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2024年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

2024年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
王守仁对善恶的剖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善人也都有个恶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线。在工作当中,认真履职不辜负每位消费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责让消费者不满意就是恶。唯有此,我们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职责,提高服务质量。
阳明哲学归纳起来,即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致良知,就是发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所以,专心致志、认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尊贵的修行。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一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

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

表现呢?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

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

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

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

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

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词语凝神:【引论】在历史的长河中,王阳明如一颗明亮的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其心学思想博大精深,以“致良知”为核心理念,直指人心。

笔者深度钻探王阳明心学脉络,力图与先贤智慧对话,表达个人之心得体会。

【主旨】“致良知”——不仅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亦是个人修养与灵魂升华的指南。

这一理念的精神实质在于内省自我,将本真的良知唤醒并实践于生活各个层面。

“良知”非仅限于道德判断,它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认识,是一种对生命真义的探求。

每一人的心中,都藏有一片未经雕琢的净土,而“致良知”的过程便是发掘这笔耕自下心田藏着的金矿,让这份天然而纯粹的意识照亮个人行动的轨迹。

【践行】王阳明以动态实践的智慧强调知行合一,指出仅有余而知而不行动,或仅有行动而不持知识,皆缺一不可。

实践中吾更应勇于担当,不断修炼“致良知”的技艺。

在面对道德抉择或社会责任时,吾当坚定信念,从不违背良知出发,积极作出正确抉择。

外弘实效,将“致良知”的觉悟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每个念头,每步行动皆践行“致良知”的真谛。

【哲思】王阳明心学,可比做为人立世的一条深情厚谊的长河,滋养无数。

其中“致良知”似一股内在的力量,推动着灵魂的前行。

应和王阳明一样,在大道的天空下,蔚蓝无垠。

保持独立的思想,坚持良知的实现,将心中的“种子”播撒于生活的土壤,让它生根发芽。

【结语】在《致良知的心得体会》我对王阳明心学的心验表示深深的敬意。

“致良知”的牙齿已经张开,它们在朝气蓬勃地劝诫我们不断改造心性、尊重受伤的心灵。

正如江水浩荡,王阳明心学在岁月的河流中跌宕起伏,而我今日上岸的记忆,必当继续启明后人的心智。

祝大家学业进步、行业蓬勃,不论人生多曲折也能在心中涵养一片宁静与光明,保持一颗“致良知”的赤子之心。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1)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是一名不断探索、不断培养内心力量的旅者。

王阳明的“致良知”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我个体修身养性、追求更高道德境界的一盏明灯。

致良知的心得感悟(热门9篇)

致良知的心得感悟(热门9篇)

致良知的心得感悟(热门9篇)致良知的心得感悟第1篇阳明心学也称'良知“学。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

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的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

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

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

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

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

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

在《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致良知的读后感(精选5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精选5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精选5篇)致良知的篇1致良知”看似只有三个字,却是进入心学的不二法门,是心学的总纲,是心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指导自己应对社会实践的强大理论武器。

明末清初的余姚先贤黄梨洲先生曾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即学者之入门处。

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明儒学案发凡》)。

而“致良知”就是学者入门的得力处,就是约束心学的总纲.“致良知”学问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并重新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实有用,也能够应用,而且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各有所得。

但是,“致良知”的真谛毕竟经历过许多岁月而覆盖了种种尘埃,使人不能认清其真相。

使得墙内开花墙外香,殊为可惜。

也就是说,在没有“致良知”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仍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为的是让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随波逐流。

只可惜长期以来我们不认识身边有价值的东西,或放着好的东西不用,却在苦苦追求残次的东西,可谓明珠暗投。

假如,今天我们能够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将其实际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无疑就多了一项强大的心理支撑,保持自尊无畏的心境。

其中的原由在于,人之所以能生存于世,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身外的事、身外的物建立起某种联系,从世间获得生存的资源,并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反馈给世间。

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之间不断地给予和不断地反馈的交互作用,建立起人类社会的全部内涵。

人若缺乏智慧,将不能与世间万事万物建立起某种联系。

而要建立智慧,最初必须切实找到一个理性的源头,才能满足初始条件。

水有源,树有根。

如无源头,那么水就不会奔流不息;如无根,那么树就不会生长繁育。

这就是说,水源或树根就是原点,就是水流足以形成,树木得以成长的初始条件。

纵观世间,万事万物都从一个初始条件开端,逐步成长起来。

因此,初始条件显得相当重要。

这好比,一个微小的、不起眼的基因就能决定一个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外观,是同一个道理。

致良知学习心得(精选6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精选6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精选6篇)致良知学习心得篇1什么是小我?不爱祖国是小我。

讲善意谎言是小我,表现自己是小我,好为人师是小我,胆小懦弱是小我,闻誉而喜是小我,闻毁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让人看不起的品质是小我等等。

问问自己,以下这些“小我”,自己真的没有吗?不信圣贤、不孝父母、指责抱怨、投机取巧……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袭下之能……厌恶、嫉妒、攀援、说谎、贪污、贿赂……傲慢、恭维、懈怠、狡诈偷刻、忧患、郁闷、苦闷……“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就要从当下开始,下明心净心之功,克除小我。

致良知学习心得篇2近期集团组织了学习致良知的活动,当时就想到当年背古文时的那种愁,一想到古文就有点读不懂,难理解,不上口的感觉。

当我认真读了之后,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

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

无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顺利实现我们所立之志。

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阳明心学在于心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所以我们不要被繁华扰乱我的心,我们要认真的读懂自己,心之光明,则万事光明。

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诚是心之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心得体会是对时间的总结,是岁月流逝中留下的珍贵财富,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致良知读后感(通用10篇)

致良知读后感(通用10篇)

致良知读后感(通用10篇)致良知读后感(通用10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致良知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致良知读后感1读完《致良知》之后,我觉得王守仁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

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守仁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发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王守仁对善恶的剖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善人也都有个恶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线。

在工作当中,认真履职不辜负每位消费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责让消费者不满意就是恶。

唯有此,我们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职责,提高服务质量。

阳明哲学归纳起来,即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

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致良知,就是发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盛和夫
• 人生唯一的目的是修炼心灵,使其在谢幕之时比开幕 时高尚一点点
• 大我在心中的比例即是人格 • 领导者最高贵的性质是无我 • 当你全力以赴时,神就会出现 • 成为能够被托付的人—提高自己的人格
明白心的奥妙
•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你可以勇敢的追求圆满,因为 你心中有无尽宝藏
• 心灵品质是可以建设的,心是一切事物的源泉之源泉! • 心中有大树,便不会有小草
知行合一
•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 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致良知四合院
• 四合院是阳明心学较成功的一家非企业单位 • 2012年11月15日 十八大胜利闭幕的当天,28位企业经营者和
管理者,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所在地,白立 新为代表发起成立了“致良知学习小组”。 • 2014年5月 “致良知学习小组”企业家联合发起,成立了北京 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简称“致良知四合院”,其核心成 员均为志愿者。 • 2017年雁栖湖论坛,4000名企业家参会,1.38亿线上浏览量; • 2018年春季乌镇学习会,3000名企业家参会,1.5亿线上浏览 量; • 2018年雁栖湖论坛,2000位参会者,2.36亿线上浏览量。
打开心中无尽的宝藏
• 打开自己,打开家庭的心结 • 打开自己,打开客户的心扉 • 打开自己,打开事业的天花板 • 打开自己,打开生命的边界
建设心灵品质的两个功夫
• 明心:
– 人生重大秘密:心中拥有无尽宝藏 – 人生重大真理:行为作用与反作用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有因必有果 不要心存一份侥幸 有付出才有回报
打掉八颗心
• 4. 躁心-看不到问题本质 – 躁心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了。现代社会,大家都在讲别 人浮躁,殊不知,当我们用手指指向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在浮躁。 – 有了浮躁之心,我们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因而很多时候就变成了瞎忙,虽然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都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躁心会破坏我们的能量。
• 5. 妒心-烧坏与朋友链接 – 妒火中烧,妒心在心中燃烧的时候是很难受的,既会烧坏自己,也会烧坏你 和朋友的链接。别人会觉得这个人不可以久处,和你在一起时,他会很小心, 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一颗妒心出来的时候,又把一些人赶走了。
• 6. 忿心-已事不成 – 作为企业领导和高管,当我们每天带着一颗忿心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你自己 本身就带着一股巨大的负能量。把一团负能量带入办公室,你的属下只能唯 唯诺诺,大事不成,迁怒于人,结果自己的事情也办不成。
打掉八颗心
• 7. 贪பைடு நூலகம்-污染,不快乐
– 有时候你会从一个人的气色上可以看得出来,贪心重的人会很污 浊,给人不干净的感觉,自己也不会快乐。就像我们穿了一件很 脏的衣服,走到任何地方都会觉得不自在。贪心就是浊,想想我 们自己会不会偶然会有贪心呢?应该做一些反省。
• 勤学
–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 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 改过
–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 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 责善
–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 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触怒宦官刘瑾,被贬致贵 州龙场。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 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 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教条示龙场诸生
• 立志
–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 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 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 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 2. 怠心-懈怠,当担不够 – “差不多了,我每天已经工作得够辛苦了,不要再给我其他的任务”,“这 个事你可以交给别人做”……一份怠心生起的时候,你的肩膀就软了。而担当 不够大,自然成就也就不会大。所以担当是一种美德,一种机会。当我们的 肩膀变软的时候,我们会错过人生中真正的机会。
• 3. 忽心-不堪大任,不敢托付 – 马马虎虎,做事情差不多,这个事情八九不离十,别人都是那么平庸,我也 一样的,做到平庸就好……一颗忽心生起的时候,我们会变得不堪大任,担当 不起那份任务,他人也就对我们不敢托付。
阳明心学
• 王阳明概括的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 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 句话后来人们称之为阳明心学“四句教”,也是阳明 心学的核心。
• 体现三个观点
– 心即理 – 致良知 – 知行合一
致良知
• 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 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 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案 例
致良知学习总结
黄啟河
王阳明
•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 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 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 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建设心灵品质的两个功夫
• 静心:
– 深刻反省 – 主动引导产生更好的念头
打掉八颗心
• 1. 傲心-高人不见,众人不爽 – 傲慢之心。傲慢与一个人的职位高低没有关系。不管是职位高的人,还是职 位低的人都会生起傲心,甚至职位越低的人傲慢之心越重。但凡人有了傲心, 就会“高人不见,众人不爽”。 – 你期待着生命走向高处,你希望能有高人拉你一把,但当傲慢心生起来的时 候,高人会离开你,你身边的同事也会很不爽。因为你抢了别人的光芒,别 人也需要光芒,所以一份傲慢心会破坏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