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7张PPT)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7张PPT)

材料3:
斯大林的选择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
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
,要么被人打倒。
——斯大林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
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请分析:他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
?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落后的现实;重工业是国防的基础

经济形式的直接过渡

主 义
经 济 体
建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
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
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中 形 成
斯大林经济 体制确立
谢谢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1.背景 2.目的 3.主要内容
4.评价 理论意义: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向社 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 实践意义:得到工人和农民支持,使国民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 固。
5.启示:制定政策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①(国际因素)资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②(国内因素)国内武装叛乱、经济严重匮乏 2、目的: ①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②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2.目的 3.主要内容
4.评价 ①保证了军事斗争得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课件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
1928
1937
工业生产总值
5
2
机器制造业
4
2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
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
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1937年 77%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莫斯科的地下铁道已经通行,车站装璜的美丽,实在可与皇宫相比,车
辆非常舒服。街上的汽车要比十年前增加二十倍,除公共汽车、电车外,
还有无轨电车。红场旁边的合作社,现在改造为列宁博物馆,范围非常
宏大。
莫斯科的商业非常兴旺,新的大商店很多,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商店中
的人都非常拥挤。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推行工业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影响
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 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 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3)结论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 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影响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 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大国崛起》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流行口号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就是法律。——苏联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沃兹涅辛斯基 农业集体化道路

课件7: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7: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提示: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 依据:苏联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只有建立重工业,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才能推进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合作探究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材料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 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 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 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 业全部收归国有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义务劳动制
3.评价: (1)进步性:为胜利奠定了基础,巩固了政权。 (2)局限性:脱离苏俄实际;造成严重的危机。
【思维点击】材料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什 么背景以及目的?
【合作探究2】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 何明显不同?
斯大林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远优于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是强于从 轻工业起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提示: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公有制下的工业化,以重工 业为中心。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私有制下的工业化,从轻工 业起步。
【学习延伸】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争议,可
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观点一 有人认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
济体制有着很大的弊病,但这种体制在一定的历史 条件下是适用的,也不能说没有调动劳动群众的积 极性。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

课件5: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5: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
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主义——实行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生产和货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
强制劳动
4.结果 渡过危机 粉碎武装干涉,取得战争胜利 实验起火
合作探究:追随“理想”的实验为什么会起火? 起火的后果有多严重?
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管理方法 高度集中,行政管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
形式
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
合作探究
探究二:中国的改革开放借鉴了列宁新经济政 策哪些做法?
⑶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1 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28 年-1932年 1933年-1937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 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起火后列宁的反思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 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 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 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二、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
比较分析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相比有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59张)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59张)

• 4.评价 •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物力、财 力,支持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 走出误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 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 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 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 想性。
• 苏联曾因为走这条道路而一跃成为工业强国, 但由于长期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并未 跟上发展的步伐,使农业在20世纪中后期 停滞不前(连粮食都需要进口),苏联人民的 生活水平长时间内并未增长,导致社会矛盾 逐渐尖锐,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 那么,苏联的这种“片面经济”是如何形 成的?它有什么弊端呢?今天就让我们进入 新课的学习,一起来解答这些疑问吧!
• 4.特点 •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 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 5.作用 •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 积极性,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 (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 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 知识拓展: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道路,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新 经济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利用商品货币关 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 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俄)国情,符 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 积极性。第二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促 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 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目 标 导 航
• ●课标要求 •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 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的必要性。 •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7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7张PPT)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1.苏联成立1922.12.25

旗、


苏联初成立时只有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 外高加索四个加盟共和国加入。1991.12.21-25日 正式解体,苏联前后历时69年。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列宁 斯大林
列宁逝世与斯大林领导
列宁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 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 ,1924 年1月21日逝世,享年54岁.列宁对 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新贡献、关 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 论;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与世 界革命的理论;关于帝国主义的有 关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 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方面: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集制,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②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 工业方面: ①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 矿归国所有,由国家经营
②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 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私人办小 企业.
(2)如何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①使苏维埃政权渡过难关,但它不是建设社会 主义必须采取的政策,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 ②不利于恢复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新经济政策
1.
主 义实 政施 策战 导时 致共

①.经济危机:天灾造成饥荒、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使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
②.政治危机:有些地方发生农民暴动,喀 琅施塔得发生水兵暴动
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变为自由贸易; 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3)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材料2:俄共元老:列宁是向资本主义过渡,是 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俄共青团与俄共:新经济政策背叛了十月革命 的理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严重的倒退, 退团退党!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 经济+按劳分配
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否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复辟资 本主义?为什么?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化(公有制)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学法指导:6W自学大法,即时间(when)、地点 (where)、人物(who)、是什么(what)、怎样 做(how)、为什么(why),尤其要关注why, what,和how!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自主学习一:哪一项具体的政策对农民伤害最 大?为什么还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问题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是捷径吗?
项目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材料1:在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工业 流通 分配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义务劳动
主义,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 和货币。--马克思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82
战时共产主义
%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事实证明,非但不是捷径,更是引发了一 系列的经济政治问题,因此才会出现视频 中兵变的一幕。形势的变化逼迫列宁等人 不得不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推行 “新经济政策”。

课件1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1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实践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1)工业: 优先
,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①单一的公有制;
(2)经济体制: 单一的 (3)农业:
和高度集中的 :
。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排斥市场; ③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评价 (1)功绩: ①开辟了 ②通过实施
和 ,苏联迅速实现了
③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
奠定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
,导致
长期落后,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向 索取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课堂练习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
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
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
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
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中的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总产量指数
工业产量恢复并发展
4.作用: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②有利于稳定政局。
斯大林的选择
三、回归理想——斯大林模式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
A.余粮收集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 战争威胁政权
经济: 粮食极度匮乏
列宁的探索 一、战时发展之路
2、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Leabharlann 3、内容:共产主义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义务劳动、实物配给制
公有制 计划经济
取消商品 市场和货币
一、战时发展之路
1920年苏俄农民的示威游行
1、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2、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
斯大林探索 问题探究:
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 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 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苏维埃国家在 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 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摘自《斯大林选集》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强国探索之路

之 列宁的探索

——战时发展之路
——正常发展之路
课程标准 1.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经验教训。
列宁的探索 一、战时发展之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十月革命后苏俄所面临的问题:
材料二:为了实现工业化,苏联农民不仅“勒紧了裤腰 带”,而且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 模范人物斯达汉若夫,他在六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内,采 煤102吨,表现了苏联工人高昂的建设热情。这种热情成 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世界通史》
(1)从材料一、二中看出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有利条 件有哪些?
-----斯大林模式
外部:帝国主义威胁、包围
内部:苏联工业基础非常落后
斯大林: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至100年。 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
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的选择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 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探索 问题探究:
材料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1926年起,苏 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人民版
主要依靠农业、轻工业为其提供,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斯大林探索 问题探究:
(4)总结苏联工业化之路的形成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2、两个五年计划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农业集体化运动
和单一的公有制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探索 三、加速发展之路
材料一、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发展表
1913年 1928年
总产值(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
列宁的探索
白俄罗斯 乌 克 兰
俄罗斯 南高加索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简称“苏联”

之 斯大林时期的探索

——加速发展之路
斯大林探索 三、加速发展之路
一、新的问题: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他接过1的0 是一7个扶木4犁的穷3国, 2

6他留下6的是一4个拥有3核武的4强 3

5国。 5
5——丘4吉尔 3
3
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开辟了一条 不同于西方新型工业化道路。
斯大林探索 三、加速发展之路
斯大林探索 三、加速发展之路
-----斯大林模式
1、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2、两个特定的时代因素
3、三个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梦 列宁时期
之 路 斯大林时期
战时发展之路 正常发展之路 加速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 的强国路
结合20、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 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 1、根据形势的变化,勇于探索,不断调整政策。 2、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肯定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
列宁的探索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农生产 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 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 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 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论粮食税》
实质是:从生产力水平出发,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 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途径。
-----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
“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
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
“计划”成了最时髦词。
——《大国崛起》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 开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文明模式。
打倒列宁, 恢复沙皇统

1921年苏俄水兵叛乱
“要苏维埃,不要 布尔什维克”。 “立即取消粮食 征购队”的口号
列宁的探索 二、正常发展之路
-----新经济政策政策 问题: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不是退回到资本主义?
部门 新经济政策
“新”
农业 固定粮食税
多种
工业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所有制并存
商业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
走 出 去 , 前面 有个天 。这是 梦想, 更是突 破。 面 对 已 经发 生的事 情进行 追 问 : “ 为 什么会 这样? ”这是 一种探 究,是 刨根问 底,是 思维的 深进; 而对梦 想 中 从 未 发 生过的 事情进 行追问 :“为 什么不 能这样 ?”这 是一种 转换, 是独辟 蹊 径 , 是 思 维的突 破。梦 想,突 破,是 萧伯纳 上面这 段文字 的精髓 。 梦 想 , 是 突 破 的 前 提。种 子梦想 着突破 泥土, 于是诞 生了一 个崭新 的生命 ;小草 梦想着 露 出 地 面 , 于是圆 满了一 个绿色 的春天 ;蝉儿 梦想着 冲破黑 暗,于 是才有 了阳光 下 的 欢 唱 , 有了花 间美丽 的舞蹈 ……自 然界的 很多生 命都因 有梦想 、有突 破才挣 脱 束 缚 , 而 使自己 的生命 经历了 涅磐而 更加完 美。 有 了 梦 想还 要敢于 突破。 众 多 生 物 如 此,科 学发展 的道路 也是这 样,没 有梦想 就没有 突破, 没有突 破就没 有 进 步 。 哥 白尼为 梦想而 孜孜追 求,于 是突破 了地心 说,把 人类的 视野扩 展到了 更 为 广 阔 的 太阳系 ;牛顿 为梦想 而不懈 观察研 究,站 在巨人 的肩上 又不宥 于巨人 , 以 苹 果 落 地的简 单事实 为基础 ,从人 类对自 然的认 识中抽 象出一 个万有 引力定 律 , 使 人 们 在认识 世界的 道路上 找到了 捷径; 瓦特注 意水开 了能顶 起壶盖 的现象 而 产 生 了 梦 想,并 为之坚 持试验 ,于是 蒸汽机 被发明 ,并直 接引发 了工业 革命。
“新”找到了一条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列宁的探索 二、正常发展之路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913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科 学 的 每 一 次进步 无
高一年级 历史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的灯,这 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 看那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 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声喊叫: 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改变的是政策,不变的制度,坚守的是信念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实现强国梦 青春勇担当
谢谢
材料四: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
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所以只能
有本国提供。
——摘自《斯大林选集》
(2)材料三中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指的是什么? 先发展轻工业,完成资金和技术的积累;再搞重工业。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不利条 件是什么?从国情出发,如何解决? 国内:苏联落后,缺资金。国际:帝国主义经济封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