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

合集下载

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

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

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干扰素注射液是一种生物治疗药物,主要成分是人源干扰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和适应症。

干扰素注射液作用于细胞的受体,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

1.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注射液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和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它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增殖和杀伤功能,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和产生干扰素的能力。

通过这些免疫调节机制,干扰素注射液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多发性硬化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2.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注射液能够抑制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它可以干扰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过程,阻断病毒的感染链条。

同时,干扰素注射液还能够抑制病毒的蛋白合成和病毒颗粒的产生,从而降低病毒的数量和活性。

因此,干扰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等病毒性疾病。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注射液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首先,它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其次,干扰素注射液能够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阻断肿瘤的血供。

此外,它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防御能力。

因此,干扰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黑色素瘤、肝细胞癌等。

4. 抗炎作用:干扰素注射液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疾病的症状。

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活化,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范围。

因此,干扰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银屑病等。

除了上述用途,干扰素注射液还可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带状疱疹、结核病、尖锐湿疣等。

此外,干扰素注射液还可用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感染。

干扰素注射液一般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以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

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

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

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目前通用的分类方法将干扰素分为三型:Ⅰ型:有IFN-α和IFN-β,其中IFN-α有二十余个亚型,IFN-β仅有一个亚型。

Ⅰ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抗寄生虫、抑制多种细胞增殖、刺激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参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

Ⅱ型:只有IFN-γ,且只有一种亚型,除具有抗病毒、抗增殖活性外,其主要生物学活性为免疫调节作用。

Ⅲ型:即IFN-λ1(IL-29)、IFN-λ2(IL-28a)和IFN-λ(IL-28b)。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因此,目前干扰素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白血病。

1. 天然IFN根据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天然IFN一般首先按动物________分类,例如人干扰素(HuIFN),牛干扰素(BovIFN)等,然后再按IFN的抗原特异性和分子结构分成不同的型别,加以命名。

天然干扰素种类繁多,分子量也不同,亦有不同的抗原性。

目前了解由人的不同细胞产生的干扰素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抗原成分:白细胞干扰素抗原(Le),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抗原(F)和T淋巴细胞干扰素抗原(T)。

事实上,人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有99%为Le,1%为F,人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占80-99.9%;而由Namalva细胞系(为一种由Burkitt淋巴瘤患者所得的类淋巴细胞系)产生的干扰素中有85%为Le,15%为F. 唯有T淋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则因应用不同诱生剂而不同,如以短小棒状杆菌诱导,主要为Le(95%); 如果用PHA或诱导,则主要产生T(8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统一个名,将人细胞所产生的几种干扰素,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α、β和γ三类,Le干扰素即为α-干扰素(IFN-α),F干扰素为β干扰素(IFN-β)。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竟然可以抗肿瘤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竟然可以抗肿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干扰素的副作用干扰素竟然可以抗肿瘤
导语:看见干扰素这三个字,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是什么东东。

可以说大家没有几个人知道干扰素的,甚至都有许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三个字。


看见干扰素这三个字,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是什么东东。

可以说大家没有几个人知道干扰素的,甚至都有许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三个字。

因此,大家对于干扰素的了解可想而知。

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干扰素是什么。

同时也为大家介绍一下干扰素的副作用以及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干扰素是什么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但是它并不能直接杀死或抑制病毒。

而是通过细胞之间的作用效果,使人体细胞产生抗病毒的蛋白,因此能干扰病毒的复制,从而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
1、流感样综合征
服用干扰素后,有的患者2到6小时内体温可升至38-40℃,6到12小时达到高峰,有些患者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一般24小时内均能恢复,如症状不减,则需及时咨询医师。

2、皮肤反应
用干扰素治疗4个月的患者,会有轻中度脱发现象,有些患者躯干和四肢会出现暂时性的斑丘疹等其他皮肤过敏现象。

如比较严重,则需要注意。

3、造血系统改变
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骨髓得到一定的抑制,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减少。

生活常识分享。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系
统功能和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主要分为α、β、γ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为多个亚型。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广泛,包括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肾癌等。

干扰素的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下游
信号通路,最终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诱导抗病毒反应。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剂量、剂型、治疗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等。

临床应用中,干扰素一般由皮下注射给药。

治疗的剂量
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一般可以通过降低剂量或暂停治疗来缓解。

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评估疗效和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较广,但不同类型的干
扰素适用于不同的疾病。

例如,干扰素α适用于治疗慢性乙
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干扰素β适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
疫性疾病,干扰素γ适用于某些免疫缺陷病等。

尽管干扰素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治疗机制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应症的准确性。

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时,医务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药物,在免疫调
节和抗病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将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益处。

编写干扰素说明书的目的就是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一份详实的参考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干扰素的性质和应用特点。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引言:重组人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人类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重组人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和功效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重组人干扰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重组人干扰素主要包括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个亚型,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增强等作用。

1.1 α-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α-干扰素主要由多种细胞产生,如白细胞、纤维细胞等。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活化和增强免疫细胞的抗病毒能力,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NK细胞活性,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T细胞的杀伤作用,抑制病毒蛋白合成等。

1.2 β-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β-干扰素主要由纤维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抑制病毒蛋白合成,阻止病毒RNA复制,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T细胞的杀伤能力等。

1.3 γ-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和NK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细胞杀伤作用,对病毒感染和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提高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增强T细胞的杀伤功能等。

二、重组人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2.1 抗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抑制作用。

直接作用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DNA或RNA复制,减少病毒基因产物的合成;间接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反应,促进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临床应用重组人α-干扰素可明显改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指标,减少病毒复制,降低肝癌发生率。

2.2 抗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和重组人γ-干扰素对丙肝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重组人干扰素α2b副作用

重组人干扰素α2b副作用

重组人干扰素α2b副作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副作用;别名:;重组人干扰素α2b适应症:1.用于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尖锐湿疣。

2.用于某些肿瘤,如毛细胞性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恶性黑素瘤、肾细胞癌、喉乳头状瘤、卡波肉瘤、卵巢癌、基底细胞癌、表面膀胱癌等。

;重组人干扰素α2b药理学作用:干扰素α2b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分子量:约19,300道尔顿。

辅料: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依地酸二钠、氯化钠、间一甲苯酚、聚山梨醇酯80和注射用水。

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明的无菌水针剂。

药物剂型:1.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100万u;300万u;500万u。

2.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50万u。

适应证:用作某些病毒性疾病,例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尖锐湿疣。

2.用作某些肿瘤,例如毛细胞性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恶性黑素瘤、肾细胞癌、喉乳头状瘤、卡波肉瘤、卵巢癌、基底细胞癌、表面膀胱癌等。

用法用量:每支用杀菌口服用水1ml熔化,肌肉或皮下注射。

剂量和疗程如下:慢性乙型肝炎:本品30~50μg/次,隔日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疗程4~6个月,可根据病情延长疗程至1年。

可进行诱导治疗,即在治疗开始时,每天用药1次,0.5~1个月后改为每周3次,到疗程结束。

慢性丙型肝炎:本品30~50μg/次,隔日1次,皮下或肌内口服。

化疗4~6个月,违宪者停止使用。

有效率者可以稳步化疗至12个月。

根据病情须要,可延长至18个月。

在化疗的第1个月,一日1次。

疗程完结后筛检6~12个月。

急性丙型肝炎应当早期采用本品。

注意事项:1过敏体质,特别是对抗生素有过敏者,本品应慎用。

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

2采用前要仔细检查瓶子,例如瓶或瓶塞存有裂缝、损坏不容采用。

在重新加入杀菌口服用水后稍加震摇,制品应当熔化较好,例如存有不能溶解的块状或絮状物,不容采用。

干扰素在免疫系统调节中的功能分析

干扰素在免疫系统调节中的功能分析

干扰素在免疫系统调节中的功能分析免疫系统是人体内部的重要防御系统,它能够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同时保持身体正常的免疫反应。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被广泛应用于免疫治疗和疫苗研发领域。

在免疫系统调节中,干扰素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干扰素的功能,阐述它在免疫系统调节中的重要性。

首先,干扰素在免疫细胞的活化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当人体面临外来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会被激活,产生干扰素以增强其吞噬和抗原递呈能力。

干扰素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杀伤能力,并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促进T细胞的激活。

通过这些机制,干扰素在免疫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其次,干扰素在抗病毒免疫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病毒感染是人体免疫系统主要面临的威胁之一,而干扰素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干扰素能够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并促进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增强天然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加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因此,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是免疫系统调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除了抗病毒作用外,干扰素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错误的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研究发现,干扰素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减少自身免疫反应的过度活跃。

干扰素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抑制自身免疫细胞的活化,并增强免疫抑制性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和抑制性树突状细胞)的功能。

这些作用使得干扰素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重要药物。

此外,干扰素还参与调节肿瘤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清除起着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能够促进天然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并增强T细胞对肿瘤抗原的识别。

同时,干扰素能够影响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干扰素副作用

干扰素副作用

干扰素副作用干扰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C型肝炎、白血病等。

虽然干扰素有很好的药效,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副作用。

首先是常见的一些轻微副作用,如发热、寒战、乏力、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持续数天至数周,严重程度和治疗剂量有关。

这些副作用在大部分病人中是经过耐受的,不需要停药。

其次是骨髓抑制。

干扰素可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

这种骨髓抑制通常在开始治疗后几周内出现,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这就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口服叶酸等。

再次,干扰素还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长期应用干扰素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引起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症状。

因此,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患者时,需要定期监测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心脏方面的副作用。

另外,干扰素还可引起胃肠道不适。

常见的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

这些副作用一般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周内出现,但很少会导致治疗的中断。

可以通过调整干扰素的剂量、饮食调理等方式来缓解这些不适感。

另外,干扰素也可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这些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周内出现,大部分病人可以耐受,无需停药。

但是,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甚至有自杀倾向。

这就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此外,干扰素还可引起免疫系统的副作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感染情况,及时寻求抗感染治疗。

综上所述,干扰素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但也会伴随一系列的副作用。

尽管干扰素的副作用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是可接受的,但对于一些特定患者来说,副作用可能会比较严重,并对治疗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
2009年AASLD慢性乙肝指南中指出,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7种药物,可优先考虑聚乙二醇干扰素α、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应用。

为什么首推聚乙二醇干扰素α(α2A、α2B)呢?
我们知道,人体的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 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

干扰素(IFN)的作用机制除了诱导一些抗病毒蛋白(例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可以降解病毒mRNA,蛋白激酶K可以阻断病毒蛋白翻译)直接抗病毒外,还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例如促进感染的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增加NK细胞活性)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

普通干扰素α因其半衰期短,隔天给药应用不太方便。

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是将惰性的聚乙二醇分子(无活性、无毒性),一线性或者分枝状连接在干扰素分子上,而达到延缓其吸收和排泄,从而延长其半衰期,可以一周注射一次。

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干扰素主要为亚型。

有资料证实干扰素特别是长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大约有10%的患者可能出现表面抗体(HBsAb)的阳转,这个结果是其它药物难以达到的。

然而,干扰素也有禁忌症和适应症,今天作此文以供参考。

禁忌症:妊娠、精神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酗酒/吸毒、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

相对禁忌症: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史、未控制糖尿病、未控制高血压、总胆红素>50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治疗前,干扰素疗效好坏可以采用预测因素:(以下因素越多疗效越好)1,治疗前的高ALT水平;2,HBVDNA<1.000E+008;3,女性;4,病情短;5,非母婴传播;6,肝脏纤维化程度轻;7,对治疗依从性好;8,无HCV、HDV、HIV合并者。

干扰素也有副作用,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如下:
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

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

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8℃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可以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也可以睡前注射干扰素或者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2.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减少;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使用后数小时至数日。

使用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

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使用,白细胞可迅速恢复。

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

长期应用极少见的人可出现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应该减少剂量,一至二周后复查如血细胞恢复,药物剂量也可复原。

如中性粒细胞≤0.75×109 /L,血小板≤30×109 /L,应该停药。

3.精神异常:可以表现为压抑、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

因此应用干扰素之前要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也要密切加以观察。

抗压抑药物可以缓解此类不良反应,但对症状严重者,应该及时停药。

4.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

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

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5.皮肤反应:使用超过4个月者部分人可有轻、中度脱发,一般停药后可有恢复,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

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

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6.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

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

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7.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

女性患者17b雌二醇、黄体激素的减低和延迟,会使月经周期延长,停药后可恢复。

8.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

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有人换用不同的基因型制剂,减少干扰素抗体的产生,而提高干扰素疗效。

9.干扰素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

多数情况下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者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症等,严重者要停药。

此外,尚可对心血管、骨髓系统的影响和对生长的抑制等,都应该作出相应的对症处理,甚至停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