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发光材料的开题报告
新型多足配体稀土超分子配合物及其复合发光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型多足配体稀土超分子配合物及其复合发光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新型多足配体稀土超分子配合物及其复合发光材料的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人类对光学材料的需求不断提高,光致发光材料在生物医学、信息通信、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稀土元素是光致发光材料中常用的元素之一,其特殊的能带结构和能级排布使其具有蓝、绿、红三基色的发光能力,同时受制于稀土元素的3d-4f跃迁选择性,可使发光能量范围得到有效控制。
多足配体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稀土配位体系之一,其具有形态多样、结构稳定和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
然而,目前多足配体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本研究旨在设计、合成新型多足配体稀土超分子配合物,并将其应用于发光材料中,进一步探究其发光性质和光学性能,为光致发光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 设计、合成多足配体稀土超分子配合物。
根据稀土元素的离子半径和比例、多足配体的结构和亲和力等因素,设计和优化多足配体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路线和配比。
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
2. 研究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的发光性质。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显微镜等手段研究稀土超分子配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光特点,分析其荧光强度、荧光寿命、稳定性等性质。
3. 构建多足配体稀土超分子复合材料。
将稀土超分子配合物与多种无机/有机材料复合,制备成多种形态的发光材料,包括透明膜、纳米颗粒、生物分子探针等。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
4. 分析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和应用潜力。
测量复合材料的荧光光谱、荧光寿命等性质,并评估其在生物医学、信息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 合成多足配体稀土超分子配合物:采用液相合成或气相合成等方法,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
2. 研究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的发光性质: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显微镜等手段研究稀土超分子配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光特点,分析其荧光强度、荧光寿命、稳定性等性质。
稀土掺杂发光材料溶胶-凝胶法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稀土掺杂发光材料溶胶-凝胶法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稀土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稀土掺杂发光材料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质,在光电器件、生物医学、信息存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制备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的方法有很多,如溶剂热、水热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已被广泛用于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的制备。
然而,在这一领域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发光性能的改善、稀土掺杂浓度的影响等。
因此,对稀土掺杂发光材料溶胶-凝胶法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掺杂发光材料,并对其发光性能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制备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的溶胶-凝胶工艺参数,得到高质量的样品;2. 研究常见的稀土元素掺杂对发光性能的影响,探究不同稀土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3. 测定不同条件下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的发光光谱,分析其发光机理。
三、研究内容1. 样品制备以硝酸镥为稀土源,以乙二醇为溶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掺杂发光材料样品。
改变某些工艺参数,例如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等,优化制备工艺,获得高质量的样品。
2. 发光性能测试以激发波长为365 nm的紫外光为激发源,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的发光光谱。
通过改变稀土掺杂浓度,研究不同稀土元素掺杂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3. 结果分析分析样品的发光光谱,探究不同掺杂浓度下稀土元素的发光机理。
对实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稀土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
四、研究方案1. 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材料:硝酸镥、乙二醇、氨水等。
主要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电子显微镜等。
2. 实验步骤1)溶胶制备:取一定量的硝酸镥和乙二醇,通过加热混合实现将硝酸镥溶于乙二醇中,得到均匀透明的溶胶。
2)凝胶制备:将溶胶倒入容器中,在室温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得到凝胶。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SrAl2O4Eu2+,Dy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SrAl2O4:Eu2+,Dy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选题的背景、意义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是一种光致蓄光型发光材料,可通过吸收各种可见光发现自发光功能。
它可以作为一种添加剂,均匀的分布到各种介质中,制成发光涂料、发光油墨、发光纤维、发光塑料、发光树脂、发光纸张、发光玻璃、发光陶瓷、发光搪瓷和发光大理石等。
从而,广泛应用于安全应急、交通运输、建筑装演、仪器仪表、电力、矿山、服装和工艺品等诸多领域[1-9]。
目前关于Eu2+激活的绿色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十分活跃,其材料及相关的发光品种己经工业化和商品化。
以SrA12O4:Eu2+, Dy3+为代表的铝酸盐长余辉材料,激发光谱范围广,发射光谱在可见光区,发光亮度高,余辉时间长,化学稳定性好,无毒无放射性,是一种环境友好材料。
因此在安全应急、交通运输、建筑装演、仪器仪表、电力、矿山、服装和工艺品等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
目前,研究制备新工艺提高发光粉的发光强度和余辉性能,完善长余辉发光机理,增加发光颜色品种以扩大发光材料应用范围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根据前面的文献综述,关于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己有广泛的报道,但仍有许多理论和应用上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首先,在发光粉的合成与制备方面,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合成发光粉体,热处理时间长,合成的粉体颗粒太大,须经球磨工艺碾磨成较细颗粒才具有实用价值。
球磨工艺不但增加制造成本,同时还破坏粉体晶粒结构,降低粉体长余辉发光性能。
因此,开发新的合成工艺,降低合成温度,缩短合成时间,制造出无须碾磨的超细发光粉有着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其次,长余辉发光材料中铁杂质的存在是影响发光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铁杂质对发光体的碎灭作用,将有利于提高材料发光性能,为实现对其它杂质的定向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为了提高长余辉发光性能,将纳米的氧化铕原料应用到制备中,有利于全方位思考,全面提高商品发光性能。
铕离子掺杂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的开题报告

铕离子掺杂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
能表征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发光材料的广泛应用,红色发光材料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传统红色发光材料存在着发光强度低、发光色坐标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稳定的红色发光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稀土离子在发光材料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铕离子是一种重
要的红色发光中心。
掺杂铕离子的材料在照明、显示、生物医药等领域
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研究者们采用掺杂、镀膜、复合等方法来提
高红色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探究一种铕离子掺杂的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的制备
与性能表征。
具体内容包括:
1. 首先制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辅助的铕/稀土复合材料。
2. 在铕/稀土复合材料的表面,采用硝酸铈进行表面改性,形成
CeO2包覆层,形成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
3. 利用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仪
器对制备的铕离子掺杂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进行表征,包括发光
强度、发光时效性、发光色坐标等方面的性能表征。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尝试制备一种新型高效稳定的红色发光材料,通过探究铕
离子掺杂核壳结构稀土红色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对该种发光材
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推动红色发光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纳米钒基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纳米钒基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稀土元素作为一类重要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发光、显示、光电子学、催化等领域。
已经发现,稀土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高发光效率、更窄的发光带宽等。
因此,纳米钒基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对推进发光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纳米钒基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备方法选择适合的方法,以钒盐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或物理方法,制备出稀土钒氧化物纳米材料。
2. 纳米材料结构与形貌的表征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样品的结构、形貌等信息,从而了解材料和形貌的特点。
3. 纳米材料的光物理性能表征利用荧光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等设备,研究钒基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包括发光强度、发光带宽等特性。
4. 发光性能优化及其机制研究通过调整制备条件和稀土离子掺杂等手段,优化材料的发光性能,并探究其机制。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探索一种新的稀土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2. 研究稀土纳米材料的结构、形貌、光物理性质;3. 发现并优化纳米钒基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并探究其中机制;4. 为纳米钒基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1. 化学合成法或物理方法,制备钒基稀土纳米材料;2. 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方法,表征纳米材料的结构和形貌;3. 荧光光谱仪等设备,测试材料的发光性能;4. 通过调整制备条件和稀土离子掺杂等手段,优化材料的发光性能。
五、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得到以下结果:1. 实现纳米钒基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2. 了解纳米材料的结构、形貌等表征信息;3. 研究纳米钒基稀土发光材料的光物理性能;4. 优化纳米材料的发光性能,并探究其中机制。
稀土发光材料的开题报告

[13]Mai,H.X.;Zhang,Y.W.;Si,R.et al.J.Am.Chem.Soc.2006,128,6426
学生签名:
年月日
课题意义:稀土元素具有未充满的4f电子层结构,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电子能级。4f电子在7个4f轨道之间的任意排布产生了多种光谱项和能级,仅在三价稀土离子的4fn组态中已探明的能级就有上千个,能级对间可能存在的跃迁通道高达199177个。由于稀土元素的发光材料可以发射从紫外光、可见光到红外光区多种波长的电磁辐射,所以它在照明、显示、光通信、固体激光器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0]Mai,H.X.;Zhang,Y.W.;Sun,L.D. et al.J.Phys.Chem.C2007,111,13721
[11]Boyer,J.C.;Vetrone,F.;Cuccia,L.A.et al.J.Am.Chem.Soc.2006,128,7444
[12]Wang,F.;Chatterjee,D.K.;Li,Z.Q.et al.Nanotechnology 2006,17,5786
[9]Meng Wang,Jinling Liu,Yixin Zhang et al.Two-phase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rare-earth doped NaYF4upconversion fluorescent nanocrystals[J].Materials Letters 63 (2009) 325-327
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基质纳米发光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基质纳米发光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纳米发光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光功能材料,其具有荧光发射强度高、长寿命、稳定性好以及光谱调控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光电器件、光催化等领域。
目前,稀土掺杂的二氧化钛基质纳米发光材料已成为研究热点。
然而,对于如何制备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基质纳米发光材料仍存在一定争议。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制备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基质纳米发光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基质纳米发光材料,探究其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发光特性等方面,为其在生物医学、光电器件、光催化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理论及实验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1.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基质纳米发光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改变溶胶-凝胶法的条件,如预处理温度、水解酸化过程、煅烧温度等,以探究其对纳米发光材料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发光特性等的影响。
2.实验步骤(1) 合成溶胶:取适量的钛酸四丁酯和异丙醇并加入足量的引发剂进行混合后,在搅拌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稀土金属离子溶液。
(2) 转化为凝胶:将制备好的溶胶转移到硅胶模具中,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催化反应,形成凝胶。
(3) 煅烧:在一定的条件下,煅烧凝胶,制得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基质纳米发光材料。
3.实验分析对制备得到的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基质纳米发光材料进行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发光特性的表征,如采用SEM、TEM、XRD、FT-IR等分析手段进行表征。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1.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制备得到的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基质纳米发光材料进行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发光特性的表征,得到相应的数据结果。
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基质纳米发光材料具有一定的结构稳定性和物理化学性质,同时获得了良好的光发射性能。
2.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基质纳米发光材料,并对其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发光特性等进行探究,有助于深入探究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光电器件、光催化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其应用研究。
掺三价稀土离子稀土(氟)磷酸盐发光性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掺三价稀土离子稀土(氟)磷酸盐发光性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稀土发光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重要材料,其应用领域包括荧光显示、照明、生物医学、红外传感器、激光和光通信等领域。
掺杂三价稀土离子的稀土(氟)磷酸盐由于其稳定性、高效率、窄带谱特性和长寿命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近年来,对掺杂三价稀土离子的稀土(氟)磷酸盐发光性质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主要集中在掺杂单一三价稀土离子的磷酸盐材料中。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将多种三价稀土离子引入稀土(氟)磷酸盐中,有望为相关领域提供更为丰富的光谱和发光效果。
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掺杂多种三价稀土离子的稀土(氟)磷酸盐发光性质。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选取一种稀土(氟)磷酸盐材料,将多种三价稀土离子引入其中,研究其发光性质,包括发光光谱、激发光谱、发光寿命等方面。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实验材料制备及表征
选择一种适合的稀土(氟)磷酸盐材料作为实验对象,将多种三价稀土离子引入其中,制备稀土(氟)磷酸盐材料。
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等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
2. 发光性质的测定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和荧光光谱仪对样品进行激发和发射光谱测定,测定样品的发光性质并进行分析。
利用荧光寿命仪对样品的发光寿命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探究掺杂多种三价稀土离子的稀土(氟)磷酸盐材料的发光性质,为相关领域提供更为丰富的光谱和发光效果。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相关领域提供掺杂多种三价稀土离子的稀土(氟)磷酸盐发光性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Boyer,J.C.;Vetrone,F.;Cuccia,L.A.et al.J.Am.Chem.Soc.2006,128,7444
[12]Wang,F.;Chatterjee,D.K.;Li,Z.Q.et al.Nanotechnology 2006,17,5786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用表)
论文(设计)题目
多色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表征
学院
专业
环境科学
学科
分析化学
学生
指导教师
职称
课题来源:本课题为河北大学博士基金(多色上转换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其生化分析应用研究)及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多色上转换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免疫和基因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资助项目。
[7]Meng Wang,Congcong Mi,Yinxin Zhang et al.J.Phys.Chem.,2009,DoI:10.1021/jp906394z
[8]Zhengquan Li,Yong Zhang,Shan Jiang.Adv.Mater.2008,20,4765-4769,DOI:10.1002/adma.200801056
具体参考文献:
[1]衣光舜.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标记中的应用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2003:1-18
[2]刘成辉.稀土氟化物发光纳米晶的可控合成、表征及表面修饰.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2009:3-86
[3]魏泱.氟化物基质的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2006:1-14
[5]Zhengquan Li,Yong Zhang,Shan Jiang.Multicolor Core/Shell-Structured Upconversion FluorescentNanoparticles[J].Adv.Mater.,2008,20:4765-4769
[6]Guanying Chen,Haichun Liu,Gabriel Somesfalean et al.Upconversion emission tuning from green to red in Yb3+/Ho3+-codoped NaYF4nanocrystals by tridoping with Ce3+ions[J].Nanotechnology 20(2009)385704(6pp)
[4]Feng Wang,Xiaogang Liu.Upconversion Multicolor Fine-Tuning:Visible to Near-Infrared Emission from Lanthanide-Doped NaYF Nanoparticles[J].J.Am.Chem.Soc.,2008,130(17):5642-5643
课题意义:稀土元素具有未充满的4f电子层结构,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电子能级。4f电子在7个4f轨道之间的任意排布产生了多种光谱项和能级,仅在三价稀土离子的4fn组态中已探明的能级就有上千个,能级对间可能存在的跃迁通道高达199177个。由于稀土元素的发光材料可以发射从紫外光、可见光到红外光区多种波长的电磁辐射,所以它在照明、显示、光通信、固体激光器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虽然上转换材料在生物标记方面展现出了广阔应用前景,但其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以上提出的两方面问题,本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研究稀土掺杂对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影响;通过调节掺杂的稀土离子种类,获得具有多种荧光颜色的上转换材料,为后续的多目标同时标记分析奠定良好基础;2、溶剂热合成方法操作简单,本课题拟探讨在较温和条件下(低温、短时间)合成高发光效率的NaYF4发光材料的溶剂热合成方法,找到最佳反应条件。
[9]Meng Wang,Jinling Liu,Yixin Zhang et al.Two-phase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rare-earth doped NaYF4upconversion fluorescent nanocrystals[J].Materials Letters 63 (2009) 325-327
纳米尺度的稀土发光材料作为一种新型荧光标记物在生物大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与传统荧光标记物如有机染料、量子点等相比,稀土无机纳米材料具有毒性低、化学稳定性好、荧光寿命长、强度大等优点。并且其荧光发射过程只产生于基体材料中,因此,荧光信号稳定且不易受到环境因素诸如酸度湿度等的影响。而且由于稀土离子丰富的能级尤其适合于多色标记和成像分析。
[13]Mai,H.X.;Zhang,Y.W.;Si,R.et al.J.Am.Chem.Soc.2006,128,6426
学生签名:
年月日
进度安排:2010年3月1日—2010年3月7日文献调研,2010年3月8日—2010年3月9日试剂及仪器的准备,2010年3月10日—2010年5月22日实验部分(合成条件摸索及颜色调控),2010年5月23日—2010年6月3日数据整理及论文撰写。
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本实验室已具有水热及溶剂热合成等必须得仪器设备及工作条件;具有980nm红外激光器及荧光仪,可对产品的荧光性能进行表征。本实验室在溶剂热合成上转换材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前期工作,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国内外发展现状:上转换荧光材料由于其本身优越的发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检测中。另外,在细胞或活体成像分析方面,也有关于上转换荧光材料的应用的研究。NaYF4为基质的材料是已知的发光效率最高的上转换材料,而氟化物发光材料的制备多采用共沉淀法和水热合成法,已有的文献报道,合成的小粒径NaYF4:Yb,Er都需要高温合成(300度)或后续的退火热处理,因此合成条件比较苛刻。开发简单的合成技术用于高效荧光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合成,还存在很大的挑战。
在稀土掺杂的无机纳米材料中,有一类特殊的发光材料,它能够通过多光子的过程把近红外的长波辐射转换为紫外可见光区的荧光,即上转换荧光材料。这种材料有诸多的优点:Stokes位移大,稳定,不易光解,几乎不受外界湿度酸度等的影响,因此特别适合作为复杂生物体系的荧光标记物;上转换纳米晶体作为生物标记物,由于在红外光照射下,只有上转换荧光材料发光,而与之相连的生物分子因为不具备上转换性质而不发光,检测背景将大幅度降低。而且可采用廉价高效的980nm红外激光器作激发光源,由于激发光的增强,又可提高荧光信号。因此该标记方法可集提高信号强度和降低背景干扰于一身,有利于生物分子检测水平的提高。另外红外光能量较低,对生物组织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并不会对之产生损伤,通过调节离子组成,可以实现真正的单一激发,多色发射,可用于多目标同时标记。因此,合成具有多种颜色的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在多生物组分同时标记及分析领域和防伪领域都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