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20课2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必修二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背景
(5)1927年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3.表现
(1)优先发展________,其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 计划经济 (2)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 集体化 (3)推行农业_______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评价 (1)功绩
学习探究: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 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 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 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 资本主义阵地上去,从‘冲击’转 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列宁全集》
二、新经济政策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合作探究:鉴古知今,鉴外惠中】 【
从苏俄(联)在探索中不断的改革,给我们 以深刻的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 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立足国情 ②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③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道路是坎坷的 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工业落后的现实;重工业是国防的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 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 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 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亿普特) (亿普特) (亿普特) (亿普特)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 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 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 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52张PPT)

新经济政策 的实质是什 么?
5、实质: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 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 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913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阿芙乐尔”号巡洋 舰
列 宁 指 挥 起 义 工 兵 攻 打 冬 宫
战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
共
斯
产新大
主经林
义 政
济 政
模 式
改 革
解体
策策
赫
勃
戈
鲁
列
尔
列 宁
斯
晓
大
夫
林
日 涅 夫
巴 乔 夫
1917.11.7
1991.12.21
第20课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
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 变的必要性。
他会说: “只有那一个航海家, 他在斗争中锤炼了心灵, 终于为世界发现了谁也没有发现的新大陆。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农民在集体农庄用餐
材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 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 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 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 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 (1929年11月)
6 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
黑市价格
200 卢布
材料4:“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 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 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 明我们犯了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_计__划__经__济_____。 (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 (1)功绩 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_反__法__西__斯__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 物质基础。
3.新经济政策的“一适应”“两允许”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易错提醒]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 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 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弊端 ①片面发展__重__工__业_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___苏__联__解__体______的一个 重要原因。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易错提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 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 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2.新经济政策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史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 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 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3.1919—1920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苏俄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二新经济政策1. 背景:战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 内容: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取消部分企业国有化以租让方式让外国人经营部分矿产、森林和油田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3. 影响:1925年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稳定了政治形势三斯大林模式:国家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1. 背景:1924年,斯大林上台,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3.作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日益僵化,成为日后解体的重要原因前言:1918年,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资源供应紧张,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总结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2.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3.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应该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取消商品交换,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8张PPT)

2.形成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都已加入。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什么不同? (1)就两者实施的目的来看,前者主要是为了集中力量取得 国内战争的胜利,以巩固苏维埃政权;后者则是为了恢复发 展生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就两者的内容来看,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 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 经济。
(2)政府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 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 交换。 (5)废除实物分配制。
3.历史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 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消极影响: ①“斯大林模式”本身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 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 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 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 因。
第20课 从“战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 教训。 2.学习要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和作用。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5caf320804d2b160a4ec067.png)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 经济+按劳分配
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否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复辟资 本主义?为什么?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化(公有制)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学法指导:6W自学大法,即时间(when)、地点 (where)、人物(who)、是什么(what)、怎样 做(how)、为什么(why),尤其要关注why, what,和how!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自主学习一:哪一项具体的政策对农民伤害最 大?为什么还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问题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是捷径吗?
项目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材料1:在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工业 流通 分配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义务劳动
主义,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 和货币。--马克思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82
战时共产主义
%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事实证明,非但不是捷径,更是引发了一 系列的经济政治问题,因此才会出现视频 中兵变的一幕。形势的变化逼迫列宁等人 不得不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推行 “新经济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二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会产生什么后果?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思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
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
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
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结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1922年苏联成立
1922年年底,各俄 外族罗 高斯 加联 索人邦 联邦
民在自愿和平等基础 俄罗斯联邦
11乌9922克95年年兰加加入入的的有有 1白94哈俄0乌年罗萨兹斯加克别入克的有
上,成立了苏维埃爱塔沙土吉尼库社克亚曼
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吉拉立尔脱陶吉维宛斯亚
摩尔多瓦
2、目的: ①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思
项目 农业 工业
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 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实物配给制,生活 分配制度 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大国崛起》
三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20~50年代)
1.背景 (1)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 (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4)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思
斯大林一直认为长期依靠新经济政策 “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 义”。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革命成果 的威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共49张ppt)

4、特点
战时 共产主义
在战时用强制性的 行政、军事手段来
管理经济
一切都国有化
材料解析
材料: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 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使新政权得到巩固。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使国内革命战 争取得了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材料:1920年苏俄 农民流传这样的说 法:“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 属于你们;森林属 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积极作用2: 开创了计划经 济体制和新型 工业化模式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
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 发展过程,苏联一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 业;
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 始积累,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 证多投资多积累。
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
以及挫折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1年俄国(苏联)Fra bibliotek展线索俄国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1917年十 月革命
1922年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17 1921 1925
1953
──这就是计划经济
消极作用3: 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 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消极作用4:体制日益僵化,导致苏联 解体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 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 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 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 2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下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了1913年的水平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
从材料可看出,这一时期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A正确;1926年工业指数超过了1913年,B正确;从1921年到1926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D正确。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基本实现的,C错误,符合题意。
2.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请推断他当时在苏联不可能看到()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活动。
B、C教材有明确说明,属此时期活动,A 是斯大林时期进行工业建设的内容,D则属列宁时代。
3.美联社曾经报道,1930~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驻美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美国工人大量失业B.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苏联的经济政策吸引美国人前去投资解析: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抓住“1930~1932年”这一时间信息深入分析,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出现了A、B两项内容。
而同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却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A、B、C三项均是原因,但当时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与资本主义市场运作模式难以兼容,因此,D项不准确。
4.《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②是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D。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实行初期起到了加强国防实力的作用,因此①②③说法正确。
但是长期发展重工业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了人们的不满,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5.(2018·江苏南京期中)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
斯大林执政时期,为“转入进攻”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废除实物分配制C.农业集体化D.取消义务交售制解析:C。
余粮收集制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政策,与材料中“斯大林执政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废除实物分配制的是列宁,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压低粮食收购价格,以服务于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义务交售制是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取消的,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6.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其中约有1 700人是美国工程师。
同年,苏联向美英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这表明(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C.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解析: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说法明显错误,排除A项;1932年处于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而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技术、设备等,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仅有设备,还有人才,故D项错误。
7.《苏联国民经济》中写到:1949年,当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的同时,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
该描述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成为军事强国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人民抵制享乐D.实现了工业化解析:B。
材料中“原子弹……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与“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这两个现象的极大反差反映出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重轻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实质上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项正确。
8.(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31年斯大林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
”据此可知,斯大林认为( )A.苏联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B.苏联工业化应该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重点C.市场经济体制比计划经济体制更有优越性D.苏联经济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析:B。
材料强调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就要高速度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故B项正确。
9.(2018·河南洛阳高一下学期期中)《全球文明史》中写道:“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
”材料中的“这项工作”(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解析:D。
根据材料“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可知,在这种经济建设理念指导之下,斯大林模式最终得以确立,故D项正确。
10.(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在这一体制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一体制( )A.完全脱离了苏联的国情B.以行政命令代替价值规律C.一开始就遭到人民的反对D.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解析:B。
根据材料“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都要由中央调配”可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
11.(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
……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发展缓慢解析:A。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正确。
12.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据此分析( )A.斯大林模式形成B.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解析:C。
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1936年,故A项错误;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被终止是在1928年,故D项错误。
13.“(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应用牵制手段实现工农经济的理想结合,其途径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
”下列对这一举措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工农经济协调发展B.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C.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建立农庄,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析:B。
材料中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手段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即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建立集体农庄,极力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生产的落后,故B项正确。
14.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年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总数l/4增加到了1/2。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解析:B。
根据材料“1927年到1933年”“技术学院”,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B项正确。
15.斯大林在1929年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
”这里实现“粮食产量最高”的途径是指(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C.开展农业集体化 D.扩大农场的自主权解析:C。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实行的最初阶段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故C项正确。
16.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该表反映了苏联(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忽视商品价值规律C.经济发展很缓慢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解析:A。
与1928年相比,“一五”计划期间煤、石油等重工业的实际完成数均大幅增长,而棉织品增幅很小,这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教材知识,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第二小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解读。
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启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