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刮痧手法与顺序

合集下载

中医刮痧操作流程书面报告

中医刮痧操作流程书面报告

中医刮痧操作流程书面报告
中医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刮痧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排除体内湿气和毒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中医刮痧
的操作流程。

首先,准备工作。

在进行刮痧前,需要准备好刮痧工具,通常
是用牛角、水牛角或者硬质塑料制成的刮痧板。

此外,还需要准备
一些润滑物,如植物油或者中药药膏,以便刮痧时减少皮肤的刺激。

其次,选择刮痧部位。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刮
痧部位。

通常刮痧的部位包括背部、颈部、肩部等部位,但需要根
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接着,涂抹润滑物。

在刮痧部位涂抹适量的润滑物,以减少皮
肤的刺激和摩擦,同时也可以增加刮痧的效果。

然后,开始刮痧。

将刮痧板平放在皮肤上,用力刮动,刮的方
向一般是从上往下或者从中心向外刮。

刮痧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
轻或过重,以免损伤皮肤。

最后,刮痧后的护理。

刮痧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红肿、淤血等
情况,这是正常现象。

可以用温水洗净刮痧部位,然后涂抹一些舒
缓皮肤的药膏或者植物油,以促进皮肤的恢复和修复。

总的来说,中医刮痧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疗法,但在进行刮痧时需要注意力度和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刮痧后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护理,以保证皮肤的健康和恢复。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刮痧疗法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刮痧疗法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刮痧疗法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4.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 90度进行刮痧刮拭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刮痧治疗对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3、对于—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4、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5、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6、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极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性浮肿者禁刮。

7、刮痧板—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总结最全的刮痧知识都在这里了!

总结最全的刮痧知识都在这里了!

总结最全的刮痧知识都在这里了!刮痧顺序不正确会伤身,所以足疗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手法,才不会给顾客带来伤害。

正确刮痧方向:背部、腹部、四肢从上向下刮(如肢体浮肿、静脉曲张、内脏下垂则从下向上刮),面部、肩部、胸部从内向外刮。

正确刮痧顺序: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躯干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

为减少穿脱衣服的次数,也可以先刮暴露部位,再刮躯干部、下肢,最后刮足部。

来回至刮出痧✖单向刮长距离✔▌既然是刮痧,不出痧怎么叫刮痧,所以大多刮痧机构强求出痧。

其实每个人体质都是不一样的,伤风感冒的人容易出痧,中风的人刮痧就不易出痧,如果强求,则容易损伤体表。

▌刮痧有时间限制,一般每个部位一般刮15-30次,以3-5分钟为宜;局部病变或者局部保健一般在20-30分钟之间,全身整体刮痧宜在40-50分钟之间。

▌刮痧不能来回刮,而是要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应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刮拭距离。

这样是顺着动脉血液循环的方向刮,才能促进血液循环。

▌刮痧部位也是有顺序的,总的原则是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

全身保健刮痧者,其顺序是先头、颈、肩、上肢、背腰、胸腹及下肢;颈部保健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保健刮痧顺序则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保健刮痧则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刮痧全程三大步骤:以空气新鲜、冷暖适宜的室内环境为佳。

室温过高时应避免空调或风扇的冷气直吹,室温以不低于18℃为宜。

第一步:选择既便于刮痧者操作,又能充分暴露所刮部位,被刮者感到肌肉放松,可持久配合的体位。

坐位适宜刮拭头、颈、肩、四肢、胸、背、腰等部位。

被刮者面向椅背骑坐,双臂放在椅背上,使其身体有所依靠。

仰卧适宜刮拭前头、头顶、侧头、面、胸、腹等部位。

俯卧适宜刮拭侧头、背、腰、髋、下肢侧面等部位。

取俯卧位时腹部下还可垫一软枕,托起腹部,避免腰部下陷,肌肉紧张。

侧卧适宜刮拭后头、背、腰、下肢后侧等部位。

第二步:选定治疗的部位、穴位,涂刮痧油或刮痧乳,实施刮痧操作。

刮痧常用的点法

刮痧常用的点法

刮痧常用的点法
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常用于舒缓肌肉酸痛、促进血液循环等。

在刮痧中,选择正确的刮痧点位也十分重要。

以下是常用的刮痧点法:
1. 头部:太阳穴、心窝、眉间、颊骨下角、耳坠下缘、后脑勺、肩颈交界处等。

2. 上肢:肩胛骨周围、手肘内侧、手腕等。

3. 躯干:胸骨周围、腰部、肚脐周围等。

4. 下肢:膝盖周围、跟腱、足底板等。

在选择刮痧点位时,应根据具体的症状和需要来确定,刮痧时应轻柔、平稳,不用过度用力。

同时,每次刮痧后应饮水或进行简单的休息以帮助身体尽快消除疲劳。

正确的刮痧手法与顺序

正确的刮痧手法与顺序

正確的刮痧手法與順序刮痧操作之順序依身體狀況而定,先刮後頸部,次刮背部,再刮胸部,末刮四肢,此為一般的原則。

基本刮痧方向,依經絡循行「陰升陽降」之原則,至於刮痧手法,分別敘述於各部位刮痧內。

(一)後頸與背部之刮痧:其實際操作分述如下:1. 刮背頸椎:自頸椎刮起,經胸椎第一椎至尾骨,分兩段刮完。

2. 刮左、右肩膀筋,先左後右。

3. 刮膀胱經俞穴,自大杼至腰部,即距督脈左、右各一寸五分處。

4. 以膀胱經為中心,由裡向外斜刮,從肩膀筋以下至腰部約刮五至....七條斜線,間距以肋骨為準。

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

(二)前胸部刮痧:1. 先刮任脈:自天突穴(胸骨體最上端)刮至小腹,由上而下可分三段....,第一段為胸骨體,第二段為心窩至肚臍,第三段為肚臍至曲骨,....一段一段地刮,切勿一次刮到底,惟肚臍處可輕刮。

2. 以任脈為中心,上自天突穴起,向左、向右兩側做斜線之刮痧,約三....至五條,其中乳房不刮。

(三)四肢的刮痧:上肢與下肢,內側與外側各有不同。

1. 上肢外側:由指尖向肘及肩膀方向進行。

2. 上肢內側:由肩向叉與指尖方向刮。

3. 下肢外側及後側:由大腿向膝,向腳刮。

4. 下肢內側:由內踝尖向膝,向上刮。

(四)刮痧板重直於皮膚成九十度角,自上下左右刮拭永保同一角度。

(五)刮痧力道應做單方向用力,刮板回程不刮。

(六)刮拭力量要均勻,不可過速、過重、過快,以免患者畏懼不安與疼痛,......影響刮痧之效果。

(七)刮痧拔罐整體的操作程序如下圖:1. 視病體刮痧相應經絡、穴道與部位。

2. 視出痧情況及病理,選擇一至三處,以皮膚針輕叩皮膚。

3. 在皮膚針輕叩處,即速拔罐。

4. 拔罐約三至五分鐘後起罐。

5. 起罐後,以艾條溫灸患處三至五分鐘。

刮痧拔罐使用之器材(一)刮痧使用之器材: 1. 刮痧板 2.潤滑劑主要功能為潤滑之用。

依據古籍記載,最早僅用「水」為潤滑劑,後來加上「油」,以及各式油類,如麻油等。

民間亦有於油料中加紅花、川芎等通經活血的藥物,以促進氣血順暢,如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研製的「刮痧油」、「刮痧膏」,即是油料中加入川芎、獨活等十二種中藥,有促進氣血活絡的功能。

中医脸部正确刮痧有助美容

中医脸部正确刮痧有助美容

中医脸部正确刮痧有助美容
中医刮痧是中医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中医介绍说面部刮痧有助美容,但是要求手法正确,下面是中医面部刮痧的正确手法介绍:
1.刮痧板的提法:以刮痧板角45度,左手按压地仓穴,右手刮承浆穴,再刮至右侧地仓穴。

2. 同上方式由右侧开始
3. 左手按压地仓穴,由右往左侧唇上刮至人中穴到地仓穴,右手按压右侧,由左手往右侧唇上刮至人中穴到地仓穴。

4. 双手握刮痧板,以侧边由下鄂滑至耳下(经大迎、颊车)。

5. 双手握刮痧板,板尖处轻提下巴3秒{ 默上数1.2.3.}再轻放。

6. 再由承浆穴沿法令纹刮至迎香穴按压。

7. 在迎香穴两侧轻压3秒,{ 默上数1.2.3.}再轻放。

8. 轻提下巴。

9. 沿法令纹刮至迎香穴按压。

10.双手握板倾斜45度,平滑双颊至耳门,轻按翳风穴。

11.由眼下(眼头处)刮至四白穴至承泣至太阳穴。

12.双手四指握刮痧板上,拇指握板下固定姿势。

13.由板尖角按压攒竹穴(眉头)。

14.以板刮滑(眉上)刮至丝竹空穴(眉尾)。

15.双手握板,左右交替在额头上刮6~10次[刺激额上及阳白穴]
16.双手握板由鼻侧上侧,平滑至鼻头。

17.双手握板以比板角尖处轻刮鼻翼6次,再按迎香穴。

18.刮痧板面按压经由下关至耳门,板轻提按下再按翳风穴。

刮痧退热的操作方法

刮痧退热的操作方法

刮痧退热的操作方法
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刮痧板在特定穴位和经络上进行刮拭,可以起到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

对于一些轻度的发热,刮痧可以起到一定的退热作用。

以下是刮痧退热的操作方法:
1. 确定刮痧部位:通常选取大椎穴、曲池穴、合谷穴等穴位进行刮痧。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

2. 准备刮痧板和润滑剂:刮痧板可以使用牛角板或玉石板,润滑剂可以使用红花油或润肤霜等。

3. 调节室温:在进行刮痧前,应将室温调节到适宜的温度,避免患者受凉。

4. 刮痧操作:将润滑剂涂抹在刮痧部位,然后用刮痧板在相应穴位上轻轻刮拭,力度适中,以皮肤出现红色痧痕为度。

每个穴位刮拭时间一般为2-3分钟,每个部位刮拭10-15次。

5. 观察反应:在刮痧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刮痧,并采取相应措施。

6. 注意事项:刮痧只能作为应急措施,对于高热、炎症等病症,应及时就医。

同时,孕妇、儿童、体质虚弱者慎用刮痧。

在刮痧后,应避免受凉、过度劳累,并适当休息。

总之,刮痧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对于一些轻度的发热,可以起到一定的退热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刮痧只能作为应急措施,对于高热、炎症等病症,应及时就医。

同时,在刮痧时也需要注意操作方法、室温调节和注意事项等事项。

刮痧部位及操作方法

刮痧部位及操作方法

刮痧部位及操作方法
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用刮痧板或类似工具在皮肤上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刮痧部位和操作方法:
1.背部:可以用刮痧板从上到下,或者从中间向两侧刮拭。

可以按照颈椎、胸椎、腰椎的方向进行刮痧,每个部位刮痧约5-10分钟。

2.肩部:可以用刮痧板从上到下进行刮拭,可以按照肩髃(肩胛骨下方突起的位置)的方向刮痧,每个肩部刮痧约3-5分钟。

3.手臂:可以用刮痧板从上到下,或者从肘关节向手腕方向进行刮拭。

可以从上臂开始刮痧,然后逐渐移到前臂,每个手臂刮痧约3-5分钟。

4.腿部:可以用刮痧板从大腿上端向下进行刮拭,也可以从大腿后侧向小腿的方向刮痧。

可以按压胫骨前缘和小腿内侧的方向进行刮痧,每个腿部刮痧约5-10分钟。

5.脚底:可以用刮痧板从脚后跟向脚尖的方向刮拭,也可以用刮痧板从内侧向外侧刮痧。

可以按蹭脚心、跟骨的方向进行刮痧,每个脚底刮痧约3-5分钟。

刮痧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 使用刮痧板时要保持刮痧板与皮肤的角度约30度,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损伤
皮肤。

- 刮痧时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油或者刮痧油来润滑皮肤,增加刮痧的舒适度。

- 刮痧时要避免刮到伤口、皮炎或皮肤破损处。

- 刮痧后可能会在皮肤上留下一些红斑或瘀血,这是正常的反应,一般会在几天内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的刮痧手法与顺序
刮痧操作之顺序依身体状况而定,先刮后颈部,次刮背部,再刮胸部,末刮四肢,此为一般的原则。

基本刮痧方向,依经络循行「阴升阳降之原则,至于刮痧手法,分别叙述于各部位刮痧内。

(一)后颈与背部之刮痧:其实际操作分述如下:
1刮背颈椎:自颈椎刮起,经胸椎第一椎至尾骨,分两段刮完。

2. 刮左、右肩膀筋,先左后右。

3. 刮膀胱经俞穴,自大杼至腰部,即距督脉左、右各一寸五分处。

4. 以膀胱经为中心,由里向外斜刮,从肩膀筋以下至腰部约刮五至七条斜线,间距以肋骨为准。

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

(二)前胸部刮痧:
1. 先刮任脉:自天突穴(胸骨体最上端)刮至小腹,由上而下可分三段,第一段为胸骨体,第二段为心窝至肚脐,第三段为肚脐至曲骨...一段一段地刮,切勿一次刮到底,惟肚脐处可轻刮。

2. 以任脉为中心,上自天突穴起,向左、向右两侧做斜线之刮痧,
约三....至五条,其中乳房刮。

(三)四肢的刮痧:上肢与下肢,内侧与外侧各有不同。

1. 上肢外侧:由指尖向肘及肩膀方向进行。

2. 上肢内侧:由肩向叉与指尖方向刮。

3. 下肢外侧及后侧:由大腿向膝,向脚刮。

4. 下肢内侧:由内踝尖向膝,向上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