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心理应激与调节.
第9章_心身疾病[2]
![第9章_心身疾病[2]](https://img.taocdn.com/s3/m/c6dc8444e45c3b3567ec8bc4.png)
注意:1、应激不同于刺激 2、应激不是神经能量 3、应激并不都是身体受到某种损害的结果。
(三)应对的意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消除缓解紧张状态。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及机制
(一)心理应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
1、心理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两种。 积极: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动机调整; 消极:焦虑、恐惧、抑郁、愤怒。
心身反应:指精神性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 应也就恢复; 心身障碍: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 心身疾病: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器质性病变。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 发展、转化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 体功能障碍。
狭义的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是发病的重要 诱因,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的作用而产生的疾病。 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
心身疾病的分类
8. 神经系统 9. 妇 科 10.外 科 11.儿 科 12.眼 科 13.耳鼻喉科 14.口 腔 科
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
常见心身疾病
一、 高血压
二、 冠心病
三、 糖尿病
四、 哮踹
五、 溃疡病
六、 经前综合征
一、原发性高血压
二、冠 三、糖 心 尿 病 病
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 秃、银屑病、多汗症、慢性荨 麻疹、湿疹等。
心身疾病的分类
1.心血管系统 2.呼吸系统 3.消化系统 4.皮肤系统 5.肌肉骨骼系统 6.泌尿生殖系统 7.内分泌系统
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 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 痉挛等。
心身疾病的分类
1.心血管系统 2.呼吸系统 3.消化系统 4.皮肤系统 5.肌肉骨骼系统 6.泌尿生殖系统 7.内分泌系统
心理应激与情绪调节机制研究

心理应激与情绪调节机制研究人的一生中难免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这些压力和困扰会对我们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并探索有效的应对方式,心理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心理应激与情绪调节机制。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面临威胁或压力时产生的身心反应。
这种反应涉及到多种生理和心理因素,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焦虑、抑郁等。
人们在面对应激刺激时,会通过情绪调节来应对。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调整自身情绪状态的能力。
情绪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和神经途径。
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扣带回、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在情绪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扣带回是情绪调节的核心区域,它能够调控情绪的生成和表达。
杏仁核负责情绪的感知和记忆,它能够对潜在的威胁产生警觉反应。
前额叶皮层负责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它能够对情绪进行评估和调整。
这些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情绪调节网络。
然而,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的应激刺激时,其情绪调节能力却会有所不同。
一些人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应激带来的压力,而另一些人则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情绪失控。
心理学家们认为,这与个体的心理韧性有关。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的能力。
研究发现,拥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人更能够应对应激刺激,减轻情绪波动和焦虑感。
他们更有能力寻求帮助并采取主动的应对策略,如通过社交支持、积极思考和自我调节等方式来缓解应激。
此外,情绪调节还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认知控制能力有关。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思维、情绪和行为的觉察和理解。
通过增强自我认知,个体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并采取适当的调节策略。
认知控制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具有较高认知控制能力的人更能够在面对应激时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失控。
情绪调节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
研究发现,积极社交支持是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之一。
病理生理学应激教案

第九章应激(2学时)
第一节概述
1.掌握应激、应激原的概念及英文
2.了解应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应激的分类(知识点:良性应激、劣性应激)
第二节应激的躯体反应
1.神经内分泌反应:掌握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 的基本效应;
2.了解其他神经内分泌变化;
3.了解应激时免疫系统的反应;
4.掌握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的概念及英文,掌握AP的主要功能;
5.掌握热休克反应和热休克蛋白的概念及英文,掌握HSP的功能;
6.了解其他类型的细胞应激。
第三节心理性应激(自学,掌握心理性应激的概念;了解心理性应激对机体的影响;掌握创伤后应激障碍概念、英文及缩写)
第四节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
1.掌握应激性疾病和应激相关疾病的概念;
2.熟悉应激时的物质代谢变化;
3.熟悉应激时心血管功能改变和异常;
4.熟悉应激时消化道功能改变,掌握肠易激综合征和应激性溃疡的英文、概念及发生机制;
5.要求自学并了解免疫、内分泌、生殖、血液、泌尿系统的功能改变,掌握心因性侏儒英文、概念。
因时间关系,图9-4、9-5、9-6略讲。
注:
应激(3学时):补充讲解“第三节心理性应激”和“免疫、内分泌、生殖、血液、泌尿系统的功能改变”,讲解图9-4、9-5、9-6。
其余内容同2学时。
心理学与应激应对应激的心理调适和应对策略

心理学与应激应对应激的心理调适和应对策略心理学与应激:应对应激的心理调适和应对策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应激情境,例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
应激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应激的心理调适和应对策略,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帮助。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在应对应激方面的理论与方法。
一、理解应激和应激反应1. 应激的概念和类型应激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它们对于个体而言可能产生压力、威胁或挑战。
应激可以分为积极应激和消极应激。
积极应激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适应,如获得成功、结婚、升职等;消极应激则给个体带来困扰和不适,如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
2. 应激反应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面对应激时所表现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生理特征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心理特征包括焦虑、紧张、恐惧等。
应激反应的强度和形式各不相同,这取决于个体对应激的认知和情感评估。
二、应激的心理调适1. 认知调适认知调适是通过改变个体对应激的认知方式,以减少负面情感和反应。
常用的认知调适方法包括:重新评估应激事件的重要性和可控性,寻找积极的解释和意义,以及调整认知偏差等。
2. 情绪调适情绪调适是通过有效管理和调整情绪,以减少应激的负面影响。
情绪调适的方法包括:表达情感、寻求支持、放松训练、艺术娱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体释放负面情绪,调整情绪状态,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3. 行为调适行为调适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以适应应激环境。
行为调适的方法包括: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增加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问题,灵活调整策略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应激情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
三、应对策略的选择与实施1. 主动应对和消极逃避应对策略可分为主动应对和消极逃避两种类型。
主动应对是积极面对问题,主动解决困难;消极逃避则是回避问题或通过不健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选择应对策略时,个体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资源进行综合评估,避免消极逃避,提高主动应对的能力。
第九章心理危机干预课件

(3)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二)非创伤性事件所致危机反应
(4)行为改变:不能专心学习工作或劳动;回避他人或 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粘着性;与社 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性行为;拒绝 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 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构成危机的要素:
(1)存在重大心理应激;
(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焦虑抑郁,烦躁), 认知改变(集中、注意、记忆 等 改变), 躯体不适(失眠、头昏、腰酸背痛), 行为改变(生活常规改变,如不晨起锻炼), 但这些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3)其时当事人用寻常解决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付。
自然灾害
¨ 同样情况部分人能战胜
所有危机的共同特征: 均由负性的生活事件引起
是什么制造了危机? 负性事件本身
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态度以及人们无 法有效处理这些负性事件所导致的
当人们所感觉到的生活压力超过了其可应 对的范围,危机就产生了
图1 心理危机时的危机反应
一切都在控制中 可预测的
公正和公平的 有意义的 不脆弱的
六、心理危机的四种后果
• 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 • 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 • 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 • 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创伤
后应激障碍)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概述
一、危机干预概念(掌握)
• 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进行简短而 有效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顺利地渡过心 理危机,恢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达 到原有的社会功能水平。
护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护理心理学第一章绪论psychology 护理心理学: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
心理学:研究机体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3.心理现象的内容:(1)心理过程:a.认知过程 b.情绪和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2)人格: a.意识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自我意识4.护理心理学的任务:(1)探索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并用于临床实践(2)研究患者心理特征影响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机制(3)探索护患关系及其改善(4)探索优秀护理人才的心理特点,探索培养途径nursing care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学方法,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促进患者健康或达到最佳身心状态的活动。
第二章基础理论1.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1)自我实现论(2)顶峰体验罗杰斯人有实现的趋向,人性基本可以信赖2.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巴普洛夫及其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和操作条件反射班杜拉及其社会认识论,自我效能理论3.观察学习的四个具体过程:(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需要模仿的行为规范是基础(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要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被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4.健康信念模式(HBM)理论要点:(1)知觉疾病易感性:是个体对危险行为会危害自己的健康或疾病可能性的敏感程度(2)知觉疾病威胁:是个体对危险行为后果和疾病危险性的预期(3)知觉健康行为益处:是对采取行动,改变行为能带来好处的预期(4)知觉行动阻碍:是对采取行动所付出代价和遇到的困难预期(5)行动线索:实现行为改变的策略(6)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者采纳建议,实施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的可能性高。
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课件

应急理论 成长理论
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与方法
倾听与理解
。
评估与诊断
干预措施 转介与跟踪
危机干预的流程与原则
危机识别与评估 紧急介入
确定干预目标
制定干预计划 实施干预
效果评估与反馈
危机干预的常用技术
心理疏导 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帮助个体或 家庭缓解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技能培训
针对个体或家庭的需要,提供应对危 机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培训,如应对压 力、管理情绪等。
案例二: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案例三:个人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总结词
个人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展示了如何帮助个人在面临重大个人事件时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详细描述
本案例描述了一个年轻人在经历亲人去世后所经历的心理危机,包括情绪低落、内疚感、悲伤等,以及专业人员 在应对这种情况时的干预措施。
案例四: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总结词
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展示了如何帮助 一群人在面临共同压力和挑战时的集体 心理支持和干预。
VS
详细描述
本案例描述了一个社区在经历自然灾害后 的心理危机,包括社区成员的悲伤、恐惧、 失落感等,以及专业人员在应对这种情况 时的干预措施。
家庭治疗
通过改善家庭关系和沟通方式,解决 家庭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家庭应 对危机的能力。
社区支持
利用社区资源,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危机干预的资源与支持
专业人员队伍
紧急热线服务
转介网络
长期支持体系
危机干预的挑战与困境
识别与诊断 及时干预 长期效果
标准化与个性化
危机干预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九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1

第九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1一、名词解释:1、情绪2、应激3、应激反应4、应急刺激5、认知焦虑二、单选题1. Martens认为可以将的工作强度比作人的唤醒水平。
()A. 探照灯B. 发动机C. 电脑D. 变压器2. 在完成决断的数量少、备选范围比较狭窄、速度要求不快的运动技能,其适宜的唤醒水平就。
()A. 比较高B. 非常高C. 比较低D. 非常低3. 刺激的数量多、持续时间短、强度小的情况下,运动技能在的唤醒水平下容易获得好的运动表现。
()A. 相对高B. 非常低C. 相对低D. 非常高4. 对动作精确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越高的运动技能,越需要在的唤醒水平下能够取得好的运动表现。
()A. 较高B. 很高C. 很低D. 较低5. 多维焦虑理论认为,以生理特征为主的躯体焦虑与运动表现呈关系。
()A. 倒U形B. 线性C. 波浪形D. U形6. 多维焦虑理论认为,当认知焦虑增加时,运动表现水平相应降低,两者呈关系。
()A. 倒U形B. 线性C. 波浪形D. U形7. 多维焦虑理论认为,积极的成功期望可以带来自信心的增强,可以提高运动表现水平,两者呈关系。
()A. 倒U形B. 线性C. 波浪形D. U形8. 的个体,在相对较高的唤醒水平下能够取得较好的运动表现。
()A.高特质焦虑、外向B.高特质焦虑、内向C.低特质焦虑、外向D.低特质焦虑、内向9. 的个体,在相对较低的唤醒水平下能够取得较好的运动表现。
()A.高特质焦虑、外向B.高特质焦虑、内向C.低特质焦虑、外向D.低特质焦虑、内向10. 竞赛时或竞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称之为。
()A. 认知状态焦虑B.躯体状态焦虑C.心理准备状态D. 状态自信心三、多选题1. 影响运动技能复杂程度的知觉因素是。
()A. 刺激的数量B. 决断的数量C. 刺激的强度D. 技能的精细程度2.影响运动技能复杂程度的操作因素是。
()A.决断的备选范围B. 精确性和稳定性C. 刺激的持续时间D. 协调运动的成分3.过高唤醒水平或焦虑状态的症状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应激与调节
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概念与模式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1、概念
心理应激是个体“觉察”到环境对 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 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心理应激的刺激物:来源十分广泛: 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构成 了心理应激源。 (2)把心理应激看做是一种反应:认为心 理应激是紧张性刺激物作用于人的结果。 不仅产生生理反应,也发生心理或行为反 应。
第三节 心理应激与调节
一、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态度 二、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三、改善心理环境 四、学会放松技术 五、危机干预
(二)心理中介机制——对应激源的 觉察与评价
人生中会遇到无数的心理社会性事件, 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引起人的心理应激 反应,有些事情引起某些人的心理应激反 应,而同样的事情对另一些人来说却不会 引起心理应激反应,因为只有那些对人有 意义的刺激物才能引起心理应激反应。某 种事物对一个人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他对事物的认知评价。
(三)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
1、情绪反应 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主要情绪反应有焦 虑、愤怒、恐惧和抑郁,这些情绪反 应又称为“情绪应激”反应 。
2、行为反应 心理应激会引起不适的心身状况,因此 人们总是会采取一些行动来减轻或消除其 影响,这就是适应和应对行为反应。可将 这些行为反应分成两类: (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 (2)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
二、心理应激的模式
心理应激过程可以分为4个部分:输入、中 介、反应和结果。 输入 中介机制 反应 结果
环境
适应 觉察与
心理应激源 认知评价 心理性 生理性 适应不良
(一)输入部分——心理应激源
心理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 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生 理反应的刺激。分为4类: 1、躯体性应激源 2、社会性应激源 3、文化性应激源 4、心理性应激源
第二节 心理应激与健康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心理和生 理功能活动必要条件。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 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见之于临床,成为人们 身体不适、虚弱和精神痛苦的根源。 2、心理应激可以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 病,或使某些疾病复发。 3、心理应激可以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态, 并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新的精神 和躯体疾病。
3、自我防御反应
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对环境挑战,对自己 活自己的应对效果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 心理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主要 包括: (1)否认 (2)外摄 (3)内向投射(4)倒退 (5)转换 (6)转移 (7)补偿 (8)合理化 (9)升华
(四)结果
结果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 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使人产生良好的 适应结果,长期的超强度的应激则使人 难以适应,最终损害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