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4章教学案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

合集下载

沪教版初中初三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复习课件

沪教版初中初三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复习课件

►类型六 纯净物的简单计算
• 命题角度:考查学生对利用化学方程 式的简单计算的掌握情况。
• 例6相同质量的H2、CH4和CO完全燃烧 需要氧气的质量( C )
• A.CO最多,H2最少 • B.H2最多,CH4最少 • C.H2最多,CO最少 • D.CH4最多,CO最少
【解析】本题虽为选择题,但实际属于根据化学方
【解析】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空气能灭火;水能导电家 用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扑灭,要先关掉电源;氢气等不 含碳元素的物质也能燃烧,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说法不正确;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 着火点才能燃烧,故选A。
• ►类型二 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 命题角度: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
• (3)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_剧__毒___ 气体,易与血液里的_血__红_蛋__白____结合, 使血红蛋白丧失输氧功能,导致人体缺 氧。
• 6.促进燃料完全燃烧的方法: • (1)增大氧气的___浓__度___; • (2)增大燃料与氧气的__接__触__面_积______。 • 7.燃料完全燃烧不仅可以_节__约_资__源_______,
►类型七 利用含杂质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求
生成物(反应物)的质量
• 命题角度:考查学生涉及含有杂质时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例7 我国铁矿石资源比较丰富,某钢 铁厂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 炼铁,理论上可以炼出含杂质4%的生 铁多少吨?
答案:583.3t。
【解析】解:1000t赤铁矿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
还可以防止燃料不完全燃烧造成的 ___环_境__污__染___。
• 8.爆炸:可燃物在__有_限____的空间里发生 剧烈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 的热,使气体的体积__膨_胀___而引起爆炸。

沪教初中化学九上《4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word教案 (1)

沪教初中化学九上《4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word教案 (1)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认识定量研究在化学科学探究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微观本质三、学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四、预习导航: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化学反应的的,等于后的的。

2、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8克A与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克C和11克D,则参加化学反应的B的质量为克。

3、质量守恒定律可应用在()A、主要指物理变化B、主要指化学变化C、包括自然界的所有的变化D、主要指氧化反应、化合反应4、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没有增减,也没有改变。

五、教学器材:实验仪器:托盘天平、酒精灯、锥形瓶、小试管、小烧杯、镊子、滤纸、气球、单孔橡皮塞、铁架台、石棉网、细沙;实验药品:白磷、CuSO4溶液、稀盐酸、Na2CO3粉末、铁钉、镁带。

六、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习任务一:探究质量守恒定律1、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2、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组间交流。

3、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备注引领学生去思考,使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辨别是非。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导学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导学案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一、基础知识1、燃烧要满足3个条件:(1),(2)(3)。

2、写出下列符号表达式:(1)当氧气充足时,碳的燃烧(2)当氧气不充足时,碳的燃烧3、灭火的三个原理(1);(2);(3)。

4、,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以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这个反应为例,参加反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质量总和5、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在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和、,因此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6、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1);(2)。

7、在2CO + O2 点燃 2CO2反应中,份质量的CO与份质量的O2反应生成份质量的CO2,三者的质量比是::。

二、补充练习1、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

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A、纸不是可燃物B、没有与氧气接触C、没有达到着火点D、水能灭火2、在开篝火晚会时,为了使木材燃烧得更旺一些,通常把木材架起来燃烧而不放平在地面上燃烧,这是因为()A、这样传热更快B、这样可以降低木材的着火点C、这样可以使木材与氧气充分接触D、这样有利于散热3、冬天在室内燃煤取暖,可能会因为通风不畅产生有毒气体,该气体是()A、氧气B、甲烷C、一氧化碳D、氢气4、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实验时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可用湿抹布扑盖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以喷大量水点燃 点燃 MnO 2 C .电线短路引起电器着火时,可用水浇灭D .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并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 .100mL 水加入100mL 酒精得到的溶液体积小于200mL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所得的黑色固体质量增加C .5g 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气还是5gD .5g 食盐完全溶解在95g 水中得到100g 食盐水6、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一定没有改变的是 ( )A .分子的种类B .分子的数目C .物质的种类D .原子的数目7、某一物质在隔绝空气中加热后,生成H 2O 和CO 2,因此该物质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A .O 2、H 2 、C B.H 2 、 C C .O 、C 、H D.C 、 H8、某同学点燃酒精灯,并在其上方罩一干而冷的烧杯,发现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生成,把烧杯迅速倒过来,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以上实验事实,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 )A .酒精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B .酒精中只含有碳、氢元素C .酒精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 .酒精中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氢元素9、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H 2+O 2═H 2OB .Mg+O 2══MgO 2C .3Fe+2O 2══Fe 3O 4D .H 2O 2══H 2O+O 2↑10、在反应Cu+4HNO 3═Cu(NO 3)2 +2X+2H 2O 中X 的化学式是 ( )A .N 2O 5B .N 2C .NOD .NO 211、用X 表示某化合物的化学式,X 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X +3O 23CO 2+3H 2O 。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复习教案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复习教案 (新版)沪教版

第四单元复习1.了解燃烧的性质和条件。

2.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3.了解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三、常见灭火的方法1.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2. 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3.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4.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5.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注意:(1)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2)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3)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四、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应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课(第1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课(第1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在化学反应2XY2+Y2=2Z中Z的化学式为()
A、X2Y3
B、XY3
C、X2Y6
D、X2Y4
3、山茶油是一种绿色保健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

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克柠檬醛,将其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20克,水72克,则柠檬醛的组成中:( )
A.含碳、氢元素
B. 含碳、氧元素,可能含氢元素
C.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D.含碳、氢、氧元素
4、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有四种物质,高温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0,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8 10 1 25
反应后质量/g 未测24 2 16
A.1:1 B.1:2 C.1:3 D.2:3
5、、、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物质的分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A.4∶1∶2 B.l∶3∶2
C.3∶l∶2 D.3∶1∶3
三、课堂小结的化学式
学生进行计算,判断柠檬酸的组成的元素
学生进行比较,判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教案 (新版)沪教版 教案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教案 (新版)沪教版 教案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课)【教学目标】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知道用微粒的观点从微观上解释守恒的原因。

3.了解通过实验确定物质元素组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教学难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一、燃烧1、燃烧的定义燃烧时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燃烧的条件(燃烧的三要素)(1)有可燃物(2)有助燃剂(3)温度达到着火点注意:①我们通常所见的助燃剂是氧气。

氧气作文最常见的助燃剂,本身不能燃烧。

②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改变而改变。

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1)充分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与助燃剂充分接触②供给足够的助燃剂(2)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2C + O2点燃2CO 不完全燃烧C + O2点燃CO2完全燃烧完全燃烧氧气充足不完全燃烧氧气不足一般来说,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可以继续燃烧,生成完全燃烧的产物2CO + O2点燃2CO2(3)爆炸物理变化如轮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等爆炸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燃烧化学变化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在一定X围内可发生爆炸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一般都根据燃烧的条件而得将可燃物车里燃烧区,与火源隔离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用致冷机(如水、干冰等)去冷却燃烧物,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一下二、化学方程式1、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2)理解①质量守恒定律是针对化学反应而言,任何化学反应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物理变化。

②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不能包含在内。

要分清楚“参加反应”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的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区别。

(3)引申①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宏观②元素的种类不变六个不变③各种元素的质量不变①原子种类不变微观②原子数目不变③原子质量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宏观: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微观: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2、化学方程式(1)意义①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②量的方面a、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各物质间质量比 = 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b、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即化学计量数之比)(2)书写步骤:①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条件,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②配平化学方程式③注明翻译发生的条件④按要求标“↑”和“↓”⑤短线改成“=”,同时检查书写是否正确注意:①反应前无气体,反应后才产生气体,才会在气体后标“↑”反应前无沉淀,反应后才产生沉淀,才会在固体后标“↓”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初中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一般用观察法即可用观察法配平化学方程式时,一般方法如下:a、在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找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或元素在物质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将它的化学计量数确定为1b、一次化学式为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有关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c、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依据,检查后,在两端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否相等,如出现分数,则在方程式两边乘以最小公倍数,将分数化为整数二、合作、研讨与交流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2)写:正确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3)找: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4)列:列出比例式(5)求:根据比例的性质求解(6)答:简明地写出答案注意:a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b 、代入算式计算的各物质的质量必须是纯净物,而且必须是参与反应的物质c 、计算时各物质的单位要统一例如: S + O 2点燃 SO 2相对分子质量 32 32 64其质量比 m (S ) : m (O 2) : m (SO 2) = 32:32:64 = 1:1:2 其微粒个数比 N (S ) : N (O 2) : N (SO 2) = 1:1:1简易计算如下:16g 硫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则消耗氧气多少克?生成二氧化硫多少克?解:设:消耗氧气xg ,生成二氧化硫ygS + O 2点燃 SO 232 32 64 16g xg ygx g 32g 1632=yg 64g 1632=解得: x = 16g y = 32g答:消耗氧气16g ,生成二氧化硫32g 。

沪科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汇总必背概念

沪科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汇总必背概念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燃烧1.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解释:“烧不坏的手帕”:酒精燃烧放热,水汽化吸热,温度未达到手帕的着火点“纸火锅”:水汽化吸热,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比较①不完全燃烧的危害:燃烧效率低,浪费燃料;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②完全燃烧措施:提供充足氧气;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蜂窝煤、木柴架空燃烧)2.一氧化碳的性质⑴毒性;点燃⑵可燃性;2CO + O2 === 2CO2⑶还原性。

(H2也具有还原性)三.燃烧引起的爆炸1.产生原因:⑴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如炸弹、鞭炮爆炸⑵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遇到明火,发生燃烧,引起爆炸。

如: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煤矿坑道2.易燃、易爆场所应注意什么?⑴严禁烟火,防止撞击、高温⑵有消防安全标志和消防器材四.灭火与防火1.灭火原理⑴可燃物与火源隔离;如:设置森林隔离带⑵隔绝氧气;如:酒精灯火焰用灯冒盖灭;酒精洒出着火,用湿抹布盖灭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如:水灭火解释:吹(扇)烛火,熄灭:吹(扇)烛火,使热量散失,温度降到蜡烛着火的以下火柴头朝向,燃烧会很快熄灭:热量向上扩散,温度降到火柴的着火点以下2.火灾自救:⑴室内起火不能急于打开门窗;⑵遭遇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和鼻,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4.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一.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①“参加”: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参加反应的那部分,不参加反应的不能计算在内②“质量”:只有质量守恒,体积等其他方面不一定守恒③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不适用物理变化。

2.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二.化学变化中的“变”与“不变”1.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有:①物质的总质量,②元素的种类、质量,③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2.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的有: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3.化学变化中可能改变的有:①分子的数目,②化合价。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期末复习教学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期末复习教学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目标:1.认识燃烧的定义,燃烧、爆炸发生的条件,知道灭火的方法。

2.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3.能正确读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复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预习导航一、结合笔记复习:1.燃烧的定义,燃烧、爆炸发生的条件,知道灭火的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其微观实质。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步骤。

二、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燃烧的条件是什么?2.点火方式的不同说明什么?3.灭火的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4.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区别有哪些?如何让物质充分燃烧?5.写出碳在空气中燃烧的方程式。

如何检验其产物?5.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一氧化碳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各举一例。

7.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可燃物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吗?8.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 _ 。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不变,②原子的没有增减,③原子的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课堂活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展示】活动一、燃烧再认识例1.如图,在500mI的烧杯中注入400ml的开水,并投人一小块白磷 (甲),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的白磷(乙)。

(提示: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高于200℃)(1)判断白磷(甲)、白磷(乙) 、红磷燃烧情况。

说明理由。

(2)要让白磷(甲)燃烧的方法是什么?(3)该实验中,烧杯中水的作用是。

(4)你认为红磷和白磷相比更易燃烧的是,理由。

(5)该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例2.某化学活动小组在探究“二氧化碳真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支持燃烧吗?”这一问题时,他们设计了下列实验:①将燃着的镁条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发现镁条仍在燃烧,大家十分兴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巩固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认识;
2、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识梳理】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定律,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六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即:“六个一定不变”:宏观上:反应物和生成物不变;元素的不变;元素的不变。

微观上:原子的不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改变,改变。

“两个可能改变”:数目可能改变;元素的可能改变。

典型例题:
1、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 .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 .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 .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
2、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缓慢氧化放出热量,供给人体所需能量,这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教师“个备”
或学生笔记栏
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若R代表葡萄糖,所发生的氧化反应为R+6O2=6CO2+6H2O,则葡萄糖的化学式为( )
A.C6H12B.C6H1206C.C6H10O5D.C5H6O2
3、山茶油是一种绿色保健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

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克柠檬醛,将其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20克,水72克,则柠檬醛的组成中: ( ) A.只含碳、氢元素 B. 一定含碳、氧元素,可能含氢元素
C.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D.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课后提升】
一、选择题:
1、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2、如你被困在火灾现场时,下列措施①打火警电话119求救;②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③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④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可采取的是( )
A.①④ B.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④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的质量一定和所用煤的质量相等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增加了
C.100 g酒精和100 g水混合在一起后,质量等200 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H2和O2形成混合物的质量等于其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
4、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5、一辆客车夜晚行驶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泄漏,车厢里充满了汽油味,这时应该采用的应急措施是 ( )
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汽 B.打开所有的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