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小儿乙肝44例临床分析
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应用论文

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70-01全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过3.5亿,每年死亡人数约100~200万。
我国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区。
约占全球感染者的1/3。
其防治研究一直是我国的重点课题治疗关键是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是目前抗病毒的有效药物之一,但其疗效只有30~40%,干扰素,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惟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同时也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之一。
但由于干扰素在临床上规范化应用的时间并不太长,加之远期疗效的评价指标较难确定,因此有必要对其治疗慢性肝炎的远期疗效做出正确评价,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20例。
男76例,女44例年龄18~68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①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②丙氨酸转氨酶高于正常2倍,小于10倍的无黄疸患者;③除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及其他严重并症;④6个月内未进行任何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
1.2方法:给予干扰素a300万u隔日1次,肌肉注射,同时给予乙型肝炎基因疫苗10ug肌肉注射。
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检测1次肝功能、乙肝五项,根据病情需要定期检测血、尿常规及做肝、胆、脾超声检查。
2结果2.1临床疗效:治疗6个月时阴转率为63%,治疗12个月时阴转率76.2%。
2.2不良反应:肌肉注射干扰素最初次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肢体酸痛,以后逐渐缓解,半数患者出现白细胞下降,其中12例因白细胞绝对值降至而停药。
3讨论干扰素是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其他诱导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目前,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乙型肝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干扰素应用于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措施分析

2020年5月第9期临床用药论坛干扰素应用于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措施分析石淑珍嘉峪关市酒钢医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摘要】目的:探讨对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相应措施,以提高疗效。
方法:选取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192例(男100例,女92例),年龄19~58岁,平均36.52±4.33岁,对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如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神经精神症状等,均予以及时干预,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及时干预后,基本能继续完成治疗疗程。
结论: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后,会出现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皮肤症状、消化系统及神经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对此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干预,可有效控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9-0071-02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包括乙肝和丙肝等,其中乙肝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乙肝病毒的可持续性复制及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等种种因素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
抑制病毒复制、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是治疗的原则。
目前临床上针对乙型的治疗药物有很多,干扰素因其具有抗病毒、抗纤维化及调节免疫力等优点成为临床上的首选药物,但在应用干扰素治疗后,因长期用药及药物对身体的作用,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造成患者心理、身体的不适,从而影响疗效[1]。
本文针对临床所选病例,对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针对性治疗干预,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感染科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192例(男100例,女92例),年龄19~58岁,平均36.52±4.33岁作为研究对象。
干扰素对58例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
临 床 研 究
Cl ia e e r h i c lrsac n
18・ 2
C iee jun lo tn me i n n tn p amay hn s o ra f e o de e a d e o h r e h i h
干扰素对 5 8例 乙 型 肝 炎 的 疗 效 分 析
均 阳性 ; 血清 丙氨 酸转氨 酶 ( L ) A T 在正 常参考 值上 限 2~ 5 倍; 治疗前 6个月 内未使用过抗 病毒及免疫调节药物 … 。
随机将患者分为 2组 , 治疗组 2 9例 , 中男 1 , l , 其 7例 女 2例 年龄 1 5 7~ 0岁 , 平均年 龄 3 . ; 4 7岁 对照组 2 9例 , 中男 1 其 8 例, 1 例; 女 1 两组 患者 的性 别 、 年龄 、 病程 、 病情 经统 计学 分
析无明显差异 , 0 0 , P> .5 具有 可比性 ; 治疗前均排 除 自身 免 疫 性肝炎 、 代偿期肝 硬化 ; 其他重 要脏 器病 变 ( 、 失 无 心 肾疾 病, 糖尿病 , 血液病 , 精神疾病 ) 。
1 2治 疗 方 法 .
23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 良反应分析 . 治疗 组 2 9例 患 者 , 用 干 扰 素 后 , 热 2 应 发 2例 , 占 7.6 , 59 % 流感样 , 症状 1 例 , 4 .9 , 2 占 13 % 白细胞减少 l 0例 ,
的药 物 。 1 资料 与 方 法
率 为 7.1 , 2 4 % 6个月 AJ I T的复 常率 为 7 . l , 9 3 % 停药后 6个 月 AL T的复 常率为 7 .6 ; 照组 给药 1 58% 对 个月后 的 A T的 L 复常率为 5 .7 , 月 A T的 复常率 为 6 .2 , 5 1 % 3个 L 5 5 % 6个 月 A T的复常率 为 7 . l , 药 后 6个 月 A T的复 常 率 为 L 24 % 停 L 5.2 ; 86 % 两组患者的 A T的复常率经统计学分析 , 0 0 , L P> . 5
观察长效干扰素派格宾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

观察长效干扰素派格宾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长效干扰素派格宾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和观察组(长效干扰素派格宾治疗方法)。
结果:两组慢性乙肝患者全部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针对其临床效果有关指标进行评价,根据临床结果可得知,观察组患者的HBV-DNA与HBeAg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比较大,具备比较好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慢性乙肝的过程之中,通过采用长效干扰素派格宾治疗方式,临床效果突出,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当中全面推广。
【关键词】长效干扰素;派格宾;慢性乙肝乙肝病毒的传染性特别强,会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患者会产生很大心理压力,长时间发病,容易诱发肝脏并发症,故及时治疗特别重要。
在临床治疗层面,慢性乙肝主要采用干扰素治疗方式,常规的短效干扰素临床治疗周期比较长,药物应用次数也比较多,患者依从性较低,为进一步提升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主要研究长效干扰素派格宾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报道的主要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和观察组(长效干扰素派格宾治疗方法),对照组之中共有16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年龄是(22-64)岁,平均为(38.65±2.13)岁,病程在(1-2)年,平均为(1.12±0.41)年。
观察组之中共有17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年龄是(22-654)岁,平均为(38.69±2.1243)岁,病程在(1-2)年,平均为(1.19±0.38)年。
对两组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可以得知,无差异没有意义(P>0.05)。
聚乙二醇干扰素a-2b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聚乙二醇干扰素a-2b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a-2b(佩乐能)治疗HBeAg阳性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方法:选择HBsAg、HBeAg、HBV-DNA均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儿童13例,予聚乙二醇干扰素a-2b1.5ug·kg-1,1周1次,疗程48周,观察患者肝功能、HBV-M、HBV-DNA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48周疗程结束时ALT复常率为92.3%,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HBV-DNA转阴率分别为53.8%和69.2%。
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a-2b是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a-2b;儿童;乙型肝炎我国每年约有100万儿童因感染HBV而发展为慢性HBV携带者或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
a-干扰素是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生物调节活性物质。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已有10多年的历史,虽然效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干扰素却是目前经过美国FDA批准用于儿童CHB治疗的抗病毒药物之一(还有一种是拉米夫定)。
近几年来,应用a-干扰素治疗成人CHB取得一定效果,但用于治疗儿童CHB尚无报道。
我们应用先灵葆雅公司生产聚乙二醇干扰素a-2b(商品名为佩乐能)对13例儿童CHB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从住院及门诊采取知情同意的方法入选13例儿童CHB患者,诊断按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男9例,女4例;年龄4~12岁,平均(6.5±3.6)岁。
1.2入选条件(1)血清HBsAg、HBeAg持续阳性半年以上;(2)血清HBV-DNA>105copies·ml-1;(3)患者均为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异常超过6个月,血清ALT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而低于正常值上限10倍,总胆红素小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4)无HA V、HCV、HDV、HEV、HIV重叠感染,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失代偿性肝硬化;(5)1年内未使用过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药;(6)无心、脑、肾病史,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性疾病。
α干扰素治疗乙肝纤维化的临床实践经验

α干扰素治疗乙肝纤维化的临床实践经验作为一名从事乙肝纤维化临床治疗的研究者,我有幸在过去十年中参与并观察了α干扰素在治疗乙肝纤维化方面的临床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看到了α干扰素所带来的积极变化。
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乙肝纤维化患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经历了长期的乙肝病毒感染,导致了肝脏组织的损伤和纤维化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肝脏的功能逐渐减弱,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阻止或逆转乙肝纤维化的进程,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众多的治疗手段中,我们选择了α干扰素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α干扰素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它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从而减缓病毒对肝脏的损伤。
α干扰素还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胶原蛋白的合成,减少肝脏纤维化的形成。
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肝脏功能等因素,确定治疗的具体剂量和疗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α干扰素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年轻患者和病情较轻的患者,对α干扰素的反应更好,治疗效果也更为显著。
除了α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外,我们还关注了患者的耐受性。
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对α干扰素的耐受性较好,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的疼痛、流感样症状等。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在治疗初期出现,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减轻或消失。
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的反应,适当调整治疗的剂量和疗程。
在观察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后,我们发现,α干扰素在治疗乙肝纤维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α干扰素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缓肝脏的损伤,为肝脏的修复和再生提供了可能。
α干扰素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可以减少肝脏纤维化的形成,从而保护肝脏的功能。
α干扰素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干扰素-α对慢性乙肝的疗效观察及血清补体C3、C4的影响

干扰素-α对慢性乙肝的疗效观察及血清补体C3、C4的影响发表时间:2012-10-12T15:18:19.7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4期供稿作者:段进粮1 陈香洁2 胡红松1 袁梅 1 黄妙娟1 谭朝辉1 [导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是全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段进粮1 陈香洁2 胡红松1 袁梅 1 黄妙娟1 谭朝辉1 (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深圳 518172) (2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广东深圳 518172)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α( IFN-α)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CHB患者108例, 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大于8Ou/L,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 (PCR法)大于1O5拷贝/mL,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IFN-α加常规护肝降酶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一常规护肝降酶药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患者症状、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水平、补体C3、C4水平等指标。
结果治疗组的ALT正常化率、HBeAg转阴率或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分别为75.00%、57.69%、48.0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6.60%、24.53%、22.64%),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组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分别为1.16±0.21 g/L、0.26±0.12 g/L)较对照组(分别为0.93±0.20g/L、0.18±0.11g/L)明显升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IFN-α抗病毒效果好,是目前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血清补体C3、C4的水平变化可为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儿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对抗病毒治疗的指导作用

小儿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对抗病毒治疗的指导作用Leading Role of Liver Biopsies in Antiviral Tr eatment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hildr en 车龙 安萍作者单位:110006 辽宁,沈阳市传染病医院(车龙 安萍) 【摘要】 目的 观察儿童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病理对选择干扰素治疗的临床指导作用。
方法 21例小儿慢性乙型肝炎应用-干扰素治疗6个月以上,且停药后随访至少6个月,其中12例治疗前行了肝活检。
结果 21例小儿患者对干扰素产生完全应答7例,占33.3%;12例肝活检患者肝脏炎症在G2以上和纤维化在S2以上的患者对干扰素的完全应答高,达71.4%。
结论 小儿肝脏病理结果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者对干扰素应答率高,肝活检病理程度能预测干扰素的疗效,根据肝活检病理程度选择抗病毒治疗可提高小儿慢性乙肝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小儿;乙型肝炎;慢性;肝脏病理;干扰素 【中图分类法】 R512.6+2 R7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1358(2007)01-007-02 近年来,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关于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肝的报道较少,尤其小儿肝活检后选择干扰素治疗的报道更少。
现将我院21例小儿慢性乙肝患者肝活检后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1例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儿童患者均来自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2岁~14岁。
肝功能ALT80~248U/L (正常值40U/L以下),总胆红素15.3~37.8m ol/L(正常值20.1mol/L以下)。
HBsAg、HBeAg及HBV DNA均阳性。
排除其他肝炎病毒合并感染者。
其中12例治疗前行了肝活检。
临床诊断及病理诊断均参照2000年9月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