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解析】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合集下载

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庆历新政”是一场由范仲淹、富弼等主导的以整顿吏治为核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官员办事效率,及发展农业,增加赋税,藉以达到节省国家开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的改革行动。

庆历三年(1043年),刚刚出任参知政事不久的范仲淹,在急切想要通过改革来改变宋朝积弱现象的仁宗皇帝的催促下,曾坚定认为“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的范仲淹迫不得已只能是“始退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上之”,向仁宗皇帝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列出了此时此刻最需要得到解决的十项内容。

这十项是:明哲保身,抑侥幸,精贡,选将帅,使尽土地,耕桑,修武备,减徭役,善待秦恩信,重号令。

这十项内容主要是针对宋朝的吏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四个方面,其中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是为澄清吏治;厚农桑是为发展经济;修武备是为整治军备;覃恩信、重命令是为厉行法治。

明黜陟即对于官员的升迁实施严格的考核。

仁宗时期,宋廷实行的是“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的磨勘制度,即文官每三年可以参加一次升迁考核,武官每五年可以参加一次升迁考核。

简单的说,在范仲淹未进行改革时,宋官员的升迁是只看资历,不看政绩,只要你任职时间满了,朝中又有人,那你升迁就不成问题。

想想看,宋朝的官员就是靠着这个制度来进行升迁的,你说宋廷还能出现几个想干实事的官员呢?对于仁宗朝的官员而言,反正只要在这三年内不要出错,专心地跟上司搞好关系,这样就肯定能升迁,而至于地方治理的怎样,治下百姓过的如何,这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反正是好是坏,又不影响不到他们的升迁。

可以说,这种升迁制度的缺陷是很明显的,正如范仲淹所言:“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它是让整个宋廷都充斥着因循苟且,无所作为的昏庸官员,而试问,在这些官员的治理下,这天下岂能好呢?如此,范仲淹认为要想吏治清明,首要改革的就是磨勘制度。

而对于磨勘制度的改革,范仲淹就给出了这样的改革方案:首先,“凡有善政异绩,或劝农桑获美利,鞫刑狱雪冤枉,典物务能革大弊,省钱谷数多,准事大小迁官升任,选人视此”,就是若任上政绩卓越的,则不问年限资历,可直接破格提拔。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

范氏两岁时丧父,家道中衰,其母改嫁,家境贫寒,但读书极为刻苦。

宋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26岁的范仲淹登进士第,开始官宦生涯。

天圣三年(1025)日,范仲淹以文林郎守大理寺丞(从九品)上书皇帝,提出“赏延”之弊,即宋代恩荫太滥,造成官员因循守旧的坏风气。

两年后(1027),范氏又呈《上执政书》,批评朝廷满足于表面上的天下太平,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针对当时武备松弛、国用不足等弊端,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绮,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建议天圣八年(1030),范氏针对河中府户口稀少、吏员众多的情况,上疏朝延,要求合并州县,减轻差役,以宽民力。

但均石沉大海,未得到朝廷的重视。

其后,范仲淹与朝廷执政大臣意见不合,几上几下。

景祐三年(1036),又被斥为“朋党”,罢去权知开封府职事。

庆历初年,陕西安抚使王尧臣为范仲淹鸣不平。

欧阳修等上书朝廷,称“天下之势岁危于一岁”要求仁宗推行改革。

庆历三年(1043),宋对西夏战争惨败,仁宗罢去吕夷简的相职,任命欧阳修、蔡襄等为谏官,表示了改革天下弊端的意向。

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纷纷上书提议改革。

于是,仁宗于庆历三年七月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与宰相章得象同时执政。

仁宗对范仲淹、富弼等特别礼遇,多次催促,要求执政大臣马上拿出一个改革弊端、太平天下的方案来。

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上呈《上十事疏》。

其主要内容是:一曰明黯防(针对官员升迁的弊端);二日抑侥幸(针对恩荫制度的弊端);三曰精贡举(针对科举考试“专以词赋取进士”等弊端);四曰择长官(针对地方官员的任命“不问贤愚”的弊端);五曰均公田(针对职田分配不均,主张地方官均其收入的建议);六曰厚农桑(建议修复江南水利,发展农业,减少槽运);七曰修武备(主张于京畿等地招募强壮兵士五万,充京截卫士,“三时务农,一时教战”,既可节省兵费,又可加强防卫);八曰减儒役(建议合并部分州县及税务机构,以减轻上三等户的负担);九曰覃恩信(针对各级地方官员不能真正落实朝廷宽赋敛、减徭役等举措,强调政府要取信于民,严惩违制的官员);十曰重命令(提出立法当谨慎,一旦颁行,当严格遵循)。

范仲淹变法的主要内容

范仲淹变法的主要内容

范仲淹变法的主要内容范仲淹变法(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明黜陟1. 旧制弊端- 北宋旧的官员升迁制度,论资排辈现象严重。

官员只要在任上达到一定年限,就可以按照规定依次升迁,不论其政绩优劣。

2. 改革措施- 严格考核官员政绩。

根据政绩好坏来决定官员的升迁罢黜,改变过去单纯按照任职年限升迁的做法,对有特殊才能和突出政绩的官员可以破格提拔,对老病愚昧之人则予以淘汰。

二、抑侥幸1. 旧制弊端- 当时恩荫制度泛滥。

官员子弟凭借父兄的职位,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等正规途径就获得官职,这导致官员队伍庞大臃肿,而且很多人并无真才实学。

2. 改革措施- 限制官员子弟依靠恩荫为官的数量和范围。

例如,规定官员子弟必须通过一定的考试或者达到一定的年龄等条件才能恩荫入仕,并且对恩荫的人数进行严格限制,以减少冗官现象。

三、精贡举1. 旧制弊端- 科举考试内容重诗赋,轻策论等实用知识。

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往往缺乏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而且在教育方面也不利于培养全面的人才。

2. 改革措施-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注重考察考生的策论水平,要求考生能够对时政问题提出见解和解决方案,同时兼顾诗赋等内容。

并且重视对考生品德的考察,在教育上,要求州县立学,改变过去只注重科举应试教育的局面,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四、择长官1. 旧制弊端- 地方官员选拔缺乏严格的标准和有效的监管,导致很多地方官员素质低下,治理能力差,严重影响地方的发展和稳定。

2. 改革措施- 建立严格的地方官员选拔制度。

由朝廷选派得力的官员担任转运使、提点刑狱等重要地方官职,负责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品德,选拔有才能、廉洁奉公的人担任地方长官,以提高地方治理水平。

五、均公田1. 旧制弊端- 官员俸禄中的职田分配不均。

有些官员职田过多,而有些官员则职田不足,这影响了官员的收入和工作积极性,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2. 改革措施- 重新调整职田,均衡官员俸禄中的职田分配。

按照官员的品级高低、人口多少等因素重新分配职田,使官员的俸禄收入相对合理,以保障官员的生活,同时促使他们廉洁奉公。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穿插北宋鼎盛时期皇帝、朝政、后宫的大事小情和古代典 故等元素,丰富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北宋时期的 政治和社会状况,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范仲淹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心路历程。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 让我了解了范仲淹这位历史人物,更让我感受到了他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 现代社会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通过对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的深入剖析,《庙堂之忧》为我们提供了 一个反思历史、思考现实的机会。书中精彩的摘录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 繁荣与稳定不仅需要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改革的勇气,更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 政治环境。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提供有益 的启示。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为我们提供了 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北宋时期历史的机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范仲淹与庆历新政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还可以对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 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书中的精彩摘录也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激发我们对历史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 政局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范仲淹
思想
庆历新 政
政局
北宋
重要
庆历新政
北宋 这些
政局
发展
作者
庙堂
社会
方案
反对派
改革
深入
作用
内容摘要

庆历新政是哪三个人

庆历新政是哪三个人

庆历新政是哪三个人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富弼、韩琦三个人推行的。

1、范仲淹: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

西北边事稍宁后,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

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2、富弼:
宋仁宗天圣八年,富弼举茂才异等,历授将作监丞、直集贤院、知谏院等职。

庆历二年,奉命出使辽国时,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据理力争,拒绝割地要求。

任枢密副使时,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

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

至和二年拜相。

宋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

宋神宗熙宁二年再度为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亳州,拒不执行青苗法。

3、韩琦: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

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

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

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

宋英宗时,参与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

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又反对“熙宁变法”。

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

先忧后乐范仲淹-3-庆历新政

先忧后乐范仲淹-3-庆历新政

千古绝唱
庆历六年(1046),58岁,在邓 州。 作《岳阳楼记》。
千古绝唱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心情是很 复杂的。但他政治上、思想上已经 非常成熟了。 他把一生的感慨、抱负和理想都 艺术化地融入了这篇368字的短文。
千古绝唱
这时,庆历新政刚刚失败。 政局复杂,但他无力回天。 胸怀天下,但壮志难酬。 边关危机四伏,但自己体力、精 神不济,已不能为国效力,只好望 阙引退了。
庆历新政
但在这里召见大臣,还是首次。 范仲淹与富弼受到特别礼遇: “赐座,给笔札,使疏于前。” 皇帝要求他们就朝政改革发表意 见。 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庆历新政
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与 当年冒哀上书时所写的《上执政书》 遥相呼应,更加成熟。
庆历新政
《答手诏条陈十事》主要内容 1.明黜陟——约滥进,责实效 2.抑侥幸——革滥赏,省冗官 3.精贡举——举人才,重履行 4.择官长——正纲纪,救生民 5.均公田——廉官吏,利百姓
千古绝唱
这时的范仲淹也是非常矛盾的。 面临一个艰难的人生选择。
进退出处
千古绝唱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第二段,由岳阳楼之大观过渡到登楼览 物的心情。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对前两段 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 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晚年岁月
抱病青州 1051年,63岁。改知青州。
晚年岁月
礼参父老 青州上任的途中,范仲淹路过长 山,亲切会见了故乡亲人。史载: “礼参坡在县西九里,范仲淹 为青州守,过县,礼参父老甚恭, 因以为名。” ——《山东通志》
晚年岁月
范仲淹这一次“礼参父老”,留 下一首著名的诗。
留别乡人 长白一寒儒,荣归三纪余。 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 鼓吹罗前部,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

北宋庆历新政

北宋庆历新政
北庆历新政
宋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等上书陈述10件大事,主张推行新政。
宋仁宗提拔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执掌朝政后,经常询问他们使天下太平的策略。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与富弼联名上书“条陈十事”,认为目前必须加以解决。这10件大事为:1、明黜陟。宋朝对官僚实行磨勘制度,论资排辈,许多官僚昏庸无能。范仲淹建议按实际的功、善、才、行考核官吏,干练勤政的予以升迁,否则予以罢黜;2、抑侥幸。宋代官僚实行恩荫之制,大官僚的子孙无论贤愚均可通过恩荫作官,范仲淹建议减少恩荫人数,延长恩荫时间,缩少恩荫范围,并对恩荫作官者进行严格考核,否则不能入仕;3、精贡举。改革科举制度,严格考试制度和考场纪律,成绩优异者才能做官;4、择官长。鉴于地方政治混乱,地方知州、县令昏庸,范仲淹建议凡是知县、县令都须由上级官僚保举,并增加保举官员的人数,如果被保举的官僚才能有限或犯了错误,保举者相应受到惩罚;5、均公田。由于官僚人数增加,一些官员任满一届后,很长时间才能再次上任,在此期间没有俸禄,只好借贷度日,等到下次上任后,便大肆勒索。范仲淹建议改进职田法,规定地方官员按等级给予一定数量的职田。这样可以使官吏上任后更清正廉洁;6、厚农桑。范仲淹主张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事业,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保护全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达到富国的目的;7、修武备。宋朝养兵百万,大多驻守京师。宋夏战争爆发后,禁军多抽调到西北地区,京师防务空虚,范仲淹建议召募京师附近5万强壮青年为兵,这些士兵大多数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季节进行军事训练,这是强兵和节省财政开支的最有效办法;8、减徭役。范仲淹主张省并一些不必要的州、县,以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同时减少县衙中的役人,使他们回到农业中去,从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9、覃恩信。君主应尽量减少赏赐,以免耗费国家大量钱财,而仪式也须减少;10、重命令。各级官僚应该按照国家法律办事,不得贪赃枉法,不得法外用刑。宋仁宗完全接受了范仲淹等的建议,并将其中一些建议制订成法律条文,责成有关部门执行,并将这些条文在全国公开颁布。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背后:失意的改革家范仲淹

庆历新政的背后:失意的改革家范仲淹

庆历新政的背后:失意的改革家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原因很多,最明显的一条,是仁宗的动摇。

我们对比一下二十多年后王安石发动的那场熙丰变法,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差距。

王安石变法推行后,新法议起,举朝攻之者愈众,而神宗信任之益坚。

相较之下,仁宗皇帝就懦弱得多了,一有朋党之议甚嚣尘上,就疑神疑鬼地终止了改革。

范仲淹临危受命庆历年间,北宋已经立国八十多年,各种社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范仲淹总结当时的情势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敌人骄盛,寇盗横炽。

首当其冲的,是冗官问题。

所谓冗,一是人数众多;二是能力庸劣。

宋代科举考试录取规模空前扩大,通过科举就可出仕为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给了宋代读书人出人头地、扬名立万的美梦。

但是,这也造成官僚队伍的繁冗丛沓。

此外,天水一朝对官僚特别是高级官僚格外优待。

恩荫制度,即贵族和高、中级官员子弟可以免试做官,也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据学者推算,宋代平均每年以各种名目恩荫补官者,恐不下500人,而平均每年科举取士的人数,也不过约360人,恩荫补官的人数竟超过了科举取士的人数。

每年有如此多的人进入仕途,远远超过了当时官僚系统的自我更新速度与容纳能力。

与官员众多并存的是官吏素质堪虞,这其实是历朝的通病。

立国既久,官僚升迁制度已经严密与程式化,升迁与否,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与政绩关系不大。

于是因循苟安的思潮在官场中弥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占据主流。

真正忧国爱民者想有一番作为,反而会招致同僚非难,甚至排挤。

一些重要的管理职位,如刺史、县令之类,也可以靠熬年头、凭资历获得。

这种情况导致不肖混淆,请托侥幸,迁易不已,中外苟且,百事废堕。

欧阳修曾举出两个极端的例子。

郢州(今湖北钟祥)知州王昌运,年纪大了,且身体有病,腿脚不利索,连走路都很困难,每天去办公得靠两个人扶着,就这样颤巍巍地还坚持了三年。

三年之内,州政大坏。

继任知郢州的刘依,也是七十多岁了,昏昧不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是北宋中期比较有影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志,十分关心宋朝的长治久安。

登上仕途以后,他不仅提出一些兴利除弊的建议,还以敢于冒犯权贵而闻名,在士大夫中颇有声望。

后来,他又在陕西指挥对西夏的防御战争,比较有成效地阻止了西夏的进攻,从而名重一时。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范仲淹针对当时的社会危机,列奏明黜陟、抑侥、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事,建议从十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由于它多少触犯了官僚、权贵的一些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反对者制造了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阴谋废掉宋仁宗这一类耸人听闻的谣言,进行恶意中伤。

“新政”实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就被迫离开朝廷,“新政”的各项法令也相继取消。

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仁宗
宋仁宗(1010—1063),即赵祯,真宗子。

乾兴元年(1022)即位,初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后,始亲政。

当政期间,科学文化事业有一定发展。

但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辽、西夏进攻北宋,他屈辱求和,送“岁币”于辽、西夏,加之官员、士兵大增,这样冗官、冗兵、冗费,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虽曾起用范仲淹任参知政事进行改革,但在反对派的攻击下,不久即废罢。

人民负担日益加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他在位共42年。

宋神宗
宋神宗(1048—1085),即赵顼,英宗子。

治平四年(1067),即位。

力图消除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弊。

熙宁二年(1069),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图富强。

其变法成就显著,但他在变法中受大官僚大地主势力的威胁,动摇不定,变法最终失败。

八年,屈从辽的要求,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

元丰三年(1080)至五年,进行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在位期间,屡次遣将进攻西夏,皆大败,此后采取守势,元丰八年(1085)逝世,在位19年。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名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他长期担任地方官,对当时的社会有较多的了解,对宋王朝统治所面临的危机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嘉三年(1058)他向宋仁宗
上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未被采纳。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青苗、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以期富国强兵。

因遭司马光等保守大臣的反对,曾两次罢相,最终变法失败。

在世时,曾与吕惠卿等合作重新注释《周官》《尚书》《诗经》,各书不用先儒传注,时称《三经新义》。

后曾撰写《字说》,文字训诂也多与前人不同。

他所写的诗词、散文,雄健宏肆,清新高峻。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著作流传下来的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并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王安石变法的其他内容
一、均输法:宋在东南设发运使,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的物资。

以往发运定额不管年成好坏和生产多少,不能变动,丰年不敢多运,凶年不能少运,供求脱节,大商人得以操纵物价,还增加了民户的额外负担。

均输法规定,让发运使根据“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在物价低、运程近的地方征购,以节省价款和转运费,避免富商大贾控制市场。

二、免役法:京城各工商行业原来需轮流以实物和人力形式供应官府所需,类似差役。

免役法规定,各行商铺可根据获利多少向市易务交纳免役钱而免役。

三、保马法:将官府设监养马改为结合保甲法由民间养马,以节约开支。

四、军器监:设军器监,统一管理各地武器的制造,奖励向军器监提出改良武器的建议。

军器监根据各地所造武器的优劣,黜陟其官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