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基本知识简介
元青花知识点总结

元青花知识点总结一、元青花的历史元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著名的中国外销瓷的代表。
元青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当时蒙古族占领了中国,建立了元朝,统治了中国近100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传播,其中包括了元青花瓷器的制作。
元青花以其大胆、豪放的装饰风格、浓烈的色彩和高超的技术而备受青睐,成为了当时中国瓷器的主流产品。
元青花的瓷器种类繁多,有罐、瓶、盘、碗、壶、花瓶等,装饰纹样也十分丰富,有花卉、鸟兽、人物、山水、文字等图案。
元青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在当时的世界瓷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元青花也对后世青花瓷器的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重要一笔。
二、元青花的特点1. 高温烧制元青花是用高岭土为原料,通过高温烧制而成。
高温烧制是瓷器制作的重要工艺之一,是保证瓷器品质与装饰效果的关键。
在元青花的制作过程中,高温烧制能够使瓷器的质地更加坚硬、通透,同时也能保证瓷器的釉面光亮、装饰纹样的色彩鲜艳。
2. 蓝色装饰元青花的主要装饰颜色以深蓝为主。
蓝色在装饰纹样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是纯蓝、青蓝、深蓝等不同色调的蓝色。
元青花的蓝色釉料选料考究,烧制技术高超,所以颜色鲜艳亮丽,且不易褪色。
3. 装饰纹样元青花的装饰纹样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风貌。
绘画的题材主要包括了山水、花卉、人物、动植物等。
这些纹样具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风格。
4. 釉面处理元青花的釉面处理非常精致,采用了透明釉,使整个瓷器的表面显得通透、光洁。
这种透明釉的处理不仅让装饰纹样更加清晰鲜艳,而且还能使瓷器的整体质感更加出色。
三、元青花的制作工艺1. 原料准备元青花的制作工艺首先是准备原料,主要包括高岭土、石英砂、长石等。
高岭土是一种主要原料,它决定了瓷器的质地和白度。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粉碎、混合、过筛等步骤,制成均匀的瓷泥。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美术论文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徐世云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本文从元青花瓷的定义、艺术特征、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关于“元青花”的定义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这里的“青”和“花”两个字值得注意,青是色彩属性,花是装饰效果。
“花”含义简洁,即以线条为主构成绘画形象的彩绘瓷,而不是全器罩蓝的色釉瓷或仅以蓝色作为色块、斑点装饰的“点彩瓷”、“花斑瓷”。
青是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钴的色相是蓝色。
蓝色又为何成为青色?古语中,青即靛青,为青色颜料。
蓝即蓼蓝,是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正如古文《荀子·劝学》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常常会因为青、苍、碧、绿、蓝这5个字而被混淆视觉。
青即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
青天也称碧落或碧空,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
”青草也叫碧草。
但先秦文献《考工记·画绘之事》中称“东方谓之青”。
如今,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代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二、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此前宋、金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包括瓷器在内的外贸商品需求量激增,给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其它各朝历久不衰。
到了元代,青花瓷生产品种繁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元青花不仅注入了时代的印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

元青花元青花:①蓝色(蒙古族,尚蓝尚白)③题材众多(受元曲、小说影响)④多为大件(蒙古人性格)元青花:汉、波斯、蒙古文化的结晶(蒙古尚蓝尚白、波斯重装饰)* 装饰层数很多(没有七层:元朝人“重九恶七”)* 多画牡丹(表示富贵;少数民族心胸开阔,喜大件的花)* “至正型”:层次丰富的元青花青花瓷特点:* 元青花的出现确立了青花的霸主地位(只有清代中后期出现的粉彩能与之抗衡)* 确立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 强调人工美、装饰美,改变了宋代以来追求含蓄、自然的美学观大罐“鬼谷下山”:①题材:有情节(朱元璋:关心军事题材——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鬼谷下山)②元青花开中国陶瓷装饰的先河明青花永乐:朱棣(迁都北京、建故宫、永乐大典、组织下西洋)* 报恩寺、报恩寺塔(南京):青花做地砖* 永乐青花特点:①尺寸大:永乐气魄大;②形制特别:波斯文化;③内容特别:龙纹凶猛(中国最凶猛时期)* 苏麻离青(高铁低锰——浓重、晕散):青中泛黑,有锡光斑,手感凸凹不平宣德:雅好艺术* 逐渐摆脱了波斯文化的影响永宣后为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期间,没有官窑(永宣刚建立起官窑制度)* 共28年,三朝两帝: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明朝中叶:上三朝+ 成化、弘治、正德(三位皇帝均短寿:成年之前登基、40岁前过世)成化青花以淡雅、柔弱著称(永宣:浓烈)* 染料:平等青(国产)——色彩疏淡(强调平涂、线条)* 婴戏碗:求子心切(万贵妃的严格控制,成化的性格柔弱)* 官窑无大器弘治:一生未纳妾(中华历史上唯一一夫一妻制皇帝)* 官窑极少:勤俭* 青花特点:大量留白正德:无子,好女色、尚武* 存在大量方形的瓷器* 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直接用阿拉伯文字进行装饰):①开国上层贵族信奉回教;②出口需要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 明朝瓷器第二次高峰:千变万化的造型、醒目的蓝色、贴近生活的装饰,商品特性明确嘉靖:回归浓烈* 开始使用回青(蓝中带紫)* 题材:道教内容丰富(嘉靖受道教影响深重)——八卦、云鹤、葫芦、八仙(清朝使用“暗八仙”)隆庆:“隆庆开关”——对晚明的商品社会有很大好处,并推动第二次收藏热* 蓝得发紫(颜色好看);隆庆人物腰长;款识:大明隆庆年“造”万历:* 瓷器特征:装饰繁缛、密不透风,没有明确主题* “克拉克风格”:晚明时期的外销瓷——开光瓷器(用轮廓线勾画外框,其间绘制主题图案)明亡清初青花明亡清初(过渡期,约20年):明代晚期:天启、崇祯清代:顺治* 政局动荡(1644年:崇祯、李自成、顺治同时为帝),官窑产品单一,多为青花,少量五彩、单色釉,民窑蓬勃发展* 瓷器与社会形态关联很大,呈现出思想的自由解放,生命状态的自由倾向* 晚明青花并非“粗大明”,摆脱了嘉万繁缛、密不透风的装饰风格,走向清丽、疏朗,为康熙朝青花奠定基础* 崇祯年间青花多写“干支”,不写年号* 顺治:青花龙纹“一身三现”(五、七、九现)该时期青花基本沿袭明代风格统瓶:上有收口,并不一般粗,不是桶状(政治涵义:大清一统)(多画刀马人)帽筒:上下一般粗康熙:* 初期多描绘战争场面的刀马人青花(三国、水浒),少见歌舞升平画面(西方喜欢:①题材:与当时欧洲的战争背景契合;②工艺:精致、流畅)* 初期不写本朝款,多写大明宣德、成化、嘉靖、万历年款,一来认为打碎不吉利,二来也是给当时文士的一种情感宣泄* 康熙青花特点:①翠毛蓝(历代中最蓝的,取悦于人);②墨粉无色(同是青花,能分层次);③分量重(技术提升,釉质增厚);* 该时期动物形态生机勃勃(麒麟:卧-- 坐-- 立)枯枝花鸟(鸟:很肥)雍乾青花康熙青花:自由开放雍正青花:不再青翠,变得规范历史背景:①政治:吏治力度大(政治康熙晚期遗留的历史问题:贪污腐败、亏空钱粮、假公济私、结党怀奸)②艺术:雍正艺术造诣高(45岁登基);审美倾向收敛雍正青花风格:①直追永宣(仿制多可乱真)②淡描(仿成化)* 万历时期有铁线描:替代平涂(为省颜料)雍正仿制:清淡(为“雅”)* 赏瓶(玉堂春瓶):以青花、缠枝莲,暗喻为官“清廉”(奖状+警示)景德镇瓷器的大规模生产(康熙晚期至雍乾时期):“督陶官”制度雍正时期:年希尧、唐英(雍、乾)唐英: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严格按照上头旨意做事)乾隆:盛年登基(25岁)、基业雄厚(康雍)、在位最久(89岁)、花钱最多的皇帝* 艺术能反映当时社会形态:《渔家乐》:康熙:捕鱼(出击)、享受成果乾隆:钓鱼(等待)、享受过程动物纹:康熙:凶猛,瑞兽(以麒麟为蓝本),为祈愿(安定)——担心乾隆:狮子绣球、百子龙灯(喜庆)——放心乾隆:陶瓷烧造达到工艺的高峰* 唐英:在任期间创新57种(e.g.大花觚[姑]、六方大瓶)康乾盛世(清中期、18世纪):(官窑)摹古、创新——形制规范、工艺熟练、熟能生巧(民窑)烧造量很大、质量很高乾隆后期:陶瓷风格走向僵化晚清青花清晚期: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嘉庆、道光时期的瓷器合称“嘉道”(收藏界的蔑视):康乾盛世优秀的官窑瓷器到此结束;作品因循守旧(不再求创新,呈简单定式);原因:国力衰竭龙纹:凶猛,具有侵略性、杀伤力(康熙)——平缓、标注(乾隆)——妩媚软弱(嘉庆)陶工的工艺水平下降、偷工减料:釉面大面积不平整:波浪釉(雍正时期:“橘皮皱”,只是局部的起皱)咸丰期间:景德镇停烧,所以这个时期存世的陶瓷数量极少特点:非常细弱,没有生机(像道具布景一样,“纸片”),仿了大量的雍正瓷(款为“大清雍正年制”,实为仿品)同治青花:彻底不讲艺术性(日用瓷、艺术瓷相差不大)此时开始,粉彩与青花平分天下,粉彩是陶瓷中唯一可与青花比肩,能撼动其霸主地位的“同光中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贸易增加。
胡说:元青花真品的知识和高仿的特征

胡说:元青花真品的知识和高仿的特征从宋瓷的深沉到元瓷,宋,元瓷艺虽然风格迥异,但都精深非凡。
是继五代柴窑之后中国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
元代以后中国艺术品基本上就停止了原创,向巧雅小趣味发展,且千篇一律,创新的精品泛善可陈。
而今,柴窑的光辉依然辉煌,呈一座历史丰碑照耀那创新之门重新开启。
元青花,以“至正型”器为典范,同时还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纹简陋,销售层次较低的青花瓷。
为提高“目鉴”科学性,在前辈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结合公私藏品,就元青花鉴定,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广大喜欢收藏的朋友一起探讨。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
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
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
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
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
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
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
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
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
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
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
元青花小知识

元青花小知识本文档由杯子客 整理提供分享,供学习交流之用。
版权归著作公司所有,谢谢合作1、元青花的胎是二元配方,即麻仓土加瓷石,这是御窑专用配方。
其土质细腻,少有杂质,洁白如玉,含微量铁元素。
这类产品属皇家宫廷专用瓷和出口瓷,是上上品。
超大青花瓷的胎是安徽祁门土,呈白色泛灰,为上品。
2、元代青花碗、罐、盘造型硕大雄健。
如罐的重量适宜,口与圈足直径相差不多,甚至相等,圈足宽浅,底旋削有跳刀痕;碗的圈足高矮都是外撇,足底里高外低,窑红基本呈象牙黄。
对传世窑红、窖藏窑红、常见水窑红等,笔者以300年、600年、900年来区别窑红的变化。
听声音、看“三光”是很关键的鉴定环节,元青花真品釉色莹润明亮、宝光璀璨。
3、元代青花料分进口料、国产料、国产加进口料等。
进口苏麻离青发色稳定,色像蓝宝石,这是上上品钴料,含铁高。
用“敲青”法提炼青花料,每斤青料可得五两左右的用料。
钴的比例占0.5%青花色为宝石蓝,钴占1%为深蓝,钴超过1%呈蓝黑,钻占0.25%就是淡蓝色。
元青花上较圆的铁晶斑深入胎骨,溶于釉中,透于釉面。
釉面钴历经600年以上空气氧化使铁晶斑留下像铁锈一样的棕褐色块状斑点,上手触摸有凹凸不平之感。
如元青花和元蓝釉器在强阳光下可见蓝紫泛红润色,直观是宝石蓝及翠青、藏蓝、深蓝,钴占比例应该是0.5%-1.0%。
4、元代青花纹饰粗犷流畅。
凡是宫廷用瓷和出口瓷都有“纹针法”限制,至正年后的花鸟、人物、龙纹罐、盘等大器,用青料勾画纹饰前多采用这道工艺,特别是大盘、大罐,迎强光能见到此纹。
元青花主纹加辅助纹比较多,繁而不乱。
变形莲瓣排列不紧,菊花单层,莲花瓣像葫芦,蕉叶满茎,云像蝌蚪,山石色不满,围墙一点短。
人物花草有灵气,无描红之意。
这些特征,今天的景德镇是仿不像的。
5、元瓷釉色很多,有青亮釉、卵白釉、青白釉、鸭蛋青釉等。
元代釉比明清釉厚,聚釉、集釉现象较多。
釉的变化与釉的配置浓度、窑温高低、钾钠配比有很大的关系。
元青花知识大全(2)

元青花知识大全(2)说起元青花,多数人就会想到在05年7月12日拍买的“鬼谷子下山”罐了,当时拍了2.3个亿。
这个“鬼谷下山”罐为什么会这么贵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题材决定的。
瓷器题材很少有故事情节,过去中国人画画也很少带有情节的画。
画出情节的画都是国宝,比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
“鬼谷下山”是著名的历史军事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诸侯份起,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军事人物。
王羽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军事奇才,号称“鬼谷子”大名鼎鼎的孙膑【孙子】就是他的徒弟。
当时燕国和齐国交战,孙膑是齐国这的头儿,被燕国俘虏了。
齐国求他的师父鬼谷子下山救徒。
这青花罐画的就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
画有人物故事情节的元代青花罐非常罕见,全世界仅十个,中国大陆仅有一个,台湾一个都没有。
下面就给大家列出这仅有十个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罐都有哪些。
1 青花“昭君出塞”罐日本出光美术馆藏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图罐此罐腹绘九个人物,七匹乘骑(另外两骑当隐在山石后面)。
九个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骑在马上,或摇鞭步行。
马上驮着弓弢、行囊。
观人物相貌、服饰有差别。
其中骑在一匹白马之上,怀抱琵琶,梳高髻的汉装女子是王昭君,前后各有一胡服女子随行。
六名男子中,有的头戴貂冠,髡发驾鹰,着胡服;有的戴毡笠,着汉装。
当是迎亲的匈奴使节和汉朝送亲的官员。
2 尉迟恭救主图罐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画面一侧单雄信双手持矛,纵马前冲。
另一侧有身着团花锦袍,骑在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钢鞭的尉迟恭,两人并辔而行。
李世民头微侧转,尉迟恭左手指点,两人似在交谈。
尉迟恭身后,一卒双手擎旗。
大旗上直书“唐太宗”三字。
4“百花亭”青花罐现藏于日本万野美术馆场景取材于元代无名氏所著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
书生王焕生性风流,人称“风流王焕”,时值清明,前往百花亭游春,邂逅著名妓女贺怜怜,一见倾心。
在卖查梨条的王小二的帮助下,两人一处生活了半年。
半年后,赶走王焕,强迫贺怜怜嫁给高邈将军,移住承天寺。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经典品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以下是元青花的特征与鉴定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元青花的特征:1. 青花颜色明亮:元青花的青色呈现出一种明亮而鲜艳的感觉,与后来的明代青花相比,元青花的青色更加鲜明,更具活力。
2. 青花线条自由流畅:元青花的线条流畅自然,不拘泥于刻板的规则,常常表现出鱼纹、花纹等动态的形态,给人以活泼自由的感觉。
3. 转换手法多样:元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多样,既有以青花为主体,辅以红彩进行点缀的“青花红彩”样式,也有青花与釉下彩配合使用的“青花彩”样式,同时还有采用铜红、银红等多种色彩的彩绘样式。
4. 器型丰富多样:元青花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盘、碗、壶、盒等不同形状,而且每种器型都有多个不同的变化。
二、元青花的鉴定方法:1. 观察青花质地和颜色:元青花的质地细腻,釉面光滑细腻,不掺杂沙石等杂质。
颜色明亮鲜艳,有独特的青色调,边缘处呈现出纤细的蓝色线条,釉面通透,不显得暗沉。
2. 仔细观察纹饰线条:元青花的线条流畅自然,没有生硬刻板的感觉,纹饰线条的粗细一致,勾勒出的形态生动活泼。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纹饰的构图和细节处理是否精细,是否符合元代的艺术风格。
3. 辨别装饰手法:青花红彩和青花彩是元青花瓷器的两种常见装饰手法,要仔细辨别釉下红彩和釉上彩的差异,观察其颜色的饱满度和明亮度。
此外,还要注意判断彩绘是否有退色、脱落现象。
4. 注意器型和底款:元青花的器型丰富多样,每种器型都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观察器型的形态、比例和比例是否与元代的风格相符。
此外,还要仔细观察底部的底款,尤其是款识的字形和笔画,与真品进行对比,确保底款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综上所述,鉴别元青花的特征与鉴定方法主要包括:观察青花质地和颜色、仔细观察纹饰线条、辨别装饰手法、注意器型和底款等。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鉴别,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元青花的真伪和时代特征。
元青花英语介绍

元青花英语介绍
元青花是指中国古代时期的一种瓷器蓝花瓷。
它于元代时期(公元1271年-1368年)开始流行并进一步发展。
元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采用青花绘制技法,即在白瓷胎上用深蓝色的颜料进行绘画,然后再通过高温烧制使颜料与瓷器胎融为一体。
元青花的绘制主题多样,包括花卉、鸟兽、人物、山水等。
在绘画上,元青花的线条流畅、勾勒生动,用色鲜明,独特的青花效果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元青花不仅在中国内地流行,还被广泛出口到世界各地,尤其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备受欢迎。
元青花因其艺术价值和瓷质的上乘而受到世人的推崇和追捧,成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
它象征着元代时期瓷器制作工艺的高度发展和技艺的精湛。
元青花的出现不仅为中国传统瓷器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也对后来的景德镇青花瓷的制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如今,元青花作为中国传统瓷器的重要代表之一,被广泛收藏和展示在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藏品中。
它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和喜爱,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青花的特点
元代瓷器造型上总的特点是浑厚凝重、气魄雄伟,特别是高级的细 瓷, 包括至正型青花,这个特点尤为明显。这与蒙古人豪爽的性格有关,同 时也与它是出口品有关。至正型青花最主要的器型是大盘,传世品也是 以大盘为最多,而且这些传世的元青花大盘大部分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 的国家博物馆,是昔日王宫的遗留。这说明元青花在当时主要是返销元 青花技术的故乡—盛产米纳依彩绘陶器的伊朗。当然也有龙泉窑的大盘。 这种大盘是我国以前没有的新型式样,系按照伊斯兰国家人的饮食习惯, 置于地毯上盛放食物。盘子的直径达三尺,却极为平整,毫不翘棱变形。 盘的样式为折沿,而且板沿很宽,有二寸多,适于手持搬动,分菱花和 圆形两种。菱花式的有十瓣、十二瓣和十六瓣。十瓣和十六瓣的是花口 圆身;十二瓣的是花口、花身、花足的通体菱花式,每瓣大小相同,制 作十分讲究,尤为精致。
元青花的胎釉特点
元代青花的胎体洁白坚致,与当时的坯土细腻洁白有极大的关系, 其圆器类胎体细腻洁白,当为元代御窑之佳品。瓷器底部多露胎,砂底, 呈现金属斑点或不等的宽旋痕,圆器底部多有乳钉突出。琢器的颈、腹、 底与胎体均为横接,除官窑精品外,大多因为各个部分接合不紧密而露 出接胎痕。这可以从高安市出土的六件元青花梅瓶几乎件件腹部均有接 痕中得到验证。 元初期青花瓷的釉面呈色青白,并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元代末期的 釉面呈色较为浑浊,呈色乳白、早中期的青花呈色蓝中暗灰,中晚期青 花烧造技术完全成熟,青花发色浓艳,蓝色深沉与鲜艳均有。纹饰绘画 清晰优美,釉色透明白中泛青,光润透亮。 这时青花瓷使用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青料,一种国产青料。 青花工艺后来也被广泛运用到瓷器制作工艺中,如世博收藏品瓷器 。
瓷胎用料
元青花瓷胎的用料也很特别。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掺合高岭 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得瓷胎中三氧化二 铝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 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 基础上,像是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高达70厘米的大瓶等体型巨大的青 花器物才得以烧出。
疏朗形式的装饰,讲究无论是圆、琢器的青花纹饰都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 活泼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的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全瓶绘一条龙盘绕器身,画 面简洁,给人以龙在无垠空间中自由飞腾之感,视觉效果极好。另一种疏朗纹饰是写实或 写意的瓷画,画面较开阔。再有一些民间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纹饰就更为疏简豪放,用线 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一气呵成,别具一格。 元青花的纹饰中有几种较为规范,从而形成了元代纹饰的特色: ①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无论圆、琢器常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 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 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②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 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 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瓷器用料
元代中后期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是苏离麻青。这种青料通常被认 为从西亚引进,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 含锰量低,意味着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将会减少,在适当的火候 下,能够呈现出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含铁量高,意味着青花部分会 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典型 的苏麻离青产生的艺术效果,浓艳、晕散,料色熔融在釉中,浓色处出 现铁锈般的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 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
元青花
元青花牡丹花卉纹梅瓶瓶
元青பைடு நூலகம்鬼谷下山
元青花简介
元青花,一般指景德镇的元代青花瓷。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又可分为 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纹饰的“至正型”精品瓷和用国产青料绘制纹饰 的普通瓷。元青花在元代除景德镇烧造外,云南省玉溪等地也用当地瓷 土和青料烧造。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有足底宽厚、 纹饰繁多、胎体厚重等特点,其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元代青花瓷器的器型
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大器粗壮,小器玲珑,如元青花的盘类既有制 作硕大,口径多达10厘米至50厘米的者,也有制作颇为精巧的小器。这 些大盘分布较广,不仅国内,而且国外如日本、美国、法国,尤其是伊 朗、土耳其等穆斯林国家更是数量较大,这些纹饰繁密、造型多样的大 盘正是适应当地穆斯林生活而制作的外销瓷。这些瓷器多为平折沿,或 花瓣形口,或圆形口,均具有成型规整不变形的特点。 青花碗的制作也是多样的,有大小之分。如土耳其所藏的青花杂宝 纹大碗,碗口径为40.5厘米,碗为花口,腹下收,圈足较小,碗形如此 硕大且口沿为花口,变化自如,可见元代青花瓷的烧造技术之高。元代 小碗的烧造极为秀美,或为撇口,或为折腰,或为高足。 青花罐的器型丰富,每种器型亦有数种变化,罐有大罐、小罐之别, 大罐有高、矮、八棱等式。小罐有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 口双系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 青花壶式多样,有凤流壶、四系扁壶、八棱执壶、梨式壶、葫芦式 壶、多穆壶、小执壶等。其他见有杯托、军持、鼎、罐、洗、船型水柱、 笔架式水盂、器座、瓷塑等 。 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元青花基本纹饰
(一)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纹应用于大盘的边沿、盘内纹饰间的隔离及花卉纹的底纹。 边沿采用波浪纹的大盘一般为菱边。 波浪纹由浪纹和波纹两部分组成。元青花上的浪纹以轻重变化的粗线勾勒, 形状如“佛手”,如棕榈叶又如姜芽,称姜芽海水。波纹以极细密的线条画成, 放射状或旋涡状,后者如人的指纹。浪与波之间有留白以增加空间感。有些波浪 纹中加绘简笔朵花。 模印的花卉纹饰带有些以波纹衬地,作为相邻的波浪纹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纹已简化,浪纹用细线双勾中空,有的加绘细小圆圈以示浪花。波 纹粗而疏,层层叠叠,汹涌起伏。已不见指纹状的旋涡。 (二)变体莲瓣 莲瓣分写实性质的和抽象性质的,后者为变体莲瓣,有仰覆之别,应用很广。 元青花上的变体莲瓣纹饰于瓶、罐类器物的颈部和胫部。每瓣独立,由外粗 内细双框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双勾后填色或粗线画成。粗线画成的分 两笔,均从中间起笔。莲瓣肩部方折。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杂 宝(火焰、宝珠之类)、花卉(以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 明初变体莲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圆柔,莲瓣内图案简单,有宝相花、旋涡 纹等。
(七)蕉叶 元青花上的蕉叶纹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纹样,饰于瓶颈和下腹部。叶的中 茎画至叶尖,一笔画成或两笔画成后填色。叶的边沿用细线勾勒后填色。叶脉 细线勾勒。有单层和前后双层两种画法。 明初蕉叶纹中茎用两条平细线画至叶尖,不填色,永乐起叶的中茎已不到 叶尖。叶纹细密如鱼骨。叶边如锯齿般尖细,轮廓线用复笔加粗。一般为前后 双层画法。 (八)如意云头 元青花上的如意云头为中间粗两边细的三条线画成,二阶,三阶,四阶均 有。云头内纹饰稠密丰满,有细小的花卉纹、海水纹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画动 物纹。 元青花如意云头有数种装饰方法: 1、饰于器物上部的云头下垂(称云肩),饰于器物下部的云头上伸。一般由 3个,4个或6个云头组成。 2、饰于大盘盘心一周,云头向盘心伸展,云头间不相连,由6个三阶云头对 称组成。 3、由两个云头对接或4个云头相接组成“开光”,前者用于瓶腹,后者用于 盘心。 明初如意云头以外粗内细的双勾线画成。云头间以简单的弧线相连而不用反向 云头。云头缩小或大小相间分布。云头内绘简单图案,或折枝花或叶脉或填色。 明初青花另有用单个云头开光的装饰方法。 除上述纹样外,元青花的辅助纹饰还有鱼鳞纹、云纹、旋涡纹、三角带纹 等形式。
(三)回纹 元青花上的回纹源自青铜器的云雷纹。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 从外到内一般为套叠两框,也见单框。有变形回纹,笔画简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纹两个一组,笔画相连,借用一条边线。明初回纹的另一种画法 是整个饰带一笔完成,从外向里画后再逆向画出,开始第二个单位。 (四)卷草纹 元青花上的卷草纹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 下二上相接。无中心波谷曲线,明初卷草纹先画一中心波谷曲线,在上伸发卷草 纹,明中期起,有不画中心波谷曲线的卷草纹。 (五)钱纹 元青花上的钱纹饰于盘沿口和瓶口等处,有整钱组成的装饰带,也有半钱交 叉组成的饰带。钱纹以外圆内方为基本造型,有种种变化。有些钱纹中的方穿画 成菱形,菱形每边加一点,如菱形饰带画法。 (六)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饰带画于盘的口沿或作瓶罐纹饰的间隔。圆口大盘一段用菱 形饰带装饰边沿。每一单体为两个菱形套叠,有的在其间填青。内菱形中心和四 边各有一点。
纹饰题材
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 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 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 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 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 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 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 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这是其他时代无 法比拟的。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 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 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 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 品的影响。
元青花的装饰
元青花的装饰包括装饰技法、纹样构图及纹饰题材等。元代景德镇陶工 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 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1.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 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 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 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 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 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 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2.构图方法:大致可分为饱满和疏朗两类。 饱满类型的装饰,无 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层之多, 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元青花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 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 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