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海燕》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海燕》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海燕》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海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挑战,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海燕》是一篇描写海燕成长的故事,通过讲述海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坚持,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海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2.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1.2 写作与表达: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展示文本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宽视野。

第四章:教学安排4.1 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海燕》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海燕》,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2 第二课时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5.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成果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海燕》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手法和寓意的把握。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预习《海燕》,了解作者和背景。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驱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海燕的精神。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象征手法的运用。

5.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海燕的图片和视频,感受海燕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海燕的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尔基的《海燕》。

”2. 讲授新课介绍高尔基的生平事迹和《海燕》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讲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海燕的短文。

让学生讨论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举例说明。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海燕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答。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评价。

让学生收集关于海燕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授法、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和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掌握了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讲解课文的内容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理解;在课堂练习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

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

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勤劳的帮大家分享的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海燕教案一等奖篇一教学过程:课前:诗歌朗诵训练过零丁洋一、导入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二、背景介绍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

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的未经审讯就急匆匆的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

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

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

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

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

” 示威结束后,一位大学生激动的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利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就因为他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

海燕的写作背景:屏幕出示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

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

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听读多媒体播放海燕录音、图画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家?要求:要切合文章的内容;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第4课《海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4课《海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4课《海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歌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2.体会作者对革命的呼唤和对无产阶级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体会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二)教学难点1.感受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2.体会作者对革命的呼唤和对无产阶级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一)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歌情感。

(二)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海燕在狂风暴雨中翱翔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中,海燕为什么能够如此勇敢地飞翔?从而引出课题《海燕》。

(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高尔基: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

他的作品充满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深刻反映了俄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高尔基的代表作品包括《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他的文学成就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苏联诗人高尔基于1901年3月创作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最后一章,是现代抒情散文诗,被人们称为“俄国革命的号角"。

这首诗创作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当时俄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出现不同的气氛,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黑暗的沙皇却竭力镇压。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海燕》教学,学生能够:
理解并欣赏《海燕》这首儿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习并掌握儿歌的歌词和曲调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和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海燕》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海燕》的音频和歌词
音乐播放器和音响设备
乐器和音乐教具
教学步骤
步骤一:理解并欣赏《海燕》这首儿歌
教师向学生介绍《海燕》这首儿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并欣赏这首儿歌的美。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演唱,让学生对《海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步骤二:学习并掌握儿歌的歌词和曲调
教师教授学生《海燕》的歌词和曲调,让学生学会唱这首儿歌并掌握其节奏和音调。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合唱,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海燕》的歌词和曲调。

步骤三: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师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声音和乐器表达情感,并与他人合作演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合唱和合奏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观察学生对《海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估学生对《海燕》歌词和曲调的掌握和表达能力
观察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和应用
评估学生对音乐和自然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儿歌和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和演唱比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舞台表现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和自然相关的活动和社团,激发学生对音乐和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海燕》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海燕》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海燕》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海燕》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海燕》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海燕》是一篇乡土文学小说,包括了小说的创作背景、创作方法、故事情节等,是一篇十分优秀的乡土文学小说。

二、教学目标1.学习《海燕》这一篇优秀小说的创作特点,掌握小说故事结构及表达方法。

2.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认识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方法。

3.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塑造与传达的思想串联,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价值观。

4.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小说阅读,生动表达和自然地表演他们的表达和感觉。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创作背景通过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小说的创作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的特殊背景,在学习中理解更多。

2.故事情节通过教师讲述的小说故事情节,或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小说,掌握小说结构,正确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启发学生讨论,加深理解文章.3.分析小说人物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掌握人物形象,了解生活境遇,从而让学生走进小说,体会文本世界中的人事和境遇,感同身受。

4.主题思想斌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细节和小说中的对话独白,进行思想探究,了解其中隐含的思想和道理,通过讲解小说主旨,使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人物的经历和命运,加强学生审美价值观。

5.口语表达和表演邀请学生进行表演和口语演绎,使学生通过小组互动,溶入剧情,朗读体会小说故事情节,发现小说中的感性、形象性和实证性表达,发掘小说中文化内涵,从而使学生在律动中感受小说的魅力,不断增长人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1.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多阅读和亲近小说,掌握小说句子和段落的结构2.教师要借小说中的情节事件和人物进行选材,从而扩大教材的范畴和让学生学习更多优秀小说。

3.通过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自主选材,活跃授课的环境,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

4.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语音语调的讲解,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小说中的表达方式。

《海燕》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海燕》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不分昼夜”、“疲倦”、“崇敬”、“沉重”等词意。

②住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

③句式:初步掌握三句话合成一句话练习。

④能正确找出一句话中的三对反义词。

⑤知道文中第三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及说话、朗读能力。

③培养学生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文章、说话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准确用词,说话得体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爱护小燕子等幼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中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小黑板、录像机、彩电四、教学过程:(一)谈话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燕子过海》,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看看海。

(录像,感受大海)2.引读:海有多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通过录像感受)过渡设疑:同学们,我们来试相一下,燕子要过这茫茫大海会遇到什么困难?……导:可见燕子过海十分不容易,所以作者在最后说——(二)教学第四节1.齐读2.(小黑板出示)本段,标点教学3.“目的地”指哪里?句式:“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别伤害它们?(自由说→抽说→同桌互说)4.有感情地读文过渡:文中哪几节具体写出了小燕子的辛苦和艰难呢?(三)教学二、三自然段指句读2—3节。

A.第二节1.燕子过海,“海”指哪里?从哪一节知道的?2.小组读第2节,用“”划出燕子过海的句子。

3.投影出示: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①从哪些词中看出过海非常辛苦、艰难?(南方→北方不分昼夜)α.查字典“昼”理解“不分昼夜”ь.为什么要不分昼夜飞?(体会过海艰辛)②找出句中3对反义词(完成作业)()——()()——()()——()③对比读,体会该句应读慢还是快。

过渡:燕子没日没夜地飞呀飞,这群勇士最后怎样了呢?B.第三节1.默读第三节思考:①标出文中有几句话,每句分别写了什么?②这节按什么顺序写的?(找标记)2.回答上述思考题3.选词填空(投影出示)①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

《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海燕》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最美的生命的讲述,唤起人们对困难生活的坚持和对于美好的追求。

本文主要通过南丁格尔的故事,让学生们认识到不认输、不放弃的道理,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南丁格尔的坚韧、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也可以了解到南丁格尔的故事和近代医学发展的历程,懂得了拼搏和奋斗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和医学贡献,培养学生们厚德、博学的品质。

2.掌握本文的阅读技巧,练习自主阅读的习惯并且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学习《海燕》,让学生们了解到坚强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坚持、努力、奋斗,并且通过读完文章懂得去感悟生命中的美好。

三、教学方法1.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个人阅读等多样化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海燕》中所描写的坚强、拼搏、发奋的意义。

2.知识与情感并重:通过了解南丁格尔的故事和对难度的克服,让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

3.课本教学与课外拓展结合:通过让学生们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实地观察等方法,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内容1.对《海燕》的阅读分析:了解文章的结构、主题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详尽的探讨阅读文本,确切的理解文本中的思想。

2.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了解世界上著名的医学家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和医学发展进程。

3.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习坚韧、不畏艰苦、勇敢的精神,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困难总能攻克,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实施1.预习指导:对于第一次接触文章的学生,应该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条件的同时,快捷地介绍一些文章的背景和核心部分,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预期目标。

2.整理讲解: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上课前需要老师预备相应的教案,整理文本中的重点内容,并且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思维导图和相关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初步了解散文诗体裁特点。

过程和方法:
通过训练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加强诵读训练,可使用配乐方式;
开展“默写比赛”、“画插图”等活动;
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幽默机智。

课时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有关资料,训练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通过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导入,激发学生情趣。

二、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1、听写字词——“默写比赛”
文中难点字词默写比赛。

教师评点,学生“读一读”。

重点:
呻吟(shēn yín)胆怯(qiè)翡翠(fěi)
号叫(háo)蜿蜒(wān yán)
2、合作交流课外所搜集有关资料
①作者;②体裁﹙教师点拨:散文诗是一种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文学体裁﹚;③背景;④海燕
三、朗读感知
(一)训练朗读
1、教师播放音频文件,学生听读。

教师指出听读要求,如注意字音、语气、情感等。

2、学生自由练读。

读出气势和情感。

3、精选练读,教师进行阅读方法指导。

如:
(4)-(6)段(嘲讽)
(11)段(自信)
(13)-(15)段(渴望)
(二)整体感知
海燕形象本文内涵象征手法
四、升华朗读
学生小组内互读、评读,组内开展朗读比赛。

六、作业设计
学科代表组织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开展朗诵比赛,评出优胜者在下捷克进行朗诵表演。

板书设计:
海燕(高尔基)
精读练习
(4)-(6)段(嘲讽)
(11)段(自信)
(13)-(15)段(渴望)
整体感知
海燕形象本文内涵象征手法
教后反思: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由朗诵深入具体地探究本文语言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训练朗读,指导方法。

师:学好散文诗,尤其要注重朗读,只有朗读才能让我们深刻理解它的意蕴。

老师先来引导学生激情朗诵,请大家边读边发挥想象,看看诗中描绘了几个场景,哪些形象?﹙最好先找学生代表朗诵,学生评价、教师指点过后再集体朗读﹚
1、选读自己最喜爱的片断让我们共同享受,哪位同学愿意试试呢?
(学生举手,教师逐一点名)
生1:“海鸭也呻吟着,他们这些海鸭呀……”(掌声)
学生举手评价:**同学朗诵出了气势,我好象听见了暴风雨的声音,海燕的叫声……
师:绘声绘色!把海鸭那种害怕暴风雨的情态都读出来了。

生2:“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学生举手评价:**同学朗诵中激情略显不够……。

师:是的,我好像还没有听到风吼雷鸣,海浪呼啸声!
生3:“这是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在闪电之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师:(插话)大家一起来!
师生:(齐)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点评:①教师在学生朗读中用不同的方式实施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加强了朗读效果,也有利于欣赏文章的语言魅力。

②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以及课堂师生互动的精神。

师:现在请让我们集体享受一下朗诵的乐趣。

请大家全体起立,象海燕一样,勇敢地、充满激情地把课文朗诵一遍!(生齐起立,齐声朗诵,甚有气势)
点评:起立齐读,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性方式
四、开展活动,合作探究
﹙一﹚开展活动
师:刚才大家朗读要领掌握得较好,但在朗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书中这幅插图好像只是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之一,还不能描绘出全景,请大家就此共同探究一下,看看到底画几幅插图最合适?
生:三幅!
师:对,那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开展“画插图”活动,大家讨论一下,看看如何举一反三,变一为三,三幅图上该画些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些段落中作为依据?
(生分组热烈讨论,动笔画画,然后争着上台解说,教师相机点拨。


图一: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

图二: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更加勇敢顽强。

图三: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热情欢呼。

师生展示:“20世纪初俄国社会风云图”。

师:那么那画里面的“大海、乌云、海燕”等形象是代表社会上哪一类人呢?
学生分析可能得出以下结果:
1、海燕是革命者。

你看他一直在奔走呼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是呼唤革命尽快到来。

2、海鸭和企鹅它们不是革命者,甚至害怕革命,躲避革命风暴。

3、乌云是沙皇反动势力。

闪电、雷声、狂风是他们的帮凶。

4、剑是镇压人民的反革命之剑。

5、大海是指人民群众力量!
6、“波浪”是指革命达到高潮时的人民群众的力量了……
师:实际上这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那就是——
生(齐):象征!
[点评: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用直接、机械的讲解,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探究活动中水到渠成的理解。

过程大于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师: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意义,与比喻是有区别的。

﹙二﹚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重点语句学生分组讨论含义;
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赏析语言及修辞方法。

目的: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五、拓展迁移,体验升华。

师:斗转星移,逝者如水。

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俄国革命的风暴早已降临,又早已过去。

而今,俄国的现状与百年前相比早已面目全非,就连政权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独联体(含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仍有不朽的生命力。

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积极、勇敢、顽强、乐观的精神在我们和平时代发挥作用,我们尤其应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暴风雨。

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来讲讲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遭遇过哪些暴风雨,又是如何面对,并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的。

六、作业设计。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含义。

(二)以“暴风雨”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板书设计:
海燕——革命者
海鸭、企鹅——害怕革命,躲避革命风暴乌云——沙皇反动势力
大海——人民群众力量
波浪——革命达到高潮时人民群众的力量教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