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问题

合集下载

中印边界问题是一个殖民者的历史遗留问题对吗

中印边界问题是一个殖民者的历史遗留问题对吗

中印边界问题是一个殖民者的历史遗留问题对吗是的,中印边界问题是一个殖民者的历史遗留问题。

自1847年以来,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是两国之间最具争议性的外交问题,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产生了诸多地区纠纷和冲突。

鉴于中印边界长达3700多公里,且两国之间存在诸多方面的争端,也使得中印边界的解决变得复杂而艰苦。

究其原因,中印边界问题可以归结为殖民者引发的历史遗留问题。

殖民地问题在中国与印度的边界争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南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大陆多处地区被英国、法国、瑞典、荷兰等欧洲殖民者所拥有,而这些地区也与中印边界有关联。

由于当时中国地方领导者力不从心,因此殖民者得以继续在中国和印度边界地区经营他们的地盘。

由此,殖民者划出了符合他们利益的边界线,从而造成中国和印度多处地区的领土争端。

另一方面,在民族主义和国家主权问题上,殖民者对政治上的对立也是中印边界问题的重要影响。

殖民者通过国家间的权力游戏以及分割和重组以增强他们在边界地带的影响力,而这往往会在当地产生紧张局势。

随着印度民族主义的崛起,印度也开始反对殖民主义,强调它自己的主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侵犯。

殖民者的殖民背景也导致了他们划定的边界线在历史上留下的不可抹去的痕迹,从而引发了中印边界纠纷。

总之,殖民者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印边界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受到列强殖民者留下的历史负担的极大影响,同时也受到印度民族主义影响,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对立导致了困难重重的局面,因此,双方通过和平协商合作是解决这一纠纷的最佳途径。

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一、问题由来与概况对于邻国来说,有争议的边界问题往往直接影响两国关系。

中印边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边界;这是大国之间最后一条没有确定的边界;这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最后一条没有签约的陆上边界。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有争议的有1700公里,历史上存在一条因地理、文化、商务和宗教因素形成的"传统习惯线",已为历史上的一系列地理文献所标明。

中印边界算是一条在亚洲大陆上区分了汉藏文明与印度文明的地理界限。

在这条线的北端是克什米尔地区,在中国境外,大体上喀喇昆仑山口以北为巴基斯坦控制区域,以南为印度控制区。

因此,中印边界的西段从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至西藏与新疆相邻的巴里加斯地区,传统习惯线长600公里;从巴里加斯地区到中尼边境的普兰为中段,传统习惯线长450公里;从不丹中国边境沿喜马拉雅山南麓至中缅边境为东段,传统习惯线长650公里。

在西段和中段,中印双方有争议的领土面积大约3·5万平方公里;在东段,争议领土有9万平方公里。

(如图)边界问题是殖民主义的遗产,历史上由于英国殖民主义者处心积虑要染指我国西藏地区、企图把西藏分裂出去,使得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遗憾的是印度独立后不是与殖民主义者划清界限,而是继承了这份不光彩的遗产并发扬光大。

印度领导人明明知道中印边界存在争议,却趁着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和抗美援朝无暇顾及边界问题之际,大举侵占中国领土。

1959年西藏上层分裂主义势力叛乱以后,印度政府更是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

三段边界当中,东段争议最大,涉及面积达到9万平方公里。

印度政府根据它所说的“国际协定”,就是“西拉姆条约”和“麦克马洪线”,把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大片地区说成是印度的。

这是对历史的蔑视。

1914年英国政府和西藏当局背着中国政府所制定的“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不具有效力的,中国政府一概不承认。

但是印度当局却拿者这个幌子招摇过市。

(图)中段。

(图)西段。

(图)(涛哥做PPT的时候,每张图片给我单独一张,我要讲解,不要当成背景)二、中印两国对边界问题的不同立场和态度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印两国边界线从未正式划定过,只有一条传统线。

中印边境问题策划书3篇

中印边境问题策划书3篇

中印边境问题策划书3篇篇一中印边境问题策划书一、背景中印边境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涉及到领土争端、边境安全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中印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有所加剧,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对峙和冲突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制定一份中印边境问题的策划书。

二、目标1. 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 加强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边境安全挑战。

3. 促进中印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三、具体措施1. 建立中印边境问题的对话机制定期举行中印边境问题的高层对话,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协调。

设立中印边境问题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问题的协商和解决。

2. 加强中印边境地区的军事互信建立中印边境地区的军事,及时沟通和解决边境安全问题。

开展中印边境地区的军事交流和合作,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3. 推动中印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强中印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开展中印边境地区的旅游合作,增进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4. 加强中印边境地区的人文交流开展中印边境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加强中印边境地区的教育合作,培养更多的人才。

四、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具体时间区间 1])建立中印边境问题的对话机制,举行首次高层对话。

设立中印边境问题的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2. 第二阶段([具体时间区间 2])加强中印边境地区的军事互信,建立军事。

开展中印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3. 第三阶段([具体时间区间 3])推动中印边境地区的人文交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和教育合作。

五、风险评估1. 政治风险中印边境问题涉及到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可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可能会影响到边境问题的解决进程。

2. 安全风险中印边境地区的安全形势复杂,可能会受到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因素的影响。

中印对峙法律问题案例(3篇)

中印对峙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矛盾不断,尤其是在洞朗地区,两国军队发生了对峙事件。

此次对峙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中印对峙事件进行分析。

二、案例分析1. 边界问题法律依据中印边界问题涉及《中印边界条约》和《中印边界协议》。

1954年,中印两国签订《中印边界条约》,规定两国边界线以麦克马洪线为基础。

1962年,中印两国签订《中印边界协议》,确认边界线以麦克马洪线为基础,并就边界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 对峙事件的法律性质根据国际法,国家有权维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中印对峙事件中,印度军队非法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我国领土,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因此,从法律角度来看,印度军队的行为属于非法侵入。

3. 对峙事件的法律责任(1)印度方面根据国际法,印度军队非法越境侵犯我国领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而言,印度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①立即撤回非法越境的军队;②对非法越境行为表示歉意;③赔偿我国因非法越境所造成的损失;④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我国方面我国在此次对峙事件中,依法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具体措施如下:①坚决反对印度军队非法越境,要求其立即撤回;②通过外交途径与印度进行交涉,寻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③加强边防建设,提高边防能力;④加强对领土主权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4. 对峙事件的法律后果(1)对印度的影响此次对峙事件使得印度在国际社会中面临巨大压力,损害了印度的国际形象。

同时,印度在与我国的关系上陷入被动,可能对其国内政治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2)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在此次对峙事件中依法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此外,此次事件也促使我国进一步关注边防建设,提高国家安全意识。

三、结论中印对峙事件是一起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问题。

从法律角度来看,印度军队非法越境侵犯我国领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印边境解决方案

中印边境解决方案

中印边境解决方案概述中印边境问题是中印两国长期存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地区局势的变化和双边关系的紧张,这一问题越发凸显。

为了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和促进中印两国的友好交往,需要寻找一种妥善的解决方案。

背景中印边境争议起源于历史上的领土争夺,双方对于边界的划定存在分歧。

目前印度方面指责中国在边境地区进行扩张行动,采取军事手段侵犯印度领土主权;中国方面则主张依据历史界约划定边界,并强调自身在边界地区的行动具有合法性。

这一争端引发了双方的边境对峙和冲突,对地区稳定造成了威胁。

原则解决中印边境争议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和平解决: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争议,避免采取军事手段升级矛盾;2.公平公正:以历史界约和国际法为依据,寻求公正的解决方案;3.互利共赢:确保解决方案符合双方利益,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和双边合作;4.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应具备可持续性,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护边界和平。

解决方案基于上述原则,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方案:1. 对话和谈判中印双方应加强高层对话与沟通,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边境争议。

双方可以成立边界问题专门工作组,派遣谈判代表进行磋商和协商。

在对话和谈判的过程中,双方应充分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平等互利的方式解决争议,并达成协议。

2. 依法解决边界问题的解决应基于国际法和历史界约。

双方可以委托国际组织或专家团队对边界争议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找到历史依据和法律依据,为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根据法律和历史界约,确定中印边界的准确界线,防止争议再次发生。

3. 边界管理与合作在解决边界争议的同时,中印两国应加强边界地区的管理与合作。

通过建立边境管理机制,加强边境巡逻和安全合作,防止非法越界和恶意活动。

双方可以在边境地区建立共同的经济合作区,促进贸易与人员往来,增强地区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

4. 第三方斡旋在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斡旋。

适当的第三方具有中立性和公正性,可以帮助双方进行对话和协商,推动解决方案的达成。

第12-5专题中印边界问题

第12-5专题中印边界问题

4.中印边界谈判
截止2012年1月,两国副外长级边界问题联合工 作小组已举行了十五轮会谈。
5.中印边界帐篷对峙
印度媒体报道指出,2013年4月15日中国军队一个排 约50名士兵越过‘实际控制线’,在印度领土上搭起帐 篷,安营扎寨” 。2013年4月21日,印度媒体又纷纷惊 呼“中国入侵论”观点,称印度边防警察获得消息后, 随即赶到与中国士兵营地相距300米的地方驻扎,由此进 行了所谓的中印军队“帐篷对峙”。4月24日中国外交部 发言人表示,中国边防部队没有越过实际控制线一步。5 月6日,在持续20多天后,中印两国军队在边境克什米尔 拉达克地区的“帐篷对峙”以平静的方式告一段落。双 方军队同时向后撤退,结束了紧张局势。
2.中印边界由来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1914年,英 国殖民主义者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 历届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认。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 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 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于1953年扩展到“麦线”。
3.中印边界冲突
1962年10月,印在边境向中国发动全面武装进攻, 企图用武力攫取领土,中国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此 后,两国边境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基本保持 平静。
第12-5的构想
第一专题:台湾问题
第二专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 第三专题:钓鱼岛问题 第四专题:南海问题 第五专题:中印边界问题
第12-5专题:中印边界问题
(一)中印边界问题回顾
1.中印边界问题简介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 里,分为东、中、西三段。 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 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 段约9万平方公里由印度控 制;中段约2,000平方公 里,由印度控制;西段约 3.3万平方公里,由中国控 制。

中印边界解决方案

中印边界解决方案

中印边界解决方案1. 背景介绍中印边界争议是中印两国长期以来的热点问题之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在过去几十年中,双方曾发生多次边界冲突,甚至爆发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

然而,近年来,中印两国政府都表达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意愿,积极进行对话和磋商,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

2. 双方观点和利益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利益。

印度主张根据历史地理条件划定边界线,认为中国在中国藏南地区修建公路和设立军事设施是侵犯其领土主权。

而中国则主张基于历史条约和现实需要来解决边界问题,认为中国的行动是在有效管理和保护边境地区,同时也是对印度加强边境安全的回应。

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主要利益在于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印度希望确保其边境地区的安全,防止中国增加在藏南地区的影响力,并保护被视为神圣的领土。

而中国则希望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避免边界冲突对双边关系的负面影响,同时保护其在西藏地区的权益。

3. 解决方案之一:外交谈判和对话外交谈判和对话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双方通过高层会晤、特使访问以及边界工作组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磋商,尝试寻找共识和解决方案。

在外交谈判和对话过程中,双方可以就边界线的具体划定、争议地区的管理和使用、军事活动限制等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相互理解和妥协,寻找符合双方利益和互信的解决方案。

4. 解决方案之二:边界管理机制的建立边界管理机制的建立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建立有效的边界管理机制,可以实现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合作,减少冲突和误解。

建立边界管理机制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包括制定双边协议、建立边境联络处、加强边境巡逻和监控等。

通过定期的会谈和交流,双方可以就边界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及时解决潜在冲突和分歧。

5. 解决方案之三:地区合作与经济交流地区合作和经济交流也可以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提供有益的途径。

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和交流,增加互信和相互依赖,双方可以在边界问题上寻求共同的利益点。

中印边境解决方案

中印边境解决方案

中印边境解决方案中印边境解决方案引言中印边境问题是中印两国长期存在的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

两国边境线长达2700公里,其中关于边界线的争议仍然存在。

自1962年以来,中印两国曾经爆发过边境冲突,导致了数百人的伤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两国关系的变化,解决边境问题变得愈发迫切。

本文将探讨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双边对话和谈判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双方的对话和谈判。

作为两国间解决紧张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双边对话能够促进两个邻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在双边对话中,应该听取和尊重两国的意见和立场,以增进信任和协商解决争议。

边界谈判机制的建立为了解决中印边境争议,建立一个稳定和可持续的边界谈判机制是必要的。

这个机制应该包括高级政府官员和专家来自两国的代表,他们需要确保边界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讨论和研究。

通过这种机制,中印可以共同制定边境争端的解决方案,并避免未来的冲突和紧张。

接触和交流增加中印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是解决边境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增加文化、经济和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交流,可以提高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这可以通过推动旅游、文化交流和各种交流项目来实现。

此外,通过增加边境居民之间的接触,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和促进友好关系的发展。

信任建设措施为了增进中印之间的信任,双方可以考虑采取一系列信任建设措施。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缓冲带的设立、军队撤退、军事演习和透明度增强等。

通过这些措施,双方可以减少误解和疑虑,增进互信,从而为解决边境问题奠定基础。

第三方调解如果双方的对话和谈判一直没有达成一致,那么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

这可能包括国际组织、邻国或其他中立国家的参与。

第三方调解可以帮助双方找到中立的解决方案,并促使双方接受和执行。

结论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双边对话、边界谈判机制的建立、接触和交流、信任建设措施和可能的第三方调解,中印可以共同努力解决边界争议,并为两国关系的持久和平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边界问题
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二千多年的交往史。

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

因此,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一.历史背景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见“中印边界示意图”),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

目前,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

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才被印度侵占的。

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

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

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大争议地区。

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晚期,由于英属印度当局对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进行阴谋活动,播下了边界争端的种子。

二.中印边界争端的发展过程
1.八十年代前中印边界争端发展
1951年2月初印度军队强占达旺,1953年前后逐渐控制到“麦克马洪线”,1954年成立“东北边境特区”,同年4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与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讨论两国边界问题。

其后在《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关系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首次出现了“五项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条文。

后在6月中印、中缅总理的联合声明中,被推广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指导原则。

1960年4月中国总理周恩来访问印度。

1962年10月22日中印双方再发生大规模边境冲突,随后中印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对话中断达26年之久,直到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才结束了自1954年尼赫鲁访华以来34年间印度最高领导人同我国交往的空白。

1976中印恢复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我国提出“向前看”。

从1962年到1976年中印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断达14年之久。

1979年印度外交部长瓦杰帕伊访华时,我国又向他提出积极建议。

1981年6月黄华回访印度,就边界问题交换意见。

1981年12月10日至14日中印双方在北京举行了会晤,中方代表团长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印度代表团长为贡萨尔维斯,进行了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

1990年中印边界地区形势又趋紧张,中方采取克制和不喧染态度。

1991年2月1日至6日,印度外长维迪亚·查兰·舒克拉对我国进行访问,这是12年来第一任印度外长访华。

印方表示将遵守两国总理1988年12月就边界问题达成的谅解,并期望中印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尽早就此召开会议。

2八十年代以来印度的态势
八十年代以来印度在其周围地区的军事活动引人注目,引起周围国家的关注。

有关国际问题专家指出,印度关于外部威胁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西方一外交官认为: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梦想成为军事强国,印希望被视为主要的世界强国,这就是目的。

据报道,印度的国防预算自八十年代以来翻了一番,已达到其国民经济的承受极限。

1989—1990年财政年度的国防开支在85亿美元的水平上,加上各种隐蔽性开支,实际国防开支为110亿美元。

自1986年以来,印度成了世界最大的武器进口国。

1986年,印度购买了52亿美元的武器,超过两伊的总和,是巴基斯坦武器购置费的2倍。

自1982年以来,印度在军事研究与发展上的开支预算翻了两番。

目前印度正生产世界上一流的轻型战斗机,许多科研人员正从事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研究。

印度目前兵力有136.2万,居世界第四位,印度的远距离侦察机可巡航到非洲和澳大利亚,其现代化的战斗机架数是巴基斯坦的5倍,已拥有中程导弹。

三.中印边界问题的展望
中印边界问题自1976年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有了频繁的接触和较高级别的会晤。

特别是继1988年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和1991年12月李鹏总理访问印度以后,两国在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基础上,为寻求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途径,作了不懈的努力,开始走上了睦邻友好的道路。

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时机已臻成熟,1993年9月,印度现总理纳拉辛哈·拉奥访华成功地拉开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帷幕。

纳拉辛哈·拉奥访华期间,中印双方签署了关于边界问题等四项文件。

其中,关于边界问题的文件规定:在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两国边界问题应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双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双方严格尊重和遵守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

此外,双方将把实际控制线地区各自的军事力量保持在与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相适应的最低水平。

同时,双方将通过协商制定在实际控制线地区的有效信任措施,任何一方都不在双方确定的区域内进行特定规模的军事演习。

中印关于边界问题的文件,确定了问题解决途径的基调,即“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也表明了两国政府对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诚意,从而在中印关系进程中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

尽管中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存在着长期性复杂性,但我们相信,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印重修于好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因为,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意义重大且深远。

中印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解决边界问题,发展友好往来关系是两国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特别是近年来,为缓和整个亚洲紧张局势迫切需要为经济发展与繁荣作出努力。

中印两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已成为两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特别是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同期,印度在经济自由化的进程中也迈出了历史性大步。

伴随两国经济发展,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双方可相互学习的东西也很
多。

因而,摆脱过去的“失常”而进入正常状态,不仅会进一步加强两国关系,也将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作出贡献。

中印两国不仅都是亚洲重要组成部分和主宰力量,且在世界政治舞台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两国的许多历史经验相似,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持有共同的或相近的看法和立场。

因而,结束冷战,加强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促进亚洲和平与繁荣,推动亚洲国家共同体的建立,乃至于整个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们坚信,中印两国的边界问题,只要双方出于诚意,共同推进这一和平解决的进程,那么,中印两国的边界必将继续成为一条安宁的边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