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重力》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 《重力》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 《重力》教案设计

《重力》教案设计

宜都市红花套初级中学张小玉

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互助合作等实践能力。

(三)情感体验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具准备:

各种重物、线、弹簧测力计、不倒翁、钩码、多媒体、T型支架(学生自

制)

教学过程:

一、重力

多媒体展示:树上的果实落地、神舟飞船着陆、卫星围绕地球旋转。

学生观看后思考、交流从中获取的信息。(地球对地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分析出这些物体同样对地球有吸引

力。并对此进行扩展: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相互吸引,这个力就是万有

引力。

利用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的图片一起回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培养学

生观察、思考事物的习惯)

学生体验:把手头的物品悬置在空中然后松开手;把书掀离桌面。观察现象。

学生交流:现象:物体落向地面。

学生思考原因:物体受到地球的引力。

请学生找出此力的施力物体:地球。

小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请学生谈生活中对重力的认识。

二、重力的大小

学生体验:用手掂量手头的不同物品。

学生谈收获:不同的物体轻重不一样。

教师:补充生活中常把重力的大小叫重量。我们所说的轻重实质是指重力的大

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因素:质量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并利用仿真实验室在多媒体上简单介绍其作用和使用方法(课前教师要检查好弹簧测力计)。然后请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

研究质量是否影响重力大小的实验。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强调实验数据的收集)后分组实验。

分析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果。(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并告诉学生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 9.8N/kg,物理上用g来表示这个比值。

问:g这个比值有何物理意义?学生回答(若有错误由学生相互完善)

介绍物理量的符号及单位:

G --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公式:G=mg

例一架普通客机的质量为 1.2 × 105千克,它所受的重力为多少?

先由学生自己在草稿上完成,然后请一学生演牌,教师把巡视中发现的

问题进行订正。

解:m=1.2 × 105 kg,g=9.8 N / kg。

G=mg=1.2 × 105 kg× 9.8 N / kg=1.18 × 106 N。

答:这架飞机所受的重力为 1.18 × 106 N。

三、重力的方向

(1)、学生用线任意悬吊一物体,观察线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两组或多组同时把物体提到一定高度后松开手,观察比较物体下落路线。

交流:线是竖直的,物体下落的路线也是竖直的。

问: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学生回答后归纳: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问:你知道竖直方向是与水平方向是怎样的几何关系吗?

学生:竖直方向是与水平方向是垂直的。

请学生利用T型架弄清竖直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区别。

(2)、让学生提起用线吊着的重物,用线的中间靠近桌面。观察线与桌面的位

置关系,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交流:用重力的方向来检验某一个面是否水平。

教师:你们能用T型架及手边的其它器材来做这样一个工具吗?

学生分组实践,完成后进行展示。

四、重心

出示一不倒翁请学生上台试试能不能把它推倒。

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呢?

学生由生活经验说是它的重心太低了。

教师进一步的问:你知道什么是重心吗?教师介绍重心指的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就好像作用在物体的一

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重心只有一个并且重心一定在重力的作用线上

探究:我们把一个园形塑料片悬吊(用透明胶粘线与塑料片)在铁架台上,用粉笔在塑料片上画重力的作用线。然后再换两次悬挂位置重复。

观察所画的线你发现了什么?相交一点。教师点明这个点就是这个塑料片的重

心。

然后继续问:你发现了这个点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学生:这个点是塑料片的圆心。

教师进一步指出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练习:画长方形物体球木棒的重力示意图。

教师巡回检查,然后学生演牌进行讲评。

课后探究:出示一不规则物体和一圆环问:你们能想办法找到这个物体的重心

吗?

五、小结: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记: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概念,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联系实际讲叙的方法。我在本节的教学中大量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如万有引力的概念、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重力的方向、物体重心的确定等,都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去进行体验,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巩固和学会了探究知识的

方法。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说课教案 科目:物理 课题: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杜中华授课时间: 2011年5月

关于《重力》的说课教案 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杜中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具有预备性和基础性。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对初高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由力的三要素确定重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重力。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

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 1.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 ?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 ? 1.重力的产生. ? 2.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 3 .重心的理解及确定 ?(五)教学难点: ? 1.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确定 三、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教案模板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 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

那么,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出示动画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关键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 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 (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 回头再分析刚才动画场景中各机械的支点和力臂(学

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Conservation Law of Mechanical Energ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教学方法】 演绎推导法、分析归纳法、交流讨论法。 【教具】 细线、小球、带标尺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我们已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用细线、小球、带有标尺的铁架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doc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希望考生们能在202X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开始前,积极准备备考,争取通过这最后一关!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 《重力与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习有助于研究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握,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4.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习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 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优秀教学 设计 【一、任务分析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定义式。 2.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号的含义。 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4.培养探究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渗透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学习起点】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重点是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重点是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对重力势能的应用。

2.本节课难点是如何探究重力势能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演绎推理法,讲授讨论,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教具 铁球和橡胶球各一个,白纸若干张,CAI教学课件,视频展示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一:)这是一幅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图片。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XX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米的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 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三)、重力的方向。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想想议议”。(四)、重心。出示课,学生阅读思考并进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三、课堂练习。出示课,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指点纠正。四、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梳理知识点。五、布置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59页1、2、4.2、目标检测题

《力的平衡》说课稿

第八章力与运动 第二节《力的平衡》说课稿 望江学校余涛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完成书上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容易。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在课件中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GDXIANG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最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

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题2、题3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生: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不能使物体移动,不做功。

最新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课题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仪器材料铁架台、细线、斜面、一 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课时安排 1 板书设计第三节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Z_xx_https://www.360docs.net/doc/5714749757.html,]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章第5节 课题透镜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控制控制作用 过程与 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理解教法与学法演示、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资源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平行光源、学生电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 程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 组织教 学 知识再 【知识再现投影2】

现 新课 【师问】以上各图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物体?它们对光有什么样的控制作用?各遵 循什么规律? 【总结】这些能对光起控制作用的物体,在物理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光学元件, 事实上光学元件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新的光学元件 【板书】一、透镜 【投影3】透镜 【出示透镜,小组观察】 【投影4】 【师问】1、在你所听说或看到的哪些物品中有这样的透镜? 2、它们的外型特征是怎样的?相同吗?你能区别开吗? 【投影5、6、7】 【师问】若把我们手中的透镜从中间剖开,其截面是怎样的? 【投影8】 同学们可以在练习本上试着画出来。 【投影9】

【板书】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投影9】 凡是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特征的透镜都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中间薄,边缘厚特征的透镜都叫凹透镜。 虽然透镜的种类很多,但我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现在我们根据这两种透镜的截面把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大家看,这两种透镜的表面是怎样的?――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我们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 【投影10】 我们把这两种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 【师问】这两种透镜的表面特征是怎样的? 【总结】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问】球面有球心吗?共有几个?分别在哪里? 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画一下。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重力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gravit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重力 《重力》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根据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 新课教学谁运动得就快。 好,我们用裁判的办法在来比较一下纸片下落的 快慢。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方 法及步骤的优劣作出评价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了纸片下落的快慢,现在 我们就引入一个新名词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速度”。大家将书打开 到p109, 速度(velocity)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我们一 般用字母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提问单位时间的相关问题: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 单位时间很多,比如:一年、一月、一星期、一 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等等,但是在物理学 中,单位时间只有一个国际单位,那就是一秒, 符号为s (second) 有了速度这个物理量,我们怎么样来比较物体运 动的快慢呢? 很好,可是怎么知道速度大还是小呢?这里我们 引入速度的计算公式。同学们应该数学上早就学 过这个公式,就是: 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厘米/秒(cm/s) 单位换算: 1km/h=1000m/3600s=1/3.6 m/s.. 1m/s=(1/1000km)/(1/3600h)= 3.6km/h 刚才我们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包括它的计算公式, 现在就运用它来做“活动5.6”你认为应测量哪些 可让学生另举一例,来说明刚才老师 所讲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比较,让它们从同 样的高度下落,测出时间,但这种方 法实际操作起来是不是不容易呢? 可让学生来设计并做这个实验 体验两种方法的不同 请一位学生读一下速度的概念 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快 速度小的物体运动的慢 同学们对单位时间可能认识上有缺 限,会出现对我们物理上所要求的单 位时间不一致的说法。 学生回答: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 间比路程。 对学习的这一回答,结合刚才我们所 讲的速度的定义,教师进行总结:对 于两个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运动 物体的速度大小比较,可用速度的公 式进行计算,直接用速度的数值进行 比较,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物体运 动快慢的比较,这才是我们这一堂课 的主要目的。这们从方法上将运动快 慢的比较方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让学生举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速度 数值)加深对速度数值的理解 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做答并演示 10m/s= km/h 36km/h= m/s 培养学生归纳 比较和分析问 题能力 培养学生举一 反三的能力。 对于为什么要 学速度这个物 理量有一个深 刻的理解,让 学习知道这是 常用的也是非 常好的方法。 对有困难的同 学可出一些常 见速度、简单 速度进行换 算,降低要求。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第二节 重力

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4、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重难点的突破: 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是弄清重力跟质量的关系的关键。对于重力的方向,通过重垂线来掌握。至于重心可通过小演示实验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壮美的瀑布、下落的苹果。 问:由这两幅图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苹果砸到牛顿的故事。 问:瀑布为什么往下流呢?苹果为什么往下落呢?(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学生可以想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接下来师生一起认识万有引力、重力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4的达成情况。) 至此板书今天的课题(13、2重力)。 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问:重力是一种力,根据已有知识,我们应从几方面来学习它呢? 学生会回答:大小、方向、作用点。 给出两袋沙土,让学生掂一下,看哪一袋重。(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问:为什么看上去多的那一袋重呢? 引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问: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对于探究我们这样组织: 1、让学生观察准备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 2、与学生分析在物体静止时,重力与拉力相等。 3、学生探究,并记录每次物体的质量及相应的重力。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5、板书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式,指明物理量的符号及其单位。说明g 的取值情况。 探究结束后,及时跟踪练习,以便掌握学生的应用情况。 三、 重力的方向、重心 问:根据大家的经验,重力的方向如何?(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学生会回答:向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们可做这样的展示:取一重垂线,当其静止时,指明此时重垂线的方向即为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应是“竖直向下”。 通过组织学生检查黑板是否竖直、 桌面是否水平,认识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 接下来做一小练习:作出斜面上静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在讲解该题的基础上,指出: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对于整个物体而言,重力就好像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重力。如果在物体的重心下方有个支点,它就可以支起整个物体。 让学生用手指支起自己的笔、刻度尺等,加深对重心的认识。 问: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通过作自行车轮胎的重力的示意图,指出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四、 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互做补充。 五、 当堂检测 1、如果没有了重力,下列哪种现象在伦敦奥运会上不会出现( ) A.举重运动员可以轻而易举的举起重物 B. 足球踢起来以后不会回到地面 C.跳高运动员跳起来就不能下来了 D. 拳击比赛打到身上也不会痛了 2、重600 N 的物体可能是( ) A.一头牛 B. 一个成年人 C. 一本书 D. 一只鸡 3、如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 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 B C D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说课讲解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专 题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 一、知识储备: 1.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合力为。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受力,如图1中A、B两物体;不相互接触的物体受力,如图2中两磁铁。 3、重力的方向;作用点。 4、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方 向。 6、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无关。 二、受力分析: 1. 如图3所示,小球用线系住挂在天花板上并与墙面接触,画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 2. 如图4所示,木块放在斜面上静止不动,试画出木块受力示意图。 总结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 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 力); (2)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应先考虑重力,然后是弹性力、摩 擦力等,并分析物体在已知力的作用下,将产生怎样的运动或 运动趋势; (3)在分析各力的过程中,要找到它的施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这样可以防止漏力和添力, 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确定力,保证力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4)检验,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平衡力的知识来检验所画出的力是否正确。 3、如图5所示,试分析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A作匀速运动时的受力情况。 4、如图6所示,物体放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传送带上,请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如果传送带突然 加速或减速运动,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5、一小球静止在竖直的墙壁之间,如图7,请画出小球所受力的示意图。 三、应用: 1、一个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分别为5牛和3牛的两个力F 1、F 2 的作用后仍处于静 止状态,如图8 所示,则该物体受到的合力为,桌面对此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方向为。 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所受的多个力中,有一对大小为15N的平衡力,当这对力突然消失后,该物体的运动状态将______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3、一个小球重3牛顿,当它以0.5米/秒的速度在光滑的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加在小球上的水平推力是() A、0牛顿 B、1.5牛顿 C、3牛顿 D、无法判断。 4、如图9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 F1作用下, 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 N;若将A、B紧靠着放在 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水平桌面上,用水 速运动(如图9乙所示),则推力F2= N。

(免费)全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 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 学生回答: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 (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 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 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 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 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当堂反馈〗P3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②P3第2题(2)。

高中物理_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新知探究】 一、力 1、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_______。 物质性: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相互性: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________; 2)、使物体发生_________。 3、力的三要素: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是矢量,两个力相等,必须是大小_______,方向________。 4、力的测量: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实验室中:弹簧秤)测量。(注意:杆秤、磅秤、天平测量的是物体的___ )。 5、力的单位:牛顿;符号: N 二、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示意图

(1)只在图中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2)只能粗略表示力(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1)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它的长短表示力的______,它的指向表示力的_________,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________。(2)能精确表示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是非接触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 2、大小:测量: 挂在弹簧秤下端的物体________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重力。 计算: G = mg(g与物体所在位置的_____、____有关;一般情况g=9.8m/s2; 粗略计算时:g=10m/s2) 3、方向:__________。地球不同地方重力方向______ 4、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__________ 1)、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 力集中作用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注意: (1)重心____(是,不是)重力的实际作用点,而是重力的等效的作用点。 (2)物体的重心_____(可以, 不可以)不在物体上。 2)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________和物体的______有关. 等

人教版初中物理《1重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的方向。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分析图象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要全面。 (2)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学习难点: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具准备:钩码弹簧测力计弹簧苹果纸片石块 教学过程: 壱、导入新课 老师演示三个实验:1、吹出去的泡泡;2、扔出去的纸片,3、上抛的石块,让学生找出三个实验的共同点,并找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 弐、教学过程 (一)重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感受重力的存在:让学生上台演示食指上挂两个弹簧,一根弹簧下挂一个苹果,另一根弹簧下用和苹果重力大小相等的力向下拉,让学生说出感受,其他同学观察弹簧的变化,让所有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向下拉弹簧,从而得出重力有关知识。 1、定义: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以下知识点由学生自学课本完成 2、符号:G

3、单位:N 4、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出问题:力的三要素有哪些?下面从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重力 (二)重力的大小 感受重力的大小:教师演示:一个弹簧测力计下分别挂一个50g 的钩码和200g 的钩码,观察弹簧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弹簧伸长量不同的现象,学生讨论得出原因是因为钩码的质量不同导致伸长量不同,也就是拉力即重力大小不同,从而得出探究课题:重力大小与质量有关。 学生分组实验: ①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八年级《重力》说课稿

八年级《重力》说课稿 长江中学熊国武 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物理第三章第四节《重力》。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说明,以及教学程序设计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定义。通过牛顿提出“引力”概念的故事,养成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探究的习惯。 (2)知道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垂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知道重心。 (3)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其质量的关系及其公式G=mg,知道比例系数g的数值、含义和单位,能利用此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及时重点又是难点。二:教学方法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程序设计 由于初二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力的,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为学习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这幅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苹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这几幅插图引入新课很自然。(二)新课教学分析 1.什么叫重力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学能力。 2.重力的大小 这个内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完成《学习活动卡》的步骤,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分析处理,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