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

合集下载

深入浅出,厚积薄发——17《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深入浅出,厚积薄发——17《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深入浅出,厚积薄发——17《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孤独之旅》教学案例【教例简介】《孤独之旅》是九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个教例是2012年8月18日余映潮老师在人教社举办的“‘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的。

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文意把握”和“专题欣赏",给我们展示了“小说阅读课”的经典处理模式,非常值得欣赏。

本课的教学创意:课文文意把握,景物描写品析,重点片段欣赏。

本篇为自读课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了一个课时完成教学。

一、学习铺垫:1.介绍课文: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少年长篇小说《草房子》。

2.了解作者: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

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青铜葵花》等。

3.了解作品:《草房子》主要从少年儿童成长的角度,描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北水乡“油麻地"人们的生活。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杜小康,是油麻地小学男孩中最潇洒、最英俊、一直当班长的好学生,五年级上学期因家境突变而中止了学业,夏天跟着爸爸到远离家乡的芦荡去放鸭。

4.字词积累。

二、进入课文1.出示话题: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的含义。

2.老师提示:旅的字面意思是离家在外,居留他地,那在课文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呢?3.学生默读课文进行思考,然后交流分享。

4.老师补充小结,屏幕呈现:离家在外,居留他地。

远行、历程。

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

痛苦的历练。

成长中的苦难生活。

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一次美好的长大。

“孤独之旅”指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5.出示曹文轩语录:面对苦难,我们应抱有感恩之心。

——曹文轩三、文意概说1.出示话题: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教师示例,学生静读、思考、概说,老师点评。

3.老师小结:这是一个表现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故事。

《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想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当以对人物成长过程的分析和对故事的感悟为重点,并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上应当以讨论、感悟为主,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参照“教学设计(A)”。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1.注意字词。

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嬉闹掺杂,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乖巧给予2.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

明确:这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有着完整的情节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认为有必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思考的`角度,可以就全篇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个局部提出问题;可以就人物形象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文章表达技巧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一些:(1)当杜小康提出回家时,杜雍和为什么会置之不理?(2)在第一章节中,有一段景物描写:“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文章是如何写出孤独之。

旅中的“孤独”情绪的?(4)在第一章节的后半部分,又出现了一段景物描写:“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5)在到达芦苇荡后,父亲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张的,他为什么不干脆带着杜小康回家?(6)在第二章节中,有一段关于天气的景物描写,即“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加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加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加板书设计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有一个比学生们还小的孩子,他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物质财富。

然而,父亲的货船翻了,孩子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将探索___先生的小说《孤独之旅》,了解这个孩子的故事。

___失学离开家,和父亲一起放鸭子。

最终,鸭子下了蛋。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描述。

___和父亲在芦苇荡里放鸭子,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之后长大了。

正如同学们所概述的,___和父亲一起踏上了这段“孤独之旅”。

本课的研究重点是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增强学生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学生们需要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

他们还需要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如何保持勇气和信心。

学生们在预的基础上,利用两分钟来交流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按照小说情节发展四个阶段,给课文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他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___所经历的失学离家、孤独行程、风雨寻鸭和少年长大这个行程,就是“孤独之旅”的第一个含义。

接下来,学生们需要再次浏览全文,按照___与父亲牧鸭的四个阶段,划出___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叫做___的孩子,他和他的父亲一起放鸭子。

然而,由于某些原因,___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只能跟着他的父亲去放鸭子。

在他们的旅途中,我们可以透过文中的关键词来把握___的心理状态,比如“只好”体现了他的不愿意和无奈,“害怕想家”体现了他的害怕和思乡之情,“茫然恐惧”描绘了他初到芦荡时的内心世界,而“长大坚强”则展现了他在经历了困难后的成长和坚强。

最后,我们看到了___在收获劳动成果时的惊喜,这也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老师和学生都感觉到___已经成长和成熟了。

这正是“孤独之旅”的第二个含义——心路历程。

文章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非常精彩,但环境描写也很出色,特别是集中在三个特定环境:鸭群、芦苇荡和暴风雨。

首先,我们来看看鸭群。

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图文稿

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图文稿

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孤独之旅(课堂实录)执教者余映潮班级江西九江一中全国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一、导入(生谈师补充)1、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2、曹文轩简介3、课文内容简介(师提出)本课学习要求课文赏析、能力训练(解说、概括、赏析)二、进入课文话题: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的含义(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思考,批注在标题“旅”字旁)(思考后生举手回答)生1:磨炼过程生2:杜小康被父亲带放鸭的过程。

生3:长时间离家、放鸭的生活。

(师补充小结,屏幕呈现)离家在外,居留他地。

远行、历程。

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

痛苦的历练。

成长中的苦难生活。

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一次美好的长大。

“孤独之旅”指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三、文意把握话题: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继续阅读课文,三言两语写下感受思考—概括理解文意)(同桌交流)(交流表达)生1:家道中落,随父养鸭放鸭,在暴风雨中成长。

生2:家庭发生变故,辍学随父亲放鸭,在暴风中经历磨难,真正长大了。

师:真正长大了。

生3:艰苦的放鸭生活,经受暴风雨洗礼从而长大了的故事。

生4:家道衰落,随父亲放鸭,在暴风雨中破茧成蝶。

师:“破茧成蝶”四个字不错,准确生动!师:(思路点拨)能不能从小说技巧或小说形式上概括一下呢在这方面大家有没有新的见解生1:环境描写,与父放鸭,在暴风雨的环境中成长。

师:(补充)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成长,阅读小说要抓住人物的命运,刚才大家都抓住了杜小康的命运—家道中落,命运陡转,失学才去放鸭。

(师小结)一个表现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故事。

一个以水乡生活为背景的流浪故事。

一个以芦荡为场景的父子牧鸭的故事,强调命运场景。

一个用生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之旅”的故事。

一个表现儿童经受苦难而坚强成长的故事。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及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及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了解人物成长轨迹.2、体会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展现人物成长过程所起得作用。

3、联系实际,理解小说标题《孤独之旅》得含义,体验成长。

课前:品尝一份孤独(数字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从这些故事中品尝出了一种共同得东西——孤独。

其实,人人都有孤独时,处处都有孤独在。

今天,我们学习曹文轩得长篇小说《草房子》得节选——《孤独之旅》,一起走进一个小男孩——杜小康,分享她得成长经历。

二、补充小说内容——杜小康得昨天数字故事:昨天得杜小康昨天得杜小康是油麻地呼风唤雨得少年,今天,我们要认识得杜小康不是这样得了。

她要离开家。

曹文轩散文《前方》中说: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得世界。

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三是人得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她。

默读课文第一节,思考杜小康离家得原因是哪一点?生:第二点,无奈。

师:您从哪儿读出来得?生:她得家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杜小康失学了。

师:您能读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杜小康得无奈吗?生读.师:哪一个词很重要?学生齐答:只好。

师:“只好”是什么意思呢?生:不得不,不情愿。

师:昨天得杜小康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得孩子。

而现在得杜小康呢?她过不上“小康”得生活了,做不成班长了。

读读《草房子》,您会知道:小康厚实得家底是她父亲开杂货铺挣来得,就在一次借了许多钱进货得返航途中,船被撞翻了,血本无归,她得家就败落了。

但父亲不甘心家业在她得手中败落。

于是她设计了一个拯救家业得蓝图。

杜小康被命运抛出原来得生活轨道,她要跟着父亲去放鸭了,即使一万个不愿意,她也得出发。

二、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结合昨天得预习,思考:在放鸭得过程中,杜小康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您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得杜小康?生1:害怕、恐慌、孤独,暴风雨。

生2:经历了这些磨难后,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三、精读探究师:曹文轩还在《前方》中说“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得旷野呢?” 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她得前方究竟是哪里?她们要把鸭群赶到哪里?生:21节中说到了目得地—-芦荡。

《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通用3篇)

《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通用3篇)

《孤独之旅》教案《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孤独之旅》教案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阼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自读课文《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自读课文《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自读课文《孤独之旅》教学反思初中语文部编教材将阅读教学课型重新界定为“教读课”与“自读课”,在自读课文的编写上框架突变,颇具匠心。

那么,教师如何在自读课上真正地放手给学生,如何调动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探究?这是我们语文工作室成员本期研究的课题,也是我自己的一段孤独之旅(即自我发现、自我反思、不断突破的过程)。

与杜小康“孤独之旅”不同的是,我有一群温暖的语文人相伴,加快了我的成长之旅。

一、研读文本,精心设计《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即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

这篇课文将近4000字,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如何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学完这一课,精选教学内容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肖培东老师曾说过:“不要慌慌张张地去想‘怎么教’,而要先踏踏实实地通过阅读去思考‘教什么’。

”第一次备课我重点研读了单元导读、课文旁批、阅读提示和教学用书,圈画所有关键后,整理本课要点如下:梳理情节、人物心理变化(杜小康)、环境描写(诗意美)、主题探究(孤独——成长)、学生联系实际的体验。

结合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通过认真阅读文本,经过多番思考,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探究心路,品尝孤独;二是诗意环境,渲染孤独;三是感知人物,品尝孤独。

课堂上我采用带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向目的地的方式去深入文本。

教学中虽有一些不流畅的地方,但课堂目标基本达成,较好地完成了一次自读课语文之旅。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道“以读为本”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艺术的探求上必须遵循的教学准则,也是当今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

在讲授《孤独之旅》时,虽然也有读的环节,但为了节省时间,学生读得不多,读得不深,读得不透。

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确赏析方法,我在课堂上直接出现环境描写的作用,虽然能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教学值得我细细品味。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孤独之旅的思考,理解人生的曲折与坎坷。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写作指导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生字词及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4. 互动环节:(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执教者余映潮
班级江西九江一中
全国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暨教学观摩研讨会
2012.8.17-22 江西九江
一、导入
(生谈师补充)
1、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
2、曹文轩简介
3、课文内容简介
(师提出)
本课学习要求
课文赏析、能力训练(解说、概括、赏析)
二、进入课文
话题: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的含义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思考,批注在标题“旅”字旁)
(思考后生举手回答)
生1:磨炼过程
生2:杜小康被父亲带放鸭的过程。

生3:长时间离家、放鸭的生活。

(师补充小结,屏幕呈现)
离家在外,居留他地。

远行、历程。

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

痛苦的历练。

成长中的苦难生活。

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一次美好的长大。

“孤独之旅”指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三、文意把握
话题: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继续阅读课文,三言两语写下感受思考—概括理解文意)
(同桌交流)
(交流表达)
生1:家道中落,随父养鸭放鸭,在暴风雨中成长。

生2:家庭发生变故,辍学随父亲放鸭,在暴风中经历磨难,真正长大了。

师:真正长大了。

生3:艰苦的放鸭生活,经受暴风雨洗礼从而长大了的故事。

生4:家道衰落,随父亲放鸭,在暴风雨中破茧成蝶。

师:“破茧成蝶”四个字不错,准确生动!
师:(思路点拨)能不能从小说技巧或小说形式上概括一下呢?在这方面大家有没有新的见解?
生1:环境描写,与父放鸭,在暴风雨的环境中成长。

师:(补充)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成长,阅读小说要抓住人物的命运,刚才大家都抓住了杜小康的命运—家道中落,命运陡转,失学才去放鸭。

(师小结)
一个表现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故事。

一个以水乡生活为背景的流浪故事。

一个以芦荡为场景的父子牧鸭的故事,强调命运场景。

一个用生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之旅”的故事。

一个表现儿童经受苦难而坚强成长的故事。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

---曹文轩
四、片断赏析
(重点赏析课文高潮部分—暴风雨中找鸭,体会写景状物的作用)
片断一: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片断二: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片断三: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话题:赏析上面某个景物描写片断,说说它们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作用?
(师提出要求:分组赏析,每组一个片断,独立思考,同桌同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生自选课文片断阅读,边读边思考并写下思考结果)
全班交流
生1:我选片断一,突出四个“黑”,连风都是黑的,写出严峻环境,突出杜小康的坚强。

师:写景表现人物,为人物服务。

生2:我选片断二,天空月亮,平静明亮,写出杜小康对生活的热爱。

师:片断一需要进一步赏析。

请大家继续就片断一谈看法吧。

生1:风也是黑的,写杜小康害怕,突出他后面的坚强成长。

师:你要是点一下,从杜小康心理感觉上“风也是黑”就好了。

这就是景物为人物衬托。

生2:风不见,风是黑的,衬托杜小康的恐惧。

生3:风给小康的一个成长的“平台”。

师:你们刚才没谈好在哪里,还有谈的层次不清楚,没看不出层次来。

(师补充完善小结)
第一层概写一笔,第二层细写几笔,写声音、颜色、力量,人的心理感受。

片断三也是如此写法,我们就学到了怎样展开景物描写的方法:概写与细写要有机结合。

这段话有三个作用:
(屏幕呈现)
一是渲染氛围,二是推动情节发展,找鸭子,三是衬托人物,写出了杜小康从恐惧到坚强勇敢的成长过程,用恶劣的环境加以象征。

师:片断二,月亮蓝天的描写,进行了鲜明对比,黑暗过去了,明亮的月光出现了。

有什么作用呢?
生1:背景烘托人物心情,暴风雨过去了,杜小康经受住了磨难,变得坚强了。

生2:雨过天晴,找到鸭的高兴,成长的欣慰。

师:从杜小康的心理感觉上写,用月亮、蓝天、明亮来写杜小康成长的快乐,太高兴了,于是觉得月亮是明亮的。

生3:烘托轻松愉快的心情,说明对生活的热爱。

师:(提出要求强调)应扣住月亮实实在在地谈人物心情。

生:预示成长与坚强。

师:为什么?你的话有道理,但没说透。

“雨过天晴”,表现人物心情的美好,引出生动细节,舒缓故事情节---“想起了妈妈,想起了油麻地”。

(赏析最后一个片断)
话题:写鸭有什么作用?
生1:以鸭喻人,有力地写出了杜小康的成长。

生2:鸭子与杜小康紧密联系,鸭子长大了,杜小康成熟了。

生3:暗示杜小康长大成人。

师:照应全文,文中处处写鸭,引出鸭子下蛋,明写鸭暗示杜小康,隐喻他的成熟。

(师总结合全课)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屏幕呈现) 增加美感,设置情景,以辽阔水乡为背景,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
展,衬托人物,表现象征主题。

下课。

《孤独之旅》教学谈
余映潮
在全国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发言2012.8.18.下午江西九江星子县温泉镇上汤温泉度假村
一、关于《孤独之旅》文学欣赏及教学的可切入角度及可教学点
欣赏成长的主题,欣赏文学的美感,欣赏诗意的手法。

欣赏之一:情节设计、情景设置、场景安排、氛围营造
欣赏之二:反差、蓄势、波澜、映衬、节奏
欣赏之三:悬念、伏笔、照应、线索、穿插
欣赏之四:风景画的笔法,风景描写与杜小康成长的关系
欣赏之五:关于杜小康的细节描写
欣赏之六:诗意小段的表达之美
二、关于《孤独之旅》的教学资源
1、文意概括训练
2、情节分析训练
3、人物概说训练
4、风景描写训练等。

三、《孤独之旅》的教学创意设计(一课时)
创意一:文意把握与选点精读
创意二:概说故事与风景描写赏析专题
创意三:阐释课文标题、鸭子描写赏析专题
创意四:概说情节,评说人物,精读精析片断
没有精读训练就没有有效的语文教学
创意五:情节梳理、微型话题讨论与表达,“孤独”的几种表现手法赏析
五、关于无提问式教学
1、给话题---明确任务---自主阅读思考---师生互动研讨---教师教学指导与小结
2、话题设计时应少让学生说空话、说套活、说大话,如“我与杜小康比童年”,应带领学生深入作品,在作品的情节、人物、环境、景物、细节、语言文字中去谈话题。

课文作者谈语文教学
曹文轩
1、教师与学生:一个指挥与一个音队的关系
“我特别喜欢听咬文嚼字的课,语文教学就是咬文嚼字的教学,因为作品中每个字每个词都代表着一种状态”。

如“旅”在作品中,其背后的东西都需要结合作品的语言文字进行咬文嚼字。

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字、一个词的出现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2、“陡转”与“摇摆”是人物命运推进的方式,是故事发展的动力,如“可是”“苦难”等关键词都提示了“陡转”与“摇摆”,因此教学必须抓住这些关键分析人物命运,可以通过“朗读”或“咬文嚼字”来体会揣摩。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把精力放在了“文”(人文性)上,而没有放在“语”上,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表达之美、表达之妙。

3、现在一搞新课改,不少公开课,由满堂灌、满堂问而变成了老师无所作为了,老师成为了递话筒的人,来往穿梭于学生间递话筒。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把自己的点拨、小结、升华镶嵌在教学中,成为完整而精彩的片断,就像余老师的课那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