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在语文课堂中绽放美吗
让美在语文教学中徜徉

让美在语文教学中徜徉语文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涵括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涉及到了思维、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美对于学生的作用非常大,因为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的质量。
本文将探讨如何让美在语文教学中徜徉。
首先,通过美的形式来传达语文知识。
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往往以死板枯燥的形式呈现,这种形式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聊,导致学习兴趣降低。
而通过美的形式,可以将语文知识呈现得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通过朗读优美的古文诗词、欣赏精美的文字创作等方式来让学生体验语言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其次,通过美的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思想阐述,可以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维发散。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够通过阅读中的思考和感悟加深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文学作品的阅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作品中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通过美的视听资料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视听资料得以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具有语言美感的短片、音频文件等资料,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听力和口语能力,更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徜徉美,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意识的引导。
只有在营造出一种美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之美,并且在这美的熏陶下,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开启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
让“美”在语文的土壤中绽放

让“美”在语文的土壤中绽放
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它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的是自然的美,
有的是文化的美,还有的是人的美。
而让美在语文的土壤中绽放,就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和传递美的感受。
首先,语文作为我们国家最基础的学科,通过汉字、拼音和语法的学习,让我们对中
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而正是这些古老而智慧的字眼,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
心中的美。
比如:温柔、恬静、秀丽、深情、优雅等等,这些词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描述
自然或人的美好之处,也透露着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其次,语文教学也需要注重美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赏析美术作品、
体验音乐作品等,加深对美的认识。
比如,可以通过欣赏李白的诗词,感受他笔下的山水
和风月之美;或者欣赏梵高的油画,感受他的色彩和构图之美。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各
种体裁的作文,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最后,美还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得以体现。
例如,语文课堂可以设置表演、朗诵、演讲等环节,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展示自己的美。
同时,在语文作业中也可以增加一些
文艺性强的题目,让孩子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
在实践中注重美感的培养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在语文学科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更重要
的是让他们懂得欣赏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眼界和更深刻的内涵。
相信在
这样的语文教育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能够用心感受和传递美的感觉,让美在语文的
土壤中绽放。
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外 阅读 语言文 学探讨
让 美 在 语 文 课 堂 中绽 放
王 慧群
( 仙桃 市毛嘴一 中,湖北
法 国艺 术师 罗丹 曾说 过 : “ 于我 们 的眼睛 ,不 是缺 少 对 美 ,而 是 缺 少 发 现 。 ” 语 文 课 堂 之 美 是 教 材 之 美 与 教 师 智 慧 完 美融合 的艺术体 现 ,它不仅可 以激发学生 的兴 趣 ,而且还能调 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真正走 进作品 ,与作 者同哭 同笑 , 激 起 学 生 的共 鸣 ,让 学 生 在 情 感 冲 击 中领 略作 品 的 思 想 之 美 、 文字之美 、意境之 美 ,从而提 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净化学生心 灵 ,培 养 高 尚人 格 。 那 么 我 们 该 如 何 来 美 丽 我 们 的课 堂 呢 ?
一
理 员 借 了最 好 的 话 简 , 当雷 电 的 声 音 与 激 昂 的音 乐 响 起 ,学 生 个 个 竞 相举 手 ,竟 然 一个 比一 个 读得 好 ,整 堂课 竟 然 有 三十 多 个 同学 参 与 朗读 ,还 觉 意 犹未 尽 。在 学 习 《 国 啊 ,我 亲 爱 的祖 祖 国 》一诗时 ,我 自己动手做 了一个简单 的M v T 课件 ,画面展示 了 中 国贫 穷 落 后 的过 去 以及蓬 勃 发 展 蒸蒸 日上 的现 在 , 同时 配上 抒 情的音乐 ,学生一个个过足 了朗诵瘾。实践证明 ,学生在抑扬顿
让学生感受到 了意境 美 。如在学 习 《 天净沙秋思 》时让学 生通
过 想 象 感 受 “ 藤 老 树 昏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枯
秋风萧瑟苍凉凄 苦的意境 ,感受漂 泊天涯的游子思 乡之 情。让 学生在 《 望岳 》中体会那种 “ 当凌绝顶 ,一览众 I小 的”的 会 L I 豪情 。
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江苏省兴化市永丰中心校王宝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指导诵读,感受吟诵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吟诵的时候,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
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
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
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
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峡》时引导学生要读出山的高峻,水的迅疾。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合为一体所达的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意境,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说是想象再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想象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一课,我们想象苏轼躺在床上,看着圆圆的月亮而埋怨,其意境优美,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苏轼的内心。
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
而在感爱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三、妙用媒体,体会形象美。
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让语文课堂绽放美丽

让语文课堂绽放美丽【摘要】语文课堂是师生进行心灵交流的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展现出勃勃生机?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爱上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巧妙引导,通过品读、想象、对话、拓展等环节,让语文课堂绽放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丽品读想象美丽这个词语,有人会用它来形容生活,也有人用它来赞美大自然,而我觉得美丽这个词语更应该体现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仔细翻阅语文课本,不难发现许多充满美的诗句,不论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课本中的大量美文所蕴涵的审美信息,为美化语文课堂奠定了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巧妙引导,让美绽放在语文课堂中,更绽放在孩子们的心中。
一、课堂是孕育美,生成美的地方1.学会品读美。
读,是语文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有了情感的熏陶,朗读才会到位,所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不是要教他们朗读的技巧,而是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让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情境中取,让他们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
《槐乡五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我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走进槐乡,去观察,去感受。
以“走进槐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统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整体上对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把握。
在他们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品读句子来细细体会槐花的多、白、美、香这些特点。
通过“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感受花多色白;通过“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感受槐花的婀娜多姿。
学会有效展现初中语文课堂之美

学会有效展现初中语文课堂之美高尔基曾讲:“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确实如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需要欣赏美,追求美。
即便是羽翼未丰的中学生也渴望生活在美的世界里。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
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语文课自然也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重任。
那么如何展现初中语文课堂之美呢?我认为最起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善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之美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心怀天下”的情操美,朱自清的《春》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的风光美,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结构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语言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喜悦,本身就是一种美。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的美,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诵读中饱览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中学习作品的语言美,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笔下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学习文章灵动的语言,我反复带领学生读课文,通过诵读,去培养学生“爱美”的心灵和“寻美”的眼睛。
二、打造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之美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的确,语文教师是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者,其教学语言应具有语调美,教师讲课的声音语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
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教学篇•经验交流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黄艺(河南省淮滨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能够沉醉于语文教学的美感之中。
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启迪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语文教学是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课堂。
课堂上师生一起挖掘教材中的美,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徜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的思维在美丽的课堂上翩翩起舞。
1.导语如诗,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教师精妙的导语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课堂上,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会创造一个诗意般的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激活,情感被点燃,师生相互感染共同生成一个具有磁性的情感场。
如,在教学《蔺相如》这篇课文时,伴随着音乐,我深情并茂地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踏上时空隧道,来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去见识一下赵国的名将———廉颇、名相———蔺相如,感受在他们身上发生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领略他们至今还传颂的高尚情怀。
这段导语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它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和对那个时代人物的探究,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铺垫了基础,伴随着教材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得到了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2.媒体渲染,呈现情境美多媒体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音乐和图像,可以迅速把学生引入文中,便于他们更好地体味、入情、悟理。
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化知识,激发情感。
在讲《长江之歌》的时候,我把关于三峡风景的纪录片和一些摄影作品融进了课文。
优美的景色,灵动的文字,生动的讲解,当场就把学生带进了似真似幻的境界。
关于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绽放

关于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绽放语文教学必须贯穿着美育。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语文静态的文字展示美质,就会使学生真正的喜爱语文,逐步形成钟情于美的心理品质。
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有位名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得到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很多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品读,不仅对书中的要义能快速领会,更是一种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中,学生读课文的方式很多,朗读、默读、速读;个人品读、齐读、范读等等,无论用什么方式来读,读熟了,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书中语言的美,韵律的美,结构的美等等自然能有所感悟。
但是,要进行审美体验,课堂上最忌讳的应该是速读和齐读。
因为速读只是让学生浏览一下文章,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概,这是很难体味到美文美句所带来的美感的;齐读,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能体会到韵律的美,但是美文美句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品质、精神的美却难以体会。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含有情感,要让学生自己自由去读,反复品味,用心读出美文美句中的喜悦、气势、悲伤、气愤;品出平凡、伟大、坚强、固执;心灵受到洗涤、净化。
学生只要能够读出情感,品出味道,心灵受到震撼,那就是真正的受到了美育。
以《背影》为例,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了三句简短,意思很平常的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细细品读,学生读出了这些简单的话语有着父亲朴实而浓浓的爱子之情。
想想自己的父母,曾几何时,送上车后,车子不在视线内,才肯离去;每到周末回家总是用丰盛的饭菜迎接。
那久久不肯离去的身影,那丰盛的饭菜包含着父母多少无言的爱!课文中所传达的浓厚的父爱与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情感自然融合在一起,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美丽的情感像清泉,悄悄地流淌在学生的心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能在语文课堂中绽放美吗
摘要:语文教学是美的,她的美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美。
关键词:语文课堂感受美吟诵美意境美形象美和谐美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
也可以说,语文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美。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巧用导语感受开始美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
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
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
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
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
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
例如:在执教《春》时,开篇:”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和《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满目新绿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色,歌颂春天。
诗人杜甫《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哪个句子描绘春天的?”(学生背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往往是选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平写春的。
今天学的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定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花、鸟、蜜蜂、蝴蝶,有风、雨等等。
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描绘的呢?一我们生活的春天有什么差异呢?”这个导入,老师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春色,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感情;组织学生背诵咏春绝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提前步入”春”的意境中;把绝句同散文比较,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为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中的”春”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
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
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二、把握诵读体会吟诵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
”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
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吟诵的时侯,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
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
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
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
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引导学生要读出”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惊讶”,”吕蒙的调侃”。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放飞想像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
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体验,忽略了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
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例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课文的第4小节是写苏轼躺在床上,看着圆圆的月亮而埋怨。
而课文把作者的思绪化作一个省略号。
其课文意境优美,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苏轼的内心。
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
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四、妙用媒体感受形象美
恰倒好处地运用媒体,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各种媒体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器官,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如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圆明园的”富丽堂皇”的建筑,”众星拱月”的小园林,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辉煌的圆明园上空。
接着出现了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
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足以使学生留恋赞美,清晰的画面把远古
的历史事件,把遥远的地域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给人以形象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体现和谐美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心的板书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段落层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的中心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的板书追求的正是对应、整齐,因而它能给人一种形式美。
黑格尔在论述形式美时,认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