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概述:大遗址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遗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国内外,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就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保护与保护理念A.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背景与现状1. 国内大遗址保护的初期阶段主要以保护为主,更加注重保护建筑、修复遗址等。

而国外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更加注重全面保护,包括建筑物、景观环境及附属文物等的保护。

2. 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对大遗址保护的理念有所差异,但都将保护作为首要任务,注重实践与科研的结合。

B. 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十分重要,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地方经济。

2. 大遗址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但需注意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防止过度开发破坏遗址。

二、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方法A. 遥感与数字化技术在大遗址研究中的应用1.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大遗址的勘探和调查,提供大量数据支持,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

2. 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创建遗址的三维模型,增强研究和保护的效果。

B. 考古学与学科交叉研究1. 考古学研究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核心,可以从遗存中获取文物、人类活动的信息。

2. 学科交叉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大遗址的研究,例如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为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A. 遗址保护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1. 城市化进程中遗址保护常常被忽视,导致大量遗址被破坏。

2. 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评估,合理纳入遗址保护的要求,保障遗址的完整性。

B. 大遗址保护与公众教育1. 大遗址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与支持,但公众对大遗址的认识普遍较低。

2. 可加强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大遗址价值的认识,培养遗址爱护意识。

结论:当前,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遗址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忽视以及公众对大遗址认识不足。

国内遗址公园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遗址公园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遗址公园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国内的遗址公园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旅游价值。

然而,目前国内遗址公园在保护、管理和利用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

本报告将对国内遗址公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保护状况分析1.1 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遗址公园的保护状况普遍不理想。

遗址公园的保护工作缺乏长期规划和跟踪,导致部分遗址遭到破坏和盗窃。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旅游收入,过度开发遗址周边环境,导致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被破坏。

1.2 建议为了保护遗址公园的文化遗产价值,相关部门应加大保护力度。

具体建议如下:1. 制定长远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

2. 加强对遗址公园的巡查和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破坏行为。

3. 提升对公众的保护意识,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引导游客文明参观。

二、管理状况分析2.1 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遗址公园的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遗址公园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

其次,一些遗址公园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保护意识较低。

再次,一些遗址公园的管理费用匮乏,无法有效运营和维护。

2.2 建议为了提升遗址公园的管理水平,可以考虑以下建议:1.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明确各级管理责任和权限。

2.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3. 加大对遗址公园的经费投入,确保运营和维护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利用状况分析3.1 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遗址公园的利用状况较为单一,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

一些遗址公园缺乏多元化的开发思路,无法充分发挥其文化和经济价值。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对于遗址公园的利用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考量。

3.2 建议为了更好地利用遗址公园的资源,相关部门可以考虑以下建议:1. 制定多元化的开发规划,推动遗址公园以文化体验、教育培训、科研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进行开发利用。

2. 加强与旅游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合作,推动遗址公园与旅游景点的联动开发。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

遗产Heritage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11(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迫切问题。

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珍贵承载体,与旅游业密切相连。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

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以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承载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珍贵载体。

黄河流经甘肃省白银市258千米,总流域面积1.47万平方千米,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

白银市历史文化悠久,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黄河石林、黄河水川大峡、乌金峡、红三峡、黑三峡是大自然给予白银的馈赠,鹯阴古城遗址、唐代柳州古城遗址、唐代迭烈寺遗址、明长城遗址、永泰龟城、西番窑、法泉寺石窟、五佛沿寺石窟、寺儿湾石窟等遗址遗迹,是先辈们留给白银的宝贵遗产。

白银市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比如花会、灯会、年画等,这些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独特的地域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来白银游览观光。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这些努力取□李霞64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古迹古址得到了保护和修缮,保存了其历史原貌。

白银市依托长征、长城、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景泰宽沟堡遗址、景泰明长城、靖远钟鼓楼、索桥堡等一批重点黄河文化遗址本体修缮项目。

旅游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旅游业不断创新,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主题公园等。

各地的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加,游客数量稳步上升,旅游业对当地GDP的贡献度也在不断提高。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传承发展结合
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一些地区将传承与开发相结合,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旅游品牌 等手段,实现了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教育加强
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了对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 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在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中,往往存在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可能会 忽视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导致一些不可逆的破坏和损失。
附录D: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
报告中列举了国内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 护开发的成功案例,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了详细的分析 和比较。
国外案例
报告中也介绍了一些国外古城遗址和历史 文化保护开发的成功案例,为国内提供了 借鉴和参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 ,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 本次调查,我们发现一些成功 的案例,如某古城将历史文化 融入城市发展,实现了文化、 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公众参与和社区参与是古城遗 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的重要 途径。本次调查发现,一些社 区居民积极参与古城保护和开 发工作,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
活水平。
调查目的和意义
摸清现状
01
通过对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的调查,了解其保护和开发现状,
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政策提供依据。
问题反馈
02
通过调查,发现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反馈给
相关部门加以解决。
完善政策
03
通过调查,评估现有保护开发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出完
善建议,推动政策优化。
学术交流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秦家胤(建平县博物馆,辽宁 朝阳 122400)摘要:历史遗址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价值,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是现阶段建平县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个重点。

政府对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开展了很多工程建设,但是在利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所以,在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上,需要以保护、利用和开发为主,找到一种科学的方式,从而形成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效应。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99100考古札记Archaeological Notes现阶段,国家考古遗址的保护是很多考古人员关注的重点话题。

2013年,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政府围绕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和规划开展了很多工作,让本来岌岌可危的古遗址得到了及时的修复和保护。

本文针对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基本情况和保护利用情况进行研究,找到了现阶段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遗址管理、开发、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一、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简介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坐落在辽宁省凌源市,总面积超过58平方千米,该考古遗址的核心保护区有8平方千米。

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总共有三个建筑工程,第一个为女神庙陈列馆,第二个为大型祭坛和积石冢群,第三个为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工程和研究中心。

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中,陈列着红山古国、红山文化、祈福圣坛、人文始祖、魅力红山、古国王陵、玉礼开端七个内容,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展品。

二、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价值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勘探、调查和考古工作主要是在辽宁省凌源市境内进行。

1981年发现遗址,1983年开始进行挖掘,其在1988年还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发现了两个遗址,第一个是女神庙,第二个是祭坛和积石冢,两个遗址在凌源市和建平县的交界处。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是对古代人类活动遗迹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的学科,是考古学和旅游学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研究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增长,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者们对于古代人类活动遗迹的调查和解释正在深入,研究方法和技术也逐渐完善。

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

的明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指导我们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工作。

1.2 研究意义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价值: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通过研究这些遗址,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 文化传承: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这些遗址,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心。

3. 教育意义:古人类文化遗址是历史的活教材,通过研究这些遗址,可以激发公众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公众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4. 旅游价值: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研究可以为文化旅游提供更多的元素和内容,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 国际交流: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研究可以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2. 正文2.1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历史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最初,人们对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学领域,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古城遗址是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城遗址开始受到关注和保护。

本文将对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古城遗址的保护现状1.古城遗址的分布据调查,我国各地分布着大量的古城遗址,每个古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

其中,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城墙、山东的泰山古城等都是著名的古城遗址。

2.古城遗址的保存情况尽管我国对古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绩,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部分古城遗址由于自然磨损以及人为破坏而导致古迹损毁,如故宫墙壁的剥落、城墙的倒塌等。

3.古城遗址的挖掘和研究对于部分古城遗址,还存在着未被发掘的历史遗迹。

需要通过考古挖掘和历史研究来探索其更深层的历史意义,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1.古城遗址的开发利用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古城遗址开始被开发利用。

一些古城遗址通过修缮、保护和开发,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2.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古城遗址不仅可以成为旅游景点,还可以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基地。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可以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3.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对于古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古城遗址的保护力度,加强监管和执法,保护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建议1.加强对古城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保护好每一个角落的文化遗产。

2.开展更多的考古挖掘和历史研究,探索古城遗址更深层的历史意义。

3.加强对古城遗址的教育宣传,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4.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古城遗址的管理和监管工作。

总之,古城遗址是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古城遗址焕发出更加绚丽的文化光彩,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作者:陈蓓蕾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5期摘要: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倍受业界学者的关注。

总结了世界遗产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感知四方面展开,指出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今后研究最为热点的领域。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开发;遗产管理;遗产保护;旅游者行为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72-02引言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明史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积累和沉淀。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世界遗产4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

近年来,国内兴起世界遗产旅游的热潮,遗产价值、遗产开发、遗产保护、遗产管理等一系列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话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课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1994年以来国内学者对世界遗产地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中国知网对“世界遗产”和“旅游”作为关键字进行核心文献的检索,共搜索出相关文献459篇,文献研究内容涉及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四大领域。

一、世界遗产开发遗产开发是世界遗产价值凸显的有效方式,世界遗产开发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

梁学成(2006)指出,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向旅游产品方向转变,不然会造成旅游价值取代遗产价值的后果,引起世界遗产核心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丧失,遗产资源应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并提出以基于旅游价值的五种开发模式。

傅才武、陈庚(2010)指出,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大遗址保护与整体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城市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村落开发模式五种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有民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节庆文化保护与开发、特色餐饮开发模式、演艺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物化产品开发模式、影视开发模式七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研究进展2013年01月09日16:09 来源:《学理论·中》2012年08期作者:李昊辰曾磊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52 摘要:关于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研究是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目前我国众多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地遗址遗迹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众多古迹的命运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利用文献调查法,对我国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研究内容作细致梳理,从基本概念、开发、保护、综合案例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从而归纳出目前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及其利用研究的特点及展望。

关键词:遗址遗迹;利用;综述;研究现状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被称为“无声的纪录片”。

无论是站在建筑学、艺术学还是旅游学的角度,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古迹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多达28处,对其合理利用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

有学者曾指出:文化是旅游之魂,为旅游注入品质内涵;旅游又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广阔市场[1](张培端,2008)。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也是重要的、不可复制的社会资源。

相关研究正不断深入、范围和方法也在不断拓展。

本文对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作出展望。

一、相关概念界定世界遗址遗迹研究领域的权威组织--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于1964年颁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曾指出:“……历史文物……不仅包含建筑,也包含任何能够见证文明、社会发展及历史事件的、来自于城市与乡村的环境”;“它(遗迹)绝不局限于伟大的杰作,也可以是过去不太重要、但随着时间流逝重新获得文化象征的任何作品。

”遗址遗迹类资源应具备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反映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成就。

在这一点上它与文物相同;但遗迹又是一种特殊文物,是不可人为移动的。

根据《文物保护法》,遗址遗迹类资源相当于如下范畴。

一是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古遗址、建筑、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与著名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及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与教育意义、历史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建筑。

二是根据我国国情,具体表现为单体古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等形式。

1972年法国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定义为“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及人类文化遗址。

”并进一步细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

本文讨论的“遗址遗迹”的概念则相当于“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移动”这一部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常见旅游资源划分为8个大类、31个亚类、共计155种基本类型。

其中遗址遗迹类(E类)旅游资源分类详情,如下表所示[2]。

二、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及其利用研究现状参考文献来自CNKI及互联网等,年份从1999年至2011年。

从研究方法看,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兼有少量定量研究;近年来受国外研究影响、及数学建模工具大量引入,定量研究逐渐成为主流。

从研究内容看,1999年-2005年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等领域;近年来在基础研究继续深入的同时,大遗址研究、旅游市场、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公共管理及政府职能等逐渐成为新热点。

(一)关于遗址遗迹类旅游地形象旅游地形象是指旅游者对接待地旅游资源、产品和服务的总体印象及评价。

由于资源同质化现象一直严重,鲜明的旅游形象便成为竞争力的基础。

郭晓康(2011)针对山西平遥旅游发展现状,提供确立当地旅游形象定位的一系列措施,如对建筑风格重新思考、引入“旅游形象识别系统(TCIS)”等[3]。

李锋(2008)借助Logit模型对影响古城镇旅游前感知形象要素进行一系列研究,指出8个重要因子并分析其作用程度的大小[4]。

陈建明(2008)利用SPSS从物质景观、社会文化两方面对凤凰古城旅游形象要素进行分析,并研究旅游者类型对其影响[5]。

(二)关于遗址遗迹类旅游市场及旅游经济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市场综合分析、旅游地经营模式的选择等方面[6-10]。

侯建会(2009)通过比较山西、陕西两省遗迹类旅游业发展特点及差异,指出并分析下列影响因素[6]:资源构成结构的差异;文化侧重点的差异;价值认知与推介模式的差异。

他指出:“文化沟通与精神上的共鸣有助于提升旅游质量,因此应当建立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间的互动关系”。

这也是未来开发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必然趋势。

刘青(2008)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四川成都主城区名胜古迹旅游行业竞争现状[7],结论可推广到更大的市场范围,为进一步研究同类市场提供参考。

当前,我国遗址遗迹类旅游区的典型经营模式有“转让式”和“管理式”两种[8]。

前者表现为政府向有关市场主体转让其对景区的经营、管理与收益权,倾向于市场化运作;后者需要行政部门直接推动,有一定的官办垄断性。

蒋满元等(2008)针对文物古迹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范围的广泛性、相关利益主体的复杂性,对有关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认为在建立有效市场监管的前提下,辅之以恰当制度安排,才会推动各经济主体由竞争走向合作[8]。

薛婉珍(2009)认为评价文物古迹的经营管理应从保护状况、经营绩效两方面考虑[9]。

前者包括项目投入、政策执行力和完整性;后者包括经营管理活动带来的实际收入、成本控制等。

多数遗迹类景点在开放后实行购票参观,既是经济手段又是管理手段。

首先,为了避免过多游客活动造成破坏,门票起到控制游客数量的作用;其次,面对目前财政拨款不足的困境,门票收入也是景点经费重要来源。

李晓东(2002)针对部分古迹景点门票价格过高现象进行研究,指出财政支持不力、弥补虚空、价格听证缺失都不利于指导科学定价;另外商业化泛滥也使景区逐渐失去公益性质,成为某些单位赚取利润的工具[10]。

近年来随着大批景区实现免费参观,这一问题已得到缓解。

文物古迹的公益性质正在回归。

(三)关于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保护问题在全部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相关理论较为成熟的领域[11-21]。

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加速,遗址遗迹的生存空间日趋狭窄,与外来开发的冲突也在不断增多。

宁夏曾发生一系列古墓葬在商业开发中被损毁事件,部分文物甚至被开发商私人占有[11]。

2012年初重庆蒋介石行营被开发商强行拆除事件[12],再次刺痛了媒体及民众的神经。

城市建设规划与文物保护两者间的脱节,将考验决策者的素养及政治素质[13]。

关于开发与保护的争论由来已久,文献颇多。

王小斌(2009)结合四川彝族“渔沙拉聚落”保护规划与当地旅游业发展,认为边远村落民族心理较为稳定,不易受外来文化冲击。

若在良性思想指导下适度发展旅游业,对其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和展现有积极推动作用[14]。

宋子千、宋瑞(2010)针对周庄、宏村等4个古村镇,在对居民、专家两个群体调查基础上利用成本-收益模型对当地旅游开发效果评价进行实证研究[15],认为旅游开发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一切偏激思想都是需要摒弃的。

我们反对任何短视行为,也反对一味保护而放弃开发的行为。

因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还将持续存在。

张柏(2005)认为应关注对遗址遗迹周边环境的保护[16],包括物质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

由于环境具有动态性,要根据变化的性质谨慎对待。

罗述龙等(2010)根据深圳宝安区文物古迹现状,运用“主因子法”对该区80余处文物古迹按其内在价值、保护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定量评估,划分为3类预警方案,以此为依据制定保护与开发措施[17]。

古迹、古建筑作为城市景观特色重要构成部分,通过科学规划,完全会使历史遗存及其周边特色环境在新环境里继续发挥功用。

陈军(2005)从宝应县城镇规划案例出发,提出城市更新应考虑保护古迹、塑造特色、完善功能等方面,使古迹在当代城市中得到更好的保护[18]。

吴良墉(2009)认为城市功能区、交通线及生态系统的设置都要针对“城市性质如何为旅游发展服务”这一问题,既保持古城整体性又要控制周边环境[19]。

邹珺(2004)指出各地古迹规划多隶属于总体规划,由于《城市规划法》有其自身缺陷(如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古迹规划很容易带有传统城市规划的缺点;另一方面,当前各地建设规划多委托专业机构或高等院校设计,较为程式化,往往脱离实际或违背设计者初衷[20]。

于学文(1999)通过回顾北京市数十年来发展过程中古迹保护工作的经验教训[21],认为应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古迹周边地带提出明确的建设控制要求,并建议利用经济杠杆协调两者间的关系。

(四)关于“大遗址”类资源的研究“大遗址”概念,是我国近年来针对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保护的需要而提出的。

目前在我国235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墓葬及古遗址占到710处,其中“大遗址”为583处[22]。

“大遗址”最早由苏秉琦于1980年代提出[23];1997年《关于加强与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首次以官方形式提出“大遗址”概念[24],当时专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继2005年设立“大遗址”专项保护经费后,“十一五”规划正式确定将重点保护100处大遗址;2009年“中国大遗址保护洛阳论坛”提出:我国初步形成“长城、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三条线’、西安洛阳‘两大片区’为核心,100处重要大遗址”的格局[25]。

一时间“大遗址”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

从“遗址”到“大遗址”,正是我国遗址保护工作走向深入的重要环节[26]。

由于这是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作出权威定义。

相关研究集中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规划制定、大遗址与周边环境及城乡建设的关系等方面。

从属性上看,傅清远(2008)认为大遗址专指那些在规模及文化价值上突出的文化遗址,具有遗存丰富、信息量大、不可再生的特点[27]。

张忠培认为大遗址除具有艺术、科学、历史价值,还有文化价值[23]。

指出大遗址“不但包括各王朝或民族政权遗留的、有代表性的遗迹、陵墓、地下遗存物及交通遗址,也包括根据历史传说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如黄帝陵)等”。

从规模上看,孟宪民(2001)指出大遗址是古人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从事生产生活的遗存[28],是“大规模的文化、环境遗产”,认为它与自然历史环境相关,具有一种自为或计划的群体系统。

董欣(2004)认为“面积在3km2以上、有明显区域性”即符合大遗址特征[29]。

朱光亚、崔明(2006)认为大遗址并非新的遗址类型,而是各种大型古代文化遗存[29]。

张祖群(2006)指出大遗址可界定为“具有重要价值的大面积文化遗存”。

其“大”的概念体现在相对规模大、综合价值大、存在问题大、保护难度大等方面[30]。

通过总结思考,笔者认为“大遗址”应具备如下特征。

1.依托于单个或数个有关联的文物单位。

范围除中心区域,也包括周边任何相关环境、风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