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海燕》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海燕》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海燕》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海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挑战,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海燕》是一篇描写海燕成长的故事,通过讲述海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坚持,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海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2.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1.2 写作与表达: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展示文本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宽视野。

第四章:教学安排4.1 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海燕》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海燕》,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2 第二课时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5.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成果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海燕》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手法和寓意的把握。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预习《海燕》,了解作者和背景。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驱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海燕的精神。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象征手法的运用。

5.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海燕的图片和视频,感受海燕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海燕的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尔基的《海燕》。

”2. 讲授新课介绍高尔基的生平事迹和《海燕》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讲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海燕的短文。

让学生讨论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举例说明。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海燕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答。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评价。

让学生收集关于海燕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授法、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和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掌握了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讲解课文的内容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理解;在课堂练习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学生能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学生能够提高朗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文本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通过拓展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提高朗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朗读法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分析法 通过分析文本,让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写作法 通过写作,让学生巩固象征手法的运用。

拓展阅读法 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提高朗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比较阅读法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加深对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海燕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海燕的形象和行为。

(2)提问学生对海燕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海燕的象征意义。

讲授新课 (1)讲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① 海燕的形象:勇敢、乐观、自信。

② 海燕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勇敢、乐观、自信的人,也象征着革命的力量。

(2)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① 象征手法的定义: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② 象征手法的作用: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3)分析文本,1. 2. 3. 1. 2. 1. 2. 3. 4. 5. 6. 7. 1. 2.让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①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

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

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勤劳的帮大家分享的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海燕教案一等奖篇一教学过程:课前:诗歌朗诵训练过零丁洋一、导入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二、背景介绍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

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的未经审讯就急匆匆的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

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

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

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

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

” 示威结束后,一位大学生激动的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利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就因为他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

海燕的写作背景:屏幕出示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

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

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听读多媒体播放海燕录音、图画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家?要求:要切合文章的内容;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海燕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海燕的勇敢和坚韧。

(2)提问学生:你们对海燕了解多少?海燕有什么特点?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尔基的《海燕》,看看他是如何描绘海燕的。

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介绍高尔基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朗读诗歌 ① 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③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和纠正。

(3)诗歌分析① 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③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4)诗歌鉴赏 ① 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②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③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诗歌背诵 ① 让学生自由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② 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表扬和鼓励。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诗歌的内容、意境、韵律、节奏、意象、修辞手法等。

(2)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诗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布置作业 (1)让学生默写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海燕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海燕的感受和理解。

1. 2. 3. 1. 2. 1. 2. 3. 4.。

2024年《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

2024年《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

2024年《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状物绘景》,详细内容为郑振铎的散文《海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之情,并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事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燕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之情。

难点:如何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事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海燕的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学习心得。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海燕》2. 知识点:海燕的特点、描绘事物的技巧3. 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喜爱的动物”为题,写一篇描绘动物特点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郑振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提高阅读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动物,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事物。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高尔基的背景和《海燕》的创作背景,引入《海燕》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0 分钟)
-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15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体会作者的情感(10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 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做法。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海燕》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海燕》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不分昼夜”、“疲倦”、“崇敬”、“沉重”等词意。

②住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

③句式:初步掌握三句话合成一句话练习。

④能正确找出一句话中的三对反义词。

⑤知道文中第三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及说话、朗读能力。

③培养学生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文章、说话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准确用词,说话得体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爱护小燕子等幼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中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小黑板、录像机、彩电四、教学过程:(一)谈话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燕子过海》,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看看海。

(录像,感受大海)2.引读:海有多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通过录像感受)过渡设疑:同学们,我们来试相一下,燕子要过这茫茫大海会遇到什么困难?……导:可见燕子过海十分不容易,所以作者在最后说——(二)教学第四节1.齐读2.(小黑板出示)本段,标点教学3.“目的地”指哪里?句式:“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别伤害它们?(自由说→抽说→同桌互说)4.有感情地读文过渡:文中哪几节具体写出了小燕子的辛苦和艰难呢?(三)教学二、三自然段指句读2—3节。

A.第二节1.燕子过海,“海”指哪里?从哪一节知道的?2.小组读第2节,用“”划出燕子过海的句子。

3.投影出示: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①从哪些词中看出过海非常辛苦、艰难?(南方→北方不分昼夜)α.查字典“昼”理解“不分昼夜”ь.为什么要不分昼夜飞?(体会过海艰辛)②找出句中3对反义词(完成作业)()——()()——()()——()③对比读,体会该句应读慢还是快。

过渡:燕子没日没夜地飞呀飞,这群勇士最后怎样了呢?B.第三节1.默读第三节思考:①标出文中有几句话,每句分别写了什么?②这节按什么顺序写的?(找标记)2.回答上述思考题3.选词填空(投影出示)①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短片导入)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时时处处都在向我们展示生命之美。

在阳光明媚的花园里,草坪似翠绿的地毯,孩童似猴子般机灵,老者似神仙般逍遥。

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柔美;在墨黑的背景中,通体如镜子般透亮,
脸庞如月亮般恬静,那令人遗憾的断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残缺之美;在绿茵场中,足球运动员那如旋风般的推进,如狂飙般的进攻,如蛟龙般的拼抢,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之美。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让我们共同进入海燕的世界,面对大海、乌云、闪电去感受海燕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美。

过渡语设计:《海燕》原题为《海燕之歌》,先听范听。

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并且着重关注海燕形象。

(学生听范听)
自由诵读时间:(再次提醒注意品味海燕形象)
过渡语设计: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文章内容与海燕形象的理解朗诵课文。

朗读时间:找几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融入其中)问题设计:
问题1、请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参考答案: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渴望暴风雨的勇士;暴风雨的先驱者;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划破乌云的利剑;革命的先驱者等)
问题2、短句训练: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来概括海燕所体现出的生命之美。

例句:1、在阳光明媚的花园里,草坪似翠绿的地毯,孩童似猴子般机灵,老者似神仙般逍遥。

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柔美;
2、在墨黑的背景中,通体如镜子般透亮,脸庞如月亮般恬静,那令人遗憾的断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残缺之美;
3、在绿茵场中,足球运动员那如旋风般的推进,如狂飙般的进攻,如蛟龙般的拼抢,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之美。

与你共享:老师的仿写: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那闪电般黑色的身影,那箭一般高傲飞翔的雄姿,那充满自信的叫喊,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勇敢之美。

问题3、海燕形象分析:
过渡语设计:在刚才的加副标题和短句创作的基础上,请你结合文章的内容综合评价海燕
(引导学生围绕海燕的勇敢、锐不可当、矫健、乐观、坚定、豪迈讨论)(3名左右)
过渡语设计:我们在欣赏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密切注意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我们对于文章思想内涵的深入体味,下面我们共同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
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召开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的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式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下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象征分析:
过渡语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尔基塑造了海燕这一形象有何象征意义呢?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象征。

请你思考海燕有何象征意义。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海燕的象征意义: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拓展分析:想想他们象征了什么?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
暴风雨(象征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狂风(象征一切反动的黑暗势力)
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
烘托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渡语设计:
在文章中为塑造海燕形象除运用象征外,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加以分析:
(对大海的描写属于烘托,对海鸥、海鸭、企鹅的描写属于对比手法,二者均有力的突出了海燕的形象和精神)问题4、修辞方法分析:
过渡语设计:在本文当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请结合
具体语句加以举例。

(主要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