)出暮. (在晚上) 归,提竹筒丝笼,于.(在)败堵丛草处,探穴,靡.(无)计不施,迄. (至, 到)无济.(帮助)。即.(即使)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合乎)于款. (规 格)。宰(迫征),旬.(十天)余,杖至百,两股.(大腿)间脓血流离.. (淋 漓),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辗转反侧)床头,惟. (只)思自尽。 时.(当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凭借)神卜。成妻具.(准备)资诣 . (到)问。见,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 (点燃) 香,再拜(拜两次)。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合)辟. (开),不知何词。 各各竦立..(恭敬地站着)以.(而,表示修饰)听。(过了一会儿),帘内掷.

蒹葭注音及译文

jiān jiā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jiān jiā 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ūang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sǔo wai yīr?n zài shuǐyīfāng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huíc?ng zhīdào zǔqǐe cháng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sùy?u c?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yāng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jiān jiā qī qī bái lù wèi xī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sǔo wai yīr?n zài shuǐzhīm?i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sùhúi c?ng zhīdào zǔqǐe jī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sùy?u c?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chí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jiān jiācǎi cǎi bái lùwai yǐ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sǔo wai yīr?n zài shuǐzhīsì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ùhúi c?ng zhīdào zǔqǐe y?u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sùy?u c?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zhǐ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伊人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思念的那人啊,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伊人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我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顺流而下去追寻,伊人仿佛就在沙洲边。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学记》全文及翻译 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寻找有贤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滕王阁序全文带注音翻译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 【唐】王勃 yù zhānɡ ɡù jùn,hónɡ dū xīn fǔ。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 xīnɡ fēn yì zhěn,dì jiē hénɡ lú。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天上的方位在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 jīn sān jiānɡ ér dài wǔ hú, 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 kònɡ mán jīnɡ ér yǐn ōu yuè。 控蛮荆而引瓯越。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 wù huá tiān bǎo, 物华天宝,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 lónɡ ɡuānɡ shè niú dǒu zhī xū; 龙光射牛斗之墟;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 rén jié dì línɡ, 人杰地灵,人中有英杰,大地有灵气, xú rú xià chén fān zhī tà。 徐孺下陈蕃之榻。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 xiónɡ zhōu wù liè,jùn cǎi xīnɡ chí。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雄伟的洪州城,房屋像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 样的活跃。 tái huánɡ zhěn yí xià zhī jiāo, 台隍枕夷夏之交,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 bīn zhǔ jìn dōnɡ nán zhī měi。 宾主尽东南之美。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 dū dū yán ɡōnɡ zhī yǎ wànɡ,qǐ jǐ yáo lín;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 yǔ wén xīn zhōu zhī yì fàn,chān wéi zàn zhù。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 shí xún xiū xiá,shènɡ yǒu rú yún。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 qiān lǐ fénɡyínɡ,ɡāo pénɡ mǎn zuò。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 ténɡ jiāo qǐ fènɡ,mènɡ xué shì zhī cí zōnɡ;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zǐ diàn qīnɡ shuānɡ,wánɡ jiānɡ jūn zhī wǔ kù。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理解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理 解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完成1~4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失。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本文是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写给反对派司马光(字君实)的第二次回信。 两人通信主要是争论变法改革的问题。 1.下列各组加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启:昨日蒙教/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邹忌修八尺有余 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一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3.下列各句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是( )

促织原文及翻译和练习

促织 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①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②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④,因责⑤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⑥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⑦,居为奇货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⑨,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④,久不售○11。为人迂讷○12,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13。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14,不知何词。各各竦立○15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16。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17,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18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19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20,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21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22,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23。夫妻向隅○24,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25。近抚之,气息惙然○26。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27,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28。东曦既驾○29,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30,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31举,则又超忽○32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33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34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35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木兰诗注音原文及翻译

木兰诗注音原文及翻译 导读:导语: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诗注音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 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

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 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 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 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 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 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 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 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 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 不刑,其此之由乎!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与翻译 说明:为方便同学们比较原文与翻译,我们采用逐句对照翻译,以下黑体字为原文,红体字为翻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安石敬曰: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深厚密切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在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分歧,这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有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弊,不为生事;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

蒲松龄《促织》原文及翻译

蒲松龄《促织》原文及翻译 原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

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小升初咏贫士其一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陶渊明)

咏贫士其一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陶渊明) 咏贫士其一拼音版注音: wàn zú gè yǒu tuō ,gū yún dú wú yī 。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ài ài kōng zhōng miè ,hé shí jiàn yú huī 。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zhāo xiá kāi sù wù ,zhòng niǎo xiāng yǔ fēi 。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chí chí chū lín hé,wèi xī fù lái guī 。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liàng lì shǒu gù zhé ,qǐ bù hán yǔ jī ?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zhī yīn gǒu bù cún ,yǐ yǐ hé suǒ bēi 。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咏贫士其一翻译: 万物各皆有倚靠,孤云飘荡独无依。 昏昏消散灭空中,何日才能见光辉? 朝霞驱散夜间雾,众鸟匆匆结伴飞。 孤乌迟迟出树林,太阳未落又飞归。 量力而行守旧道,哪能不苦受寒饥?

知音如果不存在,万事皆休何必悲! 咏贫士其一赏析: 《咏贫士》是组诗,凡七首,各诗相对独立,而又有分有合成一整体。一、二首为七首之纲,第一首写自己高洁孤独,抱穷归隐;第二首叙自己贫困萧索之状和不平怀抱,而以“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启以下五首分咏历代贫士操行妙理,第七首末云“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呼应二首之末,表达自己远鉴前修,将固穷守节以绍高风的志向。 咏贫士七首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交,是陶渊明晚年的咏怀之作。这些诗歌通过对古代贫士的歌咏,表现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 《咏贫士》七首在诗史上的意义极可注意,从诗体来看,它合阮籍《咏怀》与左思《咏史》于一体,钟嵘谓陶诗“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合《咏贫士》观之,正可见建安正始之风由晋而宋之传承。再以返观陶潜它作,可见洵如朱熹所云,陶诗之平淡之下实有豪放,“但豪放得不觉来耳。”(《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因此这一类诗,正是解开陶诗与建安风骨关系的钥匙。 从诗章组织看,组诗虽不起于陶,但如阮籍《咏怀》、左史《咏史》等,均各诗并列,是相近题材之组合。而《咏贫士》七首,有总有分,首尾呼应,脉络贯通,将组诗形式推进到新的高度,启后来杜甫《秋兴八首》等先声。

《学记》翻译

《学记》翻译 《学记》 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 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 古代教学,家里办学有“塾”,党里办学有“庠”,遂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每年入学一次,隔一年考试一次。学习了一年,就考察他经文句读的能力辨别他的志向所趋。学习了三年,就考察他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亲爱同学乐和群众。学习了五年,就考察他是否广博地学习,亲敬师长。学习了七年,就考察他能否讨论学问上的深奥道理和选择朋友;这已可称为“小成”。学习了九年,就能闻一知十,触类贯通,临事独立判断而不惑,不再违背师道;这可以称为“大成”。这样以后才能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附近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路。古书上说:“蚂蚁时时都在学习衔泥,(然后能垒成大窝。)”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3.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就让负责的人穿戴皮制弁帽的朝服,让他用蘋藻一类菜蔬来祭祀先圣先师,向学生表示对于道术的尊重。学习并歌唱《诗?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反映君臣宴乐和相互慰劳的诗歌,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以作官各自勉励。入学时要击鼓召集学生,并打开箱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的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抓住要害、针锋相对的行文思路。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坚定的改革精神。 教学重点: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驳斥司马光的? 2.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1.作者给司马逃回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点拔为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一封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对此作回复。司马光,字君实当时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二.字词 强qiǎng聒guō卤lǔ莽mǎng(鲁莽)见恕shù难nàn壬rén人胥xū膏gāo泽三、生自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理思路: 第一部分:先叙酬答的话,然后则要“具道所以”由此转入正文。 第二部分:信的主体部分,也是辨论的关键[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提出的责难进行辩驳] 第三部分:结尾客套语。 四、生在文中找司马光在信中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驳的呢? 司马光观点王安石驳斥 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 生事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征利为天下理财 拒谏辟邪说,难壬人 怨谤固前知其如此也 作者给司马光回信的根本原因:对司马光的指摘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 五、探究: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说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幼”,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

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这里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五、研读课文。(一) 1. 师: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2.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3. 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4.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师: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4.师;翻译下列句子。 生: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生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生: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二)整体感悟 1.师:第2段作何理解? 生: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2.师:第3段作何理解? 生: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三)教师小结: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六、布置作业.

促织文言文逐字翻译

促织文言文逐字翻译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促织 蒲松林 宣德间,宫中尚.(崇尚、喜好)促织之戏.(游戏),岁.(每年,名作 状)征.(征收)民间。此物故.(通固,本来)非.(不是)西.(陕西)产;有华阴令欲媚.(讨好)上官,以.(把)一头进.(进奉),试使斗而才.(有才 能),因.(于是)责常供。令以.(把)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 ...(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得佳者笼.(用笼子,名作状)养之,昂.(使……高)其直.(通值), 居.(储存)为奇货。(奸诈),假.(凭借)此(摊派,搜刮)丁口 ..(泛指人口),每责.(索取,摊派)一头,辄.(就)倾.(使……倾尽)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从事)业,久不售.(达到)。为人迂讷 ..(拘谨不善言谈),遂.(于是)为.(被)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累. (受牵累)尽。会.(正好,恰巧)征促织,成不敢敛.(征收)户口 ..(老百姓),而.(但是)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益处)不如自行搜觅,冀.(希望)有万一之得。”成然.(认为正确)之。早.(在早上)出暮.(在晚上)归,提竹筒丝笼,于.(在)败堵丛草处,探穴,靡.(无)计不施,迄.(至,到)无济.(帮助)。即.(即使)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合乎)于款.(规格)。宰(迫征),旬.(十天)余,杖至百,两股.(大腿)间 脓血流离 ..(淋漓),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辗转反侧)床头,惟.(只)思自尽。 时.(当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凭借)神卜。成妻具.(准备)资诣.(到)问。见,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点燃)香,再拜(拜两次)。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合)辟.(开),不知何

短歌行原文注音及翻译

短歌行原文注音及翻译 短歌行 是汉末政治家、文学 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这两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 而其政治 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短歌行原文注音 及翻译。 短歌行 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 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钜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

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 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 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 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 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 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 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 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 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 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注释 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2.几何:多少。 3.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4.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 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 ·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 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 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9.鼓:弹。 10.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 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 候可以停止呢? 11.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 小路。 12.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

《学记》翻译

《學記》翻譯 《學記》 1.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 啟發思慮而求合乎法則,招求善良的人,(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聲,但還不能感動眾人。親近賢良的人,關懷疏遠的人,能感動眾人,但還不能教化整個的人民。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風易俗,那一定要從學習上入手! 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為器具;人不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設國家和統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學習放在首位。《兌命》說:“應該想到有始有終地經常學習。”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雖然有魚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就不明白它的美妙。因此,學習過以後才知道自己的學行不夠,教過人以後才知道自己的學識還有未通達的地方。知道自己的學行不夠,這以後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學習。知道自己的學識還有未通達的地方,這以後就能自強不息地求進步。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增長的。《兌命》說:“教人學習,能收到相當於自己學習的一半效果。”大概也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2.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譯文】 古代教學,家裏辦學有“塾”,黨裏辦學有“庠”,遂裏辦學有“序”,國都辦學有“學”。每年入學一次,隔一年考試一次。學習了一年,就考察他經文句讀的能力辨別他的志向所趨。學習了三年,就考察他是否專心致志於學業,親愛同學樂和群眾。學習了五年,就考察他是否廣博地學習,親敬師長。學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