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带你去了解苗族丧葬习俗(送火、偷猪、二次葬)

带你去了解苗族丧葬习俗(送火、偷猪、二次葬)

带你去了解苗族丧葬习俗(送火、偷猪、二次葬)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

中国境内主要居于黔、湘、鄂、川、滇、桂等省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苗族祖先最初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三苗”时期迁入汉江平原。

后因战乱等原因,逐渐向南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及云贵高原等地。

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使苗族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种民族文化在葬礼仪式上表现得更为显著,接下来专业人士就给大家谈一下,苗族人传统的丧葬习俗。

其一、上粮:上粮是布依族举行的一种祭奠仪式,死者所有女婿都要为老丈人会岳母“上粮”。

上粮是用的“粮”多用酒和钱替代,传统习俗认为,为死者上的“粮”越多,死者在天上就会越富裕。

上粮时,当魔公念到“上方(死者)开条子来啦!大姑爷许上三百五两银子的粮”,大女婿便连忙道一声旱涝无收的话,地上一枚铜板或一杯酒,钱被魔公收了,酒便当场喝了,如此反复四五十次或上百次,有经验的女婿上粮前,会提前准备充分的零钱以免出丑,其二、下唐:下唐是把灵柩放入墓穴后举行的祭奠仪式。

当灵柩在墓穴内放正后,由长子带领孝男孝女把孝襟卷称布兜,依次从灵柩尾端向头端爬去,前来帮忙的亲友会往兜里抛土,据传这是为死者“送行”,如果认为某孝子在死者生前不孝,人们会不顾一切用泥土猛砸其背,以表示对不孝子的惩罚。

其三、开路:开路是布依族加祭仪式后举行的一项祭奠仪式,开路仪式由魔公主持。

主持“开路”时魔公要唱“开路书”直到天亮,所唱内容为死者生前经历的事。

开路每送一程就要说出一个地名,这对研究布依族祖先迁徙的路线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开路仪式结束后,要敲九下铜鼓,同时在灵房上插个洞,让死者的灵魂上天。

其四、加祭:加祭仪式是等吊唁的亲友散去后,死者的至亲举行的祭奠仪式。

举行加祭仪式时,要先摆好猪头、酒芭蕉等祭品,然后由有学问的人作祭文,全体亲属解开孝帕,西端拖地,跪于灵前,同时还邀请识字能歌者在灵前表演节目。

其五、冷尸:冷尸是布依族对死在外乡人的俗称,冷尸体如果是小孩子,要立即埋掉。

苗族丧葬文化 苗族的丧葬礼节有哪些

苗族丧葬文化 苗族的丧葬礼节有哪些

苗族丧葬文化苗族的丧葬礼节有哪些一:离不开芒筒芦笙。

在丧葬期主家和客人都吹奏芦笙追悼死者。

苗语称为“补你哪录”。

吹奏的原因是芒筒和芦笙是苗族同胞生活的一部分。

苗族人又认为在阴间有“打杆队牛”即芦笙场。

阳间的人吹奏了,死者在阴间拥有芒筒和芦笙。

才能够快乐。

芒筒和芦笙声音宏亮,让主家少冷清些。

芒筒和芦笙有很多丧葬调,可以表达人们的哀思。

在丧葬期,每次吃饭前要吹奏一下,才能吃饭。

在进客当晚人们则通宵顺时针绕棺跳芦笙舞。

送葬时也吹奏。

到坡上后仍然跳芒筒芦笙舞。

下葬时也吹。

客人向主人告别时以吹芒筒和芦笙的方式告别。

只是不同的时间段吹的曲调有所不同。

主人和客人吹的曲调又有所差异。

二:祭牲。

苗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在阴间需要猪和羊喂。

更需要水牯牛到阴间参加斗牛比赛.同时也需慰劳前来治丧的人员。

故需要宰杀猪和水牛、山羊。

杀水牛祭亡灵是苗家最高规格的葬礼。

往往是经济实力雄厚或人丁十分兴旺的家庭才在葬礼中杀水牛。

选水牛是非常讲究的。

要求“雾沙雾水”,即牛之五官没有缺陷,‘献’没有差错,四肢正常。

否则会给主家带来厄运。

杀水牛时前,用白纸制一个有铜鼓图案的,苗家称为“游把”的头饰给牛戴。

把牛拉到斗牛场游一圈。

然后鸣枪三次。

才把牛杀了。

把游把高挂在粮仓上永久保存改革开放后,加勇社区饲养水牛少之又少。

就罕有人家在葬礼中宰杀水牛。

该社区正统的短裙支系苗族也不杀黄牛祭奠亡灵。

认为杀黄牛会“析克”,会使亲戚关系淡化。

猪则不可缺少了。

所杀的猪大部分由主家自备外,往往其女婿和外子、内子等亲戚赠送给主家。

而没有抬猪而关系又密切的亲戚则赠送山羊。

上世纪九十年代山羊价格暴涨之后,就很少有有人赠送山羊,而改送小猪或若干斤猪肉。

对于赠猪者主家要回赠该头猪的一支带尾猪腿。

若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他所赠送的猪没有杀。

可用其它没有尾巴的猪腿代替,但要向客人说明清楚。

否则客人要么生气要心灰意冷。

说明后客人也会予以理解。

对于赠送其它礼物的客人,主家也适当的回赠。

浅谈苗族殡葬风俗

浅谈苗族殡葬风俗

浅谈苗族殡葬风俗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其中殡葬礼仪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苗族的宗教信仰、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特色。

一、苗族对死亡的认识在苗族的世界观中,人们的生命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肉身,一种是魂灵。

生命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人的灵魂会消失,而是会回归祖先的世界。

苗族认为,对死者的爱和尊重是人类道德情感的表现,因此对死者的安葬礼仪一直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苗族的殡葬习俗1、净化祭礼苗族殡葬习俗的第一步是净化祭礼,目的是为了祛除灵魂的不洁,使其能够去往祖先的世界。

在净化祭礼中,由家族中的男子负责吹唢呐、打锣敲鼓等音乐表演,女子负责扫地净化、煮豆子等净化活动。

2、压身苗族的压身仪式是指将死者放置在一个特定的棺材中,并在棺材顶部放置一个石头来保持敞开的状态。

在压身仪式期间,男子还会冲击大鼓,并进行丧童舞蹈等传统礼仪。

3、火葬在苗族的殡葬礼仪中,火葬被视为最高的礼仪。

在火葬仪式中,死者的灵魂会随着火化而升华,以便更容易回到祖先的世界。

在火葬仪式中,家族中的长辈会负责点燃火柴,然后将它们放入棺材中。

4、后事宴在苗族的传统礼仪中,后事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

在宴会中,家族中的亲朋好友会一起享用美食。

这个宴会的目的是为了祈求死者的灵魂能够顺利回归祖先的世界,也是对死者生前的缅怀和悼念。

5、扫墓在苗族文化中,扫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仪式。

每年的祭祀期间,家族中的亲人会回到故乡墓地,扫墓、祭祀、供奉祖先,以示对祖先的敬仰和致敬。

三、结论苗族殡葬礼仪是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反映了苗族人对死亡的认识,也是他们对亲人境况的敬意和尊重。

殡葬礼仪是苗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苗族人传统的信仰、宗教观念、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等。

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是人们应该重视和努力去实践的责任和使命。

湘西苗族神秘的丧葬文化-360文档中心

湘西苗族神秘的丧葬文化-360文档中心

湘西苗族神秘的丧葬文化-360文档中心湘西苗族神秘的丧葬文化时欢·二哥舅·文英元·石绍宗·石承灵位于湖南的湘西苗族人民,从古至今人死后实行的是土葬。

相传古时死在异国他乡的湘西苗族人,苗族巫师可以通过封丧术使尸体不腐烂,之后便用赶尸术把死人尸体赶回故里,超度亡魂后才入土为安。

湘西苗族人死后丧葬的大致程序为:洗尸------地理仙算停丧和安葬日------做道士念经超度亡人------安葬亡人------喜相土昂{苗语,即招魂,把亡人灵魂招回家中居住}------相娘{苗语,即仙娘}找亡魂问事-----挂亲------清明扫墓。

洗尸:一般情况下,人死后要马上用具有辟邪的桃树树枝泡水后来洗死人尸体,洗好后给亡人穿上寿衣装入棺材里面,盖上棺盖,在棺材下面点上油灯。

地理仙算停丧和安葬日:人死后,家人往往很及时请地理仙到家里,算死人停丧和安葬日,同时地理仙要负责给死人找好安葬地和给死人下葬。

做道士念经超度亡人:在停丧日里,道士不定期地给死人做道士念经超度死人灵魂,死人下葬前夜,道士往往要做通宵法事,出门时间到了,道士发丧,礼炮齐鸣,死人抬出,道士送至村口,回来后用五谷和大公鸡给丧家驱鬼打扫屋。

安葬亡人:亡人抬到坡上,下葬前,地理仙要在亡人墓地用米画八卦,放朱砂,在五方五位烧香烧纸钱,敬肉敬酒。

事毕,用大公鸡放煞和扎米,其咒语各师稍有区别。

我师放煞和鸡扎米的咒语如下------“佛曰:仔鸡仔鸡,不是非凡鸡,王母娘娘抱晓鸡,第一飞往天边去,大鹏展矣恨天机;第二飞往树林子,圆满成龙各现鸡。

一母所生八个蛋,内中抱出九个鸡。

说此鸡,道此鸡,长得头高尾又低,别人拿来无用处,弟子拿来放煞鸡,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以上为鸡放煞咒语}。

佛曰:仔鸡仔鸡,不是非凡鸡,王母娘娘抱晓鸡,第一飞往天边去,大鹏展矣恨天机;第二飞往树林子,圆满成龙各现鸡。

一母所生八个蛋,内中抱出九个鸡。

苗族丧葬风俗

苗族丧葬风俗

苗族丧葬风俗1、报丧苗族死人实行上葬。

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

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

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2、守灵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3、择日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

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4、下葬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

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

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扩展资料苗族葬礼接客礼仪: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

特别是娘舅( 或姑妈) 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

娘舅( 或姑妈) 家也请人领队代言。

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

管事也用同样方式一一作了回答。

代言人拿起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后,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进灵堂。

孝家跪在堂前迎接并扶客人一同入堂。

外管事则预先安排了一户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

如有死者的女婿牵有牛或猪、羊来祭奠,则自己找管事并要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要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亲生女儿、女婿的哭诉,也要得到同意。

贵州苗族的葬礼风俗

贵州苗族的葬礼风俗

贵州苗族的葬礼风俗
人死后,要请巫师进行超度。

死者的亲属要把死者的衣服脱下来,把死者的头发挽成发髻,并用牛角做成冠子戴在死者头上。

然后由巫师念诵一种咒语,使死者阴间能够享用丰美的食物和饮料。

然后死者亲属将死者生前所穿的衣服脱下来,装入麻袋内,用火烧掉。

火葬后,再将死者生前所用的生活用具和衣服装入竹篓内,挑到山上焚烧。

仪式结束后,在棺材前放上一块白布,表示这是死者灵魂离开人世前往阴间之路。

如果有人要在棺材前放鞭炮或放炮竹,表示他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

葬礼结束后,如果有人想带尸体回家安葬,须在下葬当天的正午之前返回,否则便会发生死亡事故。

葬礼举行结束后,有一件事要特别注意:有一个人在丧葬过程中死去了。

他的亲属们要找出他的尸体并进行埋葬。

他们必须由一个人来主持埋葬仪式。

这个人必须是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之一。

如果死者是独身,他就得由自己来主持埋葬仪式;如果死者是未婚男女,则由他自己来主持葬礼。

—— 1 —1 —。

巴拉河苗族丧葬习俗与

巴拉河苗族丧葬习俗与

巴拉河苗族丧葬习俗与《焚巾曲》巴拉河,苗语称为“翁哈”,源于雷公山南麓,流经雷山县境,凯里市东南部,台江县西北部,注入清水江。

沿岸均为苗族所居,村寨相连,人口密集,民风相似,有共同丧葬文化心态和丧葬古歌《焚巾曲》。

本文仅就探讨这里的丧葬习俗与《焚巾曲》的关系。

一、丧葬习俗巴拉河苗族的丧葬习俗,除了讲究山势龙脉的土葬外,还有火葬和风葬转土葬等。

(一)火葬据民俗学者研究,火葬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丧葬之一,源远流长本是一种良好的丧葬习俗。

可是,居住于巴拉河地区的苗族,采用火葬的用意与其他民族的用意不同。

他们认为凶死者就是死在外地、麻疯病死、癫痫病死、枪杀死、难产死等非正常死亡者。

为此,要用火将其难堪状焚烧,使其亡魂洗新革面,还原原样,祖先亡魂才能收容它们冥聚,否则会拒它们于门外,让它们变成恶鬼,流离于世,到处害人,并根据死者的不同死因;采取不同火葬形式。

如对于凶死者,在外地死亡者,自家葬火焚化于野后,捡骨土葬,不举行葬礼,不择选龙脉风水,不讲究棺椁好坏;凡麻疯病死亡,癫痫病死亡,难产死亡者,都请人纵火焚尸于野,弃之不管。

(二)露棺风葬转土葬露棺风葬是对那些死不适时的中、老年人而行。

所谓死不适时者,即男性逢双年双月双日而死,女性逢单年单月单日而死(均从他们的出身年月日为基数推算),或二者均于不翻十年数而死,均采用这种葬法。

葬时,将尸体入殓 (大殓)后,或将棺露天葬于敞口葬井中,或架棺葬于山野中,待时为土葬。

这种葬法,目的是让亡魂适时而归,祖先亡魂才收容它们,否则让它们流浪于野,变成恶鬼,殆害世人。

由于上述非正常死亡者,鬼神凶恶,已采取了葬事处理。

但还必须采取迷鬼和防鬼措施。

如夫妻中先死亡者是凶死的,须用假棺将活着的遗侣,象征性地同穴陪葬;以防亡魂殆害活着的遗侣。

又如对于难产死亡者,抬出家时,要破壁抬出,不出正门,以迷惑恶鬼认出家门。

凡是需要去实行火葬、风葬者,都要改道而回,不准回头看后,要倒背着蓑衣,改装而回,以防止恶鬼追回,或用芭茅草打结成丁字形状,放在路上拦鬼。

苗族丧葬规则

苗族丧葬规则

苗族丧葬规则
苗族丧葬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表达哀思及敬老怀先的重要方式。

在苗族丧葬仪式中,遵循着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和仪式,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缅怀,一般遵循以下流程:
1. 伦理通告:家属要向社区伦理员表示悼念之意,并告知丧事时间、位置等信息。

2. 请财主:家属要请来两个信誉良好的财主帮助宣传丧事,通知亲友前来祭奠。

3. 安置尸体:尸体安置在棺材中,加盖蒲葵叶和稻草。

4. 纳吉:家属要向祖先灵魂、山神祖先、城隍爷等神灵求福,以保佑丧事顺利。

5. 祭拜:家属供奉祭品,向死者祷告,表达哀思。

6. 祭坛入宅:将祭品固定在祭坛中,以示敬意。

7. 烟熏:族长带领的族人举行烟熏仪式,以驱邪祛疫。

8. 合家宴:家属和前来祭奠的宾客共同进餐,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

9. 启柩出殡:从丧家出发,搭建丧车,进行守夜,最后送入镇域或山坡埋葬。

10. 返祖:家属回家后进行拜祖仪式,祭拜先辈祖宗。

以上是苗族丧葬流程的基本规定,苗族在丧葬仪式中还有许多细节和仪式需要遵循,以体现其对敬老怀先、尊重祖先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丧葬文化,爱与团结的碰撞—以贵州松桃地区为例姓名:吴小丽学号:2012011211班级:12级思想政治教育摘要:贵州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

其中贵州最多,遍布全省的各州县市。

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松桃苗族自治县就占很大的比例,也最集中,并且松桃又是以苗族为主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有苗族自己的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松桃苗族的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特别是丧葬文化,整个丧葬过程十分复杂,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丧葬习俗发展的过程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松桃苗族丧葬习俗入手,对丧葬的过程、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做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贵州苗族丧葬习俗一.苗族的丧葬过程1.临终尽孝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以苗族为主的农村地区。

大多是以氏族为单位的聚居。

在贵州松桃也是如此,长期发展下来,家族就变得越来越大,成员也就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血缘关系也就越来越淡。

尽管如此,但在家族里面依然存在着因“爱”而“团结”的形态。

农村地区的人民大多朴实善良、爱好和谐、团结友爱、尊重生命,对祖先、长辈总是很尊敬,尤为重视“孝”,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这一优良品德在丧葬文化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都选择去外地打工,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子女都很少能陪伴在身边。

但是,不管子女多忙,不管子女身在何方。

在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作为子女的都要赶回来尽孝,女儿在这时候就要为老人准备好寿衣、寿鞋、寿帽(都是苗族特有的刺绣服饰),儿子则要请村上的中年人帮忙把早已经准备好的棺材从房梁上放下来,用黑漆把棺材刷好。

并且都要在老人的病床前陪伴老人,照料老人的日常起居,不管多脏,子女都不能有一句怨言。

同村的人们也会主动陪着主人家守候老人,以防老人突然去世却没有人知道。

在老人临终之时,思想是一片混乱的,行为可能就如三岁小孩并且异常啰嗦,子女这时候就要十分耐心的陪着老人,仔细聆听老人的临终遗言,为老人尽最后的一份孝心。

2.临终停尸在松桃苗族地区,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就要把老人从床上移到偏房,并在偏房的地上铺一个地铺,让老人睡在地铺上,寓意是在老人最后的时候,接一下地气,与地神打个招呼,以便入土的时候能得到地神的庇护。

而且在老人临终的时候,如果子女还没有回来,家里的其他人就会一直提醒老人,让他清醒,一定要等子女回来。

子女若是在老人断气的时候还没有回到老人身边,即使老人已经咽气,但是他的眼睛还是睁开的。

直到子女回来用手让他闭眼。

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在老人咽气的时候,子女们就会放声大哭,但是眼泪绝对不能滴在逝者的身上,意思是不能让逝者带着尘世的痛苦离开。

一致于他的灵魂不愿离开,始终在家里徘徊,不能轮回。

并且要马上在逝者的脚边烧纸钱,意思是送他上路。

在老人辞世的第一时间,主人家就要跑到屋外放一串鞭炮,村里人听到鞭炮声和哭声就知道有人去世了,就会自发的来到主人家帮忙,而且是有丧事的主人家是不能进家门请人帮忙的。

2洗身穿衣入殓在哭了一阵之后,子女就要马上为老人进行简单的梳洗,用从水井里面取回来的干净水为老人擦洗身子,还要检查老人有没有下身是否有屎排出,如果有家里人就会十分高兴,意思是老人为后代留下了金银珠宝。

擦洗完了之后就要为逝者穿上衣服,并且是里三层外三层。

一切都弄好了之后就把逝者搬进棺材里面(棺材都要放在堂屋,用两根长凳架在下面,头朝里脚朝外),并且要在他的嘴里放一个银饰或者朱砂,以防他到阴曹地府后告状,弄得人间不得安宁。

之后还要把他的左手手心朝上,并且在手心里放一沓冥纸,意思是给他一个碗。

右手手背朝上,手里放两根香,意为拿筷子。

最后盖棺,盖好棺材后要在棺材下面放一个煤油灯,名为长明灯,要有专人看护,不能让灯熄灭,意为为逝者照亮轮回的路。

3报丧在入殓好之后,主人家就会叫人帮忙去报丧,报丧又分亲疏关系,一般是逝者的兄弟姐妹要第一个通知,其次才是关系稍微有点远的。

告诉他们哪天来吊丧。

另外主人家还会安排另一个人去请道士和先生,先生就负责算时间,看哪天适合下葬,尸体要停放几天才能出殡。

并且还要为逝者找好墓穴,让主人家提前去墓地挖一个浅坑。

道士来了之后就会在棺材的两边放两条长凳,棺材的前面放一张高脚桌,在高脚桌和棺材之间放一块长木板,在木板上挂观音像和挽联。

在屋子外面搭一个大棚,用三张凳子摆成三角形的样子(两张在下面,另外一张放在那两张凳子上),一共摆六、七个,并且在三张凳子上都要放一碗米,两根燃着的香和一个纸做的牌位。

意思是请天上的神吃饭。

在棺材的两侧也要摆上许多碗,在碗里放上米,把燃着的香插在碗里。

而且要安排村里辈分比较老的老人随时加香和烧纸钱。

如果尸体在家里停放一段时间,村里的人都会自发的和主人家一起守丧,白天晚上都有人守。

4吊丧在上山下葬的前一天,主人家的亲戚全部都会来吊丧。

辈分比逝者小的且相对较亲的,就会从大门口一直哭到棺材前,在棺材的两侧继续哭(千万不能在摆放逝者头部的地方哭,苗族是很忌讳的),诉说着对逝者的思念和不舍。

这时候逝者的女儿就会出来陪着一起哭,哭了一会后,老人的儿媳和村里的相亲们就会来劝。

到了晚上,道士就会为逝者念经,做法事,敲锣打鼓,一个主法师和一个副法师就对着棺材念经,孝子孝孙就拿这一根香站在堂屋外面,跟着法师对逝者进行跪拜。

道士一念就要念一个通宵,逝者的子女、女婿都要陪伴道士到通宵。

逝者的儿子拿着牌位,女婿拿着招魂幡,其他人拿着香,跟在道士后面围着棺材转(苗语叫做“打绕棺”),其中道士还会围着棺材表演(苗族叫“串绕花”),随后会有两个道士在棺材前面表演摔跤(苗语叫“甩抱腰”),接着会有一个道士拿一个两头都是火的竹竿进行表演。

最后是逝者的女婿跪在棺材前面的桌子前,头低到地上,道士念着逝者的名字,拿着一个之人,从他背上过,俗称带逝者过奈何桥。

敲锣打鼓要一直进行到凌晨。

5出殡吊丧的第二天早上,要赶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把棺材移出堂屋放在大棚里面,等着村里的青壮年来帮忙抬棺材。

大概六七点钟的时候,大家都来齐了,就用几根棕绳把大杠和棺材固定好,在棺材两头捆绑两根子杠。

等着法师发丧。

这时候孝女孝孙就要戴着长帕跪在事先准备好的草垛上,法师发丧了之后,专门负责放鞭炮的人就开始放鞭炮,孝女孝孙则要先几步走在队伍的前面,走一段距离就要背对着队伍的方向跪下,意为等待老人,这也是对长辈尊重的一种体现。

到了墓地后,法师开始念经,子女就跪在前面背对着棺材(逝者的脚部位置)哭,法师念完经后就开始撒“富贵米”,孝女孝孙就用衣服接住,然后就回家,并且不能回头,在回家的途中可以捡一些柴,意为“捡财”,回到家的外面有一盆用水和桃树枝泡着的米,所以送逝者上山的人都要拿一点米,吹到地上。

才能进屋,进屋后把米倒进祖先的神龛里,把柴放在用来烧火的土坑里。

法师和其他人安置好棺材后会对棺材进行简单的掩埋,吃过早饭后,村里的人就会和主人家一起去把坟垒好。

这场丧事就告一段落了。

三、苗族为何如此重视丧葬习俗人有生就会有死,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

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死亡,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把它看作悲惨可怕的事情。

但是在苗族人的世界里,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并不可怕,因为他们认为生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这个开始里,他们可以重新开始,可以有新的生活。

他们还认为每个人都有灵魂,而且灵魂是永恒存在的。

“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是他们根深蒂固的心理观念。

他们认为死亡是另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转换,对于寿终正寝的老人,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喜事,一方面是让老人摆脱了尘世的苦难,另一方面是老人的逝世符合生殖繁衍的规律,减去了负担。

正是对生死的独特认识,促使苗族十分重视丧葬习俗。

四、苗族丧葬习俗的意义(一)积极的方面1、丧葬活动为人们学习和交流苗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

从丧葬习俗中,人们可以看到苗族人们对生死的认识和理解,丧葬活动中的敲锣打鼓、做法事、念经文等等,向人们展示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并使其得到传播和发展。

促进了苗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对于后代继承苗族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丧葬活动是教育后代,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家族内聚力的重要机会。

苗族通过丧葬的仪式,教育后代要尊老爱幼,多做善事,孝敬老人。

这对不懂得孝敬父母的子女起到一个教育的作用。

在丧葬活动过程中,即使是与逝者有过过节,甚至是深仇大恨的人,都会放下仇恨,不计前嫌的来帮忙张罗丧事,在这一过程中,心结也就自然解开了,邻里关系也就会更和谐,人们也就会更团结。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消极的方面1.丧葬仪式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整个丧葬仪式都是对灵魂和鬼神的宣扬,认为鬼神能给我们带来福祉,也能带来灾难。

具有典型的天人崇拜和自然崇拜,这与我们现代社会要求的科学发展是相悖的,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2.丧葬活动花销大,会造成家庭沉重负担。

丧葬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不管是请法师,还是日常开销和请酒,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家庭富裕的来说,压力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相对比较贫穷的家庭来说,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办丧葬,就会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

3.丧葬活动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劳动。

在丧葬期间,村里的人都要来帮忙,就不能干农活,如果是在农忙时期,就会影响人们正常的播种、收割劳动,使农民的收入受到影响。

而有丧事的人家,根本就不能进行劳作。

要一直忙到丧葬活动结束之后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