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福天陵园规划设计说明

鄱阳福天陵园规划设计说明
鄱阳福天陵园规划设计说明

鄱阳福天陵园规划设计说明

人生在世,终于乐土,中国人自古就十分重视为祖辈寻找理想的安息之地,近年来,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丧葬的观念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殡葬改革”政策,响应国家“山川秀美”的号召。由同创基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鄱阳福天陵园项目,将殡葬事业与园林开发合二为一,率先走在我国殡葬改革的前沿,是一项“功及当代,福泽子孙”的创举。

一、项目概况

鄱阳福天陵园地处田畈街镇西南夏家坞,距镇中心五公里,距鄱阳县城42.8公里。东面300米为田乐公路,北为九景高速。占地98公顷。福天陵园座南朝北,用地群山环抱,草木葱郁,一侧清泉益香而过,山环水抱,其势如丹凤朝阳,地段尊贵。地势避风向阳、依山傍水,地质坚实,环境幽雅,景色秀丽,重峦叠翠,山山巍峨、峰峰秀美。这里春日山花锦簇,夏日佳木繁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银妆素裹,乃福地祥天。其“斜门”形势对准气口,视景大为广阔。而且早晚“云气蒸蔚如炊”犹如飘渺迷人的仙境。“背倚山峰,枕山面水”,中间泉水涓流,湖池天成;左右龙虎护卫,四周吉水归聚,实为“逝者欣慰,生者无憾”之宁静美好风水宝地。

二、规划设计依据与目标

(一)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设计任务书

2、甲方提供的1:1000地形图

3、国家省有关法规、规范、规定

4、设计人员现场勘察

(二)设计目标

本规划设计立足于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陵园以新的属性: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构筑新概念的生态化的现代陵园。

三、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始终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服务全过程”的理念,将人文纪念功能与陵园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又达到为青少年和市民游览休闲、欣赏文化艺术、接受教育的目的。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既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效应,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既得安置逝者、安抚生者,又利于祭奠、瞻仰、旅游、观光。以“融入自然、重铸生命、文化建园、陶冶情操”为方针。执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殡葬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思想。通过不同的主题、多变的艺术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陵区园林化,葬式多样化,墓地艺术化,管理现代化,服务系统化。弘扬传统美德,探求现代理念,营造文化氛围,倡导精神文化。

按照这一设计理念,福天陵园将建成一座有深厚文化积淀,有浓郁的艺术氛围,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公园,成为重要精神文明基地。

四、规划设计原则

1、公园化原则

现代陵园要摒弃阴森、恐怖的感觉,要重新赋予她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陵园公园化的理念在于把陵园做成一个大公园,通过墓园的艺术化的规划、墓葬的多样化分区、墓碑的合理摆放、园道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一座陵园“公园”。为祭奠亲人们创造休息、冥想的场所。

2、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整个园区基地中,背山面水,南面平地临水库,地势较平坦,北侧为山坡地。因此在规划中利用南面平地,挖土整平地形,以环形道路贯穿于基地之中,墓地坡向汇集在基地中心面向南面的水面,如祥凤翱翔于水面。在相应岸边的四周结合园区堆一些微坡地形,增强景观层次。

3、阴事阳做的原则

进入陵园,首先看到的不是“排排坐”的墓碑,而是草坪、鲜花、湖泊、与之相协调的建筑(业务房)、园林小品等,耳边传来是悠扬的音乐,天上的飞鸽,水中的游鱼,消除了传统意义上陵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抑感。

4、注重陵园建筑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原则

江西地区的民居非常有特色,此处的陵园建筑、小品、墓型设计吸取民居的空间、符号等特征,根据功能进行重构,这样既体现民居中的自然、朴实的古风,同时使建筑具有现代感。

5、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考虑到来客扫墓、祭扫的需求,在布局上、绿化上、人员流向和车辆流向等诸方面作充分的考虑。实施封闭式管理,配有现代化电脑管理系统,永久保存先人的族谱、生平事迹等各种音像资料,供后代子孙祭拜时在视听馆内播放追思。

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陵园的建设与一般的房地产建设不同,是以“逐步建设、滚动开发”的模式运作的。这样可保持陵园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一块,销售一块。将地区位置相对较普通的区域先进行开发,逐步形成区域形的大规模,再将拥有规模优势的较好区域作开发,这样既避免了一哄而上浪费土地资源,同时也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

五、园区规划

1、以山为背景,形成山环水抱的总格局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特征,减少了工程开挖回填工作量,节省工程造价,避免对原有山体平衡的破坏,与南部水域相呼应,形成山环水抱的山水格局,不但丰富了园区的景观,使园区有了依托,也使墓园的风水更臻完美。

2、形成“一核心”、“一主轴两次轴”“两带”“三区”“八园”的功能结构布局。

一心:即陵园的空间景观中心,位于全园的中部,由祭坛广场和大草坪组成,是全园景观结构的枢纽。

“一主轴两次轴”:以由入口生命纪念广场、殡仪馆、主神道、祭坛广场、大台阶组成的东西空间主轴线与大台阶、长生阁组成的南北空间两次轴线组成。地势由低向高逐渐上升,空间序列不断变化,直至长生阁。轴线上的花带和雕塑穿越不同的空间,作为生命历程的象征。

“两带”:即为沿河休闲游览休憩带和沿主干道贯穿各墓区的绿化景观带,通过对水、绿、硬三种质感的景观元素有机结合,配以凉亭、座椅等休闲设施,营造休闲宜人的氛围。

“三区”:由办公服务区、沿河游览休憩区和墓园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办公服务区包括:殡仪馆、长生阁。景区包括:入口人文广场、祭坛广场、沿河游览区和贯穿于墓区的景点。

墓区“八园”:福日园、福月园、福星园、福光园、福山园、福川园、福林园、福海园.

3、景观元素

(1)入口生命纪念广场

“生”是自然的,何来贵贱、强弱、优劣之分别?“死”是生命的必然、是归宿。生死之间拥有的一切,何不淡然处之?何苦过分依恋?生命的真相何在?经过生命之门,进入生命纪念广场,在这,有一把象征生命的钥匙,去解脱无形的枷锁和镣铐、去感悟真实的生命、去反思生活中的一切,找回我们久违的——真实生命。

(2)主神道

经过生命纪念广场和林荫大道,来到主神道,主神道上布置休息石桌凳,地藏王雕刻、林阴树,创造了与上帝对话的空间,极富神秘色彩。

(3)祭坛广场

位于陵园的空间景观中心,位于全园的中部,由祭坛广场和大草坪组成,是全园景观结构的枢纽。结合主神道,体现一种宗教神秘氛围。同时给人们提供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

(4)沿主干道贯旁边的绿化景观带将各相互独立的墓区很好的联系起来, 同时让人们看到的不是“排排坐”的墓碑,而是草坪、鲜花,消除了传统意义上陵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抑感。

沿河休闲游览休憩带通过对水、绿、硬三种质感的景观元素有机结合,配以凉亭、座椅等休闲设施,营造休闲宜人的氛围。

4、在山上设计自然式景观墓园,开辟游览小步道。并充分利用植物来遮挡山下游人的视线,使之看不到山上的墓地,同时根据山形山势创造适宜的观赏视域,以求观览景观的最优化处理。

整个墓园绿树掩映,芳草如茵,四季鲜花常艳,在肃穆中透出园林的明媚,让缅怀之人在不知不觉中超越生死,融入自然的境界中。根据陵园特点,植物种植强调营造肃穆、静谧的气氛,主要选择以具有特殊含义的松柏类常绿乔木和多样的常绿灌木为主,来表达“精神永生”的主题。墓区分为八园,分别为:

福日园(J区):花葬、草坪葬墓园区。福日园的规划与普通

所见的阶梯式墓位不同,在福日园没有任何阶梯式墓位,都是通过绿化、鲜花、树丛隔挡分区,墓位与墓位之间做到了隔离独立。墓区绿草菁菁,点缀鲜花和小巧精美的墓碑,碑上或几句人生格言,或是一个美丽的雕像,一点没有死亡的气息,相反呈现一片阳光灿烂。

福川园(D区):以普通墓位为主,自由形式。

福林园(C区):传统墓区。

福月园(E区、H区、I区):家族园区。

福星园(B区):中档墓区,可供文人、夫妻使用。

福海园(F区):位于陵园西北,中高档园区。

福山园(A区) : 艺术墓园,与单纯的墓地设计不同,本方案墓园设计注重景观创造,既形成高档次的景观墓园区,使墓园在满足追思凭吊的同时,也满足旅游与欣赏的功能。艺术墓区可依职业、身份的不同划分为不同区域,如高知区、军人区、公安区、红十字区、老干部区等等。

福光园(G区):高档豪华园区。以亭墓为主。

5、根据基地地形,将殡仪馆布置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地段,主入口附近,交通便利,同时布置在地块主轴线上。长生阁是陵园轴线的终点,也是陵园的至高点,登高南望,陵园风光尽收眼底,人在此处的心境得以升华。

六、造园景观艺术

1、运用山体自然坡地变化,结合陵园、休闲功能要求,利用山地地貌特点,采用不同标高的台地转换、咬合,使陵园在有限范围

内达到了变化丰富的空间景观效果,充分利用台地、亭廊、浮雕景墙及雕塑、广场,把山地高差变化与自然绿地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庄严的景观空间。

台阶、广场、建筑充分尊重原有山形地貌,避免了大开大挖,又在关键节点形成开阔的局面,适应集体祭拜的要求。

祭坛广场、长生阁、墓园紧密结合流线简捷。长生阁是陵园轴线的终点,也是陵园的至高点,登高南望,陵园风光尽收眼底,实现整个园区的景观制高点和视觉焦点的控制。

2、以动衬静,形成动静对比

规划将北部大面积区域规划为墓园,属于相对静区;而将南部滨水规划为游憩区,属于相对动区,形成由南到北,由活泼到肃穆的规划趋势。

动的区域主要以游憩休闲为主;静区主要以人文纪念、追思凭吊为基调,以景观园林理念,以松、柏、珊瑚树等常绿植物来强调庄严肃穆的气氛,并形成高、中、普通三种墓园区,以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从而创建一个景观环境优美的人文纪念园区。

七、墓型的独特设计

为提供相应墓地配置提供了条件。墓地配置古已有之,它来源于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最早起源于陪葬品的墓地配置,逐渐演变为墓前或神路两边的“瑞兽”、“翁仲”等,以求保佑江山永固,子孙繁盛。直到唐朝以后上至公卿下至平民无不有墓前摆件,最少有香炉、供桌代表香火不断,子孝孙贤、家道永昌。最多

有瑞兽守灵、文臣武将、待者随侍左右、功德碑、华表、宝马良驹等一应俱全,这些殡葬文化传统至今被人们所青睐,墓前摆一双石狮,放一个香炉,已成为惯例。陵园为满足客户多种需要,规划设计了各式墓葬、亭葬、个性化艺术葬等多种安葬形式墓型有上、中、普、特四种类型,穴位有单穴、合穴、双穴,墓体装饰有大理石、花岗石、汉白玉、青石雕刻等天然石材装点修饰。寄托人们的良好祝愿,而且丰富了当今的墓地文化。

八、道路交通组织

(1)道路陵园内道路分成三级。园区内的道路分主干道、次干道和三级道(园区小径,墓间人行小道)。主干道可行机动车,在清明、冬至人流拥挤时,又可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次干道可行电瓶车,原则上按风水学“曲则顺”、“直则冲”的原理,设计成弯弯曲曲,也有利于景观。三级道为连接各墓区的步行神道。

(2)交通因主入口一重山高差较大,同时为保持陵园内部安静,园内以步行交通为主,同时3.0m宽道路上可开设车交通,方便老弱小者,其他机动车均限制在主入口广场的停车场。停车场可停放越220辆车,如遇清明节等祭日,可利用半圆形广场作为临时停车。九、植物设计

以生态为先导,保护生物资源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植物选择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尽量选择当地乡土树种。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乔木、果树等植物资源来绿化美化基地环境。创造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的局面。

福天陵园的植物配置整齐划一而又疏密相间,多样统一。全园以春秋景为主,兼顾四季:灌木为主体,辅以地位植物,突出中轴线上的鲜花和观叶植物。使用低位灌木及植物为骨干树种主要是从逝者福位方面考虑。

墓区、山枯地、墓区边缘道路两侧以乔木为主,常绿为主。游览观赏区和艺术墓区应以自然式种植为主。乔灌草高低错落,落叶与常绿搭配,注意色彩变化组合和林冠线的变化。

十、竖向设计与绿化灌溉

根据土方就地平衡原则,利用陵园自然起伏的地形处理,将用地划分为台地,台地高差为1.2m.

绿化灌溉采取自动喷灌方式,即在绿地上均匀布置水栓,由阀门控制分区浇灌。

十一、技术经济指标

1、规划用地面积:98283.46m2

2、建筑占地面积:1672.06 m2 占1.7%

4、水面面积:371.13 m2 占0.4%

6、停车场面积:5172.26 m2 占5.3%

7、道路面积:14511.21 m2 占15%

8、陵墓用地:43639.60 m2 占45%

其中: 福山园(A区) : 3276.99 m2

福星园(B区):7714.38 m2

福林园(C区):7350.28 m2

福川园(D区):10213.72 m2

福月园(E区、H区、I区):11007.5 m2福海园(F区):2393.62 m2

福光园(G区):3336.35 m2

9、规划墓位:约20780个墓位

陵园规划设计浅谈

陵园规划设计浅谈 一[内容摘要] 陵园,这个被人们喻为人生后花园的场所正在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向着园林化、艺术化、立体化、个性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本文就陵园景观规划设计实例,结合“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这一设计理论,从规划目的、设计原则、经济分析、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阐述对现代陵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二[关键词] 景观规划设计陵园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三[正文] 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也就为园林绿化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作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分支——陵园规划设计,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陵园规划设计有其特殊性,但也要结合时代特征,除了些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等设计理念被融入其中。 中国几千年来认为“入土为安”——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我们常用的汉字“葬”,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树枝,上面洒些土,种上纤草。《易经》中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的不少学者均从理论上阐说了这一习俗。他们认为:“万物不能越土而

生,人亦万物中一物”,所以死后要归于土,又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所以“葬者”,乃五行之返本还原,归根复命;而教化之变达也,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 但是,无序的孤茔野坟在城市边缘的路旁、沟边散乱地扩展是不可取的,严重损害卫生、观瞻和节约用地原则。在全国提倡火葬的情况下,墓地仍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着。“阴宅”挤压““阳宅”空间,也不利于阴阳平衡。集中的有序的城市公共墓地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功能用地。人类敬祖宗悼亲人的精神情操,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祭祀活动,也是一种传统习俗,但是现行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和有关杂志缺乏城市公墓内容,在一般城市总体规划中甚至没有陵园用地项目。因此,陵园的规划与设计也就显示出了其迫切性。笔者曾有幸参与过几个陵园的规划设计,并且参观学习过几个规模和设计手法都达到一定深度的的陵园,本文就以温州翠微山陵园改建工程为例,浅谈一下陵园规划设计。 概况(翠微山陵园): 翠微山烈士墓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1192平方米,现已安葬185为烈士。由于建设年代久、墓区规模小、悼念广场狭窄等原因,烈士墓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悼念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据此,翠微山烈士陵园的改扩建工程,将集“烈士墓、纪念馆和纪念碑”于一体,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争取上规模、上档次。 根据方案构思建议,陵园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总预算投资为1.6亿多远;计划建设可容纳2000人至3000人的悼念广场、一座宏伟庄严的纪念碑、400座烈士墓,还将兴建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纪念馆,在馆内设序厅、

陵园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第一章施工组织设计综合说明 第二章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第三章主要施工方法 第四章施工步骤形象进度计划 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 第六章项目管理班子组成及劳动力配备情况第七章机械设备数量及适用情况 第八章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第九章雨季施工措施

第一章施工组织设计综合说明 科学、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节约工程投资的重要保证。针对本工程特点、施工难点和各分项工程节点,提出科学的、可操作的施工技术方案和具体的操作规。包括项目管理班子组成、机械设备数量及适用性、主要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形象进度控制、质量安全保证措施及文明施工管理、技术先进性及节约措施、施工现场设施等,作为本标段的施工“系统工程”。确保工程优质、高效、有序。 一、工程质量 我公司对本工程工程的质量目标是:达到《园林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优良工程质量等级。我们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图,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从组织落实和管理上着手,抓质量抓进度。在材料采购环节就严格把关,选择优质的材料,结合丰富的施工经验,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 二、施工工期 我公司对本工程的工期目标是:30个日历日。我们将根据建设单位的总计划进度,结合本公司的施工实力,对本工程施工技术和人员进行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严格管理。我司将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组织专用管理人员、施工队伍、工程设备、工程资金,为本工程服务。并且强化工期意识,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三、安全施工 我公司对本工程的安全目标为:安全达标工地。针对本工程,我司建立了健全的生产管理制度,一切施工生产活动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杜绝一切人身伤亡及火灾、机械事故,自始至终将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环节,保证安全生产投入,达到安全标化工地的管理目标。 四、文明施工 我公司对本工程的文明施工目标是:文明达标工地。我司将以切实的文明施工管理制度为基础,强化文明施工意识,严格遵照公司施工现场管理规定,服从业主的文明施工管理,确保达到文明标准化工地的管理目标。 五、效益目标 在“全力以赴、全面保证、确保工期”的前提下,对人、财、物实现动态管理,集中优势力量,坚持实事的原则,环环相扣地安排工作;选派施工经验丰富、作风正的施工管理班子、施工技术人员和工人进场施工,实现高效率、高效益的目标。 公司将由公司总经理王胜驻场办公,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公司各部门力量,

墓地园林设计规划及植物配置

墓地园林设计规划及植物配置 摘要: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也就为园林绿化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作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分支——陵园规划设计,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陵园规划设计有其特殊性,但也要结合时代特征,除了些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设计理念被融入其中。 中国几千年来认为“入土为安”——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我们常用的汉字|葬“,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树枝,上面洒些,种上纤草。《易经》中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 后来不少学者均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一习俗。他们认为:“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所以死后要归于土,又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而教化之变达也“,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 园林植物是贯穿全园的主要物质基础,园内不同景区与绿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犹如一幅画卷的底色,同时,每个景区,各个局部又以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及不同的配置手法,形成不同的景观,路口、重点地段重点布局,以突出群体美和宏观效果。 以生态为先导,保护生物资源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植物选择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尽量选择当地乡土树种。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乔木、果树等植物资源来绿化美化基地环境。创造环境效益多赢的局面。 墓区、山枯地、墓区边缘道路两侧以乔木为主,常绿为主。游览观赏和艺术墓区应以自然式种植为主。乔灌草高低错落,落叶与常绿搭配,注意色彩变化组合和林冠线的变化。 陵园设计要打破那种给人阴森可怖的感觉,努力营造一种祥和、安逸的氛围,人文纪念园和陵园公园化得概念。用一座座的雕塑来诠释一段历史和一位名人的一生,也让更多的后人来此瞻仰,即丰富了文化内涵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用公园的概念来理解陵园,把已故的亲人安放在一个风景优美、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是每一个晚辈所希望的,用设计公园的手法来设计陵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排排坐墓碑的形式,不但为已故的亲人,也为祭奠者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全国首次城市生态墓地建设座谈会上获悉,生态墓地将成内地未来城市墓地建设的主流趋势。随着内地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郊区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乱葬滥建公墓等旧有的殡葬方式,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改变旧观念,建设生态墓地,节约土地资源,已成内地城市管理决策者和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 根据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因地制宜的惊醒园林绿化的配置。在保持原有绿化风格的同时,首先调整树种结果,选用的树种必须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抗污染、易于栽培管理。以乔木为主,使乔、灌、草有合理比例,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生长快与生长慢的树互相衔接,层次错落,讲究变化。同时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引进各种有两园林观赏树木,重视地被植物的应用,以达到护地保土之功能,基本上做到黄土不露天。 植物的形状,颜色和姿态,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换、生长环境的特点不同而千变万化。要选用多种秋色的观叶植物,如红枫,银杏,黄连木,槭属植物等,入秋季节,在常绿树的衬托下,似火似霞,艳丽而壮观,达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境界。 在植物配置上,要根据植物的不同功能和具体景点采用不同的配置形式进行规划布局。在广场和道路两侧,应采用规则是的植物配置。即:树种、株行距、大小、书香都要统一;且要排列有序。在陵园的周围或较大的中心园景,可采取自然式的配置,使之疏密有秩,参差不等,立面要层次丰富,色调浓淡清晰,树冠曲线变化系有韵律,计量创

公墓(陵园)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公墓(陵园)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目彔 第一章总论 (1) 一、项目概冴 (1) 二、项目承办单位概冴 (2) 三、编制依据及研究内容 (2)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 五、主要问题与建议 (5)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6) 一、项目建设背景 (6)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7) 第三章需求分析及服务觃模与标准 (9) 一、需求分析 (9) 二、项目服务觃模与建设标准 (10) 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11) 一、项目选址 (11) 二、建设条件 (11) 第五章总体觃划方案 (15) 一、觃划设计依据 (15) 二、服务宗旨与目标 (15) 三、总体觃划要求 (15) 四、场内外交通运输流量组织 (16)

五、场区竖向及总平面布置要求 (17) 六、项目总体功能布局 (18) 第六章工程方案 (20) 一、工程内容(范围)与觃模 (20) 二、主体建筑工程方案 (20) 三、公用辅助工程 (22) 四、主要设备(设施)购置方案 (30) 五、主要建(极)物及设备工程量统计 (31) 第七章消防 (33) 一、主要设计依据 (33) 二、建筑消防 (33) 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5) 第八章节能 (37) 一、编制依据 (37) 二、建筑节能目标 (37) 三、建筑节能要求 (38) 四、甴气节能要求 (38) 五、空调通风节能要求 (39) 六、节水措施 (39) 第九章环境保护 (41) 一、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41) 二、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治措施 (41)

三、环境保护设施及投资 (44) 四、环境影响评价 (44) 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45) 一、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45) 二、安全生产 (45) 三、卫生 (46) 第十一章项目组织与劳动定员 (47) 一、项目组织 (47) 二、劳动定员 (47) 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迚度 (48) 一、建设工期 (48) 二、项目实施迚度安排 (48) 三、项目实施迚度表 (48) 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0) 一、投资估算 (50) 二、项目资金筹措方式与来源 (55) 第十四章项目招标方案 (56) 一、招标依据 (56) 二、主要招标计划及招标基本情冴 (56) 第十五章敁益分析 (58) 一、财务评价 (58) 二、社会敁益 (61)

陵园设计

陵园设计: 陵园规划设计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分支。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也就为园林绿化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陵园规划设计--特点: 陵园规划设计有其特殊性,但也要结合时代特征,除了些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等设计理念已经被广泛融入其中。陵园的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陵园以新的属性: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形成现代陵园的新概念。将人文纪念功能与陵园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又达到为市民游览休闲、欣赏文化艺术、接受教育目的。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既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效应,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行程良性循环,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陵园规划设计--实例: 领航者: 北京天泉佳境陵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针对殡葬特点,从殡葬园林艺术文化、造园与管理文化的角度对陵园规划设计方法、主要园林艺术手法、殡葬园林建设与管理、陵园工程项目建设概预算、工程质量技术标准与经营管理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意在更好的服务于公墓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各环节。

陵园规划作品: 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 呼兰生态园(300亩) 万安陵园(500亩) 三河灵山宝塔陵园(3000亩) 宁波市同泰嘉陵(250亩) 安徽黄山龙裔公墓(3800亩) 安徽六安人文纪念园(610亩) 安徽安庆莲花山生态园(447亩)安徽安吉人文纪念园(1000亩)北京潮白陵园改建规划(286亩)重庆白塔园(810亩) 福建南平天湖园(300亩) 福建厦门市文圃山陵园(1200亩)阜宁人文纪念园(168亩) 哈尔滨呼兰生态园 河北秦皇岛烈士陵园(50亩) 河北省保定满城龙凤公墓(520亩)河北平安人文纪念园(160亩) 河北廊坊人文纪念园(113亩) 河北大厂白河生态文化园(270亩)河北霸州人文纪念园(100亩)

墓园景观的规划设计

墓园景观的规划设计 现代陵园的发展正努力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陵园不在是那种给人阴森、恐怖感觉的陵园,而多的是一份祥和、安逸的氛围。陵园公园化的理念成为当前墓园发展的新趋势。下面为大家了关于墓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文章,仅供大家阅读交流~ 1.墓园和文化 1.1什么是墓园,墓园的含义是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对现代墓园景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影响到墓园建设采取什么样的思路和途径。 墓园,用现在的话说也叫公墓或陵园。墓园是一个在社会上还属于边缘的特殊行业,了解它的人不多,但很多人在听到墓园或公墓这一词汇时并不会感到陌生,甚至应该说是比较熟悉.通俗讲墓园也就是为逝者公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的公共场所。也是每个生命的个体最终必然走向的归宿地方。用现代墓园的含义解释,就是给人类的灵魂提供一个安息的家园,当生命走过一段漫长的旅程之后,即将在这里得到安宁、恬静、释然。同时也给往生者提供了一个与逝者晤面、交谈的地方。缅怀追思已逝亲友,将彼此难以割舍的情感无言的在这里表露出来。 追思记忆也许是人生痛苦的源泉,因为记忆,所以思念;因为思念而又彼此相隔遥迢,让活着的人感到安慰,让死去的人得到安宁。是墓园真正所要体现的含义。不可否认,生者对死者的忆想绝不会因时空的隔离而枯干、断绝,只能随时间的流失而渐渐淡化,时空仿佛

能读懂人内心深处的忧伤,因此希望能把墓园变成一个充满宁静安详、草绿树茂、松鼠觅食、满园清香、鸟语花香的心园。让死者的灵魂永远停留在他(她)至亲至爱的人的精神世界里。这也是墓园建设未来所要采取的思路和理念。 1.2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譬如从大的方面讲国家有国家文化;地区有地区文化;民族有民族文化;历史有历史文化。从小的方面讲它含盖了许多理论知识。譬如科学、艺术、信仰、道德、伦理、风俗等等。但总体可将文化归纳定义为两种:一种是静态文化。把文化看成是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和形态:如政治、经济、科学、自然、艺术、教育、卫生、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另一种是动态文化。即把文化看成是人类进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今天所体验到的每一个文化成果都是人类长期文化发展进程中 的一个历史阶段。文化不仅是一种静态的成果和实体,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为模式。文化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不是把文化作为一个已经完成的事态,一个现状,而是把它看成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阶段的历史过程。 2.什么是墓园文化。 “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你的微笑如这常青的松柏,永远铭记于我们心中。”

乡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方案

云龙乡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方案 公墓的建设,对于推动我乡殡葬事业改革,转变人们的丧葬习俗,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乡坚持以《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为指导,按照《殡葬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要求和全省殡葬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将建设公益性公墓纳入为民办实事基本建设计划项目来抓好落实。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绿色殡葬”为先导,综合运用教育、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通过集中整治。 二是规范我乡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和管理,合理用地,绿化美化,切实加强领导,因地制宜,根据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我乡群众居住的特点,人口密度等,科学规划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点,合理规划,抓好兴建村级公益性公墓选址,提高火化率,制止乱埋乱葬。 三是统一规划面积,严格控制墓穴用地面积,按照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的原则,统一规划,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遗体入土安葬的坟墓面积,单人墓每穴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合葬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 四是广泛征求意见。选址前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本村老人、老干部老党员的意见,切实把公益性公墓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 五是加强公墓管理,更好地满足人们合理的丧葬消费需求,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合理制定公墓发展规划。在公益性公墓规划设计上,与本乡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吻合;要对现有公益性公墓进行全面调查核实,以满足本村死亡人员骨灰安葬和安放的需求为原则,力求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分期分批实施。对人口聚集,离乡镇较近的村,鼓励搞镇级公益性公墓,便于节省投资,形成规模,避免村村建公墓,浪费用地;偏僻的村,可以联合建立村级公墓,便于村民就近就地祭祀。在用地规模上,建设公益性公墓一般可按人口年死亡率6‰和20年一个周期计算和安排总用地量,并对材料房、管理房适当留有余地。在具体选址上,尽量利用荒山瘠地,严禁占用耕地或在沿公路主干道、水库、河流、堤坝两侧和水源等区域和集中住宅区建设公墓。 (二)搞好绿化美化。 (三)治理乱埋乱葬。加大对建墓用地的监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制止和处罚非法建墓行为;对非法超标公墓、孤坟、无主坟和耕地、林区的散坟,采取迁移、平毁、恢复地貌等办法处理。积极组织开展“绿色殡葬”活动,大力推进生态葬法。 (四)加强公墓管理。 三、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农村公益性公墓用地的规划和征用。(2009年9月~2010年3月) 实施阶段:农村公益性公墓和配套设施的建设。(2010年4月~2010年10月) 验收阶段:乡民政办和城建办对新建墓地初步验收,后报相关部门验收。(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陵园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

目录 第一章施工组织设计综合说明 第二章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第三章主要施工方法 第四章施工步骤形象进度计划 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 第六章项目管理班子组成及劳动力配备情况 第七章机械设备数量及适用情况 第八章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第九章雨季施工措施 第一章施工组织设计综合说明 科学、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节约工程投资的重要保证。针对本工程特点、施工难点和各分项工程节点,提出科学的、可操作的施工技术方案和具体的操作规范。包括项目管理班子组成、机械设备数量及适用性、主要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形象进度控制、质量安全保证措施及文明施工管理、技术先进性及节约措施、施工

现场设施等,作为本标段的施工“系统工程”确保工程优质、咼效、有序

、工程质量 我公司对青山泉公益性公墓工程的质量目标是:达到《园林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优良工程质量等级。我们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图,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从组织落实和管理上着手,抓质量抓进度。在材料采购环节就严格把关,选择优质的材料,结合丰富的施工经验,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 、施工工期 我公司青山泉公益性公墓工程的工期目标是:40个日历日。我们将根据建设单位的总计划进度,结合本公司的施工实力,对本工程施工技术和人员进行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严格管理。我司将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组织专用管理人员、施工队伍、工程设备、工程资金,为本工程服务。并且强化工期意识,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我公司青山泉公益性公墓工程的安全目标为:安全达标工地。针对本工程,我司建立了健全的生产管理制度,一切施工生产活动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杜绝一切人身伤亡及火灾、机械事故,自始至终将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环节,保证安全生产投入,达到安全标化工地的管理目标。 四、文明施工 我公司对青山泉公益性公墓工程的文明施工目标是:文明达标工地。我司将以切实的文明施工管理制度为基础,强化文明施工意识,严格遵照公司施工现场管理规定,服从业主的文明施工管理,确保达到文明标准化工地的管理目标。

xx镇xx社区居委会xx公益性公墓规划设计说明

xx镇xx社区居委会xx公益性公墓 规 划 设 计 说 明

xx镇xx社区居委会 2014年3月20日 xx社区居委会xx公益性公墓 规划设计说明 一、xx概况 xx社区居委会xx位于陆良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7公里,属于半山区。有耕地、荒田面积800亩。 二、xx公墓概况 (一)地理位置 xx社区居委会公益性公墓选址在xx社区居委会xx,距xx社区居委会所在地2公里,目前该墓地已有坟墓埋入,但属于个人行为,未经规划,极不规范,通过本次规划得到规范和整治乱葬乱埋行为。 (二)地形地貌 xx社区居委会公益性公墓地处居委会东南方,海拔1830-1860米之间,规划范围50亩,东西约长250米,南北约宽134米,规划范围内坡度平缓,适于作为公墓区使用。规划范围内地质条件为冲积地形,土质松易于开挖。 三、规划依据 1、《中华全国总工会城市规划法》;

2、国务院1997年颁发的《殡葬管理条例》; 3、《曲靖总体规划》; 4、xx社区居委会提供的基本情况; 四、规划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划分地块,使公墓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公墓各地块的开发建设和规划管理提供一系列技术依据和控制要求,从而保证镇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把公墓建成交通便捷、方便人民群众、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型公墓。 2.注重墓葬与美化绿化相结合;全面绿化与设置必要的活动场所相结合;民族风情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保护生态和规模适度、合理利用相结合。 3.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公墓,提高环境质量。 4.立足现状,充分利用地形。公墓开发以成片开发为主,综合平衡各项技术指标,力求达到节约用地,功能合理的目的。 5.根据现状条件,对今后的发展作预测,统一规划分期分步实施。 五、公墓性质 经分析,确定xx公墓的性质为:xx社区居委会公益性公墓区,xx社区居委会火葬和土葬的丧葬点。 六、规划年限 依据xx社区居委会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人口自然死亡率确定

烈士陵园施工设计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施工准备 三、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案、施工法 四、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劳动力安排计划 五、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六、确保安全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七、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八、资源供应计划 九、现场管理技术人员的配置和职能设置 十、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十一、确保工程工期的保证措施 十二、工程进度计划与措施

一、工程概括 1、本工程名称为烈士陵园室外部分工程,位于封丘县境(庙岗)。 2、砖砌围墙工程:土壤为一、二类土,基础为条形基础,烧结粘土砖,砂浆为M7.5,基础以上为水泥砂浆M5.0,挖土深度为1.5m以,混凝土等级为C15(现场搅拌),压顶为C20(现场搅拌),长度为267.3米。 3、铁艺栏杆围墙工程:土壤为一、二类土,基础为条形基础,烧结粘土砖,砂浆为M7.5,基础以上为水泥砂浆M5.0,挖土深度为1.5m以,混凝土等级为C15(现场搅拌),长度为64.4米。 4、广场地面工程:垫层为25mm砂垫层,铺设露草砖。 5、院路面工程:垫层为300mm厚3:7灰土垫层上铺25mm砂垫层,路面为混凝土路面,强度等级为C25(现场搅拌),厚度为150mm,路边使用M5水泥。 6、钢筋混凝土化粪池工程:土壤为一、二类土,深度为2M,要求土质密实度为夯实情况下的0.96以下,垫层为C15混凝土(现场搅拌),池类型为矩形,C25混凝土(现场搅拌),钢筋为二级钢筋综合,砂浆防水为水泥砂浆1:2,层数为5层,外加剂材料为防水剂,井盖为钢筋砼圆形井圈。 7、电器工程:材质为PVC塑料管,管穿线。 8、管网工程:材质为PP-R塑料管,阀门为螺纹阀门。 二、施工准备 1、施工准备: ①施工队伍调遣与设备进场设营:我单位中标后,主要施工队伍即刻组织进场。项目经理部主要管理人员和各队先遣人员2天即可达到工地,开始建设临时房屋。主力施工队伍和部分急需施工机械如挖土机、推土机、自卸汽车、等5天可达到工地,积极作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以便尽早开工。 ②技术准备工作:中标后第一批人员到达施工现场,即开始做技术准备工作。主要工作有现场踏勘与施工调查,图纸会审,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技术管理办法,组织施工人员熟悉招标文件,认真学习有关“规”、“规程”及业主、监理对本工程的要求,项目经理部对各队、各队对班组逐

经营性公墓建设标准

ICS ××.××× × ×× 备案号:×××××—×××× 经营性公墓建设标准 Construction standard of operational cemetery (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基本要求 (2) 5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6 选址与功能空间用地面积指标 (3) 7 规划布局 (6) 8 建筑与装修 (9) 9 设施设备配置 (11) 10 环境保护 (12) 11 墓区建设 (13) 12 人力资源配置与人员资质 (13) 附录A (14) I

前言 为加强政府对殡葬公共服务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殡葬行业建设和管理,确保经营性公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高经营性公墓工程项目的决策效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事业投资效益,满足首都城乡居民殡葬需求并适度提高殡葬活动质量,全面提升首都殡葬行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推动首都殡葬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遵守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北京市实际制定。 本标准由北京市民政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民政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宝祥、王琦、石道文、王建华、孙钰林等。 本标准于2009年月日首次发布。 II

乡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方案

云龙乡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方案公墓的建设,对于推动我乡殡葬事业改革,转变人们的丧葬习俗,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乡坚持以《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为指导,按照《殡葬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要求和全省殡葬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将建设公益性公墓纳入为民办实事基本建设计划项目来抓好落实。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绿色殡葬”为先导,综合运用教育、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通过集中整治。 二是规范我乡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和管理,合理用地,绿化美化,切实加强领导,因地制宜,根据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我乡群众居住的特点,人口密度等,科学规划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点,合理规划,抓好兴建村级公益性公墓选址,提高火化率,制止乱埋乱葬。 三是统一规划面积,严格控制墓穴用地面积,按照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的原则,统一规划,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遗体入土安葬的坟墓面积,单人墓每穴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合葬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 四是广泛征求意见。选址前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本村老人、老干部老党员的意见,切实把公益性公墓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 五是加强公墓管理,更好地满足人们合理的丧葬消费需求,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合理制定公墓发展规划。在公益性公墓规划设计上,与本乡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吻合;要对现有公益性公墓进行全面调查核实,以满足本村死亡人员骨灰安葬和安放的需求为原则,力求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分期分批实施。对人口聚集,离乡镇较近的村,鼓励搞镇级公益性公墓,便于节省投资,形成规模,避免村村建公墓,浪费用地;偏僻的村,可以联合建立村级公墓,便于村民就近就地祭祀。在用地规模上,建设公益性公墓一般可按人口年死亡率6‰和20年一个周期计算和安排总用地量,并对材料房、管理房适当留有余地。在具体选址上,尽量利用荒山瘠地,严禁占用耕地或在沿公路主干道、水库、河流、堤坝两侧和水源等区域和集中住宅区建设公墓。 (二)搞好绿化美化。 (三)治理乱埋乱葬。加大对建墓用地的监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制止和处罚非法建墓行为;对非法超标公墓、孤坟、无主坟和耕地、林区的散坟,采取迁移、平毁、恢复地貌等办法处理。积极组织开展“绿色殡葬”活动,大力推进生态葬法。 (四)加强公墓管理。 三、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农村公益性公墓用地的规划和征用。(2009年9月~2010年3月) 实施阶段:农村公益性公墓和配套设施的建设。(2010年4月~2010年10月)

墓地园林设计

墓地园林设计规划及植物配置 2005级风景园林谭璐 摘要: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也就为园林绿化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作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分支——陵园规划设计,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陵园规划设计有其特殊性,但也要结合时代特征,除了些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等设计理念被融入其中。 关键字:现代陵园规划设计公园化植物配置 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也就为园林绿化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作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分支——陵园规划设计,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陵园规划设计有其特殊性,但也要结合时代特征,除了些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等设计理念被融入其中。 中国几千年来认为“入土为安”——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我们常用的汉字“葬”,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树枝,上面洒些土,种上纤草。《易经》中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的不少学者均从理论上阐说了这一习俗。他们认为:“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所以死后要归于土,又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所以“葬者,乃五行之返本还原,归根复命;而教化之变达也”,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 园林植物是贯穿全园的主要物质基础,园内不同景区与绿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犹如一幅画卷的底色,同时,每个景区,各个局部又以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及不同的配置手法,形成不同的景观,路口、重点地段重点布景,以突出群体美和宏观效果。

陵园方案(含石材施工方案)

烈士陵园石材(广场)工程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编制 审核 批复 天津市市政道桥建筑工程公司 2006 年2月

一、概况: 1.工程修建目的及意义:本工程为烈士陵园道路工程。该工程的修建,对我市经济繁荣和市容市貌的改善,进一步树立天津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2.工程概况:本工程为烈士陵园广场工程石材部分。其结构为8厘米石材+4厘米水泥沙浆垫层(1:3)+18厘米水泥稳定碎石(5%)+15厘米石灰土碎石(6:44:50)+15厘米石灰土(10%),总厚度60厘米。二.施工组织

2. 施工机械计划表

3.主要材料用量计划表 材料①花岗岩板材: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②水泥:采用标准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要有出厂合格证,现场抽样复试合格后方能使用。 ③砂:采用优质河砂中的粗砂,经实验室检测含泥量不超过3%,使用前必须过筛。 ④水:采用能够饮用的自来水或清洁的天然水。 3、机具:叉车一辆,砂轮锯,抹子、木夯(d=15cm)、5cm厚木垫板、方尺、靠板尺、水平尺、锤子、木锤、铁锨、半截桶、水桶、小灰桶、筛子、水壶、胶皮管、扫帚、小车、剁斧、手笔、GTS310全站仪一台、J2经纬仪一台、S3水准仪两台、3cm直尺四把、塞尺四把、1.5m直尺两把、5m钢

卷尺10把、20cm钢板尺6把、小线。 三、施工方法: (一)、施工放线 放线时,以建筑物边线为控制点,以设计图为依据,测放各工程项目基线上的控制桩,经验收无误,进行栓桩定位工作,施工时视具体情况加以复核。 1加密水准点:建设单位的水准点,如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可设置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应引测到施工现场的永久性建筑物上,经测量人员认真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2测量原状地面高程,作为原始资料,并计算室内地坪和室外的平均高差,开槽土全部弃运场外。 3石灰土基层的测量:为了确保路面的标高、纵坡、横坡的准确,严格控制石灰土基层的测设工作。 4水泥稳定碎石高程测量:在摊铺水泥稳定碎石前,要对已完成的石灰土基层进行高程验收。 5竣工测量:工程完工后按要求测量路面高程,并作为资料存档和标注在竣工图纸上。 (二)、道路开槽 道路开槽至设计深度,用水准仪跟踪测量,保证开槽到位,之后道胎部分用振碾碾压,用12T压路机追压,达到表面平整,符合规范要求,保证处理后无翻浆、弹软、积水等现象。 (三)、道路工程结构用灰土均采用场外拌合,现场摊铺碾压成型的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鄱阳福天陵园规划设计说明

鄱阳福天陵园规划设计说明 人生在世,终于乐土,中国人自古就十分重视为祖辈寻找理想的安息之地,近年来,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丧葬的观念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殡葬改革”政策,响应国家“山川秀美”的号召。由同创基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鄱阳福天陵园项目,将殡葬事业与园林开发合二为一,率先走在我国殡葬改革的前沿,是一项“功及当代,福泽子孙”的创举。 一、项目概况 鄱阳福天陵园地处田畈街镇西南夏家坞,距镇中心五公里,距鄱阳县城42.8公里。东面300米为田乐公路,北为九景高速。占地98公顷。福天陵园座南朝北,用地群山环抱,草木葱郁,一侧清泉益香而过,山环水抱,其势如丹凤朝阳,地段尊贵。地势避风向阳、依山傍水,地质坚实,环境幽雅,景色秀丽,重峦叠翠,山山巍峨、峰峰秀美。这里春日山花锦簇,夏日佳木繁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银妆素裹,乃福地祥天。其“斜门”形势对准气口,视景大为广阔。而且早晚“云气蒸蔚如炊”犹如飘渺迷人的仙境。“背倚山峰,枕山面水”,中间泉水涓流,湖池天成;左右龙虎护卫,四周吉水归聚,实为“逝者欣慰,生者无憾”之宁静美好风水宝地。 二、规划设计依据与目标 (一)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设计任务书

2、甲方提供的1:1000地形图 3、国家省有关法规、规范、规定 4、设计人员现场勘察 (二)设计目标 本规划设计立足于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陵园以新的属性: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构筑新概念的生态化的现代陵园。 三、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始终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服务全过程”的理念,将人文纪念功能与陵园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又达到为青少年和市民游览休闲、欣赏文化艺术、接受教育的目的。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既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效应,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既得安置逝者、安抚生者,又利于祭奠、瞻仰、旅游、观光。以“融入自然、重铸生命、文化建园、陶冶情操”为方针。执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殡葬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思想。通过不同的主题、多变的艺术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陵区园林化,葬式多样化,墓地艺术化,管理现代化,服务系统化。弘扬传统美德,探求现代理念,营造文化氛围,倡导精神文化。 按照这一设计理念,福天陵园将建成一座有深厚文化积淀,有浓郁的艺术氛围,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公园,成为重要精神文明基地。

陶鼎山公墓设计方案说明

陶鼎山公墓设计方案说明 安岳县岳阳公墓位于岳阳镇贾岛村,占地13.8亩,于1993年修建投入使用。目前,岳阳公墓剩余土地约1.5亩,能修建342个墓穴,约可使用2年。考虑逐年递增,特别是政府公益性的搬迁墓位的进入,公墓墓穴可以有效使用的年限不足2年,公墓的扩建工作迫在眉捷。本公墓规划为岳阳公墓异地扩建工程—陶鼎山公墓。 一、方案设计依据: 《四川省公墓管理条例》、《陶鼎山地形图》、安岳县社会发展资料及相关文件。 二、法规政策 按照《四川省公墓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墓建设应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和方便群众的原则;国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公墓应建设在荒山、瘠地;禁止另设分墓区,不得设立安葬遗体的墓穴,单人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夫妻合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5平方米,墓堆不得高于地面50厘米,墓碑不得高于地面100厘米,不得预售墓位、墓穴。 三、规划方案概况: 陶鼎山公墓,位于安岳县天马乡油井村6组,主山陶鼎山,左右白虎青龙山,此乃随龙水收到旺水之吉地,先人安居,后人放心的风水宝地。占地80亩,规划墓穴位27645个,绿地面积5000m2,建筑面积850m2,停车位150个。规划使用年限约20—40年。 四、规划方案理念与功能 设计理念:倡导生态化、绿色化的安葬方式,运用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结合传统习俗打造典雅的台地园林。 本规划通过公墓的五大特色去实现它的三大功能: 1、基础功能—公益性与经济性 公墓行业作为特殊行业,面向不同群体,市场化经营,因此要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设置不同区位不同价位的墓穴,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使陶鼎山公墓健康运营。 2、纪念功能—文化性与艺术性 应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殡葬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

[设计]公墓规划设计

[设计]公墓规划设计 公墓规划设计 一、总则 1.1按照镇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总体布置,为促进地区民政殡葬事业的规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1.2本规划是镇远殡仪馆(火葬场)、公墓(以下称陵园)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范围内从事相关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本规划制定的条款执行。 1.3本规划于 2005年12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本规划由镇远县民政局组织实施,并享有解释权。二、规划设计依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997年第225号)。 2.2《殡葬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 2.3《贵州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公告》(2002年第39号)。 2.4《贵州省殡葬管理条例》(2002年)。 2.5镇远县民政局关于陵园规划设计合同书及有关要求。 2.6xx陵园建设用地图。 三、规划原则及目标 3.1合理规划,总体布局原则: 国家对殡葬业的有关法律、法规,贵州省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具体规定,镇远县政府及民政部门的指示和安排及具体要求,是本规划的最基本依据。 3.2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现代规划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本规划从陵园的现状,近期和 远期的建设等方面,都充分注意和体现实施这一原则(其中绿化率是我省公墓建设审批的重要要求之一,也是本规划的一个重点。本规划绿化率,30%)。 3.3个性鲜明,追求文化品位原则: 殡葬文明,文化品位,表现陵园的个性特征,是本规划强调的重点,是区别于全省40多个公墓的个性所在,也是下一步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本规划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景观资源。求取园林与陵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艺术与功能的多方面协调统一,突出自身的个性与风格。 3.4统一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原则: 规划按合理分期开发,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采取滚动发展的方针,边投入、边建设、边经营、边收益。确立合理的规划布局与结构,合理的容量规模,合理的设施规模,合理的功能分区,使发展规模能保持园区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又能有效促进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的协调发展。 3.5规划目标: 本规划力图在规划期内,将镇远陵园建设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品位高尚,极具地方特色,既秉承传统,又具有强烈现代感的园林式陵园,使其成为我省地区殡葬文明的典范。 四、规划范围、时限、性质 4.1规划范围: 项目位于镇远县城区西南面的芽溪地区,镇(远)施(洞)公路右侧。该地距县城约3公里。场址东临镇施公路及自然村寨,占地面积约600亩(40公顷),其中: 殡仪馆

陵园景观设计说明

一个景观设计说明 中国·长春华夏陵园景观 ——设计说明长春历来以中国北方秀美的历史文化名城著称于世,随着城市景观建设发展的新步伐,城市景观建设开始多样化,景观之一的陵园建设也开始随之扩散,其中华夏陵园开始在众多陵园中脱颖而出。 华夏陵园座落于长春市二道区泉眼镇太平山上,与世界风景园毗邻,与元宝山遥相呼应。 不规则的墓地的扩散开始不合理的吞噬土地的细胞。要使长春华夏陵园成为中国长春的十三陵,体现尊贵,更显华美,我们做出了诸多考虑。 以中国“风水学”理论为依据,中国古代景观规划为特点,景区中一切本着以人为本,融为自然,同时也不失现代的手法进行大胆的点缀,使之成为该陵园的特色—天造地设,天人合一。 陵园本身自然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大,所以在设计中“点”的设计更为重要,陵园中整体的建筑布局,主道路的铺设基本完备,整个设计是怎样对三个广场进行设计,其二是广场与周围环境怎样进行唯美的衔接,使之协调统一,有所过渡,也有所变化。 整个陵园以中轴线为特点,酷似明十三陵,故以得名。神道两侧的绿化疏密有序,两侧的神相也与其十三陵原神相比例相同,真材实料,体现尊贵。神道“有弯则吉,无弯则凶”,打破笔直完全对称常规。进入园中,整个通往主题广场的路面采用青砖铺设,两旁设为石灯,体现庄重,沉稳,大气。进入广场为神像千里眼、顺风耳雕塑开路,体现古代人们对神的信仰和对神像位置布局的周全考虑。主题广

场铺装也均为青砖铺设,返朴归真,使整个氛围色彩质朴,真正大气。广场中心处我们设置了黄帝雕像,基座采用了中国古代大殿基座造型,多了变化,却给此广场带来了庄重,也使广场不至于单调空旷。也为人们拜祭形成一个完整空间。 广场后侧为人工水系,此处为设计的精彩之处,我们取古代弧形和现代的直线形进行对小桥的设计,使之更有特色,富于变化,避免造型的松软,更体现石材的强硬,在水的设计中,考虑东北气候的影响和人工的维护,避免以往大面积流水造势,却设计了与水有关的造型,突出此处景观的用意,叠水叫“生命泉”,台面叫“人生眺望台”,石阶叫“亲水台”,加以少数水松点缀,使之夏季既有动水,冬季也不失文化。人在眺台观望,透视人生,感慨历史之永恒。水系背景为原有黑松林,为遮挡冬季林中荒草的映衬,我们在设计中,林外围栽植沙地柏,使其自然生长,反衬绿色。 在过小桥通往神道入口处,设置了金童、玉女像或石灯,与主入口的千里眼、顺风耳行成古道序列,在古道两侧我们设置了中国十二生肖图腾柱(或桧柏栽植),不至于此处的台阶形成空旷狭长的感觉。 在御花园广场的设计中,采用现代的造型为基础,古朴的材质为外观,文化的岩石装饰为点缀,形成此广场的特点。广场与周边的路面用石头加以过度,圆形与直线型在艺术中手法上本身很难进行组合,这样用石头进行空间组合过渡,用古人的造石、用石法,使此处形成古园林的风格,步移景易。石景相连,处处有景,圆形广场的左侧为休闲空间,采用绿叶造型(双鱼阴阳抽象造型),使人倍感对自然的亲切,御花园,顾名思义,此处周围是高档的墓区,花园入口采用牌楼相隔,制造入口。花园广场上设置了龙文化的图腾柱,中心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