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癌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和CT影像学区分表现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腺性膀胱炎影像学表现有哪些

腺性膀胱炎影像学表现有哪些

腺性膀胱炎影像学表现有哪些
一般来说患有膀胱炎是比较难以发现的,等待症状表示的严重了才会感觉到,比如说出现了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而且在检查的过程当中很容易会被误诊出,出现了泌尿综合症,其实呢,很有可能就是患有腺性膀胱炎,那么对于腺性膀胱炎影像学表现是怎样的呢?如何来进行检查。

疾病诊断
1.急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

膀胱镜检查和黏膜活检可资鉴别。

2.间质性膀胱炎为痛性膀胱炎,表现有日夜尿频,在膀胱充盈时有剧痛,排尿后减轻为其特征性症状。

耻骨上、膀胱区有明显疼痛,触及饱满的膀胱,并有压痛,膀胱镜检查和黏膜活组织检查可鉴别。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尿液化验可发现白细胞或脓细胞、红细胞和蛋白。

中段尿培养有大肠埃希杆菌或其他细菌生长。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检查表现为膀胱壁增厚或膀胱内占位性病变,但难以与膀胱肿瘤鉴别。

2.膀胱镜检查及活检对明确诊断有重要的作用。

膀胱镜下的特点为:①好发于膀胱颈口、三角区,膀胱颈口以3~9点处为主。

②乳头状物表面光滑。

几乎无血管长入。

③不呈浸润性生长。

3.静脉肾盂造影少数病人显示肾输尿管积水。

在上面的文章当中我们了解到了腺性膀胱炎影像学表现以及检查的方式,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发现症状尽早治疗,以免会造成病情更加危害更加严重,朋友们要多注意了。

CT诊断腺性膀胱炎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CT诊断腺性膀胱炎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CT诊断腺性膀胱炎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发表时间:2018-08-20T12:12:04.22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0期作者:艾珺佼[导读] 结论CT检查操作简单、快捷,无创,能够对病灶进行多角度观察,对早期腺性膀胱炎的发现有重要作用,其特征性表现是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明确诊断。

(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永州 425000)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腺性膀胱炎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之间收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前进行超声与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超声和CT在患者病灶表现上,比较相似,但CT对病灶形态的判断上,显著优于超声(P<0.05),超声检查 80.0%(32/40)病灶乏血液供应,增强CT检查93.3%(28/30)轻度强化。

超声、CT 及超声联合CT 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42.9%、38.1%、47.6%,各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检查操作简单、快捷,无创,能够对病灶进行多角度观察,对早期腺性膀胱炎的发现有重要作用,其特征性表现是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明确诊断。

关键词:CT诊断;腺性膀胱炎;影像学表现腺性膀胱炎属于一种不多见的粘膜增生性病变,可能会发展成为膀胱癌,现代化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病理科医生对腺性膀胱炎这一疾病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而社会上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通过CT对腺性膀胱炎进行诊断同时对膀胱癌进行鉴别、诊断能够起到重要的应用作用[1]。

本文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之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腺性膀胱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之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腺性膀胱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在29-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2.1)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尿急、尿频、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偶尔可见患者尿液中产生尿液样的物质。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总结!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总结!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总结!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1.膀胱颈挛缩多为慢性炎症所致,发病年龄轻,多在40-50岁左右出现排尿不畅症状,但前列腺体积不增大,膀胱镜检可以确诊。

2.前列腺癌前列腺有结节,质地坚硬,血清PSA升高,鉴别需要MRI和系统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

3.尿道狭窄多有尿道损伤及感染病史,行尿道膀胱造影与尿道镜检查,不难确诊。

4.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与前列腺增生相似,有排尿困难、残余尿量较多、肾积水和肾功能不全,前列腺不增大,为动力性梗阻。

病人常有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史和体征,如有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会阴皮肤感觉及肛门括约肌张力减退或消失。

膀胱癌鉴别诊断:1、膀胱结石:膀胱结石特点:①好发于各年龄段。

②反复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终末血尿。

③查体:,膀胱区稍隆,可有压痛及叩击痛。

④B超:膀胱充盈良好,壁不光滑,在膀胱三角区可见强回声光团,后有声影,改变体位可移动。

2、肾、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的血尿跟肾、输尿管肿瘤的血尿相似,均可为间歇性、无痛性血尿,且可同时存在,但膀胱肿瘤90%以上单独发生。

膀胱肿瘤血尿可能伴有尿路刺激症状或影响排尿,血尿开始或终末加重,可能有血块“腐肉”,肾、输尿管肿瘤无刺激症状,也不影响排尿,血尿全程均匀,亦可能有条索状或输尿管铸型血块,不含“腐肉”。

一般经过B超、CT扫描、MRI扫描、尿路造影检查不难鉴别。

3、肾结核、膀胱结核血尿在长期尿频以后出现,终末加重、尿量少,可伴有低热、盗汗、消瘦。

尿中有结核杆。

膀胱结核性肉芽肿有时可误诊为肿瘤,经活检不难区别。

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与膀胱肿瘤相似,需要经过膀胱镜活检及活组织检查鉴别交通性鞘膜积液鉴别诊断:1.睾丸肿瘤:睾丸肿瘤多为实质性肿块,质地坚硬,患侧睾丸有沉重感,掂量时如秤砣,透光试验呈阴性。

2.腹股沟疝:肿大的阴囊有时可以见肠型、闻及肠鸣音,在卧位时阴囊内容物可回纳,咳嗽时内环口处有冲击感,透光试验阴性。

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表现与鉴别诊断

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表现与鉴别诊断

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表现与鉴别诊断
陈明旺;郭永梅;江新青;魏新华;黄云海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年(卷),期】2012(10)4
【摘要】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搜集21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资料,全部病例均做平扫及增强检查。

结果草坪状增厚型11例,弥漫型5例,结节隆起型3例,混合型2例。

结论腺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草坪状或弥漫性的膀胱壁增厚,增强后呈轻度强化。

重视腺性膀胱炎和其它膀胱肿瘤合并存在的可能,增强扫描对于膀胱内多灶病变的定性有重要的价值。

【总页数】4页(P70-73)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作者】陈明旺;郭永梅;江新青;魏新华;黄云海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4.3
【相关文献】
1.增强CT鉴别诊断膀胱癌与腺性膀胱炎 [J], 撒惠珺;刘齐
2.增强CT在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崔永军;王小琦;郎丽丽;李楠
3.增强CT在膀胱癌与腺性膀胱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艾菲热·艾力;巴图尔·吐尔地
4.增强CT在膀胱癌与腺性膀胱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艾菲热·艾力;巴图尔·吐尔地
5.腺性膀胱炎的MSCT表现与鉴别诊断 [J], 张虎;马德晶;邹雪雪;张强;秦东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增强CT鉴别诊断膀胱癌与腺性膀胱炎

增强CT鉴别诊断膀胱癌与腺性膀胱炎
enc
ei
nAUCo
f
ghe
gn
t
her
e
l
a
t
i
veenhanc
emen
tCTva
l
ue
so
ft
hea
r
t
e
r
i
a
lpha
s
eno
rt
hevenouspha
s
e(
P =0
488).Tak
i
ngr
e
l
a
t
i
veCTva
l
ueo
f
a
r
t
e
r
i
a
lpha
s
e=25
85 HU,r
e
l
a
t
i
veCTva
方法对37例cg和41例膀胱癌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病灶位置形态大小轴位最大径厚度钙化囊变坏死边界壁外浸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测量病灶和正常膀胱壁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计算病灶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相对强化ct值
1379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 年第 35 卷第 9 期 Ch
i
nJMedImag
r
a
t
i
on,t
hebounda
r
ft
hel
e
s
i
ons,t
hei
nva
s
i
ono
fb
l
adde
rwa
l
landr
eg
i
ona
ll
t
a
s
t
a
s

腺性膀胱炎的CT诊断影像学表现

腺性膀胱炎的CT诊断影像学表现
呈病 理结果 。
4 讨 论
血的发生率与尿激酶剂量 大小成正 比。文献报道应
早期内瘘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①患者脱水量 用 尿 激 酶 导 致 出 血 的 基 础 剂 量 为 > x 0 /g1 们 5 1Uk ̄ 我 2 。 5万 U左 右 尿激 酶 进行 溶 栓效 果 确切 , 可 避 还 过多出现透析后低血压 ; ②透析后内瘘压迫用力过大 应 用 2 或时间过长 ; 由于呕吐 、 ③ 腹泻等失液造成有效循环 免加 大剂 量 造 成 严 重 并 发 症 的发 生 。MWH 为 抗 凝 L 血量下降 斤【 近年来 , 等” 。 有学者应用纤维蛋 白溶酶如 剂 , 也有 出血 的风险 , 两者联合应用更易 出血 , 因此 链 激 酶 、尿 激 酶及 组 织纤 维 蛋 白溶 酶 原 激 活剂 注射 要 掌 握 好 溶 栓 时 间 、 物 剂 量 、 法 、 应 证 和 禁 忌 药 方 适
3 6例 患 者 共 行 溶 栓 治 疗 4 2次 ,成 功 3 6例 次 用度> 0 与血浆蛋 白很少结合 , 9, 半衰期长达 4 6 , ~h (57 )一 次 成 功 率 9 .%(43 )未 成 功 6例 次 每 日只需 1 2 我们应用尿激酶联合 L WH治疗 8. , % 44 3 /6 , ~ 次。 M
排螺旋 C T机 , 扫描 ,:/层厚 5 m, 1 51 组织 学特 征为黏 rn ’巢 即黏 膜 上
对 比剂采用北陆公 司生产 的碘海醇 , 0 g m , 3 m I L 用 皮 向下 增 生 ,到 达黏 膜 固有 层 而形 成 移行 上皮 巢 ) 0 / 、 量 1 m /g . L 体重 , 5 k 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 , 注 小囊和腺体 , 并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3 ] 。 射流率 3 Us动脉期延迟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 3s 3 腺性膀胱炎的 C 表现 腺性膀胱炎好发 于膀 m , 0, . 2 T 静 脉期延 迟 时 间为 注射 对 比剂后 8s其 中 3例患 者 胱 颈 口及 三 角 区 , 累及 输 尿 管 口。 组 1 0, 不 本 3例 中 1 1

膀胱癌影像学检查诊断及其鉴别

膀胱癌影像学检查诊断及其鉴别

膀胱癌影像学检查诊断及其鉴别膀胱癌(bladder carcinoma)是膀胱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4%[1]。

90%为移行细胞癌,鳞癌、腺癌占2%-3%[2]。

移行细胞癌多呈乳头状向腔内生长,故称乳头状癌,其还可向外侵犯肌层,进而延伸至周围组织和器官。

部分移行细胞癌及鳞癌和腺癌呈浸润性生长,造成膀胱壁局限性增厚[3]。

膀胱癌的发生部位以膀胱三角区和两旁的侧壁最为常见[3]。

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3-4倍,年龄以50-70岁为多[4], 在75岁以上男性死因中居第5位[5]。

临床表现主要为无痛性肉眼血尿,约10%患者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尿痛、尿急、尿频等[6]。

浸润癌晚期或脐尿管癌可在下腹部触到肿块,转移性淋巴结压迫髂静脉时可引起下肢水肿。

【影像学表现】CT检查:膀胱癌的CT影像为膀胱壁局部增厚或向腔内突出的肿块,肿块形态多种多样,常表现为乳头状、菜花状和不规则形。

其形态的多样性是由肿瘤的生长方式决定的。

肿瘤向壁外生长时,出现膀胱轮廓不清楚,膀胱周围脂肪层消失,并可累及邻近的组织器官,如腹壁、盆腔、肠道、输尿管、精囊、前列腺及宫旁组织等。

当出现转移灶时,常见盆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转移的指标是其直径>1.5cm。

CT检查用于膀胱癌的诊断与分期,了解肿瘤浸润膀胱壁的深度,以及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肝及肾上腺有无转移。

MRI检查:由于肿瘤的信号强度既不同于膀胱腔内尿液,也不同于膀胱周围脂肪组织,因而易于发现膀胱癌向腔内生长所形成的肿块,也易于显示肿瘤侵犯肌层所造成的膀胱壁增厚。

此外,还能发现膀胱癌对周围组织和邻近器官的侵犯,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对于膀胱镜检查已发现的膀胱癌。

MRI显示肿瘤对膀胱壁浸润深度、盆腔脏器与肿瘤的关系、膀胱癌引起上尿路积水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增强MRI检查还能确定肿瘤侵犯膀胱壁的深度,所有这些均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膀胱造影:膀胱内可有大小不一的充盈缺损,小的缺损易被造影剂掩盖造成漏诊。

腺性膀胱炎的CT和HR表现与鉴别诊断

腺性膀胱炎的CT和HR表现与鉴别诊断

G () 首先报 道 的一种 膀胱粘 膜增 生性疾 C 是发 生于 膀胱粘 膜 下 固有 层 的病 状 钙化 灶 。2 侵犯 及转 移:膀胱 癌 病 , 临床 上 较 少 见 。确 切 病 因 不 变 ,所 以我 们 推 断 其 表 面 的 线 可 有盆 腔淋 巴结转 移及膀 胱肌 层及 腺 明 , 多数 学 者 倾 向 于 移 行 上 皮 化 样 强 化 为 局 部 的膀 胱 粘 膜 。但 病 外 膜层 的侵 犯 。 性膀 胱 炎病灶 位 生 学 说 ,认 为 : 正 常 膀 胱 粘 膜 是 变 处 的膀 胱粘 膜 为什 么会 出现 明显 于 粘膜 下 层 ,不侵 犯 肌 层 及 外膜 , 没 有 腺 体 存 在 的 ,但 是 在 结 石 、 的线 样 强 化 , 可 能 提 示 局 部 上 皮 所 以膀胱 外膜 光滑且 无盆 腔淋 巴结 感 染 、梗 阻、泌 尿 系置 管 、肿 瘤等 增 生 活 跃 ,血 供 增 加 。 这 一 征 象 肿 大 。 3 增 强扫 描 : 胱 癌增 强 后 () 膀 . 因素 的慢 性刺 激下 , 膜 上皮 增生 有 待 于 进 一步 研 究 。2 腺 性 膀 胱 扫描 膀胱 肿瘤 常有较 明显 的增 强效 粘 形 成上 皮 芽 , 着 上皮 芽 的移行 细 炎 与 其 它 肿 瘤 并存 现 象 :He S 应 。而腺 性膀 胱 炎 由于病 灶 区是 腺 跟 Yn 1 1年 )通 过 对 1 膀 胱 粘 体组 织 , 9 8例 1 其增 强 效果 并不 明显 。 胞 向下 增 生 ,达到粘 膜 固有 层而 形 ( 9
成 移 行上 皮 巢 ( y n B u n 细 膜 活检及 手术 切 除标 本 的病理 检 查 即 o rn
膀 胱 息 肉 或 乳 头 状 瘤 : 结 节
胞 巢 ) O r n 细 胞巢 突 入基 发 现 3 %的腺性 膀 胱 炎和肿 瘤 同时 隆起 型 的 C 。M r B u n t 0 G需 要与 膀 胱 息 肉及 乳 引。该组 病 例 中 1 % ( / 1 头状 瘤 等 良性结 节相 鉴 别 , 胱 息 9 42 ) 底 膜 ,其 中心 细胞 分化 ,就 形成 了 出现 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癌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和影像表现、CT影像学区
分及鉴别诊断
腺性膀胱炎
1、病因
腺性膀胱炎是由一种膀胱粘膜增生性疾病,临床上较少见。

移行上皮化生学说:在结石、感染、梗阻、泌尿系置管、肿瘤等因素的慢性刺激下,粘膜上皮增生形成上皮芽,跟着上皮芽的移行细胞向下增生,达到粘膜固有层而形成移行上皮巢(即von Brunn细胞巢)。

2、病理
von Brunn细胞巢:移行上皮收到各种慢性刺激时向粘膜下呈花蕾状生长进而被周围的结缔组织包绕分割,与移行上皮分离而形成的巢状结构。

Brunn巢常见于膀胱三角区,发生率可以高达85-95%。

von Brunn细胞巢突入基底膜,其中心细胞分化→囊性膀胱炎;囊壁表层细胞再化生为柱状上皮并产生分泌,形成了真正的腺体→腺性膀胱炎→腺癌。

囊性膀胱炎和腺性膀胱炎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过程。

3、临床表现
无特征性: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不适;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并发膀胱结石。

抗感染后尿中白细胞消失,但镜下血尿及尿频仍持续存在的患者,应考虑腺性膀胱炎。

4、临床分型
膀胱镜检分型:乳头状瘤样型、滤泡样或绒毛样水肿型、慢性炎症型、粘膜无显著改变型。

影像分型:草坪状增厚型、弥漫增厚型、结节隆起型、混合型。

5、影像表现
好发部位:膀胱三角区、颈部、输尿管开口。

隆起性病变(宽基底、病灶边缘光滑)或膀胱壁增厚;增强后轻度强化,与周围正常膀胱壁密度相似;膀胱外壁光滑,可伴输尿管壁受累增厚;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等特点。

腺性膀胱炎的影像特点有:宽基底、轻度强化、病灶边缘光滑、膀胱外壁光滑、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等特点。

膀胱癌
1、病因病理。

膀胱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比较公认的有以下几点:
(1)长期接触芳香族类物质的工种,如染料、皮革、橡胶、油漆工等。

(2)吸烟也是一种增加膀胱肿瘤发生率的原因。

(3)体内色氨酸代谢异常。

色氨酸的异常代谢产物可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3-羟-2-氨基苯乙酮、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能直接影像到细胞的RNA和DNA的合成。

这些代谢产物经过肝脏排泄人膀胱,由p葡萄糖醛酸甙酶作用后,具有致癌作用。

(4)膀胱黏膜局部长期受刺激,膀胱壁长期慢性的局部刺激,如长期慢性感染、膀胱结石的长期刺激以及尿路梗阻,均可能是诱发癌肿的因素。

而腺性膀胱炎、黏膜白斑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可诱致
癌变。

(5)药物,如大量服用非那西汀类药物,已证实可致膀胱癌。

(6)寄生虫。

膀胱癌从病理组织学上分为移行细胞癌(92%)、鳞状细胞癌(6%~7 %)、腺癌(0.5%~2%)和未分化癌(1%以下)。

根据浸润深度可分为:0期局限于黏膜层;工期局限于黏膜下层;Ⅱ期局限于浅肌层;Ⅲ期限于膀胱局部和深肌层;Ⅳ期侵犯邻近器官、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膀胱癌的发生部位以膀胱三角区和两旁的侧壁最为常见,膀胱顶部和前壁极少发生。

2、临床表现。

膀胱癌好发于成年男性,40岁以上者占93%。

主要为无痛性血尿,多为间歇性出现的全程血尿,血尿量可较大,也可为镜下血尿。

另外还可伴有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有人认为尿频、尿急是由于肿瘤占据膀胱腔致使其容量减少,以及膀胱三角区受刺激所致。

转移性淋巴结压迫髂静脉时可引起下肢水肿。

3、影像表现
(1)平片:可无阳性发现,如肿瘤坏死可出现钙化,肿瘤侵犯输尿管可引起肾盂大量积水时,肾轮廓扩大。

(2)膀胱造影:膀胱内可有大小不一的充盈缺损,小的缺损易被造影剂掩盖造成漏诊。

膀胱双重造影有利于显示小的肿瘤;膀胱癌边缘多不规则,乳头状膀胱癌的表面凹凸不平,基底宽,局部膀胱壁变硬,膀胱变形;浸润型膀胱癌侵犯膀胱壁全层时,膀胱壁变硬、固定、增厚,并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膀胱缩小;肿瘤侵犯输尿管口时,可出现输尿管和肾积水的表现。

(3)CT:CT检查可以很清楚的显示膀胱黏膜与肌壁的改变,因
此,CT对于膀胱癌的大小、范围、邻近侵袭、盆壁受累以及远处转移的判断都是十分有用的。

在尿液的衬托下可显示局部膀胱壁的增厚及突向膀胱腔内的肿块。

一般较小的肿块可呈乳头状,密度多较均匀,轮廓较光整,偶可见蒂。

较大的肿块密度可不均,中央可出现坏死液化,边缘不规则,呈菜花状。

少数肿块内可见钙化。

肿块的CT值多为20~50Hu,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强化不明显,与正常膀胱壁相似,不易确定癌肿侵犯膀胱壁的确切程度。

但当癌肿突破膀胱壁向外侵犯时,CT易显示,最先侵犯膀胱壁周围的脂肪组织,致使透亮的脂肪层中出现软组织密度影。

进一步侵犯前列腺和精囊时,使膀胱精囊三角区闭塞,前列腺精囊增大变形,再进一步则蔓延到盆壁。

对大于10mm的淋巴结可视为有转移。

另外CT还可用于膀胱癌术后随访。

4、鉴别诊断
1、膀胱癌
(1)病灶形态及内部结构:腺性膀胱炎一般病灶表面较光滑,内部密度均匀;膀胱癌病灶表面欠光整,密度欠均匀,可有液性坏死区及斑点状钙化灶。

(2)侵犯及转移:膀胱癌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膀胱肌层及外膜层的侵犯。

腺性膀胱炎病灶位于粘膜下层,不侵犯肌层及外膜,所以膀胱外膜光滑且无盆腔淋巴结肿大。

(3)增强扫描:膀胱癌增强后扫描膀胱肿瘤常有较明显的增强效应。

而腺性膀胱炎由于病灶区是腺体组织,其增强效果并不明显。

2、膀胱息肉或乳头状瘤。

膀胱息肉及乳头状瘤增强后有较明显强化可以作为鉴别点。

MRI上膀胱息肉T2WI上均匀典型的特点,即病灶呈明显高信号,中央可见低信号纤维索;腺性膀胱炎T2WI上呈稍高均匀信号,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3、慢性膀胱炎。

在CT图像上常表现为整个膀胱壁增厚,但是一般厚度<5mm;膀胱粘膜表面毛糙高低不平,膀胱容积减少,中度强化;所有CG的膀胱壁增厚均>5mm;通常不伴有膀胱容积的缩小,具有病变的边缘通常较光整,强化不明显、慢性起病。

膀胱软化斑亦可表现为膀胱壁的广泛增厚,可累及双侧输尿管末端,血管丰富、强化明显为该病变的特点,其次膀胱软化斑可累及膀胱周围脂肪间隙或伴有盆壁骨质的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