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中印战争主帅

合集下载

李奇微如何评价中印战争

李奇微如何评价中印战争

李奇微如何评价中印战争李奇微是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因在朝鲜战场上拯救了联合国军而名闻天下,而且在他的回忆录中对各个战役都有自己的评价,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印战争是1962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普遍称为中印边界反击战,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

自战争发生之时就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并且对此次战争也有很多评价,而且多数媒体认为印度只能失败,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是如此,并且他非常同意麦克阿瑟曾说的话:“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这也充分显示出李奇微对此次战争,中国的胜利是势在必得的。

麦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鲜战成上与中国志愿军发生过战争,而且都曾见证过中国部队的陆战能力,这都是在朝鲜战场上总结出来的经验。

同时,印度军队并不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而中国解放军经历了很多次的战争,同时也有更强的军事领导,再加上刚经历不久的朝鲜战争的洗礼,丰富了战争经验,中印战争的胜利应该非中国所属。

李奇微真真正正在战场上体会到了中国志愿军的陆战风格,在这场战争中,李奇微是非常确认中国会胜利的。

虽然在朝鲜战场上李奇微制定出了应对中国志愿军的战术,但是也真正见识了志愿军在战争中好不手软,而且志愿军非常擅长夜战,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打击敌方军队。

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李奇微是在朝鲜战场上而闻名天下的,他拯救了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联合国军。

对于这位传奇将领的人生经历,李奇微之后写了回忆录和《朝鲜战争》,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可以从他的《朝鲜战争》中去探寻。

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他在战败后对彭德怀的评价,他在美国失败时,在他的办公室里写下“仅向中国志愿军总司令敬礼”,这充分显示出他对对手的尊重与佩服。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令李奇微是感到惊讶的,志愿军给李奇微的印象之一就是勇猛,作战非常的狂野,而且志愿军非常擅长游击战。

在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中有一段话反应出了他对朝鲜战争的重要观点:政治上的任人唯亲和为了巩固个人在政治上的地位而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使得朝鲜军人的许多突出特点荡然无存,而且为了提高这些军人的素质,我们在人力物力上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

毛泽东与对印自卫反击战

毛泽东与对印自卫反击战

毛泽东与对印自卫反击战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20期6月中旬以来,印度边防部队跨过中印边界锡金段,到我方一侧阻扰我正常道路施工,并修建工事和据点,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和国家安全。

对此,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表态,提醒印度尽快撤回,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并警告印度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发言人谈到的教训,指的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

在这次短暂但激烈的边境作战中,我国军队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

而它的最高决策指挥者,就是我党我军的战略大师毛泽东。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认识中印关系,又是如何指导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贪得无厌的侵略者从地缘学上看,西藏是东亚板块和南亚次大陆板块的交接地带,是亚洲的屋脊,亚洲的中心,谁控制了西藏,谁就具有居高临下俯视周边的战略优势。

同时西藏丰富的矿产和亚洲“水塔”的资源优势,也吸引了很多国家的觊觎和野心。

这其中,垂涎西藏最为突出的就是英国。

近代以来,在逐步完成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后,英国便把目光投向了与印度北部接壤的西藏,不仅先后把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南麓国家纳入英属印度的势力范围,还假借“科学考察”、“探险”、“讨伐”等名义多次派员深入我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进行非法地理测绘和调查,为其寻求所谓的战略边界提供根据。

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英国在西姆拉会议上抛出了“麦克马洪线”。

这条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延伸至西藏察隅,使英属印度的东北边界从喜马拉雅山脚与阿萨姆平原边缘,大幅推进到了喜马拉雅山的山脊。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者与西藏地方政府背着我国中央政府代表,秘密换约的产物,是西藏地方政府为独立建国,以出卖国家领土和利益的方式,换取英国支持的卑劣勾当。

对于这个非法的边界线,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以及新中国都从来没有承认。

不过,这条线却被印度政府视为中印边界划分最为关键的“法理依据”,也是中印边境争端的罪魁祸首。

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统治,独立建国。

高原之战:1962年对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毛泽东: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

高原之战:1962年对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毛泽东: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

高原之战:1962年对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毛泽东:对印军的入
侵,决不退让!
尹家民;李达南
【期刊名称】《中国故事》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为促使中印边界问题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在中印边境地区进行的正义战争。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整个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

但是,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

【总页数】11页(P4-14)
【作者】尹家民;李达南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9.13
【相关文献】
1.毛泽东决策中印边界之战前后
2.毛泽东决策中印边界之战前后
3.毛泽东决策对印自卫反击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九六二·对印自卫反击战

一九六二·对印自卫反击战

一九六二1962年,在中印边界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俗称对印自卫反击战)。

对于这场战争,甚至于法国、以色列等国都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以阵亡722人、负伤697人、被俘0人的代价,击毙印军4383人、击伤1047人、俘虏准将以下3968人并缴获大量装备;但对于国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因为在中国军队成功击溃侵略印军,直逼传统习惯边界线后,却主动无条件撤回至战前实际控制线(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放弃了我们所声称的9.2万平方公里土地。

对于为什么撤军?又为什么撤回至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中国政府从未给出过明确的解释,唯一的答复就是周总理所说的“显示正义”(详见《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十个问题》第六个问题);而民间也是众说纷纭。

而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国际形势的严峻。

当时我国正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围困当中,同时又与苏联关系破裂,可以说是处在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

而我们面对的印度则是得到了美苏两国以及其所领导的两大集团的极大支持,绝不完全统计,截止停战前,印度军队已经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3个陆军师和2个空军师的全套制式装备,以及来自北约的18个步兵旅的全套美式装备,并且仍有装备和物资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印度。

此外,当时美军航母已经开赴孟加拉湾企图干预,而苏联也是重兵压境。

因此如果继续作战,中国将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之中,而通过主动后撤,不仅使印度失去了继续战争的借口,而且也让美苏集团无话可说,避免了陷入被动的局面。

第二点,国内局势的困难。

当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的政策性失误,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度下降,市场供应紧张,财政赤字激增;再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中国出现了大面积饥荒,粮食极度缺乏,人口非正常死亡十分严重。

与此同时,台湾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

1962年中印战争为什么输给中国

1962年中印战争为什么输给中国

凤凰网资讯历史世界史正文印度的反思:1962年中印战争为什么输给中国2010年08月24日 09:01 千龙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核心提示:政府对这次战败的调查(尚未解密)、印度政府1992年的官方历史、已经解密的中国和美国文件、以及印度分析家和学者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对于这场战争,还有惊人的事实。

最显著的原因是当时的政治领袖让印度遭受了失败。

不是中国的背叛,而是当时的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以及他的国防部长VK克里什那梅农(VKKrishnaMenon)自以为是地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而且即使印度奉行前进战略,中国也不敢进攻印度。

本文摘自:千龙网,原题:《印度的反思:1962年中印战争为什么输给中国》我记得高级将领们到我们这里来,并且给国防部写信,要这要那如果我们有远见,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会是另一种做法印度从中国入侵中学到了这个世界容不下弱国我们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

这些话是当时的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963年说的,当时印度刚刚在中国手中尝到耻辱性的失败。

作为一个一直用自己乌托邦式的眼光看待国际政治的领导人来说,这场失败犹如醍醐灌顶。

1962年边境战争的失败让他意识到,在国际政治中,弱国毫无立锥之地。

印度官方历史中这么形容中印之间的那场边境战争:1962年的事件也在政治和外交领域产生了显著变化,带来了更多的现实主义。

印中战争让印度开了眼,但即使45年之后,印度人依然没有意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环境和原因。

流行的看法是中国背叛了印度的信任,袭击我们在拉达克(Ladakh)和东北边境特区(NorthEastFrontierAgency)的防线。

但政府对这次战败的调查(尚未解密)、印度政府1992年的官方历史、已经解密的中国和美国文件、以及印度分析家和学者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对于这场战争,还有惊人的事实。

最显著的原因是当时的政治领袖让印度遭受了失败。

不是中国的背叛,而是当时的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以及他的国防部长VK克里什那梅农(VKKrishnaMenon)自以为是地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而且即使印度奉行前进战略,中国也不敢进攻印度。

1962年中印战争印方未敢公开的军方观点

1962年中印战争印方未敢公开的军方观点

1962年中印战争印方未敢公开的军方观点1962的印中战争后,印度军方任命HendersonBrooks中将和PSBhagat陆军准将研究总结这次战争。

但是政府没有公开这份报告。

然而一些专家努力将报告的一些内容拼凑起来。

NevilleMaxwell就是这些专家之一,他对1962年的那场战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文章中,印度人会惊奇的发现,当年中国军队击溃印度军队,错误在于印度方面,具体的说是尼赫鲁及其幕僚。

训练无素、取胜无望的印度军队在德里边界挑畔中国军队,给人民、财产及国家荣誉带来灾难。

军方关于印中边界战争的报告于1963年完成,印度政府对报告内容高度保密,只是含糊地误导民众。

那时,当权者竭力使政府相信,中国无缘无故的对印度发起了“偷袭珍珠港似的”突然袭击。

(如果公开报告的内容)报告中冷静、详细的分析表明这只是一个自我辩解的幌子。

从上20世纪60年代后期直至90年代,一系列的研究向一些严肃的追寻者揭示了关于印度军队被命令向中国发起一场注定失败的军事斗争。

自然地,随着人们对这个事件的兴趣的减弱,政府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份报告始终没有被公开。

报告没有让人民值得惊奇的内容,公开报告的内容也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很多的印度人还倾向于是中国侵略了印度的幻想。

似乎现在看来,报告永远也不会被公开;将来一个稳定、自信的、开放的新德里政府出现后,决定公开出版报告,报告的内容让人费解,作者熟悉的内容也不会被公开。

报告需要一个引言、光彩的序言描述作者对印中边界战争的研究。

两个引言,一个简要的回顾边界战争的原由和过程;另一个描述错误在边界争端导致了印度军队内部的分裂,这是战争灾难的关键因素,对这一点的,报告中看到。

边界冲突的起因印度,自独立那刻起,就面临很多外部的威胁。

事实上,印度从独立开始就和起邻国巴基斯坦冲突不断,冲突的焦点在对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很重要的克丝米尔。

这是英国离开后的遗留问题。

但是它可被看作是内部争端。

1947年,中国处于内战之中,似乎不对任何国家产生威胁;形势骤然改变--1950年,中国人民政权在西藏建立。

1962年印军为何惨败?跟尼赫鲁有什么关系

1962年印军为何惨败?跟尼赫鲁有什么关系

1962年印军为何惨败?跟尼赫鲁有什么关系本文导读:为了11月14日这个特殊日子,印度人准备了很久。

毕竟10月20日开战以来,印军就一直处于“落花流水”当中,这对于身为“南亚霸主”的印度来说是非常丢脸的,全国上下都在期盼着一场洗刷耻辱的胜利,特别是正好赶上尼赫鲁总理的生日这个“普天同庆”的特殊日子。

作为“民主橱窗”国的集权独裁者,尼赫鲁总理在印度绝对是一言九鼎、乾纲独断的。

印军高层诸如陆军参谋长塔帕尔上将、参谋局长考尔中将,非常希望能在尼赫鲁生日这天向总理骄傲地报告:“我们对敌军取得了首次重大胜利”。

为此,在考尔的授意下,负责瓦弄防务的第二师师长M.S。

帕塔尼亚少将大量撤换了旅长、参谋人员,并且增调军队,意图“在战争中取得最好效果”。

当然,如此频繁地撤换军官引起了印军士兵的不安和中国军方的关注。

那么,为什么要在瓦弄准备?因为,早在10月下旬开战伊始,瓦弄以北的地方就丢了。

此时,中国军方已经出动54军130师开始迂回穿插,准备把瓦弄夺回来,如果可能还要全歼敌人。

尽管印军并不是很清楚中国人的动向(当时印军军事情报系统效率低下、机构萎缩,根本帮不上忙),但是战场上争的就是时间,从各个军区、邦调来增援部队必须争分夺秒。

但是考尔和帕塔尼亚还是高估了印军的军事素养,按照计划要在11月13日发起进攻,但是直到13日当日,增援的部队才乘坐运输机抵达瓦弄。

旅途劳顿战力大减的印军根本不能上阵,但是考尔中将却为了“生日献礼”完全不考虑这些,强令他们投入战场。

当然,考尔也感觉05高地区区一个连的守兵,印军还不是手到擒来?任何小觑中国军队的人,都注定将付出血的代价。

11月13日,印军以第六库马翁营为拳头,出动三个营和重炮分队配合,首先进攻中国军队驻扎在瓦弄的05高地。

05高地上的中国守军仅有一个连,修筑的防御工事也比较简陋,但却是关键高地,一旦失守,以05高地为屏障开展迂回的130师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了。

因此05高地守不守得住,就成了瓦弄之战的关键。

中印边界风云

中印边界风云

中印边界风云倍可亲网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怎么也不会想到,1962年竟然是他人生、事业的顶点,再过两年,他的人生道路就走向终点,而在此之前,他还是印度的独立之父、铁腕总理,在国内享受人们的爱戴,作为不结盟运动和“潘查希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起者或缔造者之一,他又以公正、和平、无私的面目出现在国际社会,经常在世界各冲突地区作为仲裁人奔走,而这一切到1962年都成了历史。

无论是他的声望还是对国际社会及印度政坛的影响在1962年都一落千丈。

就是他的身体,也在走下坡路,他的背驼了,走路时也摇摇晃晃。

那个精神抖擞、充满朝气的尼赫鲁不存在了。

他的国防部长梅农曾这么形容过他:“他垮了,沮丧不堪,因为他耗尽一生精力建立起来的一切,都完蛋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故?尼赫鲁明白,印度人明白,局外人也明白,那是因为1962年印度和中国之间发生了一次边界战争,印度军队在这场战争中被打垮了,尼赫鲁的一切也就随之完结了。

尼赫鲁也许会想起他曾“厚待”过的中国人,那个诚恳、善良、大度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周曾给过他很多次机会,但他都错过了;也许他会想起他的前任陆军参谋长蒂迈雅,蒂迈雅曾提醒过他,不要试图去激怒中国,但他拒绝了;也许他还会想起英国人,那个该死的英国殖民政府及其在印度的代表麦克马洪,如果不是他随手在地图上划出一条麦克马洪线,也许他就不会挑起这场边界战争;也许他还会想起他的印度子民,如果不是他们狂热的扩张主义情绪,他也许不会被舆论牵着鼻子走,最终走上这条不归路。

也许……也许……,如果还有那么多也许的话。

殖*****义的遗产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三段,三段都有领土争议,但争论最激烈的还是东西两段,其中,东段是英国殖民政府留给中、印两国人民的“遗产”,而西段则是尼赫鲁政府继承英印政府的殖*****义政策而制造出来的。

19世纪末,英国加紧侵略西藏。

1886至1888年,英国第一次进攻西藏,由于清政府的无能,西藏地方势力较弱,英国提出缔结条约,确定印藏通路和边境通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2中印战争主帅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

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

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

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原第四野战军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

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泽东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

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

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

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

“以雪百年国耻”。

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猛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

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就把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

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干净的消灭了,无一幸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

印军四散溃逃。

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

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

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

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

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
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

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

林彪此战的战术,几乎是中、美在朝鲜场上战术的翻版。

大扬了国威军威。

逻辑很简单,与其让世界无休止地指责中国“侵略”,还不如让大家看看中国真动起手来是什么样子。

因此,中国的目标是越过麦克马洪线,给印度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解放军对印军摧枯拉朽似的打击使整个印度民族陷入了恐慌和心理崩溃。

对印度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迷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持和拥护中国。

中国再次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新中国,即使在困难的时期,也是不好惹的,惹了是不好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