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人参故事——寻找老把头

合集下载

「人参文化」神秘的长白山采参习俗(连载二)参帮把头

「人参文化」神秘的长白山采参习俗(连载二)参帮把头

「人参文化」神秘的长白山采参习俗(连载二)参帮把头…把头‟即旧时称把持一方或某一行业的行帮头目。

即…一把手‟,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单位的最高领导人。

一把手的基本特征是拥有实际上的人事权、经营管理权、财务管理权和职务、薪资调动权。

「人参文化」神秘的长白山采参习俗(连载二)参帮把头…把头‟一词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在长白山区应用最广,采参的有参帮把头,淘金的有金帮把头,伐木的有木帮把头,狩猎的有把头,烧炭的也有把头。

总而言之,在长白山区,凡是求财于山的各个行当都有把头。

据笔者拜访多位老放山人,据传…把头‟称谓有两段来历。

一是清朝为了垄断、控制人参采挖,早期设立官方采参,由一名官兵带领五位刨夫(挖参的百姓)组成一个队伍,刨夫称带队官兵为…把头‟,因为五位刨夫正好和手掌的五个手指数相同,五指攥起拳头为一把,官兵就是这一把的头儿,所以称…把头‟。

「人参文化」神秘的长白山采参习俗(连载二)参帮把头第二个说法,以前人们都睡大炕,无论是百姓家庭中或各行帮的工棚子里、旧时的大车店(百姓旅馆),炕头都是给家里的长者、行帮里的工头或受尊重的人物睡觉的地方,炕头就是把着一头,人们就把睡炕头的人称为…把头‟。

《奉天通志》:“把头,犹言工头也。

”《说文》:握也。

《广韵》:持也。

谓握持其事而谓之领袖也。

「人参文化」神秘的长白山采参习俗(连载二)参帮把头所以,旧时可以按姓氏称各个行帮的首领为张把头、王把头、李把头等等。

但绝不能称为…老把头‟。

因为在长白山区老把头只有一个,那就是采人参的始祖孙良。

其实孙良并不是第一个到长白山采人参的,但为什么人们把他称为采参祖师、长白山神呢?明末清初,以山东为人数最多的人们为了生计开始闯关东,前途未卜的闯关东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长白山腹地,从事着各行各业,基本都是与大山打交道,背井离乡的淳朴百姓在这满目荒夷的地方也需要有精神上的支柱,要有可寄托的心中之神。

中国人民一直把…义‟字看得很重,把仁义、善良、忠孝的传奇人物奉为神,诸如关公,就被人们奉为武财神,膜拜供奉。

长白山参把头是什么人?

长白山参把头是什么人?

长⽩⼭参把头是什么⼈?东北三宝,⼈参、貂⽪,乌拉草。

其中最神秘最传奇的莫过于⼈参。

那些百年⽼参,千年⽼参的传说,都是可以成精化⼈的灵物。

⽽在长⽩⼭中采参⼈的⽣活,也满是神秘。

⼈参,满语为“奥尔厚达”,意为“百草之王”,民间⼜称地精、神草、⿁盖、长寿花、棒槌等。

长⽩⼭绵绵⼭岭,哪⾥有⼈参呢?俗话说:上有紫⽓,下有地⽓,地⽓缭绕,⼈参最多。

⼭参分布在温度零下10度和零上10度之间,年降⽔量500~1000毫⽶,,排⽔通畅的岗地,有⾼⼤的落叶针叶混交林为上层,荆榛类⼩灌⽊林为中层,草藤决才茂盛为下层的棕⾊森林⼟或灰化棕⾊森林⼟壤中。

⼭参在燥热的地⽅不容易长,故正南⼭坡很少;⽽东南的⼭坡朝有晨光,⼣迎⽉光,⽐较多;北坡光线稀少,不利于植物⽣长,次之,西坡阴暗潮湿,再次之。

⼀坡之中,岗顶旱涩,最少;坡中⼟地潮湿,较多,坡下积洼⽔多,次之。

按海拔来说:在1000 ⽶以上的地⽅没有,800⽶以下有,400⽶到600⽶⽐较多。

不过这也是相对⽽⾔。

⼈参,是东北长⽩⼭区的多年⽣草本植物,掌状复叶轮⽣,初夏开淡黄绿⾊⼩花,伞形花序单个顶⽣,秋天结红⾊扁圆果实。

因它纺槌或圆柱形的⾁质根,对某些疾病有疗效和对⼈体的滋补作⽤,⽽进⼊⼈类的视野,被重视、追捧、炒作和神化,成为名满天下的“关东三宝”之魁。

在长⽩⼭原始的⼭林⾥,⽣长着神奇的野⽣⼈参,采挖起来⾮常艰⾟,⽽要挖⼈参更是有很多古⽼的规矩,参把头就是这⼀⾏当的执⾏和贯彻者。

他具有忠厚守信、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率领⼤家进⼭挖参的⼈,带领⼤家是寻⼭、挖参、出货,被⼈们尊称为'参把头'。

过去把放⼭⼈搜寻⼈参叫压⼭。

压⼭⼜称开⼭、巡⼭、压趟⼦、撒⽬草。

压⼭前,由把头“观⼭景”选定去哪⽚⼭林。

压⼭时,帮伙⼈员要分⼯,叫“排棍⼉”。

把头为头棍⼉,中间的⼈称腰棍⼉,排在最外边的称边棍⼉。

压⼭时头棍⼉和边棍⼉边⾛边“打拐⼦”。

休息抽烟时索宝棍要搂在怀⾥⽴着,不能放下。

寻找山神老把头家乡的故事

寻找山神老把头家乡的故事

寻找山神老把头家乡的故事王德富【期刊名称】《人参研究》【年(卷),期】2018(030)003【总页数】2页(P59-60)【作者】王德富【作者单位】抚松人参文化研究会·吉林抚松·134500【正文语种】中文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是长白山区参农必须纪念的山神老把头节。

山神老把头是放山人和种参人心目中的保护神,传说三月十六日是山神老把头的生日。

山神老把头很久以前就有传说,有人说山神老把头名叫王皋,还有人说老罕王努尔哈赤就是山神老把头,近四百年来,人们大多认为孙良是山神老把头,一首诗流传至今: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好兄弟,找不到兄弟不甘心。

三天吃个蝲蝲蛄,你说伤心不伤心。

家中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

再有入山迷路者,我当做为引路人。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长白山区放山人几乎家家户户在家里摆贡品,祭祀山神老把头,参户们则组织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有歌谣为证:三月十六,点灯以后,祭祀把头,把头保佑。

放山快当,棒槌拿够。

风调雨顺,年丰人寿。

多少年来,许多放山人,许多研究人参文化的专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家住莱阳本姓孙的孙良究竟老家在莱阳什么地方呢?几十年前,人参文化专家孙文采先生得到一个消息,孙良老家在山东省莱阳市穴坊镇富山村,于是给这个村子去信,但信寄出多少年了也没有回音。

2006年,山东电视台资深记者孙玉平先生只身来到吉林省抚松县,经人介绍找到时任县人参文化研究会会长的我,提出合作拍摄一部孙良的专题片,并引荐我跟莱阳市委宣传部初部长认识。

我欣然同意孙玉平先生这个建议,并与初部长通了电话,让莱阳方面帮助落实孙良的家乡一事。

过了一段时间,我接到初部长的电话,说他们经过调查,找到孙良的族潽,不知是不是我们要寻找的山神老把头孙良。

我如获至宝,汇报给宣传部王艳霞部长,王部长让抚松报社社长王博凡陪同我一同前往莱阳调查落实。

2007年,我跟王博凡一行二人赶到山东莱阳,初部长让盖新章副部长、于德超主任等三人陪同前往穴坊镇富山村,在富山村看到孙氏家族的族潽,孙良的名字清清楚楚载入其中!孙氏族潽,从明朝洪武二年记起,历经近三十代人,三个朝代,明朝、清朝和民国时期,当然现在进入第四个“朝代”——中华人民共和国。

长白山人参故事——父子挖参

长白山人参故事——父子挖参

长白山人参故事——父子挖参父子挖参山东于家庄有个叫于清贵的,因年景不好,债主逼门,日子再也过不下去了。

无奈,对老婆说:“都说长白山里出宝,一棵人参卖不少银子,我豁上了,去碰一下运气。

”老婆很年轻,听说掌柜的要闯关东,就擦着眼泪说:“咱们孩子都三个月了,挖着挖不着,早点回来,死活我等着你!”于清贵点了点头,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家乡,向长白山走去。

一路上,遭了多少罪咱就不讲了,反正是不容易呀!一天老爷儿(太阳)压山的时候,于清贵钻进了一片冒烟起的清堂林子。

他饿的肚子咕噜噜响,正巧,不远有个光亮。

于清贵想:有灯就有房子,有房子就有人,有人就能要点吃的,于是,他奔到房前推门进屋。

屋里两口人,炕上一个不满周岁的小姑娘。

主人问:“磕头的。

你从哪儿来呀?”于清贵说:“俺打海南家来。

”主人问:“来关东干啥?”于清贵说:“俺家穷的没办法,想来关东挖参换口饭吃。

”主人问:“深山老林,人生地不熟,你不怕麻达山吗?”于清贵说:——哎,咱穷人还怕啥呀,为了肚子,没啥可怕的。

”就这样,于清贵暂时留在了这家,挑水劈柴,干点零活,抽空儿在房前屋后转转,想挖几苗老山参,换点银子好回家,可是,一连几个月他不但没看见老山参,就连苗二角子也没找到,于清贵愁的不得了。

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于清贵又上山了。

因为他已经转悠一年了,哪有山哪有树,哪里有水他都熟了。

后来挖参的人就推举他当把头。

他也就离开了王家,在深山老林里搭起了戗子,领着人放山。

一年,二年,一晃十六七年。

每年,多少都见点,可就是挖不着大货,只能够个来回盘缠钱,发不了大财,于清贵也就没回家。

这一年,又是棒槌籽放红的时候了。

还是没开眼。

一天,他领着人转到老爷儿卡山,又自跑了一天,闷闷不乐地往回走,都愁得够呛!他们来到戗子门口一看,全愣了!这里插着一片人参秸子,都顶着饭口大小的红榔头,红得耀眼。

他们正纳闷儿,戗子里走出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

于清贵问:“你从哪来呀?”小伙子说:“从海南家来。

有趣的中草药故事

有趣的中草药故事

有趣的中草药故事一、人参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深山老林里,住着一个善良的老把头。

这老把头啊,每天都进山去打猎采药,对这片山林那可是熟悉得很。

有一天,老把头像往常一样进了山。

他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阵孩子的笑声。

这深山老林的,哪来的孩子呢?老把头心里直犯嘀咕。

他顺着声音找去,只见在一片草丛里,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穿着红肚兜,头上扎着小辫子,正笑嘻嘻地看着他呢。

老把头心想,这莫不是哪家走失的娃娃?他就想把这小娃娃带出山去。

可这小娃娃啊,特别机灵,老把头一靠近,他就跑得没影了。

老把头不甘心,就跟着小娃娃消失的方向找啊找。

找着找着,他发现了一株特别奇怪的植物。

这植物的叶子像手掌一样,根须长长的,就像人的四肢,而且在根部那里,还隐隐约约能看出是个人形呢。

老把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小娃娃是这人参精啊。

从那以后,人们就知道了人参是一种特别珍贵的草药,有大补元气的功效。

而且采参人在进山采参的时候,都要遵守很多规矩,比如说要先用红绳把人参系住,防止它跑掉呢。

二、车前草的故事从前有个马夫,他负责给一个将军养马。

这将军啊,整天带着士兵东奔西跑,打仗行军。

有一天呢,马夫发现他养的马中有一匹马病恹恹的,那马的眼睛红红的,老是拉稀,还不吃草料。

马夫可着急了,这匹马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将军肯定要怪罪他的。

他就想啊想,想找出个办法来治好这匹马。

马夫带着病马在路边休息的时候,他发现那匹马突然开始吃起路边一种长得很不起眼的小草。

马夫心想,这马是不是饿急了才吃这个呢?可没想到,过了几天,这匹马的病竟然慢慢好了起来,眼睛不红了,也不拉稀了,又开始活蹦乱跳地吃草料了。

马夫特别好奇,他就仔细观察起这种小草来。

这种小草的叶子是椭圆形的,长在路边的车辙里,他就把这种草叫做“车前草”。

后来马夫发现,人要是得了小便不利、尿血等病,吃了车前草也能好呢。

于是啊,车前草就成了一味很有用的中草药啦。

三、当归的故事有一对新婚小夫妻,男的叫荆夫,女的叫秦娘。

长白山野山参

长白山野山参

长白山野山参野生人参1-5年地上部长出仅为一枚复叶,俗称“三花”,5-10年可长出一枚完整的五片掌状复叶,俗称“巴掌”。

而10-20年后,野山参才长有两枚掌状复叶,放山把头称它为“开山钥匙”,意为找到小捻子就是找到了拿大货的线索,附近很可能有许多“棒槌”。

30年后的野山参长有三枚掌状复叶,俗称“灯台子”,50年的叫做“四品叶”,长四品叶的野山参往往有50-80年长有五个掌状复叶的野生人参,就是“五品叶”了。

五品叶最少在80年参龄以上,在长白山中已经很少见了,放山把头习称“一堆”,放眼看去能找到大大小小的野山参,有六、七十年的儿女辈,也有三、四十年的孙子辈。

至于“六品叶”,参龄百年以上,极为罕见,可谓珍稀国宝,放山人习称“一片”,寓意见此元老,整片山坡会有无数子子孙孙,犹如族群。

现在错非在连采参人都难以到达的崇山峻岭之中,根本就见不到六品叶的存在,这也是现存老参的最高级别,像传说中的七品叶,更没见过了。

人参和黑熊一样,冬天是要冬眠的!野山参每年的生长期很短,一年当中6、7、8三个月是生长旺季,9月中旬初霜,至翌年5月中旬终霜,休眠期长达240多天。

如此短的生长期,使得野山参每年生长增重仅1克左右,遇到年份不好的时候,甚至还会缩水变成负增长,这也是野山参如此贵重的很主要的一个原因。

和普通植物根茎朝下不同,人参的根茎是倒过来长的,那些细细的参须全都向着地面,所以起参的时候必须由远及近,由下往上,一点一点地挖。

这东西长在土壤之中,却可以吸收天地间的精气淬炼凝聚,真不愧是传说中的天灵地宝,就是生长的太慢了点!”人参对生长环境要求很严格,喜欢生长在气候寒冷,腐蚀层深厚土质,阳光不是直接照『射』,降水丰富的深山之中。

人参长到七品叶的时候,就会产生灵『性』,也就是民间传说的人参娃娃,可以趋吉避凶,常人根本就见不到的。

长白山人参故事——三个挖参人

长白山人参故事——三个挖参人

长白山人参故事——三个挖参人三个挖参人咱这老白山是棒槌的老家,棒槌可厚了。

什么六匹叶、灯台子有的是,怎么也挖不净,抠不绝。

听老辈人说棒槌也是个大国,也有个王呢!这棒槌王长得像小枕头那么大,有胳膊有腿的和人一样,最值钱啦!他管着所有的棒槌,不许到别的山上去。

这“参王”派头挺大,有好多大山参围着他,给他当“护兵”。

人们都这么说,可谁也没逮着他。

在好几辈子以前,也说不清是哪一年了,有个叫林三的小伙子,他从小就跟他爹种地。

这一年进山里来挖参,走在路上遇见个姓王的,叫王二,家里开了个小杂货铺,三倒腾两倒腾砸了锅,没办法,来放山。

放了十好几天也没开眼,米快吃光了,下不去山了。

林三看王二挺可怜的,就说:“我这有米,咱们俩一块再放几天吧!”他俩在山里转悠了两天,也没开眼,这天晌午,他俩做好饭还没吃,就听林子里有人喊:“救命啊,救命!”王二和林三奔过去,一看,一只虎追着一个人。

王二吓的三魂走窍、六神离体,钻进倒木底下,连大气都不敢出。

林三拔出腿叉子,就冲着老虎奔过去,虎扑过来,林三往地下一躺,虎正好在他身顶上,林三照着虎肚子就是一家伙,虎“嗷”的一声,一溜烟地跑了。

这人姓赵,叫赵大,是个穷秀才的儿子。

三个人一合计,就插草为香,拜了把子,结为兄弟,他们对天发誓说:“有难同受,有福同享,要像亲兄弟一样。

谁要起坏心,就出不了老白山。

”他们三个一心去找那个“参王”。

挖参可不易啊!那份苦劲就别提了,白天满山转,钻树空子,爬大砬子,脚磨得大泡套小泡,身上刮的新伤压着旧伤。

下晚还得打小宿,挨蚊子咬。

就这样,哥仨走了十好几天了,别说棒槌王啊,就是巴掌子也没看见。

林三背的那点小米子也快没了。

赵大有点不愿意再干了:“真倒霉,连个影儿也没见,不如回去吧。

”王二也泄了气:“咱没这个福,何必遭这份罪呢!”林三可没泄气,劝他俩说:“咱们进老白山干山利落为的是啥?不是为了活命嘛,要能找个大山货,卖几吊子,好换个吃穿。

”赵大、王二一听到钱,就来了劲头。

长白山老把头神话传说

长白山老把头神话传说

撰文/张赫名,于春雨长白山老把头神话传说据记载,第一个开山的“老把头”名叫孙良,在人参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采参行业的开山鼻祖。

老把头的传说,不仅承载了满汉文化的交流汇聚,还蕴含了把头阶层形成的历史脉络。

遗憾的是,史料记载的匮乏,民间传说的杂博,历经多年流传,无从甄别传说的真伪。

因此,尝试部分运用本质研究方法,从有限的资料中,最大化地提取历史事实。

运用史实与假设相结合的方法,站在当时不同的历史视角,探其根源,考其流变。

希冀为东北民俗文化和社会阶层的演变尽绵薄之力。

甄别史实历史事实。

事实一:孙卫东对《孙氏族谱》的研究确定如下史实:一是孙良闯关东采参并死在长白山属实。

二是孙氏家族闯关东并不止孙良一人。

三是孙氏家族讲究“世世耕读传家”,孙良能够书写“绝命诗”。

四是孙良出生于1640年左右。

五是孙良实属汉族人,并非满族人。

六是孙良从金口码头,经鸭绿江、海口(今丹东),再经旱路到达通化的挖参地点。

七是孙良的绝命诗传回了莱阳市,并成为老少皆知的经典典故。

《宽甸县志》记载:清代同治年间,山东莱阳孙氏一行7人来到宽甸,孙与同乡伙伴结伴采参,之后两人失散,孙为寻找伙伴饥饿而死。

事实二:通化老把头坟碑文:“家住莱阳本姓孙,翻江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亲兄弟,沿着古河往上寻。

三天吃了个蝲蝲蛄,不找到兄弟不甘心。

”“亲兄弟”一词的来源探究。

清朝时期,天灾人祸以及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游民、流民大量增加,底层劳动者为争取生存权利,结拜为异姓兄弟形成对抗封建统治的稳固联结,同乡之间的结拜行为,更成为普遍现象。

张禄与孙良,结拜为异姓兄弟,在绝命书中表达为亲兄弟,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行为习惯。

孙良寻找张禄,是“三天”,还是“三十六天”?张禄、孙良相约放一棍山后一起返乡。

一棍山为七天,采参者携带食物不会太多,在留够返程食物,或食物即将用尽之时在约定地点会面。

据此推算,孙良从约定地点返回食物供应地最多3天路程,少则不到1天路程。

由于不间断地寻找,昼夜温差较大,道路难行,消耗体力必然很大,3天所用食物维持最低身体机能不会超过7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白山人参故事
寻找老把头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张禄弟,找不到兄弟不甘心。

三天吃了个蝲蝲蛄,你说伤心不伤心?
家中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

再有入山迷路者,我当做为引路神。

这首诗是当年老把头临死时,刻在长白山里古河岸边的一块巨石上的,流传数百年,山里人大部分都知道这个故事。

传说在很早以前,山东莱阳有个姓孙的,因家境贫寒,度日如年,生活无法维持,便离家进长白山挖参糊口。

长白山山高林密,野兽很多,别说是外乡人,就是山里人也不能轻易进山。

这个姓孙的是山东人,进林子不久就麻达山了。

一连十几日,带的干粮吃完啦,衣裳刮破了,腿也走酸了,劲也没啦。

这一天,他爬到古河边,饿的实在不行了,趴在河边想找点吃的,找什么呢?他正在发愁,猛见从水里爬上岸一个蝲蝲蛄。

姓孙的急忙抓在手里,“嘎吱嘎吱”地嚼起来,可这一只蝲蝲蛄怎么能填饱肚子呢?后来,渐渐不能动了,他知道自己回不去山东了,便在身旁的大石头上留下了诗句,望后人对他有个了解。

后来,挖参人知道了这件事,便称他为放山人的老把头(注:老把头,把头是放山人推举的首领。

具有丰富的放山经验和野外生存技能。

山神老把头:放山人拜祭的,保佑平安挖到人参的神仙)。

就在老把头死的第九个年头上,从山东来了一个姓石的小伙子,叫石哥,这年二十岁,这人也是莱阳的。

临行,听说莱阳有个姓孙的来长白山已经八九年了,音信皆无,估计拿着大货(注:大货,品级高的野山参,如五匹叶、六匹叶)了,就想找这个老乡拉他一把。

石哥走了一山又一山,穿过一林又一林,这一天他来到古河边,想坐下来喝水吃干粮,一看石头上有字,才知道姓孙的死了。

他想:都是山东莱阳的老乡,就决定顺着古河往上寻一寻尸体。

于是,石哥沿古河走了有半里地,发现有一堆白骨,有的露在外边,有的被落叶埋了。

他断定这骨头准是那个姓孙的。

他急忙用手扒了些土,手扒出了血,好不容易把骨头埋了起来。

然后,又插上三根草棍,磕了三个头,叫老把头保佑他平安无事。

这就是后来传说的把头坟。

石哥离开把头坟,又走了一天多,还是一苗棒槌没看见,干粮也剩下不多了。

他坐在一棵老桦树下歇息,忽听身旁有呻吟声。

细一找,在草棵里躺了一个人。

这人二十五六岁,大长脸,瘦得眼睛都眍 了,嘴唇直动弹,就是说不出话来。

石哥明白,这人是麻达山饿的。

他立刻给这人灌点水,又往嘴里送点干粮。

渐渐,这人眼睛能动了,嘴唇哆嗦着,慢慢说清了他的身世。

原来,这人姓丁,叫丁七高。

多巧也是山东莱阳的。

因为进山二十多天没挖着人参,干粮吃完了,又麻达了山,饿倒在这深山老林里。

丁七高十分感谢石哥救了他,又都是莱阳人,两人一商量,就在这深山老林里,插草为香,结为弟兄,不能同生但愿同死!丁七高比石哥大五岁,丁七高是哥哥,石哥是弟弟。

哥俩有了伴,都很高兴,又继续去找棒槌。

谁知,他们运气不好,一连几天,不但没找到棒槌,而且遇上了连雨天,雨下起来没个完,下得大林子里雨雾不清,对面不见人,上哪去找路啊?越是这样,他们就越急,越急就越出不了大林子。

麻达山了,一个人的干粮,两个人吃,也剩不多点了。

这一天突然晴了。

石哥和丁七高来到一个大石柱子跟前,实在走不动了。

他俩依靠着一棵大椴树干上,喘息着,望着这座大石砬子出神。

这座大石砬子可真高。

高得不见山尖,雪白的云彩在山半腰游动,湛绿的松针被山风吹得摆来摆去,像在跳舞。

砬子的下半坡,开着各种颜色、各种样式的山花。

蝴蝶上下翻飞,人参雀不住鸣叫,一劲儿在喊:“王敢哥——梅妹妹凑火。

"“梅妹妹凑火。

”砬子根,杂草丛生,鲜嫩油绿,几只松鼠蹿着树枝,瞪着一双双小黑眼睛,盯着石哥和丁七高。

凡是放山的人都知道,像这样山高水清,草绿花红的地方,准有老山参,说不定还有棒槌精呢!按理说,两个人应在这放几棍,拿点值钱的大货回家。

可饿到现在的程度,连平道都走不动了,哪还有本事爬砬子找山参?这时,石哥摸了摸腰里的口袋,说:“还有两块干粮了。


丁七高说:“我看,干脆都吃了,肚子饱了,在这儿放一棍,说不定能拿着宝参。


石哥苦笑了一下说:“这儿是个好地方,肯定能有人参,可我们麻达山了,就是拿着大货,出不去山,不是也白搭嘛!”
丁七高长叹了一声:“唉,看来只好等着死在山里了。

那天你还不如不救我,不然我现在早见老把头了,再饿也觉不着了。

现在还得遭二遍罪。

唉……”
石哥看了看磕头大哥,说:“丁大哥,既然咱是磕头弟兄,这两块干粮你吃了吧。

吃了后,在这放几棍,挖着大货想法出山回家;我死后,你把我埋了就行啦,回山东莱阳,人们问起你来,你就说我在东北挖了宝参,发了大财,娶妻生子,不回山东了,省得家乡人跟着难过。


丁七高一听,急忙说:“这,你为了救我,我再抛下你不管,让我怎么忍心呢!”“现在是不能两全其美啦。

总不应该两个人都饿死在深山老林里吧。

给!”石哥说着,从口袋掏出仅有的两块干粮,递给了丁七高。

他渐渐倒在树下不动了。

丁七高心里很难过,把石哥顺了顺,找了一个桦树皮盖上脸,便扒土埋石哥。

别看山上土暄,可要埋一人,也得不少土,何况丁七高又没有家什。

他扒了几下,费力不少,手指要磨破了,心想:干粮、棒槌全没用了,我也得死在这深山老林里。

再说,他已经死了,埋不埋还不一样,干脆,我吃饱喝足,挖着大山货好想法回家。

于是,丁七高不扒土了,把干粮全吃了,又喝了些水,肚子有了底,身上来了劲,拎起“索拨棍”就往石砬子后转去。

石哥赤条条的躺在地上不动了,这个善良的小伙子什么也不知道了。

你说怪不,就在这时,隐约可见,砬子上有一苗老山参,一哆嗦,变成一位白胡子老人,手搭凉棚向四处望望,然后从砬子上飘然而下,老人家飘呀,飘呀,一直飘到了石哥身旁站住了。

就见他从怀里掏出个棒槌籽儿,轻轻放进石哥的嘴里,不一会儿,石哥眨巴了两下眼皮,脸色由白变红,嘴唇微微颤动,长出一口气,他苏醒过来了。

这位老人见石哥苏醒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说:“小伙子,起来吧,你没有死!”
石哥朦朦胧胧地坐起,四处看了看,又瞅瞅这位白发老人,渐渐明白了:一定是这位老人救了自己。

于是,他急忙跪下给老人磕头:“谢谢老人家救了我!”
老人说:“你是莱阳人吧?咱们是同乡。

石哥一愣:“你怎么知道我是莱阳的呢?”
老人接着又说:“你姓石,叫石哥。

”石哥点点头,更愣了。

这个老人又把石哥的家境、人口、出关的时间,进山的遭遇都说了,最后说:“你在古河岸边埋过一堆白骨,这个人很感谢你。

这些年,一直受着风吹雨淋,日晒霜打,九年啦,一直盼望有个好心人能掩埋一下,可始终没碰上,多亏你,把他埋在了土下,还以草棍为香,叩头在地,所以他很感动,特意叫我替他谢谢你!”
石哥急忙说:“老人家,俺们都是闯关东的,抛家舍业,千山万水,可真难啊!长白山里埋葬了多少放山的穷苦人呀!遇事互相关照一下也是应该的嘛。

老人家又说:“好吧,你从这往东走一百步,那儿有几苗参,别看不起眼,可是大货,
挖着回家吧。

"
石哥说:“老人家,就是有山参,我没吃的,又麻达山了,恐怕很难出山啊!”
老人说:“不怕,我给你几粒参籽儿,饿了你就放嘴一粒,一定能走出林子。

挖完参,有只人参雀给你引路,跟着它走,就没错。


石哥说:“我还有个磕头弟兄,叫丁七高,是我大哥,也不知死活?”
老人说:“他心眼不好使,你把干粮给他吃了,他却丢下你不管,只想发财还家。

他爬砬子时摔到山涧里去了。


石哥又问:“老人家,你怎么知道的?”
老人说:“是那个老把头告诉我的。

”老人说着,一股白雾缠身飘飘升起,渐渐不见了。

石哥明白了:这一定是好心的老把头打发人参老人来救我的。

他立刻跪下磕头,感谢人参老人,更感谢好心的老把头。

石哥起来,肚子一点也不饿了,身上也有了劲儿,他把人参籽揣在怀里,拎着索拨棍一直往东走。

走一步数一步,走到第一百步上,果真看见几苗人参,他挖出来用桦树皮包好。

这时,真的飞来一只人参雀,还一个劲儿叫呢!
石哥跟着人参雀下了山。

他卖了不少钱,回山东莱阳就讲起了老把头的故事,渐渐地人们都知道了,凡是进山挖参的人,都敬老把头,还给他修了一座把头庙。

搜集整理者:梁之(张栋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