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ab568617e21af45b307a8fe.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要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理解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3)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4)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2、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通过循循诱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跟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2)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都在敌对势力的控制之下,粮食等物资极度匮乏。
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史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一、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二、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课堂目标达成(1)基础目标1、熟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线索(时空与事件)。
2、掌握战时共产主义主义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2)能力目标从历史事件的原因、内容、结果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3)情感目标认识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评价“斯大林模式”五、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导学案导学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象图片、导学案六、教学过程【先学环节】1、熟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线索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农业工业流通分配3、斯大林模式(1928-1991)的主要表现:设计意图:先学环节主要是为学生预习准备。
一是利用时间轴使学生构建本课时空观。
二立足考纲和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熟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后教环节】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材料一: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二: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总结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场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影响。
2.过程与方法(1)感受视频导播《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之开场、“斯大林模式”等有关图片、神入历史。
(2)通过阅读“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有关的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论赛,提高学生查阅选取有效资料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苏俄出台不同政策发展经济,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观看问题。
(4)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用“论从史出”的观点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斯大林模式”一目的探讨学习,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善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联系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当地建设提出可行性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和经验教训。
2.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象图片、视频资料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打开“优酷”网,播放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的开场,让学生神入历史。
2.播放幻灯片,展示苏俄历史上风云政治家图片,引出话题:你知道苏俄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哪些辉煌与奇迹?这与图片上的人物主持开展的哪些事情有关?最后点明本课将学习与苏俄经济建设有关的前三个政策。
(1)彼得一世农奴改革让俄国成为军事强国(2)叶卡捷林娜二世“开明专制”,造就大批知识分子,让俄国现代化(3)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伯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普京执政,让苏俄拥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国、人类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创不同于西方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唯一与美国抗衡的一极等殊荣,不过也带来了苏联最终的解体。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高比较历史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
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教学设计7: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课时,本单元通过相对简短的两课,概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和创新的主要线索,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伟人的三项政策。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合作探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3分钟):影像设疑播放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片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群众的一段演说),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否经受严峻考验,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创设情景、感受历史:老农尼卡诺夫大叔的生活写照(1918-1937)<一>应急之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情境一:那年(1918年)他47岁,常年种地干农活,身子骨还算硬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经济史部分的学习体会出了一些门道。
但是,对于世界史部分还是不如中国史部分感到熟悉亲切,尤其对本单元一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较少。
如何带动学生利用常识和已学知识,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师讲述,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并能复述其政策内容;学生观看史实资料片,可以感触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通过史料解析与比较,学生初步学会辩证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揭示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利用框架、文字、图表等史料,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苏俄(苏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中,是一种创举,开创了新模式;了解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做不断调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1:全体工人大会讨论“第一次五年经济计划”,报告人说:“最高经济委员会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倘使我国经济还是和从前一样落后,那末必不能脱离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必不能独立。
倘使需要纺织机、耕种机、制造机,都要用金子到外国去买,那末我们的国家就不得不听资本世界的命令。
倘使本国工业不发达,农业亦是一定不能发展的。
“国家工业不发达,就不能有强大的武力。
敌人能制造枪、炮、飞机、坦克车。
而我们没有大的兵工厂,那末一定要被敌人消灭,我们就要变成亡国奴,俄国就要变成人家的殖民地。
“所以我们的政府要很快地从事工业建设,很快地建造自己的工业,自己来开矿,来制造机器、飞机、大炮。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

c.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总结其异同。
d.结合现实,评价这些政策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学生分组进行课后研究,选取以下课题之一进行深入探讨: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苏联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局限。
8.课后作业,拓展提升: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9.教学评价,关注成长: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10.反思教学,不断改进: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
2.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客观态度,学会尊重历史、珍视现实,对未来充满信心。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分析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文章需包括以下内容:
a.概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概念、背景、主要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问题驱动法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是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程内容,自主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发展过程。
4.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
5.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预习课程内容,自主探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b.列宁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四)课堂练习(500字)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了解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认知和态度。
4.教学拓展:
(1)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总结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场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影响。
2.过程与方法(1)感受视频导播《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之开场、“斯大林模式”等有关图片、神入历史。
(2)通过阅读“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有关的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论赛,提高学生查阅选取有效资料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苏俄出台不同政策发展经济,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观看问题。
(4)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用“论从史出”的观点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斯大林模式”一目的探讨学习,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善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联系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当地建设提出可行性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和经验教训。
2.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象图片、视频资料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打开“优酷”网,播放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的开场,让学生神入历史。
2.播放幻灯片,展示苏俄历史上风云政治家图片,引出话题:你知道苏俄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哪些辉煌与奇迹?这与图片上的人物主持开展的哪些事情有关?最后点明本课将学习与苏俄经济建设有关的前三个政策。
(1)彼得一世农奴改革让俄国成为军事强国(2)叶卡捷林娜二世“开明专制”,造就大批知识分子,让俄国现代化(3)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伯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普京执政,让苏俄拥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国、人类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创不同于西方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唯一与美国抗衡的一极等殊荣,不过也带来了苏联最终的解体。
【学习新课】一、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1918-193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及实质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1918-1937)阅读下列文段思考:三段话分别反映了苏俄的哪一经济政策?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其各自的本质特点是什么?那年(1918年)我53岁,常年种地干农活,身子骨还算硬朗。
我的大儿子斯洛夫在村头开了煤矿厂,小儿子维可夫在城里经营棉布店。
最近报纸上说了,革命虽胜利了,但还得打,前线部队缺粮食,经常发生红军饿倒得事。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政府马上会派征粮队来村子里,我已经准备好了,留点吃的和种子粮,其余的全给国家收购。
还有老大的厂也要归国家管了,小儿子的店也要停业了。
也好,两个儿子回来帮我忙地里活,农闲时干干义务劳动。
昨天广播里说,莫斯科的党员在开会时,我们敬爱的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同志晕倒在会场上,他拥有调拨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却没有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哪怕一小口。
感动之余,党员们利用星期六休息时间进行了义务劳动,列宁同志也要加入。
这年头,我们也要为国家尽尽力。
当时我进了趟城,不得了!一普特粮食的价格国家征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200卢布!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呀?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国内外敌人。
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
听说邻村都起来反了,水兵也闹起来了。
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粮食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了。
老大的厂子恢复营业了,老二的店重新开张了,国家还把一些大项目交给外国人开发,美国来了个叫什么哈默的年轻人来开棉厂,还有个叫福特的来造嘎斯小汽车,很快就要上市了。
1924年莫斯科的雪花飞舞着,伟大领袖列宁同志离开了我们,我和儿子们都很伤心,有象钢一样姓的斯大林同志继任,看来国家政策又有大动作了。
这不,昨天村长接到克林党委的一道命令:必须使100多户农户全部加入集体农庄。
凡不愿加入的将被流放、财产没收。
村长回到村里召开全村大会,宣布每户都必须全体加入集体农庄,当天晚上,乡亲们就回家宰杀牲畜。
老大的厂子又被收走了,听说国家要在西部建很大的拖拉机厂,农业要机械化了。
2史感。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之背景及评价(一)坚冰已经攻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操作:1、展示图片及三段材料,让学生得出背景: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背景:国内外反动势力反扑物资困乏马克思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2、展示过程图片,给出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请学生得出该政策的评价: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评价:(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2)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战胜敌人提供物质保障。
(3)为苏俄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但并非正确途径,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二)道路已经指明--新经济政策:操作:展示有关图片及材料,让学生得出背景和评价,学会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材料: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
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
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
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意义:(1)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2)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4)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5)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是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三)斯大林模式操作:1、图片加视频,让学生感知苏联建立,列宁逝世,并出示背景材料,学生总结出背景。
材料:1928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
“我们的命运比目前的中国好不了多少,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
”背景:(1)20年代中后期苏联国际环境骤然紧张(2)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苏维埃国家政治体制转型的配合(3)新经济政策本身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历史局限性(4)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5)斯大林个人的因素2、在学生查阅了资料,有所准备的基础上,展开辩论赛:斯大林模式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资料整理如下)正方观点及论据:斯大林模式是功大于过(1)这一模式使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它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转化成工业国。
“二五”计划后,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这是自彼得大帝改革后,俄罗斯民族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仅仅是凭借武力占据了世界制高点。
这和1929-33年正在遭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2)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
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
(3)为后来苏联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大国奠基。
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
丘吉尔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4)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
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
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
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这些外来的技术专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苏联人。
(5)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把斯大林模式的研究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宏观历史进程和背景之下,将其看作落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的创造性模式和道路。
他认为,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