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中秋节与家庭聚餐的习俗

中秋节与家庭聚餐的习俗

中秋节与家庭聚餐的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家庭聚餐,享用丰盛的美食,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与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秋节与家庭聚餐的习俗。

一、丰盛的晚餐中秋节的晚餐是家庭成员团聚的重要时刻,通常会有丰盛的菜肴摆在餐桌上。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月饼,这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

月饼的形状多样,口味各异,有豆沙、莲蓉、五仁等多种馅料。

此外,还会有其他各类美食,如烤鸭、龙虾、糖醋排骨等。

这些美食不仅让人垂涎欲滴,更体现了家庭团聚的温馨氛围。

二、团圆的象征中秋节有着团圆的象征意义,因此家庭聚餐是这个节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当晚,家人们会早早地回到家中,一起准备晚餐。

大家围坐在餐桌旁,共同品味美食,畅谈家常。

这一刻,无论是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是平时忙碌的上班族,都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通过共进晚餐,家人们能够增进感情,营造乐观愉快的氛围。

三、祭拜的仪式在家庭聚餐之前,人们会进行祭拜的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这一仪式通常在户外庭院或家中的祭祀台上进行。

家人们会整理祭台,摆放烟炷、水果、点心等供品,并点燃香烛,向祖先默哀祷告。

祭拜过后,家庭成员才能开始享用晚餐,这是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

四、赏月的活动中秋节的晚上,是赏月的最佳时刻。

在家庭聚餐之后,家人们通常会一起到户外观赏月亮。

月亮圆满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很多地方还会举办文艺表演、烟花晚会等活动,吸引着众多前来赏月的人们。

家人们会聚在一起,边赏月边谈笑风生,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

五、亲朋好友共聚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除了家人团聚外,亲朋好友们也会选择在这一天相聚。

有些人会举办中秋联谊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共度佳节。

大家一起烹饪美食,分享快乐,增进友谊。

在这个欢乐的氛围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温暖,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六、传统游戏的参与在家庭聚餐之后,人们还会参与一些传统游戏,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中秋节传统风俗及美食介绍

中秋节传统风俗及美食介绍

中秋节传统风俗及美食介绍中秋节的习俗中秋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历史悠久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就在周王朝,古代帝王就会有祭日、祭地、祭月、节气祭祀的习俗。

其祭拜的场所称之为日坛、地坛、月坛、北京天坛。

下设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便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记述:“君王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是恰好是夜里祭拜月儿。

这类风俗习惯不仅为皇宫及顶层皇室所秉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俗。

文人墨客中秋赏月中秋赏月的风俗来自祭月,严肃的祭拜成了轻松的.欢喜。

民俗中秋节赏月主题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唐朝,中秋节赏月、玩月甚为风靡,很多诗人的名作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等到宋时,形成了以中秋赏月主题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宣布列入中秋佳节。

与水调歌不一样,宋人中秋赏月更重要的是感物怅然,仍以月圆月缺,喻人情世故局势,即便中秋夜,皓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悲伤。

而对宋人而言,中秋节还有另外一种形状,即中秋节是凡俗快乐的节日:“中秋佳节前,诸店皆卖基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店玩月,离落远闻万里,玩耍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朝的中秋夜是无眠之夜,夜市小吃整夜通宵运营,玩月游客,达旦绵绵不绝。

民间拜月据说古时候赵国丑女人无盐,幼年时曾虔敬九婴,长大以后,以出色品行进宫,但没被临幸。

某年八月十五中秋赏月,君王在月光下见到她,认为美丽的人出色,后立她为王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仙女,以容貌而出名,故美少女九婴,愿“好像仙女,面似明月”。

月色马明清时期雪女品牌形象出现了关键转变,由前期纯道士色彩的以仙女为主的玉兔景象演变为佛教相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月兔并在的凡俗品牌形象。

这个时期,大家敬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色纸,又叫“月色马”。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

记述:“月色马者,以纸为此,上绘太阴星君,如观音像,下绘玉兔及捣药之兔。

人立而执杵,藻彩精美,金壁辉煌,中尝间多卖议者。

生活知识_潮汕人中秋节的饮食文化

生活知识_潮汕人中秋节的饮食文化

潮汕人中秋节的饮食文化潮汕人中秋节吃什么一、意溪朥饼意溪是潮州东隅的一个古镇,清代便有“潮东雄镇”的美称。

意溪朥饼尤以范合盛大朥饼闻名。

范合盛是清末意溪镇一家饼铺字号,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现今范合盛大朥饼的掌门人范朝进,60多岁,为范合盛第三代传人,继承了祖上制作朥饼的好手艺。

意溪大朥饼最突出的特点是皮均匀,馅精细滑润,入口香甜清爽,且凉喉适口。

正是意溪大朥饼这些突出的优点,使其闻名粤东及东南亚一带。

意溪大朥饼之所以有以上突出的风味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用料讲究。

主要原料猪油,一定要用潮州本地猪的猪朥来炸油,因为这样的猪油味道才极为芳香。

二是制作精细,意溪大朥饼整个制作过程,都是以传统手工操作而成,工序十分繁杂,但每道工序都十分考究、精细。

过去在潮州地区,有“意溪朥饼豆馅藏过年”的传说,便是指意溪朥饼的豆馅制成之后,必须装入陶坛中,埋藏于泥土中数月,才挖出制作成饼。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意溪大朥饼才有清爽凉喉的特点。

二、苏南朥饼澄海苏南朥饼已确一百多年的历史。

清同治光绪年间,莲阳(即苏南)乡有一家叫“坚裕”号的糕点店,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主要生产朥饼、软糕等传统产品。

到了第三代传人,已是清光绪年间,其店主人略有文化,爱动脑筋,喜欢创新。

他想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点子和秘方,如决定大朥饼是否好吃的关键是饼皮和饼馅,饼皮要脆,饼馅要甜而不腻,凉且无渣。

他从酿酒工艺中得到启示。

好酒是需要窑藏的,窑藏弥久,其酒弥香。

他认为饼馅也是这个道理,初磨制出来的`馅火气大,磨得再细也有颗粒,入口不凉爽,糖加得太多反而浓腻,糖太少了则淡而无味。

他决定借鉴酿酒的窑藏方法,于是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每年冬至前后都要将池塘车干捕鱼的机会,命工人先将大水缸放进车干了的池塘里,将磨制好的饼馅放进大水缸,然后密封、等到池塘重新放水,塘就成了他的天然冷库,饼馅可以在较低温的环境下存放。

这样在密封和低温下不容易变质。

坚裕号的饼馅最少要存放一年以上,就是要等到第二年池塘再度车干后才取出来加工制成大朥饼。

中秋的味道传统的滋味

中秋的味道传统的滋味

中秋的味道传统的滋味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家团聚、感恩和分享的时刻。

在中秋节这一天,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会思念家乡的美食。

而中秋的味道,传统的滋味更是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家的温暖和情谊。

一、月饼:中秋的主角中秋节的传统美食之一当属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必备的食品之一,它的制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传统的月饼外皮酥软,内馅丰富多样,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月饼特色,比如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等。

无论是制作过程还是食用过程,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二、柚子:结合甜与酸的美味中秋节的另一个传统水果是柚子。

柚子是秋季水果中的佼佼者,既有清甜的口感,又有酸爽的味道。

人们常常以柚子象征着“团圆”,在中秋节期间互赠柚子,寓意着家人的团结和幸福。

切开柚子的瞬间,酸甜交织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仿佛品味到中秋节特有的温馨味道。

三、螃蟹:享受丰盛的大餐在中秋节的饮食文化中,螃蟹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秋节正好是螃蟹肥美的季节,因此人们常常以品尝螃蟹作为庆祝节日的一部分。

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炒蟹,蟹黄丰满、蟹肉鲜美的螃蟹总能勾起人们的食欲。

品尝着螃蟹的滋味,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开怀,共度着一个温馨快乐的中秋之夜。

四、桂花糕:芳香四溢的节日美食桂花糕作为中秋节的传统糕点,以其独特的芳香和口感深受人们喜爱。

桂花糕以糯米粉和桂花制成,外观洁白,桂花芬芳扑鼻。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吃的方式:将桂花糕切成薄片,配上一些红枣和核桃,整碟食物香气四溢。

这道糕点既是中秋节期间的传统美味,也是特别受小朋友欢迎的零食之一。

五、茶:传递温暖与关怀中秋节不仅仅是美食的盛宴,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时刻。

在中秋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常常会互赠礼物,表达关怀和祝福。

而茶叶作为中秋节常见的礼物之一,以其独特的香气和饮用习惯,成为了中秋节期间的佳品。

无论是太平猴魁、龙井茶还是普洱茶,茶叶的品味带给人们内心的宁静和温暖。

在中秋节的味道中,传统的滋味承载着人们对家人思念和挂念之情。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庆祝。

而在中秋节除了赏月、祭拜月神等传统习俗外,吃月饼也是重要的活动之一。

那么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呢?一、寄托思念之情中秋节是一个传递思念和祝福的时刻。

在很久以前,由于交通不便,亲人朋友分隔两地,很难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但是人们很想念彼此,希望能够用一种方式表达思念和祝福。

于是久而久之,人们就开始制作月饼,用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月饼寓意“团圆”,而团圆是中秋节的核心主题之一,吃月饼就成了寄托思念之情的一种方式。

二、象征团圆和美满月饼的外形圆润,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据说,远古时代华夏民族就开始从事制作食品,当时月饼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圣的象征。

月饼的圆形外形,寓意着团圆圆满,代表家庭之间团圆和睦、和谐美满的象征。

因此,吃月饼也成为了家人团圆的象征。

三、象征丰收和感恩中秋节也是一个感恩的时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和一年来的丰收。

月饼制作中常常加入各种崇尚自然的食材,如豆沙、莲蓉、核桃等等。

这些食材不仅寓意着丰收和富饶,也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感谢之情的体现。

吃月饼变成了一种感恩的仪式,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现有的生活和资源,感激大自然的恩赐。

四、传承文化和情感纽带中秋节和月饼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月饼作为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味,成为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每年中秋节,无论是在家团聚还是外出旅游,吃月饼都是人们共同的活动,是人们彼此的情感纽带。

无论身在何地,吃月饼都能让人们感受到中秋节的亲情和传统文化的力量。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主要的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烧香祈福、玩花灯和舞龙舞狮。

1. 赏月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仰望天空,欣赏明亮的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幸福。

赏月时,人们还会一边品尝月饼,一边聊天交流,共度佳节。

2. 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月饼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在中秋节这天,家人会聚在一起,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共同分享美味和欢乐。

3. 猜灯谜
猜灯谜是中秋节另一项有趣的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这一天挂起各种花灯,并在灯上写上谜语。

家人和朋友们一起猜谜语,不仅可以增加节日气氛,还可以锻炼智力。

4. 烧香祈福
中秋节也是祭拜月神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寺庙或在家中烧香祈福,为家人平安、事业顺利祈求神灵保佑。

这种习俗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仍然受到广泛欢迎。

5. 玩花灯
玩花灯是中秋节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制作各种造型独特、色彩斑斓的花灯,然后挂在屋檐下或院子里。

花灯的亮光和美丽的造型为节日增添了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6.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秋节另一项富有特色的活动。

在古代,龙和狮子都是祥瑞的象征,人们相信它们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好运。

中秋节的饮食文化及习俗

中秋节的饮食文化及习俗

中秋节的饮食文化及习俗中秋节的饮食文化及习俗篇一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

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中秋节的饮食文化及习俗篇二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

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

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

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中秋节的饮食文化及习俗篇三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中秋节饮食文化以及习俗

中秋节饮食文化以及习俗

【导语】⼋⽉⼗五中秋佳节,正是春华秋实,⼀年⾟勤劳动结出丰硕果实的季节。

届时家家都要置办佳肴美酒,怀着丰收的喜悦,欢度佳节,从⽽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风俗。

下⾯是⽆忧考整理发布的《中秋节饮⾷⽂化以及习俗》,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中秋节饮⾷⽂化以及习俗篇⼀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家吃⽉饼,穷苦⼈家有吃南⽠的风俗。

“⼋⽉半吃南⽠”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脚下住着⼀户穷苦⼈家,双亲年⽼,膝下只有⼀⼥,名叫黄花。

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母病在床上,⼋⽉⼗五那天,黄花在南⼭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

她采了回来,煮给⽗母吃。

两⽼吃了后⾷欲⼤增,病体也好了。

黄花姑娘就把⽠⼦种在地⾥,第⼆年果然⽣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来,因为这是从南⼭采来的,就叫南⽠。

从此,每年⼋⽉⼗五这⼀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半吃⽼南⽠烧糯⽶饭的风俗。

中秋节饮⾷⽂化以及习俗篇⼆ 中秋⾷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

江浙⼈多将藕切⽚,每两⽚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蛤等调制⽽成的馅,外拖⾯煎⾄⾦黄,此⼜称藕饼,与⽉饼有异曲同⼯之妙。

⽬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

江浙⼀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质细嫩,鲜脆⽢甜,洁⽩⽆瑕。

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的功效。

中秋节饮⾷⽂化以及习俗篇三 秋天也是盛产螃蟹的季节,是很多喜爱海鲜的饕客尝鲜的好时机。

早在明代的中秋宴上,螃蟹便成为了充场的主⾓,《酌中志》⼀书中写道:“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嬉嬉笑笑⾃揭脐盖,将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当时⽤蒲包蒸熟后,众⼈围坐吃蟹,佐以酒醋,很是流⾏。

螃蟹性冷,吃螃蟹趁热吃,并多沾些姜酒类⾷品,以去其寒。

中秋节饮⾷⽂化以及习俗篇四 在台湾,也流⾏在中秋节吃芋头。

有俗语说:“吃⽶粉芋,有好头路”。

取芋、路的谐⾳来祈求祖先保佑⾃⼰找到好的⼯作。

中秋⾷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不信邪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的饮食文化【篇一:全国各省中秋佳节特色食物】全国各省中秋佳节特色食物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自古以来,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如今,中国已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56个民族,风俗各异,当然中秋节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山东: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

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

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

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东青岛人中秋团圆宴离不开海鲜。

据家住武定路的77岁老青岛张卫家老先生回忆,鲅鱼、黄花鱼、虾虎、蟹子??在中秋节的团圆宴上,这些海鲜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边喝酒边吃海鲜,那种滋味特别爽山西: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

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

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潞安人在中秋节会宴请女婿。

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

福建:福建人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因此送福建人最好送几只肥壮的鸭子,主人家会很喜欢你的。

福建人一般会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味道非常好。

非常受当地人喜欢,假如你是在福建过中秋,那不妨去尝尝正宗的槟榔芋烧鸭吧。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

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陕西: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

不论贫富,必食西瓜。

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

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浙江:浙江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这一故事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

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

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莼菜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为多为好。

江浙一带在中秋时还会吃藕,藕一般为不规则圆形,也是寄团圆之意,尤其是吃“藕盒子。

1每次卤时加入适时的香料,食盐、糖色,卤制时要用重物将鸭子充分压入卤水中,卤制时间一般以20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鸭肉质老,影响质量和口感。

最值得怀念的就是笔者小时候,每年中秋节,一大家子围坐大圆桌,桌上摆满了鸡、鸭、鱼等各种美味。

外婆会给我们每人发一个月饼,感觉就像过年领压岁钱一样。

所谓“川渝一家亲”,重庆中秋习俗跟四川没有大的区别,重庆人还会在中秋这天喝“桂花酒”。

广东: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这与潮人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潮地气候、农事生产有很大关系。

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

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

其中,中秋月饼是潮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

虽然月饼可以有各种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是正圆形。

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

据分析,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

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

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吃。

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

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

江西: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

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

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

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云南:云南我国云南的仫佬族乡亲都要在八月十五这天买饼子,杀鸭子,欢度这个传统节日。

为了纪念以游村卖糖动员乡亲杀番鬼佬的卖糖佬一家三人,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买饼子、杀鸭子,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反抗侵略的斗争。

除以上各地特色食物外,其他各省市也有相应的特色食物,如:跟重庆人一样,上海会在中秋这天喝“桂花酒”,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该酒香甜醇厚,有开胃醒神、健脾补虚的功有。

桂花酒尤其适用于女士饮用,被赞誉为“妇女幸福酒”。

祖国医学中有花疗的理论实践,桂花酒就是典型的实例。

而贵州等地也会在中秋这天吃特制“黔式月饼”,和其他地区不一样。

2【篇二:中国的年节食俗有哪些文化特征】中国的年节食俗有哪些文化特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尤其是饮食文化,中国自古注重饮食养生,向有“民以食为天”之说。

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食俗内容很丰富,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

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因此就形成不同的节日。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起因,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功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食俗不仅与地缘、物产等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着必然和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还反映了人们在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观念和传统意识。

年节食俗产生原因文化特征年节食俗的含义和产生原因(一)年节的含义年节是有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有特定的主题和活动方式,约定俗成并世代传承的社会活动日。

我国年节的种类众多,从节日的性质看,大致可分为单一性质的节日和综合性质的节日;从节日的内容看,可分为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从节日的地域分布看,可分为跨国家节日、现代节日。

(二)年节产生的原因年节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1.天文历法中国古代的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四时、八节、二十四气,这筻形成了许多节气节日,如立春、春分、清明、立夏、夏至、冬至等。

在中国,节日的本意是指节气相交转换之日,没有民俗意义上的“节日”的含义。

但一部分节气节日逐渐变成了民俗节日,如清明、夏至、冬至等。

2.生产与生活习俗起源于人们生产生活中某种习俗活动的节日,在传统节日之中数量最多。

有的起源于祭祀活动,如苗族的吃新节、柯尔克孜族的诺劳孜节、毛难族的庙节等,节日期间,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的仪式和活动是必不可少、重要的内容;有的起源于农事活动,如壮族的牛王、侗族的舞春牛与洗牛节、鄂温克族的米阔勒节等,常常天农业生产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活动;有的起源于社群如乐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的爬坡节、龙船节,侗族的花炮节等;有的起源于性选择活动,如苗族的姐妹节与踩山节、布依族的跳花会等;有的起源于宗教活动,如首都提倡阴阳信仰,奇数为阳,象征光明、有力、兴旺,节日中多取月日复数为吉利的象征,如正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其中的五月五为天中节,体现阴阳调和均匀之意,还有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再哪因佛教而兴的腊八节、泼水节(浴佛节)等。

3.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上时常发生一些重大事件。

事后人们往往设立节日,以志纪念。

现代节日中大多为这类节日。

如我国的国庆节、建军节、五四青年节,以及五一国际劳动节等。

也有一些传统节日起源于重大历史事件。

如侗族的林王节、壮族的吃立节等。

年节食俗的文化特征:(一)多元复合多元复合首先体现在参加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到社会各层面。

每逢年节,无论城乡,官民、贫富、老少都要进行各色各式的饮食文化活动。

节日期间,合家团聚,欢庆一堂。

若遇重大节日,则整个社会作出反应,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人们互相拜贺、宴饮、交际往来。

其次体现在文化活动的多种功能上。

它往往融合了农事、娱乐、饮食、交际、信仰等多种功能,如大型车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即是如此。

而这些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往往与民间祭祖祀神、新友团聚、社会交往、年节娱乐等活动,相互有机结合,从而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生动的社会画面。

第三体现在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上。

年节饮食文化中融入了农耕文化、原始宗教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等,令节日食品、节日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二)崇祖好祀由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孤立闭塞性,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大自然极易产生敬畏;再加上宗教信仰的桎梏,统治者装神造神的愚弄,古人更是虔信万物有灵;加之中国人有崇祖好祀的传统,因此民间常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年节的祭祀和铺张上面,以乞上苍保佑与神灵的庇护。

每逢年节,人们特意烹制专门的美味佳肴,以示对祖先神灵的虔诚祭祀,同时对现存长者毕恭毕敬,以示敬诚。

(三)讲求功利人们在节日中的饮食活动无不透着趋利避害的功利性。

如过年要吃年糕,寓年年高,吃鱼,寓年年有余;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团圆美满;端午节吃粽子、咸蛋以强身,求子;中秋节吃月饼寓示团圆,“摸秋送瓜”以求子;灶王节供灶糖为的是灶王爷不讲人间坏话,以求来年风调雨顺;除夕吃团年饭以示一家人团圆、幸福美满。

一些祭祀活动也是为了神灵的庇护,以求一家老少平安。

(四)异乎寻常古代中国普通居民的饮食水平是相当低下的,平日很少吃荤。

丰收年景大抵只能吃饱饭而已,若遇灾年则果腹都十分困难,只能是“糖菜半年粮”。

节日饮食相对充裕得多,有些地区称“年饭”和农历七月十五的“月半饭”为一年中的两餐饱饭,虽有些夸张,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与节日饮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节日饮食是各家饮食生活水平能达到的高或最高水准。

另一个异乎寻常的是人们在过节时的心态,只有年节才可以舍展一下筋骨,松弛一下神经,异常行为易于出现。

如过年允许小孩喝酒、老人簪花,团年饭可以大吃大喝,而且提倡剩饭,这些在平时是不正常的,但在年节却视为合理。

(五)区域差异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还存在着一事实上的区域差异。

不同地区、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如北方有填仓节、龙头节等饮食文化活动而为南方少见,南方盛行的春社饮食文化活动在北方却不流行。

同一节日的饮食文化活动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小的差异。

如元宵节北方多“走百病”,南方盛行迎神赛会;浴佛节南方好做“乌米饭”,也与北方有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