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色
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

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关汉卿是中国元曲剧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创作倾向和特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艺风潮密切相关。
以下是对关汉卿杂剧创作倾向和特点的一个详细分析:一、反映社会现实关汉卿的杂剧作品《汉宫秋》、《窦娥冤》等,往往以时事为背景,通过对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情节来刻画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使观众对社会现象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强烈的悲剧色彩在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中,普遍存在着悲情的主题和悲剧的结局。
他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无情摧残和对真情的深刻挖掘,从而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他通过展示人物的善良和坚贞的品质,让观众对社会不公和命运的无情感到痛心和无奈。
三、人物形象的生动丰满关汉卿擅长刻画人物形象,他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和对心理的深入挖掘,使人物栩栩如生。
他塑造的人物性格各异,有的坚毅坚贞,有的胆小懦弱,有的机智聪慧,有的心机深沉。
这样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使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加鲜明,情节更为紧凑。
四、剧本结构的紧凑严谨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剧情紧凑,情节连贯,一气呵成。
他善于利用短小有力的文言语言,通过精妙的构思和丰富多样的情节设计,使整个剧本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悬疑,引人入胜。
五、语言表达的精练凝练关汉卿的杂剧作品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拥有浓厚的韵味。
他善于利用寓言、对话、婉转的词句,渲染情感和表达主题。
他对文言文的运用十分娴熟,通过雅俗共赏的手法,深入人心,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六、关注女性命运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成为他关注的焦点。
他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体现在对女性爱情的追求和对女性封建压迫的揭示。
他将女性形象塑造为坚贞不屈、勇敢追求真爱、反抗封建压迫的形象,并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表达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和对女性命运的同情。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倾向和特点成为传世之作。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情感的共鸣力和思想的深度,同时也对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摭谈关汉卿散曲的语言特点

摭谈关汉卿散曲的语言特点摭谈关汉卿散曲的语言特点一、引言关汉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戏剧家和散曲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他的散曲作品中,语言特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对关汉卿散曲的语言特点进行全面评估和讨论,希望能够在文章中展现出这些独特的特点,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关汉卿散曲的魅力。
二、关汉卿散曲的语言特点的深度分析1. 运用古典文学之美关汉卿散曲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运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之美。
他善于运用古文和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使得散曲在语言上显得高雅、瑰丽。
比如在《牡丹亭》中,“悬崖锁翠,参差翠柏千重,飞侧石雕一彻;横岭排云,摇动云堆千层,乱排杨氏三春”等句子,都展现出了关汉卿散曲独特的古典之美。
2. 情感真挚动人关汉卿散曲的语言更注重于情感的表达,他擅长运用婉转、抒情的语言,使得散曲的情感更为真挚动人。
他常常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珠帘寨》中“几番愁绪,闲愁着深深处,却是为何人,依约几回遭遇”等句子,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
3. 语言通俗易懂尽管关汉卿散曲运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之美,但是他的语言却是通俗易懂的。
他善于运用俚语和口语,使得散曲在语言上更贴近百姓,更易为广大读者所理解,比如《散曲楼》中“为他红妆,如画忆深情;为奴感激,似茶泪滴时”等句子,都是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了散曲的亲和力。
三、关汉卿散曲的语言特点的广度分析1. 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关汉卿的散曲语言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如民间故事、传统乐器和民歌等,这些元素使得散曲的语言更具有民族色彩,在语言的特点上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彰显社会生活面貌关汉卿散曲的语言还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元素,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生存境遇、交往感情等,这些元素使得散曲的语言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具有时代气息,吸引了更多读者的关注。
3. 深刻反映人性的复杂通过语言表达,关汉卿的散曲也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关汉卿的爱情剧分析及其中的语言现象

关汉卿的爱情剧分析及其中的语言现象总结摘要:关汉卿笔下爱情剧中的女主人公敢爱敢恨,但最终的大团圆结局却又总让人对她们扼腕叹息,其实这是关汉卿摆脱不了时代的烙印造成的,即男权至上,女权卑微的正统思想的影响。
同时由于关汉卿的杂剧内容接近生活,在他的爱情剧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现象,如:与现在不同的称谓词,同义不同字的词语以及句末用“来”这一语气词表过去时等等,统计这些语言现象对我们了解元代语言特点和方言沿袭规律等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关汉卿爱情剧男权至上语言现象正文:《录鬼簿》著录关汉卿杂剧名目共62种(今人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著录关剧存目共67种),今存18种。
本文以马欣来辑注的《关汉卿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为参考资料,除去三篇残曲,最后共8篇爱情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杜蕊娘智赏金线池》、《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温太真玉镜台》、《望江亭中秋切鱠旦》、《钱大尹智勘绯衣梦》、《闺怨佳人拜月亭》、《诈妮子调风月》,但是《钱大尹智勘绯衣梦》中的爱情元素较少故不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
关汉卿的爱情剧中涌现出了一批敢爱敢恨、生动活泼、令人印象深刻的女子形象,她们开始都有为了爱情据理力争、不畏强权的精神,但最终的结局却总令人扼腕,为何关汉卿的这些剧目会有这种现象。
下面我们将从两部分来分析这一现象。
一、爱情故事的开端和经过关汉卿的爱情剧的开端可以分为两类:女子主动的和男子先有意的。
女子主动有情的是《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和《诈妮子调风月》两个剧目,两个女主人公宋引章和燕燕都有自己选择丈夫的主张,如宋引章看到赵盼儿来为安秀才保媒时,宋引章由喜转怒:“我嫁了安秀才呵,一对好打莲花落”。
当赵盼儿劝她迟点嫁人时,宋引章说出了她嫁人的意愿:“今日也大姐,明日也大姐,出了一包儿脓。
我嫁了一个张郎家妇、李朗家妻,立个妇名,我做鬼也风流。
”其实宋弃安秀才选周舍根本原因是嫌贫爱富,摆脱妓女身份过安逸的生活,正因这样才受了周舍甜言蜜语的蛊惑。
关汉卿剧的写作特点

关汉卿剧作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的通俗性:关汉卿的戏剧作品语言通俗晓畅、简单易懂,具有鲜明的通俗性。
他的作品大量使用方言土语,以北方方言为主,这使得他的戏剧更加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谚语和俗语,这些语言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大的表达力和传播力,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作品的传播交流。
2. 人物的个性化: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具有个性化特征。
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描绘,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使得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3. 情节的紧凑性:关汉卿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他善于运用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使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同时,他的作品也注重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这使得情节更加生动真实。
4. 主题的深刻性: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主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他通过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反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同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总之,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以其通俗性、个性化、紧凑性和深刻性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

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开山祖师。
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中将他列于"前辈才人"之首,明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近人王国维在《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中也说:"至元时,杂剧一体,实汉卿创之。
"他所写杂剧总数约64种,现存14种,残本3种(1)。
他的作品思想深刻,题材广阔,内容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他的戏曲语言能适合不同风格的需要,要雄壮时则雄壮,要妩媚时则妩媚,要通俗时则通俗,要文雅时则文雅。
其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晓畅、明白如话。
正如王国维所云:"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2)周德清将关汉卿推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一、语言的适俗性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元杂剧打破了自先秦以来以诗文为正宗的局面,体现了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转变,作为俗文学的代表与雅文学分庭抗礼。
杂剧创作的繁荣意味着俗文学对文坛的占领,因为戏剧文学是大众的艺术,语言必须通俗易懂。
这与诗文的典雅隐晦是迥然相异的,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这样说:"至其体则全与诗词各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古人之言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
"正是由于戏曲语言的俚直,才真正体现了戏剧的本色。
对于本色,许多评论家都有所论及,明王骥德说:"作剧戏,亦须令老妪解得,方入众耳,此即本色之说也"(3)。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也说"与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鄙之易晓也。
"何良俊也说"谐俳,自然,似寻常说话。
"(4)由此可见,本色在语言上的标志是通俗浅显。
而兴起于勾栏瓦肆间的元杂剧也正是以民间口语为语言主体的,因此,大部分剧作具有较浓烈的生活气息,语言显得特别朴素、明快。
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

文章编号:1003—9104(2004)05—0025—0425L堂堂型篙麓蔫篇一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董连祥(赤峰学院中文系,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是:内容以描写男女风月之情为主:题材虽融合古人旧事,却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创作方法上虚实结合;大半寓意深刻;叙事深入浅出,语言风格浅近自然,人物台词求肖似;多写喜剧,多含机趣,注重布置全剧的格局。
关键词:关汉卿;杂剧;创作倾向;特点中图分类号:J809.247文献标识码:BTendencyandCharacteristicsofGUANHan-qin§YuanquOperaDONGLian—xiang据说关汉卿一生共创作60多个剧本,现存18种。
这些剧本代表着元代杂剧创作的主要倾向和突出成就。
由于关汉卿“风月情,忒惯熟一,因此,从他留传下来的全部杂剧的思想内容看,其创作倾向之一,是以描写男女风月情为主。
关剧的思想内容大体分三个方面:描写风月情或以之为线索的有:《拜月亭》、《谢天香》、《山神庙》《金线池》、《望江亭》、《救风尘》《玉镜台》、《绯衣梦》、《调风月》计9种,占现存剧种的二分之一。
宣扬义气、忠勇、节操、功名等传统道德观念的有:《西蜀梦》、《哭存孝》、《单刀会》《五侯宴》、《尉迟恭》、《状元堂》计6种,占三分之一。
裁断公案的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计3种,占六分之一。
这种创作比例似乎是作者有意安排的。
毫无疑问,作者最热衷于第一方面的杂剧创作。
然而,最具思想价值的是他的第三方面杂剧。
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审虚实”一节指出: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
有虚有实,随人拈取。
古者,书籍所戢。
--#A.J眈成之事也;今者,耳目传闻,当时仅见之事也。
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
人谓古事多实,近事多虚,予日不然。
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
简述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简述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肖旭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有“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
因此,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
像《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
当窦娥在第一折刚出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张氏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娶蔡家婆媳为妻。
这一来,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
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
显然,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
他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场上。
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像《蝴蝶梦》第一折写凶顽的蒙古贵族葛彪,三拳两脚打死了王老汉,王氏三兄弟拿住凶徒,却不小心把他把他打死。
在元代,法律规定“蒙古人殴打汉儿人,不得还报”;闯下大祸的王氏兄弟命运如何,他们的母亲该让哪一个儿子给葛彪抵命?一下子便成了观众瞩目的事件。
当公人押送王氏兄弟到了开封府,戏剧冲突进入炽热阶段时,关汉卿却让审案的包待制假寐做梦,梦见一只大蝴蝶救出了一只陷入蜘蛛网里的小蝴蝶,而对另一只同样坠入网中的小蝴蝶置于不顾;此时包拯顿起恻隐之心,说“你不救,等我救”,并把它救了出来。
这一个细节的插入,使紧张的情节稍稍松弛,它展示了包待制心灵的一角,让观众饶有兴味地静观他在得到梦境的启示后臬处理上述棘手的案件。
显然冷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2005年09月27日qhj转,袁行霈原作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有“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
因此,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
像《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
当窦娥在第一折刚出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张氏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娶蔡家婆媳为妻。
这一来,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
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
显然,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
他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场上。
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像《蝴蝶梦》第一折写凶顽的蒙古贵族葛彪,三拳两脚打死了王老汉,王氏三兄弟拿住凶徒,却不小心把他把他打死。
在元代,法律规定“蒙古人殴打汉儿人,不得还报”;闯下大祸的王氏兄弟命运如何,他们的母亲该让哪一个儿子给葛彪抵命?一下子便成了观众瞩目的事件。
当公人押送王氏兄弟到了开封府,戏剧冲突进入炽热阶段时,关汉卿却让审案的包待制假寐做梦,梦见一只大蝴蝶救出了一只陷入蜘蛛网里的小蝴蝶,而对另一只同样坠入网中的小蝴蝶置于不顾;此时包拯顿起恻隐之心,说“你不救,等我救”,并把它救了出来。
这一个细节的插入,使紧张的情节稍稍松弛,它展示了包待制心灵的一角,让观众饶有兴味地静观他在得到梦境的启示后臬处理上述棘手的案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色
关汉卿是我国的戏剧大家。
他是生活在都市民众之中的,对元代已经比较发达的通俗文艺非常精通,尤其是戏剧。
他创造出了鲜明而独特的艺术样式,以至他出色的戏剧作品长久不衰,依旧活跃在舞台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本文着重分析鉴赏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色。
戏曲不仅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
它不仅要人看懂,还要人听懂。
因为它面对的广大民众,文化程度的层次十分复杂,而大部分还是不识字的市民阶层。
这就给戏曲作家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如何使这些民众看懂表演并激发他们的看戏热情。
因此,戏曲的语言应该是通俗的,通俗的语言可以使曲折的剧情内容简明易晓,能够吸引观众。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只是实际上,中国古典戏曲通俗的作品寥寥无几,相反,大多数是语言华丽的作品。
关汉卿,他很好地使戏曲的语言通俗化。
从整体上看,关剧的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晓。
不论是公案剧还是描写妇女婚恋及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剧作都有这一特征。
通俗易晓,主要指语言不晦涩,容易让人接受理解,并且明白晓畅,实际上是把当时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口语提炼出来写入剧中。
质朴无华但不平实无文,浅显明了而不趋向浅薄。
关的通俗易晓首先是形象浅显生动,接近现实生活的原貌。
例如在《调风月》中,燕燕在感叹自己的处境时,对处于婚姻中的男女发表了自己生动形象的看法,她认为“男儿人若不依本分,一个抢白是非两家分。
壮鼻凹硬如石铁,教满耳根都做了烧云”。
其中,“本分”“抢白”“壮鼻凹”“满耳根”都是生活中经过提炼的口语,极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是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关的杂剧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气息,剧作中的语言都带有很浓重的生活化痕迹。
这一特征也是关汉卿以后的戏曲作家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个境界,只是很少有企及者。
关剧语言的通俗性还表现为质实直露,不委婉含蓄,显得直截了当。
如在《窦娥冤》中,当蔡婆婆告诉窦娥自己要嫁给张驴儿父亲时,窦娥的回答非常直露,甚至近于尖刻,丝毫不顾及婆媳关系和情面,直接指斥“婆婆这个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按道理讲,蔡婆婆和窦娥,婆媳都是寡妇,年龄差距比较悬殊,生活上都是相濡以沫的,窦娥不应该这样刻薄地对待艰辛的婆婆,但是窦娥非但没有掩饰自己的憎恶,还对婆婆进行了一番无情的挖苦和嘲讽。
这种质实直露的表现方式也常常出现在反面人物的语言中。
这些反面人物,他们自己常常自报家门,或炫耀或自鸣得意,表现自己的思想行为。
如《蝴蝶梦》中的葛彪上场时便扬言说“我是个权豪势要之家,打死人不偿命,时常的则是坐牢。
”这反面人物没有掩饰自己内心的丑恶灵魂,自己给自己画像,语言丝毫不含蓄,使他的反面形象更为突出。
关剧语言的通俗性的另一个方面是诙谐风趣。
这个特征多体现在反面人物身上。
他们往往是大言不惭,说的话与实际行动构成反差,甚至是明显的矛盾,从而引人发笑。
诙谐风趣的存在可以吸引更多的观赏对象,并使整个欣赏过程充满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这也是我们都喜好喜剧片的原因。
关汉卿本来就是“滑稽多智,蕴藉风流”的,因而他的杂剧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风趣也是自然的。
在语言通俗性方面,关剧还用典故贴切自然,化雅为俗。
在创作时,往往用
前代的典故轶事来印证某一道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他们的某种情感。
前代的典故轶事,或熟悉或生僻,而大众是戏曲的观赏对象,这就需要作者选取耳熟能详的事迹,或者要把生僻的典故通俗化,使市民阶层能够理解。
《窦娥冤》中,窦娥就曾举了历史上夫妻恩爱的例子来劝婆婆不要再嫁,卓文君的“当垆涤器”,孟光“举案齐眉”,孟姜女“哭倒长城”,浣纱女西施“甘投大水”。
这四位女性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很深的群众基础,表现了窦娥对这四位女性的敬仰。
关的现存杂剧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鲜明醒目而与众不同,这也是和他们性格化的语言有密切关系的。
剧作中有众多的人物形象,要使他们棱角分明,性格突出,各不相同,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除了要描写他们不同的外貌身份地位行为之外,还要用性格化的语言显示他们各自的特征。
在一定意义上,性格化的语言最能准确敏锐地捕捉人物内心的某种信息和情态,反映他们精神世界的本质。
关汉卿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具有高度性格化语言特征的。
他描写普通人物都很注意运用显著效果的性格化语言,塑造主要人物在这一方面更是出手不凡,取得了公认的杰出成就。
关杂剧语言还有个特色,即强烈的时代性。
他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不少金元时代少数民族的语言,尤其是蒙古语。
蒙古语既吸收了少数民族方言,也融汇了宋元时代通俗文学中的口语。
在语音显得很繁复,但是有一种很浓郁的时代气息。
关的现存杂剧中还运用了一些宋元时代的口头俗语,如称妻子为“浑家”,骂倔强顽固为“歪刺骨”,这些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经过以上的一些分析,关汉卿的戏剧在语言上的确独具姿态,其语言运用的最高原则就是符合舞台演出的规范,不论是通俗化还是性格化,都是为舞台表现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