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引起肝脏损伤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微囊藻毒素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污染与人群中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有很大相关性¨1。而目前
万方数据
泣jE匡荭至Q鲤生墨旦筮!!鲞箍!垒翅旦!堕丛鲤i世』Q坠望迥:2Q塑:yQ!呈!垒竖盟垒!鱼
的水处理措施并不能有效地去除MCs,这就使这些地区的居民 呈现长期暴露于低浓度MCs的特点。MCs的肝脏毒性是研究 最为深入的。此外研究还发现,MCs还具有肾毒性、肠毒性、胚 胎.胎儿毒性,引起皮肤过敏,心肌和肾上腺及生殖系统损 伤等‘3|。 2微囊藻毒素毒作用机制 2.1抑制蛋白磷酸酶1和2A蛋白质的磷酸化在信号转导 中发挥重要作用。MCs进入细胞后,强烈专一性抑制丝氨酸/ 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1和2A(PPI和PP2A)M1。PP2A由1个 催化亚单位和至少12个调节亚单位组成,依靠催化亚单位和 调节亚单位的联合作用,PP2A通过调节不同的信号通路参与 了许多细胞活动。PP和激酶活性问的平衡对调节细胞的各项 活动非常重要,PP2A对保持细胞存活和死亡的平衡意义重大。
1l Penido Nde O,Ranlos HV.Barros FA,et a1.Clinical,etiological
progression
内听道区横断面及双斜矢状面3D-FIESTA・c,主要参数如 下:TR/TE
6.9/1.8 m8,FA
60。,FOV:14 cm×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m,矩阵:384
2.1.2
DNA-蛋白质交联(DPC):DPC是DNA与蛋白质形成的
稳定的共价化合物,作为外来化学物的毒作用分子生物标志近 年已受到关注。如果机体内的大分子物质受到外来理化冈素 的作用,则可以诱导出超量的DPC,而超量的DPC是一种病理 状态,可影响基因的表达,破坏染色体结构。因此,DPC作为遗 传毒性的生物标志物有非常重要的价值。MCs能诱导小鼠肝、 肾、睾丸细胞DPC的形成,从而造成了对小鼠DNA的损伤¨“。 与其它类型的DNA损伤相比,DPC较难修复,在细胞周期中持 续时间较长,当DNA复制时,易造成一些重要基因(如抑癌基 因)的丢失,并有可能导致肿瘤或某些严重疾病的发生。 由此可知,MCs具有遗传毒性,一些受损细胞不能被机体 修复系统修复而逃避了细胞凋亡机制或损伤水平太高,超过机 体损伤修复能力,可使细胞发生永久性、不可逆性改变,形成恶 性转化细胞,最终导致肿瘤。 2.3氧化损伤活性氧类(ROS)是一组包括氧基、羟基、过氧 化氢等在内的氧自由基团,它们可引起脂质过氧化,破坏膜的 结构与功能,导致细胞崩解死亡,在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中发挥 重要作用。许多研究已经表明氧化应激是MCs损伤肝脏的重 要机制之一。急性和慢性毒性研究均表明,MCs促进了ROS 的生成和脂质过氧化¨“。 MCa还可通过损伤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引起氧化损伤。机 体内存在一套完整的自由基清除系统,非酶系抗氧化系统即谷 胱甘肽(GSH)、维生素E等和酶系抗氧化系统即超氧化物歧化 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等。MCs在不产生细胞毒性的剂量时,可导致培养的肝细 胞内剂量、时间依赖的GSH、SOD和CAT含量/活力的明显

微囊藻毒素(MCs)的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MCs)的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MCs)的研究进展作者:欧小蕾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19期[摘要]微囊藻毒素(MCs)是一类由蓝藻水华产生的一类具有环状结构和间隔双键的七肽单环肝毒素。

其具有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生物毒素之一。

本文主要对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分布、化学结构、毒性、毒理效应、分离检测及脱除技术等进行综述。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9-0350-0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不断增加和不合理排放,导致我国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剧,由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和赤潮的发生日趋普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其中最为常见的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一类分布最为广泛的肝毒素,其能造成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等的中毒死亡,人类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体也会导致人体肝脏器官的损伤或者诱发肝癌的高发。

因此,MCs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为保障人类对饮用水的食用安全,我国相关管理部门规定了对饮用水体中MCs含量的实时监测,同时对MCs的来源、分布、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毒理毒性、检测及降解脱除技术的改进等,也将成为研究热点。

1.MCs的来源、分布MCs在蓝藻水华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产毒量最大,严重威胁人和动物的生命安全。

MCs 属于一种藻细胞内毒素,其主要在蓝藻活细胞内产生合成,当细胞衰老、死亡、溶解或破裂后,毒素就会被释放到水体中。

MCs有毒株(toxic strains)和无毒株(nontoxic strains)之分,它的毒性均由遗传基因决定。

MCs的产生同时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温度、pH值、营养盐浓度[1]等,其中光照是毒素产生的一个最重要制约因子[2],其次是温度。

MCs的分布主要分为区域差异分布和季节差异分布。

目前,就我国的MCs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华东、华南、华中以及西南地区的水体中都已检测出MCs,部分水体中MCs的浓度已超出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1μg/L,其中以华东地区尤为突出。

滇池微囊藻毒素对小鼠肝脏的毒性研究

滇池微囊藻毒素对小鼠肝脏的毒性研究
杨黎 江 , 沈 放, 仝向荣 , 路 斌, 付再伟 , 邱金花
( 昆明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系 , 云南 昆 明 6 5 0 2 1 4 ) 摘要 : 为 了解 滇池微囊藻毒素对小 鼠肝脏 的损伤作用 , 提 取滇池水 华水样 中微囊藻 毒素对 小 鼠进 行连续 灌 胃试
验, 之后取肝 组织石蜡包埋 、 H E染色 , 观察 小鼠肝脏组织显微 结构. 结果显示 : 小 鼠肝脏 充血 、 肿胀 ; 微囊 藻毒 素
中图分类号 : R 9 9 4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5 6 3 9 ( 2 0 1 3 ) 0 3— 0 0 4 5— 0 3
On To x i c i t y o f Mi c r oc y s t i n i n W a t e r o f Di a n c hi La ke o n Mi c e Li v e r
t u r e o f l i v e r b e c a me a b n o r ma l ;h e p a t i c c e l l c o r d s w e r e d e s t r o y e d;h e p a t i c s i n u s o i d e x p a n d e d o b v i o u s l y ;c y t o p l a s m o f s o me l i v e r c e l l s d i s s o l v e d;n u c l e a r d i s a p p e a r e d,a n d s e v e r e i n l f a mma t o y r c e l l s i n i f h r a t i o n we r e f o u n d i n l e s i o n re a a .I n c o n c l u s i o n,Mi c r o c y s t i n h a s h e p a t o t o x i c e f f e c t s t h a t d e s t r o y h e p a t i c l o b u l e s t r u c t u r e t o i n h i b i t s y n t h e s i s a n d d e t o x i f y o f l i v e r Ke y wo r d s:mi c r o c y s t i n; mi c e l i v e r ; t n i n g

“微囊藻毒素污染”文件汇整

“微囊藻毒素污染”文件汇整

“微囊藻毒素污染”文件汇整目录一、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生产原料及产品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调查二、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促肝癌作用研究进展三、饮用水处理工艺中微囊藻毒素污染调控技术的优化研究四、蓝藻水华衍生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生产原料及产品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调查螺旋藻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微藻,被广泛用作保健食品的原料。

然而,近年来关于螺旋藻及其产品中微囊藻毒素(MCs)污染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产生的一类有毒代谢物,可在水体和食品中富集,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生产原料及产品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的调查至关重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抽检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范围内螺旋藻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原料采购、生产流程、产品检测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同时,对市场上的螺旋藻保健食品进行了随机抽检,检测其微囊藻毒素含量。

原料采购:大部分企业在采购螺旋藻原料时未进行微囊藻毒素检测,仅凭外观和经验判断原料质量。

生产流程:企业在加工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除毒工艺,导致部分螺旋藻产品中微囊藻毒素残留。

产品检测:多数企业未建立完善的微囊藻毒素检测机制,无法及时发现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

抽检结果:市场上的部分螺旋藻保健食品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超标,消费者使用后存在健康风险。

加强原料检测:企业在采购螺旋藻原料时应进行微囊藻毒素检测,确保原料质量。

优化生产工艺:企业应研发或引进有效的除毒工艺,降低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残留。

建立完善的产品检测机制:企业应建立定期的微囊藻毒素检测制度,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加强市场监管: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螺旋藻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对微囊藻毒素超标的产品进行严厉打击。

提高公众认知:通过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对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的选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推进科研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入研究螺旋藻中微囊藻毒素的形成机制及控制方法,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微囊藻毒素研究的当前进展和未来方向

微囊藻毒素研究的当前进展和未来方向

第35卷 第3期水生生物学报Vol. 35, No.3 2011年5月ACTA HYDROBIOLOGICASINICAMay, 2 0 1 1收稿日期: 2010-10-04; 修订日期: 2011-02-23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1827, 20777067);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421-001)资助作者简介: 王昊(1987—), 男, 江苏宜兴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分子毒理学。

E-mail: whyx2009@ 通讯作者: 徐立红, E-mail: xulihong@DOI: 10.3724/SP.J.1035.2011.00504微囊藻毒素研究的当前进展和未来方向王 昊 徐立红(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遗传学系, 杭州 310058)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MICROCYSTINSSTUDYWANG Hao and XU Li-Hong(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Genetics , School of Medicine ,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58, China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OATP; 关键被攻击分子; 氧化损伤, 内质网应激; 抗肿瘤药物Key words: Microcystin; OATP; Key attacked molecular; Oxidative damage, ER-Stress; Antineoplastic 中图分类号: X1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11)03-0504-12蓝藻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水体中的光能自养型微生物, 其特点之一是所产生的特殊次级代谢产物藻毒素对于许多物种都有毒性作用。

在正常生态环境中, 水体中蓝藻数量维持在正常范围。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治理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治理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治理研究进展微囊藻毒素是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后产生的最大危险物质之一,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文章主要从藻毒素的危害、致毒机理、分析检测方法及其去除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对藻毒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标签:微囊藻毒素;检测;去除方法微囊藻毒素(MC)是由微囊藻(Microcystis)、浮游蓝丝藻(Plankt othrix)、鱼腥藻(Anabaena)和颤藻(Oscillat oria)等淡水藻类产生的环七肽肝毒素[1]。

微囊藻毒素是”水华”产生的最大危险物质之一。

它不仅直接污染饮用水源,还可以在水生生物中富集,通过食物链而进入高等级生物体内,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1 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机理根据藻毒素对生理系统、器官和细胞等主要器官的不同影响,一般分为肝毒素、神经毒素和接触、肠胃刺激性毒素。

有报告指出藻毒素可能促进肿瘤的发生[2]。

微囊藻毒素可以促进机体内脂类物质过氧化反应,破坏机体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的平衡,而体内自由基和许多疾病和外源性损伤的病理过程都有关联[3]。

2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水环境中MC的分析检测是研究其在水环境中分布和迁移规律以及去除方法的基础。

目前MC的检测方法可以简单分为:生物检测法、免疫检测法、蛋白磷酸酶抑制法、色谱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

2.1 生物检测法生物检测法分为动物实验和细胞学实验。

动物实验是通过研究藻毒素对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来验证其毒理效应。

但其缺点是不能进行定性分析,且检测灵敏度不高。

细胞学实验是利用原代肝细胞来检测藻毒素,可大大减少受试动物的使用量,同时受试细胞的同质性还可避免在动物实验各出现的个体差异,缺点是对操作者要求较高,要求操作人员掌握一定细胞培养技术。

2.2 色谱分析法分析MC的色谱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LC-MS),毛细管电泳技术(CE)等。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环境监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对藻类毒素及其同系物可做到定性和定量分析,是了解藻类毒素化学性质和结构的重要手段。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1毒性综述对于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李效宇等曾进行了综述。

文献报导微囊藻毒素可通过对肝脏中的肝细胞和肝巨噬细胞的作用, 抑制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的活性, 诱发巨噬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 导致疾病产生; 高浓度时,可引起急性反应如肝炎症、肝出血, 甚至肝坏死[1]。

自从1878年Franics首次发现泡沫节球藻水华能够引起家畜、禽类中毒、死亡以来,有关藻类水华引起的野生动物、鱼类、家畜、家禽及宠物中毒、死亡的报道很多,其中以微囊藻水华的危害最严重、广泛. 动物通过直接接触或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而中毒,中毒症状主要有昏迷、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腹泻, 甚至在数小时以至数天内死亡.研究证明,中毒死亡主要是由于肝损伤,微囊藻毒素造成肝内出血甚至肝坏死。

[3]虽然早在1878年就有泡沫节球藻水华引起家畜及禽类中毒死亡的研究报道,但MC分子结构和毒理的研究只有10a左右的历史。

研究结果显示M的致毒机理是通过与蛋白磷酸酶( pro tein pho sphatase) 中的丝氨酸/苏氨酸亚基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诱发细胞角蛋白高度磷酸化,使哺乳动物肝细胞微丝分解、破裂和出血,使肝充血肿大,动物失血休克死亡。

另外,由于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这样就相对增加了蛋白激酶的活力,打破了磷酸化和脱磷酸化的平衡,从而促进了肿瘤的发生。

M C-L R对小白鼠的致死量LD50在36到122μg /kg 之间。

饮用水中微量M C的存在与人群中原发性肝癌、大肠癌的发病率有很大的相关性[2]。

微囊藻毒素对动物的毒害程度主要与水华密度、水体毒素含量有关,也与动物种类和大小有关.单胃动物没有反自动物和鸟类敏感[3]。

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藻毒素的水后, 会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嗜睡、口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甚至死亡。

病理病变有肝脏肿大、充血或坏死,肠炎出血、肺水肿等[2]。

2对动物的毒性水体中含一定浓度的M C可导致鱼卵变形, 蚤类死亡,鱼类行为和生长异常及死亡。

微囊藻毒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微囊藻毒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指标进行 了 比 较 , 告如下。 报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 究对象 选 取 溧 阳市 水体 受 蓝藻污 染 的 . 3 个镇 , 每个镇抽取 1 个小学校 , 共抽取 20名 8 2 ~ 1 3岁小学生进行 健康体检 , 对其与污染水体 的接触
e .M e h d Co lcig d ikn trwhc l ol td b co y tn o n a d c mp rs n o r t o s: l tn rn ig wae ih Wf p l e ymir c sis t x n o a io f e S u i
( y n Ci pi mi e e to n H e lh S a i , L ̄a g t E de cPr v nin a d at t t y n o
ng 2 3 0 Chn 1 3 0, ia)
[ btat Obet e T td h an s f c f co yt s o i u nbd ’ l _ A src] j i : b su yt e rmesef t rcsi xnt h ma o yS i cv h e o mi nt O v
i d x c a g s o v r Se z mo o y i if r n x o u eg o p t r s - s c i n l t d . s l : n e h n e fl e ’ n y l g d fe e t e p s r r u swih c o s i n e to a u y Re u t s I l h l h t l v l f S t Wf s e S wn t a e e s o GPT n 一 GT r fe e t i h e f e e t e p s r r u s a d ad we e d f r n n t r e d f r n x i i o uego p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囊藻毒素引起肝脏损伤的研究进展摘要】微囊藻毒素可以特异性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损伤,进而导致肝癌发生,本文对微囊藻毒素肝脏损伤作用特点及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微囊藻毒素可明显损伤肝脏细胞,影响肝脏细胞形态的完整性,同时影响肝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引起细胞内酶学改变。

另外,藻毒素对DNA可造成损伤,进而影响肝脏功能,造成肝脏损伤。

其机制包括:抑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活性,使体内蛋白质过磷酸化;引起肝细胞内活性氧类(ROS)如过氧化物、羟基增加,造成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抑制肝细胞GJIC功能。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肝脏损伤【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058-02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迅速发展以及工农业排污的增加,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导致江河湖泊中藻类尤其是蓝藻异常生长繁殖,其产物―蓝藻毒素尤其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由微囊藻毒素引起的人和动物急性中毒和死亡事件屡屡发生。

我们根据藻类毒素的作用方式,可将其分为肝毒素(如微囊藻毒素)、神经毒素(如类毒素)、皮肤刺激物或其他毒素。

其中,肝毒素因可特异性地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的损伤,危害最大。

它主要是由微囊藻、项圈藻和念珠藻等属的某些种类产生,但是大部分肝毒素都是微囊藻毒素。

目前发现的该种类毒素至少有60多种,常见的是LR、RR、YR三种毒素。

饮水中的MC污染与肝肿瘤发生的相关性已得到流行病学证明。

目前,以微囊藻毒素为代表的藻类肝毒素已被公认为是除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以外,环境中导致肝癌发生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可与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协同致癌[1]。

本文就微囊藻毒素引起肝脏损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肝脏损伤作用特点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主要通过侵蚀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和粘膜固有层而进入血浆中,然后转运到肝、肺和心脏,最后分布到全身。

机体是通过小肠和大肠的杯状细胞分泌粘液来排泄MC[2,3]。

同时放射性自显影研究表明,125I-MCLR在肝脏内定位于肝细胞核内。

最新研究发现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超家族(啮齿动物Oatps,人类OATPs)与调节转运藻毒素进入肝细胞以及通过血脑屏障有关,并且可能决定了藻毒素的器官特异性。

微囊藻提取物(MCE)可明显损伤肝脏细胞,影响肝脏细胞形态的完整性。

动物实验造成藻毒素急性中毒时,肝脏损伤表现为:广泛出血、坏死、肝脏肿胀、淤血、肝/体比重增加。

光镜下可见Diss间隙微绒毛消失,肝窦状血管破坏、血窦内皮损伤、细胞索破坏,细胞间隙增大。

电镜下,肝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出现粗面内质网折叠、线粒体脊膜扩张、胞质空泡样变、浆膜反折,细胞内器重新分布,有时可见核崩解,肝细胞索压缩,细胞骨架破坏,肝细胞坏死融合成带,出现桥接样坏死[4]。

Batisda T等[5]发现MCLR对原代人类肝细胞也可造成类似影响,如肝细胞空泡样变、裂解、相互分离,细胞核浓缩。

Falconer等[6]用含MC的水喂饲小鼠1年后,小鼠肝细胞呈现渐进性的损伤和坏死,肝脏纤维化样变,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组织淀粉样变,表明MC可引起受试小鼠肝脏的慢性炎症。

微囊藻提取物可以明显地影响肝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引起细胞内酶学改变。

主要表现有乳酸脱氢酶(LDH)泄漏、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合成酶(AKP)升高,肝脏中磷脂酸合成酶1(PP1)和磷脂酸合成酶2A(PP2A)受抑制[4, 7-8]。

微囊藻毒素不仅可以直接对成人个体造成伤害,而且可以透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造成肝、肾等脏器损伤,可能在胚胎期就已形成肝癌高发基础。

张占英等[9]采用SD大鼠的整体动物模型,首次研究了MCLR对孕鼠和胎鼠的损伤效应。

结果表明MCLR可透过胎盘屏障,对胚胎组织产生毒性作用,严重损伤其肝、肾组织的形成和发育,且呈剂量反应趋势。

MCLR在胚胎期造成胎儿的肝脏损伤后,可能会使AFB1和HBV更容易侵犯肝脏,在胎儿时期就造成肝癌高发的基础。

藻毒素对DNA可造成损伤,进而影响肝脏功能,造成肝脏损伤。

埃姆斯实验(Ames test)表明不管是否添加S9,MCE都具有强烈的致突变性,并且彗星实验证明:MCE可诱导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产生DNA损伤。

另外,微核试验显示,MCE 可以增加骨髓中微核嗜多色性红细胞。

以上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某些肝癌流行地藻毒素污染与高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间的联系。

在人类肝脏HepG2细胞中,彗星实验还发现短暂的DNA链断裂,可能为肝细胞内损伤修复的结果。

随着DNA暴露于MC时间的延长,发生断裂的DNA数目相应增加,表明DNA损伤未被修复。

研究发现除浓度因素外,MCLR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呈现年龄依赖性[9],进一步发现呈现明显时间依赖性的指标有:致死时间、肝脏脂质过氧化、谷胱甘肽的消耗和DNA分裂,并判断可能与吸收的MCLR及解毒能力下降有关。

另外,藻毒素作用与肝脏内的浓集和代谢平衡有关。

2.肝脏损伤作用机理目前认为,微囊藻毒素MC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主要是由于其能强烈抑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活性,其中亚慢性接触尚具有促癌作用。

研究表明,藻毒素能与PP1、PP2A、PP3和PP6催化亚单位特异性结合,抑制其活性,使体内蛋白质过磷酸化,从而使细胞产生一系列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

MC打破了细胞内蛋白磷酸化/脱磷酸化的平衡,解除了对细胞增殖作用的正常控制,并通过细胞信号系统进一步放大这种生化效应,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增长。

Imanishi等[经研究发现PP1与其调节亚单位形成的复合物在其肝毒性作用中起决定作用,PP1与MC的肝毒性密切相关。

Mikhailov A等发现与MC抗体结合的三种蛋白加合物中,除PP1和PP2A外另一种为ATP合酶的β亚单位,提示此为MC的新作用靶点,并且在高浓度暴露于MC时,由该靶点诱导的损伤是主要的。

微囊藻毒素可引起肝细胞内活性氧类(ROS)如过氧化物、羟基增加,对细胞和组织形成氧化损伤,造成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从而导致肝细胞凋亡。

肝细胞培养体系中发现抗氧化剂,如西利马林、二硫赤藓糖醇、N-乙酰半胱氨酸,可显著减少用MC处理过的肝脏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细胞裂解和细胞骨架的瓦解。

在ROS清除剂存在的前提下,将肝细胞暴露于MCLR可进一步证明ROS在MC造成的DNA损伤中的作用。

施玮等[7]推断微囊藻毒素引起的氧化损伤和肝细胞凋亡可能是其致肝脏毒性的原因,藻毒素引起肝脏的氧化应激可能是肝脏毒性的机制之一。

MCLR是一个相对化学惰性的环七肽,不具有直接的诱癌能力,低剂量的MCLR不能形成细胞结构的破坏;因此MCLR受体毒性的可能性值得考虑。

研究表明[10]:1)单位质量的器官MCLR的含量肾、肝、血液均明显高于其他器官中的含量,提示这些器官中的分布可能为特异性分布。

2)MCLR与肝脏匀浆中结合因子的结合符合受体特征: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得出结论小鼠肝脏中存在MCLR受体,提示MCLR新的毒理途径。

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是细胞增殖与分化的重要调节机制,GJIC 功能下调可以明显地促进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转化,很多癌细胞缺乏细胞生长控制和终末分化能力都与GJIC 功能的缺乏或缺陷有关[11]。

研究发现[12],MCLR可诱导BRL-3A细胞膜泡形成,说明其肝脏毒性及致癌性可能与抑制肝细胞GJIC功能有关。

微囊藻毒素可明显诱导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王红兵等[13]在比较微囊藻毒素与致癌剂佛波酯、苯巴比妥钠对细胞间隙通讯的影响后,他们认为细胞间隙通讯系统可能是微囊藻毒素致癌的作用位点。

微囊藻毒素在较高剂量发生作用时,染毒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特点是实质细胞的破坏和幼稚型细胞增生。

随着染毒剂量增高,细胞凋亡和增殖均趋于活跃,但诱导凋亡可能是该剂量下微囊藻毒素肝脏毒性的发生机制,而细胞增殖可能是继发反应。

这一实验结果与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染毒MC后的变化相一致[14],说明微囊藻毒素具有一定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可能是其与肝癌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机制,并且已经通过建立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微囊藻毒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癌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15]。

国内的赵金明等[16]发现藻毒素单独作用不能激活GSTPi基因的表达,但能促进已启动的GSTPi基因表达增加,也提示藻毒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癌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3.展望随着我国环境和水体污染的加重,各地湖泊池塘有害藻类水华频频发生,进而产生蓝藻毒素,现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环境、健康问题。

目前对MC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脏受体、毒素的转运原理、毒素作用的分子机理,尤其是在促肿瘤的分子机制等方面。

其中在氧化应激损伤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微囊藻毒素的转运和代谢过程,研究能阻断MC转运代谢的物质如溴磺肽钠(BSP)和牛磺胆酸盐;也可进一步研究ROS与微囊藻毒素毒性作用的关系、ROS化学抑制剂或保护剂对于其损伤的抵抗或者修复作用。

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对藻毒素肝脏损伤的了解将会日益深入,有助于我们对其伤害进行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1]俞顺章.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1998,13: 130-133.[2] Ito E, Kondo F, Harada K. Intratracheal administration of microcystin-LR, andits distribution[J]. Toxicon, 2001, 39(2-3):265-271.[3]张占英,俞顺章,卫国荣等.微囊藻毒素LR在动物体内整体水平及细胞水平的分布[J]. 卫生毒理学杂志,2002,16(1):5-8.[4]Yoshida T, Makita Y, Tsutsumi T,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microcystin-LR in the liver of mice: a study on the pathogenesis of microcystin-LR-induced hepatotoxicity[J]. Toxicol Pathol, 1998, 26 (3):411-418.[5]Batista T, de Sousa G, Suput JS, et al. Microcystin-LR causes the collapse ofactin filaments in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J]. Aquat Toxicol, 2003, 65(1):85-91.[6] Falconer IR, Smith JV, Jackson AR, et al. Oral toxicity of a bloom of the cy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dministion to mice over periods up to 1 year[J]. Toxicol Environ Health, 1998, 24(3):291-305.[7] 施玮,朱惠刚,晏晓蓉,等. 低剂量微囊藻毒素亚急性肝毒性及其机理[J].环境科学,2002,23(5): 47-51.[8]Rao PV, Gupta N, Jayaraj R, et al. Age-dependent effects on biochemicalvariables and toxicity induced by cyclic peptide toxin microcystin-LR in mice[J]. Comp Biochem Physiol C Toxicol Pharmacol, 2005, 140(1):11-19.[9]张占英,连民,刘颖,等. 微囊藻毒素LR对胎鼠的致畸和损伤作用[J].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5):345-347.[10]周晓明,张占英,俞顺章. 藻类毒素MCLR通过受体途径致发肿瘤[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2):1111-1112.[11]Yamasaki H, Krutovskikh V, Mesnil M, et al. Role of connexin(gap junction) genes in cell growth control and carcinogenesis [J].C R Acad Sci III, 1999,322(2-3): 151-9.[12] 毛国根,徐立红,叶少菁.微囊藻毒素-LR致肝细胞连接通讯下调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2003,23(1):34~37.[13]王红兵,刘世杰.微囊藻毒素、佛波酯和苯巴比妥钠对细胞间隙通讯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98,30(6):121—125.[14]施玮,朱惠刚,晏晓蓉,等.微囊藻毒素MC-LR对肝细胞毒性机理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2):139~140.[15] Ito N, Imaida K, Asamoto M, 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carcinogenic substances and modifiers in rat [J]. Mutat Res, 2000, 462(2-3): 209-17.[16]赵金明,蒋颂辉,朱惠刚.藻毒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癌的促进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6):694-6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