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态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和结构演变机理分析
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制备方法

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制备方法1. 导言介孔二氧化硅是一种具有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的无机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是一种理想的催化剂和吸附剂。
本文将介绍介孔二氧化硅的基本概念、结构特征以及常见的制备方法。
2. 介孔二氧化硅的基本概念及结构特征介孔二氧化硅是一种由二氧化硅分子组成的材料,具有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
其孔道结构通常分为微孔和介孔两种类型,其中微孔的孔径范围在2纳米以下,而介孔的孔径范围在2-50纳米之间。
介孔二氧化硅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容。
孔径分布是指孔道的尺寸范围和分布情况,比表面积则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材料所具有的表面积,而孔容则是指孔道所占据的体积比例。
3. 制备方法3.1 模板法模板法是最常用的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在溶液中加入一种模板剂,通过模板与硅源反应生成介孔二氧化硅的前体,然后经过模板的去除得到最终产物。
常见的模板剂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盐,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基三甲基氯化铵(BTMA)和硫酸镁(MgSO4)等。
其中,CTAB是最常用的模板剂之一,可以形成尺寸均匀的介孔结构。
3.2 偶联剂法偶联剂法是一种利用偶联剂在溶液中形成胶体稳定体系的方法,如聚乙烯醇(PVA)和聚合物胶体微球等。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调节偶联剂的性质和浓度来控制介孔二氧化硅的孔径和比表面积。
3.3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水解和缩合反应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硅源与溶剂混合形成溶胶,通过水解和缩合反应使溶胶凝胶化,最后经过干燥和煅烧得到介孔二氧化硅产物。
3.4 喷雾干燥法喷雾干燥法是一种将溶胶喷雾成微粒,并在热气流中干燥得到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可以快速制备高质量的介孔二氧化硅颗粒。
4. 应用领域介孔二氧化硅的高比表面积和孔容使其在催化剂、吸附剂、分离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催化剂领域,介孔二氧化硅可以作为载体提供高度分散的金属催化剂,提高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二氧化硅空心球及核壳结构的制备与形成机理研究共3篇

二氧化硅空心球及核壳结构的制备与形成机理研究共3篇二氧化硅空心球及核壳结构的制备与形成机理研究1二氧化硅空心球及核壳结构的制备与形成机理研究二氧化硅空心球及核壳结构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些结构的形成是通过液相、气相和溶胶-凝胶等方法进行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溶剂热合成方法下,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制备二氧化硅空心球及核壳结构的过程,并探究了这些结构在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机理。
实验过程中,我们以硅酸乙酯和氟化钠作为反应物,在特定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下进行液相合成。
其中,钠离子和乙酸根离子的化学反应可使二氧化硅聚合形成核壳结构,而硅酸乙酯的水解反应导致了空心球形结构的生成。
在合成过程中,我们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和温度来实现对产品结构的控制。
通过实验发现,较短的反应时间及凉却速度可得到较完整的空心球结构,而反应时间较长或在高温下进行的反应可产生核壳结构。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可以制备到具有双饥饿结构的二氧化硅空心球。
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样品结构,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反应初期,生成硅酸乙酯的水解反应生成了含少量短链的硅氧烷缩合产物,这些产物起到了形成球形结构的重要作用。
之后,硅氧烷缩合产物进一步凝聚形成二氧化硅壳层。
接下来,在较长的反应时间内,可形成更完整的壳层产物,也就是核壳结构。
在反应后期,形成核壳结构的同时,硫酸根离子与钠离子还会加速硅酸乙酯的水解反应,最终导致产生核壳结构。
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发现,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在溶剂热合成中制备二氧化硅空心球及核壳结构,并且这些结构的形成过程受到反应时间、温度和反应物摩尔比的影响。
本文重点探究了形成这些结构的化学机理,对于理解溶剂热法合成纳米结构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这些结构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通过溶剂热合成法,我们成功制备了不同结构的二氧化硅空心球,并且发现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实现对产物结构的调控。
通过实验和观察样品结构,我们揭示了二氧化硅空心球和核壳结构的形成机制。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的原理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的原理二氧化硅微球是一种由纳米材料组成的微小颗粒,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催化剂、药物传输、涂层材料等。
其制备原理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和自组装法等。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其基本步骤是首先溶化硅原料,如硅酸乙酯,得到硅溶胶。
随后,在适当的溶剂(如乙醇)中,添加催化剂(如氨水)和稳定剂(如聚乙二醇),将硅溶胶转化为凝胶。
在凝胶形成后,通过超声处理、离心等工艺,得到粉末形状的二氧化硅凝胶。
最后,通过高温煅烧,使凝胶转化为稳定的二氧化硅微球。
微乳液法是一种基于液-液界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首先,将表面活性剂(如辛基磺酸钠)和溶剂(如水和石油醚)混合,形成均匀的微乳液系统。
随后,将含有硅源的溶液缓慢加入微乳液中,并通过机械搅拌使硅源分散在微乳液中。
接着,通过加入碱性催化剂,使硅源在微乳液中水解生成硅胶。
最后,通过高温煅烧,将硅胶转化为二氧化硅微球。
自组装法是一种通过物相分离原理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其步骤是将胶体颗粒(如聚合物微球)和硅源(如正硅酸乙酯)混合,形成胶体溶胶。
随后,在适当条件下(如溶剂挥发或温度调节),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将胶体溶胶中的聚合物微球包覆在硅源中,形成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球。
最后,通过高温煅烧,使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球转化为纯净的二氧化硅微球。
以上三种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各具特点,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二氧化硅微球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和较高的孔隙度,其中微乳液法可以获得较大的颗粒尺寸。
自组装法制备的二氧化硅微球具有核/壳结构,表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这些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为研究纳米材料、制备功能材料以及推动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介孔二氧化硅 原理

介孔二氧化硅原理介孔二氧化硅是一种特殊的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孔隙结构和高比表面积。
它的制备原理主要涉及溶胶-凝胶法和模板法两种方法。
溶胶-凝胶法是介孔二氧化硅制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首先,将硅源(如硅酸钠)溶解在适当的溶液中,形成溶胶。
然后,通过调节溶胶的pH值、温度和浓度等条件,使溶胶发生凝胶反应,形成凝胶体。
在凝胶体中,硅酸钠分子逐渐聚合并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同时溶胶中的水分子逐渐蒸发,使得凝胶体逐渐变得坚固。
在凝胶体形成后,通过热处理或化学处理等方式,将有机模板剂或无机模板剂从凝胶中去除,留下孔隙结构。
模板剂的去除通常通过高温煅烧或溶剂萃取等方法进行。
在模板剂去除后,留下的孔道即为介孔二氧化硅的孔道。
另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是模板法。
模板法是通过使用有机或无机模板剂来控制介孔二氧化硅的孔隙结构。
首先,在溶胶中添加模板剂,形成溶胶-模板复合体。
然后,通过溶胶的凝胶反应和热处理等步骤,形成含有模板剂的凝胶体。
最后,通过高温煅烧或溶剂萃取等方式,去除凝胶中的模板剂,留下具有孔隙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
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溶胶-凝胶或模板法中的反应条件和处理步骤,使硅源在溶胶中聚合形成凝胶,并通过模板剂去除或留下孔隙结构。
溶胶-凝胶法可以制备具有不同孔隙直径和形状的介孔二氧化硅,而模板法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模板剂来调控孔隙结构的大小和形貌。
介孔二氧化硅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隙体积的特点,这使得它在吸附、催化、分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介孔二氧化硅可以作为催化剂的载体,将活性组分负载在其孔道中,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介孔二氧化硅还可以用于吸附材料,如吸附剂、分离剂等,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原理主要涉及溶胶-凝胶法和模板法。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处理步骤,可以制备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
介孔二氧化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催化、吸附和分离等领域。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

胶体自组装技术是近年来制备近红外可见光波 段三维光子晶体的有效途径: 二氧化硅与聚苯乙烯、
收稿日期: 2006- 10- 17, 修回日期: 2006- 12- 16。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 段 涛 ( 1977-) , 男 , 硕 士 研 究 生 。 电 话 : 13330899091, E-mail: duantao@swust.edu.cn。
乙醇、氨水、 蒸馏水
磁力搅拌、 特定温度
离心、 洗涤
二氧化 硅微球
图 2 连续滴定法制备 SiO2 微球的实验流程 Fig.2 Process of SiO2 synthesis by TEOS dropping in succession
正硅酸乙酯
乙 醇 、氨 水 蒸馏水
磁力搅拌 特定温响。分析表明, 采用正硅酸乙酯分
步滴定法能提高二氧化硅微球的球形度、窄分布、单分散与致密性。同
时, 在反应温度 25 ℃、正硅酸乙酯浓度 0.12 mol/L、氨 浓 度 为 15.0
介孔有机二氧化硅

介孔有机二氧化硅(Mesoporous Organosilica,简称MOS)是一种新型的纳米多孔材料,具有介孔结构和有机功能团的特点,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热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结构特点、应用领域和研究进展。
一、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硬模板法、软模板法和微乳液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最常见的制备方法之一。
其制备步骤如下:1. 选择合适的硅源和有机硅源,如正硅酸乙酯(TEOS)和三甲基乙氧基硅烷(MTES)等。
2. 将硅源和有机硅源混合,并加入溶剂和催化剂,在搅拌条件下形成溶胶。
3. 将得到的溶胶加入模板剂,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充分混合和水解凝胶。
4. 将凝胶进行干燥和煅烧,去除模板剂得到介孔有机二氧化硅。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模板剂的类型,可以调控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孔径大小、孔道结构和有机功能团的分布等性质。
二、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结构特点介孔有机二氧化硅具有独特的介孔结构和有机功能团的特点,其主要结构特点包括:1. 介孔结构:介孔有机二氧化硅具有较大的孔径范围(2-50 nm)和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表面积大、孔容大,适合吸附分子和催化反应。
2. 有机功能团: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有机功能团(如氨基、羟基、羧基等),可以调控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表面性质和化学反应活性,拓展其应用领域。
3. 稳定性:介孔有机二氧化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在高温和酸碱环境下保持稳定性。
通过调控介孔结构和有机功能团的种类和分布,可以实现对介孔有机二氧化硅性能的定制化设计,实现多种应用需求。
三、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应用领域介孔有机二氧化硅具有丰富的应用潜力,在催化、吸附、分离、传感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主要应用包括:1. 催化:介孔有机二氧化硅作为催化剂载体,在催化反应中起到支撑和传质的作用,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和表征的开题报告

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和表征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简称MS)是一种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生物医学、催化、吸附等领域的发展,对多级孔道结构、孔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研究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和表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聚焦于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和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研究。
介绍合成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合成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
2、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表征技术研究。
采用XRD、TEM、N2吸附-脱附等多种表征技术,对合成的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进行表征,探究其结构和性质。
3、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应用研究。
分别在生物医学、催化和吸附领域开展应用研究,探究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意义1、为多级孔道结构的材料制备和研究提供参考。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和表征是多级孔道结构的材料制备和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2、为多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材料。
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用于生物医学、催化、吸附等领域。
3、为介孔材料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不仅可以打开新材料的研究方向,也可以为介孔材料的性质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1、确定研究目标和方向,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研究进展。
2、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合成不同孔径、不同级数的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
3、采用XRD、TEM、N2吸附-脱附等多种表征技术,对合成的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进行表征,探究其结构和性质。
4、在生物医学、催化和吸附领域开展应用研究,探究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应用前景。
五、研究预期结果1、成功合成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
2、探究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结构和性质。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课件

反胶束微乳法
反胶束微乳法中的反应体系中需要有两种互不相容的液体, 例如水和油。在反胶束微乳液中,处于纳米尺度的水滴由表面 修饰剂所包覆,被均匀分散在非极性溶液中。化学反应被限制 在水相里进行,因而这些反胶束腔也被称作为微乳液纳米反应 器。
利用反胶束微乳液方法获得的纳米颗粒一般都很均匀,颗 粒的大小有水和表面修饰剂的比例来决定。
沉淀法
在含有一种或者多种粒子的可溶性盐溶液中加入沉淀剂,或是 通过升高溶液的温度使溶液发生水解而产生不溶性的氢氧化物, 水合氧化物或者盐类。然后将溶剂和溶液中原有的阴离子除去, 经热分解或者脱水后即可得到所需的产物。这种方法即为沉淀法。
纳米二氧化硅理化性质
① 为无定型白色粉末,是一种无毒、无味、无污染 的非金属材料。 ② 微结构为球形, 呈絮状和网状的准颗粒结构。 ③ 具有对抗紫外线的光学性能; ④ 掺入材料中可提高材料的抗老化性和耐化学性; ⑤ 分散在材料中, 可提高材料的强度、 强性; ⑥ 还具有吸附色素离子、降低色素衰减的作用。
水热法特点是粒子纯度高、分散性好、晶形 好且可控制,生产成本低。用水热法制备的粉体 一般无需烧结,这就可以避免在烧结过程中晶粒 会长大而且杂质容易混入等缺点。
水热法合成需要特殊装置高压釜。
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干法工艺的原料一般采用卤硅烷、 氧(或空气)和氢, 在高温下反应制备纳米二氧化硅。以四氯化硅为例, 其 反应式为:
光子晶体(又称光子禁带材料) 从材料结构上看, 光子晶体是一类在光学尺度上具有周期性介电结构 的人工设计和制造的晶体。
SiO2 光子晶体的SEM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形态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和结构演变机理分析
王珊珊张海连王波郭元龙田果陈志民*许群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450001
摘要:中空介孔粒子因低密度,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负载能力,高的渗透性和大的孔体积,可调的多孔壳结构等独特的性质而备受推崇。
本文中利用“结构差异选择性刻蚀”的方法,成功地合成了尺寸在250 nm左右,同时具有可调的大孔和小孔双介孔壳层结构的花瓣状中空二氧化硅微球。
并选用不同浓度的氨水和不同量的碳酸钠溶液做为刻蚀剂来研究实心二氧化硅核/介孔二氧化硅壳(sSiO2@mSiO2)核壳微球在碱性高温条件下的结构演变。
制备出了均质摇铃状,花瓣状,花生状等各种结构的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对其形成机理做出了解释,指出刻蚀剂溶液中自由羟基的数量对最终微球结构起决定作用。
这种结构演变机理为介观尺度范围内,介孔二氧化硅微球形态和结构的设计和控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路径。
关键词:选择性刻蚀;多形态 ;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结构演变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Polymorphous Mesoporous Silica microspheres
Shanshan WangHailian ZhangBo WangYuanlong GuoGuo TianZhimin Chen*
Qun Xu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 Hollow spherical materials with porous shells are of great interest in many
current and emerging areas of technology due to their unique properties, such as low
density, large surface area, excellent loading capacity, high permeability, adjustable and
well-defined pore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a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flower-type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microspheres with tunable smaller pores and
lager pores in the shell by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based selective etching" method. 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structure of solid silica core/mesoporous silica shell (sSiO2@mSiO2)microspheres could evolve from core/shell structure to rattle-type, hollow structure,flower-type structure, and peanut-type structure with various etching agent an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etching solution. The mechanism of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was further studied, and foun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r source of hydroxide ions in the etching agent solution is the key point for this structural evoluti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uch a structural evolution may provide a flexible and effective way to design and control of morphologies of mesoporous silica micropheres at the mesoscopic level.
Keyword: selective etching ; polymorphous ;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microspheres ;structural evolution
多形态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和结构演变机理分析
作者:王珊珊, 张海连, 王波, 郭元龙, 田果, 陈志民, 许群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450001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90387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