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04任务答案

合集下载

201904真题00541《语言学概论》(含解析)

201904真题00541《语言学概论》(含解析)

201904真题00541《语⾔学概论》(含解析)2019年4⽉全国⾼等教育⾃学考试试题语⾔学概论试卷(课程代码0054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部分选择题(20分)⼀、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分。

)1.下⾯各项中属于屈折语的是【】A.⼟⽿其语B.德语C.汉语D.⽇语2.代称“翁婿”为“舅甥”,反映出远古存在的【】A.族外婚制度B.族内婚制度C.群婚制度D.⼀夫多妻制度3.“名⽆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这句话出⾃【】A.《论语》B.《墨⼦》C.《荀⼦》D.《⽼⼦》4.“硬币正悄然退体”采⽤的修辞⼿法是【】A.仿拟B.排⽐C.夸张D.⽐拟5.存在语⾳对应关系的语⾔,可能有【】A.社会关系B.地域关系6.下⾯各项中采⽤了夸张修辞⼿法的是【】A.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B.危楼⾼百尺,⼿可摘星⾠C.天空好像⼀盏乏了油的灯D.东边⽇出西边⾬7.萨不尔和沃尔夫主张的观点是【】A.语⾔不同但思维⽅式可以相同B.思维决定语⾔C.语⾔与思维⽆关D.语⾔决定思维8.下⾯各项中属于惯⽤语的是【】A.并蒂莲B.⼤花脸C.⼀线天D.主⼼⾻9.隐语是⼀种特殊的社会⽅⾔,其最突出的特征是【】A.具有排他性B.发⾳特殊C.没有书写形式D.不出声10.下⾯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学”的是【】A.⾳系学B.⾳韵学C.⾳响学D.⾳位学11.论⽂属于书⾯语体中的【】A.宣传体B.应⽤体C.科学体D.⽂学体12.发⽣语⾔转⽤必然经历的阶段是【】A.克⾥奥尔阶段B.语⾔混同阶段13.我国第⼀部完备的字典是【】A.《说⽂解字》B.《⽟篇》C.《康熙字典》D.《释名》14.在秦简、汉印等⽂献中,“医”字写作“醫”,字形从“⾣”(盛酒器),这表明古代【】A.⽣病与喝酒有关 B.酒由医⽣酿制C.医⽣好酒D.药与酒有关15.下⾯各项中属于借词的是【】A.葡萄B.给⼒C.红粉D.萌宠16.“客⼈来了”中的“客⼈”的指称类型是【】A.不定指B.定指C.⽆指D.任指17.吃饭时如果筷⼦掉落,⼈们往往会说“筷落,快乐,快快乐乐”,这是通过词语谐⾳来【】A.讨⼝彩 B.避讳C.表达⾼兴之意D.表达不⾼兴之意18.索绪尔的代表作是【】A.《普遍语法》B.《普通语⾔学教程》C.《结构主义语⾔学》D.《语⾔论》19.下⾯各项中属于清⾳的是【】A.[m]B.[a]C.[b]D.[??]20.⼉童语⾔发展进⼊复杂句阶段的时间⼀般是【】A.2岁左右D.7岁左右第Ⅱ部分⾮选择题(80分)⼆、名词解释题(本⼤题共4⼩题,每⼩题4分,共16分。

语言学概论作业答案(提交后显示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答案(提交后显示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题:找找59、60题的答案,确定好后发我邮箱一下1、下列语言单位中,属于自由词组的是√此题回答正确1.A. 胸有成竹2.B. 智力投资2、下列特征中,普通话辅音音位/t/ 具有的区别特征是()。

√此题回答正确1.A. 塞3、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语系语言大多由“宾—动”型变成“动—宾”型,这是语法()√此题回答正确1.A. 词类的发展2.B. 组合规则的发展4、一般说来,新词、古词、方言词、行业词和外来词等√此题回答正确1.A. 属于一般词汇5、根据语言的形态分类,汉语属于()√此题回答正确1.A. 孤立语6、世界语(Esperanto)是()√此题回答正确1.A. 法国人设计的2.B. 德国人设计的3.C. 波兰人设计的7、以声音的高低来区别意义的语言单位叫√此题回答正确1.A. 时位2.B. 重位3.C. 调位8、英语tooth→teeth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 √此题回答正确1.A. 加词尾2.B. 变换重音的位置3.C. 词根内部音素的变化9、从造字方法看,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的文字叫()√此题回答正确1.A. 表意字2.B. 假借字3.C. 指事字4.D. 意音文10、现代汉语属于()√此题回答正确1.A. 历时语言学2.B. 共时语言学11、成都话和上海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此题回答正确1.A. 语法2.B. 语音12、在汉词和英语的词汇中,借词占的比重()√此题回答正确1.A. 汉语大于英语2.B. 英语大于汉语13、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此题回答正确1.A. 中国、印度、埃及2.B. 中国、埃及、古罗马3.C. 中国、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14、“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是两千多年以前我国著名哲学家()说的。

√此题回答正确1.A. 孔子2.B. 孟子3.C. 韩非子4.D. 荀子15、词是语言中()√此题回答正确1.A. 最小的单位2.B. 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3.C. 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16、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此题回答正确1.A. 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2.B. 前者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3.C. 都是无限的4.D. 都是有限的17、现代汉语的“着”、“了”、“过”也表示()的语法范畴√此题回答正确1.A. 体18、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母语是()√此题回答正确1.A. 日耳曼语2.B. 拉丁语19、“拖拉机”一词是()√此题回答正确1.A. 仿译词2.B. 借词3.C. 方言词4.D. 意译词20、下列英语的读音中,包含有复辅音的是()。

语言学概论 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 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练习1参考答案(导言、第一章、第二章)一、填空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3、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梵语。

4、文字、音韵、训诂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7、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8、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和规则组装起来的。

9、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10、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1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12、语言系统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1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4、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语言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从语言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语言学首先深受哲学、逻辑学等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思想方法的影响,后来语言学摆脱对传统人文学科的附庸地位成为独立的学科后,受到许多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

比如,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语言观念和研究方法深受生物学的影响;20世纪初的语言结构思想与科学的整体论思想密切相关;生成语言学受数学、逻辑学影响;等等。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也开始从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观念。

20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都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一些学者甚至提出语言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但另一方面,语言学又从未割断与传统人文学科的联系。

语言学的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语言现象的独特性。

语言既具有社会属性,又是人类天赋的能力,既是贮存人类已有文明的宝库,又是人类新的精神创造的依托。

《语言学概论》网络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网络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网络课程习题与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此章内容属于新课切入和引导部分,不安排习题。

第二章语言的社会功能一、填空1.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会制造生产工具进行劳动,而且人类有,这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一种语言中的句子数量是无限的,人类之所以能掌握语言,是因为语言中构成句子的语言材料和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

3.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而且也是思维的。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的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5.儿童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习。

6.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的含义是语言具有,没有。

7.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语言是,言语是个别的;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

8.人和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最主要的方式是进行交际。

9.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从信息论的角度可以将其理解为和的过程。

10.文字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工具,旗语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工具。

二、辨析正误(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1.文字和语言一样,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

()4.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来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找到一匹马,只能找到一匹具体的具有某种色彩、某种体态等等特征的马。

()5.绘画和音乐都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都可以算是代表语言的符号。

()6.现代社会,随着沟通方式的日益增多,语言的重要性也在日渐削弱。

()7.语言具有自然属性,是一种客观的纯自然现象。

()8.没有语言,人类照样可以思维,就像聋哑人那样。

()三、分析题: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哪些是语言学中所说的“语言”,哪些是语言学中所说的“言语”,哪些是其他说法的代替?1.杨朔散文的语言真美!2.你这个人真不会说话。

3.他会说好几国的话。

4.两个人熟了,自然也就有了共同语言。

2022年10月自考00541语言学概论押题及答案解析第(4)(5)(6)章

2022年10月自考00541语言学概论押题及答案解析第(4)(5)(6)章

2022年10月自考00541语言学概论押题及答案解析第(4)(5)(6)章第四章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训练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词法手段的是A.词形变化B.词的轻重音C.词的重叠D.虚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语法手段中的词法手段。

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

虚词是句法手段。

2.英语John writes a book中的动词采用了哪种词形变化的形式A.附加B.屈折C.异根D.零形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词形变化中的屈折。

屈折是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

3.汉语中“地道”(dìdào)与“地(dì)·道(dɑo)”是通过哪种词法手段来实现语法意义的A.词形变化B.词的重叠C.语类选择D.词的轻重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词法手段中的轻重音。

词的轻重音是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4.下列关于虚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虚词主要可以分为辅助词和功能词两个大类B.虚词是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C.使用虚词来表现语法意义属于词法手段D.虚词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法手段中的虚词。

虚词是指没有语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它主要可以分为辅助词和功能词。

使用虚词来表现语法意义属于句法手段。

5.下面各项属于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的是A.性B.数C.体D.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词法范畴中体词属性范畴。

“数”是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

在一些语言中,名词的数与动词的时态有一定的关系。

6.汉语中的“把字句”和“被子句”属于谓词属性范畴中的A.时B.体C.态D.人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谓词属性范畴中的态。

“态”是指表示动词和主语名词之间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要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

7.通过虚词和语序来表示语法意义的是A.谓词属性范畴B.关系范畴C.体词属性范畴D.类别范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法范畴中的关系范畴。

语言学概论习题参考附标准答案

语言学概论习题参考附标准答案

《语言学概论》习题答案选择题第一章总论□ 言语是×. 言论与语言×. 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说话和所说的话□ 语言是一种×. 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视觉符号√. 音义结合的听觉符号系统×. 用来交际的触觉符号系统□ 抽象思维的一般特性是×. 概括性、民族性×. 概念、判断、推理×. 固定、再现、改造√. 概括性、社会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指的是×. 一切思维必须由语言完成√. 主要指抽象思维和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高级阶段离不开语言×. 指直观动作思维和表象思维离不开语言□ 思维的三种类型是√. 直观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 概念、判断、推理×. 固定、再现、改造□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 语言符号的创造和使用总是任意的2×. 我们可以任意理解语言的符号√. 语言符号音义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排列没有阶级性,象一根线条排列在一起×. 语言符号一个跟一个依次出现,随时间推移不分层次逐渐延伸√. 语言符号在时间的线条上逐个出现,同时不排除层次性□ "他肯定不会来了!" 这句话强调了说者的×. 说话行为√. 施事行为×. 取效行为×. 言语行为□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规律是√. 个别语言的发展规律×. 一般语言的发展规律×. 汉民族各种方言的发展规律□ 一个民族内部共同使用的语言称为√. 民族共同语×. 民族交际语×. 国际交际语□ 克里奥尔语是语言的√. 混合×. 融合×. 分化×. 整化□ 语言融合的"底层"现象是×. 语言装置的最下面一层,即语音部分√. 被融合的语言的某些遗留下来的因素×. 被压迫的阶层第二章语音□ 声调决定于√. 音高×. 音强×. 音长×. 音质□ [p、t?、b、k]在发音方法上的共同特点是×. 清音×. 不送气√. 塞音×. 擦音□ 舌尖后浊擦音是×. [x] ×. [b]√. [?] ×. [z]□ [tA](大)是√. 开音节×. 闭音节×. 元音首音节√. 辅音首音节□ [](血)中的[?]是×. 起音√. 领音×. 收音□ [kai51](盖)中的[i]是×. 起音×. 领音√. 收音×. 辅音□ 普通话[?in55k?u214](辛苦)快读是[?i? 55k?u214]这种现象是×. 顺同化√. 逆同化×. 顺异化×. 逆异化×. 弱化×. 脱落□ 普通话[f?n214pi214]快读是[f?m35pi214]这种现象是×. 顺同化√. 逆同化×. 顺异化√. 逆异化课后答案网阳光大学生网4×. 弱化×. 脱落□ 普通话[tou51fu214](豆腐)快读是[tou51f]这种现象是×. 同化×. 异化×. 弱化√. 脱落×. 增音第三章语义□ ________是指语言单位的意义在一定的语境的作用下,内部变得具体、丰富或增加一些附加意义。

语言学第四章课后答案

语言学第四章课后答案

语言学第四章课后答案1、“桌子”,“书包”都属于名词,这体现了语法的什么性质()。

[单选题] *A.抽象性(正确答案)B.递归性C.系统性D.稳定性答案解析:“桌子”、“书包”等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根据某种共同特点——大都能受数量词的修饰,就可以建立“名词”这个类:这就是词的用法对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

这体现了语法的抽象性。

2、语法规则的“系统性”是指()。

[单选题] *A.对语言的结构和成分进行类的概括B.相同规则可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C.语法规则之间可以相互推导和解释(正确答案)D.语法规则的发展变化过程十分缓慢答案解析:所谓“系统”,指的是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

3、“三思而后行”在今天读来依旧朗朗上口,体现了语法的什么性质()。

[单选题] *A.抽象性B.递归性C.系统性D.稳定性(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产生在古代,现在依旧适用,体现语法的稳定性。

4、下列不属于共时语法的是()。

[单选题] *A.现代汉语语法B.先秦汉语语法C.汉语语法的演化(正确答案)D.近代汉语语法答案解析: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

因此A、B、D选项都属于共时语法。

汉语语法的演化属于历时语法的体现。

5、以下关于“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的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这是根据语法研究的用途区分的语法B.教学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或者说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虑人的特点C.信息语法也叫“计算机语法”D.语法规则体系,方便计算机处理信息。

其特点是精确可靠,定义和规则具有可推导性和可开发性(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是根据语法研究的用途区分的语法。

教学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或者说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虑人的特点;信息语法也叫“计算机语法”,其研究结果服务的是机器,即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方便计算机处理信息。

其特点是精确可靠,定义和规则具有可推导性和可验证性。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参考答案一、填空1、研究语言的规律2、首先学习语言文字是掌握科学技术、提高文化水平的基础。

其次语言文字是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交际工具。

第三像聋哑人的学话、口吃的矫正、失语症的治疗等实际工作,也需要运用语言研究的成果。

3、任意性、线条性4、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5、音高、音重、音长、质6、同化、异化、弱化、脱落7、性、数、格、时、体、态、人称8、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9、理性意义、带有主观态度的意义10、社会的发展、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11、渐变性、不平衡性12、社会方言、地域方言13、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毘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14、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15、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16、社会历史条件17、自愿融合、被迫融合18、双重语言现象,排挤、替代19、根本区别20、阶级性21、语言、辅助22、左半球二、名词解释1、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2、传统语文学:语言处于从属地位,还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学科的阶段。

3、说话:通常是把几个词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造出一句句的话。

这种话的长度在理论上说是无限的。

4、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符号系统。

5、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6、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符号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是两回事,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7、语言符号: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8、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

9、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概论04任务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基本词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而像“我、他、啊、吗、从”这类词都没有能产性特点,所以不是基本词。

A. 错误B. 正确2.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口语的规范发展有积极作用。

A. 错误B. 正确3. 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语言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

A. 错误B. 正确4.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都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A. 错误B. 正确5. 任何一种语言的共同语,都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A. 错误B. 正确6. 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融合,主要取决于操这种语言的民族是否居于统治地位。

A. 错误B. 正确7. 洋泾浜不同于克里奥耳语,二者的使用范围和发展结果都不一样。

A. 错误B. 正确8. “江”古代专指长江,今天泛指所有的江河,这种变化就是词义的转移。

A. 错误B. 正确9. 多义词有多项意义,但是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一般只有一项意义。

A. 错误B. 正确10. 语言发展具有渐变性特点,所以产生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A. 错误B. 正确二、单项选择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上帝”“天堂”“妖怪”“神仙”等词的词义是()。

A. 不反映现实现象B. 反映现实现象C. 没有现实根据D. 对现实现象的歪曲反映2. 下列反义词之间属于非此即彼的一组是()。

A. 白—黑B. 大—小C. 高—低D. 生—死3. 就下列词语来看,只有()组中的汉字全都能独立地表示语素。

A. 山峰音乐事理委员B. 沙发吉它卡片罗马C. 葡萄玻璃枇杷纱门D. 蜘蛛窈窕逍遥逃遁4. 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是()。

A. 自然的发展变化B. 语言内部的因素C. 社会的发展变化D. 个人生活经历的变化5. 在一种语言内部划分地域方言时的依据主要是()。

A. 语法B. 词汇C. 词义D. 语音6. 下列各组词只有()是意译词。

A. 雷达马达咖啡B. 啤酒苜蓿哈密C. 西装篮球胡瓜D. 槟榔浪漫坦克7. 下列说法只有______不正确。

A. “啊、吗、呢”这些词没有构词能力,不是基本词。

B. 凡是基本词,一定具有全民常用的特点。

C. 并不是所有基本词都具有构词能力。

D. 基本词用作构成新词的基础,这又强化了它的全民性特点。

8. 下列词义的变化,______属于词义的缩小。

A. “meat”原指菜肴,现在指荤菜。

B. “走”本义是跑,现在指步行。

C. “江”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D. “book”原指一种树木,今指成本的著作。

9. 下列说法只有______是错误的。

A. 语法的规则可以类推,但也有例外,如“wife”的复数不是“wifes”。

B. 混合语又叫克里奥尔语,它可以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C. 混合语只限于某社会集团使用,缺乏广泛性。

D. “墨水”原指黑墨水,现指各种颜色的墨水,这种变化是词义的扩大。

10. 下列说法只有______正确。

A. 意译词都是借词。

B. 仿译词都是借词。

C. “爱神”、“北极熊”、“超人”都是借词。

D. “尼姑”、“和尚”、“玻璃”是借词。

11. “天子”、“驸马”、“丞相”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这种变化是______。

A. 词义的消亡B. 词语的替换C. 词义的演变D. 词语的消亡12. 下列各种说法只有______是错误的。

A. 词义的模糊性不是说词的意义不可捉摸B. “我们去加油”这个句子中的词语使用有问题C. “商量-磋商”的意义差别主要是语体风格不同D. “啊”、“在”、“了”没有构词能力,不是基本词13. 下列说法只有______是错误的。

A. 汉字以形声字为主,是比较典型的意音文字B. 洋泾浜和混合语可以作为母语让孩子们学习C. 腓尼基字母是今天世界上大多数拼音字母的源头D. 双语现象的最后结局不一定就是语言融合14. 下列说法只有______是正确的。

A. 两个民族接触,必然发生语言融合。

B.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指元音变化比辅音快C. 语言发生融合,不同的民族必须形成杂居局面D. 双语现象的最后结果必然是语言融合15. “戏子”、“邮差”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改用“演员”、“邮递员”,这种变化是______。

A. 词义的消亡B. 词语的替换C. 词义的演变D. 词语的消亡三、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 说明:查阅网上教学辅导栏目第五-第九章疑难问题解析,任选4个问题回答。

1.基本词汇有哪些特点?分别举例说明。

2.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些具体表现?3.语言发展变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4.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5.什么是词语替换,产生词语替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6.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有哪些方面的区别?7.什么是借词,意译词是不是借词,为什么?8.什么是双语现象?双语现象发展的结局有哪些情况?1.基本词汇有哪些特点?分别举例说明。

基本词汇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全民常用所谓全民常用,就是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

例如像汉语中的“山、水、地、好、看、说、吃、走、头、手、电、太阳、云、眼睛、春天”,英语中的“do、make、 have、 people、 see、 sun、 eye、 in”等词语,都是人们在交际中经常要使用的。

第二,稳固性所谓稳固就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

一方面,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性,才能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不至于影响交际,如果基本词汇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时时要学习新的词语,那么这种交际工具使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可以说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基本词汇所记录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就是比较稳固,很少变化的,例如“人、手、山、火、水、看、好、黑、天、地”这些词语,在汉语中数千年前就存在,至今没有发生变化。

当然,基本词汇的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仍然有变化,有新旧词语的替换,只是这种变化很小。

第三,有构词能力所谓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由于基本词汇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加之使用时间又很长,非常稳固,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往往使用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这样构成的词语,给人的感觉是既熟悉又新鲜,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人们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普及开来。

例如从近代开始一直到今天,以“电”为核心构成的新词,非常多,由于这些新词的构词成分都是人们熟悉的基本词语,所以意义上很容易理解,例如“电力、电动、电话、电线、电视、电流、电脑、电能”等等。

2.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些具体表现?词义反映现实,不是像我们照镜子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而是经过对同类事物的特征的分析、综合、归纳把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抽象概括出来,进行归类,形成概念,再结合一定的语音形式反映出来,形成词义。

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

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

每个词,无论它所指称的范围有多大,它都是具有概括性的,“任何词都已经是在概括”,都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个别特征。

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为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

比如我们说“灯”,它指的是照明用具,没有具体指明什么灯,这里反映的是就是事物的共性。

词义的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

词义的模糊性特征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形容词和副词上,很多词,我们可以描述它的词义,可是我们无法给它和另外一个相对立的词划定一个分明的界限,例如“大-小、高-低、多-少、轻-重、咸-淡、好-坏、早-晚、快-慢、冷-温-热、老-中-青”等词的意义,它们的义界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客观标准,这些词的外延是不确定的,因而反映这些概念的词也就具有了模糊性。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

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

3.语言发展变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关于这两个特点,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角度来认识深入认识。

语言的发展变化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

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第一,语言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应出来;第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4.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发展变化较慢,语法发展变化最慢;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这样变化,有的地区是那样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

5.什么是词语替换,产生词语替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

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其特点是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发展了,人们的观念、意识、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发生了变化,如“邮差”改为“邮递员”、“厨子”改为“炊事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

第二,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要形式,所以古代汉语系统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大部分已经替换为双音节词了,例如“目”改为“眼睛”、“桌”改为“桌子”、“齿”改为“牙齿”等,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